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八章 综合资金成本和资本结构

2017-09-27 39页 doc 251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4050

暂无简介

举报
第八章 综合资金成本和资本结构第八章 综合资金成本和资本结构 本章点评: 08年考试大纲稍有变动,具体列示于考试大纲变化点汇总表及正文。针对2008年考试,考生应关注的主要内容有: (1)筹资总额分界点的确定; (2)成本按习性的分类及特点; (3)综合资金成本的计算; (4)三个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定义公式的运用及结论; (5)资本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 (6)每股利润无差别点的计算及决策; (7)比较资金成本法的运用; (8)公司价值分析法的运用。 [基本要求, (一)掌握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和边际资金成本的计算方法 (二)掌握经营...
第八章 综合资金成本和资本结构
第八章 综合资金成本和资本结构 本章点评: 08年考试大纲稍有变动,具体列示于考试大纲变化点汇总表及正文。针对2008年考试,考生应关注的主要内容有: (1)筹资总额分界点的确定; (2)成本按习性的分类及特点; (3)综合资金成本的计算; (4)三个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定义公式的运用及结论; (5)资本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 (6)每股利润无差别点的计算及决策; (7)比较资金成本法的运用; (8)公司价值分析法的运用。 [基本要求, (一)掌握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和边际资金成本的计算方法 (二)掌握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复合杠杆的计量方法 (三)掌握资本结构理论 (四)掌握最优资本结构的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比较资金成本法、公司价值分析法 (五)熟悉成本按习性分类的方法 (六)熟悉资本结构的调整方法 (七)熟悉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复合杠杆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八)熟悉经营杠杆与经营风险、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以及复合杠杆与企业风险的关系 [考试内容, 第一节 综合资金成本 综合资金成本,是指企业所筹集资金的平均成本,它反映企业资金成本总体水平的高低。综合资金成本又可分为已筹资金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和新增资金的边际资金成本两种表现形式。 一、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是指分别以各种资金成本为基础,以各种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为权数计算出来的综合资金成本。它是综合反映资金成本总体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综合资金成本是由个别资金成本和各种长期资金比例这两个因素所决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计算公式为: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某种资金占总资金的比重×该种资金的成本) 若以Kw代表加权平均资金成本,Wj代表第j种资金占总资金的比重,Kj代表第j种资金成本,则上式可表示为: 个别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通常是按账面价值确定,也可以按市场价值或目标价值确 定,分别称为市场价值权数、目标价值权数。市场价值权数是指债券、股票以市场价格确定权数;目标价值权数是指债券、股票以未来预计的目标市场价值确定权数。 二、边际资金成本 边际资金成本,是指资金每增加一个单位而增加的成本。边际资金成本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其权数为市场价值权数,而不应使用账面价值权数。当企业拟筹资进行某项目投资时,应以边际资金成本作为评价该投资项目可行性的经济指标。 计算确定边际资金成本可按如下步骤进行:(1)确定公司最优资本结构。(2)确定各种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3)计算筹资总额分界点。筹资总额分界点是某种筹资方式的成本分界点与目标资本结构中该种筹资方式所占比重的比值,反映了在保持某资金成本的条件下,可以筹集到的资金总限度。一旦筹资额超过筹资分界点,即使维持现有的资本结构,其资金成本也会增加。(4)计算边际资金成本。根据计算出的分界点,可得出若干组新的筹资范围,对各筹资范围分别计算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即可得到各种筹资范围的边际资金成本。 第二节 杠杆原理 一、杠杆效应的含义 财务管理中的杠杆效应,是指由于特定费用(如固定成本费用或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而导致的,当某一财务变量以较小幅度变动时,另一相关财务变量会以较大幅度变动的现象。它包括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复合杠杆三种形式。 二、成本习性、边际贡献与息税前利润 (一)成本习性及分类 成本习性,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量之间在数量上的依存关系。成本按习性可划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类。 1( 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其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随业务量发生任何变动的那部分成本。 固定成本还可进一步区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两类。 应当指出的是,固定成本总额只是在一定时期和业务量的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 2( 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是指其总额随着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动的那部分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都属于变动成本,但产品单位成本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将保持不变。 与固定成本相同,变动成本也存在相关范围,即只有在一定范围之内,产量和成本才能完全成同比例变化,超过了一定的范围,这种关系就不存在。 3( 混合成本 有些成本虽然也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但不成同比例变动,这类成本称为混合成本。混合成本按其与业务量的关系又可分为半变动成本和半固定成本。 4(总成本习性模型 成本按习性可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三类,但混合成本又可以按一定方法分解成变动部分和固定部分,那么,总成本习性模型可以表示为: y=a+bx 式中,y指总成本;a指固定成本;b指单位变动成本;x指业务量(如产销量,这里假定产量与销量相等,下同)。 (二)边际贡献及其计算中华会计网校整理 边际贡献,是指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以后的差额。其计算公式为: 边际贡献=销售收入一变动成本 ,(销售单价一单位变动成本)×产销量 ,单位边际贡献×产销量 若以M表示边际贡献,P表示销售单价,b表示单位变动成本,x表示产销量,m表示单位边际贡献,则上式可表示为: M=px-bx=(p-b)x=mx (三)息税前利润及其计算 息税前利润,是指企业支付利息和交纳所得税前的利润。其计算公式为: 息税前利润=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 ,(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产销量-固定成本 ,边际贡献总额-固定成本 若以EBIT表示息税前利润,a表示固定成本,则上式可表示为: EBIT=px-bx-a=(p-b)x-a=M-a 上式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中不应包括利息费用因素。 三、经营杠杆 (一)经营杠杆的含义 经营杠杆,是指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而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杠杆效应。只要企业存在固定成本,就存在经营杠杆效应的作用,但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在不同产销量基础上的经营杠杆效应的大小是不完全一致的。 (二)经营杠杆的计量 对经营杠杆的计量最常用的指标是经营杠杆系数或经营杠杆度。经营杠杆系数,是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相当于产销量变动率的倍数。其计算公式为: (三)经营杠杆与经营风险的关系 引起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和成本等因素的不确定性。经营杠杆本身并不是利润不稳定的根源,但是经营杠杆扩大了市场和生产等不确定因素对利润变动的影响;而且经营杠杆系数越高,利润变动越剧烈,企业的经营风险就越大。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况下,固定成本越高,经营杠杆系数越大,企业经营风险也就越大。其关系可表示为: 影响经营杠杆系数的因素包括产品销售数量、产品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额等因素。经营杠杆系数将随固定成本的变化呈同方向变化,即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况下,固定成本越高,经营杠杆系数越大。同理,固定成本越高,企业经营风险也越大;如果固定成本为零,则经营杠杆系数等于l. 四、财务杠杆 (一)财务杠杆的概念 财务杠杆,是指由于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而导致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杠杆效应。只要在企业的筹资方式中有固定财务费用支出的债务,就会存在财务杠杆效应,但不同企业财务杠杆的作用程度是不完全一致的。 (二)财务杠杆的计量 对财务杠杆计量的主要指标是财务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其计算公式为: 或者 式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I0为基期利息;其他字母含义与前式相同。 影响企业财务杠杆系数的因素包括息税前利润、企业资金规模、企业的资本结构、固定财务费用水平等多个因素。财务杠杆系数将随固定财务费用的变化呈同方向变化,即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况下,固定财务费用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同理,固定财务费用越高,企业财务风险也越大;如果企业固定财务费用为零,则财务杠杆系数为l. (三)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财务风险亦称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与筹资有关的风险,尤其是指在筹资活动中利用财务杠杆可能导致企业股权资本所有者收益下降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由于财务杠杆的作用,当息税前利润下降时,税后利润下降得更快,从而给企业股权资本所有者造成财务风险。财务杠杆会加大财务风险,企业举债比重越大,财务杠杆效应越强,财务风险越大。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可通过计算分析不同资本结构下普通股每股收益及其标准离差和标准离差率来进行测试。 五、复合杠杆 (一)复合杠杆的概念 复合杠杆,是指由于固定生产经营成本和固定财务费用的共同存在而导致的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杠杆效应。只要企业同时存在固定生产经营成本和固定财务费用等财务支出,就会存在复合杠杆的作用。 (二)复合杠杆的计量 对复合杠杆计量的主要指标是复合杠杆系数或复合杠杆度。复合杠杆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相当于产销量变动率的倍数。其计算公式为: 或者 复合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 若企业没有发行优先股,其复合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若企业没有融资租赁,其复合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三)复合杠杆与企业风险的关系 企业复合杠杆系数越大,每股利润的波动幅度越大。由于复合杠杆作用使普通股每股利润大幅度波动而造成的风险,称为复合风险。复合风险直接反映企业的整体风险。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复合杠杆系数越大,复合风险越大;复合杠杆系数越小,复合风险越小。通过计算分析复合杠杆系数及普通股每股收益的标准离差和标准离差率可以揭示复合杠杆同复合风险的内在联系。 第三节 资本结构 一、资本结构的含义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是企业筹资决策的核心问题。企业应综合考虑有关影响因素,运用适当的方法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并在以后追加筹资中继续保持。资本结构问题总的来说是负债资本的比例问题,即负债在企业全部资本中所占的比重。 资本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资本结构是指长期资本结构;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全部资金(包括长期资金、短期资金)的结构。本章所指资本结构是指狭义的资本结构。 二、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 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包括:(1)企业财务状况;(2)企业资产结构;(3)企业产品销售情况;(4)投资者和管理人员的态度;(5)贷款人和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6)行业因素;(7)所得税税率的高低;(8)利率水平的变动趋势。 三、资本结构理论 资本结构理论包括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MM理论、代理理论和等级筹资理论等。 (一)净收益理论 该理论认为,利用债务可以降低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由于债务成本一般较低,所以,负债程度越高,综合资金成本越低,企业价值越大。当负债比率达到100%时,企业价值将达到最大。 (二)净营业收益理论 该理论认为,资本结构与企业的价值无关,决定企业价值高低的关键要素是企业的净营业收益。尽管企业增加了成本较低的债务资金,但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风险,导致权益资金成本的提高,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仍保持不变。不论企业的财务杠杆程度如何,其整体的资金成本不变,企业的价值也就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因而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 (三)MM理论 MM理论认为,在没有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下,任何企业的价值,不论其有无负债,都等于经营利润除以适用于其风险等级的收益率。风险相同的企业,其价值不受有无负债及 负债程度的影响;但在考虑所得税的情况下,由于存在税额庇护利益,企业价值会随负债程度的提高而增加,股东也可获得更多好处。于是,负债越多,企业价值也会越大。 (四)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认为,企业资本结构会影响经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其他行为选择,从而影响企业未来现金收入和企业市场价值。该理论认为,债权筹资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并将债务视为一种担保机制。这种机制能够促使经理多努力工作,少个人享受,并且作出更好的投资决策,从而降低由于两权分离而产生的代理成本;但是,负债筹资可能导致另一种代理成本,即企业接受债权人监督而产生的成本。均衡的企业所有权结构是由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来决定的。 (五)等级筹资理论 等级筹资理论认为:(1)外部筹资的成本不仅包括管理和证券承销成本,还包括不对称信息所产生的“投资不足效应”而引起的成本。(2)债务筹资优于股权筹资。由于企业所得税的节税利益,负债筹资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即负债越多,企业价值增加越多,这是负债的第一种效应;但是,财务危机成本期望值的现值和代理成本的现值会导致企业价值的下降,即负债越多,企业价值减少额越大,这是负债的第二种效应。由于上述两种效应相抵消,企业应适度负债。(3)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企业需要保留一定的负债容量以便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来临时可发行债券,避免以太高的成本发行新股。 从成熟的证券市场来看,企业的筹资优序模式首先是内部筹资,其次是借款、发行债券、可转换债券,最后是发行新股筹资。但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证券市场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 四、资本结构优化决策 最佳资本结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使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 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方法有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比较资金成本法和公司价值分析法。 (一)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 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又称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或息税前利润一每股收益分析法(EBIT-EPS分析法),是通过分析资本结构与每股收益之间的关系,计算各种筹资的每股收益的无差别点,进而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确定的最佳资本结构亦即每股收益最大的资本结构。 每股收益无差别点处的息税前利润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为每股收益无差别点处的息税前利润;I、I为两种筹资方式下的年利息;12 N、N从为两种筹资方式下的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l2 这种方法只考虑了资本结构对每股收益的影响,并假定每股收益最大,股票价格也就最高。但未考虑资本结构变动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变化,因为随着负债的增加,投资者的风险加大,股票价格和企业价值也会有下降的趋势,因此,单纯地用EB -EPS分析法有时会作出错误的决策。 (二)比较资金成本法 比较资金成本法,是通过计算各方案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并根据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高低来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方法。最佳资本结构亦即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 该方法通俗易懂,计算过程也不是十分复杂,是确定资本结构的一种常用方法。但因所拟订的方案数量有限,故有把最优方案漏掉的可能。 (三)公司价值分析法 公司价值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和比较各种资本结构下公司的市场总价值来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方法。最佳资本结构应当是可使公司的总价值最高,而不是每股收益最大的资本结构。同时,公司的总价值最高的资本结构,公司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也是最低的。 五、资本结构的调整 当企业现有资本结构与目标资本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时,企业需要进行资本结构的调整。企业调整资本结构的方法有: (一)存量调整 在不改变现有资产规模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资本结构要求,对现有资本结构进行调整。存量调整的方法有:债转股、股转债;增发新股偿还债务;调整现有负债结构,如与债权人协商将长、短期负债转换;调整权益资本结构,如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 (二)增量调整 通过追加筹资量,以增加总资产的方式来调整资本结构。其主要途径是从外部取得增量 资本,如发行新债、举借新贷款、进行融资租赁、发行新股票等。 (三)减量调整 通过减少资产总额的方式来调整资本结构。其主要途径包括:提前归还借款、收回发行 在外的可提前收回债券、股票回购减少公司股本、进行企业分立等。 第九章 收益分配 本章点评: 本章08年大纲只有较小变化,具体列示于正文。针对2008年的考试,考生应关注的主 要内容有: (1)确定收益分配政策应考虑的因素; (2)各种股利理论的主要观点; (3)各种股利分配政策的特点; (4)股票股利对公司的影响; (5)股权登记日和除息日的影响; (6)股票回购的含义、意义与负效应; 7)股票分割的含义、目的与作用。 ( [基本要求, (一)掌握收益分配的基本原则 (二)掌握确定收益分配政策时应考虑的因素 (三)掌握股利理论 (四)掌握各种股利政策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五)掌握股利分配的程序 (六)掌握股利分配方案的确定 (七)熟悉股利的发放程序 (八)熟悉股票股利的含义和优点 (九)熟悉股票分割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十)熟悉股票回购的含义、动机、方式及对股东的影响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收益分配概述 一、收益分配的基本原则 企业的收益分配有广义的收益分配和狭义的收益分配两种。广义的收益分配是指对企业的收入和收益总额进行分配的过程;狭义的收益分配则是指对企业净收益的分配。本章所指收益分配是指企业净收益的分配。作为一项重要的财务活动,企业的收益分配应当遵循以下 )依法分配原则;(2)资本保全原则;(3)兼顾各方面利益原则;(4)分配与原则:(1 积累并重原则;(5)投资与收益对等原则。 二、确定收益分配政策时应考虑的因素 在确定企业的收益分配政策时,应当考虑相关因素的影响。 (一)法律因素 为了保护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法律法规就公司的收益分配作出了规定,公司的收益分配政策必须符合相关法律规范的要求。相关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保全约束;(2)偿债能力约束;(3)资本积累约束;(4)超额累积利润约束。 (二)公司因素 公司在确定收益分配政策时,出于长期发展和短期经营的考虑,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现金流量;(2)投资需求;(3)筹资能力;(4)资产的流动性;(5)盈利的稳定性;(6)筹资成本;(7)股利政策惯性;(8)其他因素。 (三)股东因素 股东在收入、控制权、税赋、风险及投资机会等方面的考虑也会对企业的收益分配政策产生影响。 (四)债务契约与通货膨胀 三、股利分配对公司股价的影响以及股利理论 关于股利与股票市价间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并形成了不同的股利理论。股利理论主要包括股利无关论、股利相关论、所得税差异理论及代理理论。 (一)股利无关论 股利无关论(也称MM理论)认为,在一定的假设条件限定下,股利政策不会对公司的价值或股票的价格产生任何影响。一个公司的股票价格完全由公司的投资决策的获利能力和风险组合决定,而与公司的利润分配政策无关。该理论是建立在完全市场理论之上的,假定条件包括:(1)市场具有强式效率;(2)不存在任何公司或个人所得税;(3)不存在任何筹资费用(包括发行费用和各种交易费用);(4)公司的投资决策与股利决策彼此独立(公司的股利政策不影响投资决策)。 (二)股利相关论 股利相关理论认为,企业的股利政策会影响到股票价格。主要观点包括以下两种: 1.股利重要论 股利重要论(又称“在手之鸟”理论)认为,用留存收益再投资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并且投资的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进一步增大,因此,投资者更喜欢现金股利,而不愿意将收益留存在公司内部,而去承担未来的投资风险。 2.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司可以通过股利政策向市场传递有关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从而会影响公司的股价。一般来讲,预期未来盈利能力强的公司往往愿意通过相对较高的股利支付水平,把自己同预期盈利能力差的公司区别开来,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三)所得税差异理论 所得税差异理论认为,由于普遍存在的税率的差异及纳税时间的差异,资本利得收入比股利收入更有助于实现收益最大化目标,企业应当采用低股利政策。 (四)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认为,股利政策有助于减缓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股利政策是协调股东与管理者之间代理关系的一种约束机制。较多地派发现金股利至少具有以下几点好处:(1)公司管理者将公司的盈利以股利的形式支付给投资者,则管理者自身可以支配的“闲余现金流量”就相应减少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公司管理者过度地扩大投资或进行特权消费, 从而保护外部投资者的利益。(2)较多的派发现金股利,减少了内部融资,导致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寻求外部融资,从而公司可以经常接受资本市场的有效监督,这样便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监督减少代理成本。 第二节 股利政策 股利政策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企业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的方针及对策。企业的净收益可以支付给股东,也可以留存在企业内部,股利政策的关键问题是确定分配和留存的比例。通常可供选择的股利政策包括:剩余股利政策、固定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及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一、剩余股利政策 剩余股利政策,是指公司生产经营所获得的净收益首先应满足公司的权益(08年大纲新增)资金需求,如果还有剩余,则派发股利;如果没有剩余,则不派发股利。其决策步骤如下: (一)根据公司的投资确定公司的最佳资本预算; (二)根据公司的目标资本结构及最佳资本预算预计公司资金需求中所需要的权益资本数额; (三)尽可能用留存收益来满足资金需求中所需增加的股东权益数额; (四)留存收益在满足公司股东权益增加需求后,如果有剩余再用来发放股利。 剩余股利政策的优点是:留存收益优先保证再投资的需要,从而有助于降低再投资的资金成本,保持最佳的资本结构,实现企业价值的长期最大化。 剩余股利政策的缺点是:如果完全遵照执行剩余股利政策,股利发放额就会每年随投资机会和盈利水平的波动而波动。即使在盈利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股利也将与投资机会的多寡呈反方向变动:投资机会越多,股利越少;反之,投资机会越少,股利发放越多。而在投资机会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则股利发放额将因公司每年盈利的波动而同方向波动。剩余股利政策不利于投资者安排收入与支出,也不利于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一般适用于公司初创阶段。 二、固定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 固定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是指公司将每年派发的股利额固定在某一特定水平或是在此基础上维持某一固定比率逐年稳定增长。只有在确信公司未来的盈利增长不会发生逆转时, 才会宣布实施固定或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在固定或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下,首先确定的是股利分配额,而且该分配额一般不随资金需求的波动而波动。 (一)固定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的优点 1.由于股利政策本身的信息含量,它能将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以及管理层对公司经营的信心等信息传递出去。固定或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可以传递给股票市场和投资者一个公司经营状况稳定、管理层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信号,这有利于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形象、增强投资者信心,进而有利于稳定公司股价。 2.固定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有利于吸引那些打算做长期投资的股东,这部分股东希望其投资的获利能够成为其稳定的收入来源,以便安排各种经常性的消费和其他支出。 (二)固定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的缺点 1.固定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下的股利分配只升不降,股利支付与公司盈利相脱离,即不论公司盈利多少,均要按固定的乃至固定增长的比率派发股利。 2.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经营状况不好或短暂的困难时期,如果这时仍执行固定或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那么派发的股利金额大于公司实现的盈利,必将侵蚀公司的留存收益,影响公司的后续发展,甚至侵蚀公司现有的资本,给公司的财务运作带来很大压力,最终影响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因此,采用固定或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要求公司对未来的盈利和支付能力能做出较准确的判断。一般来说,公司确定的固定股利额不应太高,要留有余地,以免陷入公司无力支付的被动局面。固定或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一般适用于经营比较稳定或正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且很难被长期采用。 三、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是指公司将每年净收益的某一固定百分比作为股利分派给股东。这一百分比通常称为股利支付率,股利支付率一经确定,一般不得随意变更。固定股利支付率越高,公司留存的净收益越少。在这一股利政策下,只要公司的税后利润一经计算确定,所派发的股利也就相应确定了。 (一)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的优点 1.采用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股利与公司盈余紧密地配合,体现了多盈多分、少盈少分、无盈不分的股利分配原则。 2.由于公司的盈利能力在年度间是经常变动的,因此,每年的股利也(07年大纲此处有“应当”两字)随着公司收益的变动而变动,并保持分配与留存收益间的一定比例关系。采用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公司每年按固定的比例从税后利润中支付现金股利,从企业支付能力的角度看,这是一种稳定的股利政策。 (二)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的缺点 1.传递的信息容易成为公司的不利因素。大多数公司每年的收益很难保持稳定不变,如果公司每年收益状况不同,固定支付率的股利政策将导致公司每年股利分配额的频繁变化。而股利通常被认为是公司未来前途的信号传递,那么波动的股利向市场传递的信息就是公司未来收益前景不明确、不可靠等,很容易给投资者留下公司经营状况不稳定、投资风险较大的不良印象。 2.容易使公司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因为公司实现的盈利越多,一定支付比率下派发的股利就越多,但公司实现的盈利多,并不代表公司有充足的现金派发股利,只能表明公司盈利状况较好而已。如果公司的现金流量状况并不好,却还要按固定比率派发股利的话,就很容易给公司造成较大的财务压力。 3.缺乏财务弹性。股利支付率是公司股利政策的主要内容,模式的选择、政策的制定是公司的财务手段和方法。在不同阶段,根据财务状况制定不同的股利政策,会更有效地实现公司的财务目标。但在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下,公司丧失了利用股利政策的财务方法,缺乏财务弹性。 4.合适的固定股利支付率的确定难度大。如果固定股利支付率确定得较低,不能满足投资者对投资收益的要求;而固定股利支付率确定得较高,没有足够的现金派发股利时会给公司带来巨大财务压力。另外,当公司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时,也要受其制约。所以,确定较优的股利支付率的难度很大。 由于公司每年面临的投资机会、筹资渠道都不同,一成不变地奉行(07年大纲此处有“一种”两字)按固定比率发放股利政策的公司在实际中并不多见,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只是比较适用于那些处于稳定发展且财务状况也较稳定的公司。 四、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是指企业事先设定一个较低的正常股利额,每年除了按正常股利额向股东发放现金股利外,还在企业盈利情况较好、资金较为充裕的年度向股东发放高于每年度正常股利的额外股利。 (一)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的优点 1.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赋予公司一定的灵活性,使公司在股利发放上留有余地和具有较大的财务弹性,同时,每年可以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股利发放水平,以完善公司的资本结构,进而实现公司的财务目标。 2.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有助于稳定股价,增强投资者信息。由于公司每年固定派发的股利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在公司盈利较少或需用较多的留存收益进行投资时,公司仍然能够按照既定承诺的股利水平派发股利,使投资者保持一个固有的收益保障,这有助于维持公司股票的现有价格。而当公司盈利状况较好且有剩余现金时,就可以在正常股利的基础上再派发额外股利,而额外股利信息的传递则有助于公司股票的股价上扬,增强投资者信心。 可以看出,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既吸收了固定股利政策对股东投资收益的保障优点,同时又摒弃其对公司所造成的财务压力方面的不足,所以在资本市场上颇受投资者和公司的欢迎。 (二)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的缺点 1.年份之间公司的盈利波动使得额外股利不断变化,或时有时无,造成分派的股利不同,容易给投资者以公司收益不稳定的感觉。 2.当公司在较长时期持续发放额外股利后,可能会被股东误认为是“正常股利”,而一旦取消了这部分额外股利,传递出去的信号可能会使股东认为这是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表现,进而可能会引起公司股价下跌的不良后果。所以相对来说,对那些盈利水平随着经济周期而波动较大的公司或行业,这种股利政策也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第三节 股利分配程序与方案 一、股利分配程序 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公司税后利润分配的顺序是: (一)弥补企业以前年度亏损 公司的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在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 (二)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08新增) (三)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从税后利润中提取法定公积金后,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还可以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任意公积金。 (四)向股东(投资者)分配股利(利润)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后所余税后利润,可以向股东(投资者)分配股利(利润),其中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的除外;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但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规定不按持股比例分配的除外。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违反相关规定,在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向股东分配利润的,股东必须将违反规定分配的利润退还公司。另外,公司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不得分配利润。 二、股利分配方案的确定 确定股利分配方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选择股利政策 股利政策不仅会影响股东的利益,也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以及未来的发展,因此,制定恰当的股利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二)确定股利支付水平 股利支付水平通常用股利支付率来衡量。股利支付率是当年发放股利与当年净利润之比,或每股股利除以每股收益。 是否对股东派发股利以及股利支付率高低的确定,取决于企业对下列因素的权衡:(1)企业所处的成长周期;(2)企业的投资机会;(3)企业的筹资能力及筹资成本;(4)企业的资本结构;(5)股利的信号传递功能;(6)借款及法律限制;(7)股东偏好;(8)通货膨胀等。 (三)确定股利支付形式 按照股份有限公司对其股东支付股利的不同方式,股利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其中,常见的有以下四类: 1.现金股利 现金股利,是以现金支付的股利,它是股利支付的最常见的方式。 2.财产股利 财产股利,是以现金以外的其他资产支付的股利,主要是以公司所拥有的其他公司的有价证券,如公司债券、公司股票等,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 3.负债股利 负债股利,是以负债方式支付的股利,通常以公司的应付票据支付给股东,有时也以发行公司债券的方式支付股利。 财产股利和负债股利实际上都是现金股利的替代方式,但目前这两种股利方式在我国公司实务中极少使用。 4.股票股利 股票股利,是公司以增发股票的方式所支付的股利,我国实务中通常也称其为“红股”。股票股利对公司来说,并没有现金流出企业,也不会导致公司的财产减少,而只是将公司的留存收益转化为股本。但股票股利会增加流通在外的股票数量,同时降低股票的每股价值。它不会改变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但会改变股东权益的构成。 公司发放股票股利的优点主要有: (1)发放股票股利既不需要向股东支付现金,又可以在心理上给股东以从公司取得投资回报的感觉。因此,股票股利有派发股利之“名”,而无派发股利之“实” (2)发放股票股利可以降低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一些公司在其股票价格较高,不利于股票交易和流通时,通过发放股票股利来适当降低股价水平,促进公司股票的交易和流通。 (3)发放股票股利,可以降低股价水平,如果日后公司将要以发行股票方式筹资,则可以降低发行价格,有利于吸引投资者。 (4)发放股票股利可以传递公司未来发展前景良好的信息,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5)股票股利降低每股市价的时候,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成为公司的股东,从而可以使股权更为分散,有效地防止公司被恶意控制。 三、股利的发放 公司在选择了股利政策、确定了股利支付水平和方式后,应当进行股利的发放。公司股利的发放必须遵循相关的要求,按照日程安排来进行。一般而言,股利的支付需要按照下列日程来进行: (一)预案公布日 上市公司分派股利时,首先要由公司董事会制定分红预案,包括本次分红的数量、分红的方式,股东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及表决方式等,以上内容由公司董事会向社会公开发布。 (二)宣布日 董事会制定的分红预案必须经过股东大会讨论。只有讨论通过之后,才能公布正式分红方案及实施的时间。 (三)股权登记日 这是由公司在宣布分红方案时确定的一个具体日期。凡是在此指定日期收盘之前取得了公司股票,成为公司在册股东的投资者都可以作为股东享受公司分派的股利,在此日之后取得股票的股东则无权享受已宣布的股利。 (四)除息日 在除息日,股票的所有权和领取股息的权利分离,股利权利不再从属于股票,所以在这一天购入公司股票的投资者不能享有已宣布发放的股利。另外,由于失去了“附息”的权利,除息日的股价会下跌,下跌的幅度约等于分派的股息。 (五)股利发放日 在这一天,公司按公布的分红方案向股权登记日在册的股东实际支付股利。 第四节 股票分割和股票回购 一、股票分割 股票分割又称股票拆细,即将一股股票拆分成多股股票的行为(07年大纲表述为“一张较大面值的股票拆成几张较小面值的股票”)。 股票分割对公司的资本结构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一般只会使发行在外的股票总数增加,中股东权益各账户(股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的余额都保持不变,股东权益的总额也保持不变。 股票分割的作用主要有: 1.股票分割会使公司每股市价降低,买卖该股票所必需的资金量减少,易于增加该股票在投资者之间的换手,并且可以使更多的资金实力有限的潜在股东变成持股的股东。因此,股票分割可以促进股票的流通和交易。 2.股票分割可以向投资者传递公司发展前景良好的信息,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 3.股票分割可以为公司发行新股做准备。公司股票价格太高,会使许多潜在的投资者力不从心而不敢轻易对公司的股票进行投资。在新股发行之前,利用股票分割降低股票价格,可以促进新股的发行。 4.股票分割有助于公司并购政策的实施,增加对被并购方的吸引力。 5.股票分割带来的股票流通性的提高和股东数量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对公司股票恶意收购的难度。 二、股票回购 (一)股票回购及其法律规定 股票回购,是指上市公司出资将其发行的流通在外的股票以一定价格购买回来予以注销或作为库存股的一种资本运作方式。 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份。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1.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2.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 3.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 4.股东因对股东大会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的。 (二)股票回购的动机 在证券市场上,股票回购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现金股利的替代 对公司来讲,派发现金股利会对公司产生未来的派现压力,而股票回购属于非正常股利政策,不会对公司产生未来的派现压力。对股东来讲,需要现金的股东可以选择出售股票,不需要现金的股东可以选择继续持有股票。因此,当公司有富余资金,但又不希望通过派现方式进行分配的时候,股票回购可以作为现金股利的一种替代。 2.提高每股收益 由于财务上的每股收益指标是以流通在外的股份数作为计算基础,有些公司为了自身形象、上市需求和投资人渴望高回报等原因,采取股票回购的方式来减少实际支付股利的股份数,从而提高每股收益指标。 3.改变公司的资本结构 股票回购可以改变公司的资本结构,提高财务杠杆水平。 4.传递公司的信息以稳定或提高公司的股价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预期差异,证券市场上的公司股票价格可能被低估,而过低的股价将会对公司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如果公司认为公司的股价被低估时,可以进行股票回购,以向市场和投资者传递公司真实的投资价值,稳定或提高公司的股价。 5.巩固既定控制权或转移公司控制权 许多股份公司的大股东为了保证其所代表股份公司的控制权不被改变,往往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回购股票,从而巩固既有的控制权。 6.防止敌意收购 股票回购有助于公司管理者避开竞争对手企图收购的威胁,因为它可以使公司流通在外的股份数变少,股价上升,从而使收购方要获得控制公司的法定股份比例变得更为困难。 7.满足认股权的行使 在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或施行经理人员股票期权计划及员工持股计划的情况下,采取股票回购的方式既不会稀释每股收益,又能满足认股权的行使。 8.满足企业兼并与收购的需要 在进行企业兼并与收购时,产权交换的实现方式包括现金购买及换股两种。如果公司有库藏股,则可以用公司的库藏股来交换被并购公司的股权,这样可以减少公司的现金支出。 (三)股票回购的影响 1( 股票回购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1)股票回购需要大量资金支付回购的成本,容易造成资金紧张,资产流动性降低,影响公司的后续发展。 (2)公司进行股票回购,无异于股东退股和公司资本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债权人利益的保障。 (3)股票回购可能使公司的发起人股东更注重创业利润的兑现,而忽视公司长远的发展,损害公司的根本利益。 (4)股票回购容易导致公司操纵股价。公司回购自己的股票,容易导致其利用内幕消息进行炒作,或操纵财务信息,加剧公司行为的非规范化,使投资者蒙受损失。 2( 股票回购对股东的影响 对于投资者来说,与现金股利相比,股票回购不仅可以节约个人税收,而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因为股东对公司派发的现金股利没有是否接受的可选择性,而对股票回购则具有可选择性,需要现金的股东可选择卖出股票,而不需要现金的股东则可继续持有股票。如果公司急于回购相当数量的股票,而对股票回购的出价太高,以至于偏离均衡价格,那么结果会不利于选择继续持有股票的股东,因为回购行动过后,股票价格会出现回归性下跌。 (四)股票回购的方式 股票回购包括公开市场回购、要约回购及协议回购三种方式。 第十章 财务预算 本章点评: 本章08年大纲只有较小变化,具体列示于正文。针对2008年的考试,考生应关注的主要内容有: 1)财务预算和全面预算内容; ( (2)财务预算在全面预算体系中的地位; (3)各种预算方法优缺点比较; (4)弹性预算的编制; (5) 零基预算的编制; (6)滚动预算的编制; (7)现金预算及预计会计报表的编制; (8)各种费用预算的编制。 [基本要求, (一)掌握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的编制方法与优缺点 (二)掌握现金预算的编制依据、编制流程和编制方法 (三)掌握预计利润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四)熟悉固定预算、增量预算及定期预算的编制方法与优缺点 (五)了解财务预算的含义与功能及其在财务管理环节和全面预算体系中的地位 [考试内容, 第一节 财务预算体系介绍 一、财务预算的意义和作用 财务预算,是一系列专门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具体包括现金预算、财务费用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利润分配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等内容。 财务预算具有规划、沟通和协调、资源分配、营运控制和绩效评估功能。 财务预算的编制需要以财务预测的结果为根据,并受到财务预测质量的制约;财务预算必须服从决策目标的要求,使决策目标具体化、系统化、定量化。 二、全面预算的内容 全面预算是根据企业目标所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年度收支计划,即以货币及其他数量形式反映的有关企业未来一段期间内全部经营活动各项目标的行动计划与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具体包括特种决策预算、日常业务预算与财务预算。 特种决策预算,是指企业不经常发生的、需要根据特定决策临时编制的一次性预算;特种决策预算包括经营决策预算和投资决策预算两种类型。 日常业务预算,是指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经营业务的各种预算。主要包括:(1)销售预算;(2)生产预算;(3)直接材料耗用量及采购预算;(4)应交增值税、销售税金及附加预算;(5)直接人工预算;(6)制造费用预算;(7)产品成本预算;(8)期末存货预算;(9)销售费用预算;(10)管理费用预算等内容。 三、财务预算在全面预算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财务预算作为全面预算体系中的最后环节,可以从价值方面总括地反映经营期决策预算与业务预算的结果,也称为总预算,其余预算则相应称为辅助预算或分预算。因此,它在全面预算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财务预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明确工作目标;(2)协调部门关系;(3)控制日常活动;(4)考核业绩标准。 第二节 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 由于编制财务预算需要以日常业务预算的编制为基础,因此本节介绍的预算编制方法包括编制日常业务预算的主要方法。 一、固定预算方法与弹性预算方法 编制预算的方法按其业务量基础的数量特征不同,可分为固定预算方法和弹性预算方法两大类。 (一)固定预算方法 固定预算又称静态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只根据预算期内正常的、可实现的某一固定业务量(如生产量、销售量)水平作为惟一基础来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 固定预算方法存在适应性差和可比性差的缺点。 (二)弹性预算方法 弹性预算又称变动预算或滑动预算,是指为克服固定预算方法的缺点而设计的,以业务量、成本和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为依据,以预算期可预见的各种业务量水平为基础,编制能够适应多种情况预算的一种方法。 编制弹性预算所依据的业务量可以是产量、销售量、直接人工工时、机器工时、材料消耗量或直接人工工资等。 与固定预算方法相比,弹性预算方法具有预算范围宽和可比性强的优点。 理论上,该方法适用于编制全面预算中所有与业务量有关的预算,但实务中,主要用于编制弹性成本费用预算和弹性利润预算,尤其是编制费用预算。 编制弹性成本(费用)预算的主要方法包括:公式法、列表法和图示法。 其中,公式法的优点是不受业务量波影响动影响;缺点是无法直接反映特定业务量基础上的预算额水平。相关计算公式为: 列表法可以克服公式法的缺点,预算结果较为精确,但工作量较大。 编制弹性利润预算的方法包括因素法和百分比法。前者适用于单一品种或采用分算法处理固定成本的多品种经营的企业;后者适用于多品种经营的企业。 二、增量预算方法与零基预算方法 编制成本费用预算的方法按其出发点的特征不同,可分为增量预算方法和零基预算方法两大类。 (一)增量预算方法 增量预算又称调整预算方法,是指以基期成本费用水平为基础,结合预算期业务量水平及有关影响成本因素的未来变动情况,通过调整有关原有费用项目而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 增量预算方法的假设前提有:(1)现有的业务活动是企业必需的;(2)原有的各项开支都是合理的;(3)增加费用预算是值得的。 )受原有费用项目限制,可能导致保护落后;(2)滋长预 增量预算方法的缺点是:(1 算中的“平均主义”和“简单化”;(3)不利于企业未来发展。 (二)零基预算方法 零基预算又称零底预算,是指在编制成本费用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而是将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 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一种方法。 )动员与讨论;(2)划分不可避免项目和可避免项目;(3) 零基预算的编制程序是:(1 划分不可延缓项目和可延缓项目。 零基预算的优点是:不受已有费用项目和开支水平的限制;能够调动各方面降低费用的积极性,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其缺点是工作量大,重点不突出,编制时间较长。 此法特别适用于产出较难辨认的服务性部门费用预算的编制。 三、定期预算方法与滚动预算方法 编制预算的方法按其预算期的时间特征不同,可分为定期预算方法和滚动预算方法两大类。 (一)定期预算方法 定期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以不变的会计期间(如日历年度)作为预算期的一种编制预算的方法。 定期预算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使预算期间与会计年度相配合,便于考核和评价预算的执行结果;缺点是具有盲目性(远期指导性差)、滞后性(灵活性差)和间断性(连续性差)。 (二)滚动预算方法 滚动预算又称连续预算或永续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将预算期与会计年度脱离,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延伸补充预算,逐期向后滚动,使预算期永远保持为一个固定期间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 滚动预算按其预算编制和滚动的时间单位不同可分为逐月滚动、逐季滚动和混合滚动三种方式。 与传统的定期预算方法相比,按滚动预算方法编制的预算具有透明度高、及时性强、连续性好,以及完整性和稳定性突出的优点;其主要缺点是预算工作量较大。 第三节 现金预算与预计的编制 一、现金预算和财务费用预算的编制 (一)编制现金预算的依据 现金预算也称现金收支预算,是以日常业务预算和特种决策预算为基础所编制的反映现金收支情况的预算。现金预算中的现金收入主要反映经营性现金收入,现金支出则同时反映经营性现金支出和资本性现金支出。 现金预算实际上是销售预算、直接材料预算、应交税金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销售费用预算、管理费用预算和特种决策预算中有关现金收支部分的汇总,以及收支差额平衡措施的具体计划。编制现金预算需要以日常业务预算和特种决策预算为依据。 (二)现金预算编制的流程 编制销售预算 1. 销售预算,是指为规划一定预算期内因组织销售活动而引起的预计销售收入而编制的一种日常业务预算。它是编制全面预算的关键和起点。 本预算需要在销售预测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年度目标利润确定的预计销售量和销售价格等参数进行编制。其编制程序为:(1)计算各种产品的预计销售收入;(2)预计预算期所有产品的预计销售收入总额;(3)预计在预算期发生的与销售收入相关的增值税销项税额;(4)编制与销售收入有关的经营现金收入预算表。相关计算公式为: 2.编制生产预算 生产预算,是指为规划一定预算期内预计生产量水平而编制的一种日常业务预算。它需要根据预计的销售量,并考虑预计期初存货和预计期末存货等因素按品种分别编制。相关计算公式为: 生产预算是所有日常业务预算中惟一只使用实物量计量单位的预算,虽然不直接涉及现金收支,但与其他预算密切相关。 3.编制直接材料预算 直接材料预算,是指为规划一定预算期内因组织生产活动和材料采购活动预计发生的直接材料需用量、采购数量和采购成本而编制的一种经营预算。 本预算以生产预算、材料消耗定额和预计材料采购单价等信息为基础,并考虑期初、期末材料存货水平。 直接材料预算包括需用量预算和采购预算两个部分。前者的编制程序为:(1)按照各种产品的材料消耗定额和生产量计算预算期某种直接材料的需用量;(2)预计预算期某种直接材料的全部需用量。相关计算公式为: 后者的编制程序为:(1)预计预算期某种直接材料的全部采购量;(2)预计预算期某种直接材料的采购成本;(3)确定预算期企业直接材料采购总成本;(4)计算在预算期发生的与直接材料采购总成本相关的增值税进项税额;(5)计算预算期预计采购金额。相关计算公式为: 为了编制现金预算,通常要编制与材料采购有关的各季度预计材料采购现金支出预算,要通盘考虑当期付现率和应付账款支付率等指标。相关计算公式为: 4.编制应交税金及附加预算 应交税金及附加预算,是指为规划一定预算期内预计发生的应交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包括预交所得税和印花税)和教育费附加金额而编制的一种经营预算。 本预算应根据销售预算、材料采购预算的相关数据和适用税率资料来编制。其中,预计应交增值税可按简捷法和常规法两种方法估算。相关计算公式为: 5.编制直接人工预算 直接人工预算,是指为规划一定预算期内人工工时的消耗水平和人工成本水平而编制的一种经营预算。 直接人工成本包括直接工资和按直接工资的一定比例计算的其他直接费用(应付福利费)。 编制直接人工预算的主要依据是已知的标准工资率、标准单位直接人工工时、其他直接费用计提标准和生产预算中的预计生产量等资料。 直接人工预算的编制程序为:(1)预计每种产品的直接人工工时总数;(2)预计每种产品耗用的直接工资;(3)预计每种产品计提的其他直接费用;(4)计算预算期每种产品的预计直接人工成本;(5)预计预算期企业的直接人工成本合计;(6)预计预算期企业的直接人工成本现金支出。相关计算公式为: 预计某种产品直接人工成本=预计该种产品耗用直接工资+预计某种产品计提其它直接费用 预计企业直接人工成本合计=?预计某种产品直接人工成本 预计某期直接人工成本现金支出=该期预计直接工资总额+该期预计的福利费现金支出 某期预计的福利费现金支出=预计某种产品计提其他直接费用×预计福利费支用率 6.编制制造费用预算 制造费用预算,是指为规划一定预算期内除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预算以外预计发生的其他生产费用水平而编制的一种日常业务预算。 在变动成本法下,本预算可按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部分内容分别编制。其中,前者可根据单位产品预定分配率和预计的生产量进行预计;后者可在上年的基础上根据预期变动加以适当修正进行预计。 制造费用预算应包括一个预算现金支出部分。相关计算公式为: 7.编制产品成本预算 产品成本预算,是指为规划一定预算期内每种产品的单位产品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等内容而编制的一种日常业务预算。 在变动成本法下,如果产成品存货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则产品成本预算的编制程序为:(1)估算每种产品预算期预计发生的单位生产成本;(2)估算每种产品预算期预计发生的生产成本;(3)估算每种产品预算期的预计产品生产成本;(4)估算每种产品预算期预计的产品销售成本。相关计算公式为: 某种产品某期预计发生的产品生产成本=该产品该期预计耗用全部直接材料成本+该产品该期预计耗用直接人工成本+该产品该期预计耗用变动性制造费用 某种产品某期预计产品生产成本=该种产品该期预计发生产品生产成本+该产品在产品成本期初余额-该产品在产品成本期末余额 本期预计产品销售成本=本期预计产品生产成本+产成品成本期初余额-产成品成本期末余额 编制期末存货预算 8. 期末存货预算,是指为规划一定预算期末的在产品、产成品和原材料预计成本水 平而编制的一种日常业务预算。 由于本预算与产品成本预算密切相关,因此它也受到存货计价方法的影响。其程序是:(1)按存货的具体项目分别编制预算;(2)汇总各项存货的期末余额。相关计算公式为: 某期期末存货余额,该期在产品存货期末余额,该期产品成品存货期末余额,该期原材料存货期末余额 9.编制销售费用预算 销售费用预算,是指为规划一定预算期内企业在销售阶段组织产品销售预计发生各项费用水平而编制的一种日常业务预算。 销售费用预算的编制方法与制造费用预算的编制方法非常接近,也可将其划分为变动性和固定性两部分费用。对随销售量成正比例变动的那部分变动性销售费用,只需要反映各个项目的单位产品费用分配额即可。对于固定性销售费用,只需要按项目反映全年预计水平。 销售费用预算也要编制相应的现金支出预算。相关计算公式为: 10.编制管理费用预算 管理费用预算,是指为规划一定预算期内因管理企业预计发生的各项费用水平而编制的一种日常业务预算。 本预算的编制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按项目反映全年预计水平;第二种方法将管理费用划分为变动性和固定性两部分费用,对前者再按预算期的变动性管理费用分配率和预计销售业务量进行测算。 在编制管理费用总额预算的同时,还需要分季度编制管理费用现金支出预算。相关计算公式为: 某季度预计管理费用现金支出=(该年度预计管理费用-管理费用中的(08年新增)预计年折旧费-预计年摊销费)/4 11.编制经营决策预算 经营决策预算,是指与短期经营决策密切相关的特种决策预算。该类预算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制定最优生产经营决策和存货控制决策来合理地利用或调配企业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12.编制投资决策预算 投资决策预算,是指与项目投资决策密切相关的特种决策预算,又称资本支出预算。由于这类预算涉及长期建设项目的投资投放与筹措等,并经常跨年度,因此,除个别项目外一般不纳入日常业务预算,但应计入与此有关的现金预算与预计资产负债表。 13.编制现金预算 相关计算公式为: 某期现金余缺,期初现金余额,(08年新增)该期现金收入,该期现金支出 期末现金余额,现金余缺?(07年大纲为“-”)现金的筹措与运用 (三)财务费用预算的编制 财务费用预算,是指反映预算期内因筹措使用资金而发生财务费用水平的一种预算。就本质而言,该预算属于日常业务预算,但由于该预算必须根据现金预算中的资金筹措及运用的相关数据来编制,故将其纳入财务预算的范畴。 二、预计财务报表的编制 财务预算中的预计财务报表包括预计利润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 (一)预计利润表的编制 预计利润表,是指以货币形式综合反映预算期内企业经营活动成果(包括利润总额、净利润)计划水平的一种财务预算。 该预算需要在销售预算、产品成本预算、应交税金及附加预算、制造费用预算、销售费用预算、管理费用预算和财务费用预算等日常业务预算的基础上编制。 为了进一步编制预计资产负债表,还需要在预计利润表的基础上编制预计利润分配表。 (二)预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预计资产负债表,是指用于总括反映企业预算期末财务状况的一种财务预算。 预计资产负债表中除上年期末数已知外,其余项目均应在前述各项日常业务预算和专门决策预算的基础上分析填列。
/
本文档为【第八章 综合资金成本和资本结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