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脑瘫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

2017-09-19 13页 doc 53KB 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3593

暂无简介

举报
脑瘫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 1.治疗目的     (1)改善患者运动的姿势基础:增强近端稳定性;改善平衡调节,使患者学会小范围的运动。     (2)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的协同,使患者的运动变得平稳和流畅。     (3)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让患者体验有目的的抗重力运动。     (4)改善视固定和眼、手协调,使患者能利用视觉帮助稳定。     (5)在患者的运动中,引入旋转的成分,减轻患者因害怕失调而不自主地或自主地对其运动的限制。     (6)训练患者恢复正常的中线感和垂直感,以便他们在运动中有返回中线的参考点。     2....
脑瘫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
1.治疗目的     (1)改善患者运动的姿势基础:增强近端稳定性;改善平衡调节,使患者学会小范围的运动。     (2)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的协同,使患者的运动变得平稳和流畅。     (3)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让患者体验有目的的抗重力运动。     (4)改善视固定和眼、手协调,使患者能利用视觉帮助稳定。     (5)在患者的运动中,引入旋转的成分,减轻患者因害怕失调而不自主地或自主地对其运动的限制。     (6)训练患者恢复正常的中线感和垂直感,以便他们在运动中有返回中线的参考点。     2.小脑型共济失调治疗的一些原则     (1)开始时训练患者作小范围的平稳而又流畅的运动。范围随着患者的控制改善而逐渐加大。     (2)治疗应集中在训练患者在正常支持基底上(即站立时两足距离正常而不是患者由于害怕不稳定而使两足的距离加大)和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训练平衡。     (3)发展在抗重力位置上的平衡,第一步是使位置尽量稳定其法是增加为提高稳定而设的固定点和进行压缩,如在支撑于桌或床上的上肢的肩部向下或在站位上通过骨盆向下进行的压缩。     (4)随着治疗的进展,治疗师减少对病人的辅助,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并逐渐采用下述的引导。1)减少压缩的压力;2)减少稳定性固定点的数目;3)增大运动的范围,增加患者对平衡的需要;4)从远端处理患者,迫使他去控制其较近端的部位;5)让患者由慢到快地增加运动的速度,然后再降低之;  6)让患者反复尝试发起和停止运动,变换运动的方向,再不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再发起运动。     (5)改善言语的不协调,包括在稳定位置上控制呼气和用手在肋上加压以助呼气。     (6)在近端加重量(沙袋) 0.2kg~2kg以增加躯干和近端的稳定性以降低远端运动的错误。     (7)以后治疗集中在促进患者的稳定和在特殊位置上的运动控制。     (8)要注意的几点:1)在改善姿势稳定和平衡中,负重、压缩、交替轻拍、肢体的空间定位和控住等技术是有用的,可以结合情况应用。2)对这类患者应用震颤是不适宜的。3)PNF技术中的节律性稳定不适于用来建立这类患者的姿势和近端稳定,因患者的问题是要通过微细的肌控制以调节运动,而不是激发运动单位或保持固定的位置。4)在患者仍缺乏姿势稳定和平衡时,不宜在水中运动池中作直力运动,因浮力会加重失平衡。 NextPage     3.小脑型共济失调治疗方法      1)改善坐位的姿势稳定     ①患者坐在低的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足平放地板上,手扶前方桌上,让他伸展脊柱、前倾骨盆,同时尝试用视固定使头在空间定向。一旦能正确完成,治疗师通过对他的肩、骨盆、膝和踝(关键点)的分别压缩帮助他了解其身体部位和位置,增加本题感觉的输入。     ②在①的位置上,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练习骨盆的运动,进而让他抬起一手并探取物品。但仍要保持躯干稳定、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状态(坐位Ⅰ级平衡)。     ③一旦患者能不用支持地稳坐片刻,就轻轻地推或拉他,使他的重心轻微地移位,以激发他的自动态平衡反应(坐位Ⅱ级平衡)。     ④一旦患者能使双上肢游离地进行其他活动,就要让上肢在空间不同的地方定位、控住和交替轻拍,促进他对肩胛带的控制。     ⑤让患者坐在一个高度与椅子相近,并由治疗师稳定住的体操球上,双上肢支撑在前方小桌上,在保持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的情况下,利用球的灵活性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坐位Ⅲ级平衡)。     2)改善站和走时的稳定     小脑型共济失调患者站和走时的主要问题有:骨盆在双下肢上不稳定;在适当地伸髋站着时平衡有困难,原因是他们倾向于轻屈髋、屈膝、躯干前倾而使体重后倾地站着;步行时由于骨盆侧向不稳定,为免跌到而加宽步行的支承面积。     对这类患者,整个站立期必须在适当的位置和排列上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伸髋时他必须感知骨盆在站直的双下肢上运动     ①在站立中期,体重移向站立的下肢,在此情况下要练习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     ②为发展在直立位重新获得和保持平衡的能力,治疗师可在各个方向上应用交替的轻拍。     ③为练习在窄基底上行走和使步距对称,患者可在地板上预先标好的脚印上行走练习。     ④为练习对称的步行,可用下面方式踏步:A、与节拍器或音乐同步;B、与治疗师的计数同步;C、与患者自己的计数同步;D、治疗师控制患者的肩,使肩活动与正常走路的姿势同步。     ⑤为训练步行和推进步态活动,可让患者:A、走或跨越障碍物;B、弯腰拾物或探取物品以改变重心的高度,加强重心转移的难度。     3)改善协调:可进行Krenkel体操。     4)辅助器具的应用     5)眩晕的治疗:Keim体操:     眼体操:坐或卧,15~30min,每日2次。①上下运动20次,先慢后快;②左右运动20次,先慢后快;③对角运动20次,先慢后快;④集中注意在从距脸面 100cm远处移到距面33cm处的手指上。     头体操:先在开眼情况下慢慢地做,然后加快,最后闭眼进行,各20次。①前屈和后屈②左旋和右旋③左侧屈和右侧屈④对角运动。     两眼和头在与头体操相同的方向上的协调运动。     耸肩和环行运动,每种20次。     坐着,向前弯腰拾物,20次。     站立体操,各20次。①重复(1)的练习;②开眼和闭目下从坐变为站;③从一手向另一手抛球(眼水平以上);④从一手向另一手抛球(膝以下);⑤从坐到站,在中途转身。     充分地锻炼,各作10次。①在床上坐起和躺下②在椅中站起和坐下③先开目然后闭目地走5~10m④先开目然后闭目地上下斜坡⑤先开目然后闭目地上下楼梯⑥当被向各个方向推时,恢复平衡⑦投出和接住球⑧作任何需要弯腰、伸腰和命中目标的游戏,如保龄球、抛木盘等。 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 一、定义:共济失调是由于神经系统损伤而引起的运动不协调和平衡障碍。协调是指平稳、准确和控制良好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平衡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重心稳定的能力。 二、类型 类型病灶病因 1小脑型  小脑、脑干(与小脑联络的通路)小脑肿瘤、炎症、血管病和变性病 2深感觉障碍型  末梢神经、神经根、后索、丘脑、神经及神经根炎、脊髓痨、压急 顶叶性联合变性、遗传性共济失调、顶 叶或丘脑病 3前庭型  前庭及神经和核前庭神经炎和脑干病变,链霉素、 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中毒 4额叶型  额叶前部(额-桥-小脑束;齿额叶肿瘤、炎症、血管病和变 网状核-红核-丘脑-皮质束)性病 三、常见表现 (一)协同不良 (二)辨距不良 (三)眼震 (四)意向震颤 (五)失平衡 四、共济失调的治疗 以康复医学临床中较常见的小脑型共济失调为主叙述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 (一)治疗目的 对小脑型共济失调的治疗目的包括以下诸方面。 (1)改善患者运动的姿势基础①增强近端稳性②改善平衡调节,使患者学会小范围的运动。 (2)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的协同,使患者的运动变得平稳和流畅。 (3)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让患者体验有目的的抗重力运动。 (4)改善视固定和眼、手协调,使患者能利用视觉帮助稳定。 (5)在患者的运动中,引入旋转的成分,减轻患者因害怕失调而不自主地或自主地对其运动的限制。 (6)训练患者恢复正常的中线感和垂直感,以使他们在运动中有返回中线的参考点。 (二)治疗的原则 (1)起初训练患者作小范围的平稳而又流畅的运动。范围随着患者的控制改善而逐渐加大。 (2)治疗应集中在训练患者在正常支持基底上(即站立时两足距离正常而不是患者由于害怕不稳定而使两足的距离加大)和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训练平衡。 (3)发展在抗重力位置上的平衡,第一步是使位置尽量稳定,其法是增加为提高稳定而设的固定点(如为了站稳可用手扶桌面等)和进行压缩,如在支撑于桌或床上的上肢的肩部向下或在站位上通过骨盆向下进行的压缩。先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直到患者能能控制其身体的单个部分、并对近端的姿势调节和平衡有一些控制为止。 (4)随着治疗的进展,治疗师减少其控制,并慢慢地用下述方法引导。①减少压缩的压力;②减少稳定性固定点的数目;③增大运动的范围,增加患者对平衡的需要;④从远端处理患者,迫使他去控制其较近端的部位;⑤让患者由慢到快地增加运动的速度,然后再降低之;⑥让患者反复尝试发起和停止运动,变换运动的方向,在不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再发起运动。 (5)在近端加重量200g-2kg以增加躯干和近端的稳定性以降低远端运动的错误。但需注意,近来有些学者认为对于像深感觉型共济失调那样的患者,加重量是有效的;但对于本体感完好的小脑型共济失调患者,效果不甚显著。 (6)以后治疗集中在促进患者的稳定和在特殊位置上的运动控制。 (7)要注意的几点:①在改善姿势稳定和平衡中,负重、压缩、交替轻拍、肢体的空间定位和控住等促进技术是有用的,可以结合情况应用。②对这类患者应用震颤是不适宜的。③PNF中的节律性稳定不适于用来建立这类患者的姿势和近端稳定,因患者的问题是要通过微细的肌控制以调节运动,而不是激发运动单位或保持固定的位置。④在患者仍缺乏姿势稳定和平衡时,不宜在水中运动池中作直立运动,因浮力会加重失平衡。 治疗的方法 (一)改善坐位的姿势稳定 (1)患者坐在低的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足平放地板上,手扶前方桌上,让他伸展脊柱、前倾骨盆,同时尝试用视固定使头在空间定向。一旦能正确地完成,治疗师通过对他的肩、骨盆、膝和踝的分别压缩帮助他了解其身体部位和位置。 (2)在(1)的位置上,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练习骨盆的运动,进而让他抬起一手,并探取物品。但仍要保持躯干稳定、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 (3)一旦患者能不用支持地稳坐片刻,就轻轻地推或拉他,使他的重心轻微地移位,以激发他的自动平衡反应。 适应后,治疗师逐步增大其重心的位移程度,但要防止过大,致使其反应过剧而失去控制。 (4)一旦患者能使双上肢游离地进行其他功能活动,治疗师就要利用让患者将上肢在空间的不同地方定位、控住和交替轻拍,促进他对肩胛带的控制,患者以后必须练习向各个方向探取物体,抓放物体,持物作关节全范围的运动。 (5)一旦患者双上肢能游离地活动而无需支持,就要准备作站起的练习:前倾骨盆,伸直脊柱,身体在骨盆上前倾,先作小范围的活动,获得控制后再增大活动范围。 (6)治疗师在患者前方一定距离处竖立一根体操棒,上端持在治疗师手中,下端立于地板上。患者坐在低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双足平放地板上,双上肢伸直向前,双手握住体操棒,治疗师通过将棒向患者方向轻轻地推而对他的上肢和肩胛带进行压缩,促进这些部位的稳定。然后再让他前倾骨盆,伸直脊柱,使躯干在骨盆上作向前、向后和向侧方的小范围活动,获得控制后再逐步增大活动范围。进而让将双手放自己膝上,继续上述的练习,如感不够稳定,可让他用双手向下对双膝加压。 (7)让患者坐在一个高度与椅子相近、并由治疗师稳定住的体操球上,双上肢支持在前方小桌上,在保持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的情况下,利用球的灵活性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起初活动范围要小,治疗师控住球以进行帮助。以后减少对球的控制,并让患者一手离桌放于自己膝上,继续练习,改善后再将另一手也离桌放于膝上练习。 (8)患者的起始位置同(7),让患者把注意力集中在球上,治疗师较大范围地活动球,患者适应后,他的上肢的变化同(7)。室内骑电动马和室外的骑马慢跑同样是练习坐位平衡的有用方法。 (二)改善站和走时的姿势稳定 小脑型共济失调患者站和走时的主要问题有:骨盆在双下肢上不稳定;在适当地伸髋站着时平衡有困难,原因是他们倾向于轻屈髋、躯干倾向前而使体重后倾地站着;步行时由于骨盆侧向不稳定,为避免跌倒而加宽步行的基底,即两足的左右距离加宽。 对这类患者,整个站立期必须在适当的位置和排列上练习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伸髋时他必须感知骨盆在站直的双下肢上的运动。此外,他还必须学习在关节活动范围很小时的精细控制,如控制骨盆的每侧距中线5cm的活动等,后者与骨盆的侧向运动有显著关系。 对上述问题,治疗人员可进行如下的训练。 (1)在站立中期,即一下肢在前另一在后地站着时,体重移向站立的下肢,在此情况下要练习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其法如下。 1)双上肢前平举,轻外展、外旋,掌心向前方,抵在站在前面的治疗师的双掌上,治疗师通过患者伸直的双上肢施加压缩以建立其上躯干的稳定和控制,并使患者能集中在控制骨盆在站立腿上向前运动上。 2)患者双上肢前平举,轻外展外旋,双手握住治疗师竖于其前方的两根长棒上,治疗师再次通过推动棒对患者进行压缩,目的同1)。 3)患者双上肢前平举,轻外展外旋,双手分放于治疗师双肩上,但不应靠在治疗师身上。治疗师引导患者躯干和骨盆在站立腿上方向前运动。一旦患者姿势已正确,可进行下列活动:①通过患者负重站立腿侧的骨盆和髋向下压缩;②猛击髋外展肌以获骨盆的侧向稳定;③猛击髋伸肌以获骨盆的前后方稳定和对髋伸肌的控制。 (2)为发展在直立位重新获得和保持平衡的能力,治疗师可在各个方向上应用交替的轻拍。①患者双足平行地站着;②患者在站立中期的位置上站着(可两腿轮流向前)。 (3)为练习在窄基底上行走和使步距对称,患者可在地板上预先标好的脚印上行走练习。 (4)为练习对称的步行,可用下面方式踏步:①与节拍器或音乐同步;②与治疗师的计数同步;③与患者自己的计数同步;治疗师控制患者的肩,使肩活动与正常走路的姿势同步。 (5)为使患者有在站立腿上平衡的感觉,治疗时单膝跪在患者前方,患者将迈步腿屈髋、屈膝、背屈踝地将足放在治疗师股上,治疗师沿站立腿的骨盆和髋向下压缩。一旦姿势正确,为进一步增加稳定性,治疗师可通过迈步腿的膝向下压缩。 (6)为时患者有正常向前踏步的感觉,治疗师可将患者放在自己股上的足移到正常足根着地时的位置以引起相应的平衡反应,此时患者的站立腿必须仍保持于伸髋位。 (8)为训练步行和推进步态活动,可让患者:①走和越过障碍物;②弯腰拾物或探取物品以改变重心的高度。 (三)改善协调 为改善协调可进行Frenkel体操(Frenkel  exercise),详见第四篇第一章第一节 现以上肢的抓握、下肢的步行和本体感受损或小脑功能障碍引起的共济失调为例来说明具体的训练方法。 (1)抓握抓握这种复杂的动作要求手指有众多肌肉的协调。抓时拇、示中指像抓卡盘一样抓住物体,这种方式及其变型占所有抓握动作的70%;用四指接近大鱼际部的方式及其变型占20%;用拇指接近示指桡侧或另一指尖的方式再次之。 所有手指的这些动作都是以已经再神经系统中形成并且已事先编定程序的印迹或记忆印迹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形成这些印迹,即使每条原动肌都能动作,动作也不会协调。印迹是预编程序的某条肌肉的活动形式的神经过程,一旦形成将像记忆那样能够保留,并且每次兴奋时能使有关肌肉产生相同的运动形式。 为掌握不同形式的抓握动作,要求婴儿和儿童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形成多根肌肉的协调印迹。婴儿在8个月时还不能用拇、示指夹捏,此后再训练几个月才达到初步的协调;儿童需2年多的练习才能握住一根铅笔和绘一简单的直线,如要临摹一个三角形,还要再训练3个月。正常成人形成多块肌肉协调运动的印迹需要几百万次重复才能完成。 上面简述了正常成人形成协调的难度,至于协调功能受损的患者,像准确抓握这样的运动,假如不分解到每个分节动作在直接的意识下都能准确地练习的程度,决不可能形成完美的协调。因此,一是必须把动作分解到患者能切实掌握;二是使患者能在正确的运动形式下每日练习几千次的动作,后者提出了如何防止单调和使患者乐于自觉地进行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充分利用作业疗法,把治疗训练寓于能为患者带来益处的作业中,并在训练中穿插一些使患者身心愉悦的活动,以便增加他们对重复训练的兴趣。积木、木钉盘或木钉插板(一块板上有许多小洞,可把细木钉插入,插成各种文字或图案的形状)、用小片的马赛克镶拼图案、玩扑克牌、打麻将、下跳棋或围棋、弹电子琴、弹竖琴、打字等均可交替地进行,让患者在作业和文娱中完成上千次的活动。变换活动的种类除能防止单调外,尚可有助于注意力的维持。 (2)步行步行是最有代表性的下肢协调运动在训练平衡与恢复平衡的基本印迹时,是从训练行走开始的。早期训练时,同样要把动作分解到患者能切实掌握并能准确地进行的程度。每一训练阶段,应有选择的为患者提供外在的稳定,以便他能 Frenkel体操是为改善下肢本体感觉控制而逐渐增加难度的一组训练。在开始时是没有重力的简单运动,而后逐渐发展到使用髋和膝部运动并在抗重力下进行更为复杂的运动。它对由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本体感觉障碍特别有用。反复练习能帮助患者形成各种有用的本体感觉。假如患者每月完整的本体感觉,就必须将患者置于他能用视觉看见其动作的位置。 训练开始时,应在治疗师监护下进行,强调动作要慢,准确,位置要适当。为避免疲劳,每一课的每节体操不要超过4次,应在最初的简单运动完成后,再逐渐进行较困难的形式,患者能自己进行每节体操后,应让其每3-4小时练习1次。 1)仰卧位练习:患者躺在表明光滑的床上或垫子上,足根能很容易地沿着床面滑动,头部枕起,使其容易看到小腿与足。①沿床面滑动足根,屈曲一侧下肢的膝、髋部,尔后恢复到原位。对侧下肢重复这动作。②同第一步一样屈曲髋、膝部,然后外展已屈曲的髋部,再恢复到屈曲位,最后恢复原位。③髋膝部半屈,然后恢复到伸直位。以后加人外展和内收。④屈曲一侧下肢的髋部与膝部,按口令在屈曲或伸直的任何部位停顿。⑤同时同等地屈曲双下肢再包括外展、内收、伸直。⑥同时使双下肢髋、膝部呈半屈位,再加入外展和内收、伸直。按口令停止在某一位置。⑦屈曲一侧下肢的髋、膝部,并把足根抬高离床面5cm,恢复到原来位置。⑧同⑦一样屈曲下肢,将足根置于对侧髌骨上。连续增加运动项目,使足根能接触到髌骨的中间、踝部、对侧足趾、膝关节以及小腿两侧的床面。⑨同⑦一样屈曲下肢,然后使足根接触髌骨、胫骨、踝部和足趾。反向重复上述运动。⑩同⑦一样屈曲下肢,然后按口令将足根接触治疗师所指示的某一点。11屈曲髋部、膝部,并将足根抬离床面5cm,将足根置于对侧髌骨上,再沿胫骨嵴慢慢地滑到踝部。反向重复上述动作。12同11之方式,将足根沿对侧胫骨嵴下滑,跨过踝部和足直至足趾。若足根即将滑到足趾,对侧膝关节在做这一节操时应轻度屈曲。按口令停住在某一运动姿势。13双踝双膝处同一位置,双侧足根抬离床面5cm,同时屈曲双下肢,恢复到原来位置。按口令停留在某一姿势。14在足跟接触床面情况下,双下肢交互屈曲和伸展。15足跟抬离床面5cm,双下肢交替屈曲和伸展。16足跟抬离床面5cm,双下肢同时屈曲、外展、内收、伸直。17将足跟准确地置于治疗师在床上或对侧下肢指定的位置。18联合各种下肢运动,并使患者足跟随治疗师手指运动。 2)坐位练习:①在一张有靠背和踏板的扶椅上,练习维持正确坐位姿势2min。在没有扶手的椅子上重复上述动作。再在无靠背的椅子上重复上述动作。②治疗师计算仅足跟抬离地面的时间,逐渐改为练习轮流将整个足跟抬离地面,然后准确地把足再放到地面指定的位置。③用粉笔在地下划两个“十”字标记,轮流使足顺所划的“十”字向前、后、左、右滑动。④按治疗师的节奏,练习从椅子上起身和坐下:屈曲膝关节,将足置于坐椅前缘下方;躯干在大腿上方向前屈曲;伸直髋、膝,站起来,然后伸直躯干;向前稍屈曲躯干;屈曲髋、膝部坐下;伸直躯干,再坐回椅上。 3)站位练习:①侧走:侧走时容易平衡,因为患者不需要以足趾或足跟为枢轴,那样会减小其支撑的基底面。这一练习有节奏地进行:把体重转移到左足;右足移30cm;把体重转移到右足;使左足向右足靠近。向右或左,每步的大小可以不同。②在35cm宽的平行线之间向前走,将右足恰好置于右边线的内侧,左足亦恰好置于左边线的内侧,强调位置要正确,走10步后休息。③向前走,把每步都踏在地板上绘好的足印上,足印应平行且离中线5cm,进行1/4步、1/2步、3/4步及一整步的练习。④转弯:提起右足趾,右足以足跟为轴向外转动;抬起左足跟,使左小腿以足趾为轴向内旋转;将左足提到右足旁。 共济失调是因小脑、本体感觉及前庭功能障碍所致的运动笨拙和不协调,而并非肌无力,可累及四肢、躯干及咽喉肌,引起姿势、步态和语言障碍。正常时依靠功能完整的小脑、深感觉、前庭和锥体外系统的参与来完成共济运动,小脑对完成精巧动作起着重要作用。每当大脑皮质发出一次随意运动的指令,总是伴有小脑发出的制动性冲动,如影随形,以完成准确的运动或动作。上述任何部位的损害均可出现共济失调。 临床上可分为小脑性、大脑性、感觉性和前庭性共济失调。 (一)常见表现       1.协同不良  是在运动中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的协同不佳而导致失去了对躯干、四肢和言语肌的正常控制。运动分裂;有反跳现象,原因是对抗肌不能及时地停止协同肌的活动;交替重复运动时不协调而致轮替运动障碍(dysdiadochokinesia);由于言语肌的不协调以致发音模糊、强弱不等和时断时续。言语障碍主见于小脑型患者。       2.辨距不良  是由于小脑丧失将来自周围的运动信息和来自大脑的运动命令相比较并发出修正信号的能力引起,由于难于判断运动的距离、速度、力量和范围,结果不是越过靶就是达不到它。       3.眼震  多属小脑病变继发脑干损害,影响到前庭神经核所致。       4.意向震颤  中脑结合臂病变使主动肌和拮抗肌不能协调地完成有目的的动作。手和指的精细动作受累,在随意运动中当接近靶时颤动更明显。       5.失平衡  小脑、前庭、迷路损害均可引起。平衡反应延迟、加剧或不恰当,影响坐、站和走路。 以上是以小脑型共济失调为主阐述的常见症状。前庭型者还常伴有眩晕,小脑型者较轻。 (二)各型特点       1.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是皮质下一个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与脊髓、前庭、大脑皮质等有密切的联系如下表,它并不直接发起运动,而是通过对下行运动系统的调节作用实现其功能。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为随意运动的速度、节律、幅度和力量的不,即协调运动障碍,还可伴有肌张力减低、眼球运动障碍及言语障碍。       (1)姿势和步态的改变  表现为站立不稳、步态蹒跚、两足远离叉开、左右摇晃不定,并举起上肢以维持平衡,即所谓躯干性共济失调又称姿势性共济失调,多见于小脑蚓部病变。上蚓部受损易向前倾倒,下蚓部受损易向后倾倒,小脑半球损害时行走则向患侧倾斜。严重躯干共济失调患者甚至难以坐稳。       (2)协调运动障碍  表现为随意运动的协调性障碍,一般上肢较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精细动作比粗大动作影响明显。运动的速度、节律、幅度和力量不平稳,这种不规则运动在动作的初始和终止时最明显,表现为辨距不良(dysmetria)和意向性震颤,即当运动指向目标时出现明显的震颤。不能协调地进行复杂的精细动作,即协同不能。快复及轮替运动异常;书写障碍,字迹笔画不匀,愈写愈大,称为大写。这些运动异常组成典型的小脑笨拙综合征。       (3)言语障碍  由于发音器官唇、舌、喉肌共济失调可使说话缓慢,含糊不清,声音呈断续、顿挫及爆发式,表现为吟诗样语言和爆发性语言。       (4)眼运动障碍  眼球运动肌共济运动失调可出现粗大的共济失调性眼球震颤。尤其是与前庭联系受累时,可出现双眼来回摆动,偶尔可见下跳性(down-beat)眼震、反弹性眼震等。       (5)肌张力减低  见于急性小脑病变。可导致姿势或体位维持障碍,较小的力量即可使肢体移动,运动幅度增大,行走时上肢摆动的幅度增大,腱反射呈钟摆样。患者前臂在抵抗外力收缩时,如果外力突然撤去,患者前臂不能立即放松,而出现不能控制的打击动作即回弹现象。     2.大脑性共济失调  大脑额、颞、枕叶与小脑半球之间有额桥束和颞枕桥束相联系,故当大脑损害时也可出现共济失调,但大脑性共济失调通常不如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明显,较少伴发眼球震颤。       (1)额叶性共济失调  出现于额叶或额桥小脑束病变时,表现如同小脑性共济失调,如体位性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向后或向一侧倾倒;除有对侧肢体共济失调外,常伴有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阳性,以及精神症状、强握反射和强直性跖反射等额叶损害表现。       (2)顶叶性共济失调  表现对侧患肢不同程度的共济失调,闭眼时症状明显,深感觉障碍多不重或呈一过性;两侧旁中央小叶后部受损可出现双下肢感觉性共济失调及大小便障碍。       (3)颞叶性共济失调  较轻,可表现一过性平衡障碍,不易早期发现。 3.感觉性共济失调  深感觉障碍使病人不能辨别肢体的位置及运动方向,并丧失重要的反射冲动,可产生感觉性共济失调。脊髓后索损害时症状最明显,表现站立不稳,迈步不知远近,落脚不知深浅,常目视地面,在黑暗处步行更加不稳。其特点是:睁眼时共济失调不明显,闭眼时明显,即视觉辅助可使症状减轻;闭目难立(Romberg)征阳性,闭眼时身体立即向前后左右各方向摇晃,幅度较大,甚至倾倒;检查音叉震动觉及关节位置觉缺失。 4.前庭性共济失调  前庭损害时因失去身体空间定向功能可产生前庭性共济失调,主要以平衡障碍为主,特点是站立或步行时躯体易向病侧倾斜,摇晃不稳,沿直线行走时更为明显,改变头位可使症状加重,四肢共济运动多正常。其特点是:眩晕、呕吐、眼球震颤明显,可出现双上肢自发性指误;前庭功能检查如内耳变温(冷热水)试验或旋转试验反应减退或消失。病变越接近内耳迷路,共济失调症状越明显。 现以康复医学临床中较常见的小脑性共济失调为主叙述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 (一)治疗目的 对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治疗目的包括以下诸方面。   (1)改善患者运动的姿势基础  ①增强近端稳性;②改善平衡调节,使患者学会小范围的运动。   (2)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的协同,使患者的运动变得平稳和流畅。   (3)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让患者体验有目的的抗重力运动。   (4)改善视固定和眼、手协调,使患者能利用视觉帮助稳定。 (5)在患者的运动中,引入旋转的成分,减轻患者因害怕失调而不自主地或自主地对其运动的限制。   (6)训练患者恢复正常的中线感和垂直感,以便他们在运动中有返回中线的参考点。(二)治疗的一些原则   (1)起初训练患者作小范围的平稳而又流畅的运动。范围随着患者的控制改善而逐渐加大。   (2)治疗应集中在训练患者在正常支持基底上(即站立时两足距离正常而不是患者由于害怕不稳定而使两足的距离加大)和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训练平衡。 (3)发展在抗重力位置上的平衡,第一步是使位置尽量稳定,其法是增加为提高稳定而设的固定点(如为了站稳可用手扶桌面等)和进行压缩,如在支撑于桌或床上的上肢的肩部向下或在站位上通过骨盆向下进行的压缩。先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直到患者能控制其身体的单个部分、并对近端的姿势调节和平衡有一些控制为止。 (4)随着治疗的进展,治疗师减少其控制,并慢慢地用下述的方法引导。①减少压缩的压力;②减少稳定性固定点的数目;③增大运动的范围,增加患者对平衡的需要;④从远端处理患者,迫使他去控制其较近端的部位;⑤让患者由慢到快地增加运动的速度,然后再降低之;⑥让患者反复尝试发起和停止运动,变换运动的方向,在不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再发起运动。 (5)改善言语的不协调,包括在稳定位置上控制呼气和用手在肋上加压以助呼气。 (6)在近端加重量200g~2kg以增加躯干和近端的稳定性以降低远端运动的错误。但需注意,近来有些学者认为对于像深感觉型共济失调那样的患者,加重量是有效的;但对于本体感完好的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效果不甚显著。 (7)以后治疗集中在促进患者的稳定和在特殊位置上的运动控制。 (8)要注意的几点:   ①在改善姿势稳定和平衡中,负重、压缩、交替轻拍、肢体的空间定位和控住等促进技术是有用的,可以结合情况应用。   ②对这类患者应用震颤是不适宜的。 ③PNF技术中的节律性稳定不适于用来建立这类患者的姿势和近端稳定,因患者的问题是要通过微细的肌控制以调节运动,而不是激发运动单位或保持固定的位置。   ④在患者仍缺乏姿势稳定和平衡时,不宜在水中运动池中作直立运动,因浮力会加重失平衡。 (三)治疗的方法 1.改善坐位的姿势稳定 (1)患者坐在低的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足平放地板上,手扶前方桌上,让他伸展脊柱、前倾骨盆,同时尝试用视固定使头在空间定向。一旦能正确地完成,治疗师通过对他的肩、骨盆、膝和踝的分别压缩帮助他了解其身体部位和位置。 (2)在(1)的位置上,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练习骨盆的运动,进而让他抬起一手,并探取物品。但仍要保持躯干稳定、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 (3)一旦患者能不用支持地稳坐片刻,就轻轻地推或拉他,使他的重心轻微地移位,以激发他的自动平衡反应。适应后,治疗师逐步增大其重心的位移程度,但要防止过大,致使其反应过剧而失去控制。 (4)一旦患者能使双上肢游离地进行其他功能活动,治疗师就要利用让患者将上肢在空间的不同地方定位、控住和交替轻拍,促进他对肩胛带的控制,患者以后必须练习向各个方向探取物体,抓放物体,持物作关节全活动范围的运动。 (5)一旦患者双上肢能游离地活动而无需支持,就要准备作站起的练习:前倾骨盆,伸直脊柱,身体在骨盆上前倾,先作小范围的活动,获得控制后再增大活动范围。 (6)治疗师在患者前方一定距离处竖立一根体操棒,上端持在治疗师手中,下端立于地板上。患者坐在低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双足平放地板上,双上肢伸直向前,双手握住体操棒,治疗师通过将棒向患者方向轻轻地推而对他的上肢和肩胛带进行压缩,促进这些部位的稳定。然后再让他前倾骨盆,伸直脊柱,使躯干在骨盆上作向前、向后和向侧方的小范围活动,获得控制后再逐步增大活动范围。进而让他改将双手放自己双膝上,继续上述的练习,如感不够稳定,可让他用双手向下对双膝加压。 (7)让患者坐在一个高度与椅子相近、并由治疗师稳定住的体操球上,双上肢支撑在前方小桌上,在保持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的情况下,利用球的灵活性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起初活动范围要小,治疗师控制住球以进行帮助。以后减少对球的控制,并让患者一手离桌放于自己膝上,继续练习,改善后再将另一手也离桌放膝上练习。 (8)患者的起始位置同(7),让患者把注意力集中在球上,治疗师较大范围地活动球,患者适应后,他上肢的变化同(7)。室内骑电动马和室外的骑马慢跑同样是练习坐位平衡的有用方法。 2.改善站和走时的姿势稳定 小脑型共济失调患者站和走时的主要问题有:骨盆在双下肢上不稳定;在适当地伸髋站着时平衡有困难,原因是他们倾向于轻屈髋、躯干倾向前而使体重后倾地站着;步行时由于骨盆侧向不稳定,为免跌倒而加宽步行的基底,即两足的左右距离加宽。对这类患者,整个站立期必须在适当的位置和排列上练习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伸髋时他必须感知骨盆在站直的双下肢上的运动。此外,他还必须学习在关节活动范围很小时的精细控制,如控制骨盆的每侧距中线5cm的活动等,后者与骨盆的侧向运动有显著关系。 对上述问题,治疗人员可进行如下的训练。 (1)在站立中期,即一下肢在前另一在后地站着时,体重移向站立的下肢,在此情况下要练习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其法如下。   1)双上肢前平举,轻外展、外旋,掌心向前方,抵在站在前面的治疗师的双掌上,治疗师通过患者伸直的双上肢施加压缩以建立其上躯干的稳定和控制,并使患者能集中在控制骨盆在站立腿上的向前运动上。   2)患者双上肢前平举,轻外旋外展,双手握住治疗师竖于其前方的两根长棒上,治疗师再次通过推动棒对患者进行压缩,目的同1)。 3)患者双上肢前上举,轻外展外旋,双手分放于治疗师双肩上,但不应靠在治疗师身上。治疗师引导患者躯干和骨盆在站立腿上方向前运动。一旦患者姿势已正确,可进行下列活动:①通过患者负重站立腿侧的骨盆和髋向下压缩;②猛击髋外展肌以获骨盆的侧向稳定;③猛击髋伸肌以获骨盆的前后方稳定和对髋伸肌的控制。 (2)为发展在直立位重新获得和保持平衡的能力,治疗师可在各个方向上应用交替的轻拍。①患者双足平行地站着;②患者在站立中期的位置上站着(可两腿轮流向前)。 (3)为练习在窄基底上行走和使步距对称,患者可在地板上预先标好的脚印上行走练习。 (4)为练习对称的步行,可用下面方式踏步:①与节拍器或音乐同步;②与治疗师的计数同步;③与患者自己的计数同步;④治疗师控制患者的肩,使肩活动与正常走路的姿势同步。 (5)为使患者有在站立腿上平衡的感觉,治疗时单膝跪在患者前方,患者将迈步腿屈髋、屈膝、背屈踝地将足放治疗师股上,治疗师沿站立腿的骨盆和髋向下压缩。一旦姿势正确,为进一步增加稳定性,治疗师可通过迈步腿的膝向下压缩。 (6)为使患者有正常向前踏步的感觉,治疗师可将患者放在自己股上的足移到正常足跟着地时的位置以引起相应的平衡反应,此时患者的站立腿必须仍保持于伸髋位。             (7)为训练步行和推进步态活动,可让患者:①走和越过障碍物;②弯腰拾物或探取物品以改变重心的高度。 体操治疗: 1)眼体操:坐或卧,15~30min,每日2次。①上下运动20次,先慢后快;②左右运动20次,先慢后快;③对角运动20次,先慢后快;④集中注意在从距脸面lOOcm远处移到距面33cm处的手指上。2)头体操:先在开眼情况下慢慢地做,然后加快,最后闭目进行,,各20次。①前屈和后屈;②左旋和右旋;③左侧屈和右侧屈;④对角运动。3)两眼和头在与(2)相同的方向上的协调运动。4)耸肩和环形运动,每种20次。5)坐着,向前弯腰拾物,20次。6)站立体操,各20次。①重复(1)的练习;②开眼和闭目下从坐变为立;③从一手向另一手抛球(眼水平以上);④从一手向另一手抛球(膝以下);⑤从坐到站,在中途转身。7)充分地锻炼,各作10次。①先开目然后闭目地走过房子;②先开目然后闭目地上下斜坡;③先开目然后闭目地上下楼梯;④在床上坐起和躺下;⑤在椅中站起和坐下; ⑥当被向各个方向推时,恢复平衡;⑦投出和接住球;⑧作任何需要弯腰、伸腰和命中目标的游戏,如保龄球、掷木盘游戏等。
/
本文档为【脑瘫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