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台湾现代女作家简论

2017-09-19 14页 doc 32KB 8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103

暂无简介

举报
【doc】台湾现代女作家简论【doc】台湾现代女作家简论 台湾现代女作家简论 社会文化 台湾坝代女作家简论 萧成 如果探究台湾现代文学史上女作家的创作风 貌,似乎会让人产生一些失望感.当时女作家寥若 晨星,创作时间短暂如昙花一现,作品数量亦如凤 毛麟角般稀罕.目前所知者仅7位:叶陶,杨千鹤, 黄宝桃,张碧华,赖雪红,黄风姿,辜颜碧霞,作品全 部用日文创作.其中只有叶陶和杨千鹤的生平见诸 文字记载,另外5人的生平则不详.不过根据她们 能够娴熟的运用日语进行写作这一点,也许能够推 测出这7位女作家应为当时接受过新式日本教育 的极少数台湾女.由于时光...
【doc】台湾现代女作家简论
【doc】台湾现代女作家简论 台湾现代女作家简论 社会文化 台湾坝代女作家简论 萧成 如果探究台湾现代文学史上女作家的创作风 貌,似乎会让人产生一些失望感.当时女作家寥若 晨星,创作时间短暂如昙花一现,作品数量亦如凤 毛麟角般稀罕.目前所知者仅7位:叶陶,杨千鹤, 黄宝桃,张碧华,赖雪红,黄风姿,辜颜碧霞,作品全 部用日文创作.其中只有叶陶和杨千鹤的生平见诸 文字记载,另外5人的生平则不详.不过根据她们 能够娴熟的运用日语进行写作这一点,也许能够推 测出这7位女作家应为当时接受过新式日本教育 的极少数台湾女.由于时光流逝和作品散佚等原 因,导致这些女作家发出的微弱声音和模糊面影湮 没于历史的尘埃里,逐渐被忽略了;可是她们的文 学创作,却是台湾女性文学的源头,因此有着不容 忽视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台湾现代女作家创作中呈现的第一方面, 乃是对于父权专制社会的批判和对于女性意识觉 醒的赞颂.从历史背景来看.台湾现代女作家的创 作之所以会首先出现这一主,并不是一个偶然突 发的个别现象,因为它本身也是积极提倡"民主"与 "科学"的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当 然也与当时世界上蓬勃发展的各种解放运动,特别 是妇女解放运动密切相关.当时台湾所标举的四大 言论为:婚姻自主,经济独立,教育平等,获得参政 权.当时接受新式教育的极少数台湾女性,充分抓 住了这一契机,女性意识觉醒了,开始重新解构女 性的社会角色,思索女性被宰制的困境,对父权制 度及其意识形态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而与之相关的 文学创作也应运而生了.张碧华的小说《上弦月》, 就通过如何处理"婚姻自主"这样一个日据时期非 常敏感的问题,现了当时女性努力争取自身解放 的时代风尚,并且明确指出,面对父权社会的束缚, 新一代的女性已不再困守于传统女性的被动角色 上了,更不会继续逆来顺受地成为专制婚姻的牺牲 品,而是积极地走向自己选择的人生,努力改变不 合理的社会现状,主动为自身解放寻找出路.从故 事中我们得知,玉惠是个出身富贵人家的千金小 35 姐,而且还是一个学业优良的高女毕业生,却爱上 了父亲公司里的穷职员高进原,高进原虽然只是个 小学毕业生,但是玉惠却坚定地认为他是个可以托 付终身的人.于是问题出现了,玉惠的父亲嫌贫爱 富,极力要拆散这对恋人,甚至殴打玉惠,玉惠仍不 改变初衷,反而说服了母亲支持她的选择.她对母 亲说:"妈——您常以泪洗面,在所谓'有钱人','幸 福'的虚名下过着痛苦难挨的生活,这些我都看在 眼里,我绝不稀罕那种有名无实的结婚生活."原来 玉惠的母亲也出身大户人家,听从家里安排的所谓 "门当户对"的婚姻,嫁给了比她小两岁的汤大英, 婚后不久,丈夫即以没有子嗣为借口,连娶两房小 老婆,从此玉惠母亲便备受冷落,终日生活在冷嘲 热讽的痛苦中.小说通过玉惠母亲的不幸婚姻作为 对照,既嘲弄和批判了封建包办婚姻的可怕和残 酷,也使得"婚姻自主"的理念更具社会说服力.正 是出于对自身不幸婚姻的沉痛反思,玉惠的母亲最 终谅解了女儿,赞同支持玉惠的选择.故事就这样 完满地结束与玉惠和高进原私下约会的夜晚,作者 以爱神维纳斯的保护祝愿他们幸福美满.玉惠作为 一 个勇敢反抗父权,坚持婚姻自主的新女性,在那 个时代都是少见的,可谓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台 湾学者杨翠曾指出:"整体而言,婚姻问题是日据时 期最先滋生,并且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妇女问题. 婚姻问题作为妇解的最初言论是很可理解的,我们 知道父权社会结构之运作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因 此最贴近妇女的压制力量也来自家庭,所以要破解 父权的运作体系,也非先向传统的婚姻家庭宣 战不可.……一个自觉要做解放的主体之女性,一 个极思纳入社会有机社会运作之中的女性,首先必 须取得进出家庭与社会的自由,这是婚姻问题在妇 解意识萌芽中率先浮现的最重要原因."因此,这篇 小说最值得细读品味的地方,也就是其中闪烁的女 性意识的光辉,作者慷慨地赋予了笔下女性角色以 不凡的勇气和智慧,使她们果敢地挣脱传统的枷 锁,挑战父权意识,对女性被宰制的地位产生不平 社会文化 与质疑,争取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积极地为女性 找寻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也许故事的最终结局还 并不尽如人意,但象玉惠那样的新女性义无返顾地 冲破社会束缚,反抗父权专制的勇敢精神,毕竟为 处于长久的封建压迫中的台湾女性,开辟了一条新 的人生道路.杨千鹤的《花开时节》则言说了一个台 湾版的"娜拉故事".很象是一篇自传体小说,情节 与作者生平大致上相互吻合.相对于日据时期文学 所呈现的台湾女性的悲苦生活与不幸命运而言,这 篇小说展示了一种可谓"另类"的女性——台湾社 会上流阶层家庭中,接受日本教育的年轻女性的风 貌.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叙述了一位高女学生毕业前 后两三年心情的变化,以及她和身边同学的日常生 活,并且通过这群生活在象牙塔里,不愁吃穿的浪 漫少女,对那种不以树立女性"人"的观念,仅以培 育贤妻良母为目标的高女教育,提出了批评.当时 即使接受过新式日本教育的高女毕业生,唯一的归 宿也不外乎婚姻.整篇小说就环绕着这个主题展 开,既描述年轻的台湾女性对婚姻又期待又惶恐的 心情;又揭示了她们身上昙花一现的女性意识灰飞 烟灭的过程.女主人公的同学,一个个毕业后全匆 忙地结婚生子了,但她却不想这样迅速地步人婚姻 的窠臼.她似乎有意要走出一条不同的路,瞒着家 里偷偷到社会上去找工作,成了一家报社的记者, 她说:"原本我就知道家里不喜欢女孩子出去工作 的,然而那种顾虑邻居眼光的虚荣作风,我是准备 一 刀两断,自己来决定生活方式的."展现一代觉醒 台湾新女性的思想风貌.遗憾的是,尽管女主人公 有心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园地,可工作半年后, 却不得不在各种明的,暗的社会压力下,被迫辞职 归家,重新回复到了以往那种单纯"待嫁女儿"的生 活中.这不禁令人联想起鲁迅先生所说的"娜拉走 后怎样"的话:"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 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 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 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 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走.还 有一条,就是饿死,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 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女主人公作为新时代 的"娜拉",想冲出重围获得自由;不幸的是,冷酷的 社会却摧毁了她的努力.此外,作者还指出当时台 湾社会提供给女性的工作机会非常稀少,社会上形 成了一股反对女性出外工作的风气.根据1930年 《台湾民报》的介绍,或许可以明了其中原因.那时, 除极少数当医生,教员,记者的女性外,女性可从事 的职业实在非常稀罕,不外乎电话员,服务生,助产 士,以及采茶,编帽,织袜,制草纸,烟草的女工而 已,再就是为数不少的艺旦,娼妓,至于政府公职则 完全排斥女性.这些职业多半仅是过渡性质的副 业,而且报酬极低.适合高女毕业生的职业可谓少 而又少.普通的受过教育的女性,很难有什么发展 空间,难怪经济尚可的家庭,都反对女性外出工作, 更何况是中上阶层的家庭呢?而这种职业上对女性 的歧视与限制,正和女子教育以贤妻良母为教育宗 旨产生了互动关系,难怪当时的高女毕业生个个以 家庭为依归,缺乏远大的志向和人生抱负.当时对 所有台湾女性来而言,不论她是出生贫民窟,还是 上流社会,都"势必依照命所注定,一头往结婚,人 生撞过去".故而,当时大多数的台湾女性仍不得不 以家庭为依归.小说就这样细致描述了女主人公渴 望独立自由的美好憧憬在冷酷现实恶意拨弄后产 生的痛楚生命经验,尖锐谴责了"时代的黑手"是如 何把受过现代教育,刚刚抬起头来的新女性,于"花 开时节"重新"拖回坟墓"里去的无奈结局.辜颜碧 霞的长篇小说《流》,是一部带有浓厚个人自传色彩 的作品,作者辜颜碧霞出身名门望族,是日据时期 台湾权贵辜显荣的长媳.辜显荣在日据时期,由于 日本殖民政府的扶持,兴办企业富甲一方,到1937 年他去世时,辜家的产业已经位居台湾前三大企业 之列.辜颜碧霞以寡居身份在豪门中争取自我权利 的传奇经历,在小说中隐约可见.小说可谓全面地 为我们展示了深处大家族中寡居女性对封建制度 的抗争和争取自我确认的努力过程.正是因为小说 中有着浓厚的自传色彩,影射了辜家内部财产的纷 争而被大家族禁止出版,直到1999年,这部小说的 浮出水面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日据时期台湾大家族 的豪门恩怨,也为现代台湾女性文学提供了宝贵的 史料资源.作者辜颜碧霞的特殊的生活环境决定了 其以一个寡妇的视角审视封建桎梏的束缚,想为自 己找到一个人生的位置.辜颜碧霞23岁守寡,按照 封建父权社会的既定规则,她必须手捧着贞节牌坊 终其一生,然而小说里,我们能够清楚的发现主人 公"美凤"对于鲜活生命的无限眷恋和对青春欢乐 的强烈追求.对于寡居女性,男性作家往往通过外 社会文化 界施加在其身上的苦难来表现对女性悲惨命运的 关注和同情.而《流》则是真正从寡居女性自身出发 来反映她们真切的体验和感受.在小说中,辜颜碧 霞在美凤身上留下了自己的影子,在美凤呼之欲出 的时候也是辜颜碧霞自我不断清晰的时候.然而, 这种对自我的找寻却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从辜 颜碧霞冒着被大家族长辈责难的风险自费出版 《流》这一举动来看,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她那种 强烈的反叛精神和女性特有的坚韧性格.赖雪红的 《夏日抄))贝0有点类似于一部女性的成长"日志".故 事虽然在叙述方式上给人一种颇为琐碎的感觉,不 过对于日据时代台湾女性El常生活的情况,却有着 有非常真实,生动的细节性记录.它所反映的主题 是——日据时期台湾这个特殊的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中严重泛滥的性别歧视现象.小说中的女主人公 淑,虽生于一个富裕人家,可她出生后不久就遭受 了一次厄运,哥哥因嫉妒将她扔进了水沟,使她差 一 点丧命;后来因屡屡发生兄妹不合之事,在台湾 那个男权至上的社会里,受重男轻女的风俗影响, 幼小的淑被迫离家送给乳母抚养.淑在乳母家一天 天地长大了,也逐渐习惯了乳母家清贫劳苦的生 活.虽然淑每年都按时回本家探访亲人,可她却始 终与那富裕的本家格格不入.在本家中,她象是一 个陌生人.就在这样的尴尬境遇中,有一次,淑邂逅 了他哥哥的朋友文秀,两人相恋了.在文秀的多次 劝导下,淑才最后决意重返本家,亲人骨肉终于团 聚.可见在那个父权专制的社会中,女性自身的意 愿是根本不会被人所在乎的.即便淑万般不情愿家 人的摆布,却也只能"服从命运"的安排,被迫套上 "性别歧视和压迫"的枷锁,对一切违反人性的的遭 遇逆来顺受.值得注意的是,淑之所以遭受了被送 给人家当养女的命运,却并非因其本家的贫困造成 的,而仅是因为她与兄长不合,又是女儿,所以就将 她送给人家.小说不仅对这种荒唐愚蠢的行为了进 行谴责,还进一步指出,当时的台湾女性无论出身 贫家小户,还是大家望族,毫无例外全要遭受父权 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和压迫.换言之,当时台湾社会 中严重泛滥的"重男轻女"思想,呈现的乃是封建父 权意识形态的信条,是桎梏千千万万女性生命的沉 重枷锁.从以上4篇作品可以看出,对于广大台湾 女性在极端不平等的父权体系中所面临的困境,当 时女作家已有了相当深入的认识.她们所书写的那 37 个时代台湾女性的故事并不仅只是个人的生活体 验,而是属于某种群体性记忆. 日据时期台湾现代女作家创作中呈现的第二 方面内容,是对于阶级压迫下,无产阶级女性悲剧 命运的反映.台湾女作家创作的主题在30年代,已 经从单纯的争取婚姻自主的权利,逐渐走上了"左 翼文学"的道路.1935年,台湾着名作家杨逵和他的 夫人叶陶共同创办了一份"左翼"文学杂志——《台 湾新文学》.作为杂志创办人之一的叶陶女士,乃当 时一位着名的妇女运动家.她以从事妇女运动的亲 身经历来观照当时无产阶级女性的生存状况,创作 了小说《爱的结晶》,日文原文刊登于1936年2月 出版的《台湾新文学》附属刊物《台湾新文学月报》 上.这篇小说相当鲜明地展示了当时台湾无产阶级 女性的生活风貌.叙述了两个从学生时代就十分要 好的女性"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宝珠是一个资本 家的千金,成为了"政略婚姻"的牺牲品,还染患上 了梅毒,导致无法生育健康的子女.虽身处富贵之 家的宝珠,她的命运却因生为女性而必须任由他人 摆布.吊诡的是,恶意摆布她,令她陷人愁云惨雾中 的人,正是她最亲近的父亲与丈夫.素英则是一个 富有独立精神的女性,曾是公学校教员,因赞成社 会运动者瑞昌的理念而结婚.在那个社会,素英选 择了理想即选择了贫穷,故婚后不久,即陷入了柴 米油盐的窘困涡流中,瑞昌染上肺痨,她也患了严 重的神经过敏症,他们"爱的结晶"——孩子,由于 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而成了瞎子.在如此冷酷的 现实中,一度出现过的理想也被黑暗彻底吞噬了. 对于30年代台湾无产阶级女性险恶艰难的生存处 境和特殊的时代风云,这篇小说均透过文字传达, 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小说还透过两个女主 角的不同人生经验的对比,呈现出一幅晦暗的时代 黑幕,以及在这片暗浊的黑幕底下,不同女性的相 同处境.作者对那个阴森时代发出沉痛的质问:在 以父权意识为支配核心的社会中,女性的幸与不 幸,是不是终究与自己的双手与意志无关?无论自 觉与不自觉,女性是否终究逃脱不了那幅巨大的时 代黑幕?我们知道,虽然从20年代开始,台湾岛内 的女性解放思潮就已萌芽,一些接受了新式教育的 知识女性,如同素英一样,开始自我觉醒,并主动选 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可是,这些在日本殖民统治之 下的台湾,身处多重弱势的台湾女性,并不能真的 社会文化 找到新的出路.她们中的一些人虽然挣脱了封建父 权社会为女性建造的婚姻枷锁,但外面世界却并非 一 个春光灿烂,阳光明媚的天地,而是形形色色,或 明或暗的陷阱和打击,等待她们的全是悲剧性结 局.宝珠和素英的悲剧命运绝不是单纯的女性个人 的悲剧,实质上,代表了当时台湾女性群体的不幸 命运.当时的台湾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悲剧,正是 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封建父权专制文化,以及殖民 主义的推波助澜,这几重因素的深度"共谋",才导 致了这样的凄惨的社会图谱,使得当时的台湾新女 性,无论是积极向上的素英,还是逆来顺受的宝珠, 她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全成了泡影,并被埋入了最深 的文化坟场里.作者叶陶作为台湾早期妇女运动 家,于小说中提出的问题,的确是相当深刻而冷利 的,说明在破除父权文化墙垣的同时,觉醒了的女 性还必须面临自我认知体系的不断碎裂,因为她们 所抗拒的,无论是外在的社会环境,抑或内在的文 化惯性,都仍然牢牢地掌控着她们的生活世界和精 神领域,在这种情形下,她们必然会面临双重虚脱 的困境.小说末尾写道:"'爱的结晶',由于钱的原 因而盲目了.理想,由于钱的原因被黑暗吞噬了.这 样的时代真糟糕啊——宝珠这样想着."宝珠所悲 叹的,正是叶陶所悲叹的,那既是盲目的"爱的结 晶",也是被吞噬的理想,更是那个晦暗的时代吧! 若从艺术方面看,小说成就也相当高.作者巧妙地 在简短文字中蕴涵了极大的思想张力,以"女性, 生育"为视角,透过"子宫孕生能力的挫败"这个意 象,象征了女性自身的悲情和社会的阴暗,这样的 构思策略开启了一种逆向思考的可能性.这篇小说 可以说是叶陶以自己的亲身经验为素材而写成的. 据资料记载,叶陶于1928年辞去了公学校教职,专 心从事社会运动,担任"农民组合"筹备会中的妇女 部长,她身穿黑色台湾衫裙,梳着简单的发髻,性格 坚定,擅长街头演说.1929年2月,日本殖民当局 大规模镇压台湾的"农民组合",杨逵和叶陶夫妇被 捕,出狱后,台湾社会运动陷于低潮,他们生活无 着,不得不以上山砍树,摆流动地摊为生,他们的第 一 个儿子出生时,因缺乏维生素得了夜盲症.小说 中对于素英的处境与心境的描绘,可谓叶陶当时处 境与心境的真实写照,在短短的文字中蕴涵了浓稠 的时代感,深沉的问题意识与锐利的批判精神.这 篇小说以独特的女性方式,为如何于社会经济结构 中重新确定当时台湾无产阶级女性的地位角色问 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空间.此外,描写当时无产 阶级题材的小说还有表黄宝桃的《人生》.众所周 知,资本主义世界在1929----1933年爆发了严重经 济危机,全球性经济恐慌亦波及台湾,日本帝国主 义为摆脱本土困境,通过各种方式把危机转嫁到台 湾,造成台湾经济全面萎缩,大量工厂破产,失业者 剧增.在此社会背景下,叙述了台湾一个村庄中发 生的惨剧.K庄村民一听说有征招修路工的机会, 虽然在炎炎烈日下修路异常辛苦劳累,可为了能勉 强活下去,穷人是别无选择的,大家都争先恐后地 想获得干活的机会,甚至连老人,孩子,妇女也无例 外.修路过程中发生了不幸,一辆台车下坡时,突然 失去了控制冲向人群,随即听见了一个女人死前的 惨叫,短暂的慌乱和骚动后,从土堆中挖出了一具 怀孕的女尸.尽管大家都意识到这是每个人都将面 临的命运,区别仅在于时间迟早而已,却没有一个 人敢辞掉这份危险的工作,当天早上刚刚有l5人 因没有争取到干活的机会而黯然离开.作者刻画了 一 群无产者的群像,与同期女作家相比,她的人生 视野更开阔,目光已越过了家庭天地,转为注视更 广大的人间.尽管结构简短,情节亦不曲折,几乎没 有太多吸引人的情节可言,只是一个个修路工劳动 片断的速写式记录,却传神描绘出了那群修路工劳 动的艰辛与心情的晦暗.特别是结尾的悲剧高 潮——失控台车撞死孕妇,这一看似意外,实则必 然的结局,无情预示了这群修路工未来的悲惨命 运,严厉谴责了现实的冷酷.尽管在反映无产阶级 处境方面,此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并不突出,却也 是3O年代台湾"左翼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 台湾现代女作家创作中呈现的第三方面内容, 是对于殖民地种族文化问题复杂性,隐蔽性的揭 示.1936年,黄宝桃在《台湾新文学》上发表了小说 《感情》.这篇小说揭露了台湾这个殖民地种族之间 异常复杂的文化和情感方面的矛盾,带有异常鲜明 的"后殖民"论述色彩.小说主人公已l7岁的太郎 是日台混血儿,又是私生子,其父是日本人,18年前 因公来台,寻欢作乐之后就返日了,却留下了根本 不知道存在的骨血.这本是个老掉牙的"痴情女子 负心汉"的肥皂剧,但它发生在一个殖民地社会,牵 扯进了种族矛盾与阶级对立,就不是单纯的男女纠 葛了.太郎的母亲被无情抛弃后,不仅没有流露出 38 社会文化 对其父的怨恨,反而一心一意地以日本文化教育太 郎,让他以生为日本人为荣,认同父亲的祖国而否 定母系的种族.通篇小说丝毫见不到她对殖民者的 不满,反而处处充满了对殖民文化的仰慕.对此, "后殖民"理论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剖析 角度.殖民地社会里,被统治阶层的女性原本就比 同阶层的男性,更易受到压迫与宰制.统治阶层的 男性很容易利用他们所处的优势,对无论在种族 上,阶级上,或是性别上都处于绝对弱势的被统治 阶层女性进行压迫和剥削.而被统治阶层女性可谓 毫无能力反抗,她们很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由于地位的不平等,受害女性除了顺从统治者外, 很难有其它选择,这不仅对她们造成肉体上的严重 伤害,精神上也令她们饱受歧视性折磨.而在殖民 社会中,大量被殖民女性被诱,被奸,被弃,甚至被 杀的事件层出不穷的原因,也就在于此.至于这篇 小说通过太郎母亲这个特殊女性而呈现的被殖民 女性对于殖民文化的某种认同状况,不可否认其间 也掺杂了一些对殖民者文化的崇拜和仰慕的成分, 但这恰恰揭露了殖民主义是造成被殖民者的文化 含混,自我迷失,找不到归属感的罪魁祸首.在母亲 那种特殊的殖民教育方式中成长起来的太郎,一方 面台日混合的血统导致他文化认同上出现困扰,他 坚称自己是日本人,坚持在屋子里挂上一面小小的 日本国旗;另一方面,太郎在学校里,却又受到台, 日两方学生的共同歧视和欺侮,造成了他在日本学 生面前显得自卑,在台湾学生面前却又有骄傲之 心.太郎的母亲在经过十多年的寂寞和无望的等待 后,终于决定重新结婚,并得到了太郎的同意;可当 母亲要求他换下日本和服,改穿台湾服装,以便去 见她的台湾新夫时,没想到太郎竞勃然大怒,与母 亲起了严重冲突,他大喊:"无论如何,我是日本 人."母亲只得伤心地离家,故事就在太郎无限的忧 伤中结束了.这个题材在当时作品中显得颇为特 殊,作者借由混血儿太郎的认同困境,探索"殖民论 述"的本质.每当太郎想到从未见过面的日本父亲, 强烈渴望去日本见父亲的时候,他就会情不自禁地 对自己身上流着一半劣等人种——台湾人的血液 而感到深深的不安与自卑.太郎这样的心情正体现 了"殖民论述"的典型特色."殖民论述"常以二元对 立的思考模式来框架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两个族群. 殖民话语极力压抑和贬低殖民地人民,抬高统治者 39 及其所代表的文明,以启蒙,同化愚昧原始的殖民 地人民为标榜.长久的殖民统治致使殖民地人民的 认知框架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不经意地接受了殖 民者为他们创造的话语,即殖民者话语.在帝国世 界和殖民话语中,殖民地人民始终处在被观察和规 定的客体位置.殖民话语诋毁,抹除殖民地人民的 主体性——他们天生就象一个物体样,不应该有 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根据主子的兴趣和习惯决定他 们的命运.殖民地人民被拒绝了主体性的权利,作 为一种黑暗和否定的被异化的存在,为殖民者的统 治的合法性奠定了地基."他者"也是构成性的.在 主体/他者的对立性的前提下,殖民主义话语创造 出了更多的对立:宗主国/殖民地,白人/黑人,男 人,女人,善/恶,优秀/低劣,文明/野蛮,智慧/ 滥情,理性/行动,本我/它物,以及主体/客体,等 等,这种二元对立的寓言包含了多种形式,可以互 换的对立,已经深刻而隐秘地编入了殖民主义者语 言的符码.在这种二元对立和普遍主义的背景下, 殖民地人民作为一个否定性的对立面,作为被观看 和规定的对象,即"他者"存在,这是后殖民理论家 对殖民地人民的指称.殖民者迷信自己的族群是伟 大优越文明理性的,应该享有特权,统治别人的;而 被殖民者们在自我形象一再地被扭曲丑化,过去的 历史文化在被抹灭或鄙视之后,也往往自我否定, 接受统治者的价值体系.而其中一种自我否定的方 式便突显在下一代教育上,例如鄙弃自身的血统与 母语,使用统治者的语言和名字,进而接受统治者 的历史观,学习并颂扬统治者的文化.在这种殖民 意识形态的控制下,身为混血儿的太郎,因为拥有一 半日本血统,而产生了鄙视台湾文化,憧憬日本 文化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遗憾的是,他不过是个 日本人的私生子,他的日本父亲也根本不知其存 在,他只能用穿日本和服和挂日本国旗来证明自己 的日本血统,作为与他父亲属国相连的文化象征, 难怪当母亲要他换下和服时,太郎会那么愤怒了. 因为作为一个"他者"的存在,殖民地本土人民被剥 离了原有的根基,他们的文化被全盘否定,陷入了 文化空虚和飘零的状态,殖民主义话语则迅速占领 了这一空白:除了被迫接受身体和物质上的殖民统 治之外,殖民地本土人民又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帝国 主义的价值体系.在黑格尔和萨特看来,主体的权 威正是通过"他者"的存在才得以确定的.殖民主义 社会文化 从档案文化祝角谈海峡两岸档案界的交琉与合1:仨 陈晓玲 【内容简介】加强海峡两岸档案文化交流,对进一步增进两岸档案界的相互了解, 化解彼此的隔阂,促 进共识,激发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两岸档案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 就两岸档案文化发展交 流的现状,异同点,并就扩大两岸档案文化交流,促进两岸档案事业共同发展提出 建议,以供参考. [主题词】海峡两岸档案文化交流对策建议 档案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 文化历史,是一笔重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台 湾档案事业作为中国档案事业的一个不可分割的 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缩影,加强海峡两岸档案文化交流对进一 步传承和弘扬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 义.本文就两岸档案文化发展交流的现状,异同点, 并就扩大两岸档案文化交流,促进两岸档案事业共 同发展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一 ,海峡两岸档案文化交流的现状 在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史上,各种思想文化总 话语通过这种精神异化的方式,试图实现殖民统治 的长久和稳定.基于此,殖民者与被殖民者,这两者 在这二元对立架构的思考下,往往会产生文化含 混,迷失自我.这篇小说展示的虽只是殖民世界的 一 个片段,却也有一叶知秋之效! 台湾现代女作家创作中呈现的第四方面内容, 是对于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巨大戕害作用的批判.赖 雪红的《暖日》就涉及到了这个重要的议题.叙述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日本家庭在一个暖日里 发生的一件家庭小事.明和哲这两个儿童游戏中的 言谈举止,暴露了军国主义思想的严重戕害性.小 说开始,明和哲也这对兄弟正在防空水槽旁边玩放 纸船的游戏,他们用落花装饰纸船,当成船的"进水 式",即所谓的"开船典礼:",他们给船进行命名,一 船叫"陆奥",一船叫"长门",这两个船名均为日本 当时很出名的军舰名.游戏过程中,明的船突然撞 到了水槽壁,船尾进了水,明抢救不及,于是索性泼 水花毁掉了船,嘴里还大喊大叫着"自爆,自爆",就 是"自杀船"的意思,与日本军方作战事的口吻如出 一 辙.他们的哥哥汝清问明,为什么要叫"自爆"?明 回答说是为了表示对天皇的忠义.哥哥汝清又问他 们何谓对天皇的忠义?明不假思索地答道:"对天皇 的孝行";而哲也则举了攻打中国的爆弹三勇士的 例子作为回答.三位大人听完孩子的回答后,不禁 默然无语.尽管故事究竟是发生在台湾还是日本, 没有明确说明,但通过明和哲也这两个小孩日常游 戏中的言行,却可见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的普及和深 入.当时象这样借用儿童视角批判军国主义的巨大 戕害性,又反映当时日本民间对战争狂热态度的作 品很少见.作者眼光可谓十分犀利. 以上7位是目前仅见台湾现代女作家,虽然她们与 众多台湾男性作家辽阔的创作视野和敏锐的洞察 力相比,其作品的质与量都明显不足,社会关怀的 层面不够深广,对女性处境及角色地位的反思也不 够深刻,实难以与当时的男性作家分庭抗礼,然而, 她们却以自己的创作发出了属于女性的呼声,汇入 了那个特殊时代"个人和民族解放"的洪流中,并且 创作基本上都维持了相当的水准,在一定程度上, 给了解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提供了另外一种观照 的视角和宝贵资料.因此,就某一方面意义而言,她 们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我们 提供了一个重新检视历史的机会. 40
/
本文档为【【doc】台湾现代女作家简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