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太极五行音乐生物反馈保健治疗仪-1

2017-10-14 5页 doc 16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2655

暂无简介

举报
太极五行音乐生物反馈保健治疗仪-1读书报告—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读书报告 书籍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哥斯塔 埃斯平 安德森著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 彭华民著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 文献 艾斯平?安德森:福利模式研究的先驱 郑秉文 中国劳动保障报 2004/07/08 艾斯平?安德森的社会福利方法论 徐艳晴 苏州大学学报 2011(04) 全新维度下的福利资本主义——评《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谢斯馥 中国社 会保障 2011(07) 社会权利:现代福利国家模式的起源与诠释 郑秉文 山东大学学报 2...
太极五行音乐生物反馈保健治疗仪-1
读书报告—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读书报告 书籍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哥斯塔 埃斯平 安德森著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 彭华民著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 文献 艾斯平?安德森:福利模式研究的先驱 郑秉文 中国劳动保障报 2004/07/08 艾斯平?安德森的社会福利方法论 徐艳晴 苏州大学学报 2011(04) 全新维度下的福利资本主义——评《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谢斯馥 中国社 会保障 2011(07) 社会权利:现代福利国家模式的起源与诠释 郑秉文 山东大学学报 2005(02) 目录 作者简介 ------------------------------------------------------------------------------------------------------------ 1 本书简介 ------------------------------------------------------------------------------------------------------------ 2 本书评价及贡献 --------------------------------------------------------------------------------------------------- 2 文献综述 ------------------------------------------------------------------------------------------------------------ 3 关键词释义 --------------------------------------------------------------------------------------------------------- 3 社会权利 ------------------------------------------------------------------------------------------------------ 3 社会分层化 --------------------------------------------------------------------------------------------------- 4 去商品化 ------------------------------------------------------------------------------------------------------ 4 福利国家 ------------------------------------------------------------------------------------------------------ 6 (一) 什么是福利国家 --------------------------------------------------------------------------- 6 (二) 为什么出现福利国家 --------------------------------------------------------------------- 6 福利国家的三种分类 --------------------------------------------------------------------------------------------- 7 (一)从政府、市场和家庭的关系分析 ------------------------------------------------------------- 8 (二)从中产阶级的福利状况分析 -------------------------------------------------------------------- 8 (三) 从去商品化的程度分析 ------------------------------------------------------------------------ 8 (四) 从社会资源的整合程度分析 ------------------------------------------------------------------ 9 (五) 从社会政策的分层分析 ------------------------------------------------------------------------ 9 (六) 举例 ------------------------------------------------------------------------------------------------ 10 借鉴意义 ----------------------------------------------------------------------------------------------------------- 11 疑惑点 -------------------------------------------------------------------------------------------------------------- 11 个人评述及收获 -------------------------------------------------------------------------------------------------- 11 作者简介 艾斯平?安德森毕业于丹麦的Aarhus大学,1973在哥本哈根大学获得了哲学和科学两个硕士学位之后赴美攻读博士学位,1978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任助理教授,并从2000年至今在西班牙巴塞罗纳的Pompeu Fabrica大学任全职教授。 艾斯平•安德森教授有较多著作,多是用英、法文撰写。他的研究兴趣主要有三个领域:一是集中在社会民主党的研究上,其代表作是《政治反对市场》(1985年);第二个领域是社会政策和福利国家的比较研究,艾斯平?安德森在这方面有大量的著述,其代表作是两部著作,即本书和《转型中的福利国家》(1996年);第三个领域涉及就业、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服务经济,其中,《变化中的阶级》(1994年)是关于服务业劳动力流动问的专门研究,《为何放松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2000年,合著)是关于劳动力市场效果比较研究的专著,《后工业经济体的社会基础》(1999年,已被译成意、日、西等语言)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新服务经济”的困境及其主要社会推动力的相互关系。 本书简介 本书被称为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该书自出版以来,已经成为福利国家理论研究引用率最高的著作,被视为福利国家研究领域的经典必读著作,许多欧洲大学在开设比较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三种福利制度类型的课程时将此书作为重要的参考教材,尤其在讨论“资本主义的多样性”时,该书以“去商品化”的方法对资本主义三个福利制度的划分成为学生讨论的焦点,在国内该书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学生接受和了解,许多高校将之列为教科书或参考书。 本书从宏观经济的视角将社会保障制度看作为一个体制,将福利国家视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经济关系的总和,其中涵盖了其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国家制度安排的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国家角色和国家功能的定位、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商品化与去商品化二者之间的矛盾、社会科层化和社会整合等诸多因素。该书以“去商品化”的方法将资本主义的福利制度分为三种模式,即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自由主义模式、欧洲大陆的社会合作——保守主义模式和斯勘的纳维亚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这三种类型的福利国家各有其制度发展的历史渊源和阶级发展的“路径依赖”,即归因于三种不同的政治经济结构。第一种类型注重以市场为基本原则的福利分配,强调资产调查为其基本手段;第二种类型则追求福利覆盖的面积和范围;第三种主要建立在“社会保险”基础之上,强调家庭应该成为福利供给的核心。作者在大量运用基本材料的基础上,试图对上述三种类型福利国家中的国家、市场与家庭这三个要素的“混合”程度的不同作出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从而得出三个要素相对比重的差异性是导致上述三种类型福利国家的差异性的结论。 本书评价及贡献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被称为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并使他一举成名,即使在其出版十几年以后的今天,许多欧洲大学在开设的比较资本主义制度相关的一些课程中,都将此书作为重要的参考书,并将该书中界定的三种福利制度类型作为学生讨论的基本参照系;在欧洲甚至北美的许多大学中,学生们对此书十分了解,尤其在讨论“资本主义的多样性”时,该书以“去商品化”的方法 对资本主义三个福利制度的划分既成了学生们讨论的焦点,又是他们继续无限划分下去的起点,艾斯平?安德森的名字已为他们所熟知。 艾斯平?安德森的主要贡献有:(1)扩展了马歇尔“社会公民资格”的福利国家研究框架,将“社会公民权”正式引入福利体制的分析之中。(2)成功地将去商品化这个重要概念引入福利国家体制的分析框架中,并将其作为一个主要的分析工具。(3)透过政治经济学的视角,通过对社会公民权的分析,划分出福利资本主义的三种模式,并确立了福利体制(welfare regime)这样一个崭新的学科。福利体制这个概念是艾斯平?安德森第一次使用的。(4)将长期被忽视的福利国家的阶层化问题引入人们的视野,使人们认识到福利国家本来就是一个阶层化体系,并分析了三种福利模式下不同的社会阶层化现象。 文献综述 郑秉文(2004)认为本书中,艾斯平?安德森首次使用了“福利体制”概念。从1990年开始,“福利体制”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使用非常广泛的专有词汇,成为研究福利国家制度比较的一个主要概念,甚至开拓了“福利体制”的一个学科(西方国家的一些高校将之缩写为WR)。 福利体制已经越来越成为模式研究中的一个不可替代的概念,作为模式研究中的一个基本理论工具和出发点,它已经被学界所接受。 徐艳晴(2011)认为艾斯平?安德森探讨了社会福利制度比较研究的两个中心问题 :如何解释福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福利国家体制间的差异,福利国家体制对经济产生了何种影响。作者从社会权利的起点出发,把福利国家理解为一种支持社会公民权的概念。将“去商品化”这个重要概念引入“社会权利”和福利国家体制的分析框架之中,并将之作为一个主要理论工具以此演绎出一整套比较严密的逻辑体系。 谢斯馥认为该书的重要贡献首先表现在理论研究上。在本书的开篇,安德森就对将会涉及的理论进行详尽的论述,从古典政治经济研究展开,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再到当代福利国家的建立及成因探究,脉络清晰,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其次通过充分的数据分析和典型案例解读,书中系统地展现了当代西方福利国家的基本状况。并且通过对社会资源不同程度的整合,福利国家也逐渐形成三种不同的体制。这也是该书“开创性”的精髓所在。该书为致力于社会保障研究的人们建立起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深化对福利国家的了解,并为其他社会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释义 社会权利 所谓福利国家就是对福利支出的主旨给予的一个制度承诺:对社会的公民权利和共同责任做出承诺,对“社会权利”给予法律保护。 第一,当现代工业经济破坏了传统社会制度进而社会权利以法律的名义被固定下来并赋予一定财产意义的时候,福利国家就出现了。 第二,“社会权利”既可以被看成是对福利国家的起源的诠释,又可被看成是福利国家的本来意义。 第三,所谓“社会权利”是指,在工业化社会中,既然福利国家的福利政和经 济政策必须对工人给予强有力的社会保证,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和降低工业化社会(与传统社会相为个人带来的各种社会风险,旨在维持资本主义的再生产,那么,“社会权利”就应该定义为:它是保证业竞争力和最大限度地适应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一种“生产性投资”。这个生产性投资是福利国家得以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之一。 第四,由此,社会公民权利往往被认为是福利国家的一个核心概念。 社会权利不是无条件的,其扩展程度越宽,去商品化程度就越高,国家在选择相应的制度安排时也就决定了政府的角色或者国家的功能。 社会分层化 在逻辑起点“社会权利”这个基本概念上,艾斯平?安德森提出了“社会分层化”的度量,他对社会阶级的效果来看,福利通常也是一种社会分层化体系。福利国家是分层的一种动因,是塑造阶级与社会秩序的关键制度。福利国家的组织特征帮助决定了社会团结、阶级分隔以及地位差异的表现。 只凭收入不足以提供足够宽泛的基础来反映机会与不平等的结构,应将资源的概念扩大到包括健康、住房、工作生活、教育、社会与政治势力以及其他队人类再生产有关键作用的成分。贫困与收入分配都只是福利国家分层的一个方面,即使生活水平的不平等下降了,但根本的阶级或身份的差别依然存在。正如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因此,艾斯平?安德森的研究重点是社会公民权的构建在各国之间有何不同。 同样是大而全的福利国家,对社会结构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影响。一个国家可能会滋生等级与地位差异。另一个国家可能促成二元社会,而第三个则是普遍主义的。有些国家社会保障覆盖面相当全面,但其设计明显的是承认与维持就有的地位差别;在其他国家,社会保险是用来促进个个人主义与自立,而不是为了集体团结; 每一个例子都会产生其独特的社会团结网络,我们能找出三种分层及团结的模式或思路。 去商品化 “去商品化”在有些文献中将其翻译为“去商品化”,在本书中指个人或家庭在市场参与之外,仍能维持社会可接受的生活水平的程度。(P50) 本书在第一部分“三种福利国家制度”的第二章“社会政策中的去商品化”里详细论述了去商品化这一概念。作者具体阐述了社会政策中的去商品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对于去商品化的不同反应。 保守主义对于如何处理商品化问题,有三种不同的模式。第一个基本上是封建的,1970年美国在海地建厂最终因无法应对海底的封建父权主义而破产。而这种模式在现今的表现则为保护人制度和庇护主义。第二个是法团主义的,它们出现在城镇的工匠与手工艺人之间,垄断性质的工会和兄弟会也融合了福利因素,而这种模式极其受到保守统治阶级的喜爱,在德国和意大利受法西斯统治时期极为流行。第三个是国家本位主义,历史上最好的代表是在俾斯麦统治下的德国与冯塔弗统治下的意大利,它们的最终动机是社会整合、维护权威并对抗社会主义。总结下来,保守主义下的社会权正是现代社会政策的历史来源,也是我们今天所认定的现代福利国家的一块基石。 而自由主义对商品化反应则模糊的多,所以态度也相对包容。他们认为公共 责任只有在市场失败时才可以介入,而这也体现了商品逻辑的至高无上性。即使是最纯粹的自由主义也从未拒绝过慈善或保险。但慈善或任何种类的保险都出于自愿的,并且保险是契约式的且符合精算原则。因为不存在免费的午餐,权利与救济金必须反映缴费情况。其思路是通过鼓励以公司为基础的福利方案来淡化国家社会保险的“社会主义”色彩。总之。自由主义对社会保障的包容实际上比人们一般想象的更富有弹性。正是因为在某些条件下,它希望真正强化劳动力的商品地位,而不致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 社会主义范式中的去商品化,其要点是解放对市场的依赖。这是针对社会权的性质与安排而言的,而不是针对其存在本身。相对于保守主义,对家庭、道德或权威的依赖不能取代对市场的依赖;这种观念更近于个人独立。而相对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要将权力最大化与制度化。 反观现实世界中的福利国家,作者通过三个去商品化的重要层面对当今世界中的实际福利方案的规则与进行分析,即获得福利的机会的规则:享受资格的标准与享受权的限制;考虑收入替代率的问题;以及享受权的范围。在这里作 撒克者又对享受权的范围作了具体的划分,还是以三种国家为代表。在盎格鲁-逊国家中,他们将享受权界定在可证实的并且是与不幸有关的需求上,这种制度的关键性在于资产/收入审查的限制性和福利金的慷慨程度。第二种是在保守主义国家德国兴起进而蔓延于整个欧洲的的将享受权在工作表现的基础上进行扩大,这一变性根植于保险的传统,典型的例子就是个人通过合同拥有个人的享有权。第三种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源自于贝弗里奇的普遍公民权,这种不记需要的程度和工作表现而是以公民或长期居民身份而确定的人民福利体系则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最为推崇,虽然从未得到实施,但它已经成为德国社会民主的永久性理想。但在当今社会中,每一个国家基本都为混合体系,作者也在本章的结尾处用表格表示了老龄养老金、患者就基金和失业保险中各国家去商品化的程度,并提出了两个相关的假设。社会政策的去商品化中,具有较长保守主义与天主教改良主义历史传统中的去商品政策强,而具有强大自由主义的国家则根据政治权利的结构出现两个分支:社会民主为主或工人未成主导地位的。这些假设作者也分别在这本书的后面几章中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在最后,作者找到了三种本质不同的轨迹,每一中的动作状态都受到福利国家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策得出了每一种轨迹产生其自己的分层效果和结果,所以处于非常不同的矛盾之中。 “去商品化”的社会权利的逻辑起点是福利模式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创新贡献 :如果假设社会公民权利是福利国家的核心概念,那么,首先,它必须包括“社会权利”的授予 ;假如社会权利在法律上和事实上被赋予了财产所有权的性质,假如它们是神圣不可侵犯并假定社会权利的资格基础是公民资格而不是其能力,那么它们必然带有“去商品化”的性质 ;如果承认福利国家中社会权利的存在和扩展是其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基础,那么,社会权利就可以被视为是去商品化的“容纳能力”。于是,判断社会权利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它在多大程度上允许人们依靠纯粹市场之外的力量去改善其生活水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去商品化”的定义内涵就是指个人福利相对地既独立于其收入之外又不受其购买力影响的保障程度,而社会权利就是对公民作为“商品”的地位的一种反动、一种限制或一个削弱的因素。 去商品化”这个概念来界定社会权利这个逻辑起点时,艾斯平?安德森提出三组去商品化的量纲 :第一组量纲是人们进入权利的规则,即资格标准和资格限制。如果获得某种生活水准的权利无需与以往的就业记录、工作业绩、需求检 验或缴费记录挂钩,那么这个福利制度就意味着具有较高的去商品化程度。第二组量纲是收入替代。如果津贴给付水平恰好可以迫使津贴领取者尽快重返工作的程度,那么就是一般比较合意的水平。第三组量纲是资格授权的范围。 福利国家 (一)什么是福利国家 对于福利国家的定义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狭义的观点,就是把福利国家理解为传统的社会改良政策领域,即收入转移和社会服务,有时或提及住房政策。广义的观点则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从国家在管理和组织经济方面的角色去定义,从而将就业、工资和整个宏观经济调控等都看作是福利国家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即“凯恩斯式的福利国家”或称为“福利资本主义”。对于福利国家的定义,常见的是教科书式的定义:国家对于公民的一些基本的、最低限度的福利负有保障责任。作者将“福利国家制度”看作是本书的核心概念,虽没有做出自己的定义,作者表明从广义的角度去研究福利国家即认同广义的福利国家的概念。 (二)为什么出现福利国家 对于福利国家的的产生,艾斯平—安德森教授的论证核心是资本主义社会政策的去商品化。要想把握作者的论证核心,应从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前商品化开始,了解前商品化到商品化再到去商品化的过程。 1.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前商品化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存在商品形式,中世纪的城镇,人们从事生产并且进行商品交换,也存在着少量的工人,已经存在了劳动力的商品化形式。但是,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传统的社会生产模式占统治地位,这个时期的生产者、农民、农奴或熟练的工匠无论其工作绩效如何,都能得到许多福利。对于农民来说,全家人总能保持适当的自给自足;封建劳役也采取了一定程度的互惠形式,并领受领主家长般的帮助;城市生产者一般来说是基尔特或兄弟会的当然成员;而穷人通常能够从教堂中得到帮助;尽管他们都依靠自己的劳动而生存,但是他们中绝大多数人能不完全依赖于工资形式的收入生存。因而,这个时期还不处于商品化阶段,而在大部分社会成员中还没有出现劳动力的商品化形式。 2.资本主义时期与劳动商品化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劳动的商品化是结伴而来的,这个时期不仅仅是各种生产要素如土地、矿山、森林等全部化为资本化的过程,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主要依靠自己劳动而生存的社会成员,由于生产资料的剥夺和随着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对市场的依赖增强,在没有自己财产和其他赖以维持生计的办法下,不得不惜售自身,维持生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不同于其他商品,作者提到“工人们与其他的商品不一样,因为他们必须生存,并要对自我和他们必须生存的社会进行再生产。洗衣机可以囤积起来,直到价格合适再出售;但是劳动力是不能长时间积压而不寻求其他的生活手段的。”因而劳动的商品化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资本主义就是充分的商品化和市场化,一切物品都可以买卖,并且货币成为了劳动商品化的价格尺度,劳动力终于成了自己可以出卖自己的特殊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与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这个商品也存在竞争,也遵循着同样的供求规律,竞争越激烈,价格就越低,价格越低廉,工人的生活 就越陷入贫困不可自拔。 在劳动商品化过程中就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市场的不确定性问题。在自由的市场中,工人并不能保证自己经常被雇佣并获取工资保证他的生存。如果在严重的就业不充分情况下,工人长期没有办法找到工作,无法维持自己的生存,资本市场却对此视若不见。另一个是问题是当劳动力的商品有其内在特殊性。比如说工人受伤时必须要离开市场去复原,这时候就需要一份替代性的收入维持生存与复原。但雇主为了利润,很可能会寻找其他工人来雇佣,那么受伤的工人就像报废汽车那样被抛弃。 3.劳动力的去商品化与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应对劳动商品化的挑战的反应,去商品化并不是彻底摒弃作为商品的劳动,这个概念指的是个人或家庭对于以下问题的接受程度:即社会对于在市场参与基础上的独立生存的可接受标准。根据艾斯平——安德森的定义,“去商品化”的涵义是指,公民在必要时可以自由地选择不工作、收入或一般福利。 劳动的商品化和去商品化是如何影响到资本主义发展进而产生福利国家的呢, 首先,劳动商品化的境地导致“去商品化”的工人运动政策。劳动商品化的直接后果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当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出卖劳动和工资收维持生活时,无产阶级的队伍逐步扩大。由于劳动力商品受供求规律和劳动力价格受控于劳动者本身之外的强大力量的原因,劳动力的价格变得越来越低廉,无产阶级的生活变得更为困难,这成为导致他们的集体联合和工人运动的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没有商品化的劳动就不会有以去商品化为主旨的工人运动,工人就不可能将商品化作为工人运动政策的主导原则。 其次,工人运动导致的现代社会权利的确立是对商品化地位的动摇。一方面劳动商品化使得劳动摆脱了封建专制的劳动力控制体系;另一方面,工人运动的结果和现代权利的引入又不同程度地动摇了纯粹商品化的地位。于是,在社会群体面前,不同的就业资源所形成的市场不平等就在“局内人”和“局外人”之间有可能导致出现分裂,使得工人运动难以产生。因此,去商品化的目标增强了劳动者的力量,削弱了雇主的绝对权威,但社会权利的结果却起到瓦解工人的作用。因此,虽然去商品化福利制度是由工人运动引起的结果,但是也成为资本主义稳定统治的重要工具。 最后,社会权利导致福利国家的诞生。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城市工人中就存在兄弟会、基尔特等工人内部的组织形式,为工人阶级中的特定群体提供内部福利保障。这种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也得到发展,并且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些济贫制度的存在使得纯粹劳动商品化形式并不存在,因此,促进劳动力去商品化的社会福利在资本主义时期同样得到保存和发展,而社会权利的引入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福利支出的规模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导致社会福利的刚性发展,最终导致福利国家的诞生。 福利国家的三种分类 艾斯平?安德森指出传统福利国家分类方法存在缺陷,以福利支出作为标准并不能揭示福利制度的本质特征,福利内容应成为区分福利国家的尺度,基于把 握这一方面来突出现象的独特的个性,他创新地提出分类标准和纬度,以社会权利和社会分层化为标准,建构了三个理想类型,提出了体制类型——A自由主义(liberal)福利国家体制、B保守主义(Conservative)福利国家体制和C社会民主主义(Social democratic)福利国家体制,使福利国家的研究“社会学化”,在现实层面为各种福利国家提供了一个可分析的坐标。 (一)从政府、市场和家庭的关系分析 艾斯平—安德森采用全景式的研究,不仅从公共支出规模、范围或福利资格权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进行比较,而且进一步从福利国家的决策模式、过程、阶层形成的潜在模式与政治结构来剖析。他认为福利制度不仅是一种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结果,更是维持、加强既有国家价值的制度,福利制度不仅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有关联,而且是一种紧密的动态关系。所以他将福利体制的研究边界延伸到了政府、市场和家庭的三者关系之中,将之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变量来对福利体制进行度量与比较,进一步打破了蒂特马斯狭义的福利国家定义,并且明确将“福利国家模式”简化为“福利体制”。 A自由的福利体制国家是以市场扮演为核心,家庭与国家角色均是边际性的 ;自由福利体制的凝聚形成的主要方式是个人式的,即靠个人在市场得到福利与服务,其去商品化的程度是很小的。 B保守的福利国家体制则是以家庭角色最为重要,国家扮演辅助性角色,而市场只是边际性的。依赖家庭主义与国家主义而形成社会凝聚,其去商品化的程度仍然较高,因此,国家为负担家庭生计者提供相关福利或服务。 C社会民主的福利体制国家是以福利国家的角色为核心,而家庭与市场角色 ;社会凝聚是通过福利国家所提供普遍式的福利与服务达成的,其是边际性的 去商品化的程度是最大的。 (二)从中产阶级的福利状况分析 A在“自由主义模式”中,大面积经济调查式的社会救济、少量的普救式的转移支付与作用有限的社会保障使中产阶级与市场结合在一起,并逐渐予以制度化,可以说,中产阶级是市场化制度的主要支撑者;在现实中,随着工人阶级财产状况逐渐的改善和新中产阶级的兴起,“自由主义模式”中传统的定额式普救主义事实上促成了两极分化的结局 :穷人靠国家,余下的人靠市场。市场作用的因素不断增加,它越发成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更高层次社会福利的需求的一个主导供给者,国家和市场之间的二元化格局使公共福利支出增长最快的那部分越来越成为专门发放给贫困阶层的补贴,而中产阶级的责任则越来越游离于福利支出之外。 B在“保守主义模式”中,等级森严的合作主义制度使本来就是社会中坚的中产阶级的地位在社会保险中进一步得到巩固,从而使中产阶级对福利国家更加忠诚 ; C而在“社会民主主义模式”制度中,由于私人部门的福利市场相对发展不足,慷慨的福利提供可以满足不同阶层的各种需求,所以,人民福利的国家使传统的工人阶级和新中产阶级都从中受益,高昂的预算和社会支出使上述阶层和阶级形成一种紧密的社会连带关系,与福利国家形成一种紧密的依赖关系。 (三)从去商品化的程度分析 从对社会阶级的效果来看,福利通常也是一种社会分层化体系。他的研究集中于收入维持这一福利国家传统行为,以此分析各国在构建社会公民权利方面的结构差异,从而得出福利体制对分层化的影响。去商品化与社会分层化是基本对应的 :A在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低度去商品化与强势的个人主义倾向一致 ;B欧洲大陆国家则是合作主义、国家主义与去商品化程度保持对应;C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中,高度去商品化和强势普救主义相符合 。所有A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各个福利计划项目得分均较低,集中在低指数区,其去商品化程度低 ;C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福利计划得分较高,去商品化程度很高 ;处于两极之间的B欧洲大陆国家其去商品化程度居中。 A“自由主义”福利国家体制中居支配地位的是不同程度地运用经济调查和家计调查式的社会救助,辅以少量的普救式转移支付或作用有限的社会保险计划,因此,这种体制的去商品化效应最低,社会权利的扩张受到有力的抑制,建立的社会秩序属于分层化的类型。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即主要是在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历史中确立的制度。 B“保守主义”福利制度的特点是社会权利的资格以工作业绩为计算基础,即以参与劳动市场和社保缴费记录为前提条件 ;这类制度最初发生在德国并得到长期发展,而后扩展到整个欧洲大陆,目前包括奥地利、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许多国家都属于这类国家。从历史上看,在这些国家,中央统制的“合作主义”遗产根深叶茂并得以发扬光大,合作主义与教会有着传统的渊源关系,所以,传统的家庭关系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这些国家,合作主义政制几乎完全取代市场而成为福利提供者的国家工具之一。 C“社会民主主义”制度缘于贝弗里奇的普遍公民权原则,资格的确认主要取决于公民资格或长期居住资格。与其他两种制度相比,他们寻求相当水平的甚至能够满足新中产阶级品味的平等标准的服务和给付,所以,这种制度的去商品化程度最强,给付最慷慨 ;由于社会民主主义思想排斥国家和市场、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之间的二元化局面,力图追求平等以保证工人能够分享境况较佳的中产阶级所享有的权利,所以,人们常常将之作为福利资本主义的“福利橱窗”。 (四)从社会资源的整合程度分析 通过对社会资源不同程度的整合,福利国家也逐渐形成三种不同的体制。A自由主义体制(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为代表,主要阐述美国),C社会民主体制(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为代表,主要阐述瑞典),B保守主义体制(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主要阐述德国)。 A自由主义体制下,国家对福利资源的分配以市场基本原则为主,福利主要针对穷人,救济资格的认定是运用不同程度的经济和家计调查 ;C社会民主体制的前提是普遍性和平均性的给付原则,追求福利覆盖的面积和范围,资格认证与公民资格有关而与需求无关 ;B保守主义体制则以公共的“社会保险”为基础,重点强调了家庭在福利供给中的作用。 (五)从社会政策的分层分析 A自由主义社会政策的分层。在经典自由主义思想中,普遍主义与平等是重要原则。但在实践中与其所促成的二元化与社会丑化相矛盾。因为它热衷于需求审查方式,希望政府救助只针对真正的贫民。其替代方式,私人保险和谈判相结合的职业福利和社会福利也会形成期特殊的阶级二元现象。底部的群体主要依赖 有丑化作用的救济;中间群体是社会保险的主要客户;有特权的群体能从市场上获得主要的福利。这是个人自身责任与二元化现象的奇怪组合,也或多或少的是自由主义国家的分层形态。 B保守主义社会政策的分层。由于它倾向于严格的等级、法团主义或家庭主义,其贯穿的思想是,为了社会整合,传统的地位关系必须得到维持。历史上,强调威权父权主义的保守主义对福利国家结构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1.国家本位主义的父权主义在社会政策的两个领域留下了很深的印记。一个是奥地利、德国和法国的传统,为公务员提供非常慷慨的福利,其目的是奖励或保证公务员适当的忠诚与服从。另一个是在社会救助的演化中,其贫困救济比在自由主义制度下显得更加人道和慷慨。2.在保守主义传统中,法团主义是国家本位主义的一个重要替代。法团主义的整合性原则基于地位身份、义务的和排他性的会员资格、互助主义以及代表的垄断性等兄弟情谊之上。法团主义在欧洲大陆各国实力最为强大。原因在于第一,这些国家都是后来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行会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相当近的时期。第二,地位差异、等级以及特权的力量以及变得异常强大。第三,天主教教会成功地成为这些国家社会改革的工具。法团主义是天主教教会为权利保持传统家庭而作出的反应。 C社会主义社会政策的分层。社会主义者总是面临着如何建成一个可供长期集体动员发展的统一体的问题。一方面,他们必须抗拒排他性的法团主义;另一方面,必须攻击雇主与国家的父权主义,因为父权主义会涣散工人的忠诚、分裂工人阶级。最后必须对抗市场的零散化和个性化冲动。 社会主义者必须设计出一种社会政策,既照顾到对社会救济的真正需要,又能帮助社会主义运动获得权力。早期的的社会主义运动采取了微观的社会主义“聚居区战略”,社会主义运动本身成为工人福利的提供者。但问题在于它容易受经济危机和高成本的产业争端影响。而且会造成会员与非会员的二元分化。 社会主义者后来采取普遍主义原则并与民主权利的扩张与确立并行。普遍主义成为指导性的原则在于它能降低地位福利和公民责任的不平等,也有助于建立政治联盟。 但在社会结构开始经历现代化时,新的中产阶级取代了原来的农村和城市中的“小人物”,他们不满足于基本的单一费率福利。因此,社会主义者将社会福利调整到中产阶级的标准。 (六)举例 德国:这个国家是保守主义的代表,由于其传统工业发展非常前沿,故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高效率。即以较少的劳动力高效率的完成工作,但是问题随之而至,那就是60%的福利对象无工作,少数人养活多数无工作的人,经济“剩余”人口带来巨大成本危机。 瑞典:社会民主国家代表,它的社会福利指数应该是全世界最高的。瑞典主要倾向改进扩张社会、卫生、教育服务;支持充分就业。但是它的问题有二:政府必须依赖工资限制;国家有严重的部门/性别冲突。福利国家的财政支持依赖于税收基础的最大化,所以国家内部分非全职工作会受到税收上限的限制。瑞典的体制在公司部门的轴向上有严重的性别分割,不得不言,这种群聚会有一定的潜在威胁。如作者所言:“瑞典社会民主党职能期盼婚姻纽带会足够强大,以化解经济福利的暴风骤雨。” 美国:典型的自由主义国家,可以说是商业服务和“享乐”的结合。经济扩 张、人事管理不断更新、阶级差异在人种和性别的之间降低、在人种和性别之内提升、提升分配平等。美国的社会福利发展相对缓慢,较少劳动力交换、培训机制。 不同体制的福利国家对其社会分层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也由此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这样,福利国家三个体制的现实意义就是,不同模式下福利国家的产业结构、就业路径和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具有较大的差异,它们反过来又成为测度不同福利制度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各国的福利发展并不只是工业发展的被动副产品,而是一种社会机制,它所形成的三种福利制度都依托在不同的阶级基础之上。福利是这种特殊社会机制的表现形式,其作用在于对社会中各阶级的力量、权利予以有效制衡。 安德森认为,社会政策从来都不是中立的,而是为确保政治势力社会组织原则的长久制度化而制定的。福利国家的逆向运动危机不取决于其社会支出,而在于福利国家的阶级特征。即解决福利国家危机、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的有效程度主要受该福利模式下的阶级结构和利益的影响。有时,福利甚至是用来维护现有权力和稳定格局的必然选择。 借鉴意义 贫困与收入分配都只是福利国家分层的一个方面,即使生活水平的不平等下降了,但根本的阶级或身份的差别依然存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只是解决贫困的一方面,更多的还需要社会公民权的构建,完善教育体系、鼓励发展服务组织等。 保障体系的建设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中国现在能否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 远的影响。 疑惑点 1.通过读《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第一次学到不同的福利体系会对社会结构有不同的影响。一个国家可能会滋生等级与地位差异。另一个国家可能促成二元社会,而第三个则是普遍主义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对我国社会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其构建的目标是什么,要形成那种社会结构, 2.社会主义社会政策的目标是不是要将社会分层最小化,形成最广泛的联盟状态, 3.法团主义的释义。在保守主义传统中法团主义是国家本位主义的一个主要替代。它源自庄园、行会、垄断以及公司法人传统。它作为保守主义对由市场和工业所带来的社会分割和个性化的一种反应而发展起来。 个人评述及收获 该书的论证逻辑十分严密,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读这本书是比较吃力的,困难之处不仅在于阅读时所面对的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新概念,还在于本书的严禁的论述逻辑。往往读罢一节或一章内容,给人的印象是一片空白,过于追求速度却很难把握住所遇到的概念和理论,过于追求概念却很难从整体去把握作者的思路。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学习到一种研究的视角,一种通过考察现象与制度的历史与社会背景去深入分析它们的形成、变化的方法。比如研究社会福利制度,首要的就要对历史有足够的关注。资本主义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而福利又是何时发展起来的,它们在时间、因果上是否有联系。例如说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于一百多年前的德国,如果继续上溯,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济贫法案》可以看作人类进入工业革命时代门槛时对人类社会安全需求的第一个回应,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工业革命的社会。于是我们逐渐发掘出似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的某种变化促成了福利制度的产生。这时候再深入对比两种社会形态的区别,我们 劳动力商品化。再以此工具去分析,就越加深刻找到内在联系的关键的变量—— 清晰了。 此外,还让我认识到要研究某种制度就要细致地、具体地考察不同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同是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思想来源的影响下形成后,它的结构就对它的功能与作用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我们将福利制度的功能一概而论,只能得到非常笼统、未及重点的结论。而艾斯平?安德森教授总结的三种福利制度体系既是历史塑造的,又将塑造历史;既来源于工人运动与阶级斗争,又将对社会分层体系造成不同的、相对应的深刻影响;既受到某种思想来源的影响,又成为某种思想的生长与实践的土壤。可见微观结构的差异,将在时间的演进中走上差异非常巨大的道路,因此在一开始分析时,就不能忽略结构与制度上的微小差异。 社会保障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等各个学科的交叉点。因此,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视角下去研究社会保障问题,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社会保障问题,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的了解社会保障。但是,无论从哪种角度去思考社会保障,不可忽略的是社会保障自身的运行规律,正如艾斯平?安德森教授所论证的,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非商品化”过程的产物,他论证角度为我们更为全面的了解社会保障贡献了新的视角。同时,通过艾斯平?安德森教授对福利国家与就业的相关联系的论述,我们发现了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结构与福利国家制度密切相关,并且福利国家的结构决定着各国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特征。这表明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旦建立起来,虽然它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是社会保障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并对其他社会因素产生反作用,这不仅是在研究社会保障问题时所应遵循,也是国家在制定社会保障政策是所应遵循的。
/
本文档为【太极五行音乐生物反馈保健治疗仪-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