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校本培训讲座材料

2017-10-13 7页 doc 20KB 107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3097

暂无简介

举报
校本培训讲座材料校本培训讲座材料 <<品德与社会>>校本培训讲稿 根据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的设置,继1、2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后,在3至6年级就升化为〈〈品德与社会〉〉。此门课程是针对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国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为了使广大任课教师更好地把握本科的教学脉络与理念,现...
校本培训讲座材料
校本培训讲座材料 <<品德与社会>>校本培训讲稿 根据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的设置,继1、2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后,在3至6年级就升化为〈〈品德与社会〉〉。此门课程是针对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国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为了使广大任课教师更好地把握本科的教学脉络与理念,现特就本人参加培训所学内容与同行共勉: 一、 本次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 本次课程改革的五项具体目标。 1、 2、 3、 4、 5、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体验、探究、合作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体系。 三、 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 (一)、回归儿童生活。 1、课程的主要功能是积极引导儿童发展。 2、尊重儿童生活、认识儿童生活的特有价值。 3、重视儿童的品德形成、社会性质与儿童生活的内在联系。 4、依照生活逻辑而不是学科逻辑的构建学习内容。 5、学习方式符合儿童兴趣、生活需求和社会价值取向。 1 (二)、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1、道德存在于儿童的整个生活中。 2、注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3、提高学习活动的质量。 4、道德的生活是真实的。 5、养成良好习惯,遵守社会规则。 6、重视自律,强调相互尊重。 (三)、走课程综合化的路线。 1、小学课程的综合化是世界课程发展趋势。 2、综合课程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 3、综合课程利于儿童自主参与生活。 4、综合课程利于儿童获得直接的社会经验。 5、综合课程利于开发儿童的潜在能力。 6、综合课程利于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和学习方式。 7、〈〈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小学课程应以综合课程为主,密切贴近儿童的生活, 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可由近及远、由浅到深,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进行教学,凡是能为综合课程服务的事物都是课程资源。 (四)、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方式有赖于情感、态度等目标的内在统一。 2、自主学习方式有赖于民主的、个性培养目标的实现。 3、品德与社会是实践的课程。 4、调查、探究、实验、讨论、表现等有赖于自主的学习方式。 5、自主的学习方式不排除其它有效的学习方式。(如接受式、启发式、分析法 2 等) 四、品德与社会在基础教育中的课程地位。 1、从整体的课程结构看其地位。 2、从课程性质看地位。 3、怎样看待课程的基础性。 4、明确课程地位的实践意义。 五、品德与社会课程解读。 (一)、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 1、它是一门综合课程。 2、它是一门奠定公民教育基础的课程(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 3、这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要基础的课程。 (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4、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引导生活、提升生活、高于生活是重要理念。 (三)、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思路。 1、一条主线:儿童生活。 2、点面结合:点(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的主要因素;面(学校、家庭、社区、祖国世界、人类生活,以个人生活为中心),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 3、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各学习内容依照儿童生活实际,不可能是单一的某个学科或知识点,而且同一重要内容依儿童的认知特点,以及道德习惯养成的 3 规律,合理重复。 (1)、经济范围:柴、米、盐、醋、消费者权益保护,防假打假的违劣产品,诚信交易。 (2)、社会范围: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的目的),道德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教育学生从点滴遵规守纪)。 (四)、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个人、家庭、社区与家乡、祖国、世界六板块内容。 2、各年级教学内容分布图的使用。 3、课程标准内容与教科书的关系。(教科书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未经国家审定的教材违法必究,审定的标准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相关。) 4、课程标准内容与教学的关系。 (五)、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式。 1、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 2、讨论:是在教学情景中,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分享信息观念或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讨论是通过信息互动进行有效学习的途径。 (1)、讨论的目的:复述信息,反思和测查观点、论点,解决问题,提高口头表达交流技能。 (2)、讨论的特征:集体讨论或小组讨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灵活安排。 (3)、讨论的成效:学生喜闻乐见,应相信他们能够像成人一样进行有质量的 交流;相信讨论是提高人际交流水平的主要手段;相信学生的思考力,相信讨论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和社会性发展。 (4)、讨论的:讨论必须有良好的策略,讨论要突出过程的价值,时间要充分;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适时结束;讨论前提的问题是“跳一跳 4 能摘桃”的才是良好策略;分组讨论时,各小组应安排讨论主持人,小组归纳人、汇报人,轮流担当不同的角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感。 3、反思性教学:反思能使我们从经验中进行学习。 (1)、反思性教学的特点:促进教学的提高,通过教师的分析能力,建立有个 性的教学经验,学会自我控制,提高教学和专业水平,成为一个有事业心的教师。 (2)、反思的目的:教师的反思是否是有目的的教学,是否是个开明的教师, 教师自我在课程中承担怎样的任务,完成得怎样,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培养自己的探索意识,教师持之以恒地反思每节课的得失,并随时记下来,加以储备整理是论文的开始。 (六)、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方式。 1、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激励性与发展性功能)。 2、三维课程目标的整合运用。 3、评价的主体是学生(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交互活动)。 4、多元评价的意义(增进各种能力的发展)。 5、注重日常的、适时的评价。 六、《品德与社会》教材编写的基本观点。 (一)、教材内容整合的不同方式。 1、德育的构建。(延续以往思想品德教材的构建方式,故事题材) 2、主题的构建方式(教育理念须相当明确,选择恰当的主题词;整体操作各册内容;内容呈现需要相当的技巧,不求内容齐全,但要求视野很宽。) 3、本套教材采用主题构建方式。 (二)、综合课程教材的几个基本要素。 5 1、单元结构。 2、内容整合。 3、信息单元的运用。 4、学习活动的设计。 5、版式设计。 6、教科书以外课程资源的开发。 (三)、教材风格。 1、从单元的角度看教材的设计。 (1)、单元是学生所学习的某一种较为完整的经验,以期达成某一个有用的目 标。(重在达成的目标) (2)、单元是一个学科的某一部分教材,每一部分教材有一个中心题目,把学 生的活动做妥善的安排,以使学生精通主要的学习内容。(重在学习一个中心题目) 2、从单元的角度看教材的功能。 (1)、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把学科作业分成若干部分,进行学习活动时,几 种学科相互联系,学习同一题目。 (2)、打破学科界限,以若干有兴趣的活动为中心,把各种学科的形成混合组 织起来。 (3)、按照逻辑的次序来分配某个学科教材,其中含有可操作的活动和应感受 的经经验。 3、从上述观点看单元的主要特征。 (1)、指导学生要学习有成效的地方结束学习。 (2)、重视导入多样的学习方法。 6 (3)、它是完整的而且是一组有意义的相互联系的设计。 (四)、教材的地方性。 1、抓住地域性的不同,开发有“个性”与“扩展性”的教材。 2、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的多样性和理解价值的多样性。 3、帮助学生的社会科学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 七、品德与社会教材的使用。 教师只能本着教科书的示范性原则,加以理解教学,集中对其间的几课进行重点突破,其余可平均用力。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作为一名教师应以谈质量为良知,抓住机遇与挑战,转变思想观念,带着新课程的改革“成在于师,败亦在于师”的理念,昂首阔步奋战于三尺讲台,与学生一道进步,一道享受成功的喜悦。 7
/
本文档为【校本培训讲座材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