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文化遗产视角下藏词式歇后语的抢救与发掘——以屯堡人的“言旨话”为个案说起

文化遗产视角下藏词式歇后语的抢救与发掘——以屯堡人的“言旨话”为个案说起

2018-03-17 8页 doc 22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68482

暂无简介

举报
文化遗产视角下藏词式歇后语的抢救与发掘——以屯堡人的“言旨话”为个案说起文化遗产视角下藏词式歇后语的抢救与发掘——以屯堡人的“言旨话”为个案说起 文化遗产视角下藏词式歇后语的抢救与发掘——以屯堡人的“言旨话”为个案说起 张定贵 (安顺学院 政法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摘 要: 屯堡“言旨话”是中国最早的歇后语——藏词式歇后语在当下的历史遗存。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从文化遗产的视点来考察,认为对于藏词式歇后语这一濒危语言现象,应及时进行抢救和发掘,让中华民族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并通过它去认识当年先辈的生活智慧、生活心态,从而形成一个民族具有连续性的历史记忆。 关键...
文化遗产视角下藏词式歇后语的抢救与发掘——以屯堡人的“言旨话”为个案说起
文化遗产视角下藏词式歇后语的抢救与发掘——以屯堡人的“言旨话”为个案说起 文化遗产视角下藏词式歇后语的抢救与发掘——以屯堡人的“言旨话”为个案说起 张定贵 (安顺学院 政法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摘 要: 屯堡“言旨话”是中国最早的歇后语——藏词式歇后语在当下的历史遗存。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从文化遗产的视点来考察,认为对于藏词式歇后语这一濒危语言现象,应及时进行抢救和发掘,让中华民族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并通过它去认识当年先辈的生活智慧、生活心态,从而形成一个民族具有连续性的历史记忆。 关键词: 文化遗产;藏词式歇后语;屯堡;“言旨话” 中图分类号:G127(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4)02-0118-04 当今世界开展的“遗产运动”对各国政府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地处西南一隅的屯堡村寨亦形成地方政府、学界、企业、村民共议申报各级各类遗产的主体。见其小,更要识其大。本文仅从文化遗产的角度,联系中国最早的歇后语形式——“藏词式歇后语”谈谈对屯堡人“言旨话”这一独特的语言民俗的认识。 一、藏词式歇后语溯源及现状 据语言学界的研究,歇后语根源于隐语,首先是藏词式歇后语在魏晋时代出现,如曹植《求通亲表》中的“今之否隔,友于同忆”,以“友于”表示兄弟。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认为,藏词式歇后语分为两类:一类主要取材于古代文人所熟悉的四书、五经中的某句话、某个短语,甚至某个复音词。如以“友于”表示“兄弟”,取材于《尚书?君陈》中的“惟孝友于兄弟”;以“燕尔”表示“新婚”,出自《诗经?谷风》中的“燕尔新婚,如兄如弟”等等。另一类是以口头语为材料进行创作,如:下马威,风、牛头马,面、猪头三,牲(生)、胡里胡,涂(赌)等。这类歇后语一般在群众中流行,常见于戏曲、小说的人物对话。至唐代才出现说明式歇后语,即我们今天常见的如“十五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哑巴吃黄莲——有苦难说”等这样盛行的歇后语。此后,两种歇后语并行发展。而藏词式歇后语在元杂剧、明清传奇小说中大量出现,至近现代以后则近乎绝迹,形成了说明式歇后语一家独大的局面。尽管整体现状如此,但是在我们对屯堡的田野调查中发现藏词式歇后语仍然鲜活地存在,运用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这就是屯堡人所称的“言旨话”。 通过元杂剧、明清传奇小说一些作品,我们看到屯堡人所称的“言旨话”与历史上出现的“藏词式歇后语”在结构和用法上有着惊人的相似。现略举一例:明传奇剧本《明珠记》第二十五出: 〔旦倒介丑惊走下净丑上〕自不整衣毛,何须夜夜嗥~咱们劳倦,正要睡哩,不知隔房刘家娘子一夜啾啾唧唧、哭哭啼啼做什么。老身方才吃他惊觉了。不免去瞧一瞧。〔丑〕呀~怎么倒在地上,不好了~“祖武符,孝顺爹,草头天,七颠八,上天入,十死九,菜重芥,周发殷,手精眼,南去北。”〔净〕好也,人要死哩,你兀自打歇后语哩~有这等慢心肠的~待我叫。 这其中运用了一组藏词式歇后语:“祖武符(刘),孝顺爹(娘),草头天(子),七颠八(倒),上天入(地),十死九(生),菜重芥(姜),周伐殷(汤),手精眼(快),南去北(来)。”意思是“刘娘子倒地,生姜汤快来。” 这种三字格的歇后语,歇后的那个字的本意或谐音正是所指的内容,这与“言旨话”完全一致。当然,可以推测“言旨话”并非是凭空在屯堡产生的,而是一种由外部带进到屯堡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屯堡人历史记忆的结果。明清传奇小说盛行的时代正是屯堡人的先辈在贵州驻扎戍边、繁衍生息的时代,来自江淮等发达地区的他们想必会知道和使用这一类歇后语。我们可以断言,与屯堡人至今还保留了诸多乡音和古音一样,“言旨话”这类藏词式歇后语作为语言民俗也被他们记忆并传承下来。“言旨话”实际上是中国最早的歇后语——藏词式歇后语 在当下的历史遗存。 二、“言旨话”的类型、内容及其特点 (一)“言旨话”的类型、内容 通过田野调查和阅读有关屯堡研究文献的收集,我们采集到了部分“言旨话”,根据其表达内容的所指,将其分为如下类型。 1.数目类:董蓬蓑(衣,一),一心管(二),连二赶(三),颠三倒(四),装腔作(势),四不挂(五),文中取(武,五),青红紫(绿,六),家有贤(妻,七),槅门两(扒,八),一毛不(拔,八),羊羔美(酒,九),脱衣落(实,十),五马分(尸,十)。2.饮食类:一年到(头,猪头肉),对河二(面,面条),四马投(唐,糖),七嘴八(舌,蛇),天长地(久,酒),冷火秋(烟,香烟)十三太(保,饱),万寿无(疆,姜),猛打猛(冲,葱),毛焦火(辣),神机妙(算,蒜),哑口无(言,盐),青山绿(水),羊羔美(酒),珍珠玉(米),天鹅孵(蛋),瓜园小(菜),刮骨熬(油),雷贺倪(汤),白皮嫩(肉),细皮嫩(肉),粗茶淡(饭),王法难(犯,饭),劳动模(范,饭),太子登(基,鸡),霸王别(姬,鸡),鸡毛蒜(皮),稀牙稀(齿,吃),孤陋寡(闻,或文),一揽包(干),玉石栏(杆,干),将功赎(罪,醉),九九归(一,鱼),垛勃垛(将,酱)。3.用品类:两面三(刀),三战吕(布),万盏明(灯),大通小(亮),打破沙(锅),定海神(针),大海捞(针),鱼调龙(门),班门弄(斧),不成体(统,桶),围魏救(赵,灶)。4.身体类:面黄肌(瘦),都口都(嘴),抓脚舞(手),厚皮实(脸),慈禧太(后,厚),牵肠挂(肚),栏中半(腰),从头到(脚)。5.称谓类:打破沙(锅,哥),绅耆父(老),玉皇大(帝,地或弟),天官大(地,或弟),春回大(地,或弟),一穷二(白,伯)。6.自然类:山遥路(远),八仙过(海),下马威(风),风调雨(顺),上满下(流),镐山耙(地),毛风细(雨),一手遮(天)。7.其他类:五爪金(龙),儿多母(苦),刘备招(亲),普天同(庆),偷师学(艺),盘缠打(坐),提刀弄(棒),路上行(人),团结友(爱),一刀两(断),站高望(远),山遥路(远),山高水(长),来日方(长),从小看(大),水涨船(高),一本万(利),四季平(安),亡羊补(牢),正大光(明),苛捐杂(税,睡),钦差大(臣,成) (二)文化遗产视角下“言旨话”的特点 关于“言旨话”的语言特征,本人在《“言旨话”与屯堡人的历史记忆》(《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8期)一文有所归纳,亦可参阅李文军、杨正宏《屯堡“言旨话”及其文化内涵》(《凯里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杨明《屯堡言旨话的语言特点及语言技巧来源初探》(《铜仁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的语言学概括。在此,本文主要从文化遗产的角度谈谈对“言旨话”特点的认识。 1.独特性。从“言旨话”三字格的主要语言特征来看,“言旨话”就是中国最早的歇后语——藏词式歇后语,这种歇后语有着非常独特的特点,一是这种歇后语与今天常见的如“十五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哑巴吃黄莲——有苦难说”等类似的说明式歇后语在表现形式上不一样,歇后一字而非一句话,这是屯堡人对中国最早歇后语的一种历史记忆,或者说是屯堡人对于明代江淮地区语言民俗文化的一种历史记忆。至今仅在少数资料上看到类似的语言现象——如民国时期上海的股市交易场所、现在浙江杭州周边的少数村落和云南曲硐回民(属明代屯军后裔)方言。在当下中国歇后语的文化版图中,“言旨话”这一古老的歇后语可谓标“古”立异。 2.活态性。活态性是指“言旨话”在屯堡村寨中尚存,一方面是不少村寨的中老年人还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使用交流;二是在少数村寨比较集中和典型,如九溪,有着“二铺的秤杆子,九溪的言旨”的美誉。我们在屯堡村寨多年的田野调查中常常收获令人意想不到的“言旨话”,钦佩屯堡人的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3.传承性。“言旨话”是屯堡人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一种语言民俗,尽管今天受到现代化的 冲击,但由于中老年人在村中的经常应用,一些外出打工、经商回村的年轻人和在家的小孩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使用一些常用的、简单的表达方式,因此“言旨话”传承的文化生态尚在,链条尚存。 4.变迁性。“言旨话”具有变迁的特征主要是指在内容上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有所创新,而“三字格”的形式化特征则数百年基本不变,如甲问乙,请你看看你手上的“三个代”几点钟了,——“三个代”(表)这就是一个新的表达;如在九溪村主人劝人喝茶时说,请你喝点儿“百村调”,“百村调”——(查,谐音“茶”)就是新说法。另外,为了使用的方便,少数用法在形式上也出现变化,如以往将“放点盐”说成放点“哑口无”——(言,谐音盐),现在不少人干脆就说成放点“哑口”,将“无言(盐)”省去,由三字格变成两字格,这又回到了取材于《尚书?君陈》中的“惟孝友于兄弟”,直接将“友于”当作“兄弟”了。 5.综合性。从前述“言旨话”的类型和内容,可见“言旨话”涉及内容比较宽泛,几乎覆盖屯堡人日常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构成了人们日常交流话语的一部分内容。 6.地方性。藏词式歇后语在中小学课程乃至在大学语言类课程介绍“歇后语”的时鲜有提及,至今仅在少数资料上看到类似的语言现象——如民国时期上海的股市交易场所、现在浙江杭州周边的少数村落和云南曲硐回民(属明代屯军后裔)方言,“言旨话”比较集中、鲜活地存在于屯堡村寨,凸显出其地方知识而非普遍知识的特征。 7.濒危性。“言旨话”尽管尚有不少中老年人在使用,但是由于受到现代化、城市化的影响,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经商,他们中一些人不使用但还听得懂,而一些人听不懂也不使用,而生活在村中的很多人则意识不到这也是文化遗产,随着一些老年人的离去,“言旨话”这种中国最早的歇后语——藏词式歇后语将随着人们的淡漠或可能消亡。因此,这成为了本文最为关切的指向和研究重心所在。 三、作为文化遗产的藏词式歇后语的抢救和发掘的路径 藏词式歇后语作为中国最早的歇后语,这一珍贵的语言文化遗产由于在今天使用的地域极少,为存录汉民族祖先在历史进程中的语言现象,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抢救性的整理与发掘。 一方面以屯堡村寨为载体,及时对中老年人进行录音记录整理。屯堡文化是鲜活的汉民族地域文化,作为其中一部分内容的“言旨话”尚存留在诸多中老年人的日常交流中,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进行录音录像的记录和整理,这是对祖先遗留文化遗产的一份文化责任。另一方面以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托,较为系统地整理历史上的藏词式歇后语。通过主要对元杂剧、明清传奇小说涉及到的大量藏词式歇后语的系统梳理和分类,将元明清时期古人对藏词式歇后语的记录呈现出来,再将其与屯堡人现在使用的“言旨话”进行汇总,有可能建成一个藏词式歇后语的语言民俗资料库。这既是对历史遗存的记录,亦可为相关学科研究社会史、风俗史、语言史等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 四、藏词式歇后语抢救发掘的当代意义 “歇后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经典而又风趣的语言,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藏词式歇后语在屯堡的具体形式——“言旨话”,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通过联想创造出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生动语言形式,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有着诸多重要的价值意义。 从理论上而言:第一,为中国几乎消失的藏词式歇后语这一语言民俗留下珍贵的文字、语音资料。歇后语是中国汉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而藏词式歇后语则是独特现象当中的独特现象,并且是现在广泛流行的说明式歇后语的源头,有着珍贵的文化遗产学价值,当然也有着宝贵的语言学、民俗学、历史学等学科的资料价值。第二,为语言学等学科研究歇后语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空间。检索现在研究歇后语的研究文献,成果富集,但绝大多数是针对说明式歇后语的,少有藏词式歇后语的专文专著。如果建立一个较为系统的藏词式歇后语的资料库,这将为语言学等学科拓展歇后语的研究开辟出一个新的研究空间。第三,为人类学、 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符号、象征、记忆、认同、秩序、规则、族群意识,进而认识中国底层社会的文化现象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从现实意义而视:第一,为将歇后语这一独特的语言民俗申报中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实了丰富的内容。查看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看到了一些省份已将歇后语列为该省名录,一些省份的谚语也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藏词式歇后语属于“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一类,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民俗现象,与当下广泛流行的说明式歇后语捆绑在一起申报中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可能的。第二,为贵州、安顺地方政府将屯堡文化申报国家及世界文化遗产充实了丰富的内容。屯堡文化群落作为明初军事政治行动与集团迁徙的产物,申报国家及世界文化遗产是数年来地方政府的目标追求,作为中国最早的歇后语尚存于屯堡,这对充实申报内容亦会增色不少。第三,为屯堡文化旅游开发补充新鲜的、生动的旅游文化资源。以往人们未必注意将言旨话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进行开发利用,近年来在天龙屯堡风景区的巷道石墙上看到一些木刻的言旨话,令游客好奇,使导游有说头,让游客有听头,活跃了旅游过程。第四,为中小学语文课程、大学语言课程和地方文化课程讲授歇后语提供了丰富的、既新又古的资料来源。在语文课堂上,歇后语生动的特征往往让中小学生觉得有趣,如果再将藏词式歇后语加入进去,亦会使课堂教学效果增色不少,特别是如果在安顺和屯堡区的学校渗透这一内容,让学生领略家乡鲜活文化的内涵,将会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样在大学的语言课程和地方文化课程,将这一形式加入进去,既可激发学生兴趣,还可引导学生去进行文化研究。 五、结 语 语言濒危现象的出现,导致语言多样性的锐减,从而引起文化多样性锐减和文化的断裂与消亡,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藏词式歇后语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歇后语,历经千百年,而今仅系于屯堡人等少数族群,危哉险哉~保存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保存一种文化,相反消失一种语言则会失去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失去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从文化遗产的视点来考察,对于藏词式歇后语这一濒危语言现象,应该及时进行抢救和发掘,让中华民族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供后人有所了解,并通过它去认识当年先辈的生活智慧、生活心态,从而形成一个民族具有连续性的历史记忆。 参考文献: [1] 王晓娜.歇后语和汉文化.商务印书馆,2001 [2]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 彭兆荣.文化遗产学十讲.云南教育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李琼英)
/
本文档为【文化遗产视角下藏词式歇后语的抢救与发掘——以屯堡人的“言旨话”为个案说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