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孔夫子的饮食规则说起

2017-11-12 5页 doc 16KB 8阅读

用户头像

is_153723

暂无简介

举报
从孔夫子的饮食规则说起从孔夫子的饮食规则说起 30多岁的青年人可能还记得,在六七十年代的"文化革命"期间,曾经把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丘孔老夫子对饮食的养生规则大加批判,说那只是为少数贵族统治阶级服务的,不为广大人民服务等等。人们要问,孔夫子的饮食规则有什么特点,值得如此讨伐呢? 我们先看看孔子说的这些饮食规则的内容: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 ,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撒姜食,不多食。(《论语?乡党》) 在这里,...
从孔夫子的饮食规则说起
从孔夫子的饮食规则说起 30多岁的青年人可能还记得,在六七十年代的"文化革命"期间,曾经把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丘孔老夫子对饮食的养生规则大加批判,说那只是为少数贵族统治阶级服务的,不为广大人民服务等等。人们要问,孔夫子的饮食规则有什么特点,值得如此讨伐呢? 我们先看看孔子说的这些饮食规则的内容: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 ,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撒姜食,不多食。(《论语?乡党》) 在这里,孔子可以说把古代人们所提出的养生学在饮食方面的规矩,做了一个十分完整而系统的,充分说明我国古代饮食文化在养生学方面的成就是辉煌的。 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以从食物的加工来理解。不论对主食、副食,加工都应该仔细、认真、细致一些。举个例子,从地里拔回的青菜,可能带很多泥土、杂草或其他杂质,试想,如不把这些非食用部分除净,洗净,就拿来食用、岂非有损健康吗?就肉食而言,其可食部分和不可食部分如不认真辨认,加以剔除,有时可能使人中毒,至少是一些根本无法咀嚼的筋腱结缔组织等,这些确实应当认真加工选择、洗净剔除,否则是有损健康,不符养生原则的。就粮食作物而言,那些砂粒秸秆、粗糠鼓皮,也确实应当认真加工清除。有人认为孔子专门爱吃细粮、精米白面,其实,这里的"精"字,不见得是这种细粮的意思。粗粮细作,同样也可谓"精",如果真是长期总吃精米白面,那是容易得维生素B缺少症的。然而,这种营养缺乏症在春秋战国,甚至在两汉时期都未曾有人提到的,只是到南北朝时,才开始有人注意到江南地区贵族因只吃精白米而发生脚气病流行的情况。由此也足资反证,孔子所要求的精,绝非我们所说的精米白面。我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极为悠久,现在的饮食要求"色香味"俱全,从广义上说,孔子在这里所追求的也正是这些。 食而,是指食物经久而已腐败的。鱼馁而肉败不食,也就是说,不论是主食或副食,只要已经变质,就坚决不吃。这是极端符合科学道理的。如粮食,由于是含淀粉的食物,如储藏不善,在温度、湿度适宜时,就容易生长一些蠹虫,这些虫子对我们的健康是不利的。另外,在一定条件下,当粮食霉变时,容易产生霉菌滋长,这对人体是极毒的,如玉米中、花生中长出的黄曲霉素,现代科学已证实是致人产生肝癌的罪魁祸首之一。孔子当时虽然并不知道这些,但他教育后代不吃这类食物,则是极为可取的负责任的做法。再说鱼与肉,这是营养丰富的动物蛋白质,是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然而,正由于它富含蛋白质,也是病源微生物滋生的好场所。古代没有冷藏(或者冷藏极不普及)的条件,如加上天热温度高,则一些肠道病菌极易滋长,如沙门氏类杆菌、痢疾杆菌以及肉毒杆菌等等,前二者致人害肠炎腹泻痢疾,后者是极毒病菌,其所分泌毒素,可很快使人致命。所以说,孔子在这里的要求是极端科学的,无懈可击的。 随后,孔子又提出几种食物不能吃,即色恶、臭恶、失饪、不时等等,也都有其养生学的道理。色恶,指的是食物已经改变了其原来应有的本色。臭恶,即失去食物本来的味道,而发出刺鼻的恶臭味。大家都知道,不论哪种食物,都有它们自己的原味原色,一旦这种色和味变了,尤其形成一种恶性刺激时,那就是绝对不可食用的。拿肉类来说,不论猪、中、羊等经常食用的肉,还是较少食用的兔、驴肉等,如果是新鲜的,都具有色泽好、润泽,其弹性也好,如果已经不新鲜,则其鲜润色泽就会改变,变成暗紫色,没有鲜润的感觉,且弹性也不好。颜色变化,是由于已经滋长了微生物,微生物滋长时,以肉中营养素为自己生长的物质支持,进行分解,发生化学变化。这一来,颜色就变了。如以鱼类来说,新鲜的鱼眼睛透亮晶莹,一见到底。如果腐败变质了,其眼睛中的蛋白质变性而凝固,眼球混浊;其鱼鳃也由鲜红变成暗紫。与此同时,化学变化的产物常是一些带恶臭的化合物,比如硫化氢,还 有其他与粪便中某些化合物相似的物质,也就是恶臭的来源。这些食物难道不应该舍弃吗? 再说失饪与不时。失饪,就是烹饪方法不对头。一般说,大多指烹煮时间不足,或根本不烹调。这种情况常常在食用一些剩饭剩菜时出现,有的多因嫌麻烦,就不回锅再热,这种菜也是极易引起疾病的。有些剩饭剩菜尽管味道仍不变,但我们应该知道,这类食物在污染致病菌后到变色变味,需要有一个过程,所以不能不防。就算是新鲜的食物吧,如果烹调时间不够,半生不熟,或则不易消化,日久有损肠胃机能,或则发生中毒。比如我们常吃的扁豆,如果烹煮时间不足,吃后可产生中毒,有的还相当厉害呢。所谓不时,就是非其时,也就是还不成熟,或是成熟时节已过的,都容易出现副作用。这不仅是一个好吃不好吃的问题,非其时的食物,也可能有损健康。比如,狗肉性极温热,如在暑热大吃,则很可能导致发热病症、衄血出血。至于茶叶、粮食要新;酒类要陈,则已是人人皆知的常识。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这当是指烹饪与烹饪前的加工。前面业已说过食物在食用前要先认真加工,这里还包括所谓"刀工",就是要切割。 任何食物,主要是副食,在烹饪之前,都要用刀认真加工,这是对养生学有密切关系的一步。如对蔬菜类来说,则刀工要求不太高,把它们切成段,煮好可以入口就行了。多数动物性的食物,刀工就要求高一些了。如对鱼,要去鳞、去鳍,有时还要去头尾、鳃、内脏......等等,如果加工不正规,那怎么能吃?试想,带着满身的鱼鳞、内脏的鱼,再美味也是无法入口的,这是不言而喻的。再如肉类,正确的切法应当是与肌肉纤维垂直去切断,切得愈细愈好消化咀嚼,如果你吃到那种顺着肌肉纤维切的肉,如再加上煮得不够烂(失饪),对老年人牙齿已经较疏松者来说,是极不利的,一是塞牙,二是不易消化,这当然是不符养生学要求的。至于酱,这在古代来说,是极重要的调味品,被排在开门七件事中的第五件,比醋和茶都重要。当然,不要简单理解为酱本身,而应当从广义上看,即很好调味,味好的食物,能激发食欲;相反,再好的食物,如不会调味,也是很难吃的。这与养生的密切关系,也是很明显的。 最后,还要简单提一下孔子的其他饮食规则,包括肉类不能过量摄食,超过自己消化能力,致使不能胜任;饮酒要适量,切忌大量酗酒而醉醺醺、神魂错乱;另外,孔子对市面买来的酒和肉干,他都拒绝食用,这可能是出于对市面商贾的不信任,也许他曾经尝过商人伪劣商品之苦。他只相信自己在家中做的肉与酒,似乎其质量比较有保证。这些在后面还会提及。 古语又说:"人生 70古来稀",在古人看来,70岁是长寿的象征,在2000多年前的条件下,活到70确不容易。孔子在当时活到古稀之后的73岁。他长寿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情志道德修养、起居有常、环境幽美等等,都有关系,但上述的饮食规则,却也是功不可没的。 推荐文章: 萧天石:儒家内圣静坐心法 儒家是如何养生的 儒家养生法 儒家养生之本顺则刚 儒家养生--以心为本 儒家养生思想 中国儒家学派:孔子养生之道 中国儒家饮食养生的特点 感悟儒家"仁者寿"中的养生之道 儒家生命学说与养生 儒家养生文化的智慧 爸妈在线心理网:心理咨询师搜索、心理咨询师培训和心理服务查找的最佳平台。www.bamaol.com 爸妈在线心理网:心理咨询师搜索、心理咨询师培训和心理服务查找的最佳平台。www.bamaol.com
/
本文档为【从孔夫子的饮食规则说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