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古桥的鲜活历史记录

2017-11-14 5页 doc 17KB 5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7436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古桥的鲜活历史记录´中国古桥的鲜活历史记录 朱嘉明 680 2014-07-28 朱嘉明 1982年6月24日,孔庆普向中国桥梁工程泰斗和近代桥梁事业先驱茅以升汇报卢沟桥修复工程情况,茅老对孔庆普说:“你拆除考察了那么多古桥,你有资格写古桥技术书,你就写吧,非你莫属~”这一年,茅以升86岁,孔庆普54岁。自此,他决心写出一本纪实性古桥结构技术书。如今,34年过去,孔庆普的《中国古桥结构考察》出版发行。此时,孔庆普86岁。 茅以升之所以认为写作中国古桥技术专著,非孔庆普莫属,是因为孔庆普在这个领域具有独特而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北京地区...
´中国古桥的鲜活历史记录
´中国古桥的鲜活历史 朱嘉明 680 2014-07-28 朱嘉明 1982年6月24日,孔庆普向中国桥梁工程泰斗和近代桥梁事业先驱茅以升汇报卢沟桥修复工程情况,茅老对孔庆普说:“你拆除考察了那么多古桥,你有资格写古桥技术书,你就写吧,非你莫属~”这一年,茅以升86岁,孔庆普54岁。自此,他决心写出一本纪实性古桥结构技术书。如今,34年过去,孔庆普的《中国古桥结构考察》出版发行。此时,孔庆普86岁。 茅以升之所以认为写作中国古桥技术专著,非孔庆普莫属,是因为孔庆普在这个领域具有独特而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北京地区。1951年春季,孔庆普22岁就身负重任,担任北京市建设局的北京桥梁全面调查及河流水文地质勘查组负责人。整个调查工作分查阅历史档案,召开座谈会暨访问专家学者和实地调查三个阶段。历时三个月“共调查各种市政设施桥梁193座,其中有古代桥梁135座,占市政桥梁约70%”。这些古桥包括石拱桥,砖石拱桥,石板梁桥和石台木梁桥。他们调查得极为仔细,仅香山向南方向就有植物园桥、正黄旗桥、正红旗桥、南河滩桥、河滩南桥、南辛村桥、杏石口北桥等7座。同时,对北京的温榆河水系、清河水系、坝河水系、通惠河水系、凉水河水系,永定河及其以西的蟒牛河等六条河流,进行河流勘查和桥梁调查。在此次调查基础上,建立起北京桥梁和水系档案。特别值得提及的是,自1952年秋天,孔庆普开始兼任桥梁测试组组长,运用当时从苏联引进的设备,开创了桥梁技术鉴定工作。他还参与了北京古桥遗迹与古代排水沟渠考察,并发现埋于地下的古桥十数座和古代排水方沟。 之后,从1953年至1960年代,孔庆普对古桥的考察区域从北京扩展到华北和江南,先后参加了河北赵县安济桥、陕西西安灞桥、江苏苏州宝带桥的大修工程。他特别重点研究了苏州和绍兴的古桥,以及直接联系河道以及沿河的古建筑,且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第一手古桥技术,最终,将中国古桥划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体系:长江以北地域的河流较少,交通工具以马车为主,在重要的道路上需要建造载重较大的石拱桥。石拱桥的拱碹较厚,桥墩也较厚,故通称“厚拱厚墩重型石拱桥”,亦称“北方重型石拱桥”。长江中下游以南诸省河流较多,交通工具以船只为主,桥下要行船,桥孔的净空需要有一定的高度。因为桥面高起,不能通行车辆,只是供人行。人行桥的载重量很低,拱碹和桥墩多采用薄型结构。故南方的石拱桥通称“薄拱薄墩轻型石拱桥”,亦称“江南轻型石拱桥”。 孔庆普对中国古桥的研究、认知是多维度的,不仅有区域性的实感和分析,而且善于历史沿革分析。本书第四章,对古桥结构考察,基于金代,元代、明代和清代的石拱桥结构比较。根据孔庆普的观点,中国石拱桥建造历史极为遥远。如果以隋朝大业年间(605—618年)建成的安济桥为石拱桥里程碑,因为安济桥是大跨径坦型圆弧拱,而且是敞肩型的石拱桥结构,中国石拱桥建造之始,应该在隋代以前数百年,甚至千年以上。因为,从半圆形石拱结构进展到大跨径圆弧形敞肩式石拱结构,至少要经过五百至一千年的历史过程。 不仅如此,鉴于古代桥梁各部构造的名称过于繁杂,孔庆普主持制定了中国古桥结构的统一专业“用语”,共26个,例如,桥墩上游端伸出桥身以外部位称分水体,古称分水金刚墙和分水尖,确认用语是“分水尖”;桥墩下游端伸出桥身以外部位,古称金刚墙,确认用语是“墩尾”。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性工作,中国古桥的保护和修缮会在怎样的混乱中徘徊。 孔庆普在书中还提供了民国期间北京古桥管理的一些资料。例如,民国初期,主要道路上的桥梁,统归京都市营造局养护。民国七年(1918年)至八年(1919年)间,京都市营造局实施石拱桥桥面改修工程,将桥面改平或降低纵坡度,获得桥面改修的古桥有近20座。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平特别市工务局档案记载,银锭桥桥栏杆有所损坏,应列入明年桥梁养护计划。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北平市工务局主持喜凤桥大修工程招标,一个叫作福隆祁记营造厂的中标,标价银四十九万二千九百一十元整。相关档案中有福隆祁记营造厂承修喜凤桥工程竣工。1946-1948年旧历史网,在全国内战的背景下,北平市工务局仍旧完成了正阳桥等几座古代桥梁维修工程。至少这是民国历史真实的一瞥。 孔庆普统计:自1949年到1956年年初,属于北京市政设施的各种古代桥梁共计155座。从1950年拆除黑桥到1984年,先后共拆除各种古代桥梁133座,石拱桥26 座(元代桥5座,明代桥18座,清代桥3座)、砖石拱桥4座(明代桥3座,清代桥1座)、石板梁桥90座(元代桥8座,明代桥53座,清代桥29座)、石台木梁桥11座(均系明代桥);埋于地下4座(均为明代石拱桥)。也就是说,到了1980年代,北京古桥总数不过还有22座而已,所剩无几。 历史上的北京,各条河流之上皆有古代桥梁,每座桥或因河流而建,或因湖泊而建。北京之所以多次成为不同朝代的首都,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个区域集山脉、平原和河流于一身,特别是,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都十分丰富,永定河、潮白河、拒马河、大清河、玉泉河、高梁河、湿余河等河流,纵横交错,流经北京。此外,还有不少潜河,很多自流泉和温泉,并在蛛网般的河流之间,分布着众多的湖海、水淀和湖泊。故史书称北京“河湖纵横,清泉四溢,湿地遍布”。皇宫和达官显贵可以食用玉泉山的优质泉水,而市民则可以吃胡同里都能打出的井水。北京印证了“自古无水不建都”的定律。自1950年代至今,不过六十余年光景,北京古桥几乎消失殆尽,不仅代表着北京传统文化的支离破碎,而且折射出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北京水系正在枯竭耗尽。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获得全国政权,作为首都的北京区域全年地表水总量尚可维持在5000万立方米左右。但是,仅仅过去二十五年,到了1975年,北京的地表径流基本断流,众多湖泊日渐干涸。究其原因,主要是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和人为破坏。仅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还有数十条河流湖泊遭到填埋,其中遭到填埋的河流湖泊就有11个,填埋的知名河道多达30多公里,占北京全部河道的十分之一,被填埋的湖泊面积多达80多万平方米,占北京全部湖泊面积的十二分之一。此外,北京周边的主要河流上建造过多的水库。以永定河为例,建造的水库数目超过了五百,开发强度过大,水源蒸发不断加快,导致永定河流量逐年减少。在北京水源枯竭的背后是北京人口膨胀和北京城功能错位,从1950年代直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北京不仅是中国的政治中心,而且成为了工业重镇,耗用水资源的工矿企业遍布北京。今天,人们意识到了北京过去六十年发展道路是一种迷失,需要纠正。然而,有些是可以纠正的,有些永远没有纠正的机会。古桥不会复生,消失的河流不会再现。 本书不是只讲古桥历史、建筑结构和技术细节。在这本书中,常常在读者不经意的地方流露一种人文情怀。例如,作者记载了1950年维修银锭桥的历史。银锭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位 于后海与什刹海之间,属于后海与什刹海之分界桥。因桥面似银锭形,故称“银锭桥”。燕京小八景之一就有“银锭观山”,银锭桥建于明正统年间,清乾隆初年重修。“施工期间多遇晴天,早晚站在银锭桥上西望,西山的美景十分清晰,这可能就是‘银锭观山’的来由吧。早晨,西山是青蓝色,傍晚,是灰紫色,山影上镶着金边,遇有彩霞时更是格外美丽”。能有这样的文字,需要怎样的文化素养, 北京人阅读此书尤其感慨。每个北京人都知道,北京有太多地名是以“古桥”命名的。我的小学原名是“西板桥小学”旧历史网,2002年之后改称“什刹海小学”。历史上确有一座西板桥。本书提供了详尽的资料:西板桥是一座三孔石板梁桥,位于西板桥大街北口以北,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北平市《桥梁状况月报表》记载:西板桥梁载重10公吨,桥梁状况基本完整。北平市工务局更换该桥石板梁二块。1950年北京政府重新建立西板桥档案。1953年夏季,实施西板桥小修工程,将砖栏杆拆除,在桥面两边各安装方木纵梁,木梁的侧面安装木栏杆。我小学六年,上下学都要走过这座西板桥。“文化大革命”期间西板桥遭到拆除。作者写了如下一段文字:1972年,市政工程管理处军宣队指令第七管理所实施西板桥明渠改暗沟工程。“该工程由七所一连(工程队)施工,连长是崔砚春(工人提拔,造反派),工程设计人是青年技术员郑永忠(造反派)。施工期间,将西板桥拆除。当时我是生产组工作人员(恢复工作,未恢复职务),施工情况全然不知”。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拆除西板桥的遗憾。 在中国古桥方面的学术性研究,应该首推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他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充分肯定了中国古桥的地位。在过去二、三十年间,中国不乏关于古桥的著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茅以升为主编、唐寰澄为副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唐寰澄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唐寰澄着《中国石拱桥研究》、罗英着《中国石桥》、交通部编着的《桥谱》等等。在北京古桥专著方面,梁欣立的《北京古桥》的资料比较完整。但是,惟有孔庆普的《中国古桥结构考察》一书,是建立在作者亲历亲为的基础之上,几乎北京的每一座古桥,作者都有从档案资料整理,直接考察,直至参与修缮、埋于地下或者拆除的经历。他没有记录其全部感受,想来,是百感交集。但是,无论如何,作者还是令吾辈及后人羡慕,因为他这一生通过和古桥接触而进入历史。这些古桥无疑成为了作者生命的组成部分。这样的体会,完全不可重复,因为大部分古桥、相关的环境和氛围已经彻底消失。 (该文为《中国古桥结构考察》序言,发表时有删节)
/
本文档为【´中国古桥的鲜活历史记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