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文殊菩萨

2017-09-30 8页 doc 43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5732

暂无简介

举报
文殊菩萨文殊菩萨 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 文殊菩薩 文殊師利是梵語「Man~jusri」的音譯,簡稱文殊,意譯為「妙德」或「妙吉祥」,因為他出生時家中出現了許多瑞相,故以此而得名。 文殊是舍衛國婆羅門梵德長者之子,他的相貌莊嚴,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是智慧的化身,隨佛出家後,自然而然地便成為眾佛弟子中的上首,在菩薩眾中也堪稱為第一大士,其被視為如來法王之子,故又有「法王子」的尊稱。 在大乘佛教裡,文殊常與普賢菩薩侍佛左右。文殊在左,,表智、慧、證;普賢侍右,,表理、定、行,二者共詮如來理智、定慧、行證的完備圓滿,而三者則共稱...
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 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 文殊菩薩 文殊師利是梵語「Man~jusri」的音譯,簡稱文殊,意譯為「妙德」或「妙吉祥」,因為他出生時家中出現了許多瑞相,故以此而得名。 文殊是舍衛國婆羅門梵德長者之子,他的相貌莊嚴,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是智慧的化身,隨佛出家後,自然而然地便成為眾佛弟子中的上首,在菩薩眾中也堪稱為第一大士,其被視為如來法王之子,故又有「法王子」的尊稱。 在大乘佛教裡,文殊常與普賢菩薩侍佛左右。文殊在左,,智、慧、證;普賢侍右,,表理、定、行,二者共詮如來理智、定慧、行證的完備圓滿,而三者則共稱為「華嚴三聖」。 一般常見的文殊菩薩相多為頭頂五髻的童子形貌,表示如來五智久已成就,但以本願因緣故,示作童真法王子形貌。此外,菩薩右手執持金剛寶劍,表示以智慧劍斷除一切無明煩惱,左手端握青色蓮花,花中安放《般若經》一部,表示不染諸法三昧,以心無所住故,即見實相。菩薩亦常以獅子為座騎,獅子表示智慧之力威猛無比;或以蓮花為台座,表示清淨無垢染;或乘金色孔雀,比喻飛揚自在。 在中國,佛寺道場中的僧堂或戒壇,偶爾可以看到現出家僧貌的文殊相,僧形文殊主要是以弟子的身分,協助佛陀推行教化。 三世覺母 文殊菩薩雖現菩薩身,實則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當中皆已成佛,如過去世號為「龍種上尊王如來」,現在世則為「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世則號「普現佛」,以是之故文殊又被稱作「三世覺母」。 在許多經典中,都推崇文殊為諸佛之師、諸佛之母,不傴因其智慧超群,更因其悲願深廣。文殊曾發誓言:「諸佛之中,若有一位,從初發心以至圓成佛道,非文殊之所勸發,文殊則不成佛。」由此可見其度眾悲願之廣大。 在《佛說放缽經》中,釋迦牟尼佛亦曾說言:「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在《處胎經》中文殊也說:「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化,故我為菩薩。」在過去世,文殊曾為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但是因為一個世界只能有一位法王教化,所以在此娑婆世界文殊只好權居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之位。 智慧冠群品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舉凡大乘法會文殊幾乎都參與其中,協助佛陀宣揚大乘教理。從經典中的記載,在在顯露出文殊菩薩的絕妙睿智與靈巧說機。 例如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就是受到文殊的菩薩的鼓勵,立志學習大乘佛教的普賢行,因而南行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而在《妙法蓮華經》中,當佛眉間放白毫相光時,唯有文殊菩薩知佛深意,即請佛陀宣揚法音,倡導圓乘佛性,奠定佛教大乘思想的基礎。而在《維摩詰經》中,維摩詰生病,佛陀座下諸大弟子及大菩薩都不敢去探病,因為他們都曾經被維摩詰訶斥過,最後只有文殊當仁不讓,率領眾人前去,並和維摩詰暢論不二法門之理。 除此之外,佛陀時,的許多小乘行者,也是得力於文殊的協助教化而回小向大。例如靈山會上五百比丘,在證得宿命通後,因為見到自己過去所造的種種重罪,而心生憂悔,不能更進一步了解無生法忍的道理。文殊為了教化眾人,於是手拿利劍逼向佛陀,佛陀即藉機開示:「一切法如幻如化,無我無人,為誰殺而受殃,」眾人聞法,當下悟知宿罪皆如幻化,也因此而體證無生法忍。 現身五台山 據《寶藏陀羅尼經》的記載,世尊曾告訴金剛密跡主:「我滅度以後,在南瞻部洲的東北方,有個國家名叫震旦,國中有座五頂山,文殊童子會在山中遊化,為諸眾生大說法要。」 我國山西五台山,即是經中所謂的五頂山,亦即文殊菩薩應化現身的道場。傳說東漢明帝時,從西天來的摩騰、竺法蘭二位聖者,曾以天眼看到文殊菩薩住於此山。自古以來,五台山便是十方僧俗朝聖的地方,亦曾發生許多關於文殊菩薩現身的公案。 南北朝時,文殊菩薩曾化身貧女,帶著二位童子侍者及其座下獅子化身的狗,去參加五台山一年一度的無遮齋會。貧女最初只拿到三份齋糧,吃完之後又去幫狗要了一份,最後還說肚子裡的小孩也該有一份。貧女不斷地索討食物,引起了分發齋糧信眾的不悅,不但面露惡色而且出言不遜。 為了啟示大眾平等施食的真義,貧女便踴身空中,化現文殊菩薩形像,並說偈言:「眾生 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具捨棄,其如愛憎何,」只有從內心真正地恭敬供養每位眾生,才是真正的平等。之後,菩薩更留下髮舍利,讓眾生起塔供養,這座塔現在仍留存在五台山大塔院寺的東邊,作為菩薩教化眾生的功德見證。 化身寒山大士 唐朝時的寒山子,他獨居在五台山的一個寒巖幽窟當中,平常則和附近國清寺的豐干、拾得為伍。寒山的行逕極為怪誕,幾近於顛狂,他的衣著破舊不堪,臉色蒼白憔悴,每次來到國清寺,不是在廊下徐步慢走,就是對著天空大吼大叫。吟詩唱偈似乎是他最大的樂趣,他的詩偈也都深具意涵。 有一次台州刺史閭丘胤身患重疾,群醫束手無策,幸蒙國清寺豐干禪師相救才得以痊癒。之後,豐干更要刺史到國清寺去禮拜文殊、普賢,並告誡刺史:「慎勿以貌取人,文殊、普賢兩位菩薩應化在世,然其外表不修邊幅、狂放不羈。您若是執著於外相,定會錯失良機。」 刺史到了國清寺,看到寒山、拾得就跪地頂禮、口稱菩薩,兩人卻相視大笑,直呼:「豐干饒舌,豐干饒舌,彌陀不識,禮我何為,」然後就快步跑向後山的巖洞中,一瞬間就躲入巖壁中不見了蹤影,只有在巖洞附近的樹林間,還留有寒山、拾得所提的許多詩偈。刺史於是命人抄錄了三百多首,題為《寒山詩》。自此世人方知寒山為文殊菩薩之化身,而拾得與豐干則分別為普賢菩薩與彌陀佛的化身。 化身杜順和尚 唐朝杜順和尚,是為華嚴宗的初祖,他的神異事蹟很多。例如有一次他在慶州行化時,有位齋主請僧並設齋供眾。當天齋主準備了三百人份的齋糧,但近午時卻來了五百人,齋主正為齋糧不足而憂心,杜順和尚即時開示:「但心平等,無有不辦。」最後,不但齋食足備,而且五百人皆化為羅漢騰空而去。 此外,杜順曾帶弟子到驪山住茅蓬,當要種菜時,弟子發現地多蟲蟻,無法耕種。於是杜順便劃界灑淨,只見蟲蟻紛紛遷徒他去,眾人因此得以耕墾無礙。有一次,他將鞋子放在城門邊的路口上,三天三夜鞋子都沒有被人拿走,村人皆認為不可思議,杜順於是告訴眾人:「我從無始劫來,不曾盜取他人一文錢,以是之故,別人也不會盜取我的東西。」 杜順和尚有位弟子侍奉和尚三十幾年,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到五台山去朝禮文殊菩薩。有一天,弟子向和尚辭行,決定前往五台山去禮拜菩薩。和尚再三留他不得,只能在臨行前教示弟子:「遊子漫波波,臺山禮土坡,文殊祇這是,何處覓彌陀,」 弟子到了五台山,至誠懇切地朝山禮拜。突然之間,眼前出現一位老者問弟子說:「你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來做什麼,」弟子答道:「我從終南山來,來禮拜文殊菩薩。」沒想到老人卻說:「文殊不在這裡,終南山的杜順和尚即是文殊的化身。」弟子驚訝地叫道:「我事奉和尚三十多年了,從來不知道這件事情。」老人即說:「有眼不識本性,你趕快回去吧,如果今夜能趕回去,還有機會見到文殊;如果隔了一夜,恐怕就見不到面了。」 弟子聽了老人的話,趕忙地收拾行囊,盡其所能地趕路。然而到家時仍然晚了一步,和尚已在前一夜圓寂了。從弟子口中,世人方知杜順和尚乃是文殊的化身。 普賢菩薩 「普」,即願行遍一切處;「賢」,即妙善之義。意為菩薩以菩提心所起之願行,遍及一切處所、利及一切眾生,平等、慈悲且具備眾德,故名普賢,又作遍吉菩薩。 普賢菩薩所持十種廣大願行分別為: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楞嚴經》中記載:普賢菩薩誓言,若於他方恆沙世界,有一眾生,心中發普賢行願者,我即時乘六牙白象,分身百界,到發心者面前,與之相見。假使彼因業障深重,未能見到我,我也會暗中為他摩頂,護持安慰,使他所願皆得成就。由此可知,從發願起,便能得到菩薩的加被。 若人能以深信之心,受持大願,以如山之行持,時時刻刻依願而行,從事到理,從有為歸於無為,慢慢便能進入諸佛不思議解脫之境界。因此,修行學佛之人,若能以普賢十大願為因花,必能莊嚴未來大方廣之佛果。 華嚴三聖 普賢菩薩多以六牙白象為坐騎,與騎乘獅子的文殊菩薩,同為毘盧遮那佛之脅士,合稱為「華嚴三聖」。白象,表願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示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慧智。象徵著普賢菩薩的篤實行履,恆以六度萬行的因花,莊嚴無上的佛果。 是故,文殊菩薩,表智慧,普賢菩薩,表大行。藉由智慧契入佛法妙理,繼之以大行,而得證悟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所以「華嚴三聖」意謂著如來解行並重,定慧雙修的圓滿教法。 化身拾得大士 中國四川省峨嵋山,相傳曾有普賢菩薩在此示現說法,所以古來即被奉為普賢菩薩之道場。 普賢菩薩的應化事蹟中,又以拾得大士最為著稱。相傳,唐朝天台國清寺的豐干禪師(世稱彌勒菩薩化身),一日路經赤道城,看見一個小兒在路旁啼哭,以為是個無家棄兒,就將他帶回國清寺撫養,取名「拾得」。後與寒山大士(世稱文殊菩薩化身)成為莫逆之交。 春去秋來,寒暑交迭,轉眼間拾得已長成一氣宇宣昂的少年,負責寺中香燈及齋堂事務。一日,大眾過堂用齋,卻見拾得擅自登上大座,與佛像對面而食,並衝著憍陳如尊者的塑像說:只不過是個「小果聲聞」,說完,即旁若無人的哈哈大笑。拾得突如其來的怪異舉動,讓眾人看得瞠目結舌,隨即就將他趕出齋堂。於是,上座師只好改派他到廚房去服勞役、做些雜事。 國清寺廚房裡的食物,常遭烏鴉偷啄食。一日,拾得一進廚房,看到滿地狼籍,知道又被烏鴉這個不速之客光顧了。於是,生氣地走到伽藍殿,指著伽藍護法神說:「你連廚房裡的食物都看不好,又如何保護好道場呢,」順手就用木杖鞭打伽藍神像。當天晚上,全寺的僧眾都夢見伽藍神告狀說:「拾得打我,」。第二天,大眾說起昨晚的怪夢都議論紛紛,個個迫不及待 的來到伽藍殿一探竟究,入殿一看,果真伽藍神像身上有多處杖痕,不禁一陣嘩然:「人不可貌相,原來拾得不是普通人,」 後因台州刺史閭丘胤,巧遇豐干禪師,問:「國清寺現在有沒有大修行的聖者,」禪師回答道:「寒山是文殊,拾得是普賢,你趕快去禮拜吧,」閭丘胤聞言,立即來到國清寺拜見寒山、拾得二位大士。二人一見刺史就說:「豐干多話,豐干多話,你連彌陀對面都不相識,來禮拜我們做什麼,」話一說完,兩人就連袂笑傲而去,從此不知所蹤。此時,大眾才恍然大悟,原來豐干、寒山、拾得皆是菩薩示現。 文殊師利菩薩 中國民間的菩薩當中,常見有觀音、大勢至、文殊及普賢四大菩薩。據《悲華經》所說,他們原是親兄弟,皆為阿彌陀佛之子。而《小乘經》則指他們為女兒身。 文殊菩薩是如來佛祖的左脅侍,為佛祖的大弟子。大乘佛教推為眾菩薩之首。文殊的意思是「妙」,乃梵文的音譯。亦有人譯作「曼殊室利」及「文殊師利」,室利及師利的意思都是「吉祥」、「首」、「德」。所以文殊又稱為妙吉祥、妙首及妙德。 近,的文殊師利菩薩像,胯下皆有威猛的青獅及手持寶劍,是表示智慧銳利無比。因為文殊師利菩薩本身專司「智慧」,表「大智」。寶劍更喻佛法可摧伏邪魔。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是如來佛祖的右脅侍,他是騎著一頭六刷牙白象。白象粗鼻垂地,四足健碩,腳踏三尺蓮座。普賢菩薩在背上坐蓮台,頭戴五佛金冠,身披袈裟,手執如意。 古以白象為稀罕珍貴。民間傳說水中以龍最為勇猛,而陸上則以大象的力量最大,白象能夠堅韌負重,擔普渡眾生的責任。所以白象實為「理德」與「大行」的象徵,因此普賢菩薩時常騎著白象普渡眾生。 普賢菩薩的「賢」是最妙善義,而「普」就是謂善提心所起願行,遍一切處,亦即把「善」普及到世界每一個角落。 普賢菩薩行願廣大,而左脅侍的文殊菩薩般若甚深;二者皆為佛家的真正精神。
/
本文档为【文殊菩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