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有限和无限

2017-12-08 10页 doc 24KB 5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103

暂无简介

举报
有限和无限有限和无限 有限与无限存在着辩证关系: 有限和无限是物质世界中存在的客观予盾,是物质的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来的辩证联系。因此,有限和无限的关系是辩证的,是对立的统一。 具体表现在: ?无限由有限构成、无限不能脱离有限而独立存在。物质世界就其整体说,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但它却是由无数具体物质客体的有限时间和空间构成的。物质的时空无限性并不是抽象的、同有限相分离的,而总是和具体物质客体的时空有限性相联结;有限并不存在于无限之外,它是构成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没有具体物质客体的时空有限性,物质世界的无限性也就不存在...
有限和无限
有限和无限 有限与无限存在着辩证关系: 有限和无限是物质世界中存在的客观予盾,是物质的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现出来的辩证联系。因此,有限和无限的关系是辩证的,是对立的统一。 具体表现在: ?无限由有限构成、无限不能脱离有限而独立存在。物质世界就其整体说,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但它却是由无数具体物质客体的有限时间和空间构成的。物质的时空无限性并不是抽象的、同有限相分离的,而总是和具体物质客体的时空有限性相联结;有限并不存在于无限之外,它是构成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没有具体物质客体的时空有限性,物质世界的无限性也就不存在。? 有限包含着无限,有限体现着无限。有限事物的发展变化、它们生生灭灭的无穷链条,本身就是物质无限性的表现形式。任何具体的、确定的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自己的界限,但由于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本性,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被打破、被否定而趋于无限。有限事物原有界限的打破、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化,就体现着物质的变化和发展的无限趋势。这种无限的趋势并不存在于有限之外,而是包含在有限之中并通过有限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同有限不能脱离无限一样,无限也不能脱离有限。 ? 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表现在任何一个物质客体中。在一定意义上说,每一物质客体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每一物质客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界限之内,这是它的有限性。但是它又有着变化和发展的无限能力,有着内部和外部无数联系以及不可穷尽的特性和结构层次,这又是它的无限性。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每一有限的物质客体都是一个无限的宇宙,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绝对与相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既包含有相对的方面,又包含有绝对的方面,任何事物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宇宙中的各个具体事物和每个具体过程都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相对的,而整个宇宙的存在和发展又是无条件的、无限的、绝对的。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等于同一个世界的部分、阶段。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绝对和相对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没有绝对,就没有相对,没有相对,也就无所谓绝对。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并通过无数相对体现出来;在相对中有绝对,离开绝对的相对也是没有的。例如,整个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而每一具体运动形式又是有条件的、暂存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运动存在于有条件的、相对的、各个特殊的运动形式之中。每一运动形式和每一发展过程,都是绝对运动着的宇宙的不同方面、部分和阶段。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的运动通过它的反面??相对静止表现出来,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一种表现形态。绝对的运动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又是事物运动的一种状态,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转化为显著的变动(见运动与静止)。绝对和相对是事物矛盾不可割裂的两重属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绝对的斗争性寓于相对的同一性之中,相对的同一性中包含着绝对的斗争性。世界上没有离开相对的绝对,也没有不包含绝对的相对。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但不是一下子就能穷尽事物的本质。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绝对的,同时又是有限的、相对的。就人的认识的本性、使命和可能来说,是无条件的、无限的、绝对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相对的。人们对真理的把握,也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就是人类认识的发展史(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形而上学否认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把绝对和相对割裂开来,或者认为绝对就是绝对,是脱离相对的,从而走向绝对主义;或者认为相对就是相对,是排斥绝对的,从而走向相对主义。绝对主义在认识上夸大事物的绝对性方面,并用以否认相对;相对主义则夸大事物的相对性方面,并用以否认绝对。两者都是片面地各执一端,不及其余,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阉割了事物和认识中绝对和相对的辩证 6 真理和价值 不论在哪个时代,每一种事物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都会在一定条件下向自身的对立面转化,这是辩证法的基本法则。你上面所提到的现象都是存在的,而道理也很简单:就是物质生产资料和资源的私有制和私人占有。发明了机器可以减轻人类劳动负担是没错的,但它掌握在少数人特别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少数私人手中时,结果就不同了,它反成了剥削劳动者强有力的工具,人成了机器的附庸。机器越先进,人就越受奴役和剥削。因为机器的所有者要把使用机器节省下来的成本占为己有而不是分配给劳动者。对于科学的进步也一样可以作这样的理解。 所谓人的价值,它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因此,人的价值就在于他能够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这种关系包含着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所尽的义务,第二个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 在以前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曾经过分强调了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却忽视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其实这是人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全面承认的表现。因为一个人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在精神乃至物质方面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满足,那么这个人的价值还不能说是得到了完满的实现的。 当然,人的价值决不限于社会给予个人这一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这是因为我们刚才说过的:社会要能满足和给予个人的东西,首先就要靠它的成员以各种方式创造出来。所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的存在和需要是否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承认和满足,更重要的还是在于看他为社会,为他人尽了什么责任,作了什么贡献。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哈话说是自己手打的,希望对提主有所帮助,PS:虽然手打,但是确实从教材上摘抄,所以正确性放心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这就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的问题。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就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改造和实现价值。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辩证关系:(1)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生活动的两大目标。(2)真理和价值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凡有真理的必有价值,凡有价值的东西不应与真理相悖。(3)但真理与价值又是有区别的,它们侧重点有所不同,真理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价值则强调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特点,而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满足人的不合理需要这类事物所体现的价值,与真理常常是相悖的。(4)只有通过正确反映对象并能动地改造对象以满足人的需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甚至是最高价值,才能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结合:(1)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得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2)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充分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坚持真理和捍卫人民利益的统一,尊重历史规律和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的统一上,也充分体现在社会主义一要发展生产力,二要共同富裕的基本体现。 5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能动性 答: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所谓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人通过实践按照自己的尺度去安排原来的客观世界。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为了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合乎客观规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不能实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 首先,客观规律向主观意识的转化,这是说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了事物的规律,用观念去把握这种规律,这时客观规律便转化为人的主观意识。 其次,人的意识再把自己认识的规律同目的、理想结合起来,形成、政策、方针等,并把它付诸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使之又转化为客观的东西。上述的全部过程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所以尊重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尽管规律是客观的、不可抗拒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毫无作为,恰恰相反,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可以认识规律,而且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意识的能动性,总是受客观物质的制约和决定。人的行动、目的、主张、计划等产生和实现的原因,只能从客观现实中去寻找;人们的目的、主张、计划等能否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其思想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同时,还要看是否具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反对“精神万能”论,也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性的机械论。 8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在哪里, 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由国家按照统一计划来管理国民经济,可以合理的分布生产力,有效的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的发展科学和技术,保证社会生产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后产生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劳动者建立起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这种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场所。社会主义社会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国家对社会主义的敌人施行专政,对于人民内部则施行民主,动员和组织一切积极因素有计划的发展经济、文化和巩固国防,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除了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以外,还存在个体所有制经济,还存在着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影响和小资产阶级的习惯势力,以及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及反映这些差别的资产阶级法权残余,还存在企图复辟的旧的剥削阶级残余,并且经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因此,在社会主义时期,即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必然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所以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反对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机会主义、修正主义、投降叛宗主义,防 止资本主义复辟。无产阶级必须利用自己的政权,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战线上彻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高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从而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本家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受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支配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经济是因小生产者的自发分化而产生,在这种制度下,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占有,工人一无所有,不得不出卖劳动力在资本家的支配下工作,受资本家的压迫剥削。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他们全部的国家机器,以至教育和宣传机构都是为资产阶级特别是大资本家的利益服务的,广大劳动人民在政治上被剥夺了权利,在经济上遭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只能从事最笨重、最肮脏、最危险、报酬最底的工作,致使失业、贫困、饥寒交迫,丧失了一切民主权利,毫无自由可言。 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延长工人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拼命剥削工人,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资本家个人手里,广大劳动者日益贫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性和私人占有形式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日益加深,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生产力的严重破坏,生产过剩造成大批商品卖不出去,可劳动人民无钱购买,以至工厂资金周转不灵,被迫减产和关门倒闭,工人再次陷入大批失业的境地,这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日趋激烈,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 人与自然 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我们不能坐吃山空呀.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事实上,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理解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虽然人同其他事物相比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但是人并非生活在自然之外,更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就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上是人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诚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对自然的任何改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自身,所以绝不能把自然当作可以被随意改造的对象。自然的某些部分通过改造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所利用,另一些部分则只有保持原貌,避免被人类改造和破坏,才能为人类所利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方式和程度应当有一种自我约束。
/
本文档为【有限和无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