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人际沟通能力

2017-09-28 38页 doc 72KB 5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8

暂无简介

举报
人际沟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2009年9月修订)》第十三条对领导干部决策能力做出这样规定:“人际沟通能力即倾听和理解不同观点,通过信息、思想、观点、情感的交流,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能力。”作为领导干部,既要在下属和群众中树立权威意识,使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得以安排落实,又要有爱戴下属、亲民爱民之心,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和呼声;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一道工作;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能够建立和运用工作联系网络,有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 一、人...
人际沟通能力
人际沟通能力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2009年9月修订)》第十三条对领导干部决策能力做出这样规定:“人际沟通能力即倾听和理解不同观点,通过信息、思想、观点、情感的交流,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能力。”作为领导干部,既要在下属和群众中树立权威意识,使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得以安排落实,又要有爱戴下属、亲民爱民之心,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和呼声;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一道工作;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能够建立和运用工作联系网络,有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 一、人际沟通概述 沟通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组织基于一定的需求和目的,通过语言、文字、图像、行为等多种方式,交流思想、观点、情感等信息,以期获得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达成共识,实现组织和谐有序发展的一种行为和动态的过程。沟通具有密切感情、加深理解、统一认识、融洽关系等功能。 (一)沟通的分类 沟通是人类的基本的社会行为,其类型划分比较复杂。按照不同的,可以把沟通划分为多种类型。 1(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按沟通的方式来划分,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两种。 (1)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指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如组织之间的信函往来,组织内部规定的汇报、会议,请示、报告制度,上级命令的下达,下级情况的汇报等。其特点是沟通必须通过特定的线路逐层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容易产生矛盾冲突。滋生组织内的不满情绪。它具体又可细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行沟通三种。正式沟通的优点是沟通的效果及约束力大,缺点是沟通速度较慢,接受的一方对沟通意见参与的机会较少。 上行沟通。上行沟通是指在党和国家机关中,下级公务员向上级表达意见和态度的沟通方式。诸如下级向上级定期或不定期的工作汇报、反映情况和问题等,都属上行沟通。上行沟通的优点是:下级能将自己的看法、意见向上级领导反映,获得一定的满足,能够增强下级公务员的参与感;同时,上级领导可以通过公务员的上行沟通了解下级、基层的情况、存在的问题等,有助于上级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科学决策。上行沟通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是;在上行沟通过程中,下级因处于弱势地位,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和心理障碍,因害怕领导打击报复、给“小鞋”穿,往往报喜不报忧,不愿反映真实情况。为有效发挥上行沟通的优点,克服其可能的缺陷,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对话机制,确保下级表达意见渠道的通畅;二是上级党政领导干部应激励下属勇于提出相关工作建议,并加强作风修养,培养开放的心态和容纳部属意见的雅量;三是创造有助于缩小上下级心理距离的和谐、民主、平等的宽松环境;四是多举行工作座谈会、民主对话会等等。 平行沟通。平行沟通是指在我国党和国家机关中,处于相同层次的公务员、职能部门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平行沟通具有很多优点,例如,办事程序和手续简便,减少层级辗转,节省时间,沟通效率高;有助于各职能部门的公务员之间加强相互了解和协调,培育团结意识,增强全局观念,消除相互间的冲突、扯皮等不良现象,构建和谐的机关环境氛围。 下行沟通。下行沟通是指处在管理层的公务员通过层级体系将信息向下传递的过程。下行沟通的主要作用是:上级领导把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意图等传递给下属,从而给下属指明工作的目标,明确其职责和权利;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可以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要求等传达给下属,以增强下属的归属感;协调组织中各层次的活动,增进各层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了解。下行沟通的缺点是:由于信息是逐级传递的,因而传递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信息的搁置、误解、歪曲,从而影响沟通的效果,而且长期过分依赖于下行沟通,一方面容易助长形成权威主义,导致不民主的氛围,影响士气,另一方面会助长下属的懒惰主义,过分依赖上级,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在下行沟通中,领导干部应具有民主作风,放下官架子,不打官腔,尊重下级的人格,加强对下属的了解。 (2)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规定渠道以外的组织内成员之间通过各种社交友谊活动或一般的传闻等进行的沟通。其特点是沟通一般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上,沟通方式不固定,具有多变性和动态性。非正式沟通的优点是沟通速度快,且多为直接的沟通,可减轻正式沟通的负荷,但其缺点是沟通的意见常被歪曲,各种谣言的传递者常利用这种沟通关系传递各种不利于组织的小道消息或谣言。 2(组织内部之间沟通和组织与外界的沟通。从信息沟通的范围来看,可分为组织内部之间的沟通和组织与外界的沟通。 (1)组织内部之间的沟通。组织内部之间的沟通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组织内部的上层领导之间、上层领导与下层领导之间、领导与群众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成员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 (2)组织与外界的沟通。组织与外界的沟通是指与其他社会组织、群体和公众之间进行的信息沟通交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能是自我封闭的系统,它必须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流。一个组织能否赢得社会公众的支持,能否健康良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与外部沟通能力的高低。与外界的沟通要重点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与社会公众间的沟通。公务员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要经常大量地接触社会公众。加强与社会公众间的沟通,畅通与社会大众间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渠道,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是其组织外沟通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它对于及时、全面、准确地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了解、掌握社会上各方面的动态信息,确保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领导干部要具有“民本意识”,重视与民众间的沟通,尊重民众的正当权利,体察社情,了解民意,关心民生,倾听民众的呼声,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正确对待群众的批评,热情支持群众的创举,加强与群众间的双向沟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是与新闻传媒的沟通。与新闻传媒进行有效沟通,是领导干部组织外沟通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体既扮演着党和政府喉舌的角色,同时又是公共权力健康运行的强有力的监督者,还是有效促进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因此,公务员应培养并不断提高与新闻媒体沟通的能力,了解各种新闻媒体的性质、风格、特点等,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掌握适当时机,注意规范行为,尊重和平等地对待新闻工作者,谨慎、冷静地对待新闻采访。 3(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从沟通信息的流向看,可分为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 在一个组织系统内,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信息流通,都是纵向沟通。纵向沟通既包括信息从高层次成员到低层次成员的向下流通,也包括信息从低层次成员到高层次成员的向上流通。 在一个组织系统内平行的信息流通,即在组织结构中处于同一层级上的部门和个人间的沟通,就是横向沟通。横向沟通包括信息的横向流动和对角线流动。这种沟通方式有助于促进组织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加强组织内部的团结,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4(口头沟通、书面沟通、肢体语言沟通和媒介沟通。按沟通方法来划分,可分为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语言沟通、电子媒介沟通等。 口头沟通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的面对面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其优点是沟通直接迅速,易于把握沟通效果,缺点是容易产生信息失真。 书面沟通是指通过信件、布告栏、文件等书面文字进行的沟通,它具有方便查阅、便于记录等优点,也存在者可能耗费时间、信息流通不及时等不足。 肢体语言沟通是指通过人的仪表举止,即手势、眼神等身体语言形式进行信息交流的沟通,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缓解紧张气氛、沟通感情,起到语言沟通所不能达到的特殊效果。 媒介沟通是指通过各类中介或媒介、介质等手段进行的信息沟通交流。在现代信息社会,它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成为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 (二)党政领导干部人际沟通能力 所谓党政领导干部人际沟通能力,是指党政领导干部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为了完成特定目标,缓解人民内部矛盾,减少内耗和摩擦,而通过语言、文字、图片、行为等方式,以及通过谈话、谈心、开会、打电话等方法,相互交流思想、观念、意识、情感等信息,以期达到互相了解、理解、信任并达成共识,实现团结共事的能力。它是党政领导干部开展管理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信息吸收和传递的本领。 在健全严密的组织管理活动中,党政领导干部的沟通一般表现为各种工作意见、政策、指令、通知、方案等的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但随着民本思想逐渐引入公共管理,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领导干部的沟通更多地表现为思想、认识、情感等的交流,通过上下左右之间的信息传递,以取得相互理解和信任,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之目的。 二、人际沟通能力的构成要素 (一)有全局观念、民主作风和协作意识 1(树立全局观念。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全局是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局部的地位与发展。作为全局中的局部,是矛盾的次要方面,隶属于全局。全局与局部是相对而言的。同一系统,相当于其下级系统,是全局;而相当于其上级系统又是局部。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般都具有双重身份:对下而育,他是全局工作的负责人;对上而言,他又是局部工作的负责人。 从我国的客观实际来看,领导干部作为个体分散在各个系统的某一部门、某一职位上工作,但其工作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系统、其他部门、其他职位的工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全局意识,遵循系统的整体效应原则,在服从全局的前提下发挥局部的优势,促进工作的开展。有些时候,有些工作,从局部来看是可行的,但从全局来看是不可行的,如果领导干部不顾大局而为之,就可能会对全局起阻碍、危害或破坏作用。这就要求有全局观念,善于从全局的角度观察和处理问题,对全局不利的事坚决不做,而对全局有利的事,就积极地去做,努力搞好配合协同。 作为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必然会面对大量的关系需要处理,如上级与下级的关系,个人与组织的关系,部门与部门的关系,等等。只有全局在胸,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全局利益,全局观念,全局意识,这些涉及大局的问题往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面临错综复杂的具体问题时,必须抛弃“小圈子”,地方观念,“本位主义”,以及那些狭隘的个人主义私心杂念,真正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减少无原则的争论,化解可能的矛盾和困难,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全局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党政领导干部树立全局观念,想大事,干大事,部分服从整体,下级服从上级,不是要求下级盲从上级,机械地照搬上级的本本决定,而是立足“全局”谋“一域”,做好上下结合的文章。如果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研究,不思考,对当地或本部门的工作实际不 调查,不分析,不认真做上下结合的文章,而只是照搬照套,机械操作,一刀切,这表面上是服从上级,顾全大局,而实际上是一种不认真办事,不负责任的行为,反而会损害大局的利益。这样的工作态度和办事方式,是公务员缺乏沟通协调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2(发扬民主作风。民主既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又是现代管理的“通灵宝玉”。在一个组织内,发扬民主,既可以上情下达,也可以下情上达,有助于沟通感情,化解矛盾,减少摩擦,密切关系,统一思想,科学决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在工作实践中,能否发扬民主,既是决定领导干部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评价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沟通协调能力的重要参考标准。领导干部只有充分发扬民主,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权利,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才能把工作做好。在讨论问题时,同事之间要允许争论,允许申辩,允许保留意见,不允许搞“家长制”或“一言堂”。特别是在做出某些重大决策时,更需要与同事进行民主协商,得到他们的赞成和支持,并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加大向群众宣传的力度,把领导决策转化为群众的行动。 公务员在政治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领导干部应该把自己置于组织之中并接受组织的监督,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更不能独断专行。在处理与下级关系的过程中,不应自视高人一等,把自己凌驾于下级之上,摆官架子,而应平等待人。在民主管理的制度环境里,上级不应一味地作为指挥者发号施令,而应转变角色,更多地作为组织中的一员,作为同事,协同下级去工作。只有如此,才能协调处理好上下级关系,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激发组织的整体活力。 作为人民的公仆,发扬民主作风,还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处理协调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时,不能忽视民意,不能忽视与民众的沟通,不能时时带有理所当然的理念和态度,而应善于倾听民众的意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考虑民众的需求,关心民众的利益,接受民众的监督。在接待民众的来访时,要友善有礼,耐心倾听其诉求,领会其来意;在与民众谈话时,表情应亲切而温和,要说通俗易懂的百姓话,不说官腔十足的官话,提倡民众各抒己见,直言不讳,畅所欲言。如果动不动就端起官架子,打官腔,摆官谱,搞形式主义,只会脱离群众,令人敬而远之,导致于群关系紧张。 3(培养协作意识。有无协作意识以及协作意识的强弱,也是评价领导干部沟通协调能力强弱的重要评价尺度。在一个组织内部,其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各个部分的有序统一、和谐运转,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一,这就彰显出协作的必要性。具体到国家行政机关来说,它是一个严密的组织体系,公共管理职能就是通过这一组织系统分解、传递、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层次的某个职位及在该职位上任职的公务员。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明确的分工,各组成部分都有着明确的职、责、权关系,每一部门和每个职位都是整体职能的一部分。系统的协调运转取决于各组成部分功能的发挥程度。只有在各组成部分协调有序运转的状态下,才有可能发挥整体最佳功能。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培养团结协作意识,以确保公共管理职能的最终落实到位。 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领导干部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机关或其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工作关系和业务联系,履行职责、执行公务也离不开相互间的协调配合。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同事之间的沟通、协调、理解和支持,往往是工作成败的关键。只有牢固树立协作意识,才能获取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化解矛盾,融洽感情,增进友谊,求同存异,协同努力,完成工作任务。因此,领导干部应树立和培养自己的协作意识,善于从全局和整体出发,用联系的观点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无论干什么工作、从事什么活动,都要有协作意识,处理好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间的综合平衡和协同配合,使每个成员都能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各谋其政,各用其权,各献其能,各尽其力,齐心协力,做好工作。 (二)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已在前面有了非常详细的解读和说明,在此,从另一个角度进行简要地阐述。 1(语言表达能力是评价人际沟通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交工具和行为方式,人们要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也要通过语言来理解交际对方的思想和意图。因此,语言,无论是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还是肢体语言,都是人思想的窗口:清晰的表达反映了说话者清晰的思考,而混乱的表达则反映了说话者糊涂的思考。有效沟通的过程应该是清晰和准确地使用语言的过程。如果一个人在沟通中使用的语言很含糊,不准确,就可能导致沟通不畅,甚至引起误解和麻烦。 领导干部在执行公务时,在沟通协调中,因其工作的重要性和公务活动的特殊性所决定,要求其必须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交谈要注意说话的分寸,表达要条理清晰,用语流畅,重点突出。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交际交往活动的日益频繁,语言的作用更为突出,更加重要,这对领导干部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较强的语言能力,合适的语言表达,能帮助领导干部开启成功之门,而糟糕的语言运用能力,则可能使其失去活力和吸引力,降低其权威和说服力,严重影响沟通效果,甚至会影响事业和前程。因此,语言表达能力既是领导干部沟通协调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其沟通协调能力的工具和手段。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领导干部沟通协调能力的高低。 2(言语表达要条理清晰、用语流畅。言语表达能力是任何人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言语表达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多样性和艺术性。多样性是说,对同一事物、同一事情、同一句话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述和理解;艺术性是指言语表达的质量和效果,即言语得体不得体,合适不合适,确切不确切,清晰不清晰,效果好不好。常言道,一句话说得好可以使人发笑,说得不好能使人跳,这形象地说明了言语表达的重要性。口头语言运用得当,能取得理想的沟通协调效果,反之,则会引起误会或招致不快,甚至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办是领导干部进行沟通协调工作的重要媒介和工具。它像一座桥梁,能使领导干部同方方面面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它又像一条纽带,通过言语的交流与沟通使领导干部同下属和广大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构筑起血肉联系。在具体实践中,为提高沟通和交流的效果,领导干部在运用口头语言时,应注意四点:第一,讲求语言的适用和效用。要善于根据语言环境和沟通对象的不同选择比较适用的语言,并在交谈时注意把语言表达与语气、音量、表情等因素协调配合;第二,注意语言表达的确切和简洁。即用词要切当,意思要准确,表达要简洁,内容要明了,力戒拐弯抹角,离题万里,套话、废话、虚话连篇;第三,注意语言的严谨和文雅。即讲话时思维要严谨细密,表达要条理清晰,用语要文雅、委婉、流畅力戒语言表达的前后矛盾,杂乱无章,词不达意,陈词滥调,粗俗不堪等;第四,注意语言的动作和形象。要力戒沟通谈话时的声音沙哑、尖音、断音,以及坐立不安、摇头晃脑、手舞足蹈等毛病。 3(书面表达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文字表达能力是领导干部语言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就像左右手一样须臾不可缺少。这是因为:一方面,党和国家机关的各个部门,一般都要通过公文来实现承上启下的内外联系、信息沟通、协调行动等,如果没有行文关系,整个系统的管理活动就可能无法进行。而公文的撰写和审核,需要有较强的文字写作能力作为基础。另一方面,书面语言打破了日常口头表达在领导工作中所受到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工作实践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领导干部要通过书面语来传达和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书面语来写、起草文件和报告等,这些都需要领导干部应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领导干部的书面表达能力即写作能力,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是反映领导干部沟通协调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可以使公务员如虎添翼。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标准是:第一,条理清晰。无论何种文体,写作时都要力求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条理清楚;第 二,精炼简洁。文字表达要精炼简洁,有话则短,无话则免,力戒重复和啰嗦;第三,重点突出。要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切中要害,重点突出,力戒长篇大论,言之无物,无病呻吟,空话连篇。 4(肢体言语要得体自然。领导干部是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优秀人物,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引者,其言行举止在群众眼里代表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特别是政府部门行政首长,处于一个团体的中心地位,是运筹全局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挥者,是整个班子和单位的“领头羊”和“灵魂性”人物。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自身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单位乃至一个政府的整体形象,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最终事关事业的成败。 在公共场合,领导干部要做到言行有度,首先必须注重以礼待人,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总是以一定的仪表、装束、言谈、举止给他人留下第一印象。整洁大方的衣着、得体的举止、高雅的气质、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真诚的谈吐,必定塑造出良好的个人形象,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印象。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为人看成封建时代为官治国的最起码的资格。修身其实就是一种道德修养,治政先治身,这是为官为人古今遵循的规律与真谛。必须重视学习,加强政治理论素养。理论修养是领导素质的灵魂,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不断学习,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在公共场合才不会出现脱离工作实际,坐而论道,以个人观点代替政府立场等引起公众误解的不当言行。 必须牢记身份,加强党性修养。党性修养问题,是党的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不仅关系到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历史使命的实现,而且也是共产党员永恒的主题,是共产党员力量的源泉,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只有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坚持党的宗旨,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不管在任何场合都才能自觉遵守党的纪律,规范自己的言行,维护党的利益和形象。共产党是执政党,党员干部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其言行举止对社会的影响最大。作为运筹全局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挥者的领导干部,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或明或暗地处于别人的关注之中。无论在履行职务过程中,还是处于公众场合,其言行更代表着党和政府声音及形象。因此,在公共场合,领导干部切不可小视自己的言行,必须严以律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到言行有度、举止规范,全力以赴地塑造好自己的良好形象。 (三)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一道工作 1(善于团结是衡量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尺度。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有能量。加强沟通和协调,其重要目的之一,正是为了求同存异,均衡冲突,化解矛盾,实现组织的团结与和谐。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组织,如果没有团结一致、同舟共济的精神,要取得事业的成功是很困难的。在一个单位中,领导干部要想干出成绩,取得事业的成功,也必须有团结意识,加强与同事的团结合作。但我们也看到,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各自的职责任务不尽相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不完全一致,又使得组织成员间和部门领导间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矛盾。事实上,凡存在分工的地方,就会有职权、责任上的差别,不同的分工就意味着人们从事不同的工作,就意味着会产生不同的目标追求和不同的实现途径,也就存在目标和利益上的差异。也就是说,不同的分工会产生相互间的矛盾和不协调。因此,能否化解矛盾,均衡冲突,团结同事,尤其是团结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共同工作,就既成为决定领导干部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关键,也成为衡量领导干部人际沟通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2(尊重他人是以沟通求团结的前提。尊重别人,才能团结多数,用谦虚的态度讨论问题,相互交流沟通,才能使人心悦诚服。毛泽东在革命的实践中,善于团结人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团结多数。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能为同事即是一种缘。既为同事,共同合力谋事,长期相处,谁都会遇到沟沟坎坎,磕磕碰碰,但只要有尊重同事 之心,对同事诚心诚意,就一定能消除误解、矛盾和不快,求同存异,实现团结。心诚化石,心诚熔铁。只要出于公心,具有诚意,即使工作中有什么不一致的,说出来也能互求谅解。以诚待人,尊重别人,就能处理好大量的经常性的非原则性问题,遇事谦让,获取团结共事的结果。 3(善于团结要有容人之量。善于团结同事,尤其是团结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共同工作,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容人之量,应以宽容和兼容之心接纳他人,允许别人有与自己不同的性格、爱好和要求,不能强求别人处处都与自己相同、与自己意见一致。古今中外,凡成大器者,大多都是很有胸怀、能容人的人。只有做到能容、能忍、能谅,才能把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作为领导干部,既要团结和自己观点一致的人,又要团结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甚至反对过自己但被证明是反对错了的人,从而真正做到“腹中天地宽,常有渡船人”。从加强沟通协调角度来说,领导干部的容人之量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宽容他人的不同性格。在一个集体里,每个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由此导致各个人的工作风格和特点也会有较大差异。如果能看到彼此的特点,在实践中各扬其长,优势互补,就会团结一致,和睦相处,显得充满活力;第二,要宽容他人的缺点和不足。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完人。对犯过小错又闻则改之的人,领导干部应真诚地谅解他、宽容他。真诚的谅解,有时会像一股热流,使有缺点的人心中之“冰”立刻得到化解,不仅能促其痛改前非,而且会使其爆发出对你的极大友爱,能够成为真心支持你的朋友;第三,要宽容他人的批评。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信任人,尊重人,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和意见,正确地对待批评,能够理智地采纳合理化建议,是衡量其具备容人之量和较强沟通协调能力的一个标准。身为领导干部,如果没有宽容兼容之心,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一意孤行,甚至给提意见的人轻则给脸色看,重则给“小鞋”穿,这是肚量小、沟通协调能力差的表现,其结果最终只能是失去他人的支持,导致众叛亲离。 (四)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1(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是领导干部能力的重要体现。领导干部从事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离不开一定的机关工作氛围即机关工作软环境。工作氛围环境是影响领导干部工作情绪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能否营造宽松和谐的机关工作软环境,是衡量领导干部人际沟通能力强弱的尺度之一,也是对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考验。 软环境一般是指组织内部的团体气氛,组织内部个人与个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成员间的工作配合是否协调等。具体说来,一个组织或机关的软环境主要包括人际关系、气氛环境、机关风气等内容。一个沟通协调能力强的领导干部,应该是努力创造条件,善于营造组织良好软环境的人。 具有较强沟通协调能力的领导干部,一般都非常重视花较大的力量创造机关内部的和谐人际环境。人际环境范围很广,包括上下级领导者的关系、平行单位之间人员的关系、领导者与下级成员的关系等。这些人员之间如果彼此了解、相互尊重、意见沟通,就能使组织形成一个上下一致、团结统一的战斗集体,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工作,领导干部就可能会心情舒畅地去创造佳绩,同心协力地实现工作目标。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为建立和谐的人际环境,提高组织的协调统一性,增强组织的内聚力,而不懈努力。 气氛是指一种对人产生心理影响的情感环境。在一个组织内,如果成员之间的气氛是和睦的、轻松的,那么,他们的关系就比较融洽,成员之间的吸引力就强,组织内部就团结。反之,如果组织内部的气氛是紧张的,不和谐的,其成员之间彼此相互猜疑,乃至嫉恨,凡是相互推诿扯皮,必然工作效率低下。可见,和睦的组织气氛对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领导干部应善于并努力创造和谐、宽松的工作气氛,这是对其沟通协调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 组织风气是由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行为规范环境。工作气氛是否热烈,工作态度是否热情,工作作风是否严谨,是非标准是否鲜明,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组织的风貌,对组织成员的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具有沟通协调能力的领导干部,也应该是善于树立良好机关风气的实践者。 2(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领导干部既有耐心,又有技巧,既坚持原则,又注意灵活性,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充分发挥自己的沟通协调技巧和能力,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建树。这是因为,沟通协调是在做人的工作。人因家庭背景、文化层次、性格特质、心理素质、性别差异、工作性质、职务高低、能力素质、利益要求等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就加大了沟通协调的难度,也使得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极为困难。因此,领导干部应善于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及时根据环境、场合、时间、对象等的不同,见机行事,灵活应变,发扬民主,加强沟通,搞好协调,激发活力,处理好组织内部的各种矛盾,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 坚持原则性,要求领导干部在从事管理工作中,特别是在做沟通协调工作时,应坚持以人为本、顾全大局、光明磊落、公平公正、实事求是、正面教育、疏导沟通等原则,不能无原则地按照自己的思想意愿行事,不能无原则不负责任地评价某些人和某些事。灵活性是在原则性为基础和前提下的灵活性,是指针对具体的阿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灵活运用合适的沟通方法、协调技巧,当机立断,见机行事,化解矛盾,避免冲突,缓和气氛,激发活力,增进了解,和谐关系,使本人和本组织所在的工作环境向着宽松和谐的良性方向发展。 (五)能够建立和运用工作联系网络并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有效沟通 1(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沟通网络。评价领导干部沟通协调能力的强弱,首当其冲是要考察领导干部能否建立和运用工作联系网络、灵活运用各种沟通方式进行有效沟通。其中,沟通网络的选择非常重要。美国的管理学家莱维特提出了五种不同的群体沟通网络,即直线链型、开放轮型、环型、Y型和全通道型。直线链型沟通网络的特点是沟通速度快,但每个成员只能与另外一两个成员沟通,沟通的面窄,并且彼此不易形成统一认识,不易凝聚群体;开放轮型网络的特点是有一个沟通中心,其他成员都与他接触,向他提供信息,他也能把自己的意见及时地传递给其他成员,因此沟通速度快,比较准确,但也存在着与中心以外的其他成员沟通不够,不利于团结等缺点;环型网络的特点是小组成员地位平等,每个人都有相通的沟通对象,其优点是成员充分参与,心情舒畅,能够调动积极性,缺点是沟通的速度慢,精确性不够高;Y型沟通网络兼有链型和轮型的特点,沟通的速度比较快,但由于存在一个关节点,可以对信息进行初步加工筛选,可能造成部分信息失真;全通道型沟通网络的特点是小组成员相互沟通,沟通面大,沟通比较充分,缺点是沟通速度慢。在管理活动中,领导干部应根据组织的大小、不同的目标要求等来灵活选择不同的沟通网络:如果需要快沟通、易控制,一般采用轮型网络比较有效;如果需要高协调、高士气,一般采用环型网络比较有效;如果需要分层管理,需要逐级授权,一般采用链型网络比较有效;如果特别需要民主氛围,需要成员的充分参与,一般采用全通道网络比较有效;如果需要对信息进行初步加工整理,一般采用Y型网络比较有效,等等。 2(能够恰当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方法进行有效沟通。领导干部为了能够运用工作联系网络,科学选择沟通方式方法进行有效沟通,必须首先熟悉沟通的方式方法,精通不同方式方法的特点。概括说来,沟通的方式主要有语言、文字、信息、图片、行为等,沟通的方法则主要有谈话、谈心、说服、劝导、调解、开会、打电话等。在健全严密的组织管理活动中,领导干部的沟通一般表现为各种工作意见、政策、指令、通知、方案等的上传下达和横向沟通,但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理念的确立和民主政治的发展,领导干部的沟通更多地表现为思想、认识、情感等的交流。 (六)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去激励下属和群众努力工作 激励,即激发和鼓励。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科学地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使它们有机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在生产、劳动、工作和学习中的积极性,鼓励人们发奋努力,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对领导干部而言,激励在施政过程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是有利于实现行政目标。行政目标是通过实施者的行为实现的,在实现行政目标的过程中需要调动实施主体的积极性,通过激励措施可以激发热情,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这些是雄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无法通过外部推动的。二是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与行政目标的统一。实施主体在施政过程中个人目标与行政目标既有差别又有联系,当二者目标一致时会推动行政目标的实现,否则就会产生反作用;激励可以通过奖惩措施的指引,把二者有机结合,实现个人目标统一于行政目标的目的。三是有利于激发施实主体的潜能。通过激励机制能够有利于调动实施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促进目标的高效实现。四是有利于增强实施主体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激励措施的示范效应,引导实施主体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作为领导者,有责任去劝说和激励下属,使他们的工作更有效,因此作为领导者,就应该懂得如何去促进工作,了解激励下属的方式,并确认自己在激励下属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应能创造促使下属达成各自目标的条件,最重要的是,针对不同的人应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对激励问题提供一个通用答案是不可能的。 三、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人际沟通能力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它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培养、实践锻炼等不断提高的。提高沟通协调能力的主要方法及途径包括以下几点: (一)知识学习与实践锻炼并重 1(善于学习。人际沟通能力作为一种主要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创造性艺术,它是以一定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实践表明,一个人理论根底扎实,知识渊博丰富,就能够触类旁通,就容易发现与沟通对象的共同点,也易于找到均衡冲突和化解矛盾的好办法,从而其沟通协调能力就强。古今中外,凡具有高超沟通协调能力的人,一般都是善于学习和知识渊博的人。因此,领导干部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的根本办法和主要途径之一,是要通过读书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基于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的目的来读书学习,一要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党与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知识,具备一定理论政策水平,才能把握大局,提高思维能力,做好沟通协调工作;二要学习领导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交际学、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是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的最主要理论基础;三要学习语言文字、公文写作、演讲艺术等知识,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才能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搞好沟通协调工作;四要学习历史、文化、法律、民俗等方面的知识,具备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才能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更好地去作沟通协调工作。总之,各方面的知识越渊博,理论功底越深厚,头脑就会越灵敏,思维就会越活跃,就越能触类旁通,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协调。 2(实践锻炼。实践出真知,实践增才干,实践是人际沟通技巧和能力得以实现的最终落脚点。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并检验沟通协调的有关技巧和方法,是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沟通协调能力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方法。领导干部参加实践锻炼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通常处理日常事务的实践外,还应通过以下途径有意识地锻炼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深入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加强与民众、媒体等的沟通,了解民情民心民意,提高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参加或列席某些领导工作会议尤其是工作协调会议,锻炼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信息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勇于单独承担一些领导管理工作或任务,如主持某个会议、组织起草文件、调停或解决某些人事纠纷、参与处理某些突发事件等,来 锻炼自己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劝说能力、协调调停能力等。实践活动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活动,领导干部只有积极参加实践锻炼,并善予总结自己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 3(善于总结转化。人际沟通协调活动虽具有灵活性、多变性等特点,但也有其可循的规律性。掌握沟通协调的规律性,是提高沟通协调能力的必然要求。它要求领导干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针对性地努力学习沟通协调理论,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中善于进行思考训练,能及时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此后,在实践中,领导干部既要善于通过实践检验所学的沟通协调理论,又要善于对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并把经验提炼上升为规律性的东西,上舞为理论。只有认识和掌握了沟通协调的规律性,才能在沟通协调的实践中运用自如,并有所创造,显示出高超的沟通协调领导艺术。 (二)遵循人际沟通协调的原则 原则,是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所依据的规则、规范和准绳。这些规则、规范和准绳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实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明确并遵循沟通协调应坚持的原则,对于领导干部在沟通协调的实践中把握和处理好一些复杂关系,避免走弯路,以不断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沟通的原则。沟通是协调的方法和手段。沟通原则是进行有效沟通的依托和准则。只有遵循和灵活运用沟通原则,才能不断提高沟通能力,有的放矢地做好沟通工作。 (1)平等原则。沟通是两人或多人共同互动的过程。它要求参与沟通的双方,应互相尊重,平等对待,都要以同志式的、商量或建议的方式,来沟通信息,反对盛气凌人的态度和作风。只有如此,才能使沟通达到理想的效果。 (2)准确原则。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沟通所传递信息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决策、、调控等各种管理活动和行为的正确性,关系到党和政府组织的效能和信度。因此,领导干部在沟通时所传递的信息应力求准确、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防止出现放大、缩小、片面等失真现象。 (3)时效原则。信息尤其是行政信息具有时效性,该沟通的情况应当及时沟通,商量对策,并及时采取措施,才能起到应有的沟通作用。行政工作中沟通的时效性,是整体行政活动时效性的重要体现。沟通活动的迅捷性、有效性程度越高,行政系统的整体活动效能也就相应地越高。 (4)效果原则。沟通必须注意效果。为此,领导干部必须了解自己的沟通对象,选择适合沟通对象文化程度和习惯的沟通方式和方法,说出充分的、足够的依据和理由,以使对方对自己的意见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还应适时提出一些带有鼓励性、启发性、刺激性的问题,以引发其兴趣,激发其沟通的热情,提高沟通的效果。 2(协调的原则。协调是沟通的目的和归宿。协调工作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进行协调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如下五条: (1)顾全大局的原则。领导干部只有对自己所在的组织以及本组织所处的环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之后,才能在协调活动中正确认识组织的目标,准确把握自己在组织中的定位,识大局顾大体,坚持全局为上,积极协调,不回避矛盾,不当无原则的“和事佬”,卓有成效地做好协调工作。 (2)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现实中,矛盾、冲突是相当复杂的,有原则性的,也有非原则性的;有实际工作问题,也有情感问题和认识问题;有主观人为的,也有客观造成的。领导干部在协调具体的矛盾和冲突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明辨是非,弄清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感情用事。 (3)公正合理的原则。公正,是协调关系、解决矛盾的重要条件;合理,是各种要素配置达到科学化、最优化的基本要求。公正合理,要求领导干部在协调各种关系、矛盾和冲 突时,应致力于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努力克服等级观念、家长意识、特权思想、情感因素等的干扰和影响,坚持客观公正,以人为本,出以公心,公平对待各方,秉公办事,一视同仁。这样,才能使人信服,才能达到协调的目的。 (4)平衡兼顾的原则。一般说来,矛盾和冲突是由各种差异引起的,并且其实际发生一般又是当事各方互动的结果,都要直接或间接地负有一定的责任。为此,领导干部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分析影响组织和谐的原因,充分了解冲突各方的利益需求,力争找到当事各方的共同点,求同存异,兼顾各方,平衡利益需求,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组织和谐。 (5)疏导沟通的原则。协调不是强迫命令,而是感情与信息的交流。因此,领导干部在协调工作中要发扬民主,坚持民主协调、疏导沟通的原则。民主协调、疏导沟通是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不同利益矛盾、解决冲突的有效形式。通过民主协商和沟通,可以增进理解,沟通感情,疏通关系,化解矛盾,达到较好的协调效果。 (三)努力克服沟通中的障碍 沟通障碍可能会导致沟而不通,甚至造成误解不合。因此,领导干部要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必须善于分析并努力克服各种沟通障碍。 1(克服思想观念障碍。思想观念本身既是沟通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沟通借以发生的条件。思想观念既能有助于沟通的进行又可能会阻碍沟通的进行。在当前,领导干部应注意克服的观念障碍主要有:一是封闭保守观念。这种观念奉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把自己封闭起来,它与社会分工细化、人们相互问协作密切的市场经济环境格格不入,严重阻碍有效沟通的进行;二是僵化守旧的观念。这种观念把已有的认识和过去的经验固定化,认为它们不可逾越,导致时时处处唯传统、唯权威、唯经典,往往会极大地阻碍正常沟通的进行;三是极端化绝对化观念。这种观念看问题片面化、简单化、绝对化,自以为是,否定其他,固守己见,听不进不同意见,不愿也无法与别人沟通。这些观念都是领导干部提高沟通协调能力的大敌。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不断更新观念,坚决克服影响和阻碍自己沟通协调能力提高的封闭保守、僵化守旧等陈腐观念。 2(克服职权角色障碍。在沟通实践中,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扮演不当,对对方的社会角色把握不准,都容易造成沟通的阻碍。作为领导干部一般会有一种优越感,容易高高在上,目中无人,脱离下级,脱离群众,搞一言堂,独断专行,导致下级和群众对其敬而远之,这必然会阻碍相互间的沟通交流;而对于下级和群众来说,又往往会担心得罪上级,怕领导给“小鞋”穿,因而报喜不报忧,造成信息虚假。为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增强沟通的有效性,领导干部应注意转变作风,破除优越感,培养民主意识,密切联系群众,经常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以普通人的身份与民交心,听取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实行决策的民主化。 3(克服语言文化障碍。由于语言因素而产生的信息沟通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因历史渊源、地域分布不同使语言存在差异而引发的障碍,克服这种障碍的最好办法是在沟通时,尽量使用规范化语言,或入乡随俗根据沟通需要选用当地方言;二是因语意歧义而引发的障碍,其典型表现是语义不明,含混不清。极易造成沟通不畅,甚至引发误解。克服这一障碍的办法是加强语言的学习,特别是要加强逻辑修辞的学习;三是因语法错误和语言结构不当而引发的障碍,这种障碍容易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只有多学习语法知识才能减少语言构造上的明显错误。此外,因文化背景不同,风俗习惯不同,也可能会造成人际交往沟通中的误会和阻塞。为提高沟通能力,减少这方面的沟通障碍,公务员应尽量多了解掌握一些各个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方面的知识。 4(克服心理障碍。心理因素的制约,如认识偏差、情感失控、胆怯、情绪激动、急躁、态度固执、蛮横等,都会造成沟通的严重障碍。为提高沟通能力,克服沟通中的心理障碍,领导干部应注意在以下方面加强修养和锻炼:一要正确认识评价自我,既不要自吹自擂,装 腔作势,盛气凌人,也不要过分自谦,盲目自卑;二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尊重他人,克服主观偏见,只有相互尊重才能进行有效沟通;三要加强情感和情绪方面的修养锻炼,避免给对方造成手舞足蹈、办事不稳重、动机不纯、心术不正等误解或错觉,也不要使情感反应过予冷漠,显得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四要学会尊重和信任别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努力避免相互猜忌,互不信任;五要端正态度,信息沟通时应实事求是,切忌沟通中搀杂过多的主观因素;六要锻造自己良好的性格品质,培养高尚、热情、诚实、正直、友好、公正、豁达等优良品格。 5(克服舆论障碍。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虚假信息、小道消息、流言蜚语等,有时会形成不健康的舆论氛围,严重影响组织成员间正常的信息沟通。为此,为提高自己的信息沟通能力,领导干部首先应培养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善于看清事物的主流和本质。要充分认识到,流言能够表现某些人的不满情绪,满足少数人的私欲,使这些人得到些许的自我安慰,所以往往传播很快,影响很坏。消除流言首先要保证正常信息的传播,因为一般说来,流言蜚语是缺乏信息和信息不明的产物,信息公开了,流言也就没有容身之地了。其次,加强民主建设,广开言路,创造条件让群众有机会参与决策,有机会发表意见。最后,要善于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对流言的控制,及时辟谣,并采取补救措施予以消除不良影响。 (四)掌握并熟练运用沟通协调技巧 沟通协调技巧既是人际沟通能力的外在表现,也是进一步提高沟通协调能力的工具和手段。因此,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沟通协调的技巧,是领导干部提高自己沟通协调能力的重要途径。沟通协调的技巧很多,以下择要介绍几种。 1(沟通的技巧 (1)聆听是对对方的尊重。沟通协调首先是聆听的艺术。要沟通必须首先学会聆听,会听才能从沟通中获取有用、完备和准确的信息,才能在尊重对方的同时赢得对方对你的尊重,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在倾听过程中,要专注,要始终对对方的谈话保持求知的态度,集中精力,排除干扰,努力听懂对方的意思,善于从其谈话中提炼出有效信息;要注意在倾听时留心谈话者的姿势、表情等非语言信息,从中了解对方的情绪、性格等特征;不仅要耐心地听,有兴趣地听,聚精会神地听,而且应适当适时地答,主动地问,主动地说,积极参与,积极交流;要善于听取各方面不同的意见,学会宽容和开通,尊重他人的看法,不要一味地去证明自己的正确和对方的错误,等等。 (2)营造轻松沟通氛围的技巧。轻松和谐的沟通氛围是沟通成功的环境条件。为此,领导干部应学会怎样营造轻松氛围的技巧。首先,用寒暄营造气氛。寒暄是交流的起始阶段,它能沟通彼此的感情,迅速建立起一种热情友好轻松愉快的气氛,消除对方的猜疑、警惕、紧张的心理,为富有成效的沟通创造条件。因此,领导干部应把握寒暄特点,善于用寒暄创造沟通的良好开端。其次,和气是交往之本。和气是团结的基础,是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为营造沟通交流的轻松和谐氛围,领导干部在交流时应谦虚随和,不可锋芒毕露,不可傲慢无礼,也不可过于较真,要多套近乎多沟通,该糊涂时就糊涂,平等待人,用真诚换取真心。再次,微笑是感情的润滑剂。笑是人际关系中友善、谦和、融洽、和蔼可亲等美好语言的代名词。有人赞美笑是礼貌之花,笑是友谊之桥,笑是陈年美酒,笑是和煦的春风。笑的魅力告诉人们:当你微笑着接待来访者时,传达给对方的是友谊、尊重;当你微笑着接受批评时,表示谦虚、诚意;当你微笑着把艰巨的任务交给部下时,你同时把信心、勇气、成功的希望一并寄予了他。因此,领导干部在沟通交流场合,要学会微笑的艺术,善于通过微笑,把快乐带给别人,沟通感情,融洽气氛。 (3)利用幽默来赢得认同。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富感染力,最具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沟通技巧。幽默能一下子抓住大家的兴趣,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帮你打开沟通的大门。幽默可以活跃沟通的气氛,拉近双方彼此的距离。当演讲时间太长,或者交谈的时间太长使 人感到困倦时,幽默机智的谈吐会成为一支强心剂,扫除困倦,活跃气氛,提高沟通的效果。幽默可以消除沟通中的窘困。当沟通进行中因一方的不友好或其他因素导致窘境出现时,适时的幽默有时会像一股清风,扫除不和谐的窘境和不快,使沟通继续进行。因此,领导干部要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必须学会幽默的技巧。为此,可广泛收集他人包括名人和一般人的幽默典型案例,用以熏陶、启发和培养自己的幽默素质;可总结自己在幽默方面的经验教训,以利于不断提高;可细心观察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捕捉获取幽默的材料;可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开阔自己的思维,锻炼应变能力,等等。领导干部提高幽默能力,还要注意幽默的场合选择和时机选择,应当明确,幽默不是讽刺嘲弄,不能含有敌意,不能刺伤对方的自尊心;幽默不能庸俗化,内容要高雅。幽默并非只是为了逗人发笑,而是要给人以美感,给人以轻松,给人以顿悟,给人以理解。只有把握了幽默的真谛,领导干部才能通过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幽默素质,增强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 (4)掌握谈话的技巧。谈话是沟通的重要形式。掌握谈话的技巧,对于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谈话过程中,领导干部应根据沟通交流对方的性别、年龄、文化层次、背景等具体情况,做好事前的充分准备,分析对方的个性,选择恰当的话题,寻找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此后,要把握恰当的切入话题的时机,力争通过简洁精炼的言语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谈话的风格要新颖,以便能深深地打动听众,吸引听众;谈话的语速不要太快,应留出足的时间保证听众同你形成有效的共鸣;要根据需要适时调整说话的音量,并注意讲话的面部表情,使有声语言与无声的肢体语言协调搭配,以增强谈话的感染力,提高沟通的有效性。交谈是谈话的一种具体形式,交谈的能力反映出一个领导干部的思维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诸多素质。因此,学习和掌握交谈的技巧,也是领导干部提高沟通协调能力的有效途径。交谈时,方式要得当,提问要机智,态度要友好,切忌打官腔,摆架子。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方式、手法、技巧,营造良好的交谈氛围。交谈中,语言要朴素大方,通俗、朴实、坦率,具有亲和力;谈话要区分交谈对象的不同情况,把握住一定的分寸,注意场合的大小,把握好时间与效果的一致性。 (5)掌握说服的技巧。说服是求同存异,化解矛盾,沟通感情,以利于协作共事的好办法。说服型沟通的难度较大,因为它要求沟通中某种程度地改变对方的态度、情感、思想和观点等。只有走向心灵的深处,说服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而触动人内心情感的琴弦必须建立在尊重和同情的基础上。因此,领导干部要提高自己沟通说服的能力,就必须掌握说服和劝说的技巧:要在劝说开始时,尽量寻找双方的共同点和相似点,而不宜开门见山地摆出分歧;要摆正位置,切忌盛气凌人,也不要一味训斥指责,要创造一个舒适的、充满友好气氛的交谈环境,尽量消除对方的对立情绪,使其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交谈;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通过交流思想,促使其改变态度;要善于通过提问来诱导对方说“是”,通过情真意切的说服工作,使其心悦诚服,等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劝说方法,如先入为主说服法、以柔克刚说服法、暗示说服法、角色参与说服法、名人效应说服法,等等。 除以上方面的沟通技巧外,领导干部还应学习和锻炼公文写作的技巧、激励的技巧、赞美的技巧、批评的技巧、开会沟通的技巧等。 2(协调的技巧 (1)互相了解对方。领导干部的协调工作,大量的是协调上中下级的关系。这种协调要做到富有成效,关键是增进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作为上级的领导干部应做到尽量了解下级,通过信息交流使上情下达,彼此沟通感情,增进了解,寻求认识上的协调一致,消除误解和分歧,减少彼此间的不协调、不和谐因素;同时,下级的领导干部要积极主动地走了解上级的工作习惯、工作意图、工作做法、业务专长、性格特点等,努力配合好上级的工作,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这样,在处理与上级的关系时,一般能很快适应上级,得到上级的信 赖和支持。在相互了解对方的基础上,还应更进一步,做到相互理解,尽量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期望值,而忽略对方的感受、对方的需求、对方的期望值。作为上级领导,对下级既要严格要求,但期望值又不要太高,并应适当满足下属的各种需要;作为下级,期望上级对自己在各方面给予支持、委以重任等是正常的,但也不能要求太苛刻,应合理适度。 (2)区分轻重缓急。协调的主要目的是化解矛盾,调解冲突。其成功的秘诀和重要技巧之一是区分轻重缓急,区别对待,分别采取正确的协调方略。首先,要分清是原则分歧还是无原则分歧,一般要先集中精力协调解决原则分歧和原则问题;其次,要分清是认识分歧还是利益冲突,一般应优先解决认识问题,使大家统一认识,然后再解决利益冲突和利益矛盾;再次,要分清是年深日久的矛盾还是新近形成、偶然发生的矛盾。一般要优先解决新近发生的矛盾和偶然发生的矛盾;最后,要分清是孤立的矛盾还是牵扯面大、牵扯人数多的矛盾。一般优先解决牵扯人数较少的矛盾,然后再集中解决牵扯人数多的矛盾。总之,协调工作要先重点,后一般;先容易,后困难,并遵循掌握政策、弄清事实、公平合理等原则。 (3)彼此退让。在日常工作中,领导干部经常要去协调处理部属间、群众间、团体间的矛盾和冲突。彼此退让,是调解和解决这类日常纠纷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个方法的技巧是,既要坚持原则,弄清是非曲直,又要促使各方相互理解,彼此退让,都有所让步,以达到化解矛盾,协调关系的目的。矛盾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闹矛盾的双方往往看自己的是多,看对方的非多,看单一因素的多,看多种因素的少。领导干部应善于引导他们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看待对方,看待自己。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既批评又表扬,且打且夸,先夸后打,打夸结合。当然,在矛盾或冲突的双方中,也并非半斤八两、对错平分,而是有所区别的。如果对是非曲直不作具体分析,对当事人双方各打五十大板,其结果可能是双方都不服气,矛盾也不会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彼此退让法还应掌握其要点,即错多者多退,错少者少退,且错少者先退,错多者后退。 (4)适当运用中介。在协调工作中,当当事双方都很强硬不肯让步时,适当借助第三者的调解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不失为一种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好办法。其基本要点是,寻求“中间人”牵线搭桥,请权威人士出面,在中间斡旋,使双方都做出必要的让步和妥协,在不失原则、不丢失面子的情况下,达到协调关系,解决冲突,化解矛盾的效果。为了提高沟通协调能力,领导干部必须要灵活运用这种利用中介协调的技巧。因为在某些情况下,领导者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仅凭自身的努力,有时很难达到消除双方紧张关系的协调效果。而引入第三者,可以缓和双方的紧张关系,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善于使用会议。通过开会沟通思想,协调关系,调解冲突,化解矛盾,是领导干部进行工作协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要提高会议的质量,争取理想的沟通协调效果,必须掌握会议的技巧。会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确定好会议的议题,拟定好会议的程序,草拟好会议的文件,选择和布置好适宜的会场等。对于协调性会议,要加强对会议议程的控制,只讨论与议题有关的事情,排除其他一切干扰;会上只考虑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那些不可行或暂不可行的方案,即使很有创见也应放弃;主持者和参加者都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言简意赅;要请有关当事人、执行者参加会议;会议最终的决议、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等等。 此外,协调工作技巧性的东西还很多,如在协调上下级关系、同级关系、与群众关系、与媒体关系的过程中,都有一些技巧性的东西需要把握。对此,领导干部可从提高沟通协调能力的目的出发,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区别轻重缓急,有针对性地加以学习和锻炼。 (五)掌握并熟练用激励技巧 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进行合理的组织、培训、调配等工作,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在最佳的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监督,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人事相宜,事竞功成,以 实现组织目标,是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要求之一。领导干部在采用激励措施时,应该重点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激励下属和群众应遵循的原则有: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相结合原则,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相结合原则,及时适度与因人而异原则,公平公正与注重实效原则,注重法纪原则。 2(激励原则的运用。正确地运用激励原则,可以提高激励的效果,达到人力资源管理中预先设定的目标。激励原则的运用应注意到以下因素: 一是准确地把握激励时机。从某种角度来看,激励原则如同化学实验中的催化剂,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用时间。在领导实务中,并不存在一种绝对有效、时时适宜的激励时机,激励时机的选择是随机制宜的。作为领导干部,应根据具体客观条件,灵活地选择激励的时机或采用综合激励的形式,以有效地发挥激励的作用。激励原则在不同时间进行,其作用与效果有很大的区别。根据时间上的快慢差异,激励时机分为及时激励和延时激励。根据时间间隔,可分为规则激励与不规则激励;根据工作周期可分为期前激励、期中激励和期末激励。 二是相应采取激励频率。激励频率是指在一定时间进行激励的次数,它一般以一个工作学习周期为其时间单位。激励频率与激励效果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两者可能成反比关系。因此,只有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激励频率,才能有效发挥激励的作用。激励频率选择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包括工作的内容和性质、任务目标的明确程度、激励物件的自身素质、工作学习状况及人际关系等。一般来说,如果工作学习性质比较复杂,任务比较繁重,激励频率应相应提高,反之,则相反。对于目标任务比较明确,短期见效的工作,激励频率应当高,反之,则相反。总之,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恰当的激励频率。 三是恰当地运用激励程度。激励程度是激励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激励效果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所谓激励程度是激励量的大小,即奖赏或惩罚标准的高低。能否恰当地掌握激励程度,直接影响激励作用的发挥,过量激励和不足量激励不但起不到激励的真正作用,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造成对工作积极性的挫伤。在领导干部激励实务中,如果设定的激励程度偏低,就会使被激励者产生不满足感、失落感,从而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如果设定的激励程度偏高,有会使被激励者产生过分满足感,感到轻而易举,也会丧失上升的动力。所以要求领导者从量上把握激励要做到恰如其分,激励程度要适中,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或不到一定程度,激励的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是正确地确定激励方向。所谓激励方向是指激励的针对性,即针对什么样的内容来实施激励。它对激励的效果具有显着的影响作用。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行为动机起源于五种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一种间断的阶梯式的跳跃,而是一种连续的、波浪式的演进。不同的需要通常是同时并存的,但在不同的时期,各种需要的刺激作用是不同的,总存在一种起最大刺激作用的优势需要。一般来说,当较低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以后,较高层次的优势需要才会出现。这一理论表明,激励方向选择与激励作用的发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当某一层次的优势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时,激励的作用就难以继续保持,只有把激励方向转移到满足更高层次的优势需要,才能更有效地达到激励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激励方向选择是以优势需要的发现为其前提条件的。因此,领导者在管理实践中要努力发现不同阶段的优势需要,正确区分个体优势需要与群体优势需要,以提高激励的效果。 3(激励的途径和方法。激励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也有很多方式方法,如提拔重用就是一种对下属的有效激励措施,但是,在领导工作中,对下属和群众的激励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一是成就激励。一要科学设置工作目标。目标是激发下属和群众动机、满足他们成就感需要的重要诱因。设置目标首先是要具有价值性,要具有社会意义,要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组织的某种需要和个人的某种需要,目标价值越大,起到的激励作用也会越大。其次是目标要具有挑战性,“要跳起来才能摘到苹果”,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这样才能强化目标的激励作用,实现目标后才有成就感。再次是目标实现要具有可能性,目标太高,难度太大,尽管价值很大,挑战性很强,但由于可望而不可即,目标也会没有吸引力,没有多大的激励作用。二要进行工作再设计。根据面临的新形势,对工作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工作团队的组成进行再设计,赋予工作新的使命、内涵和职责,从而丰富原来的工作内容,使下属和人民群众在完成工作任务后有新的和更高的成就感。三要扩大工作的覆盖面。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目标,围绕“三农”工作、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民生建设等中心工作,来扩大干部工作覆盖面和成就面。 二是参与激励。参与激励是指让下属和人民群众参与单位重大问题的决策和管理,并对领导的行为进行监督,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1)参与本单位目标的制定,参与重大问题的讨论、研究和决策,以调动下属很人民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2)领导要鼓励下属和群众对单位工作和领导自身充分地提意见和建议,体现组织性和团队性,发挥他们对领导的监督作用。(3)让下属在领导与群众之间发挥沟通作用,向领导汇报群众反映的问题,向群众传达领导的意图、决策和处理意见,在为群众排忧解难、为领导分责执行中体现出工作能力和自身价值。 三是奖罚激励。求上进、受人尊重、得到组织和社会的认可和赞扬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组织和领导要根据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因人而异的原则,及时地、分层次地给予一定的奖励。过时的奖励,不仅会削弱奖励的激励度,反而会适得其反。不分贡献大小,一视同仁式的奖励,也会挫伤先进中的先进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其积极性的进一步发挥。同时奖励方式也应富于变化,物质奖励的方式一定要有时代气息,以下属和人民群众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奖励。精神奖励也应不仅仅限于通报表彰、大会表扬、记功等常规形式,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进行宣传,采用领导走访、会议座谈等形式进行经验交流,或委任各种形式的义务宣传员、义务监督员等社会职务。惩罚后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对先进的一种激励,但应注意做到四点:(1)不能滥用惩罚,特别是不能打击报复。(2)要注意惩罚与帮教相结合,惩罚本身并不是目的,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才是目的。(3)注意及时有效。查明真相后,要立即进行惩罚,一方面可以防止事态扩大,另一方面也可以消除下属因过时惩罚而产生侥幸心理。(4)注意把握惩罚的轻重程度,防止无关痛痒,也要防止大伤元气。当然,应该移交组织、上级、纪检或者司法部门处理的问题,必须毫不隐瞒地、坚决无条件移交。 四是交流激励。管理学中有一种观点:“前三年是优点相加,后三年是缺点相加。”这通常是指一个人在一个岗位工作的时间以三到四年为宜,这就需要用交流的方式来激励下属。交流激励主要是指在单位内对干部实行岗位轮换和单位间非提拔性调动。单位内外的不同岗位,往往存在着职责权力、工作强度、社会关注程度、经济待遇等方面的不同,这是在所难免、也是客观存在的,领导干部上要根据下属个人的不同需求,及时适度地进行岗位轮换和非提拔性调动,进而恢复和保持干部的工作热情。 五是待遇激励。《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中规定:“探索和完善符合党政机关特点的工资分配方法。改善工资结构。充分发挥工资分配的激励作用。”在不违反国家工资分配政策的前提下,领导者应充分考虑工资和福利档次对下属的激励作用。在改善工资结构和推进福利分配货币化、工资化的过程中,体现出先进工作者与一般人员的待遇区别。 六是培训激励。《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第十二条规定,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每五年应当累计参加三个月以上的培训,其他干部参加脱产教育培训的时间,根据有关规定和工作需要确定,一般每年累计不少于十二天。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以人为本、按 需施教,全员培训、保证质量,全面发展、注重能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原则指导下,对干部平时的工作也能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一是可以调节干部工作情绪和心态。二是通过学习交流可以查找出自已的工作与上级精神、与先进地区、与先进典型、与同期学员之间存在的差距,起到学习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三是可以将培训作为对先进工作者的一种奖励方式,用点名调训、脱产学习、跟班学习、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激发干部的学习和工作热情。 七是关怀激励。关怀激励是指在工作以外,领导者以组织或个人的名义关心下属和群众的心态心情、关怀他们的工作、生活,从而增加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地位,使他们个人因得到组织和领导的充分尊重,在工作中而努力发挥自已的能力与潜力。关怀激励的主要方式有与他们进行交心谈心、精神安慰、走访看望和适当地物质慰问等,鼓励他们积极发挥发展情趣健康的个人爱好,组织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四、如何面对媒体 在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的当今社会,如何面对媒体、引导舆论,已成为考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极为重要的现实课题。习近平同志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 一要消除认识上的误区。改革开放前,媒体基本上是单一的党报党刊和政府办的媒体,而现在,不仅有以党员干部为主要对象的党报党刊,更有以广大市民为主的都市类报刊,还有为广大青年和知识界偏爱的网络媒体,以及更为普及的大众手机媒体等。所以,很难再像以前一样,一声令下,“一刀切”地管住所有媒体。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与时俱进,不能把所有媒体都当作党报党刊来看待,要求一律“正面报道”为主;或把媒体当作“敌人”,防火防盗防记者。 二要牢固树立民本意识。领导干部要坚持执政为民,突发事件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关键时刻要尽心尽职,这是正确有效引导舆论的基础和保证。做到了这一点,即使遇到天灾人祸、突发事件,也根本用不着为正确引导舆论劳心费神,更不用去挖空心思封堵媒体。对媒体越开放、越透明,舆论氛围就越有利。否则,谁都无法左右现代传媒。 三要坚决摒弃封堵思想。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综合国力全面提高,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显著增强,知情权需求和话语权诉求空前提高,决定了我们的新闻管理主要采取以疏为主的方式。实事求是地讲,就是想堵,也堵不住。中国早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而且,新闻媒体和记者本身固有的特点就是求新、求异,你越是堵,他兴趣越高;你越想掩盖,他越是盯住不放。你不通过正当途径提供新闻信息,他就会从旁门左道挖掘小道消息,甚至凭空猜测,主观臆断。特别是在网络时代,面对突发事件,政府有“六不可能”,即不发布不可能;等情况清楚了再发布不可能;避重就轻不可能;只讲成绩,不谈问题不可能;隐瞒一时可能,永远隐瞒不可能;媒介不介入不可能。因此在新闻宣传管理和引导舆论上,要多疏少堵,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先入为主,确保准、快、好地引导舆论。 四要及时抢占舆论先机。针对新闻宣传面临的新形势和传媒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在舆论的引导上,首先要快,要及时。事件发生后,不能等有了最终结果再报道,要边处理边报道。传播学认为,要纠正一条错误的新闻,至少要花七倍的力量。所以,面对危机事件,领导干部要做到“五个第一”,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向上汇报,争取主动;第一时间调动相关部门处置事件;第一时间会同宣传部门,发布信息;第一时间关注网络动态,引导舆论。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相当多的领导干部一般将主要精力放在处理上下级关系上,不习惯处理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也不习惯处理与媒体的关系。现在各方面情况都与过去不同了,领导干部必须学会与媒体和记者打交道。 一是建立良好的媒体公共关系。建立良好的媒体公共关系就是要与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交往与联系。在经济全球化与市场化的背景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与公众关系日益紧密。公众也希望得到最直接、最快捷的信息,这就需要政治、经济、社会等行为主体加强与媒体的配合,直接面对媒体,通过媒体架起与公众交流与沟通的桥梁。因此,处理媒体关系,应该成为领导干部在处理各种复杂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建立良好的媒体关系,首先要熟悉媒体,选择适合于自己并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媒体作为交流对象,培养与媒体间的感情。其次,要适时举办新闻发布会、座谈会、跟踪报道等活动,与媒体建立起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关系。建立良性的媒体关系,是把握舆论主动权,争取有利的舆论环境的基本保证。 二是提高危机事件中面对媒体的能力。危机事件的爆发最能刺激人们的好奇心,常常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媒体捕捉的最佳新闻素材和报道线索。在危机事件中,领导干部要通过正确、有效的新闻发布与信息传播,扭转危机,摆脱被动。而在危机处理中表现不当,则会使突发性事件进一步恶化,造成新一轮的危机。面对危机事件,可以分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危机早期:要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切忌封锁、隐瞒信息,要把握好先机,引导媒体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并及时披露相关最新信息,先声夺人。危机中期:要面对媒体,发布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取得的效果,展示处置危机的具体行动,尽早赢得广大公众的谅解和信任。危机后期:利用媒体重建声誉,重塑形象。 三是提高面对记者的能力。西方人称记者为“无冕之王”。记者具有两重属性:向公众提供事实真相,这是记者的自然属性;维护阶级与国家的利益,这是记者的社会属性。通过记者来传递信息,这是与媒体接触的主要目的。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克服轻视记者、回避采访、盲目应对、蔑视媒体的心理状态,要坦诚、自然、客观地面对记者,做到“三多三少”,多讲现实,少讲规划;多讲措施,少讲原因;多讲主观,少讲客观。具体而言:一要尊重每一位记者。要善待记者,不要给记者讲课,因为他们不是你的学生;不要给记者做报告,因为他们不是你的部下;不要敌视记者,因为他们不是你的敌人;要以平等的态度面对记者,因为他们是你的合作者。二要及时回应记者的来电来访,提供记者所需要的背景资料,利用事实来抓住记者的注意力,以事实为基础答复记者。三要尽量不使用“无可奉告”之类的语言,更不要当众拒绝某位记者的提问。这样会使传闻成为真相,报道情绪化,对自己产生不良后果。四是不公开表达自己的偏见。最好不讲“我个人认为”、“我个人的意见”等。五不要企图控制记者,而是要控制自己的言行。要沉着冷静、有礼有节,绝不能恼羞成怒,情绪失控。领导干部如果能够把握新闻报道的特点与规律,将有助于减少与记者的矛盾与冲突,并会吸引记者的关注力,激发记者报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是提高面对采访的能力。接受采访是与媒体面对面就某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沟通、交流的大众传播方式。接受采访也是领导干部向公众传递信息、沟通情况、展示观点、树立形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领导干部在面对采访时,要注意以下方法和技巧:一要为采访获得成功而精心准备。要明确接受采访的目的、要达到的预期效果以及公开信息的底线。二要以平等、谦逊、积极的心态接收采访。要明了采访的性质与作用,清楚自己面对的对象,将自己置身访谈话语环境中,这样在接受采访时才会有比较平和的心态。三要在采访中,要表现出自信、真诚和自然。领导干部应该有独特的判断力和分析问题的角度,有深入的洞察与独特的见解,加上诚恳与亲和的表达,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四要在采访中表现出热情、投入和活力。公众总是喜欢有生机、有激情的领导形象,所以,要尽量展示自己光彩的形象。五要准备好应答尖锐性、刺激性的问题,要随机应变。采访过程也不会是平铺直叙,提问者 总会设置一些难题,增加采访的戏剧性与趣味性,这一点被访者要有心理准备,以免因不适应而出现尴尬局面。六要掌握回答的一般技巧,善于用事实说话,巧用数据,要博闻强记,对有表现力的关键数字,要烂熟于心,将采访过渡到你的某个关键信息点,形成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结论。另外,最好是当面采访,在没有确认记者的可靠身份前最好不要接受电话采访。 五是提高应对负面报道的能力。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舆论宣传过程中,需要保持合理适度与相对平衡,充分发挥正反两方面报道的功效,为我所用。保持适量、适度的负面报道,对于改进工作、遏制不正之风、加强对权力规范运作等,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这也是新闻媒体功能的体现。所以,对一些符合事实真相,出于改进工作为目的的监督报道,要虚心接受。如果出现了明显歪曲事实、扩大事态、造成恶劣影响的报道,就应当采取一些措施,消除其负面影响。通过与媒体人员的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有说服力的新闻稿,做到真正让事实讲话,受众也可以接受。一些批评报道播发后,多多少少会对负责具体工作的领导干部造成一定的影响。此时,一味指责媒体,敌视记者,很可能会对自身形象造成更大的损害。最好的办法是,静下心来查找问题,努力改进工作,与媒体合作;必要时,可与媒体协调,通过媒体,挽回形象。 总之,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能为我们发声、说话。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能为我们倾听民声、民意。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工具,能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便利。新闻媒体还是我们的“保健医生”,能帮助我们扬善除恶,祛病健体。但我们也不得不说,新闻媒体又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为我们披荆斩棘,开创工作新局面;用不好,就会伤及使用者自身。因此,我们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更好地面对媒体,用好媒体。
/
本文档为【人际沟通能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