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发行高收益产品饮鸩止渴 银行利润增长再添新忧

2017-09-29 15页 doc 33KB 9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1159

暂无简介

举报
发行高收益产品饮鸩止渴 银行利润增长再添新忧发行高收益产品饮鸩止渴 银行利润增长再添新忧 杨佼 “剜却心头肉,医得眼前疮。”为了缓解流动性紧张而大量发行的高收益产品,将为利润增长再添新的忧虑。 继之后,收益率突破7%的理财产品已经屡见不鲜,甚至连收益率高达12%的理财产品也已出现,部分银行将理财产品收益率直接瞄准Shibor利率。 “银行现在为了解决流动性,发行理财产品几乎到了不计成本的地步。”某股份制银行深圳分行人士告诉《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记者,收益率锁定Shibor的理财产品,银行基本无钱可赚。 业内人士分析,在资金回报率提高空间已极其有限的情况下...
发行高收益产品饮鸩止渴 银行利润增长再添新忧
发行高收益产品饮鸩止渴 银行利润增长再添新忧 杨佼 “剜却心头肉,医得眼前疮。”为了缓解流动性紧张而大量发行的高收益产品,将为利润增长再添新的忧虑。 继之后,收益率突破7%的理财产品已经屡见不鲜,甚至连收益率高达12%的理财产品也已出现,部分银行将理财产品收益率直接瞄准Shibor利率。 “银行现在为了解决流动性,发行理财产品几乎到了不计成本的地步。”某股份制银行深圳分行人士告诉《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记者,收益率锁定Shibor的理财产品,银行基本无钱可赚。 业内人士分析,在资金回报率提高空间已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高收益理财产品最终将侵蚀银行的利润空间。而更重要的是,若依赖发行高收益理财产品,最终会令流动性管理能力欠缺的银行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 高收益理财产品或难以为继 公开资料显示,6月25日起发行的理财产品中,有两款收益率达到7%,期限分别为35天和40天。而广东江门融和农商银行6月24日发行的一款35天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则达到7.2%。 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6月第三周,投向货币和债券市场的,平均收益率达到4.52%,较5月最后一周提高了26个基点。 “在目前这个阶段,银行发行理财产品主要是解决流动性短缺,而且最近的产品收益率很多都是根据同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设 计的,只要不高出太多就行了。”上述股份制银行深圳分行人士说。 建行在上述理财产品相关材料中已经明确规定,其收益率将按产品成立日当天的期限为1个月的Shibor利率加上0.18%计算,产品存续期间,建行将根据市场状况不定期调整其最高年化收益率。 从6月21日开始,Shibor短期品种利率已经迅速回落。“Shibor短期品种利率这几天大幅下降,但流动性紧张尚未根本缓解,资金仍然相当紧张。”某股份制银行总行资金交易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由于到了年中,大量理财产品到期在即,银行仍面临很大的偿付压力,必须准备充足的资金,满足备付率要求。上述人士分析,随着阶段性的外部因素消除,存量资金的回收、周转加快,银行的流动性和资金面紧张的情况会得到缓解,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率也难以持久,预计到7月中旬,其收益率将开始逐步回落。 将侵蚀银行大量利润 “银行眼下发行的部分理财产品,目的是为了解决流动性而不是赚钱。”前述股份制银行深圳分行人士说,锁定Shibor的理财产品,即便可以随时调整收益率,但留给银行的利润空间仍然极其有限。如果加上各种成本,甚至有亏损的可能。 另一方面,虽然Shibor短期品种利率回落,但中长期品种依然表现“坚挺”。“这说明大家对中长期资金的预期还是不太乐观,说明未来中长期资金仍会比较紧张。”前述股份制银行资金交易人士认为,这势必对银行的利润形成新的压力。而掌握大额资金的机构,可以待价而沽。该人士分析,从央行和决策层的表态来看,此次“钱荒”就是 为了银行体系去杠杆化,银行的表外业务将因此大幅减少,相关的衍生业务收益也会减少,其收益将不可避免地减少。 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与以往高收益理财产品以浮动收益居多不同,银行近期发行的高收益理财产品中,不少为收益保证型,而这也为银行带来了更多硬性约束。“这意味着理财产品到期后,银行必须要兑现收益,其自身利润空间将进一步受到挤压。”某中小银行高层对本报记者说。 在他看来,最严重的问还不在这里。同业拆借利率走高,银行只能以更高的成本,发行新的理财产品筹集资金偿付前期产品,而能承受如此之高资金成本的,只有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融资方。 而问题在于,这些业务受到监管层限制,必须以一定通道进入影子银行才能完成,银行需要支付通道费用,在资金回报率没有上升的情况下,理财产品收益率上升,必将压缩银行的利润空间,从而侵蚀银行利润。 “收益率7%的理财产品,资金回报率至少要达到11%左右,银行才有钱可赚。”上述中小银行高层说,如果留存利润低于4%,银行可能将无钱可赚。 恶性循环之忧 “现在为了暂时解决流动性问题,大量发行高收益理财产品,我觉得简直就是饮鸩止渴。”对同业近期做法,上述中小银行高层表示担忧,并直呼为“毒药”。 他的逻辑是银行流动性收紧,直接影响到银行发行的流动性较差、 投机性较强的理财产品、票据、债券等业务。为了缓解已到期的资金偿付压力,而实体经济又难以承受高昂融资成本,新发行的理财产品资金就只能进入影子银行体系。 “要真是形成这样的局面,后果将是非常可怕的。”他说,当前的流动性问题本来就与影子银行有关,这一问题如不解决,通过理财产品获得的资金不但不能支持实体经济,反而大大抬高社会融资成本,冲击实体经济。一旦发生兑付危机,银行的自身流动性将会更加紧张,从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而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近日表示,流动性紧张会让给市场带来三波冲击波,而第二波将主要冲击票据贴现市场和理财市场。 对于上述看法,前述股份制银行资金交易人士表示不能认同。他认为,这可能是误解了央行的意思,这一波“钱荒”,本意就是为了让商业银行去杠杆化,而近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上升,只不过是银行为了度过6、7月份的难关。在存量资金得到有效利用、去杠杆化收效后, 流动性问题也会得到解决。但经过此次教训后,银行理财产品格局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 王小姐是在沪工作的一位白领,由于平日工作繁忙,少有空闲时间打 理。不过,在 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高涨的诱惑下,她也萌发了购买产品的想法。 王小姐听闻的阳光理财项目较受市场欢迎,于是下班后,便上光大银行官网查询产品在售情况。不过,令王小姐失望的是,官网上可查询的产品信息过少,这让初学投资理财的她毫无头绪,不知如何筛选。 次日早晨,王小姐致电光大银行营业部,询问如何才能在线查看产品说明书和详细信息。但银行工作人员表示,非该行网银客户无权查看具体的产品说明书,如有查询需要,需自行前往营业部网点。 王小姐苦叹道:“光大银行的营业网点离我公司较远,加上平日工作繁忙,难以抽出时间前往营业部做理财咨询。但看不到说明书,心里总觉得不踏实。银行 理财师都是做营销的,光挑好听的说。我想自己先对产品有大致了解后,再去与理财师沟通。” 由于未能成功上网查看新品的详细情况,王小姐便放弃了此次购买。随后,王小姐挑选了位于公司附近的进行产品咨询。进入营业大厅后,王小姐向有关理财人员询问,是否有收益表现良好的理财产品在售,工作人员立马为王小姐推荐了两款起投金额不同的产品。但是,当王小姐进一步提出希望浏览产品说明书时,该工作人员强调,唯有购买者才能查看。 两次碰壁的遭遇,让王小姐感到苦恼。王小姐质疑到,既然产品的发售对象是大众,那为何普通投资者无法自行查询产品说明书呢, 记者了解该情况后,第一时间致电了光大银行在沪营业网点的工作人员求证,是否只有该行网银客户可在线查阅产品说明书,有意购买的 大众需前往柜台查看。而该行3家网点的工作人员均给予了肯定的答复。 该行一位工作人员称,未在官网上公开产品说明书,归因于客户需在理财经理的指导下挑选产品,这样有利于防止客户盲目投资及选错产品。此外,另一光大银行网点工作人员表示,由于该行发行的常规理财产品均属低风险评级,公开的信息要素足以供大众了解产品特性。若客户另有需求,可到营业网点查询。 同时,记者再次以投资者的身份致电中国银行在沪理财部时,其理财经理回应,该行低风险及中等风险理财产品的投向主要为银行间同业拆借,几乎不会出现理财亏损。一般情况下,全能达到预期年化收益,理财产品说明书的用处并不大。唯有高风险产品才会公布其具体说明书,以便投资者做好风险评级。 此外,另一家中国银行营业网点的工作人员针对记者咨询表示,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只供购买者查看,普通投资者即使前往营业部,也无法查询。 说明书披露质量参差不齐 为更清楚了解目前各大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的详略程度,记者查询了4家国有银行、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及6家城商行的总行官网,发现各银行对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的质量参差不齐。虽然上述银行已按照规定,在线公布了产品的成立公告、运作情况和到期收益。但是,部分银行仍未公开呈现在售产品的说明书。 在国有银行中,除中国银行外,、和均在官网对在售产品发布了详细 的产品说明书。 在股份制银行中,、、的披露状况较优。同时,鉴于上述三家银行发售结构性产品的频率较高,而受结构性产品收益条件复杂、投资风险较高的影响,三家银行均针对不同的收益条件,进行了投资情景模拟,以方便投资者清楚了解到期收益的分配。 而中国银行、光大银行、和均未公开具体的产品说明书(网银客户可查看),仅呈现了简单的产品信息。 “按规定,银行有责任将在售理财产品的说明书披露于官网,以供有需求的投资者查询。常理来说,说明书应包括产品概述、投资资产种类和比例、投资管理人、风险揭示和理财收益计算及分配。”某股份制经理如是表示。 实际上,早在2011年,银监会下发的“91号文件”就已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持续性披露,不断提高理财产品的透明度。所有针对个人客户发行的理财产品,产品相关的事前、事中、事后信息均应在总行官方网站上予以充分披露,私人银行客户与银行另有约定的除外。同时,商业银行应当载 明各类投资资产的具体种类和比例区间。但是,各大银行对文件的执行力度,存在差异。 另外,对于银监会“91号文件”中:“商业银行不得笼统规定各类资产的投资比例为0至100%,应当载明各类投资资产的具体种类和比例区间”这一规定,上述调研银行均未能严格遵守。 非结构性产品说明书“形同虚设” 虽然中国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强调,投资者需前去 营业部查询产品说明书,不过,记者前去四家银行的在沪网点后,唯有光大银行打印了某款在售产品的说明书供记者查看,兴业银行以理财部门暂时繁忙为由,委婉地拒绝了记者的要求。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网点工作人员则明确向记者表示,只有购买产品者有权查看说明书。 记者在中国银行及中信银行网点观察,发现理财师在为客户办理产品业务时,也并不会特意提醒投资者阅读产品说明书,而是“轻描淡写”地出示后,直接告知投资者在产品书上签字。 据记者从多位有理财要求的投资者处了解,除结构性产品外,许多银行的非结构性产品说明书“形同虚设”,取而代之的是理财师的“嘴上建议”。多数情况下,对于风险等级较低的稳健型理财产品,即使产品标明为保本浮动收益,但理财师 也会拍着胸脯保证一定可达到预期收益。 “我在银行工作那么久,还未发生未到达预期收益的情况”、“银监会规定,对常规类人民币理财产品只能标注浮动收益,但实际上都可达到预期收益水平”、“我可以保证产品到期时,你拿到的收益一定和预期相同。”这是理财经理在推荐产品惯用的表达。 一位常年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在她的印象里,除了首次购买时,理财师对产品说明书做出了提示,此后在办理理财业务的过程中,说明书这一环节似乎已经消失。 “我有两三家固定购买产品的银行,和理财经理们较为熟悉。一旦有新品发售,他们会短信通知我。而在营业网店购买时,通常情况下, 理财经理会为我大致描述产品信息和预期收益情况,说明书则很少涉及其中。” 李女士如是表示。 “理财信任”基础脆弱 现阶段,在群雄逐鹿理财市场的格局下,除公募基金外,其他的理财产品,如银行理财产品、券商集合理财、基金专户理财、集合资金信托(查询信托产品)等基本上属于私募产品或半私募产品,信息存在不对称性。 银监会继今年3月下发“8号文件”,拟银行理财产品在非化债权资产领域的投资行为后,6月中旬再度要求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实行全国集中统一的电子化报告和信息登记制度,未进行系统报备的理财产品,不得发售。这一系列措施都意在提高产品运作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的程度。 记者认为,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属于信息披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如人的外衣,只有当投资者看重了其款式,才会决定是否试穿。对于同款式的外衣而言,往往是细枝末节令衣服的版型有所差异,上身效果也会大相径庭。 此外,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对象是大众,并非聚焦于部分特定客户,唯独银行本身的网银客户可在线查询产品说明书的条款稍显不公。银行方称此行为主要考虑到,普通投资或难以把握产品的具体情况,亲自前往柜台购买,有利于在理财 经理的指导下更好地对产品进行评估。 难道网银客户就技高一筹,无需被理财师指导,同时,相对于风险较 高的结构性产品和QDII理财产品,若说明书没有公开发布,或在柜台依然形同虚设,那亏损风险谁来承担呢, 普益财富研究员范杰指出,目前理财产品信息不透明,归因于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不高,而隐藏在对信息需求不高背后的,是投资者对理财机构的盲目信任。但这种信任是脆弱的,如一旦项目出现问题后,投资者对投资机构的信心可能会受到影响。从长期来看,一旦完整规范的信息成了行业通行的标准,信息不详的产品恐很难销售。 在“繁花似錦”的市場中,投資者“霧裡看花”般地探視著各類產品。而在這視線模糊的尋找中,他們往往容易選錯或誤選產品。選錯是因為不瞭解產品,誤選則是由於主觀判斷有誤,兩者均是購買前未能看清產品本質所致。 其實,看清產品需要一個“窗口”,即產品說明書,它影響著投資者的判斷力和購買行為。不過,記者在近期的走訪中發現,的這種“窗口”功能現已慢慢喪失,取而代之的是理財經理的“嘴上建議”。甚至部分普通投資者想要查看產品說明書,都可能隻是“奢望”。 ?記者 張 月 ?編輯 張亦文 投資者查看說明書 連遭碰壁 王小姐是在滬工作的一位白領,由於平日工作繁忙,少有空閑時間打理。不過,在 6月末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高漲的誘惑下,她也萌發瞭購買產品的想法。 王小姐聽聞的陽光理財項目較受市場歡迎,於是下班後,便上光大銀行官網查詢產品在售情況。不過,令王小姐失望的是,官網上可查詢的產品信息過少,這讓初學投資理財的她毫無頭緒,不知如何篩選。 次日早晨,王小姐致電光大銀行營業部,詢問如何才能在線查看產品說明書和詳細信息。但銀行工作人員表示,非該行網銀客戶無權查看具體的產品說明書,如有查詢需要,需自行前往營業部網點。 王小姐苦嘆道:“光大銀行的營業網點離我公司較遠,加上平日工作繁忙,難以抽出時間前往營業部做理財咨詢。但看不到說明書,心裡總覺得不踏實。銀行理財師都是做營銷的,光挑好聽的說。我想自己先對產品有大致瞭解後,再去與理財師溝通。” 由於未能成功上網查看新品的詳細情況,王小姐便放棄瞭此次購買。隨後,王小姐挑選瞭位於公司附近的進行產品咨詢。進入營業大廳後,王小姐向有關理財 人員詢問,是否有收益表現良好的理財產品在售,工作人員立馬為王小姐推薦瞭兩款起投金額不同的產品。但是,當王小姐進一步提出希望瀏覽產品說明書時,該工作人員強調,唯有購買者才能查看。 兩次碰壁的遭遇,讓王小姐感到苦惱。王小姐質疑到,既然產品的發售對象是大眾,那為何普通投資者無法自行查詢產品說明書呢, 記者瞭解該情況後,第一時間致電瞭光大銀行在滬營業網點的工作人員求證,是否隻有該行網銀客戶可在線查閱產品說明書,有意購買的大眾需前往櫃臺查看。而該行3傢網點的工作人員均給予瞭肯定的答復。 該行一位工作人員稱,未在官網上公開產品說明書,歸因於客戶需在理財經理的指導下挑選產品,這樣有利於防止客戶盲目投資及選錯產品。此外,另一光大銀行網點工作人員表示,由於該行發行的常規理財產品均屬低風險評級,公開的信息要素足以供大眾瞭解產品特性。若客戶另有需求,可到營業網點查詢。 同時,記者再次以投資者的身份致電中國銀行在滬理財部時,其理財經理回應,該行低風險及中等風險理財產品的投向主要為銀行間同業拆借,幾乎不會出現理財虧損。一般情況下,全能達到預期年化收益,理財產品說明書的用處並不大。唯有高風險產品才會公佈其具體說明書,以便投資者做好風險評級。 此外,另一傢中國銀行營業網點的工作人員針對記者咨詢表示,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隻供購買者查看,普通投資者即使前往營業部,也無法查詢。 說明書披露質量參差不齊 為更清楚瞭解目前各大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信息披露的詳略程度,記者查詢瞭4傢國有銀行、9傢股份制商業銀行及6傢城商行的總行官網,發現各銀行對理財產品信息披露的質量參差不齊。雖然上述銀行已按照規定,在線公佈瞭產品的成立公告、運作情況和到期收益。但是,部分銀行仍未公開呈現在售產品的說明書。 在國有銀行中,除中國銀行外,、和均在官網對在售產品發佈瞭詳細的產品說明書。 在股份制銀行中,、、的披露狀況較優。同時,鑒於上述三傢銀行發售結構性產品的頻率較高,而受結構性產品收益條件復雜、投資風險較高的影響,三傢銀行均針對不同的收益條件,進行瞭投資情景模擬,以方便投資者清楚瞭解到期收益的分配。 而中國銀行、光大銀行、和均未公開具體的產品說明書(網銀客戶可查看),僅呈現瞭簡單的產品信息。 “按規定,銀行有責任將在售理財產品的說明書披露於官網,以供有需求的投 資者查詢。常理來說,說明書應包括產品概述、投資資產種類和比例、投資管理人、風險揭示和理財收益計算及分配。”某股份制經理如是表示。 實際上,早在2011年,銀監會下發的“91號文件”就已明確規定,商業銀行應通過事前、事中、事後的持續性披露,不斷提高理財產品的透明度。所有針對個人客戶發行的理財產品,產品相關的事前、事中、事後信息均應在總行官方網站上予以充分披露,私人銀行客戶與銀行另有約定的除外。同時,商業銀行應當載明各類投資資產的具體種類和比例區間。但是,各大銀行對文件的執行力度,存在差異。 另外,對於銀監會“91號文件”中:“商業銀行不得籠統規定各類資產的投資比例為0至100%,應當載明各類投資資產的具體種類和比例區間”這一規定,上述調研銀行均未能嚴格遵守。 非結構性產品說明書“形同虛設” 雖然中國銀行、光大銀行、興業銀行和中信銀行強調,投資者需前去營業部查詢產品說明書,不過,記者前去四傢銀行的在滬網點後,唯有光大銀行打印瞭某款在售產品的說明書供記者查看,興業銀行以理財部門暫時繁忙為由,委婉地拒絕瞭記者的要求。中國銀行和中信銀行網點工作人員則明確向記者表示,隻有購買產品者有權查看說明書。 記者在中國銀行及中信銀行網點觀察,發現理財師在為客戶辦理產品業務時,也並不會特意提醒投資者閱讀產品說明書,而是“輕描淡寫”地出示後,直接告知投資者在產品合同書上簽字。 據記者從多位有理財要求的投資者處瞭解,除結構性產品外,許多銀行的非結構性產品說明書“形同虛設”,取而代之的是理財師的“嘴上建議”。多數情況下,對於風險等級較低的穩健型理財產品,即使產品標明為保本浮動收益,但理財師也會拍著胸脯保證一定可達到預期收益。 “我在銀行工作那麼久,還未發生未到達預期收益的情況”、“銀監會規定,對常規類人民幣理財產品隻能標註浮動收益,但實際上都可達到預期收益水平”、“我可以保證產品到期時,你拿到的收益一定和預期相同。”這是理財經理在推薦產品慣用的表達。 一位常年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李女士告訴記者,在她的印象裡,除瞭首次購買時,理財師對產品說明書做出瞭提示,此後在辦理理財業務的過程中,說明書這一環節似乎已經消失。 楊佼 “剜卻心頭肉,醫得眼前瘡。”為瞭緩解流動性緊張而大量發行的高收益產品,將為利潤增長再添新的憂慮。 繼之後,收益率突破7%的理財產品已經屢見不鮮,甚至連收益率高達12%的理財產品也已出現,部分銀行將理財產品收益率直接瞄準Shibor利率。 “銀行現在為瞭解決流動性,發行理財產品幾乎到瞭不計成本的地步。”某股份制銀行深圳分行人士告訴《第一財經()(微博)日報》記者,收益率鎖定Shibor 的理財產品,銀行基本無錢可賺。 業內人士分析,在資金回報率提高空間已極其有限的情況下,高收益理財產品最終將侵蝕銀行的利潤空間。而更重要的是,若依賴發行高收益理財產品,最終會令流動性管理能力欠缺的銀行陷入惡性循環 的境地。 高收益理財產品或難以為繼 公開資料顯示,6月25日起發行的理財產品中,有兩款收益率達到7%,期限分別為35天和40天。而廣東江門融和農商銀行6月24日發行的一款35天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則達到7.2%。 普益財富統計數據顯示,6月第三周,投向貨幣和債券市場的,平均收益率達到4.52%,較5月最後一周提高瞭26個基點。 “在目前這個階段,銀行發行理財產品主要是解決流動性短缺,而且最近的產品收益率很多都是根據同期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設計的,隻要不高出太多就行瞭。”上述股份制銀行深圳分行人士說。 建行在上述理財產品相關材料中已經明確規定,其收益率將按產品成立日當天的期限為1個月的Shibor利率加上0.18%計算,產品存續期間,建行將根據市場狀況不定期調整其最高年化收益率。 從6月21日開始,Shibor短期品種利率已經迅速回落。“Shibor短期品種利率這幾天大幅下降,但流動性緊張尚未根本緩解,資金仍然相當緊張。”某股份制銀行總行資金交易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由於到瞭年中,大量理財產品到期在即,銀行仍面臨很大的償付壓力,必須準備充足的資金,滿足備付率要求。上述人士分析,隨著階段性的外部因素消除,存量資金的回收、周轉加快,銀行的流動性和資金面緊張的情況會得到緩解,理財產品的高收益率也難以持久,預計到7月中旬,其收益率將開始逐步回落。 將侵蝕銀行大量利潤 “銀行眼下發行的部分理財產品,目的是為瞭解決流動性而不是賺錢。”前述股份制銀行深圳分行人士說,鎖定Shibor的理財產品,即便可以隨時調整收益率,但留給銀行的利潤空間仍然極其有限。如果加上各種成本,甚至有虧損的可能。 另一方面,雖然Shibor短期品種利率回落,但中長期品種依然表現“堅挺”。“這說明大傢對中長期資金的預期還是不太樂觀,說明未來中長期資金仍會比較緊張。”前述股份制銀行資金交易人士認為,這勢必對銀行的利潤形成新的壓力。而掌握大額資金的機構,可以待價而沽。該人士分析,從央行和決策層的表態來看,此次“錢荒”就是為瞭銀行體系去杠桿化,銀行的表外業務將因此大幅減少,相關的衍生業務收益也會減少,其收益將不可避免地減少。 記者查閱公開資料發現,與以往高收益理財產品以浮動收益居多不同,銀行近期發行的高收益理財產品中,不少為收益保證型,而這也為銀行帶來瞭更多硬性約束。“這意味著理財產品到期後,銀行必須要兌現收益,其自身利潤空間將進一步受到擠壓。”某中小銀行高層對本報記者說。 在他看來,最嚴重的問題還不在這裡。同業拆借利率走高,銀行隻能以更高的 成本,發行新的理財產品籌集資金償付前期產品,而能承受如此之高資金成本的,隻有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等融資方。 而問題在於,這些業務受到監管層限制,必須以一定通道進入影子銀行才能完成,銀行需要支付通道費用,在資金回報率沒有上升的情況下,理財產品收益率上升,必將壓縮銀行的利潤空間,從而侵蝕銀 行利潤。 “收益率7%的理財產品,資金回報率至少要達到11%左右,銀行才有錢可賺。”上述中小銀行高層說,如果留存利潤低於4%,銀行可能將無錢可賺。 惡性循環之憂 “現在為瞭暫時解決流動性問題,大量發行高收益理財產品,我覺得簡直就是飲鴆止渴。”對同業近期做法,上述中小銀行高層表示擔憂,並直呼為“毒藥”。 他的邏輯是銀行流動性收緊,直接影響到銀行發行的流動性較差、投機性較強的理財產品、票據、債券等業務。為瞭緩解已到期的資金償付壓力,而實體經濟又難以承受高昂融資成本,新發行的理財產品資金就隻能進入影子銀行體系。 “要真是形成這樣的局面,後果將是非常可怕的。”他說,當前的流動性問題本來就與影子銀行有關,這一問題如不解決,通過理財產品獲得的資金不但不能支持實體經濟,反而大大抬高社會融資成本,沖擊實體經濟。一旦發生兌付危機,銀行的自身流動性將會更加緊張,從而陷入極其危險的境地。 而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傢高善文近日表示,流動性緊張會讓給市場帶來三波沖擊波,而第二波將主要沖擊票據貼現市場和理財市場。 對於上述看法,前述股份制銀行資金交易人士表示不能認同。他認為,這可能是誤解瞭央行的意思,這一波“錢荒”,本意就是為瞭讓商業銀行去杠桿化,而近期理財產品收益率上升,隻不過是銀行為瞭度 過6、7月份的難關。在存量資金得到有效利用、去杠桿化收效後, 流動性問題也會得到解決。但經過此次教訓後,銀行理財產品格局可能會發生重大變化。
/
本文档为【发行高收益产品饮鸩止渴 银行利润增长再添新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