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古典名著

2017-09-01 26页 doc 76KB 9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8501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古典名著中国古典名著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 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 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 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 《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 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 《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 包括《大雅》三十一...
中国古典名著
中国古典名著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 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 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 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 《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 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 《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 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 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 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 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 《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 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 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风》、《雅》、《颂》 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是相对于“王 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 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 《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 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 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 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 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 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 乐的特点。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 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 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 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 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 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 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 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 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各个时痈鞲龅厍鸭吹睦指瑁话闳衔潜,嬖? 周王室的乐官——太 师那里的。他们显然对那些面貌互异的 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所以现存的《诗 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 体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现在异时异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 子”、“王事靡盬”等)。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各时代、 各地区的歌谣,倘非经过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现上述情况。 可以认为,由官方制作乐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间乐歌,是周 王朝的文化事业之一,在《诗经》时代是不断进行着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的 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三百余篇的定本。这一记载遭到普遍 的怀疑。一则先秦文献所引用的诗句,大体都在现存《诗经》 的范围内,这以外的所谓“逸诗”,数量极少,如果孔子以前 还有三千多首诗,照理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则在《论语》 中,孔子已经反复提到“《诗》三百”(《为政》、《子路)等篇), 证明孔子所见到的《诗》,已经是三百余篇的本子,同现在 见到的样子差不多。要之,《诗经》的编定,当在孔子出生 以前,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只是孔子确实也对《诗经》下 过很大功夫。《论语》记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 雅颂各得其所。”前面引《史记》的文字,也说了同样的意思。 这表明,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的音乐已发生散失错乱的 现象,孔子对此作了改定工作,使之合于古乐的原状。他还 用《诗经》教育学生,经常同他们讨论关于《诗经》的问题, 并加以演奏歌舞堵塾铩泛汀赌印し侨濉罚,庑浴妒? 经》的流传都起 了重要作用。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 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 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 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 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 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 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 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 《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 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 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 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 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 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 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 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 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 的。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 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 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 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所以,虽然其 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 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 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 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 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 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 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 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 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 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 本。 《国风》 《诗经》的组成部分。包括“周南”、“召南”、“邶”、“?”、 “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 “曹”、“豳”等15 国风,共160 篇。 关于?风?的含义,最早作解释的是《诗大序》:?风,风 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孔颖达《毛诗正义》说: ?风之所吹,无物不扇,化之所被,无往不?,故取名焉。? 意思是说,?风?是用来比喻王者之化?及万物的,就象风 吹起来万物皆被触及一样。南宋郑樵在《六经奥论》中说: ?风土之音曰风。?开始从音乐上解释?风?。朱熹在《诗集 传》里也指出:?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近代学者的意见, 一般承认郑、朱的说法,认为?风?即?土风?、?土乐?, 也就是地方乐调之名。 《国风》分布的地区,?周南?是周公所治的南国,?召南? 是召公所治的南国,以陕地(今河南陕县)为分界线,其东为 ?周南?,大体上是从洛阳向南抵湖北北部江、汉一带;其西 为?召南?,大体上是今陕西南部到湖北西北部地区。其他 13 国风,?邶?、???、?卫?、?王?、?郑?、?桧?、?陈?为 今河南北部、西部、中部及东南地区,?秦?、?豳?为今陕 西中部及西北部地区,?齐?、?曹?为今山东东北部及西部 地区,?魏?、?唐?为今山西南部及中部地区。可以看出,《国 风》产生的地区很广阔,包括今陕西、河南、山东、山西、 湖北,而多集中于河南,各地的风俗习尚,在诗里多有反映。 如郑、卫两国地处中原,商旅丛集,男女相接,约束较少, 多桑间濮上之音,投桃报李之作。郑诗共21 篇,情歌就占 了大半。卫诗10 首,涉及爱情、婚姻问题的也不少。又如 秦国地接戎狄,常相争斗,《驷?》、《小戎》等篇描述车马 田狩之盛,《无衣》叙写战士的同仇敌忾,反映了秦国的尚 武之风。又如陈国巫风盛行,迎神祭祀,载歌载舞,在《宛 丘》、《东门之?》等篇里有生动的描绘。所以《汉书〃地理 志》也多引《诗经》以说明各地的风尚。 《国风》产生的时间,考之于《诗经》各篇《小序》所说 美刺某王、某公的本事,多数不足信,但也有一部分材料比 较可靠,能够据以确定《风》诗大体为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 的作品。 西周初的作品有《豳风〃破斧》。《小序》说:?美周公也, 周大夫以恶四国焉。?诗中三章都写及?周公东征?事,时 在周成王初年(公元前1140 左右)。此诗当是《国风》中最 早的作品。宋代刻本《监本纂图互注点校毛诗》插图 东周初的作品有《召南〃何彼?矣》。诗中有?平王之孙, 齐侯之子?句。朱熹《诗集传》引?或说?,认为平王即平 王宜臼,齐侯即襄公诸儿,可见此诗作年。此外,《卫风〃硕 人》也是东周初期作品。《小序》说:?闵庄姜也。?《左传〃隐 公三年》载:?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 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诗中有?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句,可证《小序》之说是可信的。 春秋中期作品有《秦风〃黄鸟》。《小序》说:?哀三良也。? 《左传〃文公六年》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 息、仲行、?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 鸟》。?这些记载与诗篇内容相合,则此诗为秦穆公死(公元 前621)后,秦人为哀悼三良所作,当无疑义。此外,《陈风〃株 林》也是春秋中期作品。《小序》说:?刺灵公也。?陈灵公 因淫乱被杀,事见《左传》宣公九年、十年记载,《史记〃陈 世家》也载及。此诗当作于宣公十年(公元前599)以前,为 《风》诗中年代最晚的一首。 《国风》大部分作品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是《诗经》 中的精华。其主要内容: ?表达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愿望和对劳役、兵役的痛苦与 反感。例如《豳风〃七月》描述了农奴被剥削、压榨,终年 辛勤劳动和痛苦和生活。《魏风〃伐檀》揭示当时社会不合 理现象,对不劳而食者提出了质问和抗议。《魏风〃硕鼠》 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反抗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 往。《唐风〃鸨羽》写出了久困王事,在沉重的徭役压榨下 人民痛苦的呼号。《豳风〃东山》描述战后农村的破败景象, 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痛苦,表达了人民对和平与 劳动生活的渴望。而《王风〃君子于役》则从征夫家属的角 度,表示了对兵役、徭役的愤怒与不满。 ?对劳动的讴歌。如《周南〃??》是妇女们三三两两去 采集车前子时边采边唱的歌,表达了妇女劳动时欢快之情。 《魏风〃十亩之间》唱出了采桑姑娘在劳动中的欢乐和劳动 后愉悦的心情。 ?表现爱国主义情操和对统治阶级丑恶行径的揭露。如 《秦风〃无衣》反映战士们在国难当头为保卫家园,慷慨从 军,团结御侮,同仇敌忾的豪情。《?风〃载驰》表达了许穆 夫人为拯救祖国于危亡之中而奔走的崇高爱国精神。《陈 风〃株林》还揭露了陈灵公的荒淫无耻,《?风〃相鼠》则 对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表达爱情的恋歌和反映妇女婚姻与命运的诗篇。如《周 南〃关雎》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大胆、率真地表露对一位美丽 姑娘的相思之情。《召南〃?有梅》写一个女子惟恐青春易 逝而急于求偶的热切心情,大胆泼辣,真挚动人。《邶风〃静 女》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富于生活情趣。 《国风》的艺术特色,在于许多诗篇来源于社会现实,直 接抒写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不加粉饰。在表现方法上,运用 赋、比、兴的手法。如《豳风〃七月》、《郑风〃溱洧》、《魏 风〃硕鼠》、《邶风〃新台》、《周南〃关雎》、《秦风〃蒹葭》 等篇,都用赋、比、兴的手法,歌咏景物,抒写情思,托物 讽喻。诗人们或通过人物内心活动的描绘,或通过景物的烘 托,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如《邶风〃静女》、《周南〃桃 夭》、《郑风〃女曰鸡鸣》、《卫风〃硕人》等篇,都把人物刻 画得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国风》中 许多篇章的语汇多出于群众口语,具有准确、生动、鲜明的 特点,富于表现力。 《雅》 《诗经》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小雅》74 篇,《大雅》 31 篇,共105 篇,合称?二雅?。 对于《雅》的解释,最早见于《诗〃大序》:?雅者,正也, 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 雅》焉。?认为?雅?的字义为?正?,由?正?联系到?政?, 从?政?的小大来解释雅有小大之别。朱熹《诗集传》则从 《小雅》和《大雅》的内容方面加以解释:?正《小雅》燕 享之乐也,正《大雅》会朝之乐,受?陈戒之辞也。?方玉润 《诗经原始》综合各家的说法,从诗的风格、声调、内容几 方面加以解释,认为?大略《小雅》多燕享赠答、感事述怀 之作;《大雅》多受?陈戒、天人奥蕴之旨?。他的说法大体 上符合《二雅》的实际情况,但对于?雅?的意思未作进一 步的诠释。近代学者多从音乐方面加以解释。有说?雅?即 ?秦声?,是秦地之乐。有说?雅?借为?夏?,指夏民族所 居之地,即西周王畿地区,雅音即夏音,亦即西周王畿地区的 乐歌。今人也多以为?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乐调。即所谓 ?官调?,与?风?为地方乐调相对而言,大小之分,也与 乐调有关。 关于?二雅?的创作年代和作者,大致可以认为:《小雅》 中的大部分和《大雅》中的一部分是西周末期和春秋初期的 作品,《小雅》的大部分作品出自各级贵族之手,其中也有一 部分是民间歌谣,《大雅》几乎全是贵族作品。如《小雅〃节 南山》,《小序》说:?家父刺幽王也。?按此诗末章有?家 父作诵,以究王??之语。何休《公羊传注》:?家,采地;父, 名也。?则此诗的作者为周幽王时的家父。《小雅〃巷伯》, 《小序》说:?刺幽王也。?此诗末章有?寺人孟子,作为此 诗?之语,则此诗作者是宦人孟子,唯其名不详。《大雅〃桑 柔》,《小序》说:?芮伯刺厉王也。?芮伯即芮良夫。《左传〃文 公元年》载秦穆公引芮良夫诗:?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 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这几句都见于此 诗第13 章,则此诗自是周厉王时芮良夫所作。《大雅〃崧高》, 《小序》说:?尹吉甫美宣王也?,此诗末章有?吉甫作颂, 其诗孔硕?之语。又《大雅〃?民》,《小序》云:?尹吉甫 美宣王也?,此诗末章有?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之语,都 与《小序》合,则此二诗均为周宣王时辅政大臣尹吉甫所作。 《雅》诗大部分是奴隶主贵族上层社会举行各种典礼或宴 会时演唱的乐歌,其思想性总的来说当然不如《风》诗,但 它却从另一角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某些侧 面,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其内容主要有:?周 民族的史诗:如《大雅》的《生民》、《公刘》、《?》、《皇矣》、 《大明》便是其中的优秀篇章。这些诗从周民族的始祖后稷 的诞生、成长及对农业生产的贡献写起,中间叙述周人远祖 公刘率众由邰迁豳和太王古公?父由豳迁居岐下建国立业 的事迹;然后写文王伐密、伐崇,受命安天下;最后写武王 伐纣、扬威克商,建立周王朝。这组诗歌颂了周民族创业开 国的英雄人物和先王,较为完整地描述了周人的起源、发展 和建国史,是珍贵的历史画卷。?政治讽刺诗:这类诗在《雅》 诗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如《大雅〃桑柔》直接指斥周厉王为 政暴虐,执政大臣贪残害国。《大雅〃瞻?》对宠幸褒姒、昏 庸荒淫、祸国殃民的周幽王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痛斥。《小 雅〃正月》揭露了奴隶主贵族的昏庸腐朽与残暴。《小雅〃巧 言》对周王听信谗言,酿成乱事,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这些作 品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的种种矛盾。?《雅》 诗中也包含有一些直接反映劳动人民呼声的民间歌谣。如 《小雅〃苕之华》写出了奴隶们在死亡线上艰难挣扎的惨景, 喊出了他们在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下痛苦欲绝的呼号。《小 雅〃何草不黄》在征夫的愤怒控拆中反映了兵役、徭役给人 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雅》诗中还有一些恋歌和怨歌。如 《小雅〃隰桑》便是女子对爱人倾诉款曲之歌;《小雅〃采 绿》是妇人思夫之辞;而《小雅〃谷风》则是被遗弃的妇女 对忘恩负义的丈夫的指责,充满了痛苦忿怒之情。?农事诗 和畜牧诗也是《雅》诗的内容之一。如《小雅〃楚茨》、《小 雅〃甫田》、《小雅〃大田》等,对周代的社会和农业生 产方式均有反映。《小雅〃无羊》极写牛羊蕃盛,畜牧兴旺, 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情况。?《雅》诗的饮宴诗也不少。 如《小雅〃鱼丽》、《小雅〃庭燎》、缎?拧ū鲋躞邸返榷? 极写贵族们宴饮场面,反映了统治阶级日趋豪华奢侈的生 活。 《雅》诗一般篇幅都较长,如《大雅〃抑》长达12 章,144 句,468 字。句法、用韵都较整齐,布局谨严,组织完密。《雅》 诗的语言一般不如《风》诗通俗易懂,且多抽象议论。但有 的诗如《小雅〃无羊》写牧场上人畜的动态,牛羊的壮健、 驯良,牧人技术的高明,以及对好年成的向往,都写得栩栩 如生,十分传神,比同样题材的《鲁颂〃?》显得更有文采。 在风格上,《雅》诗庄重而舒缓,表现出典重文雅的特色。 尤其《小雅》中的一些诗还颇长于抒情,如《小雅〃采薇》 卒章便抒发了久役将归的征夫又悲又喜的复杂情怀,写得情 景交融,极为真切动人。 《颂》 《诗经》的组成部分。包括《周颂》31 篇,《鲁颂》4 篇, 《商颂》5 篇,共40 篇,合称?三颂?。 对于《颂》的解释,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 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孔颖达《毛诗正义》 说:?颂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朱熹《诗集传》说: ?颂?与?容?古字通用。据阮元《?经室集〃释颂》的解 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 德?的舞蹈动作。如《周颂〃维清》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 序》说:?奏象舞也。?郑玄《毛诗传笺》说:?象舞,象用 兵时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动 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证明祭祀宗庙时不仅有 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近 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 曲。 《周颂》大部分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的祭祀乐章,也有迟至 昭王时的作品。《鲁颂》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颂歌。《商颂》是 春秋时期宋人追述祖业(宋为殷商后裔)之作。 《周颂》的作者已不可考。 《鲁颂》 4 篇,《小序》以为都是颂鲁僖公的。首篇是《?》, 《小序》说,因为鲁僖公治国很节俭,宽厚爱民,很重视农 业、美马,鲁国人尊重他,?于是季孙行父请命于周,而史 克作是颂?。季孙行父是鲁国贵族,鲁文公、宣公时为掌权 大臣,谥号?文子?。史克,即太史克,亦即里革。《左传〃文 公十八年》载季文子使太史克对鲁宣公的一大段话,可以看 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史官,《小序》说《?》是他所作,当 有所据。后人有的以为《鲁颂》都是太史克的作品,有的则 认为只有《?》一篇是太史克所作。 《鲁颂》中有《?宫》一篇,朱熹《诗集传》认为它是鲁 僖公自作,并不足信,有人根据诗中?新庙奕奕,奚斯所作? 的话,认为此篇是奚斯的作品。奚斯,名鱼,鲁公子,《左 传〃闵公二年》有关于他的记载,事迹很简单。也有人认为 ?新庙奕奕,奚斯所作?的意思是说奚斯督造新庙,他是一 名?监工?,并非说他作颂。《鲁颂》中大致可以确定作者的, 只有《?》一篇,其余三篇可能出于其他史官之手。 《商颂》原为12 篇,今传本《诗经》只有 5 篇,其他7 篇何时散佚,不可知,旧说孔子以前已亡佚,又有说是被孔 子删去了,都是揣测之词。《商颂》的第一篇是《那》,《小 序》说:?祀成汤也。微子至于戴公,其间礼乐废坏,有正考 甫者,得《商颂》十二篇于周之太师,以《那》为首。?《国 语〃鲁语》载闵马父的话:?正考父(与甫字通)校商之名颂 十二篇于周之太师,以《那》为首。?《毛诗正义》解释这段 话说,校,是校正舛谬,《商颂》5 篇本是商朝作品,宋戴公 时,正考父只是就周太师校正讹误而已(宋戴公当周宣王之 世,周太师,宣王时的太师)。而《史记〃宋世家》却说,宋 襄公时,大夫正考父为赞美他,于是追述契、汤、高宗、殷 所以兴,作《商颂》。裴?《史记集解》也引《韩诗章句》 之说,认为《商颂》 5 篇都是正考父所作,与《国语》所说 不同,在时代上与《小序》所说相差两百多年。清代姚际恒 《诗经通论》力主《小序》和《国语》之说,方玉润《诗经 原始》同意姚氏的说法。近代学者王国维等多从《史记》和 《韩诗》之说,认为是正考父为了赞美宋襄公而作,所谓《商 颂》,实即《宋颂》(《观堂集林〃说商颂》)。 三《颂》主要是周王和诸侯用于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的乐 歌,其内容多宣扬天命,赞颂祖先的功德。如《周颂》中的大 武舞曲就是颂扬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召公功业的歌舞曲。 《昊天有成命》便是强调天命、歌颂成王的诗。《鲁颂》的 《泮水》、《?宫》也是颂美祖先的诗歌。《商颂》5 篇都是宗 庙祭歌,也充满了祝颂之辞。 《颂》诗中也有一些反映当 时农、牧、渔业生产情况的作品。如《周颂》的《臣工》、《噫 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一些春夏祈谷,秋冬报赛 的祭歌,对西周农业生产的情况和规模都有具体的描述;《鲁 颂》的《?》旨在颂美鲁僖公的牧马之盛,同时也说明鲁国 畜牧业的发达;《周颂》的《潜》写周王以各种嘉鱼献祭宗 庙,反映了当时的渔业生产情况。 另外,《周颂》的《有瞽》写了各种古代乐器,《商颂》中 的《长发》、《玄鸟》保存了关于殷商的神话、史实,是研究 中国历史和神话传说的重要资料。 《颂》诗多空洞抽象的说教,缺乏形象性和韵律美,也极 少运用比、兴手法。其中《周颂》时代较早,语言典雅庄重 而欠清新活泼,叶韵也不甚;但一些描写农业生产的诗 如《载芟》、《良耜》用白描、比喻、夸张等手法,把耕耘、 收获、祭事祈福等描述得颇为生动具体。《鲁颂》的时代较 《周颂》为晚,创作上受到《风》诗和《雅》诗的影响,如 《泮水》、《?宫》的风格便很象《雅》,而《?》、《有?》 则采用复沓的章法,反复咏叹,其韵味又很象《风》。正如孔 颖达《毛诗正义》所说:?此虽借名为《颂》,而体实《国风》, 非告神之歌,故有章句也。?《商颂》可能也因时代较晚,一 般篇幅较长,文字简练,叙事具体,韵律也较和谐,其中《那》、 《烈祖》、《玄鸟》均双句,不分章,结构近于《周颂》;《长 发》、《殷武》篇幅更长,且分章,其风格类《雅》。 《离骚》 《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 370 多句,2400 多 字, 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 《离骚 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 世之士祖 述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骚 赋》,或简称 《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 举作屈原全部作品 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 ?骚?并称,用?风? 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 括《楚辞》。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 迁 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 骚赞序》 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 ?别愁?。后 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 招》?伏戏《驾 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 辩》、《劳商》,皆曲名 也?,认为?劳商?与?离骚? 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 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 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离 骚》图 清代门应兆作 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 公自 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则当作于 放逐以后。 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世被疏以 后,有说作于 顷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 王初,有说始作 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 列传》 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 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 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 智以事其君,谗人间 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 谤,能无怨乎,屈平之 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 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 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 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 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 作的一首政治抒情 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 身世、思想和境 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 形象记录,称 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 丰富 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 大致 说来,诗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 和抱负 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 斗争及受 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 治态度与?九 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借女? 劝告、陈词重华, 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阐 述了?举贤授能?的 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 ?上下求索?的幻想境 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最 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 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 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 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 而在升腾远游之中,?忽 临睨夫旧乡?,终于不忍心离开 自己的祖国,最后决心以死 来殉自己的理想。前一部分 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 现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 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 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 篇。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塑造了具 有崇高品格的抒情 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 振兴楚国的政 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 高尚节操和 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 黑暗势力 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司马迁评论《离骚》说: ?屈 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 之 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 之 中,三致志焉。?又引刘安《离骚传》说:?《国风》 好 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 谓兼之 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 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 微,其志 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 见义远。其 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 疏。濯淖污泥 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 获世之滋垢。? 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 争光可也。?(《史 记〃屈原列传》)基本上道出了《离 骚》作为政治抒情诗的 精神实质和不朽价值。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 以至 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 人鲜明 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 现。《离骚》 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 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 联想,并采取铺 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 神话人物交织在 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 去和现在交织在一 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 想世界,从而产生了 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 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 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 出来。所谓?《离骚》之文,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 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 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 妃佚女以譬贤臣?(王 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 特色。而且其中 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 上,还体现于 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 的象征意义。 《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 四字句为主 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 有三字句 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 句尾用 ?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 ?夫?、 ?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 虚字的。这 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为《诗经》以后兴起 的骚体文学奠 定了基础。《离骚》中又多用对偶。据统 计,全篇对句在百 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 时俗之工巧兮,?规矩 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 以为度。?在一句中,还往 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 前者如??郁邑而?傺兮?, 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 等等。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 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 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 谐和,音调抑扬,具 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同 时,《离骚》又 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如?汨?、?搴?、 ?莽?、 ?冯?、?羌?、?诼?、??傺?、?阊阖?等,并常 将 状词冠于句首,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诗 中对 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恰切并具有新意,如???? 写云霓 翻腾之貌,?岌岌?喻高冠耸然之势,?蜿蜿? 状神龙游动 之态,都可谓循声得貌,曲尽其妙。《离骚》 在艺术上取得的 高度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 美地结合在一起, 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 唱,并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鲁迅曾赞之为?逸响 伟辞,卓绝一世?(《汉 文学史纲要》),给予了极高 的评价。 《九歌》 《楚辞》篇名。关于它的来历,王逸认为是屈原仿南楚 的民间祭歌创作的。朱熹认为是屈原对南楚祭歌修改加工, “更定其词”(《楚辞集注》)。胡适则认为《九歌》乃古代“湘 江民族的宗教歌舞”,“与屈原传说绝无关系”(《读楚辞》)。 今人多取朱说。 《九歌》由于以民间祭歌为基础,所以具有楚国民间祭神 巫歌的许多特色,《汉书?地理志》说:“(楚地)信巫鬼,重淫 祀。”《吕氏春秋?侈乐》也说:“楚之衰也,作为巫音。”所 谓“巫音”,即巫觋祭神的乐歌,这是《九歌》与屈原其他诗 篇的不同之处。但是,作品中如“载云旗兮委迤”、“九嶷缤兮 并迎”、“?吾道兮洞庭”等诗句,“老冉冉”、“纷总总”等习用语, 又与屈原其他诗作一脉相通。因此,它应当是屈原诗歌艺术 整体中的有机构成部分。《九歌》图卷宋代李公麟作《九歌》 图?东皇太一元代张渥作 “九歌”名称,来源甚古。除《尚书》、《左传》、《山海经》 所称引者外,《离骚》中有“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乐”,《天问》中有“启棘宾商, 九辩九歌”诸语。各书所说到的“九歌”内容虽有种种演化,但 可证“九 歌”乃是传说中很古的乐章。至于屈原用它作为篇 名,似乎不会跟远古“九歌”的章数有关,也不一定跟古代“九 歌”的曲调相同。可能是取其“娱神”这一点,再结合《离骚》 所说的“康娱”、“?乐”的意思,基本上属于新歌袭旧名的类型。 《九歌》包括11 章,前人为了使它们符合“九”的成数,曾 作过种种凑合。如清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主张《湘君》、 《湘夫人》并为一章,《大司命》、《少司命》并为一章。《闻 一多》《什么是九歌》主张以《东皇太一》为迎神曲,《礼魂》 为送神曲,中间九章为“九歌”正文。但多数人的意见,以“九” 为虚数,同意汪瑗《楚辞集解》、王夫之《楚辞通释》之说, 认为前十章是祭十种神灵,所祭的十种神灵,从古代人类宗 教思想的渊源来考察,都跟生产斗争与生存竞争有密切关 系。十种神灵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天神??东皇太一(天神 之贵者)、云中君(云神)、大司命(主寿命的神)、少司命 (主子嗣的神)、东君(太阳神);?地???湘君与湘夫人(湘 水之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人鬼??国殇(阵亡 将士之魂)。有人认为,在上述十种神灵里面,篇首“东皇太一” 为至尊,篇末“国殇”为烈士,都是男性;其余则是阴阳二性相 偶,即东君(男)与云中君(女),大司命(男)与少司命(女), 湘君(男)与湘夫人(女),河伯(男)与山鬼(女)。《九 歌》原来的篇次,也基本上是按照上述的关系排列的,今本 《东君》误倒(闻一多《楚辞校补》)。 从《九歌》的内容和形式看,似为已具雏形的赛神歌舞剧。 《九歌》中的“宾主彼我之辞”,如余、吾、君、女(汝)、佳 人、公子等,它们都是歌舞剧唱词中的称谓。主唱身份不外 三种:一是扮神的巫觋,男巫扮阳神,女巫扮阴神;二是接神 的巫觋,男巫迎阴神,女巫迎阳神;三是助祭的巫觋。所以 《九歌》的结构多以男巫女巫互相唱和的形式出现。清代陈 本礼就曾指出:“《九歌》之乐,有男巫歌者,有女巫歌者;有 巫觋并舞而歌者;有一巫倡而众巫和者。”(《屈辞精义》)这 样,《九歌》中便有了大量的男女相悦之词,在宗教仪式、 人神关系的纱幕下,表演着人世间男女恋爱的活剧。这种男 女感情的抒写,是极其复杂曲折的:有时表现为求神不至的 思慕之情,有时表现为待神不来的猜疑之情,有时表现为与 神相会的欢快之情,有时表现为与神相别的悲痛与别后的哀 思。从诗歌意境上看,颇有独到之处。 朱熹曾评《九歌》说:“比其类,则宜为三《颂》之属;而 论其辞,则反为《国风》再变之《郑》、《卫》矣。”(《楚辞 辩证》)同是言情之作,而《九歌》较之《诗经》的郑、卫 之风,确实不同。但这并非由于“世风日下”的“再变”,而是 春秋战国时期南北民族文化不同特征的表现。郑、卫之诗, 表现了北方民歌所特有的质直与纯朴;而《九歌》则不仅披 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而且呈现出深邃、幽隐、曲折、 婉丽的情调,别具一种奇异浓郁的艺术魅力。湘夫人傅抱石 作 男女之情并不能概括《九歌》的全部内容。作为祭歌,由 于它每一章所祭的对象不同,内容也就有所不同,如《东皇 太一》的肃穆,《国殇》的壮烈,便与男女之情无涉。《国殇》 是一首悼念阵亡将士的祭歌,也是一支发扬蹈厉、鼓舞士气 的战歌。它通过对激烈战斗场面的描写,热烈地赞颂了为国 死难的英雄,从中反映了楚民族性格的一个侧面。 《九歌》是以娱神为目的的祭歌,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表面上是超人间的神,实质上是现实中人的神化,在人物感 情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既活泼优美,又庄重典雅,充 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九章》 《楚辞》篇名。包括9 篇作品。依王逸《楚辞章句》的 次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 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这9 篇的作者,王 逸都定为屈原。宋代洪兴祖则疑《思美人》、《惜往日》、《桔 颂》、《悲回风》4 篇非屈原作(《楚辞补注》)。明代许学夷也 以《惜往日》、《悲回风》二篇非屈原口气,疑为唐勒、景差 等人所作(《诗源辨体》)。清代顾成天则定《惜诵》、《惜往 日》二篇为河、洛间人所作(《读骚别论》)。而近人还有说 《哀郢》为庄辛所作的(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但所有这 些怀疑,多以文气为判定真伪的标准,尚无确凿有力的证据。 关于《九章》名称的意思,王逸训“章”字为“著也,明也, 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显系出于汉代经生陋说,不足 为训;朱熹认为《九章》乃“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 (《楚辞集注》),较为合理。至于辑录、题名者,或认为是 刘向,或认为是淮南王幕府中的文学之士,尚无定论。 关于《九章》各篇的写作时、地问题,王逸认为它们都是 屈原流放于江南时所作;朱熹则认为“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 (《楚辞集注》)。细观《九章》各篇内容,朱说较符合作品 实际。至于《九章》中各篇的具体写作时间及其排列次序, 明代黄文焕,清代林云铭、蒋骥及现代楚辞学者各有考订, 说法不一。 《九章》各篇的思想内容,因并非出于一时一地,所以应 当分别看待。其中《惜诵》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 的愤懑心情,内容略与《离骚》前半篇相似。《涉江》似是 自叙放逐江南的行迹,反映了诗人高洁的情操与黑暗混浊的 现实生活的矛盾。《哀郢》一说作于庄?暴郢之后,一说作于 白起破郢(前278)之后,抒写了诗人对破国亡家的哀思及 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抽思》大概作于屈原被疏于汉北之时, 抒发了诗人见疏于怀王之后的怫郁幽怨之情。《怀沙》为屈 原自沉之前不久所作,一说为怀沙石沉江,一说为怀念长沙, 其中着重叙写了诗人正道直行、不随世浮沉的节操以及准备 以死来殉理想、殉信仰的决心。《思美人》反映了诗人思念 其君而不能自达,但又不愿变心从俗的心情。《惜往日》有 人认为是屈原的绝命词。概叙了诗人一生的政治遭遇,为因 谗人破坏和国君昏庸使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而深感痛惜,也 表示了必死的决心。《桔颂》一般认为是屈原早期的作品, 通篇就桔的形象和特征作出拟人化的描写,可以看成是作者 人格和个性的缩影。《悲回风》则流露了一种低徊缠绵的忧 苦之情。 《九章》各篇的艺术风格和成就,也不一律。其中《桔颂》 一篇清新秀拔,别具一格,从辞赋的体裁上说,开了体物写 志的先河。《哀郢》、《涉江》、《怀沙》三篇情景交融,诗味 腴厚,在《楚辞》中允称上品。其写景之句如“山峻高以蔽日 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宛然如 画。抒情语句如“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 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恳挚缠绵,颇有回肠荡气之致。至 于《惜往日》、《悲回风》二篇,艺术上较他篇略为逊色。《九 章?桔颂》图清代门应兆作 《天问》 《楚辞》篇名。屈原作。关于“天问”的意思,王逸《楚 辞章句》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 这是一种解释。另一种解释是,即自夏殷以来,天被视作万 物之主,是统摄万类群生的,一切高远神异不可知之事,都 可用“天”来统称,所以有关万事万物的疑问,也可以统称为 “天问”。关于《天问》的写作背景和缘由,王逸《楚辞章句》 说是屈原被放逐后,忧心愁惨,彷徨山泽,他走进楚国的先 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画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 贤圣、怪物等故事,于是当场题辞,写下此篇,用以排解愤 懑、舒泻愁思。此说不一定可靠。至于《天问》的写作时间, 也不一定如王逸所说在顷襄王狼环胖鹨院螅灿锌? 能作于怀王之时。 《天问》的内容异常丰富,问及天、地、人之事,表达了作 者对宇宙、人生、历史、乃至神话传说的看法。全诗凡374 句,提出了172 个问题(统计标准不一,一说116 问)。由 于存在错简或脱漏等情况,其中有一些文理不顺的现象。但 总的看来,还是有序可循的。王夫之曾经指出:“篇内事虽杂 举,而自天地山川,次及人事,追述往古,终于以楚先,未尝 无次序存焉。”(《楚辞通释》)自篇首至“曜灵安藏”,以天事 为主,杂以与天事有关的神话;自“不任汨鸿”至“乌焉解羽”, 以地事为主,包括鲧禹治水传说;自“禹之力献功”至篇末, 都是史事,夏代事最详,最后以楚国事为主,忧国情绪在这 部分里颇为明显,但从文气上看似乎未完,恐是脱漏所致。 全诗表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深沉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反 映了他大胆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其中述及天体及历史传说, 多为先秦时期的齐、鲁、三晋北方中原地区产生的诸书所不 道,可能出于楚国所传旧史,即《?杌》及左史倚相所传的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天问》图明代萧云从作 《天问》图明代萧云从作 《天问》在语言运用上与《楚辞》的其他篇章不尽相同, 通篇不用“兮”字,也没有“些”、“只”之类的语尾助词。句式 以四言为主,间杂以三、五、六、七言,大致上四句一节, 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有一句一问、二句一问、 三句一问、四句一问等多种形式,又用“何”、“胡”、“焉”、“几”、 “谁”、“孰”、“安”等疑问词交替变化,因而尽管通篇发问, 读来却圆转活脱而不呆板,参差错落而有风致。所以前人评 论说:“或长言,或短言,或错综,或对偶,或一事而累累反
/
本文档为【中国古典名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