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关于自恋的精神分析

关于自恋的精神分析

2017-11-14 4页 doc 15KB 5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01191

暂无简介

举报
关于自恋的精神分析关于自恋的精神分析 关于“自恋”的精神分析 摘要:在精神分析的众多理论中,“自恋”是一个引起了许多心理学家注意的概念,从弗洛伊德到荣格、弗洛姆,再到霍妮、克莱因和科胡特,他们每个人都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加了自己对于“自恋”的理解,本文将着重评述与分析弗洛伊德以及科胡特两位心理学家关于“自恋”的理论。传统精神分析把自恋看作病理性的(原发性除外),而科胡特认为自恋的性质取决于其在心理发展中怎样发挥作用。在查阅部分资料后,我本人更倾向于赞成科胡特关于“自恋”的观点,认为正常的成人具有自恋需要,其本质上是健康的。但是自恋发展阶段的固着...
关于自恋的精神分析
关于自恋的精神分析 关于“自恋”的精神分析 摘要:在精神分析的众多理论中,“自恋”是一个引起了许多心理学家注意的概念,从弗洛伊德到荣格、弗洛姆,再到霍妮、克莱因和科胡特,他们每个人都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加了自己对于“自恋”的理解,本文将着重评述与分析弗洛伊德以及科胡特两位心理学家关于“自恋”的理论。传统精神分析把自恋看作病理性的(原发性除外),而科胡特认为自恋的性质取决于其在心理发展中怎样发挥作用。在查阅部分资料后,我本人更倾向于赞成科胡特关于“自恋”的观点,认为正常的成人具有自恋需要,其本质上是健康的。但是自恋发展阶段的固着会导致病态自恋与自体障碍,可以通过精神分析给予治疗。 关键词: 自恋 弗洛伊德 科胡特 自体客体 正文: 一、 弗洛伊德与科胡特具代性的自恋理论 1、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是本能性能量从客体撤回以及自身利比多向自我的投注。 弗洛伊德认为自恋分为原发性自恋与继发性自恋,前者的自恋对象是自己以 及养育自己的女人。 而后者则是由于孩子将利比多由自体投向客体时遭遇挫 折而重新贯注到自身而形成的病理性的自恋。这种自恋者具有两种特点,即 妄自尊大与转移对于外部世界的兴趣。意味着他不能爱别人或与别人建立关?系,他是全神贯注于自身的。也因此,弗洛伊德认为具有自恋障碍的人是不 能被分析的,因为他们不能把利比多投入到治疗关系之中。另外,弗洛伊德 ?还认为,自尊与自恋利比多有特殊的依赖性,病态的自尊是自恋的无限扩大。 2、科胡特认为自恋的性质取决于自恋在心理健康中怎样发挥作用,它具有自己 的发展线,人终身需要由自体客体提供对自体的反应,所谓自体客体,科胡 特将它定义违背体验为自体的一部分或者为自体提供某种功能而白日用于自 体服务的人或客体。这种对于自体客体提供反应的需要,即是人们持续终身 的自恋,它会在不同年龄转换成各种形式。成年期的健康自恋表现为创造性、 幽默和投情能力。对比弗洛伊德的原发性与继发性自恋,科胡特将自恋分为 夸大性自体与反映性自体客体相对应的健康的自我肯定,以及,理想化的双?亲意向对于被理想化的自体客体的健康的羡慕。 二、 儿童的自恋阶段产生固着将引起病理体验形式 科胡特认为正常的自恋阶段发展应该包括镜像(mirroring)、确认反应(confirming ?response)、理想化需要或与平和温暖的他人的融合;以及归属感和爱他人。如果这些需要得到了满足与一定程度范围内的适当“挫败”,那么“自体”就会健康发展。 这些需要来自于婴儿期的“夸大表现”需要或者“镜像”需要。“夸大的自体”涉及到儿童的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他对于赞美的异常喜爱。这种体验可以被概括为“我是了不起的,完美的,看看我~”假若在此发展阶段产生了固着,将会在成长过程中甚至成人后的某些体验与行为中呈现病理性。 三、“镜像饥饿”型人格的 在库胡特关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理论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镜像饥饿”型人格。 这种人格障碍是由于童年时期“镜像需要”的创伤性挫败导致的自恋发展阶段固着,给孩子一种不安全感,使其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孩子为了寻求满足感而可能产生非真实的夸大或自负。他渴望有人充当他们的自体客体,俄狄浦斯情结前期的行为也会持续出现在这种人格的成年人中。他们被迫使着去炫耀他们自己以便去吸引他人的注意,抵消自尊的内在缺乏。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前段时间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的“芙蓉姐姐”现象。综观“芙蓉姐姐”的作为,可以感觉到其带有一种儿童时期对于“夸大的自体”的需要。她具有着很强烈的自恋倾向。从其个人经历上看,因为早年车祸、屡次考研失败,成就感一直没得到满足,于是十分渴望得到赞扬和关注。一旦逮住可乘之机就宣泄式的自我展示,表现为夸大其辞,在自己的世界中揉进幻想情节,对自己的评价和他人对其的评价差距甚远,暗示性高,很容易受到他人或外界的影响,例如把初中同学夸赞她“出水芙蓉”的说法一直引以为据。这都说明了她在人格上有障碍,心理年龄严重滞后,固着在儿童期的“镜像需要”自恋发展阶段,不成熟,极其幼稚。 但是我认为这种人格并不像弗洛伊德所言“失去了爱人的能力”。根据弗洛伊德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理论,自恋者不能爱他人,因为他太爱自己,不能产生移情,而事实上许多具有自恋情结的患者其内心渴望被爱,被关注。并且可以通过精神分析得到治疗和缓解。 三、 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弗洛伊德的传统精神分析由移情的建立、解析与解决构成。而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的全部能量和注意都集中在自身,因此是不能被分析得。 而科胡特对于自恋人格障碍的治疗,却认为患者是可以被精神分析的。他强调采用内省和投情性的浸入患者的精神生活的观察,来驯化夸大性炫耀性需要,并将它们置于现实自我的影响下,通过自恋移情对于分裂和退行了的夸大和理想化自体进行再动员的心理治疗来帮助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 小结 弗洛伊德是第一个对自恋进行详细阐述的心理学家,也是精神分析的鼻祖。其所建立的自恋模式是内驱力(利比多)与客体的模式,他的影射移情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因而传统的精神分析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不能通过精神分析得到帮助的。科胡特则提出“自恋有自己的福利与性心理发育的发展过程”。他用对自体的强调来代替对于内驱力的强调。他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做出了贡献,但是他对于自体概念的定义仍然具有局限性和模糊性。 参考文献 ? [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杨绍刚 等译 《弗洛伊德心理哲学》 九州出版社 2003年9月 P147 ? 车文博 《弗洛伊德文集》 第二卷 长春出版社 1998年 P668 ? [美] Michael St. Clair 贾晓明 苏晓波 译 《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 心理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年1月 P189—P199 ? [英] 瓦尔?西蒙诺维兹 彼得?皮尔斯 唐蕴玉 译 《人格的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 2006年1月 P28—P30 ? Richard S Sharf 著 胡佩诚 译 《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及案例》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年
/
本文档为【关于自恋的精神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