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管窥上海老歌新唱

2018-02-09 5页 doc 16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4951

暂无简介

举报
管窥上海老歌新唱管窥上海老歌新唱 摘要:上海老歌,是上世纪30年代海派文化的遗产,它温雅、婉约,是上海文化的烙印,也是海派文化的标志。我们用现代的审美来诠释上海老歌,赋予它新的生命力,使其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关键词:上海老歌;《毛毛雨》 一、上海老歌――海派文化的标志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文化的特征和代表,比如,东北有二人转、湖南有花鼓戏……而我所生活的这座城市――上海,也有其特有的音乐文化代表。上海本土的音乐除了沪剧等戏曲以外,民歌比较少。而在七八十年以前,一些优美的歌声缭绕在车水马龙的上海,它装饰过一个繁华的时代,见证了海派文化的风情...
管窥上海老歌新唱
管窥上海老歌新唱 摘要:上海老歌,是上世纪30年代海派文化的遗产,它温雅、婉约,是上海文化的烙印,也是海派文化的标志。我们用现代的审美来诠释上海老歌,赋予它新的生命力,使其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关键词:上海老歌;《毛毛雨》 一、上海老歌――海派文化的标志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文化的特征和代表,比如,东北有二人转、湖南有花鼓戏……而我所生活的这座城市――上海,也有其特有的音乐文化代表。上海本土的音乐除了沪剧等戏曲以外,民歌比较少。而在七八十年以前,一些优美的歌声缭绕在车水马龙的上海,它装饰过一个繁华的时代,见证了海派文化的风情――上海老歌,是上世纪30年海派文化留下来的遗产,它温雅、婉约,是上海文化的烙印,也是海派文化一个符号性的标志。 鲁迅曾指出:海派文化姓“商”,上海老歌是商业化都市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它表现的是上海的市民精神和海派风采。上海老歌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原创歌坛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上海的原创歌坛出现了黎锦晖、黎锦光、陈歌辛等一大批词曲作家,他们在这个城市进行了各自的创作探索。 二、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 第一节,创作背景 中国流行歌曲发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是由黎锦晖创作的歌曲《毛毛雨》,黎锦晖是湖南湘潭人,出生于香门第,对我国民间戏曲、说唱音乐有着广泛的接触和学习。黎锦晖是那个时代中国流行乐坛最红的名字,几乎人人都听过他写的歌,如《可怜的秋香》《毛毛雨》《桃花江》等“家庭爱情歌曲”。一般来说,黎锦晖在1927年创作的《毛毛雨》被视为中国本土诞生的第一首流行歌曲。据说,《毛毛雨》的创作经过是这样的:一次,他去杭州演出,泛舟西湖,面对湖光山色细雨霏霏,灵感突然萌发,草草记下几笔,欲罢不能,中途就跑回旅社,关起门来,很快把《毛毛雨》完成了,然后当天排练,当天演唱。首唱是黎锦晖的女儿黎明晖,因为这首《毛毛雨》,19岁的她成为了中国第一位流行歌星,很快录制了唱片,此后《毛毛雨》红极一时。 第二节,第一版的《毛毛雨》 今天我们回头去听1929年黎明晖在百代唱片公司录制第一版的《毛毛雨》,发现当时的伴奏已经比较完善:有打击乐、有弦乐、有管乐,旋律突出且较长的前奏,在一连串的打击乐器的敲击声之后,黎明晖开始演唱,唱腔有点像湖南花鼓戏(这跟其父黎锦晖是湖南人有很大影响),她完全是用我们现在所说的大白嗓,且带有很多花鼓戏的发声方法演唱完了整首歌曲,略带上海口音的唱词,在唱到“微微风”“柳青青”“哎哟哟”“小亲亲”等处托腔长音时,我们不难听出声音的颤抖,很多是复制了湖南花鼓戏的行腔韵味儿。因为黎锦晖籍贯是湖南,从小听着湖南的民歌小调长大,黎锦晖本人也受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熏陶,湖南的地方戏对他的艺术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他掌握了花鼓戏的音乐表现形式,就把带有花鼓戏味道的演唱方法带入到了他的创作中去。 当时的歌手在声乐技术上没有接受过很多训练,没有很科学的发声方法,黎明晖几乎完全使用真声演唱,头腔比较多,位置高且集中,歌声中带有戏腔,声音比较明朗,所以在现在听来当时的演唱还很不成熟。 因为这首《毛毛雨》是在黎锦晖创作儿童歌舞表演曲时期,是在他写儿童歌舞剧之外空闲时写下的这首爱情歌曲,也是为了他儿童歌舞表演班的学生学习所创作的,所以听起来更像一首儿歌,黎明晖在演唱时甚至很像童声,但因为迎合了唱片、印刷等出版商的盈利要 求,也迎合了当时大部分市民的生活趣味,所以黎明晖当时凭借她天生甜美明亮的嗓音演唱的《毛毛雨》红遍了整个上海滩,也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最早最值得回味的滋味。 第三节,《毛毛雨》之老歌新唱 八十多年过去了,中国歌坛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歌手们在唱法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不管用什么唱法来唱这首歌,都应该甜美温柔,同时还要赋予歌曲老上海的韵味。在今天的审美环境下,可以使用钢琴、大提琴、架子鼓为《毛毛雨》伴奏,钢琴演奏爵士风格的旋律,架子鼓给鼓点,大提琴用拨弦给出节奏,今天的演唱的《毛毛雨》跟黎明晖版本的一定会有反差。在声乐技术上进行调整,用科学的演唱方法处理,要求声音通畅,音色圆润,气息流动,但是仅仅有这些好像并不能诠释出这首歌曲。当年黎锦晖确实是在写儿童歌舞剧期间创作的这首《毛毛雨》,所以演唱时要贴近儿童歌曲。当年的范本太权威,可能我们现在的歌手在演唱时或多或少会受最初版本的限制。黎明晖在录制第一版《毛毛雨》的时候年仅19岁,那时她并没有受过系统的声乐训练,更多的演唱方式是参照花鼓戏,尽管声音传得远,但是声音比较尖,并不是特别好听,歌声中带有戏腔,尽管也有某些戏曲的技巧成分在里面,但是听起来仍然是非常纯真的。现在的演唱者要学会变通,采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在唱这首歌时要很亲切柔和,用对儿童交流的方式演唱,听众会立马感觉很贴近。《毛毛雨》是一首讲年轻人的爱情的歌曲,根据歌曲风格的需要,在演唱特色上变通:是表现少男少女谈情说爱的,在演唱时就要更像说话,如在唱“毛毛雨下个不停……”时可以唱得很自由,把听众一下带回到老上海,带回这首歌最初的意境中去,“小亲亲不要你的金……奴奴要只要你的心”在演唱的同时可以加入肢体语言,唱四个“哎哟哟”的时候都可以表现出发嗲撒娇的感觉,但是因为每段歌词的不同,情绪也不同,每个“哎哟哟”要唱得不同,要有对比,有层次,有递进。“心难耐等等也不来”有一点失落,再唱到“意难挨再等也不来”时就有一点埋怨了,“又不忍埋怨我的爱”有点焦急,有点迫不及待,可以表现出少女初恋时那种天真的心态。整首歌以一种倾诉的方式,唱得生动活泼。 《毛毛雨》作为中国本土的第一首流行歌曲,演唱者黎明晖在演唱前学习了湖南花鼓戏,她只能用这种声音,所以她在演唱这首歌自始至终一直使用的是模仿湖南花鼓戏的声音,可能今天回头再听第一版的《毛毛雨》感觉不是那么容易接受,这就要求现在的演唱者学会灵活地变通。声乐也是与时俱进的,今天面对这些文化遗产时,面对这些已有的被认为是经典的作品时,如何赋予这些经典作品焕发出新的光彩来。传统的东西要保留要继承,同时要给这些经典赋予它新的生命力,用怎样的语言方式来交流,用怎样的歌唱方式来演唱,怎样让这些老歌符合今天的习惯,让年轻人能够接受这些老歌……都是值得今天的歌者思考和推敲的。 总结 上海老歌是中西音乐元素融合的产物,是中外文化的混血儿:一些流行歌曲改编自中国的山歌民谣,如爱情小调《毛毛雨》《采槟榔》《四季歌》等都带上浓郁的民谣风;黎锦光创作的《夜来香》是一首以轻快的伦巴曲为基调的作品,成为日籍歌星李香兰的成名曲;陈歌辛创作的《玫瑰玫瑰我爱你》更是一首旋律奔放、节奏明快的爵士风歌舞曲;白光的《墙》将民歌风和圆舞曲融合得天衣无缝。什么是中西融合海纳百川,我们听了这些曲调和歌词就有了真切的体会。 嗅着“上海的味道”,重新回到了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它就是中国城市文化的发源地,是文化聚集点。上海老歌作为上海文化的烙印,诉说着那个时代上海的文化,成为无数人永不磨灭的记忆。怎样让上海老歌与时俱进,其实不管什么年代,不管老歌、新歌,好听的歌曲只要用好听的方式表达,观众能够认可,大家能够接受就是成功的。我们用现代的审美来诠释上海老歌,赋予它时代的气息,赋予它新的生命力,让上海老歌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 【2】袁峥,一批老歌对于一个城市――上海的文化诠释 【J】,人民音乐,1994 【3】张延岩、王秋雯,当今电影里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老歌 【J】,电影评价
/
本文档为【管窥上海老歌新唱】,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