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高中重点文言文虚词18个

2019-01-20 10页 doc 24KB 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6623

暂无简介

举报
高中重点文言文虚词18个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而】 一、连词 1.表并列,可译为“又”“和”或不译。例如: 蟹六跪而.二鳌(《劝学》)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表承接,...
高中重点文言文虚词18个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而】 一、连词 1.表并列,可译为“又”“和”或不译。例如: 蟹六跪而.二鳌(《劝学》)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或不译。例如: 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亡羊而.补牢,未为晚也(《战国策·楚策四》)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赋》)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3.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可是”等。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例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项脊轩志》)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7、表因果。例如: 潦水尽而.寒潭清。(《滕王阁序》) 二、代词 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名词,通“能”,能力。例如: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逍遥游》) 四、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已而、既而都表示不久、一会儿) 【何】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例如: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例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例如: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作副词 常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或者加强语气,译为“多么”“怎么这样”。例如: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江南汉乐府》)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 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可译为“拿什么”“凭什么”。例如: 何以 ..战?(《曹刿论战》) 【乎】 一、作介词,相当于“于”。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例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例如: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3.表示比较,可译为“比”。例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4.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给”“向”“跟”。例如: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二、作语气助词 1.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译为“地”“……的样子”。例如: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郁乎.苍苍(《赤壁赋》) 凛乎.其不可久留(《后赤壁赋》) 2.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如: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顾安所得酒乎.?(《后赤壁赋》)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3. 用于句中,表停顿。例如: 知不可乎.骤得。(《赤壁赋》) 4.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例如: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滕王阁序》) 【乃】 一、作副词 1.表承接,可译为“就”“便”“于是”等。例如: 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表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 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作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此乃.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三、作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的”等。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其】 一、作代词 1.活用为第一人称,可译为“我(自己)的”或“我的”。例如: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2.作指示代词,常表远指,译为“那”“那些”“那个”“那里”。例如: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3.作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例如: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4.用于第三人称,可译为“他(们)的”“它(们)的”。例如: 会其.怒,不敢献(《鸿门宴》)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二、作副词 1.表反问,译为“难道”。例如: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 2.表揣测,译为“大概”“或许”“可能”等。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3.表婉商,译为“还要”“可”。例如: 汝其.勿悲(《与妻书》) 三、作连词,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或“还是”。例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四、助词,无实义。例如: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且】 一、作副词 1.相当于“将”“将要”。例如: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驴》) 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相当于“暂且”“姑且”。例如: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臣少仕伪朝(《陈情表》)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继续阅读
/
本文档为【高中重点文言文虚词18个】,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