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做广告策划去长三角好还是珠三角好

2017-11-14 26页 doc 49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33902

暂无简介

举报
做广告策划去长三角好还是珠三角好做广告策划去长三角好还是珠三角好 长三角VS珠三角 赵海菲 苏州科技学院经管学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也是经济最富朝气和活力的地区。目前,两个地区初步形成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区域竞争优势,形成了各自具有时代、地缘和文化特色的经济运行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我们将从地理差异、产业结构、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总量、对外贸易结构、发展模式这几个方面来比较和分析两者。 一( 地理差异: 长三角和珠三角都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东临太平洋,虽...
做广告策划去长三角好还是珠三角好
做广告策划去长三角好还是珠三角好 长三角VS珠三角 赵海菲 苏州科技学院经管学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也是经济最富朝气和活力的地区。目前,两个地区初步形成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区域竞争优势,形成了各自具有时代、地缘和文化特色的经济运行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我们将从地理差异、产业结构、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总量、对外贸易结构、发展模式这几个方面来比较和分析两者。 一( 地理差异: 长三角和珠三角都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东临太平洋,虽然它们只占整个中国面积的1.5 % ,但生产总值超过了1/ 3 ,进出口贸易额超过60 % ,在全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个区域发展条件、特色优势各不相同,互补性很强。 珠三角毗邻香港和澳门,具有较强的对外开放优势,可以接受港澳经济辐射,承接港澳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外 1 向型经济发达,是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桥梁和纽带。珠三角尽管其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但它在发展过程中对国际市场比较倚重,对国内的扩散作用则相对较弱。 图1:珠三角地区 长三角背靠广阔的内地市场,内源型经济发展速,可通过长江进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又可通过发达的铁路系统、公路系统及航空运输与全国进行经济合作。长三角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扩散作用强于集聚作用,因而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了大范围的空间扩散特征。 图2:长三角地区 二、 产业结构: 长三角与珠三角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及比较优势等不同因素,在产业结构上形成并发展了不同特点的主导产业与产业集群特点。 珠三角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信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这些产业在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珠三角的制造业初步形成了以产业聚集为特色,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以中部都市区、珠江东岸、珠江西岸都市区为基础的产业地理布局。以广州为核心的中部都市区,是全区政治、科教、文化及金融中心,也是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第二产业基地。以深圳为核心的东岸都市区,通过与香港对接以及香港制造业和台湾等地区的IT 产业的转移, 2 珠三角的经济区成为了国际化的前沿地带,其东岸形成了以轻型制造业为基础的制造业基地和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开发、生产、应用基地和能源重化工业基地,西岸形成了以能源重化工业为依托,以资金技术密集的家电、机械加工等为主导的港口贸易发达的大都市区。 由于长三角的地理面积比珠三角大,所以在主导产业分布上颇具优势,长三角的主导产业比珠三角的类型更多一些。长三角的主要优势产业为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文教用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些产业的全国市场占有率都已经超过30 %。长三角产业集群形成方式主要有:一是在大型工业的辐射作用下衍生出众多的相关企业所形成的,如上海汽车业、宁波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南京化工业等;二是在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禀赋优势、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如上海金融业、杭州旅游业等;三是在地方传统的特色经济基础上,经过扩展发展形成的,如苏州丝绸刺绣、杭州龙井茶叶、绍兴黄酒等;四是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的,如绍兴纺织业、嵊州领带业、宁波服装业等;五是以科技园区、开发区为载体、在外资企业的带动下形成的,如苏州高新区信息产业等。这些产业集群都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它们成功占有市场,形成强大的销售、信息网络和规模经济。区域内的企业具有低成本优势,在外来投资和内部扩大等方面的作用下成为 3 产业集群。 从图3和图4可得2009两者产业结构具有明显差异。珠三角的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长三角是以第二产业为主。这主要是由于长三角地理优势决定的,长三角幅员广阔,接近市场,而珠三角地区相对小,制造业也虽发达,但并没有占到主导地位。两者第一产业比重差不多,但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更多,这是由于长三角地区属三角洲地区,农业历史悠久且发达,珠三角很多地区为丘陵,不利于发展农业。至于第三产业,由于珠三角地区科技企业更多更发达故第三产业较发达,并以第三产业为主导。 图3:2009珠三角产业结构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4:2009长三角产业结构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5和图6分别表现了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图五是1978-2009长三角产业结构图,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产业比重一直在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小幅度平稳增长,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并在将来有超过第二产业的趋势。图六是 1978-2009珠三角产业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产业比重也是一直下降的,但与长三角不同,珠三角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且比重还有上升的趋势,第二产业 4 已在下降。 图5:1978-2009长三角产业结构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6:1978-2009珠三角产业结构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经济总量与人均经济总量: 由图七可得经济总量上长三角强于珠三角。 GDP总量上,2009年长三角是珠三角的2.18倍。尽管两地区经济在2009年均保持了快速增长,仍均高于全国10.2%的平均水平。但珠三角(15.8%)比长三角(13.5%)快2.3个百分点,这表明两地区经济总量的差距在逐渐缩小。经济总量并不能反映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真实发展水平。因为,长三角包含了16个城市,而珠三角只有9个城市,可以想象,广东省发达地区的发达水平要高于长三角地区。如果按照全省比较,把长三角的一些欠发达地区也算进去,人均GDP上的差距则会更大。 由图八可得人均水平上珠三角强于长三角。2009年双三角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2009年两个三角洲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长三角为44231元,珠三角为67203元。在2000~2009这几年内,珠三角人均GDP一直高于长三角人均GDP,这也证实了广东省发达地区的发 5 达水平要高于长三角地区。 不能因GDP就认为长三角胜于珠三角,也不能因为平均GDP一项就认为长三角弱于珠三角。虽然从GDP总量看,长三角胜于珠三角,从人均GDP和家庭收入上看,珠三角平均生活水平高于长三角。 图7:长三角与珠三角GDP总量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8:长三角与珠三角人均GDP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四、对外贸易结构: 对外贸易结构是指一国的对外贸易构成,主要表现为进出口贸易总额、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此外,制成品和初级成品在进口、出口贸易各自所占的比重,其中最主要的是出口构成,即制成品和初级产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也是对外贸易构成的重要表现形式。 例如2007 年,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 829173 亿美元,进口与出口分别为1 390145和1 439128 亿美元,一般贸易出口539127 亿美元,加工贸 篇二:c长三角 珠三角比较 长三角VS珠三角:谁执中国经济牛耳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11月06日 07:01 6 近日,中国统计信息网发布了《2006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指出,根据2005年的数据,长三角经济总量大于珠三角,但珠三角人均GDP高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增长速度快于长三角2.3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长三角和珠三角作为全国最具活力的两大经济区,在过去一年的发展中,经济总量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经济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区域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但其在经济发展中,仍存在着区域资源整合与流动不充分,产业结构梯度开发不够等问题。 经济总量:长三角强于珠三角 2005年双三角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52022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83085亿元)的28.4%。其中,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0亿元大关,达到33963亿元。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18059亿元,比上年增加2730亿元。 GDP总量上,2005年长三角是珠三角的1.86倍。尽管两地区经济在2005年均保持了快速增长,仍均高于全国10.2%的平均水平。但珠三角(15.8%)比长三角(13.5%)快2.3个百分点,这表明两地区经济总量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经济总量并不能反映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真实发展水平。”长三角联合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维指出,“因为,2005年江、浙、沪两省一市的GDP总额为40781亿,长三角16市就占了83.3%。珠 7 三角的数据是按照广东全省进行统计的,包括西部山区欠发达地区,可以想象,广东省发达地区的发达水平要高于长三角地区。如果按照全省比较,把长三角的一些欠发达地区也算进去,人均GDP上的差距则会更大。” 陈维表示,在财政收入方面,长三角明显高于珠三角,这一点非常可喜。从双三角GDP比重的差距和财政收入的差距可以看出,整个长三角产出的效益好。“财政收入主要是靠税收,说明我们的效率比较高,产值比较高,的规范程度好。” 陈维告诉记者,财政收入高说明这个地区财力增长方面有优势,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都要靠政府财力的支撑。这几年,江苏、浙江、上海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好于珠三角也是得益于强大的财政力度。而其它方面,启动、突破、配置的资本如果长期保持增长的话,对未来的发展也是很好的因素。 人均水平:珠三角强于长三角 报告指出,2005年双三角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2005年两个三角洲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长三角 为15607元,比全国高出48.7%;珠三角为17477元,比全国高出66.6%。两个三角洲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比全 8 国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其中长三角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珠三角为6331元,是全国的1.9倍。 在最重要的数据人均GDP上,珠三角高于长三角。2005年珠三角人均GDP(常驻人口平均)为41990元,长三角(户籍人口平均)为40612元,珠三角仍比长三角高3.4%。 陈维表示,珠三角流动人口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且该比重远远大于长三角。2005年珠三角以常驻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仍高于长三角以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人均经济效益明显好于长三角地区。“这一数据更加显示出我们的差距所在。如果加上长三角其他欠发达地区进行全省比较,则我们的差距更大。” 陈维指出,造成这一差距有几个原因。首先,珠三角是先发地区,其开发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基础和氛围好。而长三角处于后发,比如上海从90年代初开始。 而先发地区的珠三角在几个方面做得好,产业积聚方面做得好,企业密度和投资密度、产业之间的协作方面,都要好于长三角。长三角16个城市属于两省一市,区域之间的整合、产业的协作、布局的合理上还存在欠缺。由于同水平上的竞争比较激烈,制约了整体的发展水平。 “区域内部,珠三角由于在一个省内,联系很近,经济和社会的交往程度带来了市场的繁荣,经济社会的流动性增强为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活力。长三角的市场也大,但是没有珠 9 三角那么频繁,赶不上珠三角内部的联系。” 陈维同时指出,也不可因为平均GDP一项就认为长三角弱于珠三角。虽然从人均GDP和家庭收入上看,珠三角平均生活水平高于长三角。但同样,1000元在上海、深圳以及西部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因此并不能说明人均收入水平高,生活质量就一定高。 立足加强区域化合作 报告强调,2005年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区域合作硕果累累。涉及环保、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交通、旅游等广泛领域。 信息共享平台正不断拓展。《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推进》提出“信用长三角”,力求实现三省市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的试运行、三地信用工作信息的相互交流、企业信息的相互查询。 目前已确定了“长三角”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的工作目标:力争2006年前,共同制定区域内三方信用信息,完成信用信息的分级管理,实现基本信用信息的共享和信息定期更新新机制,制定信用服务机构跨省市服务导则和建立信用服务机构失信通报制度;争取2007年前,建立针对企业和个人的联合奖惩机制;争取2010年之前,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信用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2006年,“长三角区域规划”将出台,着重研究解决区域 10 内分工、协调区域内各地区共同关注但单一省市又难以自行解决的重大问题,以及区域合作的政策措施。具体包含9大内容: 即长三角发展所面临的综合交通、能源、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发展、人才资源开发、创新能力建设和区域国际竞争力。 区域交通体系日臻完善。围绕国家长三角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规划,沪苏浙将重点推进高速公路和铁路项目的衔接,2005年年底完成《长三角综合交通规划方案》。在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启动方面,上海至南京城际轨道交通项目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及审查工作已经完成;宁杭城际铁路项目前期研究工作也已开始;上海-南通铁路预可行性报告编制完成,崇明至启东过江通道工程可行性报告和相关专题研究工作也已完成。 “无障碍旅行区”雏形实现。通过积极完善旅游合作协调机制,沪苏浙加大了旅游市场拓展和项目开发合作的力度,共同构建“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2005年7月,国家旅游局批复将三省市编制的《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作为重点项目,纳入全国“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计划中。目前,三省市正积极创造条件促进长三角区域内旅游专业人才的柔性流动,相互认可业务资质证书,实行导游管理信息、执法信息的共享。 11 对于长三角,报告特别指出要协同调整产业结构。长三角城市群之间应向产业结构的梯度发展、层次开发倾斜,避免区内的过度竞争。逐步形成互补、共赢的梯度开发优势。 “区域的联系,产业的联系,利益的一体,这是长三角努力的方向。要实现梯度转移,区域间的产业就要一体化发展。”陈维认为这一建议非常合理。“不能上海全部高层次,其它地区都是低层次。要在区域间的产业更加紧密和联系的格局下,探讨梯度的问题。” 陈维认为,现在后发地区可以作为生产基地,先发地区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连成一体化的产业布局或体系。 【相关链接】 数字“双三角” 双三角地区的贸易额占全国贸易总额的64.2%,2005年总量达9131亿美元。其中,长三角实现贸易总额50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2%;珠三角实现贸易总额4107亿美元,增长20.2%。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05年长三角以16172亿元远远高于珠三角的529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8.6%、16.6%。 2005年双三角财政收入总额为438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3.9%。其中,长三角财政收入为3174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占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8.3%提高到9.3%;珠三角为1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占珠三角 12 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1%提高到6.7%。 近几年长三角对外贸易以较高速度增长。2005年,长三角对外贸易总额比上年增长25.2%,珠三角对外贸易总额增长20.17%,长三角比珠三角快5个百分点。到2005年,长三角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2001年的27.09%上升到35.33%。而珠三角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由2001年的33.04%下降到28.88%。长三角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来源:国际金融报 篇三:珠三角与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比较 摘 要: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现状分析,思考两大经济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珠三角;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我国经济区域中增长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的两大区域。近年来,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在共同推动着我国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相互间的竞争也越演越烈,引起了学者们的密切关注,大家多角度地对两地进行了比较研究。这里选取两者未来发展趋势来展开分析。 1 珠三角与长三角的范围界定 目前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和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有不同的划分。其中最重要的 13 划分有广义的和狭义两种,广义的长三角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的所有地区;狭义的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即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即浙东北地区),共计15个城市。广义的珠三角包括广东省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狭义的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等14个市县。 2 珠三角与长三角的现状 2.1经济总量稳步提高 2005年双三角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52022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83085亿元)的28.4%,比上年的27.8%提高了0.6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0亿元大关,达到33963亿元,继2003年突破20000亿元后,再迈上新的台阶。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18059亿元,比上年增加2730亿元。从总量看,长三角的经济总量高于珠三角。 2.2 利用外资进一步增加 2005年双三角外商直接投资额为37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5亿美元;占全国的59.3%,比上年的53.6%提高5.7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占全国的41.3%,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 14 点;珠三角占全国的17.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双三角地区仍是我国吸引外资最多的地 区。 2.3 长三角对外贸易发展以较高速度超过珠三角 近几年长三角对外贸易以较高速度增长,2005年,长三角对外贸易总额为50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2%,珠三角对外贸易总额41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17%,长三角比珠三角快5个百分点。2004年长三角比珠三角快18.8个百分点。到2005年,长三角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2001年的27.09%上升到35.33%。而珠三角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由2001年的33.04%下降到28.88%。长三角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3 两者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3.1 区域规划的目标 随着中国市场体系的完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交通基础的完善、信息产业的发展,国内很多区域经济规划已经突破了行政区划。与此同时,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考虑的不是当地人为的行政区划,而是整个区域经济状况和投资大环境。 国际经验和中国两大三角洲的实践表明,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并非要求行政一体化。 在布局结构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分别都是有一个中心城市作为龙头,其他次中心城市服 15 从于中心城市的发展模式。珠三角以香港为中心,以广州、深圳为亚中心、东莞、佛山、珠海、江门、中山为次中心。珠三角目前的区域规划影响了其聚集力和辐射力的发挥,所以珠三角在未来应该在东、西、北三个区域内重点建设几个城市,使他们成为经济发展的次增长极,带动整个经济区的发展。近期来广州、深圳和香港之间协同构造“大珠江三角洲”,努力打造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并提出包括南方9个省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内的“9,2”泛珠江三角洲概念,都是市场力量突破行政区划,进而主导区域分工的典型。通过珠三角概念的扩大,经济发展能得到有效提高,珠江三角洲可能会再度迸发出新的活力。 长三角是以上海为龙头,以苏州、南京、宁波、杭州为次中心。未来的长三角会形成长三角大都市圈,以河口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为主构成了长三角的广大地区,包括上海是以及江苏省、浙江省14个中等以上城市。在长三角未来区域规划战略中,要明确大方向,第一是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定位。长三角区域将近有10万平方公里,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功能定位、在世界经济发展、亚太经济发展中的位置,要有一个思路;第二在这范围里,有哪些城市群,功能定位在哪里。例如南京城市群,它除了江苏部分城市外,还一定会辐射到安徽,安徽又会有东拓问题。所以说新一轮的长三角区域发展还须更深入思考各个方面的内容,找准定 16 位,重点解决长三角区域推进经济一体化货物共同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它们未来发展的空间,既取决于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关系,更取决于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它们如何在全球分工中的定位。在全球化背景下,两大区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良性竞争,才有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参与国际分工。 3.2 发展模式改革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起飞时的发展条件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发展条件的差异也造就了两个三角洲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珠三角毗邻港澳,和海外众多华侨联系密切,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程度高,对珠三角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前珠江东岸的发展与香港制造业向大陆的扩散直接相关,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又叠加了中国台湾等地区的IT产业转移形成了目前的轻型制造业基础。珠江西岸早期的发展则以乡镇企业引进技术设备、内生性集聚和进口替代为主,市场指向主要是国内。产业结构应适应当时中国的市场需求,主体是轻型制造业。早期的珠三角发展模式在 战略上出现了急功近利,主要是来料加工模式及“世界工厂或车间”,依赖从农村走出来的廉价劳动力,维持低成本,以“赚中国工人的钱”崛起。近年来在政策与地理优势逐渐弱化的情况下,能源不足、环境污染、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 17 贸易摩擦不断等困扰开始出现。 于是珠三角应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改革。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步改为外部变量引入型制度创新模式,是一种通过引入系统外部变量,打破系统原有均衡,加速整个系统的制度创新,实现制度变迁。珠三角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胆、最成功的尝试,就是在与港澳以及东南亚紧密联系,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直接参与了国际产业链的调整与循环。由此引发了体制全面创新,目前正以海外上市、融资租赁、OEM加工(如格兰什)等形式与跨国公司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潮流相配合,逐步扩大外向型比例,同时它们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珠三角还应强化优势、弱化劣势,充分利用京广、京九铁路扩大与内陆腹地资源和产品贸易。并通过湛江港加强与大西南的联系,充分利用桂、黔、滇三省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实现区域辐射和横向协作。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中心环节,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推进高技术产业等关键领域的重点突破。 长三角的发展模式与广东的模式基本相反,其主体是以规划管理型的政府操作模式主导经济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上海一直在学习广东的经验,但由于其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微观经济基础,上海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央政府对中国市场经济有了较成熟认识后,以浦东开发开放政策为开端,上海开始了一 18 次自上而下的经济革新之路。强势政府提供市场替代的行为,与上海长期的计划经济传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上海政府得心应手,在短短十年时间内就令一个具有沉重历史包袱的特大城市焕然一新。江苏也是如此,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的示范作用对江苏发展有重大作用,到21世纪初期江苏南部的工业结构全面转向外向型,江苏取代广东成为中国对外资最有吸引力的地区。江苏和上海吸引外资的模式,也成为珠三角学习的对象。 由于自然、经济等原因,未来的长三角具有潜在的多极化趋向,广阔的区域会造就无穷的活力,苏南、环杭州湾等地区,机制灵活,发展空间较大,随着周边区域经济规模的扩大,由于外部经济性和报酬递增,区域投资环境将有极大的改善。长三角将会形成多点并重快速发展格局。多座城市快速发展,各自具有叫大的经济规模和较高的发展水平,是后长三角时代的一个基本特点。 3.3 传统产业的改造,新兴产业的培育 珠三角目前的轻工业和制造业比较发达,而化工、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滞后,所以必须发展与之配套的上游工业部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珠三角未来工业的发展要以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形成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新兴支柱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工业体系。同时可以大力发展第三产 19 业,重点发展物流配送产业、信息服务业、以旅游为龙头的生活服务业,推进第三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将成为广州市三大支柱产业,同时布局汽车制造、电信设备业、新材料等七大重点行业。随着本田、丰田、东风日产以及其它汽车基地的相继投产,广州已成为国内又一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 长三角制造业空间具有均质化格局,它还具有制造业发展的投资环境均质化特点。长三角的高速发展,是在信息化和国际化时代发展。由于上海的服务业发展受到制约,大批跨国公司在上海落脚,海外资本市场又吸引江浙企业上市,替代了上海资本市场发展的部分空间。所以,长三角的制造业占全国比重在不断攀升。据预测,到2010年,假定人民币汇率不变,长三角制造业占世界比重有可能达到2.1%,到2020年,则达到4%左右,20年后可能达到8%左右。长三角制造业依靠其雄厚的工业基础能够发展得更加强劲,培育出更多有实力、 有技术含量、有现代管理的制造型大企业。同时,逐渐成为中国的投资中心是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另外还应外协同调整产业结构,长三角城市群之间应向产业结构的梯度发展、层次开发倾斜,避免区内的过度竞争。逐步形成互补、共赢的梯度开发优势。 20 4 结语 当今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理准备,应对区域格局的重大变化,在发展规划、区域布局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适应变化。 参考文献 ,1, 杨京英,郑泽香,任晓燕. 2006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比较研究,J,.中国统计信息网,2006,(10). ,2, 张邦雄, 珠江三角洲区域分析,J,. 管理科学文摘,2006. ,3, 刘华,蒋伏心.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研究述评,J,. 上海经济研究,2007,(8). 篇四:长三角和珠三角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长三角和珠三角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过度发展了,由此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中国太大了~每个地区都有很多的人口,超过一亿人口的地区就很多,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地区间的竞争是必然的。” 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长江三角洲同珠江三角洲之间的经济竞争,东莞台商协会副会长郭山辉做出了上述评论。东莞台商协会是中国大陆会员最多的台商协会。 郭山辉本人是做豪华家具生意的,在东莞建厂已有多年,在全世界做欧美市场的家具生产商中,他的企业排在世界前 21 五名以内。但就在不久以前,他在上海附近设立了分厂,并且有连根拔的迹象。由于他的迁移,当地与其生产相配套的七家台资企业同他一起迁往上海。在那里,当地政府给了他几十亩土地,让他扩大生产规模。因为他的企业规模大,又是新来投资,因而每当他回那里,必有官员去机场迎接,并悉心探问一番。据介绍,在东莞投资的台商,绝大多数都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了分厂或分公司,最差的也要建个办事处。 曾因改革开放先行一步而成为沿海明珠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面临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咄咄逼人的竞争。这种压力可以从不久前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个“高度重视”上体现出来,其中一个就是:高度重视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迅猛发展的势头,并提出要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的确,如果考虑到珠江三角洲经济对外向型经济的高度依赖,那么外资北上对珠江三角洲的影响,不论怎样评估都不为过,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这一地区的未来。 当我们目睹世界五百强云集上海,台湾电子业龙头企业纷纷奔向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连珠江三角洲的台商也蜂拥北上时,我们不能不为珠江三角洲的明天而担忧了。对珠江三角洲来说,确实有一个深刻反思、并在此基础上给自己重新定位的问题。 市场:没有长三角辽阔 22 在谈及为何去上海设立分厂而不在当地追加投资时,郭山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长江三角洲的政策比较灵活,优惠,而且政府不收费,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别,东莞这边收得比较厉害。那边招商很积极,政府服务好,统一窗口办事,效率高。” “就国内市场来讲,如果要把规模做大,应该在华东、京津唐地区分别设厂。如果规模不够大,还是呆在东莞。” 郭山辉的意见在台商群落中是有很大的代表性的,而且他所谈的问题,不仅对于台商有意义,也是任何外商决定投资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从市场角度来说,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苏南地区以及浙东北地区,共15个城市,土地面积99678.5平方公里,人口7470.55万人(截至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3740亿元。而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在内共计14个县市,土地面积4169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262.14万人(截至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6439亿元。从几方面数字看,两者都相差一倍以上。 从城市化发展水平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也高过珠江三角洲,这一地区形成的以上海为中心,南京、苏州、杭州、宁波为次中心的城市带,城镇体系等级齐全,城镇规划质量较高。与此相对,珠江三角洲无论在城镇的规划质量,布局的合理性,城市功能的发育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出过分依赖“香港因素”的特点,市场的辐射性也不如“长三 23 角”。 由于地理上的区隔,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历史上就不具有对内地的辐射性。改革开放20年,它也一直是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见长,对市场的辐射和影响主要在国外而不是国内,因此它对中国经济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出口大省这个角色上。这一点,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好相反。 再从整体经济实力来考察,中国大陆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有10个位于长江三角洲,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这一地区占了一半。如此具有诱惑力的市场,自然是任何外来投资者绝对不能忽视的。事实上,那些由珠江三角洲北上,或者不去珠江三角洲而直接投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商,绝大多数是奔着这个市场而来的。用东莞台商协会会长张汉文的话来说,“是为了内销的目的。” 不过问题在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过去也是有过30%的内销比例这一说法的,为何对外商没有吸引力呢, 张汉文会长道破了其中的原因:“以前是有30%的内销比例,但是实际上没有人去碰内销,万一海关来查怎么办呢,比例、数额不容易确认,这边的海关太严了~” 张汉文本人的主要生意是做鞋,不过他生产的鞋属于军需品,供应美军用的,在鞋类中属于高科技。9?11事件后,别的台商生意不景,唯独他“风景这边独好”。他自己承认, 24 他和他的家庭成员近来也到江苏去投资了。一是在江阴投资了一个高科技生态农业项目,二是在无锡建了一家制衣厂。 张汉文说:“海关的问题,其实在全国的政策都一样的,但是这边的海关似乎特别严厉。”与此相比较,长江三角洲的一些地方很重视台商的这块心病。为了吸引珠江三角洲的台商去他们那里投资,他们来招商时,甚至专门带当地海关关长一起前来。据了解,当初昆山组团来东莞招商时,随团的当地海关关长就当面向当地台商详细解释各种有关海关的政策法规,并向台商大派定心丸。 政策全国一样,操作却大有讲究,商人当然是最现实,最会比较的了。 人力资源:遭遇制约 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力资源素质不高,以 及难以获得大批优秀人才,是记者访问中北上的台商们一致的印象。 东莞台商协会会长张汉文说:“在珠江三角洲这边人才的取得比较困难,高级一些的人才都要到内地去招聘,甚至要到内地高校去预定大学毕业生。”协会副会长郭山辉也表示:这里的劳动力基本上是外来人口,大学的供应量不足。东莞城市过度发展,居住环境不好,造成高级人才不愿意来。 实际上,东莞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工人不仅是“外来人口”,其中绝大多数就是内地的农民,而在内地农村,九年制义务 25 教育并未普及,就是说,东莞的工人相当一部分连初中都没有毕业,其素质可想而知。当地一名港资玩具厂的工程师告诉记者:“这些工人怎么这样迟钝,怎么教都教不会~”而谈到管理人才乃至高级人才,那更是珠江三角洲的弱项。 一项统计数字显示:1999年,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市人口占全国的10.4%,而高等院校、高校教师、在校大学生、科研机构数及科技人员分别占全国的13.9%,14.9%,16%,12.7%和14.4%;而同期广东人口占全国5.8%,上述其他指标分别为4.7%,4.3%,5.4%,5.2%和3.1%。如果按人均比例来看,1999年江苏、浙江和上海市每百万人口拥有高校1.13所,研究机构5.59所,每万人拥有2.54个高校教师和30.37个在校大学生。国家计委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研究所的胡勇博士对此评论说:珠江三角洲科技创新能力普遍不高,缺乏知名的研究型高等院校,与其GDP在全国名列前茅的排名很不相称。 而在吸引外来人才方面,广东省人事厅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负责干部透露:在吸引海外留学人才方面,目前广东省做得远不如上海,甚至不如北京。在吸引内地人才方面,近年来虽然通过高收入吸引了一批人才,但同实际需要相比,仍然显得不够。而且在引进人才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着重形式而不重内容的现象:广东一家高科技企业常年在当地一家大报上刊登人才招聘广告,但是大批高级人才却被拒之门 26 外,原因何在呢,据该企业内部人士透露,这是企业以这种形式给自己做形象广告,招人倒在其次,同时因为招聘广告属于分类广告,收费反而便宜,可谓一举两得;另一方面,不少珠江三角洲企业在招聘人员时,动辄非硕士,博士学位不要,但人员招聘进来后,只能做普通的文员工作。这种人不能尽其才的现象本身就说明,当地消化吸收人才的能力不强。 人力资源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制约不仅表现在人才的缺乏和人力素质的低下:由于当地劳动力几乎全部是来自内地省份的农民,因而劳动力的流动性极大,当地外资企业很难培养出一支稳定的熟练工人队伍。特别严重的是,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劳动保险逐步强制推行,一些内地农民工为了获得一部分保险赔偿,动辄在各企业间随意“跳槽”,造成外资企业蒙受损失,而长江三角洲的情况则截然相反。记者几年前在浙江萧山的一次采访,可以很好地说明:为何外资企业宁肯支付高于珠江三角洲的人力成本也要去长江三角洲投资。 那是一家港资企业,在这家企业进萧山开发区之前,开发区管委会把有关规定对香港老板先讲清楚: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招收工人,但是工资发放不能低于当地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水平,二是劳动社会保险一定要交,在此前提下,开发区工会组织将努力协助工人安心工作,努力生产。香港 27 老板一算,虽然人力成本比珠江三角洲稍微贵了一些,但工人都是当地人,一律高中毕业,不少还是技校或职业学校毕业生,也值得。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请了一位原来担任过村委书记的老先生担任工会主席,从此劳资双方和睦相处,工人也敬岗爱业,有的女工从十七八岁开始在工厂做起,一直到结婚,生子,仍然不离开这家工厂。相比之下,这种情形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绝少出现,而劳资纠纷不断倒是成为珠江三角洲劳资关系的常态。两地相比,人力资源环境谁更有吸引力,已是相当明白了。 政府服务:稍逊一筹 谈起政府服务的不足,不能不提到珠江三角洲城市的“过度发展”问题。 从城市管理来说,中国政府历来是根据当地常住的户籍人口来设定管理部门的人员编制的。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一个现实是: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结果导致外来务工的暂住人口极大地超过本地户籍人口,像东莞、深圳等城市,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之比已经达到1?4甚至还要多,但是政府管理部门的人员编制却仍然是按照户籍人口的比例来配置,这样一来,管理效率的低下也就是必然的事了。长期困扰东莞等地外资企业的社会治安、城市交通问题,就是这种城市“过度发展”的后果。 作为广东省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同时也是经济实力最强 28 的城市之一,任何一个外地人第一次到东莞时,一定会为城市交通管理的混乱感到惊讶,逆向行驶、冲红灯比比皆是,摩托车满街乱跑,车辆过后一地尘土。更有甚者,有时你满街很难找到一个警察。张汉文对此分析说:“东莞的城市(管理人员)编制问题,治安、交通警察的编制没有跟上东莞作为外来移民大市城市发展的要求,按照本地居民人口数定编制肯定是不妥当的。东莞外来人口已经达六七百万,城市(管理人员)编制没有跟上,警察编制跟不上,就拉治安队来充数,而治安队没有经过正式训练,素质很差,有些根本就不是正经人,结果带来很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治安不好也就不奇怪了。广东省一家传媒驻当地记者站站长评论说:“不是东莞当地不想治安好,是它编制就这样多,一点办法都没有~” 但是据张汉文反映:有些公安执行公务不讲策略,有影响台商经营的现象。“当有怀疑台资厂有违法现象,还没有证据,还在调查中,就一下子带走好几个人,都是工厂的核心人物,造成工厂停产。对于外销企业来说,无法按时交货的损失是没有办法弥补的。” 张汉文介绍,东莞个别基层政府有违法行政的现象。“比如对工厂边角废料的处理问题,以往外资企业对自己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一般都是找一个合适的价钱卖掉,然后给员工发放奖金或者搞福利,但是后来要求统一卖 29 给与政府有关系的废料处理厂家,他们又故意压价,所以台商不愿意把废料卖给他们,结果发生武力抢夺的恶性事件.这样就太不应该了~因为边角废料其实还是属于业主的财产,怎么处理是业主自己的事情。” 而说起华东来,台商们一致反映:当地政府很珍惜招商的机会,加倍对其礼遇。张汉文介绍说:“那边几十个城市向我们招商,已经在东莞的台商是他们特别要吸引的对象。那边的政府部门、银行上门服务,直接来和你沟通,我们随时可以和他们的县市领导直接沟通。” 根据记者的长期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政府吸引外商(特别是台商)最厉害的招数是:关照和规范。江苏、浙江一些城市因为处于招商的早期阶段,所以对外来的投资者关照有加,而且这种关照往往是由当地主要负责干部出面实施的。因为招商事关政绩,当地负责干部常常亲自出马帮助外商排忧解难,并和这些外商建立固定的联络管道,这对于具有中华文化背景的外商来说,特别能给其安全感。另一方面,对于大的外来投资,当地政府以规范和优秀服务相对应。因为大企业不同于中小企业,需要在政策的灰色地带得到官方的照顾,它最看中的是规范,而曾经作为中国计划经济大本营的上海地区,在规范这方面是有传统的。 长江三角洲地区政府以不同的办法对付不同的外商,并且常常两手并用,获得了外商的普遍好感。 30 城市分工与产业整合:仍处于“战国时代” 近来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在逐步形成经济一体化,各地自觉地认识到上海的龙头老大地位,开始进行各自资源的整合和调配,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定位和分工。 在政府层面,两省一市政府空前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目前已经有了常务副省长、常务副市长之间一年一度的定期交流。用上海市常务副市长蒋以任的话说:上海与江苏,浙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前景有着共同的认识,下一步两省一市要全面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动经济互补互动,各扬所长,共同发展。在外来投资方面,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制造业去江浙,商业服务业去上海;中小企业去江浙,大型企业去上海。现在,高科技台商纷纷向昆山、苏州、无锡等地群聚,形成完整的IT制造业群落。上海则为周边企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方位服务。据香港《文汇报》报道:上海和昆山、苏州、吴江等地政府已经逐渐达成“错位发展,形成特色”的共识。而内资企业例如春兰集团,则宣称自己有两个总部,“泰州是制造总部,上海是投资总部,泰州交的是制造税,上海交的是投资税。”这种具有不同功能和定位的城市群落,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和市场。而相比之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协作则相当令人失望,用“战国时代”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31 以基础建设而论,在珠江三角洲如此狭小的范围内,居然同时存在着深圳、珠海、广州几个机场,现在广州还要再建新机场。而港口建设呢,目前已经有了广州黄埔港、深圳盐田港、珠海高栏港、中山南沙港,而南海还要再建新港。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这中间无疑有着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暴露出一个问题: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城市各有企图,彼此间无法协调和沟通,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缺乏一个大家公认的领头羊城市。 再以城市功能和定位而言,据介绍,广东省原来明确支持以“中心城市”定位的城市只有广州和深圳,而今年上半年东莞市委书记佟星高调向媒体宣布“东莞要建成现代化中心城市”。据说,有更高层的领导支持这一新定位。再从产业来看,深圳有一年一度的“高交会”,东莞就来一个“电博会”,顺德、珠海、中山、惠州、深圳,各地都在搞家电制造业,产业趋同性十分明显。 这种战国纷争的结果,造成资源的浪费,无法形成整体力量,其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自然大打折扣了。 出路:“大珠江三角洲”的构想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市场和人力资源方面,珠江三角洲在相当时间内无法同长江三角洲抗衡,特别是人力资源,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问题的;而政府服务,特别是区域经济协作,珠三角则有比较大的改进空间。 32 最重要的是,珠江三角洲必须在经济上和香港进一步融合在一起,建立一个“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在这一过程中,自觉地维护香港的龙头地位,发挥其亚太金融中心的带头羊作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在相当长时间内,“大珠江三角洲”在国内的地位将无可能取代。 要实现上述目标,珠江三角洲各级政府在思想上必须摆脱唯我独尊、排外的狭隘视野,真正理解“富而思进”的深刻含义。不在思想上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珠江三角洲的明天实在令人担忧。 关于同香港合作建立“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问题,对广东未来前途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目前有两个问题必须要解决,一是双方利益的协调,二是中央的态度,因为这毕竟牵涉到“一国两制”。 33
/
本文档为【做广告策划去长三角好还是珠三角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