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盛开在诗美之树上的两种异质玫瑰——郭沫若《太阳礼赞》与雪莱《西风颂》之意境比较

2018-06-28 7页 doc 20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7436

暂无简介

举报
【doc】盛开在诗美之树上的两种异质玫瑰——郭沫若《太阳礼赞》与雪莱《西风颂》之意境比较【doc】盛开在诗美之树上的两种异质玫瑰——郭沫若《太阳礼赞》与雪莱《西风颂》之意境比较 盛开在诗美之树上的两种异质玫瑰——郭沫若《太阳礼赞》与雪莱《西风颂》之意境 比较 第7卷第1期 2008年1月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JournalofLuoheVocationalTechnologyCollege V01.7No.1 Jan.2008 盛开在诗美之树上的两种异质玫瑰 一 郭沫若《太阳礼赞》与雪莱《西风颂》之意境比较 蒋钱英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夺?幸??串?????争?夺...
【doc】盛开在诗美之树上的两种异质玫瑰——郭沫若《太阳礼赞》与雪莱《西风颂》之意境比较
【doc】盛开在诗美之树上的两种异质玫瑰——郭沫若《太阳礼赞》与雪莱《西风颂》之意境比较 盛开在诗美之树上的两种异质玫瑰——郭沫若《太阳礼赞》与雪莱《西风颂》之意境 比较 第7卷第1期 2008年1月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JournalofLuoheVocationalTechnologyCollege V01.7No.1 Jan.2008 盛开在诗美之树上的两种异质玫瑰 一 郭沫若《太阳礼赞》与雪莱《西风颂》之意境比较 蒋钱英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夺?幸??串?????争?夺?夺?t}?夺?牵???孛?????孛-夺 摘要:以往研究郭沫若和雪莱的论着,多偏向于前者对后者的师法借鉴关系,对二者的美学观和精 神气质的相同点比较上开掘得较深,但就二者的差异,特别是通过具体作品作诗艺上的对比则几乎没 有.本文选取郭沫若的《太阳礼赞》和雪莱的《西风颂》进行意境比照,寻求两者的不同点,以及探讨了 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笔者认为这两首诗在意境上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被歌颂主体的隐现和 显现;抒情主体与歌颂对象的关系不同;作品意象所体现的空间意识有很大差异. ;"情""景"结合;意象;空间意识 关键词: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864(2008)O1—0035—02 ? 牵?牵?夺?夺?争?专?44>?-ew?{?夺?争?夺?夺?夺?争?夺 要开启这个题目,首先须明确一个概念,即何为"意境"?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里解释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 象,代山川以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 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 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简单 地说,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朱光潜先生也认为: "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恰能传情,这便是 诗的境界.每个诗的境界必有"情趣"(FEELING)和"意象" (IMAGE)两个要素.也就是说,一首诗的意境,既要有外在 的客观景物,又要有内在的主观情感,并且二者相互交融,契 合无间.此景应此情,此情也只能应此景. 我们先分别解读郭沫若的《太阳礼赞》和雪莱的《西风 颂》.郭诗前三节写景,诗人向读者描绘了在一片辽阔的大 海上,一轮红日缓缓上升的壮丽图画.第四节到第七节,诗 人则向大海敞开胸怀,诉说愿望,表达了为光明献身的理想 及同一切黑暗势力搏斗的信念.诗歌采用的是典型的借景 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雪莱的《西风颂》,诗人则用整首诗 向读者描绘一幅"秋色图":秋天,西风狂暴地吹去陈腐的生 命,以横扫千军之势扫去没有生机的枯叶.然后,西风吹响 春的号角,让碧绿,香气布满大地,让它们随着西风运行的足 迹四处传播.诗歌的后两段诗人与西风相应和:"我跌在生 活底荆棘上,我流血了!"尽管如此,诗人还是愿意被西风吹 拂,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为即将到来的春天.诗的结尾,诗 人以预言家的口吻高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至此,诗情与诗景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可见,二诗都可谓情 景交融的典范之作.但这不是我们本文所要论述的重点所 在,我们所要讨论的是在这些极大的相同点以外存在哪些明 显的不同. 第一,被歌颂主体的隐现与显现.这是《西风颂》与《太 阳礼赞》的最大差别.《西风颂》中,在长达70行的诗文里直 接使用到"西风"一词的只有两次.第一次在诗首,诗人热切 地呼唤:"哦,狂野的西风.秋之实体的气息!"第二次在倒数 第二行,诗人写到"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但是,全 诗却有多达六十多种形形色色的意象在间接地表现西风.如 萧疏的万木,被"疫疠摧残的落叶","垂死残年的挽歌","黑 色的雨,火,冰雹","惨然变色的海底的花藻和枝叶无汁的丛 林"等等.这些意象的选择,上天入地,忽远忽近,有虚有实, 体现了诗人广阔的视野和飞扬的神思.读者通过诗歌似乎 也能感受到西风那无孑L不入的气息和雄强的威力.另一方 面,这些意象的选取却又是那样的恰到好处,给人以明不写 风实写风,处处无风处处风的美妙感觉.但是郭沫若的《太 阳礼赞》却有所不同.全诗共十四行,前三段描写太阳初生 时的景象,就有两处直接使用"太阳"这个意象:"光芒万丈 地,将要出现了哟——新生的太阳!"(第二行);"从我两眸 中有无限道的金丝向着太阳飞放."(第六行)至于后四段礼 赞太阳的光明,则更是处处都以"太阳哟"作为开头.这样显 在地一再呈现讴歌对象,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对婴儿般初生太 阳的亲切呼唤.这是五四诗人所习惯使用的直抒胸臆的方 式,是一种爆发式的纯粹无遮掩的抒情,带有明显的时代特 征.两诗在抒情方式上的差异首先来自诗人对作品驾驭圆 熟程度的不同.雪莱是一位"热爱大自然,善于描写气象万 千的自然现象的诗人".郭沫若也不无崇敬地称赞雪莱是 收稿日期:2007—10—16 作者简介:蒋钱英(1982一),女,四川白贡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研究生,主要 从事现代诗学研究. 36漯河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 "自然宠子".因此,在《西风颂》中,雪莱能够用其对大自然 变化奥妙的感悟,随意抓取意象,以抒发奔腾胸中的激情,使 整首诗显得饱满而圆润.但是,郭沫若在写《太阳礼赞》时尚 处于新诗草创期,诗艺并不成熟,也是五四狂飙突进的时期, 呐喊式的直抒胸臆是最切近诗人们表情达意的方式. 第二,抒情主体与歌咏对象的关系不同.《西风颂》中, 作者花了三个大段礼赞西风,都使用第二人称,"我"这个抒 情主体始终是隐在的,是西风身后虔诚的赞叹者和敬畏者: "由于你无形无影的出现,万木萧疏";"不羁的精灵,你啊, 你到处运行:/你破坏,你也保存","从你那雄浑磅礴的氛围, 将进发/黑色的雨,火,冰雹";"哦,为了给你让路,大西洋水/ 豁然开裂."最后两段,抒情主体的"我"终于从幕后走出,参 与了西风,但这种参与只是跟随的,仰望的,服从的."我"的 出现更表现了"你"的强大和雄健:"我若是一片落叶,你所 能提携,/我若是一头波浪能喘息于你的神威,/分享你雄健 的脉搏,自由不羁."我虽也能模仿并灌注你的"骄傲,不驯, 而且敏捷",也"能为剽悍的你",但"我"却也只能如森林般 成为"你"演奏的琴,"我"枯萎的思绪还得借助于"你"播送 宇宙,而"我这韵文写就的符咒",也得凭靠你"传遍天地问 万户千家".可见,《西风颂》中抒情主体与歌咏客体之间是 附丽的关系,力量上的强弱对比十分明显.我们再看郭沫若 的《太阳礼赞》,诗中抒情主体的"我"参与性相当强,从第四 行开始,每一行都有"我"的出现,甚至一行中出现了两次 "我".而"我"与太阳之间的关系也不是敬畏的,膜拜的,而 是长辈似的期待的:"青沈沈的大海,波涛汹涌着,潮向东 方./光芒万丈地,将要出现了哟——新生的太阳!"甚至是 祈使的凌驾其上的:"太阳哟!你不把我照得个通明,我不回 去!""你请永远照在我的面前,不使退转!…'你请永远倾听 着,倾听着,我心海中的怒涛!"为什么两首诗会呈现这样的 差异呢?主要与诗人不同的哲学信仰有关系.雪莱是泛神 论者,当然郭沫若在这一时期也是泛神论者,但这两种泛神 论却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基督教主张万物有灵,因此西方 人在文学创作中,对神,对自然万物是敬畏的,表现在作品中 就是对自然万物以及神鬼上帝等不可知物的崇拜和礼赞,是 一 种站在低处对高者的仰叹.郭沫若虽然一个时期受到了 泛神论的影响,但这个观点到了他那里却发生了变异:泛神 即是"无神","神"就是"我","我"就是"神".所以诗里的 "我"与太阳并不区分开来,"太阳"就是"我","我"就是"太 阳",这样我才能"恨不得,把我眼前的障碍一概划平". 第i,作品意象所体现的空间意识有很大差异.雪莱 《西风颂》中虽然很少直接用到表示空间的词语,但却处处给 人以阔大辽远的感觉.这主要依赖于作品表现空间的方式 和技巧.首先,运用鲜明的颜色对比来衬托空间的旷大,诗 人用蔫黄,黢黑,苍白,潮红等几个色彩对比十分强烈的词语 来描绘疫疠摧残的落叶.试想,这几种颜色的落叶被猛烈的 西风扬起,飘飞于半空而后安归于泥土,该是何等的壮丽! 其次,用雄伟强悍的意象表现空间,如乌云,雨,电,冰雹,波 浪,森林等意象的迭次运用,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空阔而博大. 第,以时间的跳跃壮空间的广大."秋"日的西风将种籽送 到黑暗的"冬"天的床铺,它们又将在"阳春"里发芽,"给高 山平原注满生命的色彩和芬芳".第四,跳跃性的空间意象 更具空阔感.如第二节第一行:"在你的川流上,在骚动的高 空中",第二行又回到"你清虚的波涛表面",第七,第八行 "从那茫茫地平线阴暗的边缘/直到苍穹的绝顶."这样由低 到高再由高到低,就像摄影师手中的长镜头,使读者的思绪 跟随诗人的眼光驰骋于广阔的空间里.第五,诗人偏爱浩淼 而辽远的意象,如苍穹,夜幕,宇宙等.而郭沫若的《太阳礼 赞》,在空间表现上就相当简单了.他描写初生的太阳,仅仅 把它放在"大海"这个恒定背景之上,整个画面清爽洁净,像 一 幅不作渲染的水彩画.它只有汹涌的波浪,"笑得火一样 地鲜明"的"大海中的云岛",却足够让我们在这片蔚蓝色背 景上作旭日东升的遐想了.两诗的差异绝对不是歌颂对象 不同引起的,这来自于中国人与西方人空间意识上的根本差 异.在西方,康德认为心理上空间意识的构成,是靠着感官 经验的媒介,我们从视觉,触觉,动觉,体觉都可以获得的. 所以雪莱在《西风颂》中,动用了各种感官类名词,动词,形容 词,以渲染一个宽阔的空间.那么中国人的空间意识又是怎 样的呢?我们来看宗白华先生的论述: 中国人与西洋人同爱无尽空间(中国人爱称太虚太空无 穷无涯),但此中有很大的意境上的不同.西洋人站在固定 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 极.他对这无穷空间的态度是追寻的,控制的,冒险的和探 索的.……中国人对无穷空间的态度却是古诗所说的:"高 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人生在世,如泛 偏舟,俯仰天地,客与中流,灵屿瑶岛,极目悠悠." 这段论述足以说明雪莱的《西风颂》与郭沫若的《太阳 礼赞》在空间意识上的差异.由于这种差异,两首诗所呈现 的意境也有所区别:《西风颂》给读者展示的是一个三维空间 立体动画,这个画面是由光与影,动和静构成的,整个画面圆 满得似一曲热闹的交响乐.而《太阳礼赞》却只是一幅由点, 线,面构成的简笔画.大海以外,水天之间都是无尽的空. 这正如宗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所探讨的:西洋传 统的油画填没画底,不留空白,画面上动荡的光和气仍是物 理的目睹的实质;而中国画家,用心所在,更在无笔墨处,无 笔墨处却是飘渺天倪,化工的境界.这虽是说画,却同样适 用于诗,因为一首美丽的诗,必是一幅漂亮的画. 中国新诗是外国诗歌在中国传统诗歌土壤上的接种,尽 管在形式上热烈追逐着世界的脚步,但从内在气质,深层哲 学理想上,她还保留着中国的传统.郭沫若的《太阳礼赞》和 雪莱《西风颂》在诗美上体现的最大差异,也就源于此.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70. [2]朱光潜.诗论[A].朱光潜美学文学集[c].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3]吴定宇.抉择与扬弃——郭沫若与中外文化[M].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孟蕴华]
/
本文档为【【doc】盛开在诗美之树上的两种异质玫瑰——郭沫若《太阳礼赞》与雪莱《西风颂》之意境比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