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N的V”和“参照体—目标”构式

“N的V”和“参照体—目标”构式

2017-11-20 8页 pdf 40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9452

暂无简介

举报
“N的V”和“参照体—目标”构式“N的V”和“参照体—目标”构式沈家煊 王冬梅Abstract Thispaperaddressestherequirementsfortheacceptabilityoftheposses-siveconstructionintheformof"NdeV"inChinese.Thecentralissueisthefourse-manticrelationsthatmayholdbetweenNthepossessorandnominalized...
“N的V”和“参照体—目标”构式
“N的V”和“参照体—目标”构式沈家煊 王冬梅Abstract Thispaperaddressestherequirementsfortheacceptabilityoftheposses-siveconstructionintheformof"NdeV"inChinese.Thecentralissueisthefourse-manticrelationsthatmayholdbetweenNthepossessorandnominalizedVthepos-sessee.FollowingaCognitiveGrammarcharacterizationoftheconstructionasarefer-encepointconstruction,itisclaimedthat,servingasareferencepointinestablishingmentalcontactwiththetarget,possessorNmusthaveprominence,whichisfurtherde-finedasacombinationoftwofactors"informativity"and"accessibility".本文考察“敌人的破坏”、“母亲的回忆”、“普通话的推广”这种达式成立的条件,这种表达式可以抽象为“N的V”格式。我们把中心语V的考察范围限定为双音节二价动词,如“破坏”、“回忆”、“推广”等,它们造句时一般带有两个相关联的名词性成分N,分别充当V的主语和宾语,如“敌人破坏桥梁”,“母亲回忆过去”,“政府推广普通话”。“N的V”中的N是这两个名词性成分中的一个。�1.构成“N的V”的四种情形从N是V的主语还是宾语看,构成“N的V”时会出现以下四种情形:A.N只能是V的主语,不能是V的宾语:我们抵抗敌人  我们的抵抗(主)  *敌人的抵抗(宾)中国支持你们  中国的支持(主)  *你们的支持(宾)老师称赞小王  老师的称赞(主)  *小王的称赞(宾)他们思念祖国  他们的思念(主)  *祖国的思念(宾)如果一定要把宾语放在N的位置,那就得加个介词,一般是“对”:对敌人的抵抗  对你们的支持  对小王的称赞  对祖国的思念类似的动词还有:陷害,抗议,服从,访问,帮助,剥削,报复,表扬,抱怨,嫉妒,体贴,指导,侵略,攻击,折磨,支援,介入,热爱,理解,同情,信任,怀疑,佩服,误解等。B.N只能是V的宾语,不能是V的主语:我们消灭敌人  *我们的消灭(主)  敌人的消灭(宾)政府制定计划  *政府的制定(主)  计划的制定(宾)他们扩大影响  *他们的扩大(主)  影响的扩大(宾)大家消除顾虑  *大家的消除(主)  顾虑的消除(宾)5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4期(总第54期)2类似的动词还有:召开,成立,暴露,出版,产生,刊登,巩固,加强,建立,增加,解决,缺乏,普及,讨厌等。C.N可以是V的主语,也可以是V的宾语:敌人破坏桥梁  敌人的破坏(主)  桥梁的破坏(宾)政府保护环境  政府的保护(主)  环境的保护(宾)工人检修设备  工人的检修(主)  设备的检修(宾)我们建设国家  我们的建设(主)  国家的建设(宾)类似的动词还有:分析,选择,研究,讨论,学习,训练,改革,处理,编写,安排,,布置,分配,救济,采购,推广等。D.N不能是V的主语,也不能是V的宾语:土地属于国家  *土地的属于(主)  *国家的属于(宾)做法符合规定  *做法的符合(主)  *规定的符合(宾)刊好比朋友  *书刊的好比(主)  *朋友的好比(宾)类似的动词还有:成为,等于,包括,类似,作为,号称,叫做,值得,相信,遇到等。为什么会出现这四种情形?有什么规律可循?按通行的语义特征分析法似乎难以解决这个问,因为我们无法给上面A、B、C、D四类动词归纳出各类的语义特征来。我们发现,像“思念”这种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一般属于A类:人民思念总理  人民的思念(主)  *总理的思念(宾)儿女理解父母  儿女的理解(主)  *父母的理解(宾)母亲回忆过去  母亲的回忆(主)  *过去的回忆(宾)黑人仇恨白人  黑人的仇恨(主)  *白人的仇恨(宾)但是,A类的动词显然不限于心理动词,大量的A类动词不是心理动词。另外,“讨厌”和“相信”虽然也是心理动词,但一个属于B类,一个属于D类:我们讨厌真真  *我们的讨厌(主)  真真的讨厌(宾)我们相信真理  *我们的相信(主)  *真理的相信(宾)我们还发现,像“扩大”这种“动结式”动词大都属于B类动词,例如:我们提高质量  *我们的提高(主)  质量的提高(宾)他们打破常规  *他们的打破(主)  常规的打破(宾)公司开通航线  *公司的开通(主)  航线的开通(宾)农民改良稻种  *农民的改良(主)  稻种的改良(宾)但是,B类动词显然也不限于动结式动词,大量的B类动词不是动结式动词。不仅如此,有些动结式动词属于C类,例如“推广”:政府推广普通话  政府的推广(主)  普通话的推广(宾)D类动词大多是表示领属、等同等关系的,但还包括“相信”和“遇到”。詹卫东(1998)认为,A类动词是施事凸现的动词,B类动词是受事凸现的动词,很有见地,但没有对“凸现”这个概念作具体说明。于是对A类是施事凸现动词的唯一解释就是格式中N是施事,对B类是受事凸现动词的唯一解释就是格式中N是受事。“N的V”成立的条件仍然没有得到说明。本文要进一步回答()为什么这个格式中的N必须是凸6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4期(总第54期):12现的?(2)N必须什么样才是凸现的?2.“事物”和“关系”按照Langacker(1987)“认知语法”的观点,名词指称“事物”,动词陈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种观点似乎跟传统语法的观点一致,但还是有区别。“认知语法”强调“事物”和“关系”的对立是人通过切身的经验而形成的最基本的概念对立,具有心理上的现实性。在人的心目中,世界就是由“事物”和“关系”组成的。语言中名词和动词的对立是建立在这种基本对立之上的。凡二价动词表达的意念都可以抽象为一个简单的认知图式:这个图式中,封闭图形圆圈和方块代表两个“事物”,连接线(粗黑横线)代表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有的动词表示动作或过程,如“敌人破坏桥梁”,有的动词表示心理状态,如“女儿想念妈妈”,有的动词表示等同、领属等关系,如“时间等于金钱”,“土地属于国家”,但都可以抽象为表示“关系”。这个图式存在两种“不对称”。较明显的是两个“事物”之间存在主次上的不对称。一个是主体,用圆圈表示,一个是宾体,用方块表示。就动作“关系”而言,主体是动作的发起者或实施者,宾体是动作的承受者或结果。还有一种不对称不很明显,但肯定存在,那就是“事物”和“关系”之间“部分和整体”的不对称。“关系”概念总是包含相关的“事物”概念,相反,“事物”概念一般不包含“关系”概念。例如我们无法想象发生了破坏而不想象破坏者(如敌人)和被破坏物(如桥梁)的存在,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敌人和桥梁的存在而不必想象破坏的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关系”代表整体,上面的图式中用椭圆表示,“事物”是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另参看沈家煊1999)3.V的指称化和事物化动词的功能由陈述变为指称,这叫做动词的指称化;动词由表示“关系”变为表示“事物”,这叫做动词的事物化。名词用来指称“事物”,动词用来陈述“关系”,但是我们也需要指称“关系”。而在指称“关系”时,我们把“关系”视为抽象的“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动词的指称化也就是事物化。事物化了的“关系”也用封闭图形(椭圆)表示。动词的事物化主要有三种方式,分别图示如下:图中粗黑线是相对“凸现”的部分。“凸现”是知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同一个事物或情景,由于我们观察的视角或注意的方式不同,就会由于凸现的差别而在我们头脑中形成不同的心理图式或“意象”(y)。动词按甲式事物化就是由凸现“关系”变为凸现两个关联“事物”中的主体。例如动词“编辑”本来陈述“关系”,事物化后变为指称编辑行为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4期(总第54期)imager27的主体,即从事编辑的人,如“老李是这本书的编辑”。同类的例子有:指挥,跟随,领导,警卫等。动词按乙式事物化就是由凸现“关系”变为凸现“事物”中的宾体。例如动词“发明”本来陈述“关系”,事物化后变为指称发明出来的东西或方法,如“爱迪生有许多发明”。同类的例子有:著作,建筑,抵押,欠缺等。动词按丙式事物化就是把“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关系”所关联的“事物”)加以凸现。例如动词“破坏”本来陈述一种过程,这个过程随时间而进展变化,事物化后这个进展变化的实际过程隐退为背景,破坏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凸现出来成为指称的对象,如“破坏容易建设难”。(这好比扫描仪和复印机的差别,前者是逐行扫描的过程,后者是把文件一下子整个复制下来。)“N的V”格式中的V已经指称化和事物化,可以有上述三种方式,例如:(1)这本书的编辑是老李。(甲式)(2)电灯是爱迪生的发明。(乙式)(3)桥梁的破坏很严重。(丙式)第1节列出“N的V”的四种情形主要是针对丙式的,因为甲式和乙式的V已经指称主语(主体)或宾语(宾体),也就不存在N在主语和宾语间作出选择的问题,如(1)中的“这本书”只能是宾语,(2)中的“爱迪生”只能是主语。4.“参照体”和“目标”我们想要指称的事物是一个指称“目标”。要确定一个目标,也就是要建立与一个目标的心理联系,我们往往要借助一个参照体。例如:(1)教堂旁边的自行车 (以“教堂”为参照体确定目标“自行车”)湖中央的小岛   (以“湖”为参照体确定目标“小岛”)姑娘的头发    (以“姑娘”为参照体确定目标“头发”)茶壶的把儿    (以“茶壶”为参照体确定目标“把儿”)这4例可以抽象为“N1的N2”格式(“N1的”是中心语“N2”的修饰语),是一种“参照体—目标”构式(Langacker1993)。“参照体”和“目标”之间是一种不对称关系。两个事物哪一个充当“参照体”哪一个充当“目标”是有一定之规的,不能随意更替:(2)?自行车旁边的教堂  *头发的姑娘?小岛周围的湖    *把儿的茶壶左边两例不是不能说,但一般不说,右边两例干脆不能说。借助“参照体”来指称“目标”遵循一定的规律。“参照体”一般是相对固定的和比较大的,是比较显眼的(用心理学术语是“凸现度”高的)。如“教堂”是固定的,“自行车”是不固定的,教堂比自行车大。同类例子有:(3)衣帽钩旁边的蚊子  ?蚊子旁边的衣帽钩(4)桌子上的书     ?书下面的桌子(书比桌子容易移动)(5)太阳的卫星地球   ?地球的恒星太阳如果两个事物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般以整体为参照体,因为整体比部分显眼。例如茶壶和壶把儿。同类例子有()书桌的抽屉    *抽屉的书桌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4期(总第54期):728(8)中国的台湾省   *台湾省的中国(9)上周的星期二   *星期二的上周整体是“自然的”参照体。在人的心目中,世界不是由把儿、抽屉、头发、省份等构成的,世界是由茶壶、书桌、姑娘、国家等构成的。认知心理学发现,后者属于“基本层次范畴”(basiclevelcategories),前者不是。什么情形下可以以部分为“参照体”来指称作为“目标”的整体?试比较:(10)茶壶的把儿    这种茶壶的把儿*把儿的茶壶   这种把儿的茶壶(11)书桌的抽屉    大书桌的抽屉*抽屉的书桌   大抽屉的书桌(12)住房的卫生间   两间住房(合用)的卫生间*卫生间的住房  (带)两个卫生间的住房“把儿”泛指各种把儿,“这种把儿”专指一类把儿。同样“大抽屉”专指一类抽屉。“卫生间”泛指各种数量的卫生间,“两个卫生间”专指一定数量的卫生间。可见,作为整体的一部分的事物要充当“参照体”必须“专指化”。从信息论的角度讲,“专指化”的目的是提高“信息度”。茶壶一般总是带把儿的,书桌一般总是带抽屉的,住房一般总是带卫生间的,这些属于常识的“整体—部分”关系已经成为“理想的心理模式”。如果告诉别人茶壶带把儿,书桌带抽屉,住房带卫生间,那等于没有提供什么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是大家默认的。然而告诉别人茶壶带某种形状的把儿,书桌带某种大小的抽屉,住房带一定数量的卫生间,提供的就不仅仅是默认信息。5.N的“信息度”“N的V”格式也是一种“参照体—目标”构式。前面已经说明,这个格式中的V已经事物化,指称“关系”这类抽象事物。N和V之间又存在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所以以N为参照体来指称目标时,N也必须有较高的信息度。说话人指称一个事物是为了让听话人识别这个事物。要识别“思念”这种心理活动只能靠观察思念的主体,主体作沉思状,或不思饮食,或夜不能寐,根据这样一些信息就可以判定某人在思念。然而我们无法靠观察思念的宾体来识别思念,被思念者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有人在思念他,也就不会有任何行为上的特殊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思念的主体信息度高于思念的宾体。(这里的“信息度”指的是提示信息,不要跟话语分析的“新信息”和“旧信息”相混淆。)按照Taylor(1994),参照体的信息度(informativity)可以定义为:能为目标的识别提供可靠有效的提示信息的程度。思念如此,其他心理活动也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V是心理动词时,N一般总是主语而不是宾语。A类动词中的其他动词也属于这种情形。例如“抵抗”,要识别抵抗行为,主要看抵抗主体的表现。例如电影画面上只要展现一个人倒在地上还在左挡右推,不必展现进攻者就能识别这是抵抗。相反要设计一个只展现进攻者的抵抗画面,恐怕就很难。信息度较高的N,我们可以对它作出较多的预测,例如“X喜欢Y”中,我们能对X作出较多的预测X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人,正处于一种感情或心理状态中;而对Y不能作出多少预测,Y可能是人,可能是物,可能具体,可能抽象。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4期(总第54期):29B类动词的情形正相反,宾体的信息度高于主体。例如“消灭”,要判定是否已经消灭,主要得看宾体,如看敌人是否已被击毙或被俘获,看主体是没有用的。这类动词的宾语大都跟事物的消失或出现有关,或跟增加减少有关,对这样的变化人最为敏感。动结式的V大多属于B类也是这个道理:结果直接跟动作的宾体相关,例如“扩大”当然是使宾体扩大,反过来也只有参照宾体的变化才能知道是否已经扩大。C类动词关联的两个N信息度都比较高,因此都适宜作参照体。例如“改革”,要判定改革是否真的发生,可以看宾体,如制度是否发生了变化,也可以看主体,如是否颁布了新的法规。“推广”的情形也一样。当然两个N的信息度不可能完全等同,总还是有所差别,这种情况下,哪个的信息度稍高一些,哪个充当参照体的机会就稍多一些。例如“编写”,编写的宾体从无到有,信息度较高一些,因此“教材的编写”似比“老师的编写”显得更自然些。D类动词关联的两个N信息度都不高,因此都不适宜充当参照体。例如要判定A是否“属于”B,我们不能只看或主要看A,也不能只看或主要看B,而是必须同时看A和B。“A等于B”,“A好比B”,“A值得B”也都属于这种情形。有些表面上的例外实际恰恰证明上述分析的正确性。比较“信任”和“相信”。虽然二者都是心理动词,“信任”属于A类而“相信”属于D类。从信息度出发就很好解释:要判定是否“A相信B”,我们无法从主体A身上找出什么提示信息来,但要判定“A信任B”可以根据A的表现(如委以重任)。动词“遇到”属于D类,因为要判定“A遇到B”必须同时观察A和B,两者的信息度因此都不高。�下面的例子进一步证明信息度不同,充当参照体的能力也不同:(13)?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4)?传统的发扬   革命传统的发扬6.N的“可及度”按照Taylor(1994),作为参照体的N除了要有较高的信息度之外,还要有较高的可及度(accessibility)。所谓“可及度”是指相关的概念从记忆或环境中提取的容易程度。道理很简单:只有已经可及的概念才可以充当参照体来建立跟相关目标的心理联系。篇章中的话题(topic)就是可及度较高的成分(参看Giv�n1984)。不适宜做参照体的N一般也不适宜做话题,试比较:(15)他们消灭了敌人      他们抵抗敌人敌人的消灭        *敌人的抵抗敌人消灭了        *敌人抵抗了(16)他们厌恶真真       他们讨厌真真*真真的厌恶       真真的讨厌*真真厌恶        真真讨厌不同类型的名词代表的概念有不同的可及度,它们充当话题的机会也就不等。已有的研究表明,代词的可及度高于一般名词,有生名词的可及度高于无生名词,具体名词的可及度高于抽象名词,因此前者比后者更倾向于做话题。另外,篇章中已经提及的概念可及度较高,言谈的主题可及度也较高。例如,心理动词本来不宜用宾体做参照体3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4期(总第54期):0(17)*小说的理解        *事情的回忆但如果提高宾体的可及度,或使其成为话题,情形就有变化:(18)关于那本小说,它的理解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  那些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它们的回忆带给我很多快乐。(19)结果可能不幸也可能幸福,但不会最不幸和最幸福,在爱的过程中才会有“最”的体验。(周国平《人与永恒》)跟V形成固定搭配的N,即便信息度不高,也可以出现在“N的V”中,原因也是这样的N已经和V在我们头脑中形成固定的心理联系,可及度较高。试比较:(20)回忆往事     往事的回忆(固定搭配)回忆车祸     *车祸的回忆(21)追求真理     真理的追求(固定搭配)追求莉莉     *莉莉的追求再例如“鲁迅的研究”,一般人把“鲁迅”理解为研究的主体,因为研究的主体信息度高,但是在一定的人群内,例如在文学评论界,“鲁迅”就可以理解为被研究的对象,原因也是可及度较高。7.N的“凸现度”上面固定搭配和“鲁迅”的例子说明,信息度和可及度是两个概念,各有各的作用。过去中学语文课本有一篇朱德的文章,题目是“母亲的回忆”,是讲作者对母亲的回忆,“母亲”是回忆的宾语。因为标题总是概括文章的主题(话题),而“母亲”作为回忆的对象正是文章的主题。这是作者用可及度压倒了信息度。据说现在的教材编写者已经将文题改为“回忆我的母亲”,那就是编者觉得还是信息度更重要。�上面提到的“讨厌”也说明问题。“我们讨厌真真”,“真真”的可及度并不比“我们”低(同样可以做话题,“真真讨厌”),但信息度高于“我们”(她的种种表现“讨”人厌),因此“真真”能放在N的位置。然而,一般来说,信息度较高的N可及度也较高,反过来可及度较高的N信息度也较高。这是因为信息度和可及度都跟凸现度有关。从认知心理上讲,凸现度高的事物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反过来,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哪个部分,哪个部分就相对凸现。提高概念的信息度也就提高了概念的“凸现度”。“把儿”前面加上指示词语“这种”,就等于用手指向一个把儿,吸引人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了把儿的凸现度。把抽屉描述成“大抽屉”,把卫生间限定为“两个”,缩小了概念的范围,是一种心理上的“聚焦”,也是提高了凸现度。提高概念的可及度也提高了概念的显著度:可及度高的概念离我们的心理“距离”近,近的比远的显著,所以凸现度高。语境可以改变事物或概念的凸现度。“把儿的茶壶”一般不成立,但有一定的语境就可以成立。设想侦破刑警在现场发现一个茶壶把儿,就会问“把儿的茶壶在哪儿?”,这显然是因为这种情形下“把儿”的信息度和可及度都提高了。上面(18)和(19)也是语境(上下文)改变凸现度的例子。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面要让听话人准确无误地识别指称对象,一方面人又有将注意力集中于显著事物的自然倾向,采用凸现的参照体来确指3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4期(总第54期)1目标因此是折中的也是最佳的解决办法。“N的V”只是语言中诸多“参照体—目标”构式的一种而已。�以上对“N的V”格式的各种表达成立与否的情形作出了解释,最后有人要问,能不能进一步对各种表达的成立与否作出预测?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只能作出如下的“弱”预测:相对凸现的N>相对不凸现的N这个不等式表示这样的单向蕴含关系:跟V相关联的两个N,如果相对不凸现的N能出现在“N的V”格式里,那么相对凸现的N也一定能出现。反过来说就是,如果相对凸现的N能出现在这个格式里,相对不凸现的N不一定能出现。前提是两个N的凸现度多少总有些差别。如果有人发现相对凸现的N和相对不凸现的N都能出现在这个格式(如“政府推广普通话”),或者发现相对凸现的N和相对不凸现的N都不能出现在这个格式里(如“我们相信真理”),这两种情形并没有违背上述的不等式,因为这种单向蕴含关系排除的只是这样的情形:相对不凸现的N能出现在这个格式里,相对凸现的N反而不能出现。附注�一价动词情况简单,只涉及一个名词性成分,基本都可以出现在N的位置。三价动词比较复杂,需另行研究。�信息度虽然都不高,但A作为话题的“可及度”略高于B。“可及度”的概念见下一节。�关于标题语言的特点,参看尹世超(1993)。�关于各种“参照体—目标”构式,参看Langacker(1993)。参考文献沈家煊(1999)“转指”和“转喻”,《当代语言学》第1期。尹世超(1993)说标题动词及相关的标题格式,《中国语文》第4期。詹卫东(1998)关于“NP+的+VP”偏正结构,《汉语学习》第2期。Giv�n,T.(1984/1990)Syntax-AFunctional-typologicalIntroduction,Vol.I&II.Amsterdam:JohnBenjamins.Langacker,Ronald(1987)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Vol.1,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Langacker,Ronald(1993)Referencepointconstructions.CognitiveLinguistics4,1-38.Taylor,J.R.(1994)"Subjective"and"objective"readingsofpossessornominals.CognitiveLin-guistics5:3,201-242.作者简介沈家煊,男,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论著有《“有界”与“无界”》,《不对称和标记论》等。王冬梅,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博士研究生。3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4期(总第54期)2
/
本文档为【“N的V”和“参照体—目标”构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