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经济周期理论的学术论争及其引申_邹战勇

2017-07-24 7页 pdf 533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61521

暂无简介

举报
经济周期理论的学术论争及其引申_邹战勇2013年第4期总第230期专业眼光看经济经济眼光看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的学术论争及其引申*TheAcademicDebateandExtensionontheBusinessCycleTheory邹战勇李星内容提要经济周期理论作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其发展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从研究内容来说,测定经济周期走势,判断其特征与未来趋势,探究波动的缘由及影响并为反周期波动提供理论建议是研究要点。近年来,最新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方法的改进、研究视野的延伸以及新观点的提出上。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建立符合经济特征的理论模型,进一...
经济周期理论的学术论争及其引申_邹战勇
2013年第4期总第230期专业眼光看经济经济眼光看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的学术论争及其引申*TheAcademicDebateandExtensionontheBusinessCycleTheory邹战勇李星内容提要经济周期理论作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其发展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从研究内容来说,测定经济周期走势,判断其特征与未来趋势,探究波动的缘由及影响并为反周期波动提供理论建议是研究要点。近年来,最新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方法的改进、研究视野的延伸以及新观点的提出上。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建立符合经济特征的理论模型,进一步解释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是其研究的主要趋势。关键词经济周期国际经济周期宏观经济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320ZouZhanyongLiXingAbstract:Asoneofthecorecontentsofmacroeconomics,thebusinesscycletheory’sdevelopmenthasbeenwidespreadconcerned.Fromitscontents,determinationofthebusinesscyclestrend,judgeitscharacteristicsandthefuturetrend,researchthereasonsandinfluenceandprovidetheoreticalsuggestionsoncountercyclicalarethekeypointsofbusinesscyclestudy.Theimprovementofthemethods,theextensionoftheresearchvision,aswellasnewideasputforwardarethelatestmainlyresearchprogressinrecentyears.Toestablishthetheoreticalmodelwitheconomiccharacteristicsoftheeconomicsituation,furtherexplainedthereasonsofthebusinesscyclearethemainlytrendsofthisresearch.Keywords:businesscycle,internationalbusinesscycle,macro-economy*该标题为《改革》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经济周期理论研究:国外新进展与研究趋势》。基金项目:2012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项目“中美经济周期协动性及美国周期阶段非对称性传导研究”(批准号:S2012040006253)。经济周期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最引人关注的宏观经济问题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周期的发展状态、模式以及特征都发生了数次明显的变化。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经济周期经历了从古典型经济增长到增长型经济增长的转变,波动频率呈现自高向低的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周期在增长阶段上表现出长而缓的良好发展趋势。在这种环境下,如何运用经济周期理论,监控经济发展状态,预测未来经济走势,提出反周期性建议,帮助我国经济维持这种长期稳定的增长状态成为现阶段最引人关注的问题。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理论界围绕经济周期理论的起源、实质、特征及传播途径等问题争论不休,其研究范围也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从专注一国经济周期的波动,延伸至国际经济周期领域。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在该领域又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宏观经济MACROECONOMY292013年第4期总第230期专业眼光看经济经济眼光看中国展。这里通过梳理经济周期理论,对近年来该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述评,为我国更好地运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提供参考。一、经济周期测定:新指标的选择与新方法的运用经济周期的测定是该理论中非常成熟的一部分内容,当前几乎各国都有专门的统计部门测度并预测本国的经济周期。随着投资、消费构成的改变,原本一些用来衡量经济周期波动的指标与理论模型都可能变得不再适用。[1]因此,就其研究内容来说,找到最能体现整体经济形势的指标描述经济周期,构建更符合经济现实的理论模型预测其未来趋势,是研究的要点。预测经济周期指标的选择是这一问题的研究基础,不同经济指标不仅蕴含的经济价值不同,而且对总体经济形势的表现能力也不同。Stock&Watson将美国国家经济研究署经济周期测定中心和经济政治研究中心雇佣下的一个科研机构提出的测量经济周期的指标进行了归纳,并采用270个月的经济数据对美国经济周期进行了重新测定。与原方法相比,该方法注重了多项经济指标在测量经济周期时的集聚效应。[2]Ohanian&Raffo提出了一种新的衡量经济周期的指标,即劳动时间。他们在14个OECD国家中建立了季度劳动时间体系,发现劳动时间会随着产出波动而波动,且其同步性还在逐渐增强。[3]现有经济周期理论模型基本上是在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研究时,一些模型的假设就与现实发生了冲突。Javieretal.认为经典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RBC模型)不能解释新兴国家的经济周期,他们构建了一个基于非平稳生产率冲击的小规模开放经济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采用阿根廷和墨西哥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经济数据估计了模型参数。在引入保险和金融摩擦冲击之后,该模型为研究新兴市场的经济周期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方法。[4]经济周期的预测研究,一直以来较为注重预测工具的选择,如Hung&Lin提出了一种结合直觉模糊集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的方法(IFLS-SVRGAs),并结合遗传算法准确预测了我国台湾地区经济周期长期走势。他们指出,在LS-SVR成功预测时间序列的基础上,结合直觉模糊集能够帮助模型更好地预测经济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效应。[5]也有一些学者利用时间序列的先行效应,对经济周期走势进行预判,如Gilchrist&Zakraj觢ek构建了一个对经济活动具备良好预测能力的信用利差指数。该指数能够捕捉到上市公司的预期违约与过度债券溢价情况。其研究表明:过度债券溢价的冲击将导致经济活动和资产价格下降,从而使经济进入衰退。[6]二、经济周期的成因短期经济增长对长期趋势的偏离,不论是在短波、中波还是长波状态下都客观存在。对于这种周而复始,看似有规律可循却屡屡出人意料的波动形态,理论界热衷于探寻其存在的原因,因此经济周期的成因研究也是该领域研究成果最多的领域。近年来,针对这一问题,主要集中于对新信息、预期、技术冲击等外部因素以及金融、投资等内部因素的探讨。(一)经济体系外部诱因:信息、预期、技术与人口信息被认为是经济周期潜在的重要推动因素,信息冲击会改变人们关于未来经济的预期,影响他们当前的投资、消费与工作决定,从而引起经济波动。从理论上来说,信息有效程度的增加能够让人们更容易对未来作出准备预测,从而减少经济波动,提升经济稳定性。[7]即便理论界对信息存在的价值有着清晰认识,但从实证的角度来说,该外部因素仍然不能很好地被理论模型吸收。因为,现有模型都不能很好地预测消费、投资、就业、产出和资产价格等对未来利好消息的反应。Karnizova认为,在模型中加入人们对财富的欲望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他认为信息驱动的经济繁荣,主要由劳动供给的扩大所引起,而其缘由则是人们获取财富的欲望。[8]宏观经济MACROECONOMY302013年第4期总第230期专业眼光看经济经济眼光看中国Barsky&Sims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SVAR模型去识别未来技术信息的冲击效果。他们认为,虽然信息冲击能够对产出的中频波动作出一定解释,但是却不能解释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衰退,即对于利好消息,经济波动反应明显,但是对利空消息的影响却不甚明了。[9]与信息驱动经济周期不同,预期因素是涵盖了心理因素、市场情绪及偏好的非理性转变等一系列个人因素的外部变量,由于直接影响个人行为,所以被认为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该因素难以衡量,因此很少被应用于宏观经济模型中。近年来,一些学者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如DenHaan&Kaltenbrunner、Eusepi&Preston均在经济周期模型中通过中间变量引入了预期冲击。[10][11]Mi-lani放松了新凯恩斯模型中理性预期的假设,实证检验了预期波动对经济周期的冲击。[12]Schmitt&Uribe采用经典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估计研究“二战”对美国的商业周期的冲击效应,得出预期波动能够解释约一半的产出、消费、投资和就业波动。[13]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是经济增长的第一生产力,技术冲击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周期起因的重点研究对象,也被广泛证实对经济周期走势有着重要影响。[14]Barnichon认为,二次世界大战后失业周期和生产力周期之间较低的相关性隐藏了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两者的关系由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而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正是技术冲击。其模型表明,技术冲击可以增强失业与产出之间的正向关联,而非技术冲击则正好相反。20世纪80年代失业率与产出之间关系的转变表明:80年代中期,非技术冲击大幅下降;生产对非技术冲击的反应,由顺周期转变为非循环波动。[15]人口增长与劳动力市场结构也是经济周期起因研究的主要对象。Jaimovich&Siu研究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对G7国家“二战”以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各国劳动力市场的年龄结构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大,而此次美国经济出现衰退有1/5~1/3的原因来自劳动力市场年龄结构的变化。[16](二)经济周期的内部诱因:金融市场、财政政策与边际效率相比早期从需求与供给的角度研究经济的内部诱因,近年来理论界更多地把视角放在具体的经济要素上,如研究货币、信贷、股市与银行体系等金融要素对经济周期的推动作用。Canova&Menz运用一个小规模结构货币经济周期模型研究了美国、日本和欧元区货币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实际余额对经济波动中的产出与通货膨胀波动有着重要的影响。[17]Castelnuovo实证检验了货币对美国货币经济周期的影响。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之前,货币对经济周期的影响非常大,但是之后其作用开始下降。[18]这一观点与Nolan&Thoenissen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分歧。后者在研究美国金融市场效率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时发现,“二战”后美国经济衰退初期的主要诱因是金融市场效率,而非全要素生产率与货币冲击。[19]受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信贷及股市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也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表明,银行系统中的不完全竞争扩大了外部冲击的影响并放大了经济周期波动。[20]Acharya&Naqvi从银行的流动性及风险承担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周期产生与传播的原因。认为当银行从获得充裕流动性的角度考虑自身问题时,将降低银行博弈的敏感性并诱导过度的信贷投放量和资产价格泡沫,从而形成经济周期并导致危机传播。[21]Bianchi运用两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研究了新兴市场中信贷紧缩所产生的外部性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他指出,在经济平稳期,提升借贷成本、加强信贷约束,将显著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几率及严重程度。[22]Randietal.(2011)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发现,股票市场流动性枯竭是实体经济危机的先导因素。其研究表明,股市的流动性与经济周期有着密切的联系;投资者的投资组成是随着经济周期而变化的,而投资者的参与决策则是与市场流动性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MACROECONOMY312013年第4期总第230期专业眼光看经济经济眼光看中国在经济周期衰退期,经济体系中流动性的变化与资金“流向质量”有着密切联系。Becker&Wang(2013)根据中国经济的特征,采用了非参数与参数方法研究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其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波动受政府政策变动的影响较大,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影响的增大,政策的影响已经缩小。经济周期诱因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且多数学者认为经济周期的驱动因素主要来自宏观层面。这一观点最近受到了来自实证的挑战。Justinianoetal.(2010)运用新古典综合模型对美国经济波动的驱动力进行估算后得出:大部分的产出与劳动时间的变化是由投资的边际效率冲击所引发的。不完全竞争与一定程度上的技术摩擦是投资边际效率冲击的关键传导因素。尽管劳动力供给冲击能够解释低频率的劳动时间波动,然而其与经济周期波动关联不大。这个重要的结论表明,理论界广泛认为的微观基础对经济周期影响微弱的观点并不正确。三、经济周期特征早在20世纪初,Mitchell(1927)和Keynes(1936)就指出,经济周期在繁荣期与衰退期有着显著的区别:步入衰退短而急,步入繁荣长而缓。从统计特性上来看,这一特征表现为经济周期阶段存在深度与陡度的非对称性。在这一问题上,学术界取得的新进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该特征存在与否的争论,二是对该特征存在原因的研究。(一)深度、陡度非对称的争论Morley&Piger(2012)在以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和平均模型研究美国经济走势时得出,美国经济周期在扩张和衰退阶段呈现出非对称形状,具体表现为其经济周期在衰退期的波动幅度明显大于扩张期。Hoetal.(2009)运用多变量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模型研究美国经济周期非对称性,发现美国经济各部门均存在波动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的存在,可以使美国政府在经济衰退期间实施相应的反周期措施。除此之外,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也被运用到经济周期非对称性的检验上,如势头门限自回归模型、动量门限自回归模型等(Sweidan,2009;Ewing&Thompson,2012)。这些研究结果均验证了经济周期非对称性的存在。也有一些学者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发现,经济周期非对称性的特征并不存在,或者并不存在深度与陡度双重不对称性的特性。Narayan&Popp(2009)使用熵理论测试G7国家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得出:只有在14%的情况下,GDP与人均GDP出现非对称波动,而经济周期对称波动才是主流。Ball&Mankiw(1994)、Conlon&Liu(1997)认为经济周期在衰退与繁荣期振幅的非对称性是其周期非对称的主要特点,但是Sen&Conlon(2010)运用最优定价模型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经济周期在繁荣与衰退期间的振幅基本是一致的,只是阶段长度不同。(二)经济周期非对称性的成因Claessensetal.(2012)以44个国家的数据为例,研究了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得出:当经济衰退伴随着金融动荡,特别是房屋和股票价格破裂时,衰退往往更深更长;当经济复苏时,若资产价格破裂,复苏将会比较疲弱;相反,当经济周期复苏时信贷与房价回稳,将使经济复苏来得更加强劲。这些发现不仅强调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对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经济周期非对称的原因。Marcucci&Quagliariello(2010)利用门限自回归模型,检验信用风险与商业周期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信用风险明显的反周期性,延长了经济周期衰退的时间,加深了衰退的程度。另外,货币政策对经济衰退与繁荣阶段不同的敏感程度及其不同的滞后效应也被认为是造成经济周期深度与陡度非对称的主要原因(Trupkin,2009)。四、国际经济周期国际经济周期研究的先驱者Mitchell早在1927年就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作用下,各国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在不断提高,且已经形成区域范围的经济周期波动。其后,学者们沿宏观经济MACROECONOMY322013年第4期总第230期专业眼光看经济经济眼光看中国着这个方向对国际经济周期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其产生原因、传播途径、发展状态等领域取得了众多成果。(一)国际经济周期的传导渠道:内部机制与新兴途径贸易密度与金融市场作为国际经济周期形成的两条主要传导渠道,早已得到广泛证明。现阶段,在这一问题上的新进展主要集中在研究这两条传导渠道效应的影响因素。从贸易传导途径来说,贸易密度理论无疑是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学者在进行实证检验时发现,各国的产业结构、生产结构对贸易密度理论有着重要影响。Eric(2010)实证检验了是否双边生产分工更深的贸易伙伴之间有着更紧密的经济周期联系。根据30个国家的数据,他发现双边生产分工对于经济周期同步有着积极影响,但双边贸易强度指标对经济周期的联动性有负面影响。这一观点与贸易密度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金融市场对于国际经济周期的传导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汇率、资本市场的自由投资等途径进行,近年的研究成果则主要从信贷、货币的角度研究了金融市场的传导效应。Olivero(2010)通过在标准RBC模型中加入不完全竞争的银行部门,研究了不完全竞争环境中TFP的国际传导。他发现全要素生产率(TFP)对国际经济周期的传导主要通过降低全球信贷与外部投资成本来实现。其实证表明,反周期的贷款利润在准确预测消费、就业、投资和产出的同步运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衰退时,信贷成本的上升导致衰退的程度更深。radzewicz&Makarski(2013)采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研究了波兰加入欧元区之后,欧元的采用对波兰经济的影响。其结果表明:波兰使用欧元后,产出、利率、消费和就业的波动性的预期增加,而通胀的波动性降低。IMF的研究报告曾经指出,当前的国际经济周期模型不能完全解释国际经济周期现象,可能与国际经济周期形成过程中除贸易与金融以外的一些被忽略的变量有关(IMF,2001)。其后,不少学者在国际经济周期传导领域提出了一些新兴的传导渠道,如市场准入、信心以及期望,等等(Cook,2001;Onozakietal.,2007)。Brockmanetal.(2010)通过对36个国家的股票收益的联动性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信息对于国家间经济收益的同步性呈现发周期模式,即信息生产高(低),联动性低(高)。在这一观点下,贫穷国家、金融市场欠发达的国家,商业周期之间的关系和联动性较强。Koellinger&Thurik(2012)提出了一个新的传导要素,即顺周期的企业家精神。他们在对22个OECD国家1972~200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时发现了一个新的规律,即企业家精神是世界经济周期形成的格兰杰因,并且企业家能力周期受到各国失业周期的正向影响。(二)国际经济周期研究模型:修正与延展国际经济周期研究的理论模型,运用比较多的有真实国际经济周期模型、新凯恩斯模型以及DSGE模型,其中DSGE模型主要用于验证经济变量对国际经济周期的冲击,而前两者主要运用于国际经济周期同步性的研究上。近年来,一些学者针对经济形势对这些主要经济模型进行调整和修正。实际汇率波动性高是国际宏观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难题,而标准的国际真实经济周期模型(IRBC)不能模拟实际汇率波动的走势是其一个主要缺陷。Rabanaletal.(2011)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以及在IRBC模型中增加协整技术冲击,大致解决了这一问题。该模型能够通过改变VECM模型的参数解释过去20年来相对于产出而增长的实际汇率的波动。Davis&Huang(2011)在国际经济周期模型(IRBC)中增加了一个博弈变量,以考察国外企业的战略选择对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发现企业战略定价的选择促进了各国的产出与投资同步,与标准的IRBC模型相比,其模型减少了国际经济周期投资与贸易水平的波动。Wong&Eng(2013)延展了基于两国的新凯恩斯模型,并以此分析东亚地区的经济联动状况。其提出的模型改进主要是增加了垂直专业化分工,如增加宏观经济MACROECONOMY332013年第4期总第230期专业眼光看经济经济眼光看中国了垂直贸易与加工贸易,改进之后运用贝叶斯估计模型能够成功复制了东亚地区九个国家的经济联动状态。Ueda(2012)构建了一个两个国家的DSGE模型来研究最近一轮金融危机的性质及其影响。在该模型中,各国经济由于金融机构的全球化而被联系在一起。他指出,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与传导,金融机构全球化、净值的冲击效应以及信贷约束是三个主要因素。五、简评经济周期理论作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其发展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从其研究内容来说,更好地测定经济周期走势,判断其特征与未来发展趋势,寻找其波动的缘由及影响并为反周期波动提供理论建议是研究要点。对于经济周期的测定与预测研究,近年来的成果主要是补充了新的测定方法,如提出了新的代表性指标;针对经济环境变化对原有的经济周期模型进行了一些修正,如对RBC模型的调整以适应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周期;改进了原有的一些预测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模型的预测能力。对于经济周期成因的研究,近年来的成果主要是转变视角对原有成因进行分析,运用新方法对原有理论进行实证检验,获得新的实证结论,在这一问题上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新成因提出,但是研究工具的运用值得深入分析。对于经济周期特征的研究,主要还是围绕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问题,除了非对称性争论在不同的测量工具下依旧存在,学者在非对称问题的形成原因上取得了一些新进展。另外,对于国际经济周期问题,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即国际经济周期同步性、国际经济周期传导途径与国际经济周期传导效果。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理论界对于各国同步性高低的争议明显减少,但是对国际经济周期两条主要传导途径的影响因素研究更趋深入,其研究模型也根据研究对象的经济特征进行了调整与修正,增加了一些经济变量或者调整了一些模型假设。综合近几年国外主要研究成果,在经济周期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方法的改进、研究视野的延伸及新观点的提出。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这里认为,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建立符合经济特征的理论模型,进一步解释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是其研究的主要趋势。Reform参考文献[1]AllenSinai.TheBusinessCycleinaChangingEconomy:Conceptualization,Measurement,Dat-ing.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0,100(2):pp.25~29.[2]JamesStock,MarkWatson.IndicatorsforDat-ingBusinessCycles:Cross-HistorySelectionandComparisons.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0,100(2):pp.16~19.[3]LeeE.Ohanian,AndreaRaffo.AggregateHoursWorkedinOECDCountries:NewMeasurementandImplicationsforBusinessCycles.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2012,59(1):pp.40~56.[4]JavierGarcía-Cicco,RobertoPancrazi,MartínUribe.RealBusinessCyclesinEmergingCoun-tries?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0,100(5):pp.2510~2531.[5]HungKuo-Chen,LinKuo-Ping.Long-termBusinessCycleForecastingthroughaPotentialIntuitionisticFuzzyLeast-squaresSupportVectorRegressionApproach.InformationSciences,2013,224:pp.37~48.[6]SimonGilchrist,EgonZakraj觢ek.CreditSpreadsandBusinessCycleFluctuations.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2,102(4):pp.1692~1720.[7]PaulBrockman,IvonneLiebenberg,MariaSchutte.Comovement,InformationProduction,andtheBusinessCycl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10,97(1):pp.107~129.[8]LiliaKarnizova.TheSpiritofCapitalismandExpectation-drivenBusinessCycles.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2010,57(6):pp.739~752.[9]RobertB.Barsky,EricR.Sims.NewsShocksandBusinessCycles.JournalofMonetaryEco-宏观经济MACROECONOMY342013年第4期总第230期专业眼光看经济经济眼光看中国nomics,2011,58(3):pp.273~289.[10]WouterJ.DenHaan,GeorgKaltenbrunner.AnticipatedGrowthandBusinessCyclesinMatch-ingModels.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2009,56(3):pp.309~327.[11]StefanoEusepi,BrucePreston.Expectations,Learning,andBusinessCycleFluctuations.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1,101(6):pp.2844~2872.[12]FabioMilani.ExpectationShocksandLearn-ingasDriversoftheBusinessCycle.EconomicJournal,2011,121(552):pp.379~401.[13]StephanieSchmitt-Grohe,MartinUribe.What’sNewsinBusinessCycles.Econometrica,2012,80(6):pp.2733~2764.[14]SeanHolly,IvanPetrella.FactorDemandLinkeAges,TechnologyShocks,andtheBusinessCycle.ReviewofEconomics&Statistics,2012,94(4):pp.948~963.[15]RegisBarnichon.ProductivityandUnemploy-mentOvertheBusinessCycle.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2010,57(8):pp.1013~1025.[16]NirJaimovich,HenryE.Siu.TheYoung,theOld,andtheRestless:DemographicsandBusi-nessCycleVolatility.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9,99(3):pp.804~826.[17]FabioCanova,TobiasMenz.DoesMoneyMatterinShapingDomesticBusinessCycles?AnInternationalInvestigation.JournalofMoney,Credit&Banking(Wiley-Blackwell),2011,43(4):pp.577~607.[18]EfremCastelnuovo.EstimatingtheEvolutionofMoney’sRoleintheU.S.MonetaryBusinessCycle.JournalofMoney,Credit&Banking(Wi-ley-Blackwell),2012,44(1):pp.23~52.[19]CharlesNolan,ChristophThoenissen.Finan-cialShocksandtheU.S.BusinessCycle.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2009,56(4):pp.596~604.[20]FedericoS.Mandelman.BusinessCyclesandMonetaryRegimesinEmergingEconomies:ARoleforaMonopolisticBankingSector.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10,81(1):pp.122~138.[21]ViralAcharya,HassanNaqvi.TheSeedsofaCrisis:ATheoryofBankLiquidityandRiskTakingovertheBusinessCycl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12,106(2):pp.349~366.[22]JavierBianchi.OverborrowingandSystemicExternalitiesintheBusinessCycle.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1,101(7):pp.3400~3426.宏观经济MACROECONOMY(责任编辑:莫远明)改革杂志社关于严禁学术“搭便车”行为的重要声明2005年10月以来,改革杂志社在全国学术期刊中率先治理学术赝品、学术泡沫,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搭便车”行为,在全国经济理论界和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一些科研学术机构、高等院校先后专电表示支持这一举措。现就相关事项声明如下:作为国内一流的经济学学术期刊,《改革》秉持学术良知,致力研究中国转型和发展的前沿问题,引领学术趋向。《改革》提倡独立撰写学术,反对来稿中任何形式的“搭便车”行为:作者署名原则上不超过两人,一经查实作者有“搭便车”的行为,《改革》不采用其来稿,并将致函作者所在单位的学术管理机构。希望投稿《改革》的作者珍惜自己独立的署名权,自觉抵制“搭便车”行为,从而净化学术风气,与《改革》携手,引导学界观念,打造学术精品。改革杂志社二○○七年五月35
/
本文档为【经济周期理论的学术论争及其引申_邹战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