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善录

2017-07-23 50页 doc 1M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4094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善录中华善学思想辑录中善录前言在这个世界上,对我影响最为巨大的有两部书。一部是《南怀瑾著作全集》;一部是《中华善学思想辑录》(以下简称“中善录”)。说实在能看到这两本书,是我一生中最自豪最欣慰,也是最有价值的大事。我若真能依书奉行,可以说这一生不会白来人间一趟。也许有必要提起我遇到《中善录》的前因后果。我第一次看到南公怀瑾上师的书,是在西元1993年的冬季,书名是《历史人生纵横谈》,当时我就感到如沐春风、欢喜雀跃。在此书的扉页上签上:此人博学多才,乃吾良师也。从此见到南公怀瑾上师的书就非买不可,并日思夜想找...
中善录
中华善学思想辑录中善录前言在这个世界上,对我影响最为巨大的有两部书。一部是《南怀瑾著作全集》;一部是《中华善学思想辑录》(以下简称“中善录”)。说实在能看到这两本书,是我一生中最自豪最欣慰,也是最有价值的大事。我若真能依书奉行,可以说这一生不会白来人间一趟。也许有必要提起我遇到《中善录》的前因后果。我第一次看到南公怀瑾上师的书,是在西元1993年的冬季,书名是《历史人生纵横谈》,当时我就感到如沐春风、欢喜雀跃。在此书的扉页上签上:此人博学多才,乃吾良师也。从此见到南公怀瑾上师的书就非买不可,并日思夜想找到他。也许是上天不负有心人吧。我在一家旧货铺看到一本旧版电话本,就随手翻翻,事有巧合竟有四个号码都是同一个名字--南怀瑾。我感到奇怪,就打电话询问。竟然是上师二公子接的电话。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就这样找到上师在香港的通信地址。从此就给他老人家写信,还把鼻子常年堵塞不通气的事也写在信里去问上师。人生确实很麻烦,比如我明明长着个鼻子,但几乎中看不中用,就是不通气,呼吸全靠嘴巴。所以极为痛苦与烦恼。西元2002年上师的弟子余正如博士在太湖庙港的渔村里,帮我针灸,极为奇怪的是余博士针到之时身体像触电一样。也许是多生来云遮雾罩的缘故,碰到余博士却没有问可问,也许是生生世世造业太过深重的缘故,起先几个月效果极好,几个月之后鼻子又堵了。当时余博士说是南师慈悲叫她来替我针灸医病的,说我跟上师是有缘。余博士还告诉我说,“神满不思睡,气满不思食,精满不思淫。”可惜当时我也不懂,其实现在的我还是不能真懂。因为我做不到,要是有一天能解决这三件大事,那该多自在啊。后来我在义乌还遇到余博士,他充满活泼泼的生机,仙风道骨德相庄严。我在信中也常常提到如何正确念准提咒。后来上师弟子刘煜瑞先生教我念准提咒。说起准提咒,我最早是从能海法师的弟子仁善喇嘛送我的《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中得知的。后来又送我一张准提佛母的照片。我曾经几次向他求此法,喇嘛说他没有得到此法的传承,也不会念咒。西元2003年春天,上师来义乌双林寺讲课,头七天都是弘忍师在教大家学打坐、念咒、念佛,密宗拳等。后七天上师终于来了。我本无资格是偷偷去的。上师绝不让大家礼拜他,我只好在底下偷偷地拜几拜。上师讲佛法与生命的认知科学,讲着讲着不时插入名诗妙词,无比的生动活泼简直动听妙极。上师还传了准提法和手印。我曾经在道士周进启先生学习了七天。一天在山中采药时,他说:“天有好生之德,人有恻隐之心。这些草药都是上天所赐,所以不要随便浪费。学这些不是为了发财,是为了帮助苦难的人。要发财可以学做生意、学手艺、做工。”这个周先生是个怪人,他会武功、站桩、制药医病、点穴画符念咒等。明明是道家南派道士,却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喜欢做公益的事,穿衣服永远是朴素的不能再朴素,他五个儿子都很富有。正因为准提法的缘故,西元2011年夏天,从准提群无意中进入中华善学思想研究群。一天中丘卧龙在群里介绍《中善录》,喜好读书的我,索要了。结果感到很惊奇,里面有准提咒、虚云传、上师像、行善故事、兜率陀天弥勒净土介绍、善行分类等等篇篇精彩绝妙,特别是对未来的展望,都让我拍案叫绝。能遇到这般法宝,真是兆载稀有的奇事啊。因为我曾经有过几年艰难困苦没事可干的遭遇,就专门阅读上师的著作,如《金刚经说什么》、《论语别裁》、《药师经济世观》、《禅海蠡测》、《道家与禅宗》等等,也许是这个经历的缘故,我断定《中善录》会影响一时代,能造就无比美好的大同世界、太空时代。善学思想没有人文宗教的界限,竟然把古今中外诸子百家的精华部分一起来研究。这是前所未有的新鲜事,也正中下怀。《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鸷文》在历史中保持了千千万万士大夫及黎民百姓的善念及正确价值人生观,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而《中善录》的影响更是惊天动地,其作用如浩浩长天。怀师故居有文:“人若无嗔天下太平,人若无贪天下安宁。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古圣先贤曰,为善至乐。文圣孔子之教化,无不劝人弃恶修善、向善、行善、悟善。是故《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空王释迦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今《中善录》集万善、中密、惜福诸宝为一炉,诚为稀有之活宝也。天下宗教,去其华装,惟善是耶。《中善录》还能使人生起慈悲心,自从西元2011年冬季开始,不知道为什么?我自然而然就不吃鱼肉了,连最爱吃的海鲜也不碰了。甚至连吃肉边菜也感觉特别扭。甚至连我的淫欲心也淡泊下来。愚虽向佛,却从未发愿往生何方净土,值遇《中善录》乃起往生兜率天弥勒净土之念,此事亦稀奇。此书实在有化腐朽为神奇的神奇功效。《中善录》增订本的更加丰富,把儒释道的精华部分融汇在一起,令人百读不厌。《中善录》突出了弥勒菩萨十善业的精神。特别是弥勒净土的种种庄严,让人无比向往。这么好的善书千生万劫都不容易遇到,但愿天下有缘人人手一册,把《中善录》发扬光大,善学传播,人天共庆、人心归善,感天动地。诚以为若得人间种种黄白资财、连城宝碧,亦比不过《中善录》之兆古不遇稀有之弥天法宝。值此像法尚在,正法又遇之际。期望苍天赐予吾智慧,得以成就传播善学之般若智慧,能成就自立立人,自利利他之才智。愚坚信《中善录》必成就周成之圣业,共进入未来美好的太空文明大同世界。浙江贾建勇谨记西元二〇一二年七月十五日序中丘卧龙,河北内丘鲁亭人也。幼颖悟,读书过目成诵,淹贯经史,博学百家。及长,丰神飘洒,有松鹤之姿,其为人也,光风霁月未足比其清,谈兵说剑,壮士逊其颜色。冰雪聪明,直透乎巅顶。识者皆以为当世之豪杰也。然遭子房之难,遇洞宾之厄,不得名列丹台,身入翰林。尝叹曰:大丈夫不能报效家国,留此身何用,何不入灵鷲高峰,会佛老,方称本怀。愚急止之曰:公之不幸,真天下人之万幸也,天之意在万世之道统,不在一时也。愚素知卧龙究心古善学,深不可测,遇事常能前知,然谦逊如无所能者。闲暇时尝谓愚曰:孔学,实中华善学思想之根基也。夫子云:笃信好学,死守善道,信然哉。愚请问:春秋时有百家之众,何以独尊儒学。卧龙云:观《论语》一书,可知夫子之道,通达百家,道海之津梁云云。愚遂悟年幼时,诵读《三国》,《水浒》,《国策》,《兵法》等书,心术误入歧途,幸得卧龙指点,方知夫子之道汪洋巨海,其余名家偏于一隅而已。然卧龙之论于善,实包罗古今之长,于释老二学更兼得项下龙珠矣。愚尝执《南华》、《法华》等书请问,卧龙诲人不倦,愚深服之。知其学问乃苦功笃行而来,非清谈坐议之辈。愚与卧龙相交愈久,愈知其绝非常人也。今《中华善学思想辑录》书出,其光耀直冲霄汉。其中或摘圣贤之言,或引仙佛之行,或时文之论于深,谋于远者,皆大有裨益于世道人心。愚读《虚云传》部分,三叹而流涕,时通体美畅,如饮甘醇。望读者细品其精华,不负卧龙一片苦心。人生有大愿力,然后有大建树。一切众生皆成佛,释迦如来之愿也。老安、少怀、友信,孔仲尼之愿也。天下人皆乐其善,为往圣继绝学,中丘卧龙之愿也。夫子云:当仁,不让于师。海内外有愿共卧龙善学精神而起者,愚馨香遥拜而望之矣。张敏二O一O年十月二十七日目录第一篇福报省着用1第二篇其犹龙也的老子38第三篇张道陵的神奇经历9第四篇十试吕洞宾一正压百邪38第五篇神人邵雍的神事38第六篇唐代预言大师袁天罡52第七篇伏虎降龙道济天下38第八篇真佛下世扮人身38第九篇安贫乐道与道济天下的坚信38第十篇老天有眼善有善报38第十一篇虚云老和尚略传9第十二篇具行法师修行略传20第十三篇佛法大海唯信能入22第十四篇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38第十五篇心地与命运43第十六篇丹蹊访道实录32第十七篇虚云法师开示28第十八篇南公怀瑾上师对命根的开示38第十九篇百字铭38第二十篇吕洞宾11首养生诗52第二十一篇济公训辞38第二十二篇看破歌38第二十三篇修头陀行的弥光老和尚43第二十四篇南公怀瑾上师对准提法的开示43第二十五篇准提咒的功德39第二十六篇准提法修持仪轨简要40第二十七篇真修行人要过五关38第二十八篇道家100条不传之法38第二十九篇冥罚淫律………………………………………………………………………49第三十篇非常细的行善分类52第三十一篇命理中医师诗作两首52第三十二篇中华善学思想研究会介绍52附:后记倡印《中华善学思想辑录》流通文第一篇福报省着用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的耸立云端;海不解释自己的深度,并不影响它容纳百川;地不解释自己的厚度,但没有谁能取代她承载万物的地位……南怀瑾上师说:不要把“福报”用完了,要惜福。“福报”,是佛家用语。福报是果,因在于修。福报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修得来的。南怀瑾上师在十一岁上遭遇了一件奇特的险事,让他刻骨铭心,并把这件事与“福报”联在一起思考,融入了他的人生哲学之中,并警示终身。上师出生于浙江乐清的一个小乡村。六岁开蒙,上私塾,读四书五经,接受了旧式教育。到了十一岁,古书已经读得很多了,已经通晓诸子百家,还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就是当今汉语言专业的本科生也没有他读的古书多。他的父亲是个很有经营头脑的人,有着温州人善于经营的智慧,勇于经营的胆识。在乡间开了多爿小店,经营着布、米、百货,还有些田地上的收成。家业兴旺,箱底厚实。虽说是仕农工商,商人排在最后一位,但他的父亲坚信经商是第一的。生意做好了,发了大财了,连官府里都要来攀附你的(这种想法在当今可谓是大放光芒了)。他的父亲还是个开明人士。那时,城里已经时兴学习现代的科学知识了。而他的独生子南怀瑾对算术、化学之类的现代文化知识却是个空白。父亲也认识到了这是个大问题。于是,就想方设法把他送到城里的县第一(大概也是类似于如今的重点小学)里,花了大价钱插班读六年级。学校里没有地方住,就住在一个朋友家里,托人家照应,可谓用心良苦。这年的寒假到了,学生们都回家过年了。这一年也正好是上师的奶奶六十大寿,家里就摆开了寿宴,大庆大贺,一直热闹到正月十五。 离开学的日子还早着呢,但生日宴结束后的第二天一大早,南老师就急猴猴地要去上学。父母亲再三阻拦无效,只得让他去,也没人送,他一个十来岁的小把戏独自走了几个钟头,进了城,还是住到父亲的那个朋友家里。就在他离开家的这天夜里,南家出了大事了。一伙穷凶极恶、如狼似虎的海盗把南家洗劫一空,亏得父亲逃得神速去搬救兵,母亲化妆成佣人,才躲过了被绑票甚至杀身之祸。财产损失惨重,好在是全家人的命都保住了。这件刻骨铭心的事情一直挂在上师的心头。如果不是连续大操大办奶奶的六十大寿,也不会招来海盗。上师后来经常提起这件事,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不轻言做寿。佛学里也讲,一个人,一个家庭,在“福报”很好的时候,不能把“福报”用完了。上师的意思大概是,人不能太张扬。尽管他的父亲在当地是很有人缘的,也经常捐助地方解决一些困难,做了不少的慈善事业,让乡邻们受益了,但是,你为了做个生日,天天大鱼大肉的酒席摆下十几桌来,声势浩大的,还惹来了不少白吃白喝蹭饭的家伙,多显人眼目啊,那还不把幽冥之处的那双眼晴惊醒了。每个人的背后,总是有一双眼睛在盯着的。一种情形是,因为洁身自好,行善积德,屏蔽了你的身子,那双眼晴看不到你,你也就太平无事了。一种情形是,因为你张扬了,忘乎所以了,得意忘形了,甚至是疯狂成一团火了,那双眼晴就会盯上你了,灾难也就随之而降了。西方有人士说过,上帝要让一个人灭亡,必定让其先疯狂。所以啊,上师少年时遇上的这件事,对他的一生都有着极大的警示。他不是仅仅当着惊险一遇而过,而是把这个惊险上升到人生的教训,牵挂在自己的一生之中。一辈子为人处事都是把自己放低了,再放低了。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凡夫走卒,他都是同心同情同等对待。哪怕是从名声鼎盛到如今,学识经历如茫茫森林一样的浩瀚,品养道德似须弥山一样的神圣,他仍然更是注意把自己在社会上行走的姿式和精神状态揉和成了一个普通人的面貌,一生修行。修得了“福报”,也是要慢慢用、省着用的……第二篇其犹龙也的老子老子是春秋时代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道德经》,几千年来,一直受国人尊崇并深受其益。《道德经》是一本道家修炼的经书,他讲述天地万物的本源、变化及天地万物的规律的道,是中华神传文化的瑰宝,他教人向善、返本归真、顺应天意,他给华夏子孙送来了福音。老子来到中原大地,横跨江河,西游过关,传道度人,南下蜀国讲经救世。唐朝李坚的《老子内传》中记载:传说他的母亲有一次看见空中大流星飞过飞入口中,后就怀了身孕。经常有五色云气绕其形,五行之兽卫其堂,由于是上界的神灵之气出现在李家,所以老子生下后姓了凡人的李氏。有人说,老子生于开天辟地之前,是天的精灵神魄,自然就是神灵了,又有人说,老子的母亲怀了他七十二年才剖开左腋生下了他,他一出生就是白发苍苍,所以才名叫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老子一出生就能说话,指着李树说:“就用它作我的姓吧,所以姓李;又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老子真是奇异之人啊!传说老子是传道度人来的。周文王时,老子做守藏史(管库的官名),到武王时,他还担任柱下史(相当秦汉的御史),人们看他如此的长寿,就称他为“老子”。凡是受命于天的人,必然是通神而有远见的人,他的禀赋气质也与众不同,这样的人理所当然是道家的首领,众神仙之皈依,并得之于天的助佑。老子济助世人的法术有九种丹八种石,有金酒、金液等仙药;此外,以“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修身养性,消灾辟邪,超脱变化之法术等。老子为人清心寡欲,所以他在周朝虽然时间很久,但在官位上没有什么升迁,他始终与世无争。修炼成功后就仙化而去,进入天界成了仙人。孔子曾经去向老子请教《礼》方面的学问,先派了他的学生子贡去拜见。子贡见到老子后,老子对子贡说:“你的老师叫孔丘,他如果跟随我三年,然后我才能教他。”孔子见了老子,老子对孔子说:“善于经商的人虽然富有但却像什么也不拥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个愚笨的人一样毫不外露。你应该尽快去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因为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一点好处。”老子问孔子读什么书,孔子说在读《周易》,并说圣人都读这本书。老子说:“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什么要读它呢?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孔子说:“精髓是宣扬仁义的。”老子说:“所谓仁义,是一种惑乱人心的东西,就像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虫一样,只能给人们增加混乱和烦恼罢了。老子说:“你看,那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是排列有序,草木生来就有区别。你如果修道,就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那些仁义之类的有什么用呢,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你是在破坏自然规律,败坏人的天性啊!”老子又问孔子,“你已经得道了吧?”孔子说:“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没得道啊。”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人,那人们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都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然而上面说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个人心里没有正确的对道的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心中的。孔子说,“我研究《诗经》、《书经》、《周礼》、《周乐》、《易经》、《春秋》,讲说先王治国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拜见了七十多个国君,但都不采用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老子说,“你那‘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历史,你说那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陈旧的东西。就像是人的鞋子留下的脚印,那脚印和脚印还能有什么不同吗?”孔子从老子那儿回来,三天没有说话。有一个叫徐甲的人,从少年时受雇于老子作仆人,老子每天大约应付给他一百钱,一共欠了他七百二十万钱的工钱。徐甲见老子出关远行,想尽快讨回自己的工钱又怕不可能,就求人写了状子告到令尹喜那里。替徐甲写状子的人并不知道徐甲已跟随老子二百多年了,只知道他如果索回老子所欠的工钱就会成为富翁,就答应把女儿嫁给徐甲。徐甲见那女子很美,更加高兴,就把告老子的状子递交给令尹喜。在昆仑山守关的令尹喜看了状子大吃一惊,就去告诉了老子。老子对徐甲说:“你早就该死了。我当初因为官小贫穷,连个替我打杂的人都没有,就雇了你,同时也就把‘太玄真符’给了你,所以你才能一直活到今天。你为什么要告我呢?我当初曾答应你,如果你将来进入了‘安息国’,那时我会用黄金计算你的工钱全数还给你。你怎么竟这样急得等不了呢?”说罢就让徐甲面向地下张开嘴,只见那‘太玄真符’立刻被吐了出来,符上的朱砂字迹还像刚写时一样,而徐甲则顿时变成了一具枯骨了。令尹喜知道老子是神人,就跪下磕头为徐甲求情,并自愿替老子还欠债。老子就把那“太玄真符”又扔给徐甲,徐甲立刻复活了。令尹喜就给了徐甲二百万钱打发他去了。令尹喜向老子恭敬地执弟子之礼,老子就把长生之道的秘方授给了令尹喜。令尹喜又向老子请求更进一步的教导训诫,老子就口述了五千字,令尹喜回去后记了下来,这就是老子著名的经典《道德经》。令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导去修行,果然成了仙。后来的那些隐士们,凡是遵从老子的道的,都是抛弃了世俗的荣华富贵,着力于养身修性,而没有在险恶的乱世遭到颠沛坎坷。老子的学道渊博深邃,源远流长,这是乾坤所定,为万世师,所以后来修道的,也都把老子奉为他们的宗师了。在中华文明浩瀚的书籍中,在国外被最广为翻译和阅读的一本书要算是《道德经》。对普通西方人来说,《道德经》是他们可以“各取所需”的“法宝”。据报导英国的一家小公司为了经营发展和协调内部关系,从《道德经》中获取灵感,提出以人为本、以企业文化吸引人才的公司理念,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创造了盈利激增200%的奇迹,引起了英国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好莱坞影星莎朗.斯通甚至凭藉《道德经》中的思想走出了离婚阴影,重塑生活信心。当然,更多的西方人认为《道德经》提倡了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就好像《圣经》为人们建立的行为规范一样。当代的英国汉学家和哲学家克拉克(J.J.Clarke)在新着《西方人的道──道家思想的西方化》(2000)书中把道家思想在西方的逐渐普及,明确归结为思维方式上的3个变化:希望能够过更好的生活但要从传统宗教中教条式信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通过克服身心二元论而达到一种身心完整的生活;需要从更广的范围看待当代各种思想潮流。老子的思想: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书及其“道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道家认为,个人不应该反对“道”,而是要顺从于“道”,按“道”行事。争权夺利是荒唐的,也是非常不道德的。“道”是不败的,人应该顺其道而行。但其思想的内涵却是极其丰富。在中国,虽然儒家思想是中国历代哲学的主流,不过儒家的哲学中吸收了道家的很多思想,儒家还是很尊重道家思想的。“安居乐业”这句成语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满、安定。这个成语来源于《老子》,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理想的社会。中国的艺术本身,它的诗意的幻象,及其对樵夫和渔父的简朴生活的赞颂,是不能脱离老子哲学而存在的。中国和平主义的根源就是情愿忍受暂时的失败,静候时机,相信在天地万物的体系中,在大自然的规律运行的情势之下没有一个人能永远占着便宜,也没有一个人始终做“傻瓜”。老子讲:“治大国如烹小鲜。”盖因以道治国,重在善化人心,别无其他苛政可言。心中有道之人,一言一行皆是道,功高德厚为圣人,人们无不受其教化,永受人民推崇爱戴。古时的圣王,如尧舜禹汤无不修道,勤劳刻苦,善待百姓,方能顺天应人,治理邦国。这就是王道,也就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当然,历史在推进的过程当中,不同的朝代大抵上都没有背离这个王道的传统。而王道乃是受命于天,哪一个朝代的人为什么来到中原开朝立代都是天意,而不是人世的道理所能完全看的清的。人群越来越多,文化越来越丰富,人道的思想便开始盛行。当有些人的心性不符合于道了,治国者也就不能把百姓放任不管,于是一个组织化的政府体系便出现了,根据礼乐人文思想的治道也就开始了。周代的人心还能遵守礼,基本上分封的邦国与王室间还是以礼来对待。后来礼乐崩坏,百家学辄起,呈现一种纷乱的局面,而道依然隐在其中,不曾断绝。汉代以后,王道依然没变,以儒家为主的士大夫基本上建立了一个协助天子治国的政府体系,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制、选举考试官吏到民生等所有治道,都是奠定在为人民幸福、国泰民安的基础上。皇帝如果失去王道,倒行逆施,便会失去人心,也就成了逆天叛道的昏君,很快的便会有其他禀承天命的人来取而代之。到了明清两代,士大夫的地位基本上已被削弱,皇权较盛,这时统治者基本上已经开始以权术治国,渐渐失道。但基本上皇帝还是上惧天命、下恤百姓,历史传统与士大夫还是有很大的制衡作用。到了近百年来,全世界的传统文明都深受现代科技文明的影响,物竞天择的进化论被接受了,唯物论、实证论、无神论成为显学、西方政治的理论渗进中国的王道思想。末法之时,逆天叛道的现象纷纷出现,这或许也是一种天意。这些现象;都是因为人心已经不行了,任何礼乐教化、良法美意都无法约束人心。所以,人间无道,人无正念,才是不幸的根本原因。而人们不知向道,却陷在空虚的理论与意识形态中,不知生命的意义,也不知从根本着手使人间的百道复兴。前代的中国知识份子纷纷在为民族寻找出路,希望能力挽狂澜,使中华的道统能够延续下去,真正为世人带来和平与幸福。但无论哪个朝代,士大夫阶层都极力推动《三世因果经》、《阴骘文》、《太上感应篇》等基本扬善抑恶读物,使社会趋于善、走向王道。当下中国迷失了传统信仰,恢复中华文化的传统道德的意义内涵,就是传播新诞生的中华善学思想,大力印刷和传播《中华善学思想辑录》,这应该是每个华夏子民的责任,愿我们共同努力。第三篇张道陵的神奇经历东汉时期的张道陵,是道教的创始人,他的名号叫“张天师”。张天师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张道陵是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人,曾是太学的学生,学识渊博,声名远播,在吴越一带,有学生千余人,可是在仕途上却不得志。转眼间,张道陵已经年过半百,而且经常身体不适,不由仰天长叹道:“想我一世饱学,竟然对自己的身体和年寿,却没有半点益处,还不如学些延年益寿的本领!”于是,他决定离家远游,追寻长生之道。临行前,他向众弟子告辞,一个名叫王长的弟子,愿意随他同去。于是,他遣散其他的学生,带着王长离开了家乡。师徒二人游遍名山大川,先后在洛阳北邙山、江西云锦山等处修道。他们住在云锦山时,张道陵在山岩上发现了一本异书,他照着书中的指点,修炼“龙虎神丹”;炼到一年的时候,红光满室。炼到第二年时,有五色云彩,覆盖在鼎上;炼到第三年时,神丹终于炼成,有一条青龙、一只白虎,出现在空中护卫他,张道陵从此成了神仙真人。后来,张道陵的后代,就把云锦山改称为龙虎山(就是现今江西的龙虎山),山中至今尚有藏经岩、炼丹台等遗迹。丹成之后,师徒二人又到河南嵩山访道,一住就是几年。一天,有一位白衣使者从天而降,告诉张道陵说:“嵩山的中峰,有一座石室,藏有三皇内文和黄帝九鼎丹经,依法修炼者,可以即身升仙。”张道陵进了石室,脚下的石砖,发出“空空”的响声。他循声翻开石砖,果然找到了所藏的丹书。从此以后,张道陵的道法越炼越精,还有了各种神异的功能。道术高超的他,此时有了“以道化民”的远大理想。他听说四川有很多名山,自古是神仙真人的聚会场所,加之那里民风纯朴,人民易于教化,于是决定南下入蜀。一天,张道陵来到一座山脚下。只见此山三面环水,双溪合流,山势起伏,活像仙鹤浮于云端。一打听,才知道这山名叫鹤鸣山,是千年仙鹤所化。山上还有一只石鹤,每遇到仙人入山,就会长鸣。张道陵知道这是灵山宝地,打算在这里长住下来。刚住下的当天晚上,石鹤就发出一声长鸣,悠柔神妙,婉转如歌,声传百里。张道陵一面研究道法,一面了解蜀中的民情。到鹤鸣山的第三年,他的神丹炼成。望着耀眼的神丹,张道陵心中思忖:我若想升仙而去,此刻即可。但是修仙的人.还应该关心百姓的疾苦,为社会兴利除害。于是,他决定继续待在四川,以便教化民众。一个正月十五的晚上,张道陵像往常一样解衣就寝。午夜时分,太上老君率领众仙,降临鹤鸣山。老君看见张道陵睡梦正酣,便对众仙说:“我准备传他符篆和治身之道,好让他普救蜀地受苦的百姓。”这时,一个身穿黄光甲、头戴通天冠的仙人,走进张道陵的梦中,对他说:“道陵,快醒,老君正率领众仙降临,传授你无量神功呢!”张道陵陡然惊醒,见香花满地,听仙乐阵阵,忙翻身下拜。太上老君让随从的仙人,取出三洞经书、金丹秘诀、雌雄二剑和一枚都功印,交给张道陵,并正式任命他为天师,救度苦难中的百姓。得到老君传法之后,张道陵的道法大进。他学会了治身之道,能采药给老百姓治病。这些药在蜀地山中,即可采得,又很便于讲授,一时间,前来拜师受道的老幼男女,竟达到数万人之多。后来,张道陵带着弟子王长、赵升,在四川的青城山升仙而去。(陆真事据《后汉书》、有关方志等)第四篇十试吕洞宾一正压百邪吕洞宾,唐朝蒲州永乐县人,姓吕名岩,字洞宾。八仙之一。父亲吕让,为海州刺史。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生,号为纯阳子。传说吕洞宾降生之时,异香满室,天乐浮空,有一只白鹤从天而下,飞入帐中不见。据说他生来金形木质,道骨仙丰,鹤顶龟背,虎体龙腮,凤眼朝天,双眉入鬓,颈修颧露,额阔身圆,鼻梁耸直,面色白黄,左眉角有一黑痣,如锄头大小。他自幼聪明强记,出口成章。成人后,身长八尺二寸。淡黄笑脸,微麻、三髭须,喜欢戴华阳巾。形貌很像张子房。唐会昌年间,奉父母之命,前往长安赴试。一天,在长安酒肆闲游,只见一羽士青衣白袍。在一处墙壁上写下了三首绝句:其一云:“坐卧长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乾坤许大无名姓,疏散人间一丈夫。”其二道:“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古言住处连沧海,别是蓬莱第一峰。”其三为:“莫厌追欢笑语频,寻思离乱可伤神,闲来屈指从头数,待到清平有凡人。”洞宾惊叹这人状貌奇古,诗意飘逸,便上前行礼。羽士道:“你可先吟一绝,我想观你之志。”洞宾便接过笔来写道:“生在儒家遇太平,悬缨重滞布衣轻。谁能世上争名利,欲事天皇上玉清。”羽士见诗后,说:“我是云房先生,住在终南鹤岭,你能与我从游吗?”洞宾没有应允。云房和他一同在这家铺子中住下。云房亲自为他烧饭,洞宾却忽然就枕昏睡。梦见自己中了状元,做了高官,并两娶富家女儿,生子婚嫁之后,子孙满室,簪纺满门,如此过了将近40年,接着又做了丞相,专权10年,权势薰炙。然而无意中犯下重罪,抄尽家资,妻离子散,流落于荒岭野谷中,孑然一身,穷苦憔悴。立马于风雪之中,刚发长叹,恍然间醒来,锅中之米尚未煮熟。云房一旁笑吟道:“黄梁犹未熟,一梦到华胥。”洞宾惊问:“先生知我梦了什么吗?”云房说:“你刚才的梦,升沉万态,荣辱千端。50年间不过一瞬罢了。得不足喜,丧又何足一悲。世人要经过所谓大彻大悟,才能明白人世不过一场大梦罢了。”洞宾感悟,于是便拜云房为师求教度世之术。(俗语所谓“一枕黄梁”的典故便由此而出)。云房考验他说:“你骨节尚未完善,要求仙度性,还必须历经数世才行。”说罢翩然而去,洞宾当即弃儒归隐。洞宾从师云房后,云房曾十试洞宾。第一试:一次洞宾出外远游回来,忽见家人全都病死。洞宾心无悔恨,只是厚备棺裹火葬。然而须臾之际,死者却全都活过来,无病无恙。第二试:洞宾到市上卖货,本来已议定了价钱,买的人却突然翻脸,只给一半的钱。洞宾不加任何争执,丢下货物离去了。第三试:洞宾元日出家门,碰见一个乞丐倚门求他施舍,洞宾当即拿钱物给他。不想那乞丐不但索要起没完,还恶言恶语,洞宾却只有再三地笑谢。第四试:洞宾在山中放羊,见一饿虎奔来,追赶羊群,洞宾把羊阻拦在山坡下面,自己以身相挡,饿虎却走开了。第五试:洞宾在山中草舍中读书,有一女子年龄在十七八的样子,容华绝世,光艳照人。自说归省娘家,迷了路,天已将晚,脚下无力,想借此稍加休息,洞宾答应了。可那女子竟百般调弄洞宾,夜晚竟逼洞宾与她同寝。洞宾不为所动。这样一连三日,那女子方才离去。第六试:洞宾一日到郊外去,待回到家时,家里财物全都被盗贼劫去,几乎没有朝夕之用。洞宾毫无怒色,亲自耕种自给。一日,忽然见到锄下有数十片金子,洞宾立即把他们掩埋起来,一无所取。第七试:洞宾碰到一个卖铜的人,买回来一看,全都是金子。他就当即找到卖铜的人,把金子还给了他。第八试:有一疯狂道士在市场上卖药,说是人服下去立即就死,可以再转世得道。10天过去了,不曾售出。洞宾前去买下,那道士说:“你可以速备后事了。”然而洞宾服下后却安然无恙。第九试:那是一个春天,河水泛滥,洞宾与众人一道过河,走到中间时,风涛汹涌,众人全都十分恐惧,洞宾却端坐不动。第十试:洞宾独坐一室中,忽见眼前出现无数奇形怪状的鬼魅,有的要打他,有的要杀他,洞宾毫不畏惧。又见有数十个夜叉,押来一个死囚,死囚血肉淋漓,号泣说道:“你前世杀我,今天应偿还我命。”洞宾道:“杀人偿命是应该的。”说着起身寻刀,就要自尽偿还其性命,忽然听到空中一声吆喝,鬼神全都不见了。有一人抚掌大笑而下,原来是云房先生,云房道:“我考试你十次,你都不曾动心,如此可见,你肯定会成仙得道的。”于是,洞宾随他一同来到鹤岭,云房将所有上真秘诀全都传授给洞宾。不久清溪郑思远、太华施真人从东南凌云而来,相互问候之后,一起落座。施真人问:“站在一旁的是什么人啊?”云房道:“是吕海州之子。”说罢使命洞宾上前拜见二仙。二仙去后,云房对洞宾说:“我就要去朝见天帝,到时会表奏你的功德,使你也得到入仙籍,你也不要久住于此,10年之后,我与你在洞庭湖相见。”说着又把灵宝毕法及灵丹数粒,授给洞宾。这时,有二仙手捧金简宝符对云房说,“天帝下诏你为九天金阙选仙,要你马上起行。”云房又对洞宾说:“我赴诏朝见天帝,你在人间好自为之,修功立德,他时也会和我一样。”洞宾再拜说:“我的志向不同于先生,我必要度尽天下众生,才愿上升。”于是云房乘云冉冉而去。洞宾南游到澧水之上,登庐山钟楼时,与祝融君相遇。祝融君便传授给他天遁剑法,说:“我是大龙真君,过去曾持此剑斩杀邪魔,现赠给您斩断烦恼。”后来,洞宾初游江淮,斩杀巨蛟兽一试灵剑。10年后到洞庭湖,登上岳阳楼,云房忽然从天而降,说:“我来践前约,天帝命你的眷属全都居于荆山洞府,你的名字已注入玉清籍中。”传说洞宾此后隐显变化400余年,常游于湘潭岳鄂及两浙江淮间。宋徽宗政和年间,封为好道真人。启示:一个修行者要能够经受得起种种触及心灵、关系个人利益得失的考验,看是否能够坚定那颗修炼向善之心。吕洞宾所过十关,关关涉及切身利益,甚至危及其生命,然而凭着正念,他都闯过去了。第五篇神人邵雍的“神事”“北宋五子”之一邵雍(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至神宗熙宁十年,1011年~1077年)河北涿州人,后居洛阳,对《易经》极有研究。关于他的奇事流传不少,令人啧啧称奇。“筷”字论吉凶某年春天的一天,邵雍到洛河桥头摆了卦摊。临近中午,一位老农过来问道:“早上出门时,总觉着会有事,这不,菜卖完了就急急忙忙往回赶,您给算算是吉是凶?”邵雍让他抽个字,老农弯腰拿了一个递给邵雍说:“我大字不识,还是请先生明示吧。”邵雍一看是一个“筷”字,便抬头对老农说:“恭喜恭喜,您今日中午必有口福,快快回家吧,晚了就赶不上了。”老农听完,自言自语地说:“只求平安无事就行,哪敢奢望甚么好事哟。”说完便走了。老农回到家,他的外甥见他就说:“我已等两个时辰了,见你不回准备走了,今日是我爹的六十大寿请你去喝酒。”老农换了件干净衣服,高兴地赴宴去了。老农离后半个时辰,午时已过,邵雍正要收拾卦摊回家休息,南边车上忽然跳下一人来说:“请先生留步,早听说先生神机妙算,有意请您看看命运如何,今日巧遇,望先生垂教。”邵雍让其抽个纸卷,此人拣了一个拆开一看是个“筷”字,望着邵雍心里七上八下。邵雍慢慢地说:“从这个‘筷’字来看,乃不吉之兆,你今日必遭水淋之灾,望处处小心。”此人看看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便连个谢字未说就上车回家了。一路上快马加鞭,直到家门口才长出一口气,心说:“都到家了也没见着一个水珠,可见邵氏一派胡言。”话音刚落,却被一盆脏水浇了个正着。原来是老婆不知他回家,将一锅涮锅水随意泼出,让匆忙赶回的丈夫碰巧遇上。当天下午,邵雍刚走到桥头,就见一人在那儿等候。等邵雍坐稳,那人瓮声瓮气地说:“老先生,给我看看今天的运气。”邵雍让其抽取一个纸卷,那人不假思索地拿起一个递给邵雍。邵雍一看仍然是一个“筷”字,不禁惊叹:“不妙!”那人便催他快说,邵雍说:“从这个‘筷’字上看,你今天将有关笼之灾,你性情暴躁,不免要招灾惹祸,望谨慎行事。”那人说:“我待在家里不出门,看还会不会招灾惹祸。”说完,扬长而去。那人回到家中,蒙上被子就睡,一会儿便鼾声如雷。不料,被一位妇女骂醒,原来是他家的猪糟蹋了那妇人的菜园子。他火冒三丈,冲出去与之对骂,因笨嘴拙舌被对方骂急了,伸手就是一拳。那女人本来就有病,一拳下去,便倒地没气了。不到一个时辰,来了几个衙役把他抓走关进了大牢。预见生死熙宁十年的夏天,邵雍开始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有些不妙。有一次和司马光等人闲谈,忽然笑着说:“我要观看万物轮回去了。”程颐担心地说:“先生的病,他人爱莫能助,您自己可要想办法调养调养。”邵雍却坦然地说:“调养也没用啊。”到了秋天,邵雍的病更加厉害了,一天到晚躺在床上。司马光、富弼、张载和程颐、程颢等几位朋友,天天来看望他,守候在他的身边。邵雍虽然四肢不能动弹,头脑却十分清楚,谁来了就和谁谈这谈那的,讲起学问来滔滔滔不绝。有一回程颐来看望邵雍。临走时邵雍说:“看来我们要永别了。”程颐不免有些心酸,问邵雍道:“先生有甚么话要留给我吗?”邵雍说:“要使面前的道路宽阔一些,路窄了连自己的立身之地都没有,怎么能使人行走呢?”程颐点头称是。冬季的一天,邵雍已经奄奄一息了。亲戚朋友们都赶来,开始给他准备后事。二程兄弟和司马光、吕公着等人聚在外屋商量着如何办丧事,你一言,我一语,一时也难以定夺。躺在里屋的邵雍听到了他们的议论,就把儿子伯温叫到床前,对他说:“我有三个要求,一定要满足我。”伯温哭着说:“您就讲吧。”邵雍断断续续地说:“第一,我死后不能把我埋在洛阳,要葬在伊川先人茔地。第二,墓志铭要由程颢程伯来写。第三,不要陪葬任何东西,头枕辘轳头,身穿粗布黑衣,衣服要抹上油。入殓时把李家的小秃闺女找来,让她看着。”说完,等伯温一一点头答应,邵雍便闭上双眼,离开了人世。家人和朋友们按照邵雍的遗嘱,入殓的时候把李家的小秃闺女找了来,让她看着,给邵雍穿上粗布黑衣,在衣服上抹上油,然后装进棺材,枕上辘轳头;又让小秃闺女看了看里面随葬甚么东西,才钉好棺盖,送往伊川墓地。送葬的路上,两边站着许多人,男女老少一个个哭天抹泪,不住地念叨着邵先生的种种好处。棺椁由八个棒小伙抬着,起初他们觉着重得很,肩膀压得生疼,所以走得特别慢。可是出去十来里地以后,越往前走越轻巧,抬着一点也不费劲,觉得很奇怪。到后来,人们发现遇到上坡的时候,里边“咕噜咕噜”地响,声音由前往后;下坡的时候,里边也“咕噜咕噜”地响,声音由后往前。有人害怕起来,自言自语地说:“啥在响?”一个人说:“像是那辘轳头在来回滚动。”那辘轳头怎么会滚动?老人们说:“那是邵夫子得道升天了,棺材里没人了,空荡荡的,只剩下辘轳头。”一晃六、七十年过去了,那个小秃闺女嫁人了,生了儿子,儿子又娶了媳妇,生了孙子。她的这个孙子长大以后不成器,专干那些偷棺劫墓的勾当。有一天,和别人嘀咕着要去偷邵雍的坟墓,恰巧被小秃闺女听见了,赶忙阻拦说:“你们可别去,邵先生入殓的时候,我看得清楚,里面甚么东西也没装,衣裳也不是好的,还抹了油。”孙子问:“是真的吗?”“千真万确,我亲眼看到的。”就这样,邵雍的坟墓便没有遭劫。原来,邵雍死前就料到,小秃闺女的孙子是个偷棺劫墓之人。这些奇事对于精通《易经》的邵雍来说,算不得甚么,他的预言《梅花诗》,流传甚广,并很灵验。由以上故事看来,他的预言灵验也就不足为奇了。第六篇唐代预言大师袁天罡袁天罡,唐朝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是著名的相士和预言家。在洛阳时,他与杜淹、王珪和韦挺结为好朋友,他预言说杜淹将以文章显扬于世,王珪不出十年可任五品官职,韦挺会因勇武而当官,又说这三人日后都会受到流放。后来真如袁天罡所说的,杜淹以侍御史的身份进入天策府任学士,王珪任太子中允,韦挺被推荐为左卫率。武德三年,三人都因事被流放巂州。三人都去见袁天罡,袁天罡对他们说:“你们最终都还要显贵的,杜淹官位三品,寿命不好预测,王珪和韦挺也是三品官职,任职晚于杜淹但寿命会超过他,只是晚年都很窘困。”后来事实正如他所预测的。袁天罡还曾经告诉宝轨,说他十年后将要显贵,立功在梁州、益州之间。宝轨后来果真担任了益州仆射,袁天罡又告诉他当将军后会多杀人,希望他能自己警戒。后来宝轨果然犯事而被召还朝廷,袁天罡告诉他不久一定能还职的,后来宝轨官复原职。贞观初年,太宗召见他说:“古代有君平,朕如今得到你,两者相比如何?”袁天罡回答说:“君平生不逢时,臣自然胜过他。”武则天当初在襁褓中时,袁天罡来到家中,对其母说:“夫人的骨法,必定会生贵子。”乳母当时抱着武则天,穿着男子的衣服,袁天罡说:“此郎君子神色清爽,不容易了解,试着让她走走看。”于是在床前步行,又让她抬眼,袁天罡大惊说:“这个郎君子龙睛凤颈,是贵人中的极致。”再转到侧面看她,又吃惊地说:“如果是女子,实在不可窥测,以后应当做天下之主了。”并且还准确预言了武则天的哥哥和姐姐的命运。袁天罡还在太宗的命令下,预言岑文本因文章而名震天下,可得三品官职,但不长寿。张行成和马周来见他,袁天罡说马周会显贵,并且君臣相处融洽投合没人能比,只是寿命不会长久,又说张行成得官较晚,最终要位居宰相。事实证明,袁天罡的这些预言丝毫不差。申国公高士廉曾问袁天罡:“您最终做到什么官职?”袁天罡说:“我到夏四月,气数就完了。”夏四月,袁天罡在火山令任上如期去世。由此可见,人的生死富贵皆是命中注定(今生命由前世积德而来,今世积德也可改变命运),其实社会兴衰和历史变迁又何尝不是上天注定的。未来的一切在一个特定空间中已经真实存在着,这在修行界和有功能的人中看的非常清楚,袁天罡这类有功能的术士正是真切看到或推算到了未来的景象。袁天罡和李淳风作为唐朝著名的大预言家,他们合著的《推背图》一书,其中预测了唐朝以后数千年中将发生的大事,包括朝代更迭等等,都有着详尽准确的描述,令人叹为观止。“推背图”是中国预言中最为著名的奇书之一,相传唐朝贞观年中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全集一卷,凡六十图像,以卦分系之。每幅图像之下均有谶语,并附有“颂曰”诗四句,预言后世兴旺治乱之事。书名“推背图”是根据第六十图像(最后一卦)中的颂曰“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而名。第七篇伏虎降龙道济天下济公活佛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僧。这位南宋时期活跃于临安一带的高僧貌似癫狂,游戏人间,不重清规戒律,却留下了许多惩恶扬善,济困扶危的神迹与传说,是中国历史上人气最旺,影响最大的和尚。济公于南宋绍兴十八年生于天台山永宁村,俗名李修元,也有作李修缘的。名如其人,即使出家为僧之后,比起青灯古佛,念经打坐的生活,济公更乐于走出寺院,与不同阶层的人们广结善缘。破扇敝履,不修边幅的济公既是达官显贵的座上宾,更是市井百姓的好朋友。与一般人观念中的得道高僧大异其趣,济公活佛一生都好动爱玩,他善于下围棋,喜欢斗蟋蟀(促织),还写得一手好诗词。现摘录几首如下:醉傲醉傲风颠卒未休,杖头明月冠南州。转身移步谁能解,雪履芦花十二楼。下棋无为堂上,敌手相逢。移来一座水晶盘,倾下两行碧玉子。聚三掣五,夺角争先。静悄悄向竹坞松轩,冷静静对茅亭菊槛。排成形势,黑丛丛万里干戈;摆定机关,白皎皎一天星象。休言国手,谩说神仙。遍九州夺利于蝇头,布三路图名于蜗角。纵横在我,敲磕由他。个中诀破着精神,要使英雄满天下。咦!除非有个神仙路,冲破从来七九关。雨伞一竿翠竹,独力支撑。几幅油皮,四围遮盖。摩破时,条条有眼;联络处,节节皆穿。虽曰假合,不异生成。漫道打开有时,放下担当云雨。饶他瓮泻盆倾下,别造晴乾,借此权为不漏天。济公的诗文,初看似为漫不经心的风趣之作,再看为才华横溢的才子之作,等到细细品味,方觉原是将人生情趣与佛法至理融会贯通的天才之作。中华正统文化一向讲究来龙去脉。是凡历史上卓尔不凡的人物,必有其不凡的来处,也必有其不凡的去处。大名鼎鼎的济公当然也是如此。据说济公出生之时,附近的天台山国清寺中的十八罗汉像居然倒下了一尊,因此民间普遍相信济公活佛是罗汉转世。说起十八罗汉,当初印度只有十六罗汉之说,据庆友尊者《法住记》记载,释迦牟尼佛涅磐时嘱咐十六位罗汉常驻世间,护持佛法。然而传到我们汉地,却增加了两位尊者,成了十八罗汉。据说是因为中国人尤其喜欢“九”这个数字,而十八是九的双数。而后来所增加的这两位尊者,却成了十八罗汉中最赫赫有名的,那就是伏虎、降龙二尊者。至于十八罗汉中的第十七位降龙尊者,以及第十八位伏虎尊者的真实身份,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后来清朝乾隆皇帝钦定降龙罗汉为迦叶尊者,伏虎罗汉为弥勒尊者,并由藏传佛教四大活佛中的章嘉活佛考定。如此一来,过去“十八子,主神器”的预言就应在第十八位的伏虎罗汉,也就是在释迦牟尼之后成佛的弥勒身上了。关于济公活佛的来处,有说是伏虎罗汉转世的,也有说是降龙罗汉转世的,总之这位游戏人间的玩主来头很大。从济公自己留下的诗词中我们便可窥见一二。在《赠冯太尉》一诗中,济公写道:“削发披缁已有年,唯同诗酒是因缘。坐看弥勒空中戏,日向毗卢顶上眠。撒手须能欺十圣,低头端不让三贤。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颠僧绕市廛。”诗中的弥勒,即自古相传在末劫救世的弥勒佛。而毗卢,则为毗卢遮那佛,又名大日如来,为密宗所尊奉的最高神明。济公这首诗,在佛教徒看来,口气实在大得不可思议。然而佛法本来就是不可思议的。当年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向释迦摩尼佛献上一朵金色婆罗花,请佛说法。只见如来拈花示众而不语,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释迦牟尼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奉行“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即尊迦叶为初祖,是佛教中最具中国色彩的门派,而济公则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有道是:佛法无边。修佛不限于宗教这一种形式,故有教外别传之法。佛法不限于经书文字,故有不立文字之法。人生处处是道场,故有直指人心之法。凡心尽去佛性显,故有见性成佛之法。释迦拈花何尝不是佛法?上师手印何尝不是佛法?济公下围棋,斗蟋蟀,游戏人间的这一生又何尝不是佛法?然而若换作是凡夫俗子,或佛门败类,他们模仿释迦拈花就不是佛法,模仿上师手印也不是佛法,学着济公下围棋,斗蟋蟀更不是佛法。若他们自我标榜这是佛法,反而犯下了盗法欺世之罪,因为他们内心根本就没达到觉者的境界。很多人知道济公活佛,却不知他的法名是道济。道济者,“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者也,语出《周易》。佛法就是道济天下的,不是说佛光普照吗?然而修佛者若局限在深山里,或寺院中,如何道济天下?圣人和光同尘而道济天下,故有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法。佛法是善化人心的,但凡能善化人心,使人诸恶不作,诸善奉行,何必拘于佛教之名,又何必限于佛经之文?济公活佛那传奇的一生,就是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所以济公的一生也是佛法的一种表现。济公辞世前留下偈语:“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于今收拾归去,依旧水连天碧。”济公圆寂后,嵩长老见他脚上的鞋太破了,火化前给他换上了一双新鞋。过了几天,来了两个行脚的僧人,对嵩长老说,我们在六合塔遇见济公,他托我们捎来一封信,还有一双鞋。嵩长老一见之下大惊,原来这双鞋就是他特意给济公换上的新鞋。济公托人捎回的书信中有这么一首颂:“看不着,认错笊篱为木杓。昨夜三更月正西,麒麟撼断黄金索。幼年曾到雁门关,老少分明醉
/
本文档为【中善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