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舌苔普及课

2017-11-11 35页 doc 62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0804

暂无简介

举报
舌苔普及课苔普及课http://www.51ya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0175&extra=&highlight=脾&page=3今日舌苔普及课 1、苔的有无:正常舌有一层薄白苔,由胃气而生。在疾病过程中,舌苔从有到无,是胃气阴不足、正气渐衰的表现;但舌苔剥落之后,复生有薄白苔,则是邪退正生,胃气渐复的表现 2、苔的厚薄: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的为薄苔,不能见到舌质为厚苔。舌苔的厚薄可测定正邪盛衰和病情的深浅轻重。薄苔主外感表证,亦主内伤气郁。厚苔主痰饮...
舌苔普及课
苔普及课http://www.51ya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0175&extra=&highlight=脾&page=3今日舌苔普及课 1、苔的有无:正常舌有一层薄白苔,由胃气而生。在疾病过程中,舌苔从有到无,是胃气阴不足、正气渐衰的现;但舌苔剥落之后,复生有薄白苔,则是邪退正生,胃气渐复的表现 2、苔的厚薄: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的为薄苔,不能见到舌质为厚苔。舌苔的厚薄可测定正邪盛衰和病情的深浅轻重。薄苔主外感表证,亦主内伤气郁。厚苔主痰饮、湿邪、积滞。舌苔由薄变厚,病邪自表入里,邪盛病进;舌苔由厚变薄,为病邪自里达表,正胜病退 3、舌苔的润燥可了解津液的变化:若舌面润泽,干湿适中为正常舌象,虽有病而津液未伤;若扪之湿而滑利,则称滑苔,多主寒主湿,或阳虚水饮内停。若舌面望之干枯,用手扪之无津液,则为燥苔,多由热盛伤津、阴液亏耗,或气不化津所致。 4、舌苔的腐腻和舌苔的偏全:舌苔在舌面分布的变化。舌苔布满全舌称为全。舌苔偏布于舌面的前、后、左、右某一局部,称为偏。察舌苔分布的偏全,可判断病变的所在。全苔为邪气散漫,多为湿痰阻滞中焦之征;舌苔偏见于舌的一侧,为邪在半表半里,或病在肝胆;苔中根厚腻,多为痰饮或胃肠积滞等。   5、舌苔的剥落和消长:舌苔薄厚、多少的变化,也是正邪进退的反映。舌苔由少变多、由薄复厚,一般说明邪气加重,主病进;舌苔由厚变薄、由多变少,说明正气渐复,主病退。若舌苔骤增骤退,多为病情暴变的征象。   6、舌苔的真假:辨舌苔的真假,可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舌苔真假的判断以有根无根为标准。凡舌苔紧贴舌面,不易刮去,似从舌体上长出来的,即真苔又称有根苔。若苔不着实,如浮涂在舌面,刮之即去,即假苔又称为无根苔。在疾病的初期、中期,有根苔比无根苔为深重,疾病后期有根苔比无根苔为佳。若舌面上浮一层厚苔,望似无根,而其下部生出一层新苔,属疾病趋愈的征象。在辨别假苔时需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清晨舌苔满布,饮食后苔即退去,虽属假苔,并非无根;若退后苔少或无苔,则是里虚;第二,有苔有色,刮之即去,病轻浅;若揩之即去,病更轻浅;第三,厚苔一片而无根,其下不能续生新苔,是原有胃气,其后胃气虚乏,不能蒸化胃液上潮。多因过服寒凉药损伤阳气,或过服热药损伤阴液所致。苔质知识 (1)厚、薄苔   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透过苔质能见到舌体,称之薄苔,否则为厚苔。舌苔薄,病情一般较轻;舌苔厚,表明病情较为严重。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苔由薄变厚,表明病邪入里,病情由轻变重;若舌苔由厚变薄,表明病邪外透,病情好转。 (2)润、燥苔   舌苔润滑多津液,为津液未损伤,称为润苔。舌苔干燥缺少津液,称为燥苔。舌苔干燥而色黄者,为胃热炽盛,损伤津液。舌苔干燥而色黑,为热极阴伤。若舌苔干燥色黑而且有刺,则属热极津液枯竭。 (3)腐、腻苔   苔质颗粒细小致密,中厚边薄,刮之易去者,称为腻苔。苔质颗粉较大,疏松而厚,形状似豆腐渣堆积于舌面,刮之易去者,称为腐苔。腻苔常见于湿浊、痰饮、食积、湿温等。腐苔为食积肠胃、痰浊内蕴及溃疡之证。舌苔白腻,多为湿痰,或胃阳虚。舌苔黄腻,多为痰热,食滞化热。舌苔厚腐,多为饮食停积胃肠。舌苔布满白衣,称为口糜,表明胃气衰败。 (4)剥落苔     舌上原本有苔,若局部或全部消失者,称为剥落苔。如果苔全部脱落,表明胃阴枯竭,大伤胃气。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表明胃的气阴两伤。如果舌苔剥落处不光滑,有类似新生颗粒,称为类剥苔,表明病人血气不连续。若舌苔大部分脱落,仅留下一小块,称之鸡心舌,则为胃气阴亏损之证。另外,舌苔从有到无,为胃的气阴不足,正气渐衰;如果舌苔从无而逐渐变薄白苔,表明病情好转。 (5)有根、无根苔   舌苔紧贴舌面,刮之不去,称为有根苔。若舌苔好似涂在舌面上,刮之易落,称之无根苔。有根苔表明病人有胃气,常见于实证、热证;无根苔表明胃气已衰,见于虚证、寒证。如果有根兼薄苔,属于正常苔,表明正气未伤;若无根苔薄或厚,刮之即去,不再生成新苔,表明正气衰败。 (6)全、偏苔  舌苔布满整个舌,称全苔。舌苔仅布于舌的某一部分,称偏苔。全苔代表湿痰阻中之证。如果仅是舌尖部分有苔,是病邪入里却未深入,但胃气却受伤。若舌尖部分无苔,而其余地方有苔,代表肠胃有积滞或有痰饮。舌苔偏于左侧或右侧,表明病邪半表半里,亦可有肝胆湿热;舌中央无苔、舌边缘厚苔而中央薄苔,为阴虚、胃气损伤或血虚之证。1、舌苔偏见于舌的一侧,为邪在半表半里,或病在肝胆;苔中根厚腻,多为痰饮或胃肠积滞等。 2、舌苔剥落之后,复生有薄白苔,则是邪退正生,胃气渐复的表现 3、若扪之湿而滑利,则称滑苔,多主寒主湿,或阳虚水饮内停(减轻了些) 4、舌苔由厚变薄、由多变少,说明正气渐复,主病退。 5、第一,清晨舌苔满布,饮食后苔即退去,虽属假苔,并非无根(有根)第二课附子、半夏配伍临床应用举隅!——转摘自网络 摘要:通过历代医家对附子、半夏配伍的认识及临床典型病案,介绍附子、半夏配伍的临床应用经验和使用注意事项。认为在使用附子、半夏配伍时,只要抓住阴盛阳虚、寒痰湿阻的中医病机,合理运用,煎煮方法得当,两者配伍能大大提高疗效,配伍“相反”不是绝对禁忌。 关键词:附子;半夏;配伍;临床应用 附子与半夏在临床中都是常用中药,二者是否可以同用,古今都争议颇多。笔者试归纳历代医家有关附子、半夏配伍的论述,并尝试运用附子配伍半夏治疗中医病机属于阴盛阳虚、寒痰湿阻的多种疾病,发现只要辨证准确、合理运用、煎煮方法得当,两者配伍能大大提高疗效,现作介绍如下。 一、历代医家对附子、半夏配伍使用的认识 附子与半夏均首载于《神农本草经》。附子辛温大热,入心、脾、肾经,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具有峻补元阳、回阳救逆、温中止痛、散寒除湿之功。黄宫绣《本草求真》称其“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药”,对命门火衰、下元虚冷,脾阳不运,阴寒内盛之证有明显功效。又附子气厚味薄,可升可降,无所不至,故张元素称其“为诸经引用之药”。半夏辛温,入脾胃二经,豁痰逐饮,消痞散结,降浊止呕,降气平喘,具温化痰饮水邪之效。《医学启源》【1】称其“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治太阳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然而附子、半夏是否能配伍使用,历代医家一直存在分歧:不赞同者认为《神农本草经》中“十八反”明言半夏反乌头,虽未明言半夏反附子,但疑附子与乌头子母同性,应畏而不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据此亦在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与附子条下指出:附子不宜与半夏同用。但另一方面,附子半夏同用最早见于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附子粳米汤,乃仲景治疗寒邪内阻,阴寒湿浊上犯出现腹中雷鸣疼痛、胸胁逆满呕吐之证而设;另《千金方》之半夏汤、附子五积散,《证治准绳》之小半夏汤,《张氏医通》之附子散等等均是附子、半夏同用,故部分医家却认为,在熟谙药性和运用经验的基础上可大胆运用之。随着近三十年对“十八反”的研究逐渐深入,两种论调的争鸣也达到新的高度。 二、正确认识附子、半夏配伍 反对者认为附子有神经和心脏毒性【2】,生半夏原生品有急性毒性和刺激性【3】,两者配伍有毒性增加之虑。然而据陈馥馨统计,在《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药对的共411方,以半夏配伍附子的方数最多,达163方【4】;李文林等统计811首乌头、附子与半夏配伍的方,共有主治病(症)145种,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等多种病症的治疗,配对应用具有普遍性【5】;杜敏综合历代应用及现代研究成果后分析认为,两者配伍应用广泛,疗效显著,且安全度较高【6】。近来也不断有学者报道,在临床实践中,部分相反、相畏中药配伍使用后并未发生明显毒副作用,且有相辅相成的作用【7,8,9,10】。张志祯【8】指出,半夏反附子毕竟是前人教训经验的,出现了毒性,可能因于生品鲜品,毒性过大;或炮制不得法,毒性残留;或用量过大,毒性增加;或煎药时间过短;或煎煮方法不当;或药后饮酒、温浴;或季节、环境温度过高,中毒因素增加;或个体差异导致等等。有人对1989年以前共54篇十八反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乌头(具体品属及生制条件不详)与半夏配伍的共14篇,其中结果2篇报告有毒性增加,其余85.7%未见毒性增加【11】。实验研究的结果不一致,有毒性增强的结果,但大多数显示毒性不会因为相互配伍而增加。考虑动物试验与人体病理生理条件的差异、人体与动物反应性差异等问,都会导致实验结果与临床事实不符。故笔者认为,对其安全性的评价需以临床观察和历代医家的应用情况为主要参考依据。恩师李可老中医常在急危重症中使用超大剂量附子半夏,并言二者配伍后“相反相磨、相激相荡、相辅相成,功效倍增”,每年用生半夏数百斤,40余年用生半夏超过3吨,经治老人、孕妇、小儿各种危急重症,无一例中毒,临床疗效确切【12】;郭长贵【13】老中医则认为,反药同用取相反相成之功,它们彼此相忌,如将之畏帅,能各立其功,故临床疗效捷快,确能愈顽疾,起沉疴;姜春华、朱良春、颜德馨等当代中医大家也都曾郑重地撰文驳斥过半夏反附子之说【14】。况自仲景首创附子粳米汤至今历代均出现半夏汤、附子五积散、十四味建中汤等附子、半夏配伍使用的方剂,可见附子、半夏配伍使用也是经过历史传承方能使用至今。临床应用实践亦证明,附子半夏配伍,只要注意防范,如法应用,则不必禁忌。附子温阳散寒,半夏燥湿化痰,两者配伍,辛开燥降,相辅相成,可散脏腑经络、肌表上下的寒痰水饮停滞,使阴寒得散,脾肾得温,水湿得化,痰饮得消,则阳虚寒凝痰浊痞痛呕泄等诸症自除,尤适于脾肾阳虚、阴寒内盛,痰湿不化,水饮停滞者。诚如刘沛然云:“半夏附子合用对阳虚寒痰冷饮的病症能斩关夺将,使阳气回,寒痰化,沉疴起,病邪除”。笔者的经验是只要抓住“阳虚阴盛、寒湿痰阻”的病因病机,即可放心将二者配伍使用,非但不会发生不良反应,且可获药到病除、效如桴鼓之功。兹举笔者验案数例,以飨同道。 三、病案举例 1.胃恶性淋巴瘤伴腹泻、胸痛 李某,男,68岁,2009年3月3日至广东省中医院就诊。患者于2007年10月因上腹部疼痛、消瘦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查胃镜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确诊为胃非霍奇金淋巴瘤。因不能耐受毒副反应,行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1程后予停止化疗。患者反复上腹部隐痛,伴有腹泻约8次/天,西医制酸止痛、止泻等对症治疗效果不佳,1月前左胸壁出现局部小疱疹伴麻木疼痛,在我院皮肤科诊断为带状疱疹,予对症处理后疼痛无明显缓解。症见:神疲,乏力少气,畏寒肢冷,上腹隐痛,饭后明显,喜暖饮,稍进寒凉则腹泻,腹胀肠鸣,矢气则舒,左胸壁见暗红色疱疹伴麻木疼痛,舌淡苔白,脉弦细无力。脉证合参:证属脾肾阳虚,湿痰阻滞,兼正气不足,外邪流驻肋下。处方:熟附子25g,生半夏25g,生姜25g,细辛10g,鸡血藤60g,苡米30g,炙甘草50g,砂仁15g(后下),党参20g,炒白术30g,茯苓20g,干姜30g,肉桂5g(后下),五爪龙60g,日一剂,水煎服。服14剂后复诊:左胸壁疱疹麻木疼痛明显减轻,腹泻减少至约3次/天。继续以上方加减,气短懒言甚则加北芪、红景天大补中气,纳差明显则加四君子健脾,服药30剂后则患者左胸疱疹疼痛及腹泻均已消失,以后定期门诊复诊至今,目前病情稳定。2010年11月入院复查:上腹部CT提示:胃体远端及胃窦粘膜稍增厚,与2009年10月旧片对比,大致同前。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胃体平坦糜烂。 按:祝味菊先生云:“苟气阳之不足,则精寒水冷,血凝为瘀,液聚为痰,废料潴积而为湿,向之资以为奉生之源者,转以为生身之累”【15】,患者神疲少气,畏寒肢冷,喜暖饮,腹痛腹泻,乃脾阳不足;胸壁麻木疼痛,乃脾虚生湿,聚而成痰,外邪挟痰而驻,不通则痛。治以温补脾肾、化痰除湿止泻、散寒通络止痛,以附子理中汤合小半夏汤加味,配合细辛、鸡血藤走窜通络,五爪龙益气温阳,辩证得当,随手凑效。 2.胃癌腹痛 徐某,男,59岁,2009年03月17日至广东省中医院就诊。患者2009年2月因胃窦癌伴腹膜淋巴结、胰腺转移在我院肿瘤科化疗1程,后因不能耐受化疗毒副反应拒绝再行化疗,要求门诊中药治疗。因左上腹部疼痛剧烈,住院期间给予曲马多缓释片0.1g口服bid,芬太尼贴剂8.4mg外贴q3d,但疼痛控制不佳。症见:面色青黄,左上腹绞痛,连及后背,平卧、进食则加剧,弯腰稍舒,日夜均发,喜热饮热食、畏寒肢冷,纳眠欠佳,二便可,舌胖大边齿痕暗紫,苔白腻,脉沉细。脉证合参:证属阴盛阳虚、寒痰阻滞。处方:熟附子30g,生半夏20g,炮姜炭30g,干姜60g,炙甘草60g,砂仁15g(后下),细辛15g,肉桂15g(后下),白芷15g,补骨脂30g,元胡30g,7剂,日一剂,水煎服。后每周复诊均以上方加减。5月19日复诊,患者诉疼痛已明显减轻,已停口服曲马多。效不更方,加大熟附子用量至60g、生半夏用量至30g并以上方加减,气短加北芪、红参益气,腰酸乏力则加补骨脂、山萸肉补肾,大便不通则加大黄通便治标。服药40剂后8月4日复诊:患者已无上腹疼痛等不适,自诉7月底已停用西医镇痛药物。以后继续门诊中药治疗(每方均有附子、半夏配伍)以巩固疗效,稳定病情。2010年3月随访复查上腹部CT提示:胃部肿瘤累及胰头,中有坏死,病灶范围大致同前。目前一般情况良好,无腹痛发作,体重稳定,生活可自理。 按:阳虚则畏寒肢冷,寒痰凝聚,阻滞气机,不通则痛。治以温阳化痰、散寒止痛,以炮姜炭、干姜、炙甘草配合附子温建中阳,细辛、砂仁、肉桂、白芷配合生半夏温化寒湿,附子、半夏先以小剂量“投石问路”,药已对证,则可逐渐加量使用。逐渐加量也是附子、半夏大量应用的法则之一。 3.小儿哮喘 古某,女,3.5岁。2010年10月13日至广东省中医院就诊。父母代诉患者体质较弱,平素容易感冒,自1.5岁时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小儿哮喘,天气变化或受寒时诱发,发作后需住院使用抗生素、激素及支气管扩张剂方可缓解。昨日外出受凉回家后出现喷嚏、偶咳、流鼻涕,家长未予重视,今晨5点出现喘促明显,喉中痰鸣,痰难咯出,立即至当地医院给予西医对症处理后稍缓解,时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1.6×109/L,中性粒细胞:17.5×109/L(81%),患儿家属拒绝住院使用院激素、抗生素治疗,求治于中医来我院就诊。症见:精神倦,发热,面色青黄,畏寒无汗、时喷嚏、鼻涕青稀,咳声重浊,咳时喘促,喉中痰鸣,咯痰不畅、纳差食少,大便烂,舌淡水滑,苔白厚浊腻,脉沉细滑。查体:体温38.3度,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哮鸣音。脉证合参:证属脾肾阳虚,太少两感,寒痰阻肺。处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小青龙汤加减:麻黄10g,熟附子30g,生半夏30g,细辛10g,生姜30g,炙甘草60g,五味子10g,桂枝10g,白芍20g,干姜10g,黄芥子10g,蜜紫菀10g,蜜款冬花10g,莱菔子10g,山茱萸30g,带壳白果15g。服药1剂后微汗出热退,咳嗽痰喘大为减轻,复查血常规白细胞降至11×109/L,5剂服毕复诊,已无发热及咳痰喘促,查白细胞及中性粒比例均恢复正常,双肺未闻及哮鸣音,诸症消失而病愈。 按:患儿先天之本不足,脏腑柔弱,猝受外邪侵袭,形成上实下虚、阳虚寒痰之候。又久用抗生素等寒凉药物冰伏病邪,激素药物发越阳气,本虚标实之象愈加明显。治当以散寒解表、温阳补肾、化痰降逆、纳气平喘,投大剂量熟附子、生半夏挽病情于水火之中。注意本案药物应久煎1.5小时以上,初剂先少量频服,见微汗出热退,正盛邪却,即知取效。 4.急性咽喉炎 陈某,男,38岁。2010年4月4日至广东省中医院就诊。诉平素体虚易感冒,3天前憎在空调房里熬夜工作,翌日上午开始出现咽喉不适,未引起重视,后发展为疼痛和有异物感。患者自觉为上火,自购新癀片一盒服用,服药后咽痛未见缓解,且出现左颌下肿痛不适,伴吞咽不利。即至附近社区卫生院诊治,服用滋阴泻火类中药后诸症不减反重并出现纳差、腹泻、疲倦乏力等不适,即来我院就诊。症见:神疲乏力,嗜睡,身体酸痛,畏寒恶风,无汗,咽喉灼痛剧烈,左颌下肿痛异物感,影响睡眠,咽痒干咳,吞咽不利,纳差食少,喜热饮,大便溏,舌胖暗红,苔薄腻,脉弦细滑。查体:咽红,咽后壁部见暗红色滤泡,双侧扁桃体未见肿大,左颌下触及3×3cm肿大淋巴结,有压痛。西医诊断:急性咽喉炎。中医脉证合参:证属太少两感,风寒郁滞,寒痰客阻咽喉。治以散寒通阳、涤痰开结、消肿止痛。处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半夏汤加减:麻黄10g,熟附子30g,生半夏30g,细辛10g,生姜30g,桂枝20,炙甘草60g,白芷15g,干姜10g,牡蛎30g,浙贝15g,玄参10g,防风10g,苍术15g。服药1剂后咽痛大减,左颌下淋巴结缩小至1×2cm,余症各有明显减轻,3剂后诸症消失而病愈。 按:“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咽中痛”,素体本虚,又神疲乏力嗜睡,少阴病可知;畏寒恶风,表邪未解可知;咽中痛,病邪客于咽喉可知。熬夜受寒为发病之外因,然又反复服用寒凉药物,无异雪上加霜,“上火”“清热解毒”之害可谓深矣。3剂病痊,附子半夏居功之伟矣。 四、讨论与体会 上述4个病例虽病名不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辨证处方也不尽相同,但均有畏寒怕冷的症状,最关键是都存在着“寒湿”、“痰阻”致病的中医病机,故均在辨证用药上配伍以半夏、附子,疗效明显,且未见不良反应。笔者近年在门诊运用附子半夏药对1000人次以上,用量少则10g,多则上百克,均未见中毒事件。亦需指出,为尽量减少和避免附子配伍半夏时的不良反应和降低相关医疗风险,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附子、半夏配伍毕竟违反国家药典,不受法律保护,因此使用前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取得患者及家属理解,详细讲明煎煮方法,如有不配合者,则不予使用。 ②从小剂量开始,个体对附子的耐受性不同,为稳妥起见,多从10-15g开始,以后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加量。 ③方中炙甘草用量为熟附子的两倍,如使用生半夏,还必须加入等量的生姜以解毒。 ④附子、半夏用量在30g以下时,诸药水泡30分钟,武火煎开后再以文火煎煮1小时;若附子半夏用量在30至60g之间,则煎煮1.5小时;超过60g,则煎煮2小时以上。无论煎煮时间长短如何,均当以煎至口尝后唇舌无麻辣感为度。 ⑤煎煮完毕,嘱患者饭后1小时温服,初剂先少量频服,以观其药效及反应,确定无不良反应后可增加药量,一日分数次服完一剂中药。 ⑥服药期间禁饮酒、洗冷水澡、房事及同时服用西药。 ⑦服药后如出现口唇、四肢麻木及胸闷、心慌、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应立即停药,并返院就诊。⑧服药期间,定期监测血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 附子与半夏配伍“相反”不是绝对禁忌,临床运用如辨证准确、合理运用、煎煮得当,附子与半夏配伍亦安全无毒、疗效显著。但因受相反配伍禁忌的约束且与药典相勃,运用时存在潜在的医疗风险与纠纷,临床医生运用时多有束缚而不能充分发挥二者配伍的非凡疗效。故认为当下应尽快组织权威机构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大规模的临床验证工作,以探索附子、半夏等相反中药配伍应用的合理性与规律性,科学地评价其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毒性反应,对临床上安全、有效的使用有毒、相反中药乃至扩大其应用范围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有望在攻克危重疑难杂症方面取得突破,同时期望为二者将来的合法配伍运用提供更加权威的证据与支持。 http://www.51ya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0175&extra=&highlight=脾&page=4山药薏米粥最好是打粉煮粥,是早上空腹吃一碗,吃完后过二十至三十分钟再吃别的干粮啥的,比如包子馒头啥的等等。这样最利于粥的吸收。不是一边吃粥一边吃别的食物,这样全掺和在一起了,本来十分的效果,就只有一分了,白忙活了。 中里巴人书里还讲过,这个粥补气血最快,但有人吃了之后肚子涨气,是因为肚子里本来浊气很多没排出去,这时候吃了粥补气效果强,浊气和清气在腹内“打架”,这时候喝白萝卜煮汤(要放一点白胡椒粉,因为白萝卜性寒,胡椒性热去萝卜的寒性)促进放屁,就没事了。http://www.51ya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5041&extra=&highlight=脾&page=3关于山药薏米芡实粥的话题,屡屡被一些用户提起。以下就常见的问题给予答复: 请大家在选购原材料和制作之前,务必先仔细阅读《求医不如求己》2中,关于此粥的说明文字。另外,除此篇文字外,书中其他文章也好几次提及。 1、原产地要求、原材料生熟要求? 怀山药,以河南焦作出产的怀山为最好。而且要求是干品药用的最好。我们一般在市场上见到的菜山药,以及很多地区药店出售的淮山药,以及广州等地煲汤用的广山,都与怀山的功效有所区别。如果您可以采购到焦作等地的新鲜的铁棍山药,由于质地细腻,沉重,粉质足等原因,也尽量捣碎后煮粥食用。除以上因素外,有的网友觉得药店买到的怀山口感发酸,可能与硫磺熏制过或者产地有关,这也是中药行业炮制怀山的常规手段。但并不代表所有熏过的怀山都是酸的。 芡实和薏米也要求是生的,而不是药店出售的炒制过的,对原产地没有特别要求。有网友抱怨芡实的味道怪一般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药店采购的,多是炒制过的碎芡实,自然有酸味儿。另一种情况是市场采购的生芡实有淡淡的臭味儿。不同产地的芡实,有的有味儿,有的没有怪味儿。并不是说制作过程中发霉了,所以请大家放心。 吃过中成药或汤药的朋友,在看原材料以及药方时,会发现有些材料前面会加上炒、或者炙字,这是中草药为了达到不同的功效,所采用的不同的炮制方法。本粥所要求的三种原材料,都要求是生的,且是干品,请大家注意。 2、山药薏米芡实粥是否可以跟其他材料一起煮食? 山药、薏米、芡实这三种原材料为何如此配伍,在书中有专门的说明。中医遣方用药,都是要讲究君臣佐使的,有一定的配伍要求,才能起到针对性的作用。 所以,除了书中特别提到的针对几种情况所给出的山药薏米芡实粥,山药薏米粥,山药芡实粥以及绿豆薏米粥等几种加减方法外,不建议添加其他食材和药材。除了脾胃非常虚弱,急需补充气血的朋友,可以添加红枣一起煮食。尽管这几种材料同时又是食物,但是如果您想达到的是健脾清肺补肾培补气血这一目的,请大家尽量按照书中的要求。否则既浪费了金钱、时间和精力,还要抱怨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由于这三种材料可药可食,被列为上品之药。所以日常生活中老百姓们与其他材料自由搭配演绎出了很多的食疗方子。比如华东一带喜欢用刚上市的新鲜芡实生食或煲汤,广东一带喜欢用广山与肉类一起煲汤等吃法。至于是否也能达到与山药薏米芡实粥相同的目的,就请网友不要再咨询功效了。因为,老师认为培补气血最好的建议,就是这些了。 3、山药薏米芡实粥的制作方法? 既然前面已经提到了生熟原材料的功效不同,所以,不建议炒熟后加水冲泡,乃至油炒面的方法冲泡食用,否则会影响效果,乃至达不到预期的疗效。 我们喝的汤药,都是需要水来煎药的。而且煎药时有时间要求,以便让草药中的有效成分能被充分的释放出来。而且,不管每个药方里的草药的重量和数量是否有区别,一般常见的要求也是将这些草药煎成两碗的份量。有朋友使用豆浆机来煮食,请一定考虑到该粥的稀稠。有网友三种材料各30克,用豆浆机煮出了1000多毫升的稀粥。脾脏具有喜燥恶湿的个性,一次性喝太多的水或者稀粥进去,不仅不能得到健脾的目的,反倒会增加脾、肾水湿代谢的负担。这就是舍本逐末了。具体请参考求3的《喝水要根据体质度身而行》。 三种干品用料理机打粉后煮粥,既确保材料中的成份被更好地消化吸收,又可以很好的控制粥的稀稠度,从而达到预期的疗效。俺个人经常会将买回的薏米和芡实,用清水冲洗两三次,然后在阳台晒干或晾干后,打粉后分别装入塑料袋或密封的玻璃瓶中。便于煮粥时随时可以调整原材料的用量和组合。 4、关于此粥的其他问题,请大家以书中的文字为准。 衷心希望大家在花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采购和熬制后,能取得预期的目的。毕竟,山药薏米芡实粥,是我们可以终生相依的培补气血的朋友。所以,做些必要的学习和准备工作还是值得的。比如超市里各个品牌的多用料理机非常多,既有干磨粉功能,又有打豆浆功能,还有搅拌果汁和馅的功能。价格也就200元左右,与功能单一的豆浆机的价格相差无几。 以上是个人诚挚的建议,是否采纳,您自己说了算。:)http://www.51yam.com/thread-19122-1-1.html一个简单的体式帮您排出脾脏邪气http://www.51ya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0358&highlight=脾以前看过一个说法,就是人体上有八个关节处(八腘),最易藏身体的邪气,且每个关节处和脏腑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肝邪藏于腋窝,脾邪藏于腹股沟,等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经常拍打这些地方,可以有效地帮助身体排出邪气。想祛除肝邪,可以拍打腋窝,也可以拨动极泉穴,我今天主要想说的是,瑜伽体式中的“骑马式”可以帮助很好的排出脾脏的邪气。动作要领,以右侧为例:首先自然站立,弯腰向前向下,双手放于双脚两侧,屈双腿,右脚向后大迈一步,屈右膝点地,伸展脚背,直立上身,双手十指交握放于左膝上,感受右侧腹股沟的较为强烈的拉伸感,注意,髋部一定要摆正,有个检验的方法,看一下自己的右腿是不是和左大腿在平行的直线上。反之亦然。我是在做拜日式的时候发现这个体式神奇的作用的。每天早上起来不吃饭,喝一杯水,就开始做拜日式,做两遍之后,就发现再做这个体式肚子就会叽里咕噜作响,明显感觉到拉伸感延伸到腹内,就特意保持的时间长一点,很舒服,特意与大家分享,可以一试。(髋关节不够打开的朋友注意缓慢练习)国学,就是指路的,是学了用的,是指导我们生活的方向的,在熙熙攘攘、纷纷扰扰的世界中,让我们静下心来,去感悟,找到我们内心真正的愿望,渴望,然后努力的去实现,精彩地生活。让身体健健康康,让心灵自由自在。。。。。。 1,病是有根的,根找不到,病治不好。(生病的)环境不改变,病是改变不了的。很多人注重病症,表象,结果,只想直接拿掉那个结果,病症,却不问不找原因。病症就像是光源(病原)照出的影子,不找到光源,病原,只是追逐影子,就是捕风捉影。有的人胃有病了,治好了胃,肝不好了,治好了肝,肾又出了问题,这是病症的转换,病因不好找,它的源头是气血。 2,寻找病根、病原,要在静心的时候思考这个问题。五脏是有思想的,有感情的。如头疼,如果是胆经经过的地方,那说明不仅仅是胆还有肝的问题。肝是脏器,脏是藏(深层的原因),胆是腑,腑是通道。我(注:中里老师)很想教你们自己判断的方法。但身体这东西,谁最了解?自己最了解。病(因)不是分析出来的,是感觉出来的。病是身体给你发出的信号,让你生出警觉。身体是向着你的,帮助你的。 3,什么情况下产生疼痛?是正邪相争的时候才会感觉痛。气血冲击淤血时,好血少,冲不开就会感觉隐隐作痛;好血多,几下就冲开了,因而会产生剧烈的疼痛。陈血不去,新血不生。比如推腹,有些人打嗝,有的人放屁,我比较推崇放屁,排出身体里的浊气。其实,只要这个地方你感觉涨,那儿就有气,你感觉头胀,其实那就是有一个“屁!”童靴们,老师讲的生动不? 4,国学,我们的传统文化,宣讲的是自信,能给我们的心注入力量,对我们的生命具有指导意义。从根本上讲是气血的源头。孟子的“浩然之气”庄子的《养生主》都涉及到了养生的涵义。还有论语,我们怎样看待这些经典?如果把经典当成套子,就真的成了套子;把经典当成口袋,就会往里装东西。我们应该拿经典注释我们自己,而不是注释经典。孔子不需要你注释,你只要拿来用。而且,孔子所说的话,是分场合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有语境的,比如那句“惟什么与什么难养也”。国学,经典,是要用的,对你有用的就拿来用,没用的不用看。 5,养生,要养气血,一是节省气血,不要耗费的太多;二是增加气血。增加气血不是营养越高越好,营养越高的东西,越难以转化,因为吃下去,需要先用气血化掉,转化成能够吸收的东西,需要预支血液,如果转化不了,不但浪费了气血不说,还变成垃圾堆积在身体里。 6,修命不修性,此为修行第一病。修性不修命,一点灵光无处用。颜回,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道德和学问都很好,但是31岁就去世了,原因营养不良(箪食瓢饮),那么好的道德学问又有什么用呢?我们不应以颜回为榜样,老师说我们要性命双修。 如果我们身体生病了,可能刚刚树立的自信就消失了,美好的感觉消散了,生理的变化影响着我们的心理感觉。当我们通过推腹把浊气浊水浊便排出去时,有些烦恼也随之而去了。我们把心理的根源打开,不紧张,不恐惧,不压抑,不再产生新的垃圾,这需要转化思维方式,以自我感觉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生气等等这些不良情绪,会随着思维方式的惯性随时产生,生气就会压抑,压抑了,血液怎么流通?气滞血瘀,就是气被压抑了,气停住了,血也停这了。国学,就是不让我们生气,让我们找到自己心里的愿望,跟着自己的愿望走。应该是枷锁.。我们活着,人生苦短,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不当就不当。我们都要做自己的法官,随时宣布自己无罪释放,从各种不良情绪中释放出来,及时享受生活。 7,关于目标。你知道明天干吗,今天就会为明天准备,就有力量;你知道明年干吗,今年就会为明年努力;你知道今生要干什么,就总有力量。目标就是动力。首先要找到目标。国学就是告诉你目标的,怎么找到人生好的目标。关于舍得,这是佛家的一个用语。现在人理解的舍得,是贪得,总想施舍小的,得到大的福报。其实舍得,是舍掉那不重要的,留下那最重要的。有的人视金钱如粪土,那是他觉得金钱对他来说“没用”。 8,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其实学习的是“文”,文可以学点,但主要的是得“化”,你要把它化成自己的东西。化不成自己的东西,就不是能量,而是负担。其实,经典都是指路的。国学就是主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传统文化,我们骨子里就有,血液里本来就存在,需要去粗取精,像孙悟空一样,吃就吃那9000年一开花,9000年一结果的蟠桃精华。取那些对我们最有用的。 9,老师讲《西游记》是一本关于修道的书。讲了很多里面的寓意,听老师一说感觉非常有意思。以后看的书又多了一本了。:)西游记中写孙悟空去拜师,遇到一个樵夫给他指路:须菩提祖师住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其实指的是我们的内心,这说明:祖师就在我们心中,不用去外求。这个樵夫,樵字,木、焦,木头烧焦了,木生火,心属火,木是给心供火的。孙悟空问樵夫为什么不去拜师,樵夫说,家有老母需要照顾,这说明即便与神仙做邻居,神仙也帮不了你,每个人有自己的枷锁因果福报。接着孙悟空让樵夫带路,人都希望有人带着走,樵夫说,自去,自去。其实是说你怎么还不醒悟?自己去,自己觉悟。老师讲的真好。西游记变得很有意思了! 老师说,金箍棒,就是那定海神针,是金子做的,肺属金,肺主呼吸,决定人的力量。就是这股气把病给赶出去。箍,就是不漏,不漏精,锁精。上边的箍代表的是鼻腔,下代表的是肾精。金箍棒用完了,变成梅花针,就放回到耳朵眼里,耳是肾的窍,代表丹田,气要沉到丹田 10,四大名著是从德才情义来接引人。《西游记》是德,是道路和方法。德左边的偏旁,是通行的路的意思,凡是带这个偏旁的,都有路的意思。《三国演义》是才。《红楼梦》是情,《水浒传》是义。《道德经》的道,是方向,道的意思是“先到哪里去”。德是路,怎么走。经,就是捷径,直线是经。《道德经》就是告诉你到哪里去怎么走的一条捷径。http://www.51yam.com/thread-75191-1-1.html
/
本文档为【舌苔普及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