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甘青地区史前居民族群的成因分析

2010-10-18 5页 pdf 309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8590

暂无简介

举报
甘青地区史前居民族群的成因分析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 35卷第 1期   JO URNAL O F Q INGHA I NAT IO NAL IT IES INST ITUTE VOL. 35 NO. 1 2009年 1月 ( soc ia l sc iences) Jan. 2009  收稿日期 : 2008 - 07 - 25 作者简介 :刘宝山 (1969 - ) ,男 ,山东菏泽人 ,博士 ,江苏省无锡市考古所副研究员。 甘青地区史前居民族群的成因分析 刘宝山 (无锡市考古所 ,江苏 无锡 214062)   摘  要 ...
甘青地区史前居民族群的成因分析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 35卷第 1期   JO URNAL O F Q INGHA I NAT IO NAL IT IES INST ITUTE VOL. 35 NO. 1 2009年 1月 ( soc ia l sc iences) Jan. 2009  收稿日期 : 2008 - 07 - 25 作者简介 :刘宝山 (1969 - ) ,男 ,山东菏泽人 ,博士 ,江苏省无锡市考古所副研究员。 甘青地区史前居民族群的成因分析 刘宝山 (无锡市考古所 ,江苏 无锡 214062)   摘  要 :本文根据出土的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材料 ,主要分析了甘肃和青海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民族种群的 特征和形成的主要原因 ,认为马家窑文化是通过文化因素的传播而产生的新的混合型文化类型 ,而不是迁移性文化类型。   关键词 :甘青地区 ;史前居民 ;种族 ;文化   中图分类号 : C912.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5447 (2009) 01 - 0056 - 05 一、甘青地区史前居民族群的成因 一般认为 ,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是由关中、中 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沿黄河和渭河流域西渐传播到甘 青地区的。[ 1 ]但是体质人类学家根据考古学出土的 人骨分析结论 ,认为甘青地区古代人群种族特征与 华北地区人种更接近 ,而陕西和中原古代人种与南 亚蒙古种接近 ,与甘青地区史前人类体质特征有着 明显的区别 ,明了考古学文化变迁和人种迁徙的 不一致性。 史前人类研究表明 ,本地食物采集者和农业移 民之间最普遍的情况是通过通婚逐渐实现生物学上 的同化 ,然后随着人口压力的再出现 ,新的混合人口 再“芽分 ”到新的土地上 ,又与当地民族进一步杂 合 ,于是 ,农业就逐渐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在这条传 播路线上最终出现的混合人种 ,是一个完全不同于 其原始种族的类型。[ 2 ]根据这一理论 ,甘青地区马 家窑文化的人群基因和其相邻的关中地区或者中原 地区的人群基因比较就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完全 不同于内地原始种族的基因类型 ;二是与关中地区 原始种族的基因类型接近。如果是前者 ,就说明马 家窑文化发生之前本地有土著居民在此居住 ;如果 是后者 ,则说明马家窑文化确实是本地区最早的考 古学文化 ,文化的传播是以人口迁移的形式发生的 , 而不是通过文化因素的传播所产生的新的混合型文 化类型。甘青地区的考古研究表明 ,结论应该是前 者。 青海境内早于马家窑文化的考古资料 ,全部是 1956年以后发现的。虽然青海地区还没有发现地 层关系十分明确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但是发现打制 石器和细石片石器的地点却越来越多。他们全部是 零星采集的打制石器地点 ,即柴达木盆地的托托河 沿、霍霍西里 (可可西里 ) [ 3 ]、大柴旦镇小柴旦湖南 岸遗址 [ 4 ]、乌拉湖、贵南拉乙亥 [ 5 ]、格尔木纳赤台和 三岔河 (雪水河 )地点 [ 6 ]等。截止到 2005年青藏铁 路格拉段文物普查结束 ,青藏两地发现的旧石器和 细石器地点有近百处 ,但青藏高原尚未发现人类化 石。[ 7 ]汤惠生先生认为 ,在旧石器时代或者说全新 世以前 ,青藏高原 (尤其是腹地 )尚无人居住。“进 入全新世后 ,很可能是分别来自华北和华南的两支 移民沿着黄河和雅鲁藏布江流域逐渐深入到青藏高 原 ,并带来了与之相应的藏北和藏南两个不同传统 和类型的细小石器和细石器工业。此时青藏高原与 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交通显然尚未开通 ,因为在南北 两地的细石器工艺传统中尚未发现任何直接来自南 亚和中亚地区的文化因素。”[ 8 ] 拉乙亥遗址位于共和盆地中部 ,其西南部距西 宁市约 200公里 ,遗址所在地的海拔为 2580米 ,遗 址埋藏在茫拉河与沙沟河之间的黄河河谷阶地中。 考古工作者在黄土状砂质土层内 ,发现有灶炕、红烧 土等遗迹与石器、骨器等遗物。据统计 ,出土各种遗 65 物共 3000余件。这一遗址发现的石器全部是打制 的 ,没有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磨光石器和陶片 ,并且其 文化遗物与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物有许 多共同之处。在文化发展水平上拉乙亥文化高于旧 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而进入了细石器时代。出土的 石核、楔状石核、锥状石核、舌状石核、柱状石核 ,以 及相应的从这些石核上剥离下来的石片、石叶、石 镞、尖状器、雕刻器、刮削器等器形 ,基本上属于我国 华北细石器工艺传统。出土的木碳标本经中国科学 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碳 14测定 ,其年代距 今为 6745年。 其实在距今二三十万年以前的甘肃和邻近的宁 夏就有古人居住 ,旧石器时代遗址在陇东黄土高原 比较集中地被发现 ,很可能说明进入更新世以后 ,陇 东一带更比较适合远古人类的生存。相对比较重要 的有甘肃华池县的赵家岔遗存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灵 武县的水洞沟遗存。武山人化石是 1984年发现的 , 是一男性青年个体的颅盖骨化石 ,出土化石的土层 是灰色 ———灰褐色钙质粘土。经碳 14测定 ,武山人 距今约四万年左右 ,相当于晚更新世纪中期。该化 石有蒙古人种的某些特征 ,是渭河上游较山顶洞人 古老的原始蒙古人种类型。之后发现的环县刘家岔 遗址是甘肃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文化内容最为丰富的 遗址。其绝对年代距今约 2万年左右。该遗址中共 发现石制品 1100余件和 10余种动物化石。从文化 面貌上看 ,石制品以石片石器为主 ,个体较小 ,在器 物组合中刮削器占极高比例 ,尖状器仍是主要器形 , 具有我国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共同特征 ,属于以 峙峪文化为代表的小石器系统。此时 ,旧石器时代 晚期的文化遗存分布范围已扩展到了甘肃中西部地 区和河西走廊。刘家岔遗址很可能代表了旧石器时 代晚期在黄土高原西部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 和陇东到陕西东部区域内石器风格十分接近。[ 9 ]发 展到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遗址几乎遍及甘肃各地和 青海东部地区。 关于齐家文化古代人群的种族类型问题的研 究 ,目前只见于甘肃杨洼湾墓地和青海乐都的柳湾 墓地、民和的喇家遗址。杨洼湾墓地出土两具相对 较完整的颅骨 ,该头骨“在形态方面基本是属于蒙 古型 ,与近代材料相比较 ,杨洼湾头骨与现代华北组 较为相似 ”[ 10 ]。柳湾墓地含有半山、马厂和齐家等 多种文化类型的人骨 ,在分析时 ,由于各类型人骨在 体质特征上的相似性而并未专门研究齐家文化的人 骨。喇家遗址第一批共鉴定 16个个体 ,由于骨骼破 损严重、数量较少且以未成年人居多 ,给种族类型的 精确鉴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工作者从非测量形态 特征中找到一些判断种族类型的因素 ,综合几例成 年男性个体标本的体质特征 ,认为这批人骨的颅面 部特征是 :中长颅型、狭颅型配以高颅型 ,面部扁平 度中等 ,高而狭的面型 ,鼻根凹较浅 ,方眶或方圆眶、 中眶型 ,颧骨高宽 ,心形梨状孔、中鼻型 ,犬齿窝和鼻 前棘发育较弱 ,平颌及中等的齿槽突颌等。女性除 颅型较男性略长、眶型较低及鼻型较男性略宽外 ,其 余特征均与男性相同。所有这些特征都反映出这批 古代人群种族类型与东亚蒙古人种类型有较多的接 近因素。而这种种族类型在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和青 铜器时代分布比较广泛 ,延续时间较长 ,具有较强的 一致性。根据对杨洼湾墓地和柳湾墓地齐家文化墓 葬人骨的研究 ,甘青地区上古时期居民的体质与稍 晚生活在华北地区的青铜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可 能存在较多的一致性。[ 11 ] 二、关于种群问题 早在 20世纪 20年代 ,加拿大学者步达生 (Da2 vidson B lack) [ 12 ]就曾对瑞典学者安特生从河南渑池 和甘肃永登等地收集到的史前人骨进行过研究。但 是由于他将不同地点、不同文化的人骨混合到一起 , 影响了其研究结论的科学性。20世纪 50年代 ,中 国人类学家颜訚对甘肃齐家文化的人骨进行了研 究 ; [ 13 ] 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又先后对青海民和阳 山墓地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人骨 [ 14 ]、民和核桃庄墓 地辛店文化人骨 [ 15 ]、柳湾墓地出土的马厂类型和齐 家文化人骨 [ 16 ]、甘肃玉门火烧沟 [ 17 ]和民乐县东灰 山青铜时代人骨 [ 18 ]等进行了研究。另外 ,宁夏海原 菜园村马家窑文化人骨也得到了研究。[ 19 ]这些研究 表明 ,黄河上游史前及青铜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 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如长而狭的头型、狭而高的面 型、较高的头高、中等鼻型及眶型等 ,同现代华北和 东亚人种接近 ,但与有阔鼻倾向的仰韶文化居民有 明显区别。 有研究指出 ,我国境内的人种迁移是由南向北 而不是由北向南。现代人的祖先约在距今 50000~ 40000年前开始走出东非大峡谷 ,向东、向西迁徙。 其往东的迁徙路线可能是先到中东 ,再经现今巴基 斯坦、印度、孟加拉到中国南方 ,到达南方的这些迁 徙人群 ,一部分停留下来 ,另一部分继续向北方迁 徙。由于他们彼此隔离了很长的时间 ,所以南、北 人群在遗传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北方人群比较单 一 ,南方人群比较复杂 ,便是人种自南向北迁徙而 不是自北向南迁徙的证据。[ 20 ] 考古人类学提供的证据也支持自南向北迁移的 75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年 1月   这一观点。陕西地处黄河中游 ,与中原地区联系紧 密 ,属于农业经济区。早在 20世纪 60年代初就在 陕西地区出土了人骨材料。通过对属于仰韶文化的 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县元君庙、华阴横阵四组 墓地出土人骨材料的研究表明 :半坡新石器时代居 民的体质属蒙古人种 ,与现代华南和南亚居民接近 较多 ,而与现代华北组接近较少 ,与甘肃史前组在头 型和眼眶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与东南亚的印度支那 新石器组比较接近。宝鸡组的研究结果与半坡组基 本相同 ,即与现代南亚和东亚蒙古人种比较接近 ,在 程度上又更接近于南亚人种 ,与甘肃史前组的差异 比较明显。华县元君庙与华阴横阵出土的人骨材料 的研究结果与前两组相同。这四组墓地之间彼此接 近的程度明显大于它们同南亚和北亚类型之间的联 系程度 ,表明他们有基本相同的体质特征 ,韩康信先 生主张将它们归属东亚支系的古代类型。[ 21 ] 下面让我们把已经发表过的与甘青地区有关的 体质人类学材料重新加以梳理。 材料一 :甘肃省合水县九站青铜器时代居民的 主要体质特征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南亚类型最为 接近 ,而且 ,该组与东亚类型之间也存在着较多共同 的体质因素 ,而其与北亚、东北亚类型的蒙古人种之 间则表现出明显的人种类型上的差异。[ 22 ]对合水九 站青铜器时代居民体质类型的分析表明 ,该组亦与 南亚蒙古人种最为接近 ,但同时亦含有某些与东亚 蒙古人种相似的因素 ,这就使其在体质类型上大抵 同西周组相一致 ,周人的体质特征中则包括了蒙古 人种的南亚和东亚两种类型的成份 ,且以南亚蒙古 人种的因素略占优势。[ 23 ]平均数组间差异均方根的 计算结果也证明 ,在八个古代对比组中 ,合水九站组 与西村周组之间的函数值最小 (1. 09) ,从而显示出 他们在种系特征上的一致性。合水九站青铜器时代 的先民在人种成份上无疑应归属于周人种族类型集 团 ,甘青地区其他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居民的 人骨材料中尚未见有与合水九站组相同的体质类 型。说明合水九站遗址的古人群是例外情况。柳湾 墓地的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墓葬人骨均 属东亚蒙古人种 ,本文的平均数组间差异均方根比 较结果亦表明 ,柳湾齐家组与合水九站组之间在体 质类型上相距甚远。步达生 (D. B lack)所研究的甘 肃史前组以及颜訚所研究的两具甘肃齐家文化墓葬 颅骨的情况亦大致相仿 ,均可归入蒙古人种的东亚 类型。由此可见 ,如果说在甘肃地区由新石器时代 到青铜器时代 ,半山、马厂、齐家和火烧沟等文化类 型的先民在体质特征上可以归入同一种族类型的 话 ,那么 ,合水九站青铜器时代居民显然与他们属于 不同的种族系统 ,应归入陕西、中原地区系统。 材料二 :步达生 (D ·B lack)在上世纪 20年代 前期曾经详细研究过安特生收集的从新石器时代 (马厂类型文化 )至青铜器时代早期 (沙井文化、寺 洼文化、辛店文化 )的人骨材料 ,他指出 :这些头骨 大多属现代蒙古人种 ,但有 3个所谓“x”组头骨与 其它多数头骨的形态有偏离。以后在正式中又 指出 :甘肃的史前居民具有典型的东方人种特征 (Q rien~tal Charcters) ,与现代华北居民接近程度不 大 ,而史前后期的居民同现代华北人接近程度较大。 这些头骨与西藏 Kham s人的头骨也相当接近 ,居于 现代华北人和西藏人之间。并说明所谓“x”组头骨 仅仅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种的变异而已。但是步达 生材料中的一个缺点是缺少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 时代过渡阶段的齐家文化人骨。[ 24 ] 材料三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玉门火烧沟遗址 进行了发掘 ,收集了一批头骨。这批头骨的颅较高 , 鼻骨低平 ,鼻跟凹陷浅 ,眶角比较圆钝 ,颧骨宽大突 出 ,侧面观眶属后斜型 ,犬齿窝不发达 ,面部扁平度 较大 ,面较宽 ,铲型门齿出现率高 ,这些体质特征与 现代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最为接近 ,与甘肃新石器 时代晚期居民的接近关系也比较明显。潘其风等在 1984年研究了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发掘中采集到 的包括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文化、齐家文化的人骨 材料。研究结果表明 ,三种文化的居民在体质上无 明显差异 ,基本属于相同的体质类型 ,都具有长而狭 的头型 ,较高的颅高 ,狭而高的面 ,中鼻和中眶型等 特征 ,与东亚类型中的华北类型接近。所以推测在 甘青地区 ,从马家窑文化到齐家文化的居民基本上 是一脉相承的 ,并暗示甘青地区的上古居民与商代 华北地区的居民在体质上有较密切的关系。[ 25 ] 有学者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法从专业角度对西北 地区的人骨研究材料进行了分析 ,这里引用其中相 对比较直观的两幅图表帮助理解 (图一、二 )。分析 结果表明 [ 26 ] :西北地区至少可以分出四种不同的种 系类型。 1、在新疆地区存在东西方人种的不同类型。哈 密族代表与甘青地区组较近的蒙古人种类型 ;昭苏 组代表西方人种的短颅类型 ;古墓沟组代表西方人 种的古老类型。 2、甘青地区各组大致较宽松地聚在一起 ,菜园 组与甘青地区大致聚在一类。甘青地区包括宁夏部 分地区各组较接近蒙古人种东亚类型。 3、陕西及其邻接地区的组 ,具有中等的面高和 85  第 35卷 刘宝山 :甘青地区史前居民族群的成因分析 颅宽 ,但是颅高很大 ,接近于东亚蒙古人种的古老类 型。 4、宁夏地区 ,除了有与甘肃地区古代组相似的 体质类型外 ,还存在一种颅高很小、颅宽和面宽很大 的接近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的成分。 另外 ,甘肃酒泉地处河西走廊咽喉要道 ,自古以 来 ,这里就是连接我国中原地区和西域的一条最重 要的通道。关于此地古代居民的种族问题 ,一直是 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甘肃酒泉青铜器时代干骨崖 组人骨鉴定显示 ,其与蒙古人种的接近程度远远大 于它与大洋洲人种和西方人种的接近程度 ,干骨崖 墓地青铜器时代居民无可置疑地属于蒙古人种 ,初 步显示与蒙古人种东亚类型更接近。[ 27 ] 以上种种复杂的研究结论说明 ,西北地区地域 辽阔 ,对史前种族的研究不能单单依靠考古学文化 分析一概而论 ,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把体质人类学和 考古学密切结合起来 ,加大对遗址出土人骨的全面 研究。目前所得到的体质人类学材料远远不能满足 史前种族研究的需要 ,许多矛盾还不能得到圆满的 解释。 参考文献 : [ 1 ]严文明. 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 J ]. 文物 , 1987, (3). [ 2 ] (英 ) Stavrianos,著. 李群 ,译. 农业的起源与 传播 [ J ]. 农业考古 , 1988, (1). [ 3 ]邱中郎. 青藏高原旧石器的发现 [ J ]. 古脊 椎动物学报 , 1958, (2~3). [ 4 ]黄慰文 ,陈克造 ,袁宝印. 青海小柴旦达木 湖的旧石器 [A ]. 中国 —澳大利亚第四纪学术讨论 会论文集 [ C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87: 168~173. [ 5 ]盖培 ,王国道. 黄河上游拉乙亥中石器时代 遗址发掘报告 [ J ]. 人类学学报 , 1983, (1). [ 6 ]肖永明. 早期人类文明传播带上的新发现 [ J ]. 青海文化 , 2005, (3). 青海省文物考占研究所. 青海省境内青藏铁路沿线细石器地点调查简报 [ J ]. 考古与文物 , 2004, (增刊 ). [ 7 ]汤惠生. 略论青藏高原的旧石器和细石器 [ J ]. 在 1994年以前的统计基础上估算. [ 8 ]汤惠生. 略论青藏高原的旧石器和细石器 [ J ]. 考古 , 1999, (5). [ 9 ]王辉. 20世纪甘肃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 J ]. 考古 , 2003, (6). [ 10 ] [ 13 ]颜訚. 甘肃齐家文化墓葬中头骨的初 步研究 [ J ]. 考古学报 , 1955,第 9册. 193~197. [ 11 ]王明辉. 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人骨及其相 关问题 [ J ]. 考古 , 2002, (12). [ 12 ]B lack. D.“A Study of Kansu and Honan An2 acoluthic Skulls and Speclmeqls from Later Kansu Pre2 historic Sires in Comparison with North China and other recent crania”. Pal. Sonica. Ser. D. Ⅵ (1). 1928. [ 14 ]韩康信. 青海民和阳山墓地人骨 [A ]. 民和 阳山 [ R ]. 北京 :文物出版社 , 1990. [ 15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管理 处、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编著. 民和核桃庄 [ R ].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 2004. [ 16 ]潘其风. 柳湾墓地人骨研究 [A ]. 青海柳湾 [ R ]. 北京 :文物出版社 , 1984. 95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年 1月   [ 17 ]韩康信. 古代中国人种成分研究 [ J ]. 考古 学报 , 1984, (2). [ 18 ]朱泓. 东灰山墓地人骨的研究 [A ]. 民乐东 灰山考古 ———四坝文化墓地的揭示与研究 [ C ]. 北 京 :科学出版社 , 1998. [ 19 ]韩康信. 宁夏海原菜园村新石器时代墓地 人骨的性别鉴定与体质类型 [A ]. 中国考古学论丛 [ C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95. [ 20 ]A lbert Pliazza. Towards a genetic history of China. NATURE, Vo1. 395, 15, October, 1998年. [ 21 ] [ 24 ]郑晓瑛. 西北地区古代居民人种成分 研究史 [ J ]. 考古与文物 , 1995, (3). [ 22 ]王占奎 ,水涛. 合水县九站先周遗址 [A ]. 中国考古学年鉴 ( 1985 ) [ C ].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宋景民等. 合水九站青铜器时代的人骨 [ J ]. 人类学学报 , 1988年 3期 ;朱泓. 合水九站青铜时代 颅骨的人种学分析 [ J ]. 考古与文物. 1992, (2). [ 23 ]朱泓. 殷人与周人的体质类型比较 [ J ]. 华 夏考古 , 1989, (1). [ 25 ]韩康信 ,潘其风. 关于乌孙、月氏的种属 [A ]. 西域论丛第二辑 [ C ].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 版社 , 1990. [ 26 ]郑晓瑛. 西北地区古代居民体制特征的地 理变异 [ J ]. 文博 , 1996, (6). [ 27 ]郑晓瑛. 甘肃酒泉青铜时代人类头骨种系 类型的研究 [ J ]. 人类学学报 , 1993, (4). (责任编辑  陈柏萍 ) Archaeology Culture and Ana lysis about O r ig ina tion of Ganq ing Area ’s Preh istor ic Residen ts’Ethn ic Groups L IU B ao - shan Abstract: This paper basises about unearthed archaeology & Physical Anthropology material, has mainly ana2 lyzed Gansu and Q inghai area’ 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pulation and formed the main reason from the Neolithic Age to the B ronze Age, that Majiayao culture is m ixed culture types, but not relocation of cultural types through cultural factors arising from the sp read of the new. Key words: Ganqing area; p rehistoric resident; race; culture 06  第 35卷 刘宝山 :甘青地区史前居民族群的成因分析
/
本文档为【甘青地区史前居民族群的成因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