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数学中的“三个二次”——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

2010-11-15 3页 pdf 135KB 67阅读

用户头像

is_989892

暂无简介

举报
数学中的“三个二次”——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 ☆高考热点专题回顾与展望☆ 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中学 黄加卫 1 考情比照 2006年全国高考数学的 18套理科试卷中,每套 均含有有关“三个二次”知识的试题,具体的试题特点 呈现如下 : 卷型 题序 分值 考查的知识点 诱导公式,二倍角公式,特殊三角 全国卷 I 17 14 函数值求角,二次函数求最值. 数列的通项,前 项和,一元二次 全国卷Ⅱ 22 12 方程,数学归纳法. 双曲线的定义与性质,一元二次方 北京卷 19 14 程,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 天津卷 1O ...
数学中的“三个二次”——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
☆高考热点专回顾与展望☆ 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中学 黄加卫 1 考情比照 2006年全国高考数学的 18套理科试卷中,每套 均含有有关“三个二次”知识的,具体的试题特点 呈现如下 : 卷型 题序 分值 考查的知识点 诱导公式,二倍角公式,特殊三角 全国卷 I 17 14 函数值求角,二次函数求最值. 数列的通项,前 项和,一元二次 全国卷Ⅱ 22 12 方程,数学归纳法. 双曲线的定义与性质,一元二次方 北京卷 19 14 程,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 天津卷 1O 5 二次函数与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重庆卷 21 12 抽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 四川卷 21 12 双曲线的定义与性质,一元二次方 ^ 程,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一元二 上海卷 20 14 次方程,数量积,四种命题之间的 关系. 导数与极值,对称,向量,一元二次 广东卷 18 14 方程. 江苏卷 20 16 二次函数的最值,分段函数,值域. 双曲线 的几何性质,一元二次方 安徽卷 22 14 程,弦长的计算. 二次函数的最值 ,函数的单调性, 福建卷 21 12 极值 ,导数. 二次函数的图象,绝对值不等式, 湖 北卷 1O 5 方程与图象之间的联系 . 直线与椭圆、抛物线的位置关系, 湖南卷 21 14 一元 二次 方程,探索 性 知识 的 解法. 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 ,函数 江西卷 6 5 的单调性. 闭区间上二次函数的最值,函数的 辽宁卷 21 12 导数与极值,等差数列. 一 元二次不等式,分式及高次不等 山东卷 8 5 式,充要条件. 陕西卷 10 5 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不等式的证明,“三个二次”的联 浙江卷 16,19 28 系,椭圆的几何性质,直线与椭圆 的位置关系. 从上表不难看出,高考对“三个二次”知识的考查 往往渗透在其他知识的考查之中,并且大都出现在解 答题之中(约占总数的 72.2 ),特别是与数列、三角 以及解析几何等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的结合成为其 一 大亮点,其中压轴题占六分之一.其重点考查的是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最值、一元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分布 等内容,而直接涉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内容反而不 多.另外,在 2006年全国高考数学的 18套文科卷的 解答题中,全国卷 Ⅱ的第一21题(分值为 14分)、福建 卷的第21题(分值为 12分)、浙江卷的第 20题(分值 为 14分)考查的主要知识点就是以上“三个二次”的 内容. 2 考点解析 下面以2006年全国高考数学中的两道解答题为 例对所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探本穷源,剖析研究. (浙江卷文科第 20题)设 厂(z)=3ax +2k+c, 若 a+6+c=O,f(O)f(1)>0,求证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I)方程 ,(z)一O有实根; 王I (II)一2< <一1: 口 (Ⅲ)设 z ,zz是方程 ,(z)一0的两个实根,则 ≤Iz 一z:l< . o o 评注:不等式证明是高中数学 中的一个难点内 容,要求考生具有良好的推理论证能力,本题以二次 函数为背景,考查二次方程解的情况,二次不等式的 基本性质与解法以及二次函数的值域,极好地体现了 “三个二次”知识之间的关系,是考查它们相互关系的 一 道好题.而且此类解答题在往年的高考试题中也可 以找出它们的原形或背景.上题与如下 1997年全国 高考数学理科第 24题在考查点与解题思路上有异曲 同工之处. 设二次函数 ,(z)一ax +bx+c(a>O),方程 ,(z)一z—O的两根 zl、z2满足 O思想
方法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类题型体现出“三个二次”内 容在相关综合题中具有基础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比如 它们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知识中的运用已成为 高考知识考查中的一曲长盛不衰的“旋律”. 3 范例精讲 例 1 设关于z的一元二次方程ax +z+1—0 (口>O)有两个实根 z 、z2, (I)求(1+z )(1+z2)的值; (1I)求证 :zl<一1且 z2<一1; (Ⅲ)若 ∈[ ,10],试求口的最大值. 分析:(I)化简之后利用韦达定理可得(1+z ) · (1+z2)一 1; (1I)由方程的 △≥O,可推得二次函数 (z)一口z +z+1图象的对称轴 z一一 <一1,又由于 ,(一1) 一口>O,所以,(z)的图象与 z轴的交点均位于(一1, O)的左侧 ,故得证. (Ⅲ)结合(I)的结论可得,一 ∈[击, ],而 口 一 一[(一去)一吉] +丢. 所以口的最大值为÷. 评注:本题考查了二次方程的知识,并借助二次函 数的图象分析出二次方程的根的范围,最后把参数的范 围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进行求解.如 2006 年全国高考数学江苏卷第 2O题就属于这种题型. 例 2 设二次函数 ,(z)一nz +bx+c(a>O且 6≠O). (I)已知l,(O)l—l,(1)l:l,(一1)l一1,试求 ,(z)的解析式及,(z)的最小值; (1I)已 知 l b l≤ a,l f(O)l≤ 1,l f(1)l≤ 1, I,(一1)I≤1,当IzI≤1时,求证:I,( )I≤}. 分析:(I)由已知条件 解方程 可得 a一 1, 6=士1,c一一1,则 ,(z)一z 士z一1. 因为,(z)一(z士丢) 一}≥一丢,所以,(z)的 最小值为一 5 . (1I)。..1 2bl— l(口+b+c)一(a--6+c)l ≤ I(n+6+c)I+I(a--6+c)I≤2, 故I bl~~O或2tz--2at+5≤o 口≤£+ 或口>~tA- . ...1≤t≤ (t+ ) : ,(t+ )~:舌. 故实数口的取值范围为(一oo,√ Ul÷,+oo1. L , 评注:“三个二次”知识与其他知识的综合运用已 成为高考命题的特点之一.由上可见,此题还考查了三 角函数的变形、恒成立问题的求解以及基本不等式的运 用等知识.本题的解题思路是先利用不等式进行转化, 然后再分离变量,结合最值进行求解.比如2006年全国 高考数学福建卷理科第 21题就属于这种题型. 例 4 设双曲线 C: x— 一1(口>O)与直线 l:z + 一1相交于两个不同的点 A、B. (I)求双曲线 C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 (I1)设直线 l与 轴的交点为P,且 一 商 , 求 a的值. 分析:(I)由直线方程与双曲线方程的联立,消 去 y后得到(1一口 )z +2a z一2口 一O, ① 再利用判别式法可得到 a的取值范围为 0<口 <、/ 目I口≠1,然后就可得到e> 且e舢 2{107年第1 魍(青中 ) (II)设 A(x , ),B(xz, ),利用题中的向量相 等,可得到X 一 zz,而 X ,X 均为①的根.代入消去 1 1 7 X, 后即得a一 . 1 评注:涉及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时,常把 它们的方程联立后利用消元法,把问题转化为关于 x 或 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二次项系数、判别式或韦 达定理等方法来解决求参数的取值范围、定值与最值 以及应用问题等综合问题.比如 2006年全国高考数 学安徽卷理科第 22题就属于这种题型. 4 预测与建议 在高中数学中,“三个二次”是以二次函数为中 心,运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把其余“两个二次”串 联起来,构成知识系统的网络结构,而且这“三个二 次”也是研究包含二次曲线在内的许多内容的基础工 具.纵观历年的高考试题,以“三个二次”为纽带编制 而成的综合题立意新颖,灵活性强,对各种能力和思 想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然这也是今后命题的主 要方向之一.如何处理好这一重要知识点,用最短的 时间投入获得最佳的复习效果,实属复习迎考阶段的 画龙点睛之笔. 二次函数 ,(z)=ax2+bx+c(a≠O)的图象是一 条抛物线,这条抛物线是我们研究二次方程、二次不 等式的基础工具.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就是利用 数形结合思想沟通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二次方程 的内在联系.而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值的符号及二次 方程根的性质,通过图象一览无余.如果二次三项式 问题是“源”,直角坐标系为“渠”,则“源”通过“渠”, “流”经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形成清晰的“源流”脉 络.“三个二次”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解决其中某 一 方面的问题时,常常需要向另两个方面的转化,而 数形结合正是它们转化的纽带.在高考复习中应抓住 这一纽带,弄清“三个二次”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熟 练掌握三角函数、解析几何、不等式、向量等基础知 识,才能很好地处理这一综合问题. 参考文t l 梁俊忠.例说“三个二次”的相互转化[J].高中数学教与学, 2006,i0 2 许少华,马荣林.数学竞赛中的“三个二次”问题[J].中学数 学教学参考 ,2003,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本文档为【数学中的“三个二次”——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