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普通心理学笔记 - 彭聃龄

2010-12-27 17页 pdf 392KB 4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156841

暂无简介

举报
普通心理学笔记 - 彭聃龄 知识宝库 leo_chy整理编辑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 1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 目录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1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3 第三章 感觉 .................................. 5 第四章 知觉 ................
普通心理学笔记 - 彭聃龄
知识宝库 leo_chy整理编辑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 1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 目录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1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3 第三章 感觉 .................................. 5 第四章 知觉 .................................. 7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8 第六章 记忆 .................................. 9 第七章 思维 ................................. 10 第八章 语言 ................................. 12 第九章 动机 ................................. 12 第十章 情绪 ................................. 14 第十一章 能力 ............................... 15 第十二章 人格 ............................... 16 声明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所有资料均有本人收集于互 联网,感谢原创作者的分享,如有侵权速与本人联系协 商处理,否则不负法律责任。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 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 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 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 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 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 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 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 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 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 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 行为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 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 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 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 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 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 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 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 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 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 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 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 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 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 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 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 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 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 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 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 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 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 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 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 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 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 学。 (1)普通心理学:①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 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②研究心理学 最一般的理论;③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 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 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 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 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 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知识宝库 leo_chy整理编辑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 2 (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 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 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 下从事工作。 (7)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的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的科学。 8.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中间学科? (1)学科分类中通常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 类。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及心理的神经 生物学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 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2)人又是社会的实体,人的心理的发生离不开社会 环境的影响,此外心理学还研究团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这些心理现象更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心 理学的研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总之,心理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 学的性质。所以心理学处在中间位置,因而叫做中间科 学或者边缘科学。 9.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 动进行有系统、有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 和发展的规律性。 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 2、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3、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 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 观察法的缺陷: 1、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 现。 2、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 的,因此结果难以精确分析。 3、由于未对条件加以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的 研究对象,而要研究的对象却没有出现。 4、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影响。 (二)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化的问题(量 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心理测量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和测验 的效度。 1、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 2、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 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 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对智力或性格了解的越 深入,那么相应的量表就会说完善。另一面在编制心理 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三)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 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 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 并可以进行反复的验证;但是缺点是主试严格控制实验 条件,使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 制,使人们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中进行的。它消除 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但是由于条件控制的不够严格, 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实验法是包含着一系列的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 其中有些变量是由试验者控制的实验条件,叫自变量和 独立变量。还有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因 变量。 (四)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 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10.现代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事件: (1)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是亚里士 多德的《论灵魂》。 (2)唯理论-著名代表是法国哲学家让内·笛卡儿。 (3)经验主义起源于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经验主义先 驱)和洛克(奠基人)。 (4)英国经验主义形成联想主义,代表人物是詹姆士·穆 勒、约翰·穆勒、培因。 (5)近代哲学思潮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 论基础,实验生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实验方法的直接来源。 (6)1879 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 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 统的实验室研究。 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看成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 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11.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 『构造主义』--奠基人是德国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 为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 并把经验分为感觉、意想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强调意 识的构成成分。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法。 『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的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 威和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他们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 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推动向实际生 活的发展。 『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从一个行为 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行为主义特点:1、反对 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 张用实验法。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 科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 知识宝库 leo_chy整理编辑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 3 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 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 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他们重视 心理学实验,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的研究很重要。 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 『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 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 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动机和 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12.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2)行为主义研究 (3)心理分析研究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 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13.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1)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始于 1917 年,标志就是北 京大学首次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 (2)1920 年,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 心理学系。 (3)1921 年,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成立。 (4)1980 年,中国心理学会被正式接纳加入世界心理 学联合会。 附录:名词解释 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 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 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 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 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3. 【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 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 【双盲控制】在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到自 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叫双盲控制。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脑的进化: (1)神经系统的发生: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变形 虫)——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 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水螅,海蜇,水母)――有了 专门接受刺激的特殊细胞,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 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的神经系统,组成了网状 神经系统。水螅已经具有了高等动物的反射弧的雏形, 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最初形态。 (2)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蚯蚓-出现了神经节, 头部神经节发达,称为发头现象。发头现象的出现为脑 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蚯蚓的神经系统是链索状的,称为 链状神经系统。昆虫-形成了三个大的神经节:头部、 胸部和腹部。它们的神经系统称为节状神经系统。 (3)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体内背侧 有一条脊柱骨,称脊椎。脊椎动物是管状神经系统且其 神经组织是空心的。管状神经系统的前端膨大部分形成 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小脑)。爬行动物出现 了大脑皮层。 (4)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哺乳动物-(啮齿类、 食肉类、灵长类)。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 半球开始出现沟回,脑的各部位的机能也日趋分化。大 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 2.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脑得进化: (1)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脑指数 (2)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指数 (3)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脑的功能区 3.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元——1891 年,瓦尔岱耶提出。是具有细长 突起的细胞,它有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胞体: 最外是细胞膜,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细胞质有神经原 纤维、尼氏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等。其中神经原纤维 和尼氏体是神经元特有的结构。树突——较短,负责接 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轴突——较长,包含平 行排列的神经原纤维。轴突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 出去,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 神经元按突起的数目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 多极细胞。 按功能分为:内导神经(感觉神经)、外导神经(运 动神经)、中间神经。 (2)胶质细胞——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胶质 细胞。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沟通有重要作用。1,为神 经元的生长提供了线路,并恢复受损的细胞;2,在神 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3, 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神经元间过多的神经递质。 4.神经冲动的传递 (1)神经冲动的电传导——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 传导 (2)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细胞间传导 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最简单的神 经回路就是反射弧。反射弧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 系统的中枢部位、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5.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有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 统。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1)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 A.脊神经发自脊髓,穿椎间孔外出,有脊髓前根和后根 知识宝库 leo_chy整理编辑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 4 的神经纤维混合组成。脊髓前根纤维属运动性,后根纤 维属感觉性。混合后的脊神经是运动兼感觉的。 B.脑神经: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 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 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C.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使机 体应付紧急情况的机构;副交感神经起着平衡作用,抑 制体内器官的过渡兴奋。 (2)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 A.脊髓。作用:1,脊髓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2,脊 髓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B.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延脑在脊髓上方,背侧覆盖着小脑。作用:支配呼 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叫“生命中枢”。 桥脑在延脑上方,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 信息必经之路,它对人的睡眠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中脑位于丘脑底部,小脑、桥脑之间。 C.间脑:丘脑和下丘脑 丘脑-所有来自外界感觉器官的输入信息通过丘脑 导向大脑皮层,从而产生视、听、触、味的感觉。对控 制睡眠和觉醒有重要意义。 下丘脑-调节“植物性神经”,对维持体内平衡,控 制内分泌腺的活动有重要意义。 D.小脑:有小脑皮层和髓质。作用:主要是协助大脑维 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 E.边缘系统:有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 皮层。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有关,还与记忆有关。 6.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1)大脑的结构:三大沟裂: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 裂。四大叶: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大脑半球的表 面有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神经纤维覆盖,叫灰质,也就 是大脑皮层。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 成,叫白质。还有横行联系的胼胝(Pian Zhi)体。 (2)大脑的分区和机能:布鲁德曼的皮层分区。分成 初级感觉区、初级运动区、言语区、联合区。 A.初级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视觉区 -第 17 区,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听觉区-第 41,42 区,产生初级听觉。机体感觉区-第 1,2,3 区。产生 触压觉,温度觉,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躯干、四 肢在体感区的投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 B.初级运动区:-第 4 区,称运动区。功能是发出动作 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 分的运动。 C.言语区:主要定位于大脑左半球。其中有一个言语运 动区觉布洛卡区,即布鲁德曼的第 44、45 区。这个区 域损坏会发生运动失语症;威尔尼克区是一个言语听觉 中枢,损伤将会引起听觉失语症。 D.联合区: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 大脑的左右半球的功能是不同的。语言功能主要定 位在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 逻辑推理。右半球则主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 绪、欣赏音乐和艺术。 7.脑功能学说 (1)定位说: 开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说”。真正的定位说 开始于失语症人的临床研究。1825 年,波伊劳德提出语 言定位于大脑额叶,并且控制是在左半球。功能定位于 大脑的某一区域 (2)整体说: 弗罗伦斯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发现,动物可以恢复 功能。从而提出脑功能的整体说。拉什利的脑毁损实验 发现脑损伤后对习惯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障碍,并且这种 障碍于损伤的面积有密切的关系。提出了均势原理和总 体活动。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 发生作用;并且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 (3)机能系统学说: 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 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 级心理机能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脑皮层的 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 鲁利亚把脑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 统,也叫动力系统。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 其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 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第一机能 系统并不对某个特定的信息进行加工,但却提供了各种 活动的背景。当这个系统受到损伤时,大脑的激活水平 或兴奋水平将普遍下降,并影响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和对 行为的调节。 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它 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 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其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机体内、 外的各种刺激,对它们进行加工,并把它们保存下来。 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 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它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其主 要作用是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应;实现对运动 的组织,制定运动的程序;产生活动的意图,形成行为 的程序,实现对复杂行为形式的调节与控制。 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 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机能系统又 起各自不同的作用。鲁利亚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心理机 能定位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脑功能的理论,引起了各 国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普遍重视。 (4)模块说: 知识宝库 leo_chy整理编辑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 5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 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 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复杂而 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认 知神经科学的许多新的研究成果,都支持了模块学说。 8.内分泌腺分类和机能 (1)腺体-分外分泌腺(有管分泌腺)如:汗腺和胃 腺;和内分泌腺(无管分泌腺)如内分泌物和荷尔蒙。 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可以决定:1、身体的发育; 2、一般的新陈代谢;3、心理发展;4、第二性征的发 展;5、情绪行为;6、有机体的化学成分。 (2)内分泌腺分类和机能:科学家发现共有 27 种内分 泌腺。 ①甲状腺-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②副甲状腺-保持血液和细胞内钙的浓度有重要作用。 ③肾上腺-维持体内钙离子及水分的正常含量 ④脑垂体-分泌促腺激素,控制多种不同的内分泌腺, 因而称为“主腺”。 ⑤性腺-分泌性激素和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 附录:名词解释 1.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 位。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 传送信息。 2. 【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与神经时,神经元 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 神经冲动。 3. 【静息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大的通 透性,对Na+的通透性很差,其结果是K+经过离子通道 外流,而Na+则被挡在膜外,致使膜内外出现电位差, 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这就是静息电位。 4. 【动作电位】神经受刺激时的电位变化。当神经受到 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临时打 开,带正电荷的钠离子被泵入细胞膜内部,使膜内正电 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这一变化过程就是动作 电位。 5. 【神经—体液调节】所有内分泌腺的活动都受到神经 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的激素影响 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这就是神经-体液调节。 第三章 感觉 1.感觉和感觉的意义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 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 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感觉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 活动,还包含了效应器的活动。 20 世纪初,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把刺激分成 近刺激和远刺激。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 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等。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 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 远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 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 化。 2.感觉的编码 [编码]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 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 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 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 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2)19 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 说]。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 质上是互相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 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 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在他看来, 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它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 的。 (3)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特异化理 论和模式理论 A. 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 递信息的。 B. 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 活程度较小。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A.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 力。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A.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 异量 B.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韦伯定律:K=△I / I (I 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 激量;△I 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 JND;K 为 一个常数。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 知识宝库 leo_chy整理编辑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 6 敏锐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但是,韦伯定律 只适应于强度的中等刺激。 4.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感觉强度与感觉大小存在两种关系:费希纳的对数 定律和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 (1)对数定律 P=K logI(P 为感觉量,即感觉强度; K 为韦伯定律中的常数;I 为指的是刺激量) 公式表明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 只按算术级上升。当物理量迅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 变化的。注意: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 上研究的,所以该定律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2)乘方定律 P=K In(P 为感觉的大小;I 是指刺激 的物理量;K 和 n 是被评定的某类实验的常定特征) 公式表明知觉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 5.视觉的生理机制: 视觉:光刺激于人眼所产生的。 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 制、中枢机制。 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眼球壁分三层:外 层为巩膜和角膜(屈光作用);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 络膜;内层是网膜(感光)和视神经内段。眼球内容物 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都是屈光介质。眼球外面还 有三对眼肌,分别受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支 配。 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由外层的锥体细胞和棒体 细胞;中间的双极细胞;内层的神经节细胞。 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不同点: (1)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区别。一个是棒状一个是椎状。 (2)在网膜上的分布也不同。网膜上对光最敏感的区 域中央窝只有锥体细胞没有棒体细胞;离开中央窝棒体 细胞逐渐增多,在 16o-20o度处最多。在网膜的边缘只 有少量的锥体细胞。在中央窝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敏感 的区域叫盲点,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 在这里聚合成视神经。 (3)功能不同。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在昏暗的照明 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锥体细胞是昼 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 的细节和颜色。 6.视觉的基本现象: 视觉的基本现象有:明度、颜色、视觉中的空间因 素和时间因素。 色觉理论: (1)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认得视网膜 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 成分敏感。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 生不同的颜色经验。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 (2)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 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 -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 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赫尔维 奇和詹米逊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过程理 论。发现了三种对立细胞:黑白、红绿、黄蓝。其中黑 白细胞与明度有关,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 有这些发现,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 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色觉是按 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视觉系统更高水平上, 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 过程。 7.视觉的一些现象: (1)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 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2)明适应: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 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3)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 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 出现了明度不同的变化,这种现象就叫普肯耶现象。 (4)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 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 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5)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 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就叫 后像。 (6)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 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7)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 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 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 (8)视敏度: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 能力。 8.听觉基本现象: (1)音调和频率的关系: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与声 波的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在 1000 赫兹以 上,频率与音调几乎是线性的,音调的上升低于频率的 上升;但在 1000 赫兹以下,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不是线 性的,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 (2)音响和频率的关系:在相同的声压水平上,不同 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 同样的音响。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 16 赫兹-20000 赫兹,其中 1000 赫兹-4000 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4)声音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其他声音的 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知识宝库 leo_chy整理编辑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 7 9.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是 1886 年,物理学 家罗?费尔提出来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 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 不能作每秒 1000 次以上底运动。 (2)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 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 声音产生共鸣。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 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3)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 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 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 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 对不同频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 500 赫兹以 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认为:当声音频 率低于 400 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 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 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 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 5000 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 齐射理论无法解释。 10.其他感觉 (1)肤觉:触觉、冷觉、温觉、痛觉。 (2)嗅觉和味觉 (3)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 附录:名词解释 1.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 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 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 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2. 【差别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 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 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在数 值上成反比例。 3. 【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 象。 4. 【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 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 现了明度不同的变化。这种现象就叫普肯耶现象。 5. 【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 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 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 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6.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 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就叫后 像。 7. 【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 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8. 【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 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 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 9. 【视敏度】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 力。 10. 【感受野】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的外周部 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第四章 知觉 1.知觉中的数据驱动和概念驱动理论 数据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直接依赖 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 概念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系统不仅 要加工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 的信息。 2.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我们知觉的物体的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投影的大小 有关系,人们在知觉物体时,似乎不自觉的解决了大小 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的大小=网膜投影的大小*物体 与眼睛的距离。这就是大小-距离的不变假设。 3.错觉理论 (1)眼动理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 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 图形的某些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 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 错误(有些实验证明了眼动不是造成错觉的真正原因)。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这是从神经生理学水平解释 错觉的一种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 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因而 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引起几何形状和 方向的错觉(该理论忽略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合 机制的关系)。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 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 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 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 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可以说错觉是知觉恒常 性的一种例外,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这种 理论强调了深度线索在错觉产生中的作用,因而也叫深 度加工理论。 附录:名词解释 1.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 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2. 【知觉定势】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 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 知识宝库 leo_chy整理编辑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 8 势。 3. 【整体优先】整体水平的加工优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 (内温的整体反应和局部反应实验)。 4. 【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 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他的稳定性。 5. 【视觉线索】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 体距离、方位和照面条件的信息。(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 件)。 6. 【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 隔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 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 7. 【错觉】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 而出现种种歪曲。 8. 【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 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 到了连续的运动。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1.睡眠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 持续 10 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 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 20 分钟。 (3)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 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 40 分钟。 (4)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 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 此。 (5)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 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 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 通常伴随着梦境。 2.梦的功能解释 (1)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 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 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 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 反映。 (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 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 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 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3.注意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 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 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 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 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分耳 实验否认)。 (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 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 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 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 有可能发生。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 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 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4.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1)认知资源理论: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 或认知活动的。注意可以看作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 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2)双加工理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 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 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资源的限 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并且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可能 转变为自动加工。 附录:名词解释 1. 【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 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 意识包括可用语言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 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 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①意识 是一种觉知。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 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包括外部事物和内部状态及时 间的延续性和空间布局等;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 能。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 理和调控的作用;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 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 连续体。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 愤怒、警觉等。 2. 【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 理活动和过程。按照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观 点,无意识包括大量的观念、愿望、想法等,这些观念 和愿望因为和社会道德存在冲突而被压抑,不能出现在 意识中。如果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漂浮在海里的冰山的 话,那么人的意识便是露出水面的冰山顶端,它只占人 的心理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或过程是无意 识的。 3.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4. 【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的注意。 【随意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的注意。 知识宝库 leo_chy整理编辑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 9 【随意后注意】事先有一定的目的、但是不需要意志 努力的注意。 5. 【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 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持续性注意】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 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分配性注意】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 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第六章 记忆 1.记忆的分类: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 的地点、时间无关。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 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 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 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 时间大约为 5 秒到 2 分钟;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 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指如何作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 能、认知机能和运动机能的记忆;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他可以 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2.记忆是一个过程 记忆是一个过程,包括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 基本过程。信息编码:是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 的过程,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 和操作。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得情感、做 过的动作、思考过得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 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 过程。 3.记忆的脑学说理论: (1)整合论: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提出。认为:记忆 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 系,而不是皮层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他用实验的方法 破坏动物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发现大脑皮层破坏的区 域越大,记忆的丧失就越严重。 (2)定位论:法国医生布洛卡提出脑机能定位论。认 为: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 然也不例外。 (3)SPI 理论:功能模块。SPI 是串行(Serial)、并行 (Parallel)、独立(Independent)的缩写。这种理论认为, 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信 息以串行的加工方式进入记忆系统,在一个记忆模块中 的编码依赖于某些其他功能模块中信息加工是否成功。 也就是说,一个记忆模块的输出提供给另外模块的输入。 信息以并行的方式存储在各个特定的记忆模块中,提取 一个子系统的信息不会牵连其他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 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4.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 渡的生理机制。这改变包括相邻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变化、 神经元胶质细胞的增加和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数量的增 加;长时程增强作用对长时记忆有重要意义;记忆是由 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认为脱氧 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是记忆的化学分子载体。并且激素 能够影响记忆的保持。 5.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它是一种原 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 工之前的暂时登记。图象记忆是感觉记忆的主要编码形 式。斯伯林的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 (2)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 它最大特点是其保持的容量是有限的(大约 5-9 个单 位,7±2),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 持的时间很短。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 得到加工而进入长时记忆;来自长时记忆的信息也可以 进入短时记忆,并得到进一步加工。复述是短时记忆的 存储信息的方法,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发生遗忘。 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于其他信息的干扰引起的。 (3)长时记忆构成了个体关于外界和自身的全部知识 经验。长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没有限制,良好的编码能够 改善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保持和提取。 ①长时记忆保持所需条件是: A.组织有效的复习。与遗忘斗争的首要条件是组织记后 的复习,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的,因 此我们要复习要及时;正确分配复习时间;阅读与重现 交替进行;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B.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C.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②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 “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提出了艾宾浩斯曲线。影 响遗忘进程的因素除了最主要的时间因素以外还有:1、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学习的程度;3、识记材料 的系列位置(如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4、识记者的态 知识宝库 leo_chy整理编辑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 10 度。 ③遗忘的原因: 1、衰退说;2、干扰说;3、压抑说;4、提取失败。 6.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 (1)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加工深度不影响内隐记忆;但对外显记忆则有非常明显 的影响。 (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内隐记忆 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的多。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 影响不同。外显记忆会随着记忆的项目的增多而不容易 记住;内隐记忆则不然。 (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 影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 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5)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外 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而内隐记忆则 不同。 附录:名词解释 1.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 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 【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 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 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 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 持续一短暂的时间(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3. 【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 量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的保持量要高,这就是 记忆恢复。 4.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 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5. 【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 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6.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 材料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 材料的干扰作用。 7.
/
本文档为【普通心理学笔记 - 彭聃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