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整理

2018-10-26 50页 doc 119KB 16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871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整理《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总纲 章节 模块 比例 题型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68%(重点) 单项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 第三章 中学教学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二章 中学课程 32% 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合计 100% 单项选择题:约30%非选择题:约70%题型和分值分析: 题型 题量 每题分值 总分 合计 单项选择题 21 2 42 150 辨析题 4 8 32 简答题 4 10 ...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整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总纲 章节 模块 比例 题型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68%(重点) 单项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 第三章 中学教学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二章 中学课程 32% 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合计 100% 单项选择题:约30%非选择题:约70%题型和分值分析: 题型 题量 每题分值 总分 合计 单项选择题 21 2 42 150 辨析题 4 8 32 简答题 4 10 40 材料分析题 2 18 36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本章考试题型、分值和难易程度 考试题型 分值 难易程度 单项选择题 14分 比较容易 辨析题 16分 难度适中 简答题 10分 难度适中第一节中外教育思想概述一、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重点) 孔子《论语》 强调后天教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符合礼制,即为仁)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重视因材施教。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 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记》的教育思想(重点) 《学记》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被称为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教育思想 教育原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尊师敬道”“启发教学”。教育与政治关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藏息相辅(讲解教育原则,即不能死记硬背,教师的讲解要与个人的理解相结合才能消化知识)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喻”,就是启发、诱导;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作结论。)学不躐等(学习不能超越次第,应循序渐进)(这个点经常考)·墨子的教育思想(了解) 主张“兼爱”(每个人都毫无分别地爱一切人)“非攻”(反对战争,注重防御) 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获取知识的途径:“亲知”“闻知”“说知” 教育目的:培养“贤士”“兼士”“义侠”·老庄学派的教育思想(了解) 代表作 《道德经》 代表人物 老子、庄子 主要思想 “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为”:老子最先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作为宇宙本体自然而然地生成天地万物,就其自然而然来说,天道自然无为;就其生成天地万物来说,天道又无不为。无为与无不为,即有为,无为为体,有为为用。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三、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柏拉图及其《理想国》1.教育代表作:《理想国》2.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的教育家。3.柏拉图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课程体系。4.柏拉图还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及其《政治学》1.教育是国家的事务,教育应由国家管理;教育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公民。2.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开创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先河。3.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4.代表著作:《政治学》·昆体良(高频考点)1.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2.古代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理论专著(西方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四、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高频考点)1.“教育学之父”2.教育适应自然思想3.《大教学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4.赞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卢梭及其《爱弥儿》1.教育基础:性善论2.教育分类: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与自然的教育3.教育理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4.教育核心:“儿童是教育的主体”5.教育著作:《爱弥儿》·赫尔巴特及其《普通教育学》(高频考点)1.《普通教育学》(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2.“传统教育”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3.“四阶段教学理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4.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5.教育目的: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洛克及其《教育漫话》1.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2.主张绅士教育,轻视国民教育。3.代表著作:《教育漫话》4.·杜威及其《民主主义与教育》(高频考点)1.代表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2.教育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3.教育方法:“在做中学”。4.“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5.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种假设能解决困难;验证假设。·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凯洛夫: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2.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3.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体主义教育思想。第二节中外教育思想概述·教育概念广义的教育:凡是能影响人们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教育的本质属性(高频考点)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特点:1.人类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4.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等教育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我国教育的发展1.古代教育1)奴隶社会:夏朝,中国出现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有了专职的教师和学生。2)西周:“学在官府”“官师一体”。课程:六艺。3)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隋唐:科举制。5)宋代:“四书”“五经”2.近代教育1)京师同文馆:中国近代由政府设立的第一所新式学堂。2)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废科举,兴学堂”。·西方教育的发展1.古代教育1)古希腊教育(重点)斯巴达:尚武教育,教育唯一目的是培养武士,带有浓重的军事色彩。雅典:崇文教育,教育目的是使其子弟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综合能力,培养成既有强健体魄,又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政治素养的多方面人才。·教育的基本功能(重点)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如,【2011年真题】辨析题:教育必然促进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重点)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性质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培养社会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教育对文化的影响1)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时间上的延续)2)教育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空间上的流动)3)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取舍)2.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如前科学、科学和后科学文化知识时代)2)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如科举废除和高考改革)·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2.环境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能够对各种环境因素加以控制。3)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4.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人的身心发展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含义:儿童从出生到成人,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对教育的启示:要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含义: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如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等发展不同。对教育的启示: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能搞一刀切,同时要注意各阶段的衔接。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含义: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对教育的启示:教育要注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如儿童身体生长和语言形成的关键期。1935年,奥地利生物学家昆拉多·洛伦兹的“关键期理论”首次提出“关键期”这一概念。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含义:指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2)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对教育的启示: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既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要提供学生的心理素质,发挥身心互补的功能。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含义:从群体来看,表现为男女性别差异;从个体来看,表现在个体身心的构成方面。对教育的启示:在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第三节学制与义务教育·建立学制的依据(作简答题备考)1.生产力发展水平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发展状况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前的学制(高频考点) 学制 特点 壬寅学制 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及实施。 癸卯学制 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得以实施。 壬子癸丑学制 民国第一个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壬戌学制 1922年学制、六三三学制。第一次以青少年身心发展阶段特点划分。·义务教育的特征第一,公益性。第二,统一性。第三,义务性。第四节教育目的(重点)·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作简答题备考)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首先,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其次,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再次,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教育目的理论(重点)(1)个人本位论1.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3.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2)社会本位论1.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成员和公民。2.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3.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康德、凯兴斯泰纳、涂尔干以及近代的很多教育社会学家。(3)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并非主张真正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2)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重点,可能是简答题,或辨析题)1.“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3.“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第五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单选为主)·观察法(1)观察法的定义观察法是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的一种方法。(2)观察法分类(了解)1.根据观察条件: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实验室中的观察2.根据是否借助仪器设备:直接观察、间接观察3.根据观察者是否参与: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根据是否对观察活动进行严格控制:结构式观察、非结构式观察5.根据时间或事件分类:时间取样观察法、事件取样观察法·调查法(1)调查法的定义调查法是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问卷、访谈、测量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有关教育问题或教育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教育现象的事实,并形成关于教育现象的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2)调查法的分类(了解)1.常模调查和比较调查常模调查:掌握教育的一般发展状况;比较调查:教育差异状况的调查。2.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普遍调查:全面调查。抽样调查:从对象中抽取一定样本。3.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4.综合调查与专题调查综合调查:对某一问题或对象全方位调查;专题调查:对教育现象的某一方面调查。5.重点调查与个案调查普遍调查:全面调查。抽样调查:从对象中抽取一定样本。·历史法(1)历史法的定义历史法是研究者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地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2)历史法的步骤1.2.史料的收集3.史料的鉴别4.史料的运用·实验法(1)实验法的定义实验法是在人工控制教育现象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的方法。(2)实验法的分类1.单组法:被实验者只有一组,只能前后比较。2.等组法:把被实验者分成人数相等,能力相等的两组或三组的实验。3.循环法:把几个不同的实验因子,按照预定的排列次序,分别施加在几个不同的班或组,然后把每个因子的几次效果加在一起,进行比较。·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的步骤1.计划: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2.行动:行动者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进行实践。3.考察:对行动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观察4.反思:在对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对行动的全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评价,并为下阶段的计划提供修正意见。·叙事研究法指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通过对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揭示其中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类型:1.教学叙事:对课堂教学中的事实和经验的记述和反思;2.生活叙事:涉及教师的管理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等;3.自传叙事:教师对自己教育成长的记录,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第二章中学课程(重点) 考试题型 分值 难易程度 单项选择题 4分 比较容易 简答题 10分 难度适中第1节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什么是课程 中国(了解)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朝。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庄严而肃穆的庙堂,需要高人去主持修建)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对于教育制度、教学课程的安排、执行,一定要有智慧有德行的人来掌管,才能够依照法度(正确之法和自然之法)来保持和执行。) 西方(掌握,出单选)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ofstudy),简称学程。 课程的定义(作单选备考) 课程即教学科目 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 课程即活动 这种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杜威认为“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不应该指向活动,而应该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即要把重点从手段指向目的。·现代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重点,主要考简答题)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基本观点 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为目标。认为一门学科的概念、关键概念、原理、及其相互关系是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是组成一门学科的核心,正是这种知识结构应成为教育的重点。 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 基本观点 活动中心课程论又叫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是指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主张以学生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学生社会活动为中心来研制课程和组织教学。 该理论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教育应以儿童的经验为起点,从做中学。通过主动作业如商业、烹饪、缝纫、纺织、木工等对儿童进行教育。 代表人物 杜威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基本观点 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该理论认为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 教育目标: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 代表人物 布拉梅尔德·影响课程开发的基本因素(以单选作为备考) (一)儿童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课程的基本职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制约课程的因素包括学生的需要和条件,其中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原有知识基础,是影响课程发展的直接因素。 首先,课程要受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制约。 其次,课程受学生个体差异的制约。 (二)社会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1)社会的效用。有些课程,如自然科学、数学等将会给人们在复杂的工业技术社会里求得生存提供必要的基础。 (2)社会责任感。有些课程,如政治学、社会学等在任何社会里都具有激发人们的社会和政治自觉性的重要意义。 (3)家长与社会的压力。家长与校外各团体的要求对课程内容的开发会产生一定影响。 (三)学科特征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首先,要研究学校课程中应该包括哪些科学知识和技能,如何确定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其次,要研究怎样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改革现有课程,力求做到在保证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效学习范围内,吸收新的科学成就,更新课程。第二节课程类型及特征(以单选为主)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高频考点)·分科课程·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罗马的“七艺”都是古老的分科课程。近代夸美纽斯提出的“泛智课程”,赫尔巴特根据人的“六种兴趣”设置的课程,斯宾塞根据功利主义原则设置的课程,都属于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从课程开发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本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从课程组织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又叫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二为一的课程形态。·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等。·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又称综合性学科课程,这种课程的特点在于,它试图把那些具有相关性的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综合学科。比如,将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融合为生物学,将地质学、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融合为地理学。·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以源于社会生活问题为课程整合的核心,其目的是使学习者适应或改进当代社会生活。·儿童本位的综合课程:这种课程又称“经验本位的综合课程”,其特点是以儿童当下的生活与经验为核心,来组织课程活动,“活动课程”即是这种类型的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它也常常被称之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等。杜威常被认为是代表人物之一。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高频考点)·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统一课程,是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了国家意志,反映了国家教育标准,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设计的课程。·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所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设计的课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所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设计的课程。·显性课程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三、(掌握)·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是指学校教育中哪些虽然在课程指南或学校政策中未明文规定,但却显然是学校教育经验中经常的和有效的部分的实践和结果。1.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4.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第三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课程内容(高频考点,单选、简答都有可能)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1)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3)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4)教材编排的方式(多次考到)1.直线式排列:是对一科教材内容采取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排列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避免不必要的前后重复,节省时间,提高效率。2.螺旋式排列: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简、深浅、难易的不同程度,使一科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分层次地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的排列方式。(重点掌握)3.分支平行式:分支平行式是把教材内容分为若干个平行的单元,针对这些平行单元分别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逐一开展教学活动,最后进行总结。·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重点掌握)(理解为主)目标评价模式首先由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提出。·评价原理:可概括为七个步骤:1.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2.根据行为和内容来解说每一个目标;3.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4.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5.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6.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7.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课程原理:泰勒的“课程原理”可以概括为四个步骤: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其中,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评价的实质:评价的实质,是要确定预期课程目标与实际结果相吻合的程度。目标评价模式强调要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评价是为了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可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修改课程目标的依据。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重点掌握)斯克里文主张采用目的游离评价的方式,即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评价者不应受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影响。尽管这些目标在编制课程时可能是有用的,但不适合作为评价的准则。斯克里文主张,评价者要收集有关课程计划实际结果的各种信息,不管这些结果是预期的还是非预期的,也不管这些结果是积极地还是消极的。只有这样才能对课程计划作出准确的判断。目的游离评价是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他认为,评价者应该注意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效应,即原先确定的目标。在他看来,目标评价模式只考虑到与其效应,忽视了非预期的效应。第四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简答题备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核心理念(掌握,单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本理念(了解):(一)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二)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三)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四)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具体目标:(重点,作为简答题备考)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状况(1)课程结构(以单选为主)1.对课程类型的调整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简答题备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一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3)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4)信息技术教育。由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课程实施(了解)1.学生观1)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2)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2.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3)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现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3.教师观(了解)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4.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了解)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第三章中学教学(相当重要、高频考点) 考试题型 分值 难易程度 单项选择题(必考) 8分 比较容易 辨析题 8分 难度适中 简答题 10分 难度适中 材料分析题(必考) 18分 难度适中第一节教学·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形式教育论的代表人物 英国的洛克、瑞士的裴斯泰洛齐 形式教育论的基本观点 1.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 2.教育应该以形式为目的,知识的掌握在教育上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能力的发展。 3.学习的迁移是心灵官能得到训练而自动产生的结果。通过一定的训练,心灵的官能或某种官能得到发展,就能转移到其他学习上去。 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物 德国的赫尔巴特、英国的斯宾塞 实质教育论的基本观点 1.它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含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 2.教育应该以实质为目的。教育不在于重视课程和教材的训练作用,或知识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而是重视课程、教材的具体内容本身及其实用价值,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曾考单选、简答)·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经验积累的偏向。·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存在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4.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第三节教学实施(重要)·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作简答备考)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备课1.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从事教学和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出发点,也是评价教学活动的依据。首先,教学目标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同;其次,在制定教学目标的同时,应当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最后,要全面考虑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2.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分析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后面的各个工作环节。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的分析从三个方面进行:1)2)构建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3)确定知识点。4)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3.备学生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基本特征为前提。分析学生特征一般可从三个方面入手:1)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的特点。2)了解学生的起始能力。3)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4.备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教育与学习理论知识的储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媒体应用能力;·教学经验与教学风格。5.备教学资源6.确定教学组织形式7.选择适宜的教学媒体8.确定教学的操作步骤(2)上课1.课的类型与结构1)课的类型根据任务: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根据教学方法: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2)课的结构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2.一堂好课的标准(作简答题备考)1)目标明确2)重点突出3)内容正确4)方法得当5)表达清晰6)组织严密7)气氛热烈(3)布置和检查作业(了解)1.课外作业的形式课外作业的主要形式包括: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问答,各种书面作业和各种实际作业。2.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第一,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第二,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第三,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3.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4)课外辅导辅导的方式:·指导学生课外作业;·解答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给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和因病缺课的学生补课;·给成绩优异的学生个别辅导等。(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检查与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分析评价教师上课的效果。2.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等。3.衡量测验目的的质量指标:信度(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效度(指测验能准确测量到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程度);难度与区分度。·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其应用(重点,必须记忆)(以理解为基础)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这一原则的提出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中外思想家对直观性原则的描述 荀子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捷]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率先提出了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他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指出,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 [苏]乌申斯基 指出了直观性原则的重要性,他指出:“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3)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体现启发性原则的著名观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3.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看,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运用要求:1)2)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3)重视组织各种复习4)在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明确提出“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4.循序渐进原则该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总体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运用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示例:《学记》:“学不躐[逾越]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5.因材施教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有区别的进行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运用要求: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知道全班学生的一般特点,如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动机强度等,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如个性特点,认识能力,兴趣爱好等。(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传授和学习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学懂会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处理的是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关系。·运用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7.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学在授予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要求: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8.量力性原则·也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根据这一原则,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贯彻量力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充分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同时,也要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教学原则记忆诗直观启发巩固性,因材系统又量力。理论一定联实际,科学思想要统一。·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常以单选考察)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并促进学生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第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第2,讲授应具有启发性第3,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2.谈话法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谈话法的基本要求:第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第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第3,要善于启发诱导;第4,要做好归纳、小结。3.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以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读书指导法包括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等。·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第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第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第3,加强评价和辅导;第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4.讨论法(考到的可能比较大)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其是非真伪,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的基本要求:第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第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第3,做好讨论小结。5.演示法(常考点)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基本要求:第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第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第3,讲究演示的方法。此外,要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中进行综合分析。6.参观法参观法又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7.练习法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8.实验法(常考点)实验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某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9.实习作业法(常考点)又名实习法,指根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10.情境教学法(常考点)·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或创设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方法。·情境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言语描述的情境。11.发现法(常考点)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1)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获得经验和知识;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和解决问题;3)教学方法以学生独立研究和作业为主,教师进行必要指导。·教学组织形式(高频考点)(1)个别教学制(掌握)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制。优点:最显著的优点是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教学具有针对性。缺点:教师所教的学生数量有限。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个人的社会化。(2)班级授课制(掌握)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3)分组教学制(掌握)分组教学是按学生能力和学生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外部分组: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内部分组: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组。(4)设计教学法(了解)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于1918年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5)道尔顿制(掌握)·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在课上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将学习内容分月安排﹐各科教师与学生按月订立“学习工约”﹐教师根据学生的程度,指定学生做某一个月的作业﹐并把它公布在作业室内。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地掌握学习的速度和时间﹐并可与教师和同学研究讨论﹐学生完成本月的工约﹐须经教师考试﹐及格后才能学习下一个月的工约。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进度登记在学习手册上。(6)特朗普制(掌握)(考到的可能性较大)特朗普制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
/
本文档为【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整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