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

2011-04-21 28页 ppt 658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835773

暂无简介

举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nullnullnull一、阶段特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1)政治领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祖国统一。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②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④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⑤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2)经济领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①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多种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②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
nullnullnull一、阶段特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1)政治领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祖国统一。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②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④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⑤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思想的形成。(2)经济领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①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多种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②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3)思想领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①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②建立民主政治,依法治国;③“一国两制”,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4)文化领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①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③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5)外交领域:对外开放,在世界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①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主流;②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③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建交;④建立和平的周边环境;⑤长期对外开放政策;⑥反恐问题上,与各国合作;⑦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null在徘徊中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1、拨乱反正2、经济体制改革3、对外开放4、理论探求 邓小平理论5、一国两制的设想与实践二、基本线索1、思想理论建设成就2、社会经济建设成就4、民主法制建设成就3、祖国统一大业A、理论上:进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B、政策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十一届六中全会,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C、行动上:拨乱反正。D、提出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十六方针,进一步完善了政治协商null1.(2007广东单科)邓小平l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 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2.(2007年北京文综)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这体现在 ①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②北戴河会议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④中国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3. 2005北京文综历史)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迄今已经实现的主张是①停止炮击金门等岛屿 ②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③开放海峡两岸探亲旅游 ④结束海峡两岸军事对峙。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4、曾作出决定把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作为党的主要任务的会议有①七届二中全会②中共八大③十一届三中全会④八届十一中全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ADBAnull5、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C、改革开放的实行及其成就 D、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广东①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利优势②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③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④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初环节是 A、强调在管理上的宏观调控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D、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8.(01全国)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C.外国资本不动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9.(01广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①集体经济 ②个体经济 ③私营经济 ④外资经济(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CDDDBnull再见null一、思想理论建设成就(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文革后两年的徘徊:(2)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等做出了重大决策。B、经济急于求成继续犯“左”的错误,坚持“凡是”(实质)(1)针对“两个凡是”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A、“左”的指导思想:2、成就:背景、目的、内容、性质、影响。(3)拨乱反正,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4)邓小平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3),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5)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两次结合的飞跃结晶。各自形成过程。两者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和贡献.坚持文革的“左”倾错误背景:文革结束,但“左”倾错误继续发展。 目的:纠正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 性质:一场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见教材。null1.(2007全国文综二)1977年我国恢复制度。这 A.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 D.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 2.(2007广东文科基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3.(03江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的,因为这次会议 A、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D、审查和解决了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4.(03广东文综)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场讨论的历史作用是 A.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 B.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平反了一大批重大冤假错案 D.正确评价了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是非功过CCCAnull5、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两者的根本共同点是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 C、坚持民主集中制  D、坚持继续革命的思想 6.“两个凡是”观点的提出突出反映了 A、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维护  B、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高速度 C、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盛行  D、党内始终存在两条路线的斗争 7、2005江苏历史)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A.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钱 B.四项基本原则 C. 改革开放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8、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于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9.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在科教文化领域进行大力整顿,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②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③1978年初召开全国科学大会④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CDACnullA、思想路线:指导方针、高度评价;B、政治路线:停止、伟大决策;C、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形成党第二代领导集体;3、意义:A、伟大转折;B、标志(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思想);C、第二代;1、背景:A、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某些方面有所发展;B、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出现了全新的面貌;C、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思想基础;D、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继续犯“左”的错误,经济建设急于求成;2、内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北京)null返回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工作重心的几次转移。 思路: 弄清几次转移,叙述时候要有转移的背景,转移的对策,转移的结果. 第一次:1927年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党人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第二次: 1949年,解放战争和民主革命胜利在即,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工作的中心. 解决了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建国后顺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 1957年后党的左倾错误发展,阶级斗争扩大化,发展到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偏离了经济建设中心,造成建国和建党以来最严重的挫折. 第四次: 1978年,结束文革,经过真理标准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施改革开放,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一个新时期.nullA、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90年代的任务,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形成第三代领导集体,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作出跨世纪的战略部署。1、酝酿:文革后期,邓小平全面整顿。事实蕴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2、产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开始实行改革开放。3、逐步发展:1978-1982年全面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迈出步伐(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沿海兴办经济特区)。4、进一步发展:A、1982-1987年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改革从农村推广到城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B、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C、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三步走战略部署。5、走向成熟:邓小平理论的形成null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两次结合的飞跃结晶。各自形成过程。两者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结晶: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即邓小平理论. 形成过程:(1)毛泽东思想: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党人从城市转入农村,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割据革命道路,这一道路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结合的产物,这一理论指导革命走向胜利.中共七大写入了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2)邓小平理论:文革后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党人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原则,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中共十五大上写入了党章. 相似点:从农村开始,在战胜左右倾中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发展历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发展. 不同:内容上前者主要是关于革命,后者是关于建设。null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过程. 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于遵义会议,开始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到中共七大第一代领导集体完全形成。这一代集体主要是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这一代主要是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代领导集体:开始于中共十四大 ,确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这一代的主要贡献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三个代表等重要结晶。null二、社会经济建设成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1、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进行一系列整顿,经济得到较快恢复,某些方面有所发展。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前提、内容、目的、目标、实质。(1)概念:(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9年、安徽、四川)A、方法:人民公社体制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一步)乡镇企业、非农产业(第二步)B、作用:调动解放推动 C、方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A、指导思想: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1979全面展开1985B、内容: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a.所有制结构b.管理体制nullA、前提:独立自主B、原则:平等互利、互守信用C、根本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解放发展生产力D、内容:吸收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E、格局: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1979年二省---1980年四特区(1988海南)---1984年14沿海开放城市---五个沿海开放区-广大内地5、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农业、工业、外贸、其他6、十四大规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推动了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各地区的共同富裕。◆区别过渡总路线、建设总路线和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内容、影响)◆建国以来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建国以来对城市生产关系的调整。◆革命和建设要防止右,但主要是警惕左。对左右错误的纠正。4、对外开放null1.(2007广东文科基础)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 B.“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1956—1966年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D.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城市取得突破 2.(2007上海历史)常熟凌巷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口粮田,按劳力分责任田,分户经营,农民可以长期使用,但不能买卖、出租等,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一土地经营方式为 A.互助组 B.高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 3.(03全国)下列关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 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 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 有利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4.(03春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确立了 A.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经济为补充的基本经济制度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5.(02全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 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 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CDAACnull6.(04全国三)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是长期艰巨的任务。 二 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后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238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内容是什么,(6分)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4分)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改善了农民生活。null7.(2007广东单科卷)(17分) 【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2分) 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6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null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 80、88沿海开放城市上海浦东沿海经济开放区null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经济建设的特点和成就。null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1957年和1987年分别制定了基本路线(或者总路线),请分别说出其主要内容以及对当时社会的主要作用(或者影响)?(12分,2005年广东)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 )。引导全国人民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指明了方向。(4分)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4分) 198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过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促进改革开放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4分) null建国以来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步调整。 思路: 要弄清四步调整是什么,叙述的时候要包含调整时间和背景,调整内容实质,调整的结果影响. 第一步: 1950-52年的土地改革,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满足农民对土地要求;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变为农民土地制度,这次改革采取保存富农的做法;使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第二步: 53-56年合作化,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工业化对粮食需要;将小农土地所有转化为公有制;结果引导农民走向上社会主义道路,促进农村发展,但过快过粗. 第三步: 58年的人民公社化,左倾发展,片面认为提高公有化规模和程度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实质是提高公有化规模和程度,特点是一大二公;结果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经济发展. 第四步: 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是拨乱反正,决定施行改革开放,内容是统分结合改变经营方式;结果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使了农村经济全面振兴.null建国以来对城市生产关系的调整。 思路: 只要触动了生产关系(包含所有制和管理体制的)都是,要 弄清调整的原因,调整内容和后果.要分清时期. (1).建国初: 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工矿企业的民主和生产改革.(原因是为了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意义略.)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三大改造.(原因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意义略) (3).改革开放以来: 改变所有制和管理体制.(原因是拨乱反正,实施改革开放,意义是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 null革命和建设要防止右,但主要是警惕左。对左右错误的纠正。右:国民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大革命失败;1957年整风中一些资产阶级右派向党进攻;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导致政治风波. 左:土地革命时期,王明左倾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1957年反右扩大化;随后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庐山会议反右倾阶级斗争引入党内;十年文革,左倾泛滥,拉大和发达国家差距,造成全局性的挫折. 总结: 左的次数多,时间长,危害大. 纠正: 八七会议纠右;遵义会议纠左;延安整风运动纠左和右;七千人大会纠左;真理标准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现拨乱反正;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防资产阶级自由化.null三、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1、问题的由来A、葡萄牙占领澳门(1553年)B、英国割占香港( 1842年《南京条约》,英国割占了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在瓜分狂潮中强租了整个新界)C、台湾问题的由来B、1981 《关于……的方针政策》,实际上已体现“一国两制”的内容;C、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D、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2、“一国两制”的构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A、1979 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建议三通;A 前提:“一国”B 核心:祖国统一。C 主体:两种制度,长期并存(1)形成过程:(2)内容:null3.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a.综合国力提高c.香港同胞渴望回归b.“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香港回归a.1982年中英会谈b.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c.1997年7月1日回归A、条件:B、过程:意义:见教材2)澳门回归a.1987年中澳联合声明b.1999年12月20日回归4.海峡两岸的交流交流:1979年以后,两岸开始交流,且日益频繁阻碍:台湾岛内分裂势力和国外反华势力展望:祖国统一,人心所向,必将实现(3)意义:A 实践上,已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也有利于台湾问题解决B 理论上,是创造性的战略决策,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提供了一种范例null台湾问题的由来.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A、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台湾); B、隋炀帝多次派人到流求; C、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台湾); D、荷兰殖民者窃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降郑后在台湾设府,1885年设省。 (2)近代以来台湾屡遭列强侵略:荷兰、英、法、美国、日本都曾侵略台湾,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割占台湾达半个世纪之久。 (3)二战期间的开罗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均承台湾包括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一部分。二战结束,台湾回归中国。 (4)解放战争后,国民党集团退居台湾顽抗,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解放台湾.台海分裂至今. (5)中共主张用一国两制方法解决台湾问题,受到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欢迎,海峡交流日益密切. (6)由于大国阻挠和岛内台独势力发展,台湾问题迟迟难以解决.我们主张和平解决,但绝不承诺放弃武力.
/
本文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