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历史:2012届高考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11-08-21 50页 ppt 3M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07152

暂无简介

举报
历史:2012届高考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nullnullnullnullnull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①政治: 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反扑。 ②军事: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 时期。 ③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巩 固 政权。十月革命国内战争苏维埃null(3)内容 ①农业:实行 。 ②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 。 ④分配:实行 ...
历史:2012届高考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nullnullnullnullnull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①政治: 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反扑。 ②军事: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 时期。 ③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巩 固 政权。十月革命国内战争苏维埃null(3) ①农业:实行 。 ②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 。 ④分配:实行 。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余粮收集制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null(5)评价 ①积极:粉碎了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②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 危机。 null(2)内容 ①农业: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自由支配余粮。 ②工业:解除部分企业国有化,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 (3)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粮食税null3.“斯大林模式” (1)背景 ①1922年底, 成立。 ②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③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苏联null(2)过程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 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②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经济。 ③推行 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评价 ①功绩 a.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b.为 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轻工业农业集体化反法西斯战争null②弊端 a.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b.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c.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d.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 的一个重要原因。 苏联解体null1.(2011·南京模拟)右图反映了苏 俄(苏联)居民因食品短缺而排 长队购买的情景,这种情景不 可能出现于 (  ) A.1918~1920年 B.1921~1924年 C.1925~1936年 D.1985~1991年null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解题时抓住关键词“购买”,这说明还存在着商品交换,1918~1920年时苏俄正处于国内战争,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交换,实行实物配给制,不会出现图中的情景。答案: Anull2.(2011·厦门模拟)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里写 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 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  )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null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农民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可以自由支配。这一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答案:Bnull3.(2011·宁波模拟)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 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  )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null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1927年苏联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其外部环境是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之中。其余三项均发生在二战之后。答案:Bnull“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nullnullnull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①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②赫鲁晓夫领导地位巩固,力图改革。 null(2)内容 ①农业方面:实行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 。 ②工业方面:将部分中央企业的 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 。 (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缺乏科学认 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收购制玉米管理权物质利益null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 。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④注重发展苏联的 ,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经营自主权重工业null(2)影响 ①苏联重工业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增强。 ②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后,经济发展进入 时期。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 、经济增长速 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停滞社会动荡null(2)内容 ①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②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对企业实行 和承包,并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③部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 。 (3)结果:未取得预期效果,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 导致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租赁家庭农场null4.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 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   )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 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 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 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null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赫鲁晓夫时期,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在这种体制下,农业生产实行集体化,管理集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故A、B、D正确;斯大林体制下,农产品价格过低而不是过高,故C错误。答案: Cnull5.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 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null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可知苏联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失调。答案: B null苏联三次改革的异同点nullnull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经济因素:苏联当时是小生产者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 构,经济文化落后。 (2)政治因素:过渡时期斗争激烈,外部环境险恶。 (3)思想文化因素:历史上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了大量的 个人专断和迷信。 (4)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专断独行。null2.特征 (1)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 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 手段管理经济。 (2)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 个人专权,民主法制被忽视,缺少群众监督,个人崇拜之 风盛行,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null3.评价 (1)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苏联 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它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同资本主义阵营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null(3)但是,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 系列根本问题,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致使国际 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nullnull单考点、多角度综合考查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null角度一 引用名人言论考查“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建设 取得的成就1.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 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null[例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斯大林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D正确;“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集体化运动忽视了农民的利益,A错误;斯大林没有适时纠正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B错误;C明显错误。[答案]  Dnull角度二 以新课标理念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2011·淄博模拟)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 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  ) 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②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忽视消费品生产 ④长期僵硬的执行计划指令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null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理解。“由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可知,应选择其弊,显然①是其优点,应排除。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A。答案: Anull角度三 引用史料考查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3.(2011·大连模拟)《苏联史》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斯大 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这一体制 (  ) ①与实施初期的苏联国情基本适应 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国家的重要条件 ③奠定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④其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null解析:本题考查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实行初期起到了加强国防实力的作用,这与当时的苏联国情基本适应,是苏联实现工业化国家的重要条件。但是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答案:Dnull单考点、多史料考查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一个考点] 苏联的经济改革 [多个材料] 材料1: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 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 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null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始大规模的垦荒工作和推行玉米行动。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时,他提出在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null材料2: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null材料3: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统计表null材料4:伟垣主编的《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一书认为:戈尔巴乔夫政府在制定改革政策方针中存在三个严重问题:第一,仍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加速发展战略”,是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战略,已不符合时代潮流。……第二,对经济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认识不足。……它使消费市场的供给更加恶化……这必然加剧人民对改革的失望和对政府的不信任。第三,对国家财政危机的程度估计不足。 null[史料解读] (1)材料1反映赫鲁晓夫的改革。 (2)材料2反映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影响。 (3)材料3反映苏联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民经济增长 率。 (4)材料4反映戈尔巴乔夫改革政策中的严重问题,通过 获取有效信息,可知四则材料都体现了苏联的经济改 革。null[命题视角] (1)结合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综合考查赫鲁晓夫、勃列日 涅夫及戈尔巴乔夫三人执政时期的苏联社会状况及三人改革所产生的影响。 (2)通过三人改革的比较分析,充分理解改革的必要性和艰 难性。null[史料运用] 1.材料1中,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的开荒工作造成的后果 是什么?答案:大规模毁草、毁林开荒,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开荒地区风蚀、水蚀严重,土壤严重退化。 2.结合材料2分析,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 革有何异同? null答案:相同点: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结果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都失败了。主要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不同点:前者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后者的重点在工业领域。 null3.结合材料3、4分析这种经济状况对苏联的社会和政治等 方面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答案:经济改革失败迫使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改革;经济大滑坡使苏联的民族矛盾、政治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解体局面的发生。 null[命题猜想] 古往今来,农业问题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null材料2: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1954~1960年,先后开垦四千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就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null(1)材料1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 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2)材料2中赫鲁晓夫为解决粮食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依据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认识。 null解析:本题考查了苏俄(联)经济政策的演变以及赫鲁晓夫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进行的改革,注意把握政策的演变及变化的原因。 答案:(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调整: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措施:开垦荒地。 认识: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农业生产及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最终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 nullnull1.(2010·北京高考)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 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null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苏联的改革,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意为发挥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意为坚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综合以上两者可知D正确。答案:Dnull2.(2009·广东高考)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 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  )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null解析: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但由于脱离了苏俄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而失败。故本题选D。答案:Dnull3.(2009·山东高考)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 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null解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可用排除法,A、B两项分别实施于1918年和1921年,不符合题干中“30年代初”的要求;C项发展农业集体经济强调生产关系,和材料中“技术决定一切”不相符,可以排除。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D项符合题意。答案:Dnull4.(2010·江苏高考)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null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null解析:本题主要以苏联20世纪前期的海报为命题切入点,考查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意在考查学生阅读图片、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实现工业化的角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从经济体制、管理手段等角度分析即可;第三小问,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由纺织工业 为轻工业,而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抓住“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的关键信息,从海报内容、政治倾向等角度分析即可。null答案:(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null点击此图片进入“课跟踪检测”
/
本文档为【历史:2012届高考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