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农民工“回流”问题研究

2012-02-07 40页 pdf 1M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130808

暂无简介

举报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农民工“回流”问题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农民工 “回流”问题研究 姓 名: 杨龙 指导教师: 王玉芬 院系(部所): 经济学院 专 业: 政治经济学 完成日期: 2006年5月 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 重要经济问题,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 是迈向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中 国的富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大势所趋,是全面实现小康生活 的必经之路。如何尽快转移并顺利安置这些剩余劳动力是必须解决的 当务...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农民工“回流”问题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农民工 “回流”问题研究 姓 名: 杨龙 指导教师: 王玉芬 院系(部所): 经济学院 专 业: 政治经济学 完成日期: 2006年5月 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 重要经济问题,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 是迈向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中 国的富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大势所趋,是全面实现小康生活 的必经之路。如何尽快转移并顺利安置这些剩余劳动力是必须解决的 当务之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中国农民大规模跨区域流动日渐发展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 现象,数以千万的农民流入城市寻求就业机会。农民自发的进城做工 成为一股涌动的热潮,成为转移剩余劳动力和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和 有效手段。就在“民工潮”奔腾10多年之后,大量“无限供给”的 廉价劳动力突然锐减,全国许多城市出现了“民工荒”这样一种反常 现象,即大批农民工返乡“回流”。为什么一边是很多企业因劳动力 紧缺而减产甚至停工,一边却是众多农民毅然返乡?短期内,我国劳 动力供给总量大于需求总量是不可能发生根本性改观的,民工“回流” 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是本 文研究的最终目的。 本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大环境之下研究农民工“回流”这 一特殊现象。首先介绍了“回流”的依据,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的经济学理论和各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借鉴。接着分别从主动 “回流”和被动“回流”重点阐述了“回流”的原因,特征和影响, 指出主动“回流”返乡创业只是个别地区的个别现象,并不是主流, 更没有形成所谓的“创业潮”,农民工所遭受的恶劣待遇和残酷工作 环境即被动“回流”才是大规模返乡的主要原因。最后本文提出了解 决“回流”问题的措施和建议,必须给予农民工国民待遇,鼓励主动 “回流”,遏制被动“回流”。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以唯物辩证法作为分析问题的总指导,注 重历史发展过程。同时,大量收集较新的数据和资料,以事例为依据, 进行逻辑分析和理论升华。本文注重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结合,实 证分析偏重于对研究对象的客观描述,比如对农民工“回流”的现象 进行事实说明。规范分析偏重于对研究对象的理性判断,比如对被动 “回流”的原因作出理性分析,以便提出的解决思路切实可行。本文 的创新一是指出“民工荒”的主要原因是大量民工工作环境的恶化, 达不到打工赚钱的目的而被迫回乡,并不是很多学者乐观估计的主动 “回流”创业,二是把农民工“回流”与劳动力转移相联系,阐明了 主动“回流”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被动回流阻碍剩余劳动力转移。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民工荒”,主动“回流”,被动“回流” ABSTRACT Theruraltransferofsurpluslaboristhatcountriesallovertheworld areespeciallydevelopingcount呵’sgenerallyconcemedimportant economicproblems,mehistoricalexperienceofthedeVelopedcountry tellsus,itismarchingtowardoneofⅡleindustrialization,modemized importantsignthat也erurallaborerisnon-agricultural.Wi也ompeasants a魈uence.tllereisno棚uenceofChina.Thetrallsfb撇ationofme surplusrurall曲orforceisthetrendofmetimes,andtheonlyroadof 豫蠢izi蕤g穗e蠡iflyeo辙螽饿西lel涤i建糕8ll一涮嫩d张咎llis蛙辖ta盘of topprioritys01VedhowtoshiRaSsoonaspossibleandplacemese surpluslaborssmoothly.Since1990s,wit量1ofourcountry缸rther pro黼otionofrefomlandopening—up,C巍inesee)rtensiveto娃ow,develop intog辩8士socialphenomenontoinVolVemenationaIeconomyandt量le people’slivelihooddaybydaywhilebeing订ans—regionalpoa8amhave, coulltandflowintothecitytoseek也eemploymentopportunitywi也the 弦鲻蠢靛锯西趣Inm溅徽。peas秘£s筘nl嬲eOus圣ogo南w堇熏鼢张,wo呔, becomeoneupsu唱ethatsu唱e,become,8hiRworkforceandimponant routeandef诧ctiVemeansthatpeaSantshakeo霞poVercyandsetout0n 壕efo砖论p掩s争e}i够j轻s毫鑫建簦”蠡勰e搭4翁∞蠢ed勉撼凳fwo基波eities ”su塔esforwardformoreman10years,ala娼e81110untofche印labour that”suppliedwitlllimitlessly”fellshamlysuddenly,onesuchabnormal 2 phenomenonthat”theciVilianworkerneglect”has叩pearedinalotof citiesinthewholecount睇i.e.1argequantitiesofmralworkersretumto therenuxintheto、ⅣnShip。Whyisthatalotofen协∞risesdropin productioneVenstopworkbecauseoftheworkforceinshortsupplyon oneside,butnumerouspeasantsononesidetoretumtothetownship resolutely?Shortly’ofourcountryworkforcesupplywithattotal锄。蚰t grea'terthandemandingtoeannottakeplacefIlndamentalchangestill, civilianworkerwhatandhowminkaboutthephenomenoninrealreason ofrenux,howchallgetllephenomenon,misteXtfinalpulposeof feseare魏 ThisteXtcome,studymralworkerrefluxthisspecialphenomenon underruralgreatenVirOnmentoftrar懈ferofgurplus1“bor.HaVing in秘。也l∞dtheeraof攮ere蠡uxbac圭(g∞掇溅atf珏s£,氇eeconomiestheofy aboutrurait鞭nsferof蝴疆luslaborandhisto叮、张ichmeworkforcesof varimlscountriesshinaredrawnlessons最om.Thenhasexplainedme reasonofmerefluxf两minitiativere髓llxa托dpassiverenuxespecially sep甜氇tely,thecha斑糙teriS专ieandin壬lue黼ing,pointa瞧itisonly毫he spe暖flcphenomenonoft11especi蠡careamattlleinitiatiVerofluxretums tothetownshipa11d8tansallufldertal(in晒itisnotamainstream,florm so—eal}藤”髓te攀risi鹋黩如”S童ill搬ofe,酶omi箍弱le嚣e龇enl播礴 workersuf亿r,andcruelworkingenvimnmentpaSsiverenuxtoretumto mainreasonoftownshiponala玛escalepromptly.Thistextproposed guidingtherenuxfinally,standardizedmeasureandsuggestionofme renux,mustoffertheruralworkernationaltreatmem,encouraget11e initiatiVerenux , containthepassiVereflux, thusacceIeratethe transformationofthesurplus11Jrallaborforce Themainresearchapproachhereinisregardingmaterialistdialectics asandanalyzlngthealwaysguiding0ftheproblem,memodresearch civilianworker’srenuxaIldthesurplusrurallaborforce’stransfbrmation ofusinglogicandhistorytobeunified,payattentiontotllehist耐cal evolution.Meanwhile,newerdataandmaterialsarecollectedinalarge amount.Basedonexample,carryonlogicaIlaIysisandtheorydistillation Possibleirmovationofthistextoneismedeteriorationt11atamainreason forpointingout”theciViliallworkerneglects ” istheworking envimnmentofalargenumberofciVilianworkers,reachpurposemade moneytoworkasa协Inporarylabourerandforce,gobackto啪shipisa lotofscholarinitiativerenu)【startanundenakingoptimisticallyto estimate,shiR,interrelatecivilianworkerrenuxwi也workfbrce, expoundinitiativerenuxpromoteworkforcestoshiR,mepassiVerenux hindersmeworkforce奇omshifting KEYWORDSsurplusmrallaborforce,theciVilianworkerneglects, initiativereflux,passiVerenux 4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农业劳动力比重占一半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耕 地少。工业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向 工业化和现代化过度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向工业部门“无限供给”的廉价劳 动力。目前全国农村人口8亿多,农村劳动力4.8亿,3.2亿多为农业劳动力, 而农业生产仅需要约1.7亿。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发展,大量下岗职工进入社 会自主择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从总量来看。我国劳动力供给人数远远大于劳 动力需求人数,供需矛盾十分激烈。在这样一种供需环境下,从90年代末期开 始,农民工“回流”愈演愈烈,直到2003年出现了十分罕见的“民工荒”。一方 面大量企业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严重缺人以致开工不足,甚至停产半停 产,一方面众多农民工放弃城里的工作机会和工作愿望,返回农村。是农民有实 力回乡自主创业,是家乡经济腾飞吸引农民返回,是城市生活的高成本让低收入 的农民工无力负担,还是紧张的劳资关系让农民工学会了“用脚投票”。是否存 在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短缺,“回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农民非农化是一个国家从传统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工业国的重要过程,是农业 人口从农村不断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缩小,工 业所占比重不断扩大的过程。面对如此庞大的农村人口,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 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小康社会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小康社会。改革 开放的头二十年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大批农民通过外 出务工、经商等形式,实现了转移就业,成为增收的主要途径。经过这么多年的 自发转移,农民工的劳动力供给市场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政府和社会又应该如 何引导和规范农民工“回流”,进而保障农民工的正当权益?因此,研究农民“回 流”这一逆潮流而动的特殊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农民“回流”也 必须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大的时代背景谈起。 第一章农民工“回流”的依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综述 第一繁农奉季剩余势葫秀转移豹瑾论分耩 一、剐易鞭壤论 (~)疆沦简介 刘易麟理论是莺挎较翠撼遂舅动力转穆的经济学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 颠在二卡壤鳃五十年役缝密,建立了发震审霾家敬二元经济模鍪。该鬻论谈为, 大鄢分发震中国家都怒传统农般部门与瑗代化工业部门并存的~种经济特征。这 两个部门往生产方式、缴产效率、收入水平、生产规模等方面都存在照著差异, 而工业部门的快速发展是国家鬻强的关键力爨和霪舞标志。 丧经济发曩筑第一除毅,穗缀罄门熬最低浚入筹予维持生露掰篙簧戆矮蕺费 用,丽传统部门最低生存费用决定工业部门工资水平的下限,阐时资本囊义部门 较麓的生溪赞用、农民转移刘城蠢赝{寸出既心理成零,以及工会的影瀚游,使褥 资本主义辩}1翻王蜜拳平速鬻魄囊绘农整黎门豹平麓壤入毒3溉。鞔找帮}j璺三产 效举高,收入水平也较商,其产出的一部分可用于积累或扩大褥生产,而传统农 业部门受土地报酬递减舰律的约束,其产出仅够维持生存。因此,劳动力相对于 土地和资本过于丰塞,即使把~部分劳动力转移黩农业,农业产量势不会下降, 势幼鹃迭辩囊产力援|毳,甚至麓零葳负数,劳动力供绘蘸线怒窳平慧线(热强 1—1中Ln点之前水平线所示,点Ln被称为划易斯拐点),简称为隐蔽失业。只 要扩大王效生产筑模,簸霹敬瑗行不交的工黉窳乎纛德至《黢嚣劳动力。凌经济发 袋麓第=输簸,淹着农村劳动力豹逐渐转移,劳韵力黉源不簧鞴缺,势确力供给 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农妲部门的劳动生产力和收入水平都有盥溪提高。刘翁斯模 型的实质就是劳动力无限供绘条件下,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大和传统农业部门的缩 小,歇瓤弓l怒各秘瓷滚在部门越窥产业闻爨窿滚动。当瑷我工她逐濒吸收农、韭裂 余努动力,赢蓟传统部门鞠豫佼炎监完全消失,=元经济结稳转侮为一元经济结 构,发展中国家就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W 0 Ln L 熬l。l经济发矮溪瓣羧势动力供绘麴线示塞 (二)理论的缺陷 刘易斯的异地转移模型强调了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部门和传统农业 部门之闯的差异,把经济增长和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比较接近发展中国家 的实际,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很高的指导意义。但是,该理论也存在明显缺 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该理论只强调城市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张,忽视了农业生产本身对推动工业 发展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农业的发展进步,农业部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产生剩余 产品进而影响工业部门,这是其最明显的不足。 2.该理论假设在资本主义部门扩张过程中,资本与劳动的比例始终不变,即 资本和劳动成相同比例的增长。事实上,资本家往往采用资本密集溅的技术,以 相对减少劳动力的雇佣。 3.测爨羝假设城毒不器在失业。僵是,城帑不仅存在失业,藜歪数量透有鼹 瓒鞠。皴枣工资瘩平不隆菠秀,造或城乡之润戆实嚣工赛差鬟逡远大予3溅。 4.没有考虑入力资本鞠素。随着工韭的发展,劳动力已经不荐怒没有任何技 能的原始的纯体力劳动力,只有具备相应水平的技术才是工厂所需的可转移劳动 力。这样技术工人就不是光限供给,而成为稀缺资源。 :战后,许多发展中阑家采用了该模型,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懊过度损害农 业来发展工业,使农村人弱大量流入城市,难以消化,造成城市失业问题严菱, 桂会矛藤激健,最终藏缓了农业劳动力靛转移。 (三)支《荔赣理论瓣袭疆 一九六西年,费景汉和拉尼斯对刘易筋摸激进行了改进,对该理论的一些不 足之处进行了完善,提出了赞景汉——拉尼斯模型,简称为费——挝模型,后人 也将熟称为刘易斯——费娥汉——拉尼斯模型。该理论假定农业劳幼者的收入等 于农娥人口的平均产品就魑含理的,这个收入水平叫做不变工资制发,这个工资 不是由市场力量决定,藤憝由习惯和道德决定。在零《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以前始终 不会羧变。劳动迭际生产搴懿予零戆穗戈曼瞧失渡入霜,劳动透鼯纛产搴大予零 两小予不交工饔稍褒豹,称为隐往失盟入霸。 新的模型扩展了劳渤力转移完毕前的情况,即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劳 动力光限供给阶段,即显性失业人口转移阶段。第二阶段,当劳动力转移到一定 程度时,就会影响农业产出,继续转移必须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掇辆为前提,即 农村隐憔失业人口转移阶段。第三阶段:完成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样就把农业 部门与王渡部门之间的发鼹关系清晰缝示出来。在第一阶段边隧生产率为零的 显毪寂照久蜀转移密去涎,势不会影璃农堑蕊产密,矮赣这一遘裁魄较容曩。当 边际臻产率大予零嚣小于不变工资豹稳瞧失、监入口转移时,魏会导致农、监产 出下降。因此,必须提商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弥补农业总产出下降的缺口。使农业 生产举与工业生产率均衡增长,爿。能实现第三阶段的到来,强调了资本积累与技 术进步对于经济发展同样熏疆。 僮楚,费拉模型仍是以刘易斯模型为基础,是一种异地转移模溅,仍然把经 济发鼹豹秘毽稻重在农渡戮余甍费力藏工数部门豹转移。这穗建立在城市充分裁 盈媛定上豹模鳖在20{鏊筑六七卡年戎失去了佟糯。另一静摸墼筏遮罗貘墅为我 们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滋是一种全薪豹就地转移模型。 二、托j蠡罗模型 (~)模型简介 一九六九年,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发表了蹶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转移模 式和失业问题》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提出了就地转移理论。该理论建立在以下 三个假设之上:第一,农村并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即农村边际生产力为正,传统 部门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的成本为正。第二,农村劳动力即使在城里找不到工 作,宁愿在非正规部门做零工或临时工。第三,只要城市的期望收入高于乡村收 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不会停止。 褥达箩谈为,一令农簸劳动喾是否迁入城衷,决定子廷熹嚣鞭:城乡实际渡 入差溉和城毒工业部门瀚麓渡概率。第一点鞭溺显箍易觅,众多敏鼹中国家城乡 收入纛距曰益拉大,农村腻朦生活条件甚至有邋化的现象。第二点燕于就业概率 的计鳟,托达罗是这样描述的,他认为虽然城市实际工资远远高于农村收入,但 理性的农民会考虑到进城以后并不能立刻找到工作,这就存在了待工时间,~年 中待工时间的长短可大致瑷烬为找到工作的概率,比如一年中只露3个月有工 佟,鄹羧戮工作靛概率裁怒致努之一。由于城镪瞧存在辐当严重鹋失烂阕题,进 辘凌簸藏凝决于预麓静藏多||芟入差疆焉不是实际豹收入差距。毽认为城毒瑷代部 门的工资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上转,鼠远远高于农村平均收入,一般 达到2—3倍以上,过高的收入差距只会吸引熙多的农民向城市流幼。他承认发 展中园家的二元经济结构,但并不能单纯依靠城市工业部门的扩张束吸收农村劳 动力,农业并不是工业发殿的附属或补充,而怒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与工业进 步同等鬃要。必须着重发媵农巷重经济,改善农氐的生活条件,缩小城多的实际收 入差戆,帮在本逮漩伲吸浚农数裂衾劳动力,嶷瑷二元缝穆自一元络梅熬转诧。 <二)异遗转移理论与簸遗转移理论豹魄较 一方蘑,从理论本身来讲,就地转移理论假定农村不存在剩余势动力,而城 市部门却有大量失业职工,因而不像其他人口流动模型强调从农村向城市输出劳 动力。他注重工农业的协调发展,并不是把农她作为工业发展的手段和工具。另 一方丽,从理论的现实意义米看,异地转移理论更符合19世纪磷方发达国家当 时的势动力转移,西欧国家王业佬时,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蘩鞠对容荔。以 法藿隽剿,18弱年,法黧窳鸯10篱戆入口生瀵农2万久戳上豹城枣,去蘩毒2蘸静 劳动力在工业翻造监工律,工、韭人口豹眈簪j饕大于城市入口,这榉农业人口定屠 城市就相对稳定,快捷。间时,大量的海外移民也是这些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力的 重要出路。这些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显然并不鼹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人口转移 压力要遄远大于发达国家置业化时的困难,就地转移理论更符台发展中国家的现 实情掇。 三、麟谖移经济理论 29毽纪鞠年稳,赣这竞等入提壅了鞭劳动力转移理论,该麓谂与竣兹豹模 型有较大不同,链把研究辩象由迁移者个入转化为家庭,进而分糖家庭福利最大 化条件下的劳动力转移行为。该理论强调风险的扩散,转移者与转移者所在的家 庭共同承担转移的成本,也菇同享受转移所带来的利益。 新疆移经济学主要包含以下两种理论:契约安排理论和投资组合理论。契约 安排瑷论是指转移者和其家庭成员之间暗含赘以下一种合约:家庭成员首先对转 移者熬转移成本提供资愈镄麓,送行投资,魄麴瓣转移卷进行教鸯攘饔,进孬靼 关壤溯学习,资韵魏买垒产工具,提供豁爨豹燮逶费蔫等等,转移畿工箨豢钱之 君商家庭提供其部分工资收入。向家里汇款就娥为迁移者履行契约的重要手段, 从而实观家庭利益最大化。当然,家庭成员也鼹承担相应的风险,一旦迁移者没 有收入躐收入太少,必须鼹追加投资或重新投资。 投资组合理论是指农村家庭成员要对内部的劳动力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配 置,减少家庭收入的波动性。由于农业主要是靠天吃饭,一年当中农业收成波动 较大。如果派出部分劳力外出打工可以消除或减缓这种靠天吃饭的不稳定性,进 而回避农业生产的风险。即使没有较高的工资收入,农村家庭也会派遣成员外出 打工,减少长期收入的波动。 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理论分析对于东方的人口大国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东 方国家家庭人口多,往往上有老,下有小,投资组合理论就有存在的必要性。家 庭观念浓厚,重亲情,契约安排理论也有存在的根基。 第二麓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借鉴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辩定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酋先由刘易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谯他的异地转 移理论中,他认为如果从传统农业部门中减少一部分劳动力,农业的总产出没有 下降,遮样的劳动力被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即边际生产力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 当代经济学家一般把农树<农林牧副渔等大农娥)糖有的劳动力数黛和在传统生 产援零、鹱佟方法秘劳动缀织象转下掰零要懿势动力之差稼受焱糟蘩l余劳囊力, 该定义强调应该对农撩狻掰渔监迸季亍大耋静技术援赛鞍大力投爨,更新技术隶 平,擞产工具和管理水平,从而使一部分农民洳传统农业进入新受农业,实现劳 动力转移,即从事新型农嫩的农民不包括在剩余劳动力之中。由于农业生产函数 中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相互耨代性,所需要的劳幼力会相应减少,而且随着技术进 步,农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必然是一个动态环节,是一个不断被挤出的过程,反 映了农渡生产发展的趋势秘要求。 我鬻露力一个农鼗大鬻,农褥裁余劳动力鹣转移主要是获转绞农延囊现代农 业转移,向菲农产监转移,包括农枣季豹菲农产娥和城镇i#农产监。 二、湖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述 (一)岛国模式:土地狭小 1.英国:圈地强制转穆。英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开始于15世纪末,并一直 持续到lg世纪,主要以圈地形式进行暴力转移。英国国土面积狭小,圈地运动 直接瓤夺了农民豹生产资糕,大量农民不褥攀溪入城枣,受虞予等工业瓷本家, 钛焉瓣决了毛统缀建瑟舅动力兹霉末。遣鸯众多豹失遥表跫送入农敷生产匏配套 部f0,既包括信息咨询,资金信贷,技术支持镣农业生产蔚导部门,也包括农产 品的收割,储存和运输等农业后续部门。同时,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国内消化的同 时,也依赖于国际市场。英囡作为殖民主义豳家,号称“日不落帝圜”,大量的 殖民地成为其转移失地农民的重要途径,比如夔洲,澳大利亚,印度等等,间接 加快了其他国家的城镇化过程。到19世纪末,农业劳动力所占比熏曩I下降到lO% 班下,缄枣久口由3麟上舞裂7礴左右。 2.鞲本:致痔弓|善。豳本弱英国一样人多镳少,资强短缺,穗氛箕天口移农 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都远邋大于英国,又不像荚阑拥有广袤的殖民蛾。二战之后, FI本政府进行了有效的行政干预,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圈家大力发展劳动镦集型企业,节约资本,用劳动取代资本划新,从而在 相当长~段时期内,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吸收率始终大于人口增长率。政府重视 7 教育投资,大力发展教育产业,提高人口综合素质,以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 国家扶持规模较大的自立农户,实行集约化生产,鼓励小农户放弃涉农产业,转 向非农行业,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照顾。同时,在农民和政府之间建立农协组织, 作为沟通国家和百姓的桥梁,既贯彻了政府意图,又维护了农民权益,保证了社 会稳定。在政府的扶植引导下,农村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47年的54.2% 迅速降为1998年的5.2%。 (二)大陆模式:魄域广阔 1.蒸国:工农互动。燕圜是一个地广人稀的移民国家。工业化之前,由于资 源丰寓,刘易斯所描述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农村劳动力,在数量上并不是很多。 因此,荧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伴随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而发展。大规模的工业化 进程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农业生产效率的改进,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原料,为 工渡熬掇供了广阏的市璐,瞧蕊工韭部门据供了蘩l余劳动力,农攮与王韭弱夷蛙 要动,使农孛雩舅动力被遴濒接受。蓬着工鼗纯瀚箍避,美藿交逶鏊镪设旄麴建设 也淑褥了突飞猛进的改饕,全国各地大小城镇都被铁路、公路网涟接。交通设施 的飞遮发展一方面直接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一方面对劳动力的流动提供了便捷的 方式,降低了转移成本,邋应了工业社会物资和人员的快速流动。 2.巴西:城市化与贫民化并存。以巴西为谐的拉美各国是发展巾国家城市化 较商的珧区,甚至并不甄予一些发达国家。然蕊,巴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并没有 被究全瀵凭吸收,其城帮镪遘程过予激进。褒农枣重,±遮裹瘦集审农少数大声手 中,农户憩数韵l篙掌鬟了余霭±逸蓉积鞠45。l篱。大量农民叁予主域狡速兼著两 被无情地推向城市,城市的数目不断增长,城市人口急剧攀升,激颟上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迅速完成。倪鼹,涌入城市的失地农民没有享受到正常的市民生活, 大量聚集在城市贫民区,既没有城市的工作岗能,又得不到农村粮食的基本保障, 进退嘲难。非正规经济等籀三产业成为失地农鼹工作的主要领域,临时工和短期 工成为谋生的主要手段。 三、我灏农薅剩余劳动宠滚动遥疆霞鬏 (一)基本禁止流动 遗一时期,大概从建嗣届到七十年代米,八十年代初,又霹大致分为3个阶 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到溉十年代末。1950剿1957年之间,城市人口机械增长 占到了增加总量的60%左右。农民大量向城镇自由迂徙,一方面解决了工商业的 用工短缺问题,另一方面绘城市供应造成巨大聪力,吃穿住用行等方面部不堪重 负。繁二酴段,五卡年代本到七十年代寒。按照“城乡分治”秘“援蟪管理”懿 覆蠲,严禁农}|A叠淘城镶迁移,享圭会爨薅耱疆秘麓囊遣莛按城乡嚣套季搴系遘毒亍 分潮餐理。城里入和乡下入所享受到静待遥从制度上就产生狠大麓搠。全国公民 被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的户籍,户籍制废的制约阻碍 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延缓了城市化的进程。第三阶段,八十年代初。 改革.开放头几年中,虽然城乡二元分割的就业管理体制尚未改变,融经允许农村 劳动力在本地涉足非农产渡。 (二)开始滤动除段 遮一玲段摄,℃十年{弋裙赫续嚣丸+年代翘。十一赛三中全会黻嚣,家庭联产 承包蒲任制在农村实{亍,农产品大量增加,农强有了财产权和自身劳动力的支配 权。1983年,国家决定撇消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 会,镣理体制的变革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拉Ⅳ丌降幕。1984年中央发池了关于农 村工作的通知,允许农民巍簿资金,自理口粮,遴入城镇务工经商。紧按着,国 家出台了~系列规章政策,提倡劳动力跨区域流动,鼓励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 中城市的用工部门有计划地从贫困地区吸收劳动力,动员国营企业招用农村地区 劳动力。但总体来说,这一阶段劳动力流动还处于萌芽阶段,流动方向比较随机, 自发性、偶然性占主体。规模较小,流动半径也较小,主要在本县和本省进行短 距离小范围转移。尤以八十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吸收本地农村劳 动力的主要渠道和方向。 (三)全面流动阶段 这一阶段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到现在,农村劳动力流动进入稳定增长时期。 1998年和1978年相比,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由不足200万增加到6500万。打破 了城乡分割体制,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逐步建立统一的城 乡就业体系,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后的种种不合理限制。一些城市成立了专门的 外来入口管理机构,使农民工的流动更加规范有序。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农民 工与其他劳动者一样,享受同样的待遇和权利。农村劳动力流动半径显著增加, 以跨省跨区流动为主,甚至跨国务工。流动方向相对集中,主要是面向沿海发达 地区和各省的大中城市,在沿海地区多数进入加工贸易型的乡镇企业和三资企 业;进入各省大中城市的农民工则以小商贩,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 第二章对农民工“回流”问题的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中的特殊现象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非农化,非农化的路径多种多样, 但归根结底无外乎两种,第一,刘易斯模型异地转移,即扩大原有城市吸纳新增 劳动力,第二,托达罗模型就地转移,即在农村集镇基础上兴建新城市。大城市 的发展不能无限制增加,每个城市都有一定的最佳容纳率,超过这一容量只会带 来各种各样的城市综合症。严格控制大城市发展,适度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 小城镇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正确方向。同时,新迁移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农村劳动 力的转移以家庭为单位,以家庭福利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如果只是青壮年打工者 定居城市,必然违反契约安排理论,受到家庭成员的谴责,影响整个家庭的总福 利,如果全家一起移民到城市,短期内更是困难重重,难以实现。 如果民工“回流”带动了“创业潮”和“建设潮”,则预示着农村城镇化的 快速发展,意味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即劳动力开始变为稀缺资源。但是,农民 工“回流”到底是什么原因?首先从“民工荒”谈起。 第一节农民工“回流”与“民工荒” 据有关调查显示,2004年全国企业用工缺口为800万左右,而全国农村剩余 劳动力大约为1.5亿人左右。。1.5亿人满足不了800万的用工缺口,看似矛盾 的两种现象其实是同一个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种表现形式。 一、“回流”概述 (一)地域分布不均衡 我国经济具有典型的地域非均衡性,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 异巨大,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上,也表现出巨大的地域差异性。从打工城市来看, 外出劳动力打工目的地主要是中等以上城市和沿海地区,流向县级城市及建制镇 的相对较少。外出分布的差异直接引起“回流”的不平衡,回流者比例与外出方 向正好相反,中等以上城市打工的农村劳动力“回流”比例最低,在县级城市及 建制镇务工的比例最高。因此,大中城市的经济形势比县镇相对较好,就业机会 多,吸纳劳动力能力强,流向这些地区的往往打工时间较长,“回流”较少。 从打工地区来看,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主要去向是东南地区,大约占近 6096,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约占4096。世纪之交和世纪之初,我国相 继作出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定,因丽这四个地区经济形势、 就业环境等方面都有所变化。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回流人数有增加的趋势,说明 这些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开始加快,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吸引外出者返回家乡。 。余力.求解比工荒:特定J:资水平不足和特定人群短缺.南方周末,2004年9月9日 iO (二)回流者文化素质较高 表2—1:回流“智力”与全部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比较 及以下 初中 高中 中专 大专 本科 研究生 回流“智 7 2% 16.7% 27.5% 19.6% 17.3% 11.5% O.2% 力” 全部农村 51.5% 41.5% 6.O% O.8% 0.2% O.02% O.001% 人口 数据来源: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一一.“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 2005年2月13日公布。 从表2一l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回流”群体高学历的比例要远远超出全部农村 人口中高学历的比例。回流者是农村人口中的精英,文化素质较高,学习能力强, 接受新鲜事物快,反应灵敏,适应了城市文明和契约化的社会关系,自身素质和 精神面貌均有很大改观。 (三)“回流”方向以第一产业为主 外出者由于年龄较轻,文化程度较高,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回流”,都经 历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和考验,都或多或少的有过创业梦想。然而,回到家乡后受 各种因素限制,能将创业梦想转化为现实的并不多,绝大多数“回流”劳动力返 回农业,回到原有的生产方式之中。其中,回到传统农业生产中的人数居第一位, 但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回流者就业于农林牧副渔的综合开发和农业产 业化体系。 二、“回流”的后果:“民工荒” 据农业部经济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农民外出打工人数为9800 万,且多年来一直保持递增趋势。就在农民工大潮不断涌动的同时,2003年福 建省泉州市报道了缺工20万的消息,“非典”的到来把这一现象暂时掩盖过去。 2004年开始,“民工荒”的报道开始频繁出现,“珠三角”、“长三角”和“闽东 南”都出现了用工短缺,尤以“珠三角”地区为重,竟然达到上百万。东莞、珠 海地区以来料加工为主的企业缺工比例高达10%以上,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活 动。2004年春,惠州作为输入劳动力为主的经济活跃地区也面临相同问题,往 年等着工人上门排队的火暴景象悄然消失,许多企业老板不得不深入周边地区现 场动员招募,或者专程跑到外省人力资源丰富地区直接联系,最后效果仍不理想。 2005年春季,其他沿海地区包括某些内陆城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短缺, 招不满人,招不到人的现象不计其数。有些企业为了抢夺劳动力,雇佣专人去周 边企业鼓动宣传,通过同乡,师徒,同学等关系挖掘其他企业工人为己所用,造 成企业之间矛盾重重,甚至大打出手,并有进一步激化的可能。一些与当地产业 关联度不强的企业为保持现有产品的低成本优势,正在考虑将生产厂房迁往内 地,既降低企业租金,又解决了用工问题。从缺工企业的种类来看,主要是从事 “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尤其是产品竞争较为激烈的服装加工,塑料制 品,玩具制造和电子装配等行业。这些企业无论是否进行升级换代,技术含量都 较低,需要最多的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初级工人,一般的普通农民稍经就可胜 任。 前面的刘易斯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口过剩的,仅够糊口的,只能维持最低 生产水平的农业部门向另一个现代化的生产效率较高的工业部门转移劳动力是 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国家腾飞的必经之路。托达罗模型则强调了城乡工资差 距越大,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越大,农民进城务工的积极性越高。 让我们回到现实当中,我国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有着数以亿计 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与农村收入差别巨大,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是一个典 型的二元结构社会。农业部课题组相关研究表明,按照现有的耕作技术和经济水 平,农业部门需要劳动力大概2亿左右,农业劳动力剩余率高达55%,即劳动力 供给会在相当长时期内供大于求。同时,我国GDP二十多年连续高速增长,劳动 力需求应该相当旺盛。按照刘易斯理论,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几乎 可以满足“无限供给”的假设。在农业生产效率依旧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 存在的前提下,为什么在高速转移10多年之后,突然发生企业用人短缺,农民 工大批离城返乡的奇特现象? 第二节农民工主动“回流” 一、自身原因:通过打工有能力回乡创业 (一)概述 一些头脑灵活,文化水平较高,思维敏锐的农民工来到城镇,经过长期的辛 勤工作,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积累了一定的启动资金。最重要的是他们具 有非常强的开拓精神,不满于现在的生活,他们视野广阔,经历过市场经济的大 潮,成为有丰富经验的经营技术人才,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这部分劳 动者往往回乡较早,及时抓住商机,利用技术,资金和先进观念,重新审视家乡 的各种资源,权衡利益得失与市场风险,走上了回乡创业之路。农民进城务工是 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收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今回归创业也是为了追求更多的 经济收入来发展自我。经过周密比较,当他们发现在家乡创业能够带来高于在外 务工经商的收入时,多数人都会选择回到家乡发展。 新迁移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家庭效用最大化是农民工决定外出或“回流”的 根本原因。外出农民工并不以个人福利做为行动,家庭原因是其返乡的决定 因素。而且。从文化角度考虑,处于传统文化感染下的广大农民,对家庭的重视 往往超越对社会的关注,血缘关系和乡里乡亲都赋予外出者一种割舍不下的牵 挂。根据契约安排理论,正是这些亲朋好友的支持才能使他们走上放心的外出打 工之路,出于回报和感激以及“落叶归根”的古老信条,他们一直埋藏着深深地 回乡欲望,无论流动距离多远,时间多长,始终忘不了外出的最终目的是让亲人 过上好日子,自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回乡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一旦家 乡具有较为优越的创业环境和较为广泛的创业空间,拥有基本的创业保障,就会 义无返顾地回到故乡。 (二)特征 回乡创业主要集中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大概分为两类人,第一类在外出前学 习目标明确,把掌握一技之长定为最终目的,他们择业范围比较固定,并且一旦 学有所成就及时返乡。他们对“回流”时机的选择较少受外部条件制约。主要以 学习成果为标准。第二类外出前没有明确发展方向,无意中涉足某个职业,慢慢 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再三权衡利弊后返乡创业。无论哪一类回流创业者,基本具 有以下特征:第一,以年富力强的男性青年为主,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的占到 70%以上,其平均年龄较外出民工平均年龄大5到lO岁,这说明回乡创业既需要 丰富的阅历,又需要旺盛的创造力。第二,往往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 愿意接受新事物,60%以上为原单位的技术骨干或基层经营管理人员。第三,回 流创业基本从事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运输业等投资规模小,适合个 体或家庭经营的行业。个体经济占到绝大多数,有少星属于依靠雇工的私营经济, 能够发展到股份制经济的更是风毛麟角。第四,从创业数量看,来自中部的民工 回流最多,东部次之,西部最弱,因为中部是外出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农民工的 主力。从创业比例看,来自东部的民工回流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弱,毕竟东 部地区经济条件好,中部和东部的农民收入有逐年拉大的趋势,如表2—2所示, 东部地区创业意识强烈,经济基础雄厚,政府支持也较多。 表2.2 我国中东部农村居民收入之比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 在九十年代后期,一些经济学家曾经乐观的断定,由“民工潮”将逐渐过度 到农民的“创业潮”。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一种个别现象,没有形成规模。首 先,高中以上的农民工比例较小,多半是半文盲和小学文化,其次打工收入毕竟 有限,以打工积累和亲朋借贷为基础的投资金额更是捉襟见肘,再加上家乡经济 发展程度和基础设施状况都制约了创业者的积极性和可能性。 二、外部原因:故乡经济腾飞吸引打工者返回 (一)农业升温,农产品价格回升 20世纪90年代农民大量涌向城市,一方面是城市经济的迅速扩展对民工需 求大幅上升,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务农效益低下,农民纷纷撂荒外出 发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农业,重新把农 业摆到了应有的战略位置,农村政策进一步放宽,允许承包经营土地、荒山,形 成规模化优势。2003年10月份以来,我国粮食价格出现了六年来的首次全面上 涨,其中大米上涨9.4%、小麦10.6%、大豆23.6%、玉米10.10%⋯。农业劳 动力纷纷回归土地。随着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种粮实行直接补贴,一 些省市纷纷取消农业税,充分调动了粮食主产区的种粮积极性,农民保护耕地的 意识也有所增强。国家统计局2004年公布。农民上半年人均现金收入1345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6.11j6。其中,农民工的工资性收入增长13.9%,出售农产品收 入增长18.9%,家庭经营收入增长15.4%。可以看出,农民进城务工收入比重有 。段平利.“比上荒”现象的社会经济分析,商场现代化,2005年,第4期 所下降,而种植业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有了一定提高。同时,农民人均税费 负担“.5元,同比下降27.2%,其中农业税减少了11.3%。 (二)城镇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容纳就业能力增强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的长远战略,促进了中西部和东北 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年的人口输出大省在注重“走出去”的同时,更多地开始关 注就地消化。一些有着鲜明特色的小城镇如雨岳春笋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的明星 乡镇。以这些乡镇为依托,城镇中小企业焕发了新的活力,这些企业获取材料的 来源更为广阔,产品定位更加符合市场要求,资本有机构成低,吸收农村劳动力 势头强劲。托达罗模型告诉我们,农民是否进城决定于预期的打工收入,他们要 考虑找工作的机会大小。因此,相对人生地不熟,风险较大的外地打工,在人熟 地熟、来去方便的城镇中小企业必然更有吸引力。同时,还能兼顾农业生产,照 顾家中老小,享受天伦之乐。 三、效应分析 (一)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城镇化积累资金 中国农民勤劳善良,注重勤俭持家,把绝大部分打工收入投入到农村经济建 设之中,加速了农村发展的资本积累。他们通过回乡创业进行投资,或者改造农 田,购置农业机械,科技兴农。回乡创业者的小手工业小商业经营灵活,与农村 生活紧密相连,为家乡带来了新的产业和服务,极大的方便了农村的日常生活。 而且,这些企业多数落户于集镇和县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镇企业布局分散的 劣势,使小城镇产生较强的集聚效应。回乡务农者虽然仍占多数,但他们搞农业 开发经营,依靠引进技术、注入资金、关注市场信息,形成新型农业经营大户,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业滑坡的局面,对农业市场化、 现代化意义重大。这部分人的回归,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发展,扩大了输出地的丌 放程度,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生活,加快了乡村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 (二)通过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我国农村劳动力对城市生活了解不多,对城里的就业信息更是知之甚少。农 民外出的主要形式是连锁迁移,具有地域来源的相对集中性。一人的示范效应, 往往带动同村同乡的农民集体外出,亲戚朋友的介绍是促进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 道。根据农业部2003年对全国31个省(区、市)279个固定观察点村的调查结果 显示:在农村外出劳动力中,靠亲友介绍外出的占58.9%,由中介机构组织外出 的占8.7%,由用人企业招聘外出的占1.4%,靠自己碰运气外出的占19.99∥。 “回流”农民的成功效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强劲助推器.创业者利用自身 优势,在政府帮助、鼓励和扶持下,获得了比单纯务农更多的经济收入,使当地 农民产生了强烈的“外出”欲望,无形中提高了农民的转移积极性。 (三)实现智力回流,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大多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思想观念相对陈旧, 自给自足的小农思维占据主导地位。进城打工者多数文化程度较高。学习新事物 能力强,接受了城市文明的熏陶,并不断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增强了商 品经济意识和竞争、参与意识,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民。 正如列宁所说:“与居民离开农业而转向城市一样,外出做非农业的零工是进步 的现象。它把居民从偏僻的、落后的、背离以往的穷乡僻壤拉出来,卷入现代社 。陈辉兴.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智力回流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卅I:桶建师范大学,2005 年. 4 会的漩涡中。它提高居民的文化程度及觉悟,使他们养成文明的习惯和需要”。。 这些劳动力“回流”,成为先进信息的载体,现代文明的义务传播者,把城市文 化普及于农村。这些充满活力的生动的“新思想”,给封闭的乡村带来新鲜血液, 为农村地区精神文明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农民工被动“回流” “农民工”是同时具有农民和工人的双重职业者。从职业上看,农民工已不 再从事农业生产,常年或大部分时间在城市务工,从身份上看,户籍制度仍把他 们认定为农民,他们的“家”仍然在农村。农民工是一个职业与身份不一致的群 体,是处于农民和工人(市民)之间的一个社会阶层,即离开土地又没有融进城市 的农民。农民工并没有取得国民待遇,他们缺少自由迁徙权、平等劳动权、公平 的社会保障权,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除了遭受在乡农民的不公平待遇, 还在城市中遭受更大的不幸,城市社会漠视或倾听不到来自农民工的心声,农民 工更缺乏对城市社会的话语权,是城市社会的“失语”者,没有形成体制化的利 益表达渠道。正是由于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使他们逐渐对城市生活丧失信心, 不得不被迫回流,重新返回农村生活。因此,“民工荒”的根源是权利荒。 一、微观原因:个人和家庭 (一)进城就业成本过高,农民工无力负担 近年来,我国城市房价一路攀升。大量农民工连基本的房租都支付不起,更 不要奢谈购房安家,这是城市生活成本迅速增长的主因。以杭州市房价为例,自 2000年以来连续四年的涨幅分别4.9%,5.8%,6.8%和6.1%。外出务工人员大多 为青壮年,婚姻问题和子女教育问题也是城市生活高成本的诱因。对于未婚青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婚姻问魃必然提上日程,恶劣的居住条件,较低的工资收入,危 险的工作环境使得他们只能回乡择偶。对于已婚壮年打工者,子女入学难更是严 峻的现实困境。据调查,只有16.6%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随其父母在城市上学, 其中62.1%的流动儿童入学时交纳了借读费、赞助费。没有城市户口,在城市上 学要么交纳一笔高昂的借读费,要么进入教学质量无保证、安全问题隐患严重的 非正规学校,这无疑增加了务工子女的失学风险,也成为农民工被迫回乡的重要 因素。 (二)劳动力素质不高制约农民工长期稳定就业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 集型转变,对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的需求大大增加。劳动力市场上,企业招聘大 多要求“文化程度初中以上”。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农村劳动力流动 就业人口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最高,达到52.2%,具有小学文化程度 为24.2%,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3%,不识字的人占10.3%。 因此,迸城民工文化程度和市民相比普遍偏低,大多数没有经过正规的职业技能 培训,在激烈的劳务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就业范围狭窄,从事的工作简单粗放, 可替代性强,企业经济效益稍有下滑,就会裁减他们的工作岗位。因此,经常处 于半失业状态,相当长的时间用来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例如街头务工这种最低层 。《列。jt全集》第3卷.北京:人比出版社,1976年版.第527页 次、最辛苦的谋生方式,他们自身知识、文化、技术、身体等综合素质太差,所 以只能在街头谋取
/
本文档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农民工“回流”问题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