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02大学译注

2012-02-17 12页 doc 135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72295

暂无简介

举报
02大学译注《大学》译注 简介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
02大学译注
《大学》译注 简介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序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 【译注】《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学的纲要和准绳。自从上帝创造人类以来,则上帝莫不赋予每一个人以仁、义、礼、知之善良和理性的本性。 ☆然其气质之禀bing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 【译注】然而人与人的天资和智力存在差别,而且人与人在邪情私欲上存在强弱的差别,有的人邪情私欲强烈一些,有的人邪情私欲微弱一些,于是人不都能知道并保有神造人之初所给予人的善良和理性的本性。 ☆一有聪明睿rui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 【译注】如果有聪明智慧且无邪情私欲的人,就能保有人之初的本性。一旦这样的人出于人民中间,则上帝必命定立他为人民的君师(即领袖,或领导人),使其治理和教育人民,以恢复人民在被造之初的善良和理性的本性。 ☆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译注】这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之所以承受天命为人民的君师和榜样的原由,也是教育人民的官职之所以设立的理由。 ☆三代之隆,其法寖jin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lv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 【译注】在夏、商、周三代兴隆时,大学、小学各种学校设施都很完备。八岁的孩子,则自王公、大官以下至于老百姓的子弟,都进入小学学习。 ☆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yu、书数之文。 【译注】小学教学的内容是:待人接物的礼节、礼乐和算术等文化知识,同时进行骑射等体育锻炼。 ☆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 【译注】待孩子长到十五岁,则自君王可继位的太子、及其它儿子,以及公侯、大臣、官员之正妻所生的儿子,与老百姓中的优秀子弟,都进入大学。 ☆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译注】而教学的内容是政治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受教者正心、修己,并掌握治人之道。这样的学校教育,大学、小学的教学内容和目的是划分得清楚明白的。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yi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 【译注】学校的设施是如此的广泛,教学方法的次序和内容是如此详细分明,而所教的内容,都是人君亲身经历的经验、教训和心得,不追求人民日常伦理知识之外的奇思妙想,这样,当世之人没有不学习的。 ☆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fu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译注】这些学习的人,没有不知道人的本性的,也没有不明白自己的职分所当为和不可为的,这样各人就埋头尽自己的力量来尽自己的义务。这就是古代兴盛时政治修明于上,风俗美善于下,而后世赶不上的原因。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tui败。 【译注】到周朝衰落后,君王不作贤圣之君,不推行上述学校的教学体制。教化随世事而变迁,风俗也颓废败坏。 ☆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 【译注】当时就算有孔子这样的圣人,却得不到君师的地位来推行他的政教学说。于是他就开设私人学校,仿效先王之法,招收弟子习读《诗》、《书》和历史文献,把先王之道传授弟子,再由弟子传教后人。 ☆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yi。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 【译注】象《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等篇,都是小学的内容。而这一篇《大学》,是在小学学成的基础上,讲明大学教学的方法,是儒家学说理论体系的大纲框架和基础,所研究的对象涉及非常广泛,规模极其广大,而书的内容又条理分明详细。 ☆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min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译注】孔子的三千多学生,都听过孔子的讲解,只有曾子明白其中的真义,于是写成书籍,以传后世,到孟子死后,《大学》的传统消失了,《大学》这部书虽然存在,但知其真义者太少了。 ☆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 【译注】从这以后,普通学者诵读记忆词句文章,所下的功夫数倍于小学但没有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 ☆其它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闲。 【译注】其它权谋术数,一切以急功近利为目的的说教,以及百家众技之流,都是一些蛊惑人心、充塞仁义的说教,又纷然杂出并流行于世。 ☆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hui盲否塞,反复沈痼gu,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译注】使君王、大臣、官员不幸而不得闻大道的要理,使平民百姓不幸不能得到政治修明的恩泽,昏暗不明,政教不行,反复沉痼,到五代十国之时的衰败、坏乱到了极点。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 【译注】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修明。于是出了河南程氏两位先生,继承孟子的传统。 ☆实始尊信此篇而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can然复明于世。 【译注】开始尊信和表彰此篇,又将传下来的古书重新编辑,发其真义,然后古代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宗旨,粲然(鲜亮发光,清楚明白)复明于世。 ☆虽以熹xi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闲亦窃附己意,补其阙jue略,以俟si后之君子。 【译注】虽然我朱熹不够聪明,也有幸从我老师(私淑:没有得之亲身教授而又敬仰其学问并尊之为师)那里听说了程氏两先生的学说。我觉得程氏两先生的书仍有缺点和错误,于是忘记我自己的固陋,将该书重新编辑,其间也把我自己的见解写入书中,补其缺漏不完,等待以后的学者纠正。 ☆极知僭踰jianyu,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淳熙chunxi己酉you二月甲子,新安朱熹序。 【译注】自知僭越(超越本分行事),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没有帮助。 淳熙己酉二月甲子,新安朱熹序。 引言.三纲八目的追求 【本篇引语】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凡二百五字。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凡千五百四十六字。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凡传文,杂引经传,若无统纪,然文理接续,血脉贯通,深浅始终,至为精密。熟读详味,久当见之,今不尽释也。)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注】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程子曰:“亲,当作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并bing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sui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所处而安(心安理得,随遇而安);所处而安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后,与后同,后放此。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得,谓得其所止。) 【注释】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知止:知道目标所在。○得: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注】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注】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后放此。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心者,身之所主也。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此八者,大学之条目也。) 【注释】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注】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矣,意既实,则心可得而正矣。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意诚以下,则皆得所止之序也。)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注】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壹是,一切也。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齐家以下,则举此而措之耳。)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本,谓身也。所厚,谓家也。此两节结上文两节之意。) 【注释】庶人:指平民百姓。○壹是:都是。本:根本。○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1.弘扬光明的品德 【本篇引语】这是“传”的第一章,对“经”当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句进行引证发挥,说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从夏、商、周三皇五帝时代就开始强调了的,有书为证,而不是我们今天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产物。《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也就是说,人的本性生来都是善良的,只不过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才导致了不同的变化,从中生出许多恶的品质。因此,儒家的先贤们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在作为“四书五经”之首的《大学》一篇里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在明明德”就是加强道德的自我完善,发掘、弘扬自己本性中的善根,而摒弃邪恶的诱惑。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此通下三章至“止于信”,旧本误在“没世不忘”之下。) ☆(传1)《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shi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 【译注】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康诰,周书。克,能也。) 《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 (大甲,商书。顾,谓常目在之也。諟,犹此也,或曰审也。天之明命,即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德者也。常目在之,则无时不明矣。) 《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峻,书作俊。帝典,尧典,虞书。峻,大也。)皆自明也。(结所引书,皆言自明己德之意。) 【注释】康浩:《尚书·周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克:能够。○大甲: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顾:思念。諟:此。明命:光明的禀性。○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2.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本篇引语】如果说“在明明德”还是相对静态地要求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的话,那么,“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从动态的角度来强调不断加强革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被刻在商汤王的洗澡盆上,本来是说洗澡的问。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净了,以后便要天天把污垢洗干净,这样一天一天地下去,每人都要坚持。引申出来,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使人想到基督教的每日忏悔。精神上的洗澡就是《庄子·知北游》所说的“澡雪而精神”,《礼记·儒行》所说的“澡身而浴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展示的是一种革新的姿态,驱动人们弃旧图新。所以,你不仅可以像商汤王一样把它刻在洗澡盆上,而且也可以把它刻在床头、案头,使它成为你的座右铭。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传2)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译注】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盘,沐浴之盘也。铭,名其器以自警之辞也。苟,诚也。汤以人之洗濯zhuo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铭其盘,言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则当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鼓之舞之之谓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诗大雅文王之篇。言周国虽旧,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也。)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 【注释】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苟:如果。新:这里的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行精神上的弃旧图新。○作:振作,激励。新民:即“经”里面说的“亲民”,实应为“新民”。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诗》:这里的《诗》指《诗经.大雅.文王》。周,周朝。旧邦,旧国。其命,指周朝所禀受的天命。维:语助词,无意义。○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是故,所以。君子,有时候指贵族,有时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据上下文不同的语言环境而有不同的意思。 3.找准自己的位置 【本篇引语】这一段发挥“在止于至善”的经义。首先在于“知其所止”,即知道你应该停在什么地方,其次才谈得上“止于至善”的问题。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鸟儿尚且知道找一个栖息的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应该落脚的地方呢?所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大都市及其郊区古来就是人们向往而聚居的地方。但这还只是身体的“知其所止”,不是经义的所在。经义的所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于至善”。要达到这“至善”的境界,不同的人,不同的身分有不同的努力方向,而殊途同归,最后要实现的,就是通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研修而达到“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成为流芳百世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人。渴望不朽,崇尚伟大,追求完善。 “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止”的地方,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当今时代,生活中的诱惑太多,更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诱惑重重地叩击着人们的心扉,人们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所止何处?使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精神的流浪儿无家可归。《大学》本身说得好:“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 (右传之三章。释止于至善。此章内自引淇qi澳ao诗以下,旧本误在诚意章下。) ☆(传3)《诗》云:“邦畿ji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minman黄鸟,止于丘隅yu。”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译注】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 (诗商颂玄鸟之篇。邦畿,王者之都也。止,居也,言物各有所当止之处也。) 《诗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qi息在山冈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 (缗,诗作绵。诗小雅绵蛮之篇。缗蛮,鸟声。丘隅,岑蔚cenwei之处。子曰以下,孔子说诗之辞。言人当知所当止之处也。) 【注释】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诗经·商颂·玄鸟》。邦畿,都城及其周围的地区。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栖息等多种含义。在这为居住的意思。○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引自〈诗经·小雅·绵蛮〉。缗蛮,即绵蛮,鸟叫声。隅,角落。止,栖息。 ☆《诗》云:“穆穆文王,於wu缉ji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译注】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诗文王之篇。穆穆,深远之意。于,叹美辞。缉,继续也。熙,光明也。敬止,言其无不敬而安所止也。引此而言圣人之止,无非至善。五者乃其目之大者也。学者于此,究其精微之蕴,而又推类以尽其余,则于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所止而无疑矣。) 【注释】“穆穆”句:引自《诗经·大雅·文玉》。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於,叹词。缉,继续。熙,光明。止,语助词,无意义。 ☆《诗》云:“瞻彼淇澳ao,菉lu(绿)竹猗猗yi。有斐fei君子,如切如磋cuo,如琢zhuo如磨。瑟se兮僩xian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xuan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xunli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译注】 《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 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 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菉,诗作绿。喧,诗作咺xuan,諠,诗作谖xuan。恂,郑氏读作峻。诗卫风淇澳之篇。淇,水名。澳,隈也。猗猗,美盛貌。兴也。斐,文貌。切以刀锯,琢zhuo以椎凿zhuizao,皆裁物使成形质也。磋以鑢lv钖,磨以沙石,皆治物使其滑泽也。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皆言其治之有绪,而益致其精也。瑟,严密之貌。僩,武毅之貌。赫喧,宣着盛大之貌。諠,忘也。道,言也。学,谓讲习讨论之事,自修者,省察克治之功。恂栗,战惧也。威,可畏也。仪,可象也。引诗而释之,以明明明德者之止于至善。道学自修,言其所以得之之由。恂栗、威仪,言其德容表里之盛。卒乃指其实而叹美之也。) 【注释】《诗》云:这几句诗引自《诗经·卫风·淇澳》。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澳,水边。斐,文采。瑟兮僩兮,庄重而胸襟开阔的样子。赫兮喧兮,显耀盛大的样子。諠,《诗经》原文作“谖”,遗忘。○道:说、言的意思。○恂栗,恐惧,戒惧。 ☆《诗》云:“於戏wuhu!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译注】 《诗经》说:“呜呼(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诗周颂烈文之篇。于戏,叹辞。前王,谓文、武也。君子,谓其后贤后王。小人,谓后民也。此言前王所以新民者止于至善,能使天下后世无一物不得其所,所以既没世而人思慕之,愈久而不忘也。此两节咏叹淫泆yi,其味深长,当熟玩之。) 【注释】於戏!前王不忘:引自《诗经·周颂·烈文》。於戏:叹词。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此以:因此。没世:去世。 4.凡事抓住根本 【本篇引语】这一段以孔子谈诉讼的话来阐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道理,强调凡事都要抓住根本。审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发生,这正如“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的道理一样。审案和卖药都只是手段,或者说是“末”,使人心理畏服不再犯案和增强体质不再生病才是目的,或者说才是“本”。说到底,是一个教化与治理的问题,教化是本,治理是末。正是由此出发,我们才能够理解《大学》强调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本末的关系如此,终始的因果也一样。 (右传之四章。释本末。此章旧本误在“止于信”下。)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传4) 【译注】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犹人,不异于人也。情,实也。引夫子之言,而言圣人能使无实之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辞。盖我之明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讼不待听而自无也。观于此言,可以知本末之先后矣。) 【注释】“子曰”句:引自《论语·颜渊》。听讼,听诉讼,即审案子。犹人,与别人一样。○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语。○民志:民心,人心。 5.获得知识的途径 【本篇引语】格物致知——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而获得知识,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地获得知识。这种认识论很具有实践的色彩,打破了一般对儒学死啃书本的误解。“格物致知”在宋以后成了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到清朝未年,“格致”(格物致知)又成了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时至今日,当我们说到知识的获取时,仍离不开“格物致知”这一条途径,它不是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而是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简言之,“格物致知”把我们引向万事万物,引向实践。 (此谓知本,程子曰:“衍文也。”;此谓知之至也。此句之上别有阙文,此特其结语耳。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此章旧本通下章,误在经文之下。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 ☆(传5)[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译注】 能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说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注释】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两句。朱熹认为,“此谓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所以,朱熹根据上下文关系补充了一段文字,这里所选的,就是朱熹所补充的。○即,接近,接触。穷:穷究,彻底研究。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译注】 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 【注释】未穷,未穷尽,未彻底。 ☆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译注】 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 【注释】益,更加。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译注】 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说明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说知识达到顶点了。 6.不要自欺欺人 【本篇引语】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其独”,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想、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从反面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所以,比装饰房屋“富润屋”更重要的,还是装饰自己“德润身”,修养身心,做到心宽体胖。而要做到这一切,还得要回到那起始的一点去——君子必诚其意。真诚做人,立身之本。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经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又曰:“知至而后意诚。”盖心体之明有所未尽,则其所发必有不能实用其力,而苟焉以自欺者。然或己明而不谨乎此,则其所明又非己有,而无以为进德之基。故此章之指,必承上章而通考之,然后有以见其用力之始终,其序不可乱而功不可阙如此云。) ☆(传6)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wu恶e臭xiu,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注】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毋者,禁止之辞。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谦,快也,足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 【注释】其意:使意念真诚。○毋:不要。○恶恶臭:厌恶腐臭的气味。臭xiu,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ou味的含义宽泛。○好好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色,美女。○谦:通“慊qian”,心安理得的样子。○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注】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故意伪装出善良的样子(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闲居,独处也。厌然,消沮ju闭藏之貌。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揜yan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揜其恶而卒不可揜,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 【注释】闲居:即独处。○厌然:躲躲闪闪的样子。○掩:遮掩,掩盖。○著:显示。○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an。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注】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引此以明上文之意。言虽幽独之中,而其善恶之不可揜如此。可畏之甚也。)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滋润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胖,安舒也。言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盖善之实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故又言此以结之。) 【注释】润屋:装饰房屋。○润身,修养自身。○心广体胖:心胸宽广,身体舒泰安康,胖,大,舒但。 7.修身先正心 【本篇引语】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不要“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朱嘉说:喜怒哀乐惧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们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失去端正。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弃喜怒哀乐俱等情欲,不是绝对禁欲,而只是说要让理智来克制、驾驭yu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所左右,从而做到情理和谐地修身养性。 (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此亦承上章以起下章。盖意诚则真无恶而实有善矣,所以能存是心以检其身。然或但知诚意,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则又无以直内而修身也。自此以下,并以旧文为正。) ☆(传7)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i,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译注】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程子曰:“身有之身当作心。”好、乐,并去声。忿懥,怒也。盖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 【注释】身:程颐认为应为“心”。忿懥:愤怒。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注】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 8.齐家先修身 【本篇引语】在这里,修养自身的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正己然后正人。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和天下。正因为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家庭和家族),所以才有一个首当其冲的克服感情偏私的问题。如果你不排除偏私之见,修身正己以正人,你就不能管理好你所拥有的家,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 (右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 ☆(传8)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aoduo而辟焉。 【译注】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 【注释】之:即“于”,对于。辟:偏颇,偏向。○哀矜:同情,怜悯。○敖,骄傲。惰:怠慢。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shuo。”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注】 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 (人,谓众人。之,犹于也。辟,犹偏也。五者,在人本有当然之则;然常人之情惟其所向而不加审焉,则必陷于一偏而身不修矣。) 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谚,俗语也。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是则偏之为害,而家之所以不齐也。) 【注释】硕:大,肥壮。 9.治国先齐家 【本篇引语】国家,国家,仅从语词关系来看,国和家的关系就是如此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时代,家是一个小小的王国,家长就是它的国王;国是一个大大的家,国王就是它的家长。因此,无论是国王还是家(族)长都有至高的权力;因此,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贯穿国与家;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治国必先齐其家”。 《大学》这一章反复强调以身作则,要求“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指出“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这些思想并不因为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它既是对“欲治其国者”的告诫,值得推荐给当政为官的人作为座右铭;也是对儒学“恕道”原则的阐发,可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我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有益参照。 (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 ☆(传9)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ti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译注】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身修,则家可教矣;孝、弟、慈,所以修身而教于家者也;然而国之所以事君事长使众之道不外乎此。此所以家齐于上,而教成于下也。) 【注释】悌:指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慈:指父母爱子女。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译注】 《康浩》说:“如同爱护婴儿一样。”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要知道,没有先学会了养育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 (此引书而释之,又明立教之本不假强为,在识其端而推广之耳。) 【注释】如保赤子:《尚书·周书·康诰》原文作“若保赤子。”这是周成王告诫康叔的话,意思是保护平民百姓如母亲养护婴孩一样。赤子,婴孩。○中,达到目标。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li,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fen事,一人定国。 【译注】 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谦让,一国也会兴起谦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能让事情败坏,一个人能让国家安定。 (一人,谓君也。机,发动所由也。偾,覆败也。此言教成于国之效。) 【注释】机:本指弩箭上的发动机关,引申指关键。○偾:败,坏。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jie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译注】 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统治者的命令(实行仁爱)与自己的实际做法(嗜shi好凶暴)相反,老百姓是不会顺从的。 【注释】尧舜: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即尧帝和舜帝,历来被认为是圣君的代表。○帅:同“率”,率领,统帅。○桀:夏代最后一位君主。纣:即殷纣王,商代最后一位君主。二人历来被认为是暴君的代表。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译注】 所以,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先要求自己不做,然后才能禁止别人)。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自己藏有不合恕道的行为,却去教训别人实行恕道),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此又承上文一人定国而言。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恶。皆推己以及人,所谓恕也,不如是,则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矣。喻,晓也。)(通结上文。) 【注释】诸:“之于”的合音。○恕:即恕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喻:使别人明白。 ☆《诗》云:“桃之夭夭yao,其叶蓁蓁zhen,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译注】 《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茂密,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睦。”让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 (诗周南桃夭之篇。夭夭,少好貌。蓁蓁,美盛貌。兴也。之子,犹言是子,此指女子之嫁者而言也。妇人谓嫁曰归。宜,犹善也。) 《诗经》说:“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小雅蓼liao萧篇。) 【注释】“桃之夭夭…”:引自《诗经·周南;桃夭》。夭夭,鲜嫩,美丽。蓁蓁,茂盛的样子。之子,这个女子,于归,指女子出嫁。○“宜兄宜弟”:引自《诗经·小雅·蓼萧xiao》。 ☆《诗》云:“其仪不忒te,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译注】 《诗经》说:“容貌举止庄重严肃,成为四方国家的表率。”只有当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时都值得人效法时,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诗曹风鸣鸠篇。忒,差也。)(此三引诗,皆以咏叹上文之事,而又结之如此。其味深长,最宜潜玩。) 【注释】“其仪不忒…”:引自《诗经·曹风·鸤shi鸠》。仪,仪表,仪容。忒,差错。 10.平天下先治国 【本篇引语】本章是《大学》的最后一章,围绕“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阐释。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以身作则,君子应有絜xie矩之道。“絜矩之道”强调的是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领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当政者若想让老百姓拥护自己的方针政策,自己首先必须以身作则,为老百姓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第二,民心的重要性,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长长的五千年中国文明史中有无数王朝的兴衰可为这句话作注解。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才会有王朝的不断更迭,江山易主。 第三,德行的重要性,德本财末。儒家的治国方略中不乏强调经济基础的重要性的内容,但总的来说,其轻物质而重精神、抑财而崇德的倾向仍然非常突出。因此,儒家反复强调德行的重要性,并将德与财对举进行比较,提出了“德本财末”的思想。 第四,如何用人,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在用人的问题上,儒家强调品德第一、才能第二。文中认为,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大的才能,只要他心胸开阔,能容纳他人,便可以委以重任。反之,如果一个人很有才能,但心胸狭隘、嫉贤妒能,也不能加以重用。因此儒家认为,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鉴别人才的能力,重用有德行的君子,而远离无德行的小人。 第五,利与义的关系,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在利与义的关系问题上,儒家旗帜鲜明地指出:一个国家不应该把财富当成最大的利益,而应该把仁义当成最大的利益。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如此。“以财发身”的人,往往把钱财视为身外之物,不但不会为财所困,还能够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而“以身发财”的人则恰恰相反。在商品经济的时代,我们不能否认金钱的重要性,但过分爱财、以命敛财却无论如何都不值得提倡。 (右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此章之义,务在与民同好恶而不专其利,皆推广絜矩之意也。能如是,则亲贤乐利各得其所,而天下平矣。凡传十章:前四章统论纲领指趣,后六章细论条目功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诚身之本,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传10)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xie矩之道也。 【译注】 之所队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不违背地跟着去做。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道德上的准则示范)”。 (倍,与背同。老老,所谓老吾老也。兴,谓有所感发而兴起也。孤者,幼而无父之称。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言此三者,上行下效,捷于影响,所谓家齐而国治也。亦可以见人心之所同,而不可使有一夫之不获矣。是以君子必当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则上下四旁均齐方正,而天下平矣。) 【注释】老老:尊敬老人。○长长:尊重长辈。○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倍:通“背”,背弃。○絜矩之道: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儒家以絜矩来象征道德上的准则规范。絜,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 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xie矩之道。 【译注】 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 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道德上的准则示范)”。 (此覆解上文絜矩二字之义。如不欲上之无礼于我,则必以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无礼使之。不欲下之不忠于我,则必以此度上之心,而亦不敢以此不忠事之。至于前后左右,无不皆然,则身之所处,上下、四旁、长短、广狭,彼此如一,而无不方矣。彼同有是心而兴起焉者,又岂有一夫之不获哉。所操者约,而所及者广,此平天下之要道也。故章内之意,皆自此而推之。)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译注】 《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 (诗小雅南山有台之篇。只,语助辞。言能絜矩而以民心为己心,则是爱民如子,而民爱之如父母矣。) 【注释】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引自《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快乐,喜悦。只,语助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pi,则为天下僇lu矣。 【译注】 《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巨大岩石险峻耸song立。显赫的尹太师啊,百姓都仰望你。”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慎。稍有偏颇pianpo,就会被天下人推翻。 (僇,与戮lu同。诗小雅节南山之篇。节,截然高大貌。师尹,周太师尹氏也。具,俱也。辟,偏也。言在上者人所瞻仰,不可不谨。若不能絜矩而好恶殉于一己之偏,则身弒shi国亡,为天下之大戮矣。) 【注释】“节彼南山…”:引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节,高大。岩岩,险峻的样子。师尹,太师尹氏,太师是周代的三公之一。尔,你。瞻,瞻仰,仰望。○辟:通“僻”,不公平,偏袒。僇:通“戮”,杀戮。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jun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译注】 《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请用殷朝作个鉴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仪,诗作宜。峻,诗作骏。易,去声。诗文王篇。师,众也。配,对也。配上帝,言其为天下君,而对乎上帝也。监,视也。峻,大也。不易,言难保也。道,言也。引诗而言此,以结上文两节之意。有天下者,能存此心而不失,则所以絜矩而与民同欲者,自不能已矣。) 【注释】“殷之未丧师…”:引自《诗经,大雅·文王》。师,民众。配,符合。仪,宜。监,鉴戒。峻,大。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译注】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 (先慎乎德,承上文不可不慎而言。德,即所谓明德。有人,谓得众。有土,谓得国。有国则不患无财用矣。) 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 (本上文而言。)(人君以德为外,以财为内,则是争斗其民,而施之以劫夺之教也。盖财者人之所同欲,不能絜矩而欲专之,则民亦起而争夺矣。) 【注释】此:乃,才。○争民施夺:争民,与民争利。施夺,施行劫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bei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译注】 所以,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 (外本内末故财聚,争民施夺故民散,反是则有德而有人矣。)
/
本文档为【02大学译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