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调查与分析报告

2012-03-16 6页 pdf 235KB 6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7228

暂无简介

举报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调查与分析报告 收稿日期 : 2003205211  第 56 卷  第 4 期2003 年 7 月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 Social Sciences)  Vol. 56. No. 4 July 2003. 522527  ■教育学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调查与分析报告 冯惠敏1 , 曾德军2 (1. 武汉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湖北 武汉 430072 ;2. 武汉大学 教务部 ,湖北 武汉 430072) [作者简介 ] 冯惠敏 (19652) ,女 ,湖北浠水人 ,...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调查与分析报告
收稿日期 : 2003205211  第 56 卷  第 4 期2003 年 7 月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 Social Sciences)  Vol. 56. No. 4 July 2003. 522527  ■教育学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调查与分析报告 冯惠敏1 , 曾德军2 (1. 武汉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湖北 武汉 430072 ;2. 武汉大学 教务部 ,湖北 武汉 430072) [作者简介 ] 冯惠敏 (19652) ,女 ,湖北浠水人 ,武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主要从事 教育基本原理研究 ;曾德军 (19722) ,男 ,湖北京山人 ,武汉大学教务部职员 ,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摘  要 ] 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武汉大学近年来 在通识教育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但尚需进一步改进。文章从我校通识课程设置现 况及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两方面进行了剖析 ,指出我校通识课程在学分分配、课程设置规划、课 程管理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并提出提高认识、加强通识课程建设等改进意见。 [ 关键词 ] 武汉大学 ; 通识教育 ; 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 ] G64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128828 (2003) 0420522206 通识教育是指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 ,包括基础性科学知识的传授 ,公民意 识的陶冶 ,健全人性的熏陶以及一些非专业性的实际能力的培养 ,其目的是要把受教育者作为一个主体 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 ,使得受教育者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与心各方面得到自由、 和谐的发展。 武汉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重点综合性大学 ,有着良好的实施通识教育的基础 ,近年来在通识教育 改革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其实施效果如何 ? 尚需深入、全面的分析和总结。本文拟从我校通识 课程设置现况及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两方面进行剖析 ,并提出供进一步讨论的建议。 一、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武汉大学具有教学改革的优良传统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 ,就在全国率先实行学分制 ,开设选修 课 ,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选修同年级或高年级课程的机会 ,打破了步伐一致的学年计划 ,开始了 新时期通识教育实践的探索。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已经形成一定数量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提供了 主辅修的课程设置 ,进一步扩大了学生选课的范围。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特别是近年来 ,在全面推行 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 ,我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通识教育的推行也有了较大起色。但是 ,毋庸回避 ,我 校通识教育的实施仍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一)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分配方面的问题 以 2002 年公布的《武汉大学本科培养》(以下简称《方案》)为例。在此方案中 ,一个四年制的大 学本科学生 ,平均修习学分总数为 155 学分 ,其中通识课程平均约为 56 学分 ,占总学分的 36 %。而在 通识课程中 ,共同必修课程平均为 46 学分 ,约占通识课程总数的 82 %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为 10 学分 , 约占通识课程总数的 18 %。共同必修课程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为 4. 6∶1 ,个别学院 (如化学 与分子科学学院、药学院等) 的共同必修课程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甚至达到了 6. 1∶1、 8. 1∶1。而日本大学共同必修课程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为 1∶2。台湾大学共同必修课程与通 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为 1. 5∶1。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共同必修课程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学分比 例为 0. 28∶1。这说明我们的通识教育限定必修课程比例偏大。 图 1  日本大学、台湾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武汉大学 通识共同必修课程与通识选修课程学分比例图 注 :绿色代表“共同必修课”红色代表“通识选修课” 在限定的共同必修课程中 ,主要是教育部 规定的一些课程 : (1) 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和道 德法律修养的课程 ,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 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大学 生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 ,共 13 - 16 个学 分 ,约占通识课程总数的 23 % ; (2) 提高身体 素质、增加体质的课程 ,如体育、军事训练和军 事理论 ,共 5 个学分 ,约占通识课程总数的 9 % ; (3)语言工具性课程 ,如外语 ,16 学分 ,约 占通识课程总数的 29 %。除此之外 ,各学院 还分别规定了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 学物理等课程 ,共 12 个学分 ,约占通识课程总 数的 21 %。下面我们列表进一步说明我校通识课程分配情况 : 表 1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分配表 课程类别 学分 比   例 必 修 政治思想类 13 23 % 语言工具类 16 29 % 体育类 5 9 % 计算机等 12 21 % 82 % 选修 六大类 10 18 % 18 % 汇   总 56 100 % 100 %            六大类指人文、社会、理工、医学、体育、艺术。 (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 进一步分析《方案》中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可发现如下几个特点 : (1) 开课门数虽多 ,但整体规划不 够。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 ,公选课课程总门数虽达 283 门 (还不包括开学后各学院增报的) ,但学科 分布领域不尽合理 (如人文类课程偏少 ,在整个通识选修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不足 20 % ,而社科类、理工 类各占近 1/ 3) ,课程类别的划分比较随意和笼统 ,显得有些散乱 ;其二 ,由于通识选修课程规定学分只 有 10 个 ,按照一门课程 2 个学分计 ,只需选修五门课程就可以达到规定学分 ,因此学生实际所选的通识 课程仍然有限。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有待增加 (日本总学分 124 分 ,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就有 24 个 学分 ,台湾总学分 128 分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为 12 个学分 ,美国总学分 180 分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为 32 学分。相对来说 ,我们的通识教育选修课 10 学分在总学分 155 学分中所占的份量偏少) 。(2)从课程内 容上看 ,概论型、常识集锦型、实用技术型、技能训练型、专业补充型、休闲娱乐型的课程居多 ,综合、贯通 的跨学科课程偏少 ,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关联性 ,课程深度有待拓展。(3)课程名称比较陈旧 ,多数照搬 各学院专业基础课的名称 ,不能很好地反映通识教育的要义 ,也没有反映出时代的要求。 ·325· 第 4 期 冯惠敏 ,等 :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调查与分析报告 从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管理上来看 ,学校对学院教师开课的约束性不够 ,没有严格的淘汰机制。因 此课程是只增不减 , 开课的质量没有引起关注。 二、问卷调查及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及对我校通识课程的态度和看法 ,我们设计了“武汉大学通 识教育调查问卷”在全校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主要针对大三学生 ,覆盖了全校 23 个学院的近 90 个专业 的 1400 余人。考虑到学生对通识教育概念的了解程度 ,我们重点对全校公选课设置与选修、教师教学 态度和方法、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更为广泛和熟知的项目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 (一)通识教育得到认可 ,教学改革倍受关注 如前所述 ,考虑到学生对通识教育概念的熟悉程度 ,在调查问卷的指导语部分 ,我们对“通识教育” 一词作了简单介绍 ,使学生对通识教育这一概念及思想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显示 ,明确表示支持实施通 识教育的占到一半以上 (53. 3 %) ,认为“通识教育不利于专业发展”,持反对态度的仅占 9. 4 % ,而 37. 3 %“持观望态度”的学生则认为通识教育过于理想 ,难以实施。因此可以看出 ,虽然广大学生对此概念 不太熟悉 ,但在他们了解了通识教育的主旨之后 ,对其强调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个性自由全面 发展的目标广泛认可。通识教育如能采用切实可行和有效实施的途径 ,将得到绝大部分学生的支持。 (二)通识课程问题较多 ,改革愿望普遍强烈 “完全赞成”全面改革或部分调整武汉大学现行通识课程体系的学生占 92. 8 % ,“不赞成”的学生占 7. 2 %。由此体现了武汉大学通识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具体到课程质量与数量、课程内容与形 式、课程目标与教材等方面的问题也在问卷中反映了出来。如认为现行通识课程“设置太杂乱”的占 44. 7 % ,认为通识课程“质量不高”的占 82. 3 % ,认为“课程只注重知识的罐输 ,忽视给学生提供思考、分 析和批判的方法”的占 72 % ,而认为“教材选用得当、质量较高”的仅为 9. 8 %。还有学生认为“有的课程 太过专业毫无用处 ,有的课程太过浅显不够深刻”。 在通识教育课程选修结构方面 ,本问卷侧重调查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发现学生在选课方面有三个 特点 : (1)学生倾向选修的通识课程中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分别占 47. 2 %和 34. 2 % ,倾向选修自然 科学类占 18. 6 % ,反映了人文、社科类课程受欢迎程度 ,也反映了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受忽视的程度。 另一方面 ,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中自然科学类课程过于专业化 ,缺乏时代感 ,这类“通 识课程”未必真正“通识”,这也是自然科学课程选修学生较少的主要原因之一。(2)对于人文、社科类课 程 ,文科学生的选修倾向高于理工科学生 ;对于自然科学类课程 ,理工学生的选修倾向高于文科学生。 如果调整现行通识课程的学科比例 ,文、理、工学生也表现出不同倾向 :文科学生希望增加社会科学类课 程 ;理、工科学生希望增设自然科学类课程。这既反映了学生选课与专业结合的针对性 ,同时在一定程 度上也反映了学生选课的功利性。(3)相当一部分学生要求增设艺术类课程和体育保健类课程。 (三)课程选修兴趣为先 ,亟于完善 学生选修通识课程考虑的几个主要因素依次为兴趣 (41. 5 %) 、补充知识结构 (24. 3 %) 、轻松获取学 分 (15. 9 %) 、时间安排 (9. 1 %) 、其他 (9. 2 %) 。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学生的选课心态。首先 ,通识课程为 学生的兴趣发展、个性发挥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使学生有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 ,学生选课首要考虑的就 是对课程的兴趣。也正因为自主选修课程可以使学生投其所好 ,因此有 62 %的学生表示“对通选课的 学习态度较为认真”。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学校规定的必修科目太多 ,有些有兴趣的课程根本没有时 间和精力去选修”。其次 ,兴趣之外 ,学生认识到专业分科带来的知识缺陷 ,能主动选修“其他学院专业 性不强的课程 (55. 8 %)”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 ,反映了学生理智而积极的心态。再次 ,有部分学生仅 为学分而修习 ,或因“时间安排”冲突而放弃心仪已久的课程 ,反映出学校对通识课程教学管理及课程安 排上的不足。在我们问卷最后的“建议”一栏中 ,85 %的学生认为通识课程的教学管理应当引起关注 ,一 ·425· 武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56 卷   些大课、学生有兴趣的课程或质量较高的课程 ,课堂人满为患 ,许多学生占不到座位 ,对这些课程大家希 望能够多开辟几个课堂 ,合理安排通识课程的时间和空间 ,以保证听课效果。另外 ,相当一部分学生反 映“通选课的后期管理有待改善 ,有些课程学生往往拿不到成绩”,部分学生反映“通选课的教学校区之 间分配不平衡 ,如人文社科类课程过于集中在一区 ,造成其他校区学生上课极不方便”。 在问及对武汉大学“课程选修制度”的总体看法时 ,43. 1 %的同学认为“基本合理”,其他学生则认为 “制度死板、限制太多”,而且“缺乏教师指导”、“教学管理体制与一流大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 此总的说来 ,完善管理制度也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四)教师教学认真得法 ,学生七成基本满意 总体来说 ,通识课程教师的教学态度是认真负责的 ,得到了 72. 3 %的学生的肯定 ,其教学方法也有 69. 5 %的同学表示满意 ,学生认为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重视通识教育精神的贯彻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 养。但也有相当学生认为有些通识课教师教学的内容枯燥、陈旧 ,教学方式死板 ,缺乏创新精神 ,学生 “往往兴致勃勃地选了课 ,可一学期下来觉得收效甚微”。因此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某些令人思考的现 象 :“缺课达 3 次以上”的同学占到 44. 2 % ,更有同学是“有的课程从未去听过”,照样可以通过考试 ,有 的学生甚至认为“通选课程的开设似乎是为了学生拿学分、老师收学分”。 另外 ,大多数学生认为教授开通识选修课的较少 ,特别是知名教授开通识选修课的更少 ,要求“名师 上课 ,资源共享”。尤其是自然科学类的通识课程应该让优秀教师上讲台授课。 三、讨论与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 ,我们认为 ,要抓好我校的通识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一)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要正确处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 ,提高通识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的地位 ,坚持通 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二者各自在人才的 全面成长中具有对方难以取代的作用。正如美国教育家博耶所言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应视为实现共 同目标的两个方面 ,而不是互相排斥。” 专业教育的作用是造就精通某门学问的人或专业技术人员 ,通识教育的作用是向人们提供作为一 个专业人员所需要的做人和做学问的基础。只有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才能培养出具有全 面素质基础且精通某一专门学问的高级人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许多学生担心实施通识教育会影响 专业课程学习 ,对通识教育的理想怀有疑问 ,许多教师也有同样的想法 ,这些都会是我们推行通识教育 所面临的巨大阻力 ,不从认识观念上着手解决 ,通识教育将只会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因此要大力加强 通识教育的宣传工作 ,从学校领导层到各级管理者 ,从广大教师到全体学生 ,都应该充分认识通识教育 的重要性 ,要转变观念 ,勇于改革 ,锐意创新。 (二)完善通识课程结构 ,加强通识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的思想最终都要在实践中得以贯彻和实施 ,探索有效的、切合实际的、符合本校特点的通 识教育模式 ,是通识教育实施的关键。通识教育实施的主渠道是课程 ,因此 ,完善通识课程结构 ,加强通 识课程建设是我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核心工作。 1. 合理分配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我校通识课程占整个课程的比例为 36 % - 40 %。这一比例与 国际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比例没有太大区别。问题在于 ,我校的通识教育共同必修课所占比例过大 ,而 通识选修课所占比例偏小 ,所以相对而言 ,我们的通识教育还显得比较薄弱。我校的通识选修课在总学 分中所占比例为 6. 5 % ,而日本大学占 29 % ,台湾大学占 9. 3 % ,北京大学占 8 %。因此 ,我们可以适当 调整通识教育共同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 ,减少共同必修课的学分数 ,相应扩大通识教育选修课的 学分数。我校的通选课至少可增加到 14 - 16 学分。 ·525· 第 4 期 冯惠敏 ,等 :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调查与分析报告 共同必修课中的前三类课程 (政治思想类、语言工具类、体育类) 是教育部规定的 ,在现有体制下对 其课时和学分规定我们不便更改 ,但可以进一步完善其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通识教育的精 神 ,将“共同必修课程通识化”。而对于第四类如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物理等课程中的部分 课程可以不列入共同必修课之中。其理由是 : (1)有的课程可以列入专业基础课之中 ; (2)有的课程对有 些专业来说可能效果不大。如高等数学目前是人文学院学生的必修课 ,虽然数学的方法可以作为一切 学科的基本方法 ,但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对人文等学院的学生来说有多大作用 ,这值得我们研究 ,如果 将这门课程改为“数学的精神与方法”列入通选课之中 ,鼓励和指导这些院系学生选修 ,也许效果更好。 扩充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还有另一个办法 ,即缩短部分通识课程的学时数 ,从而相对增加选修的门 数。通识课程重在强调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不一定每门课程都像专业课程那样详细讲授 ,因而 有些课程可以缩短学时 ,从而相应增加选修门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多数通识课程只 有 5 - 6 个单元 ,有些主题性通识课程甚至只有 3 个单元。 2. 完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首先要科学划分通识选修课程领域。通识选修课程领域的划分有 多种方法 ,综合各派观点 ,兼顾人类知识的三大领域 ,我们将通识选修课划分为五个领域 :语言与历史文 化、艺术与人文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跨学科领域。所有这些领域知识的学习 ,用意 并不在于灌输各学科庞杂琐碎的知识 ,而在于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了解自身与自身、自身与社会环境、 自身与自然界相互间的种种关联 ,使学生生活于现代社会而知何以自处。同时强调人类取得这些知识 的方法 ,让学生日后对其他学科知道如何入门 ,知道如何在本门工作上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 ,甚至知道 如何批判各门知识实用范围的局限 ,以利于学科之间的整合和贯通[1 ] (第 26 页) 。语言与历史文化 :此领 域课程的目的 ,在于探讨各国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历程 ,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的 能力。这一领域的课程还强调把外语作为研究外国文化的重要桥梁。艺术与人文科学 :此领域课程的 目的 ,在于培养学生多种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艺术和文学鉴赏能力。哲学与社会科学 :此领域课程目 的 ,在于提高对我们自身和社会进行深入思考所需要的理性能力。数学与自然科学 :此领域课程的目 的 ,在于使学生对科学家如何表述和回答有关物理世界和生物世界的运行问题有一个基本了解 ,培养学 生用数学的方法和自然科学的方法分析和探索世界的能力。跨学科领域 :此领域课程的目的 ,在于通过 聚焦于一些适时的、重要的话题 ,透过多种学科的知识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批判、思考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制定通识选修课程遴选。上述五大通识选修课程领域是从课程设置的宏观角度而言 的 ,从微观角度来讲 ,每门通识选修课程的设置也必须有一定的标准 ,而不是此五大领域的一切课程都 可以作为通识选修课程。通识选修课程的遴选标准有以下几条 : 其一 ,基本性。课程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了解人类文明中最基本的知识和方法。相对于工具性、应用 性、休闲性课程而言 ,通选课程应具有基本性。其二 ,整合性。课程应对不同学科领域内容进行融合贯 通 ,提供学生分析问题的多种视角 ,能够启发学生的心智。其三 ,深刻性。课程不仅要让学生获取广泛 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 ,发展完备理性 ,培养优美情感、陶冶健康人格 ,从而达成人的和谐 而自由地发展。其四 ,时代性。课程应具有时代特征 ,尽可能地反映学科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其 五 ,普适性。课程所探讨的问题应适合全体学生的学习 ,不须以学生预先修习系统性专业知识为前提。 根据以上标准重新审核我校通识选修课程。其具体操作方式为 :第一 ,在现有通识选修课中选出部 分符合以上标准的课程 ;第二 ,按照以上标准对现有的某些通识选修课进行改造 ;第三 ,重新开设一批新 的通选课程。所有这些课程都要经过学校“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评审确定。开课教师必须填 写“开授课程大纲”,提供包括授课内容、课程进度、教学时数、教科书、参考数目、考核方式等资料。 (三)加强通识课程教学管理 ,完善制度建设 为了加强对通识教育的教学管理 ,学校应采取如下措施 : (1) 成立“通识教育中心”作为通识教育的 专门管理机构 ,负责起草规划、协调联络、实际执行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等事务。(2) 成立全校性的“通 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审议、推动、评价全校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校长、主 ·625· 武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56 卷   管校长及各学院相关专家组成。(3)划拨专项经费 ,用于通识课程的建设 ,如资助出版一批新的、跨学科 的、反映通识教育要义的通识课程教材 ;奖励优秀的通识课程教师等。(4)将通识课程的有关规定 (包括 选修领域、学分规定、课程介绍、参考教材、教师简介、开课时间等)制成手册 ,发给学生 ,指导学生选课。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通识教育质量 实施新的通识课程体系 ,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当前 ,不少教师的知识面较窄 , 过于专门化。比如 ,教自然科学的教师不能与教人文科学的教师对话 ,人文科学中教古典文学的不能与 教现代文学的对话 ,自然科学中不同学科 ,甚至同一学科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也不能对话等等。所有这 些都直接影响到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 ,影响到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 ,必须大力改善教师的知识结 构 ,尽快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高水平的大学通识教育师资。为此 ,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通识课程的 师资培训工作 ,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另外 ,要让一流的教师担任通识课程的讲授。按照新的原则设置 的通识课程 ,其讲授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非一流的教师难以达到好的效果。而我们目前往往把一流教师 都安排在研究生培养和科研任务上 ,这种状况一定要改变 ,因为没有较强的师资力量 ,通识课程的实施 就不能得到保证。 [参  考  文  献 ] [1 ]  黄俊杰 1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M ] .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1. (责任编辑  涂文迁) Report 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Wuhan University FENG Hui2min , ZENG De2jun (1. Institute of High Education ,Wuhan University , Wuhan 430072 ,Hubei ,China ; 2. Wuhan University Dean’s Office , Wuhan University , Wuhan 430072 , Hubei , China)   Biographies : FEN G Huimin (19652) , female , Associate professor ,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 Wuhan University , majoring in basic principle of education ; ZEN G De2jun ( 19722) , male , Dean’s Office ,Wuhan University , majoring in management of high education. Abstract : To strengthen general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common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al reformation in the world. Wuhan University has done som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in the reform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 but it must be improved further. This paper analyses two results in our university : the first one is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 the second one is the result of investigation about general education from the students. It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credit assign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 the plan of the curriculum setting and curriculum administ r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lso comes out some suggestions on enhancing cognition and reinforcing construction in general education. Key words : Wuhan University ; general education ;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725· 第 4 期 冯惠敏 ,等 :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调查与分析报告
/
本文档为【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调查与分析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