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著名历史学家

2012-05-08 7页 pdf 442KB 1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74827

暂无简介

举报
著名历史学家 1 阮孝绪(479-536) 南朝梁目录学家。字士宗,南朝梁陈留尉氏(河南尉氏)人。生于齐高祖建元元年,卒于 梁武帝大同二年,年五十八。阮事迹入梁书处士传。幼以孝闻,性沈静,年十三通五经。既 冠,已有超然远引之志,遂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亲友因呼为居士。所居唯一床,竹 树环绕,读书其中,学养精进。屡被徵,以世路多艰,终不出。其人出处去就,高洁不染有 如此。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有感公私坟籍,多所散夫,乃博采宋齐以来图书,集为“七 录”一书,总结前人目录学之成就。七录今夫,惟自序尚见于道藏“弘明...
著名历史学家
1 阮孝绪(479-536) 南朝梁目录学家。字士宗,南朝梁陈留尉氏(河南尉氏)人。生于齐高祖建元元年,卒于 梁武帝大同二年,年五十八。阮事迹入梁书处士传。幼以孝闻,性沈静,年十三通五经。既 冠,已有超然远引之志,遂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亲友因呼为居士。所居唯一床,竹 树环绕,读书其中,学养精进。屡被徵,以世路多艰,终不出。其人出处去就,高洁不染有 如此。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有感公私坟籍,多所散夫,乃博采宋齐以来图书,集为“七 录”一书,总结前人目录学之成就。七录今夫,惟自序尚见于道藏“弘明集”内。七录分内外两 篇。内为五录:经典,纪六艺;记传,纪史传;子兵,纪子书、兵书;文集,纪诗赋;技术, 纪数术。外篇有二:佛录、道录。其分部目,颇有次序。阮之前有王俭“七志”,以分类法 论,则阮较王为善。阮氏对目录学之页献,据姚名达在其“中国目录学史”中认为有:①分类 合理化;②适应时代环境;③工作科学化。阮录在当时已将“天下之遗书秘记,庶几尽于是”, 可以说是已尽到目录学史上编集、创见之功。 王谟(1731~1817) 清文献学家、著作家。字仁圃,一字汝麋,号汝上,晚称汝上老人。金溪(今属江西) 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中举。次年应考未中,侨居南昌为人教馆,编辑有《江阳 典录》、《豫章十代文献略》。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授知县,不久辞官, 请改学职,选授建昌府学教授。一生辑佚文献丰富,功绩显着。主要有《汉魏遗书抄》,收 书500余种,刊行者有经部108种(一说96种)。《汉魏丛书》辑佚书86种,又广 为94种;《汉唐地理书抄》分前后两编8册,都500余种。辑佚之书对地理学、方志学、 文学、经学的研究提供了资料。著述有《豫章十代文献略》52卷。另有《汝麋玉屑》、《江 西考古录》、《汝麋诗抄》、《文抄》、《逸村诠》、《经说》、《十三经策案》、《读书 引》等24种。 余嘉锡,中央研究院院士,语言学家,目录学家。 湖南省常德县人,1884 年 2 月 9 日出生于常德县长茅岭。少年立志读书求知,能诗善文, 博闻强记,长于著述。14 岁作《孔子弟子年表》。15 岁又注《吴越春秋》。18 岁乡试中举人。 入京都,为吏部文选司主事,后因父丧回籍。科举废除后,在常德师范学堂任教。1927 年去北平, 参加审阅《清史稿》,受私立辅仁大学校长陈垣赏识,被聘为讲师,主讲目录学。随后又在北京 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兼教目录学。1931 年被聘为辅仁大学教授, 兼任国文系主任。1942 年兼任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至 1949 年北平解放。 他把毕生精力用在教学和著述上,治学严谨,博览群书,既是文献目录学家,又是史学家,最 精于考证。已经出版的著作有《目录学发微》、《古书通则》、《四库提要辩证》、《世说新语笺 疏》以及《余嘉锡论学杂著》等。特别是《四库提要辩证》一书,为毕生精力所萃,它就原著 指陈得失,旁征博引,考证详实,为学术界的一部名著。《世说新语笼疏》于校诂文字外,尤重于 魏晋人事的品评之中。他说:“一生所著甚多,于此最为劳粹。”这部书是后人研读古典名著《世 说新语》的最佳版本。 1948 年 3 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解放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专门 委员。1952 年秋,撰就《元和姓纂提要辩证》书稿。 1955 年 1 月 23 日在北京病逝,终年 72 岁。 启功 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诗人,满族, 爱新觉罗氏,是清世宗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第八代孙。北京人。字元白,也作元伯。幼年 失怙且家境中落,自北京汇文中学中途辍学后,发愤自学。稍长,从贾羲民、吴镜汀习书法 丹青,从戴姜福修古典文学。刻苦钻研,终至学业有成 1933 年经傅增湘先生推介,受业于 陈垣,获闻学术流别与考证之学。后聘为辅仁中学国文教员;1935 年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 2 教;1938 年后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从事故宫文献馆审稿及 文物鉴定工作;1949 年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1952 年后任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 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2005 年 6 月 30 日 2 时 25 分病逝于北京。其主要著作《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启功韵语》、 《启功絮语》、《启功赘语》、《汉语现象论丛》、《论书绝句》、《论书札记》、《说八股》、《启功 书画留影册》。 黄永年,汉族,江苏江阴人,1925 年 10 月出生,1950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 毕业后先后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古籍整理研究 所所长),生前曾任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史 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黄永年的著作包括《唐史史料学》、《唐代史事考释》、《文史探微》、《《古籍整 理概论》、《古籍版本学》以及包括目录学、版本学、碑刻学、文史工具书的《古文献学 四讲》。以及《学苑零拾》、《树新义室笔谈》、《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等。他还和 儿子黄寿成共同点校了《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由中华书 局出版。 张舜徽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古典文献学家。 湖南省沅江县(今沅江市)人,1911 年 7 月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其父 亲厌恶八股文,终身不应科场考试,埋头钻研朴学,尤擅长天文算法。在父亲的引 导下,他致力自学,掌握了许多治学的。他主张走博通的路,赞赏通人之学。 自小学(过去学者称文字、声韵、训诂之学为小学)而经学。17 岁写成《尔雅义 疏跋》一文,指出《尔雅》、《说文》的异同和郝氏《义疏》不足之处,这是他 考证文字的开端。 1941 年起,先后在国立师范学院、民国大学、兰州大学任教。1950 年起任教于 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1981 年被评为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同 时创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并任所长 10 年。1979 年,参与创建中国 历史文献研究会,任会长 10 年。 在治史过程中,先后出版书籍 24 部(含 50 多种著作),著述字数总计超过了 1000 万字。其中最重要的有《说文解字约注》、《郑学丛著》、《周秦道论发 微》、《清人文集别录》、《清人条辨》、《史评三书平议》、《广校雠 略》、《中国文献学》、《汉书艺文志通释》、《清儒学记》。此外还有《积 石丛稿》5 种、《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中国史集》、《中国古代史籍 校读法》、《清代扬州学记》、《顾亭林学记》、《修订本广校雠略》、《旧 学辑存》、《广义字蒙求》、《演释名》、《周秦政论类诠》、《中国校做学》 等。他还主编了一些有影响的书籍,在发凡起例、甄审别择方面,都提出过指导 性意见。他长于校勘、版本、目录声韵、文字之学。 他所著的《周秦道论发微》出版后,受到海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光明日 报·哲学》版曾两次予以评价,称该书“对‘元为'之要旨阐述颇详,见解新 颖”,“全书自成体系,读后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3 1992 年 11 月,他将著述、藏书捐赠湖南图书馆。1992 年 11 月 27 日逝世, 终年 81 岁。 陆心源 [清](一八三四至一八九四)字刚甫,号存斋,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官至福建盐运使。 富收藏,精金石之学。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著金石学录补成书;十八年(一八九二)穰 梨馆过眼录自序成书。心源虽不以鉴赏名家,而门客多适才,其所录与所蓄当鲜赝鼎。卒年 六十一。《书画书录解题、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 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二十卷。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撰﹐成书于中宗景龙 四年(710)。 刘知几(661~721)﹐ 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 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 侍等职﹐兼修国史。长安三年与朱敬则等撰《唐书》八十卷﹐神龙(705~707)时与徐坚等撰 《武后实录》。玄宗先天元年(712)﹐与谱学家柳冲等改修《氏族志》﹐至开元二年(714)撰成 《姓族系录》二百卷﹐四年与吴兢撰成《睿宗实录》二十卷﹐重修《则天实录》三十卷﹑《中 宗实录》二十卷。 刘向(约前 77—前 6) 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 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 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 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 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 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王国维(1877—1927) 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他中过秀才,早 年学习英、日文,研究哲学、文学受到德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和文艺思想的影响,其成 果在我国近代文化学术事业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903 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 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1907 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 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重视小说戏曲 在文学上的地位,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对当时文艺界颇有影响,辛亥革命后以清室遗 老自居。1913 年起转治经史之学,专攻古文字学、古器物学、古史地学,先后致力于历代 古器物、甲骨金文、齐鲁封泥、汉魏碑刻、汉晋简牍、敦煌唐写经、西北地理、殷周秦汉古 史和蒙古史等等的考释研究,还做了很多古籍的校勘注疏工作。他治史严谨,考证精湛,信 而有征,不囿成见,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多能发前人所未发,对史学界有开一代 学风的影响,1925 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 授的教授”。1927 年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给中国知识界留下了深深的颤栗和遗憾,也留 下了难解之谜。 王国维的学术著作,以史学为最多,文学为最深,文字学为最基本,并涉及其他许多方 面。换言之,其殷周制度史、宋元戏曲史、古文字学等方面的成就,都是空前而超过了同时 代学者的。 钱玄同 (1887~1939) 原名钱夏,字中季,号德潜,又号疑古,江苏湖州人。文学理论家,“五四”运动倡导者 之一。从章太炎习国学,致力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及《说文解字》研究,文字改革的 先驱。曾任《新青年》编辑,鲁迅《狂人日记》就是受他催促写出的第一篇作品,是攻 4 击吃人礼教的第一炮。钱玄同有两句名言:”考古务求其真,致用务求其适。” 罗振玉 (1866~1940) 初名宝钰,字式如,又字叔蕴、叔言,号雪堂、贞松、仇亭老民,祖籍浙江上虞。罗振 玉先生一生治学勤奋,学识渊博,撰著众多,学术研究遍及甲骨文、金石学、古器物学、古 文字学、经学、校勘学、汉晋简牍及敦煌学。既是一位金石考古学家,也是一位敦煌学家。 他是我国最早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是敦煌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陈梦家 (1911~1966) 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浙江省上虞县人。早年师从徐志摩、闻一多, 是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对汉简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于《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1964 年)和《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 年)两本书中。 柳诒徵 (1879~1956) 字翼谋,号劬堂、知非,江苏镇江人。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代文史大家。 他的《中国文化史》,据蔡尚思言,从出版直到解放前,系同类著作的“老母鸡”。而最能代 表他的学术水平的,乃是《国史要义》。柳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异议派史家,也是现代儒学 的中坚人物之一。 范文澜 (1893~1969) 字仲潭,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家。1917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任北大校长蔡元培的私人 秘书。历任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朝阳大学、辅 仁大学教授。著有《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历史考略》、《群经概论》、《水浒注写 景文钞》、《文心雕龙注》、《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 陈垣 (1880~1971) 字援庵,广东新会人。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自幼好学,无师承,靠自学闯出一条广 深的治学途径。在宗教史﹑元史﹑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成绩卓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重。 重视教育事业,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任教四五十年间,造就了众多的人才。著有:《二十史朔 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史讳举例》、《元西域人华化考》等。 郭沫若 (1892~1978)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 动家。“五四”时期,发表《女神》等,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后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 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研究。皖南事变后,创作《屈原》、《棠棣之花》等历史剧。所著 《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震动。 顾颉刚 (1893~1980) 江苏苏州人。现代历史学家,“古史辨”派主要代表人物。二十年代起从事中国历史和古 代文献典籍的研究和辨伪工作,和钱玄同发起并主持了古史辨伪的大讨论,形成“古史辨” 派。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著述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秦汉的方士与儒 生》、《尚书通检》、《中国疆域沿革史》、《史林杂识》等。 甲骨四堂 郭沫若(1892 年 11 月 16 日-1978 年 6 月 12 日)字鼎堂。四川乐山县人。1928 年 6 月, 在日本东京的书店,他拿到了王国维写作的《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郭 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1929 年 8 月 1 日,他的《甲 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在这以前,他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已经收录了 他的《卜辞中之古代社会》一文。从此,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颠峰时代。几经周折, 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辞通纂》也问世了。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 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过 了前人。1959 年 8 月郭沫若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晚年,任大型 5 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的主编。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董作宾(1895 年 3 月 20 日-1963 年 11 月 25 日字彦堂。河南南阳人。1928 年 10 月,前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成立。董作宾被聘为通讯员,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 回到北京,了在安阳的考察情况,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长的重视。几天后,董作宾再次来 到安阳,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拉开了序幕!从 1928 年至 1937 年科学 发掘 15 次,董作宾参加了前 7 次和第 9 次发掘。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 大批考古学专家。他 1933 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 时代的名著。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董作宾重视对甲骨的描摹,他 的甲骨书法,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 罗振玉(1866 年 8 月 8 日-1940 年 5 月 14 日)字叔蕴,号雪堂。浙江上虞人。罗振玉自 幼研读古籍,对文物古董造诣很深。1902 年罗振玉第一次在刘铁云家看到甲骨文字的墨拓 本,认识了甲骨文字,1906 年,他任学部参事官,不仅广为收集古物,也着手调查甲骨的 真正出土地。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 之都”;他将甲骨文中的人名与《史记.殷本记》中商王名相比较,发现其大部分相同;他在 考释文字的基础上注意了对整条甲骨文卜辞的通读;在考释文字上,他提出“由许书以上溯 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方法,对一词的考释,必求其形声义的符合。这些都给后 来考释古文字者以启迪。 王国维(1877 年 12 月 2 日-1927 年 5 月 3 日)字静安,号观堂,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学 者之一。1917 年,王国维登上了甲骨学研究的高峰。他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一书,纠正了《史记》中记载的个别错误,证明了司马迁的《史记》的确是一部信史。被誉 为甲骨文发现 19 年来第一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郭沫若曾评价说:“卜辞的研究, 要感谢王国维。是他,首先由卜辞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剔发了出来......王国维的业绩,是新 史学的开山。”他做学问的最大特点,不是就甲骨文字本身去研究,而把古文字学与古代史 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对照历史。 曾巩(1019~1083)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嘉佑二年(1057) 进士。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官至中书舍人。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 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 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 说理曲折尽意。如《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 序》等都纡徐委备,近似欧阳修文。记叙文亦常多议论,如《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 都于记叙中纵谈古今。曾巩亦能诗,今存诗 400 余首,以七绝成就较高,但为文所掩,不大 受人重视。著作今传《元丰类稿》50 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 郑樵 中国宋代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字渔仲,生于宋徽宗崇宁三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 福建莆田人,居夹漈山,谢绝人事,勤于著述,聚书数千卷,好为考证伦类之学。所著《通 志》 200 卷,分年谱、纪传、二十略,在史学中独具一格。二十略中《七音略》、《六书略》 是有关声韵文字的。 《七音略》保存了宋代早期流传的四十三转的韵图,对研究《切韵》、 《广韵》的音韵系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书略》是用"六书"解说汉字构造的不同,首 创”六书分类“之学。郑樵又著有《尔雅注》一书,不依傍旧注,别为新解,不失为一家之言。 6 陈寅恪(1890—1969),义宁(今修水县)人。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夫人唐筲,是 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女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陈寅 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 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 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 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 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 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 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 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 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为导师。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 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虚心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 我。”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1926 年 6 月,他只有 36 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 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 行研究、著述。在清华大学开设满蒙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任历 史;或引诗举史,从《连宫洞》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 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名教授如吴宓、朱自清等也常来听课。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 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1930年,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 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陈寅恪原攻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学,为他从汉文以外搜罗史料以治史,提供了较大的方便,他继承了 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 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 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 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 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 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在《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四、五十 篇很有分量的论文,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1938年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研 究中亚史遇到疑难问题,向德、奥知名学者求助,未能解决,柏林大学乃推荐寅恪。他向寅恪请教后,才 得到满意解答。苏联考古学家发掘一突厥文碑石,无人能辨识,请教寅恪,终于得到准确破译。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陈寅恪的父亲三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治丧完毕,寅 恪随校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旅途生活。1938年秋,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他随校到达昆明。 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 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他离昆明到香港,拟全家搭英轮转赴英国牛津大学任教, 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逼暂居香港,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41年12月8日,太 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寅恪立即辞职闲居,日本当局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 坚决拒绝。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随即 7 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至桂林,先后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学任教。当时,面对民 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 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 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 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抗战胜利后,陈寅恪再次应聘去牛津大学任教,并顺便到伦敦治疗眼睛,经英医诊治开刀,不仅无效,目 疾反而加剧,最后下了双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诊断书。寅恪怀着失望的心情,辞去聘约,于是1949年返 回祖国,任教于清华园,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解放前夕,他到广州,拒绝了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 究所所长傅斯年要他去台湾、香港的邀聘,任教于广州岭南大学。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合并于中山大学。 遂移教于中山大学。 解放后,他受到党和政府的器重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先后被先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 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据《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仅有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函请陈寅 恪任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第二所长记载,并注明辞谢未就,荐陈垣代己。上述职务据《修水县 志稿》),继续任中山大学教授。自1956年,陈毅、陶铸、周扬、胡乔木等中央领导人,都先后去看望 过他。陶铸尊重他的学识和人品,1957年亲自关心他的助手配备和眼疾治疗。1962年,他的右腿 折跌骨,又给他派护士轮班照顾,在广东知识界传为美谈。1962年,胡乔木前往看望,关心他的文集 出版。他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胡乔木笑答:“出版有期,盖棺尚早。”在助手的帮助下,他把《隋 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以外的旧文,编为《塞柳堂集》、《金明馆丛稿》, 并写有专著《柳如是传》,最后撰《唐柳堂记梦》。他的助手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 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别传》)。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十年动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动。1 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他热爱祖国,治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在史学研究中写出了高 水平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对我国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敬。寅恪不 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 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有《诗存》 问世。其平生著作,经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柱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先集》 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顾颉刚,原名诵坤,字铭坚。1893 年生。江苏苏州人。近代史学家。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 学。后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 学研究所主任。曾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创办民俗学会和禹贡学会,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和 民俗学的开创者,亦是古史辨学派的创建人。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民进中央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著 有《古史辨》、《尚书通检》、《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并主持标点《资 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等。
/
本文档为【著名历史学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