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政治理论学习资料

2012-07-02 44页 doc 172KB 2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44767

暂无简介

举报
政治理论学习资料政治理论学习资料  [目录]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本质及发展       第五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
政治理论学习资料
政治理论学习资料  [目录]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本质及发展       第五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三章 新民王王义革命理论       第四章 杜会王义改造理论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三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的终结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一1949)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7)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本部分撰写依据   本部分严格依据2008年2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年修订版)编写。   在中宣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自2005年开始编写,2007年7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正式出版。为充分反映和吸收党的十七大最新成果,原教材编写组于2007年底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进行了部分修订。本部分正是作者依据这一最新的版本,在谨慎征询专家的意见并认真研究考研复习与命题规律的基础上完成的。   二、本部分内容体系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严谨的理论体系,几乎涵盖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内的全部内容。为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做了科学严谨的体系结构安排。我们考虑到2010年考生已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时对上述体系结构接受的事实,除把原教材第四章与第五章合并为“资本主义的形成、本质及发展”一章之外,决定依然采用原教材的内容体系,以便更有效地与考生最初建立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相衔接,同时考虑到“考研复习”与“本科学习”的重大差别,因此在各章节的内容上以是否突出考研知识点为唯一的取舍.,从而充分体现“考研复习”用书的针对性。   本部分的内容体系具体安排如下: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本质及发展”,第五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六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绪论是从总体上阐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等问题。   前三章集中讲述了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认识论。这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后三章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进一步展开和应用。其中第四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人类社会,揭示资本主义的形成、本质及发展变化,阐述如何对待这些变化。第五、六章主要是分析、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及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长期性和社会主义必定胜利、共产主义一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坚持育人为本推动改革创新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作出的重要决策,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进步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做到教育发展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最集中的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要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育全过程,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共产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的信念。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教育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民主意识、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自由平等思想、公平正义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要加强优秀文化教育,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融合,弘扬和学习“闯关东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情感、热爱家乡情怀和热爱人民情结。要加强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思想道德,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把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学生管理、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全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方式,充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     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要把着眼点放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上。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涉及教育各个阶段和领域,更涉及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用人制度等方方面面,必须统筹规划,相互配合,各方协作,合力推进。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有更多时间体验社会生活、接受实践锻炼,得以全面发展。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独立思考、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要以终身学习理念引领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发展,着力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打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坚实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建立起有利于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成长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环境,大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要把人人可以成才的教育理念贯穿在教育工作全过程、贯穿到社会各行各业,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同培养人的创造性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机统一起来,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紧密合作,以多种方式、多个渠道来培养创新人才。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全面提高能力素质,特别重视打牢创新基础、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特别重视发展创新文化、完善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切实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二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于改革开放,要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衡量教育成效主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的本领、工作的能力、做人的道德、创新的意识,是否具备了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进取的精神。要按照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综合素质要求,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培养多样化人才的观念、全社会终身学习的观念,建立起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创造思维,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引导学生潜能发挥,着力打牢知识根基,扎实奠定成才基础。要下决心把中小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使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精神欢娱、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着眼于调动全社会支持教育、兴办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全党、全民、全社会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要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办学体制。要坚持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支持有条件的公办学校合作办学、集团化办学。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把民办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清理纠正影响民办教育发展的歧视性政策,切实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鼓励民办教育加快发展。教育是全党的事、全国的事、全社会的事,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必须制定政策,建立机制,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动员一切力量支持教育、投资教育、兴办教育,形成全社会都切实重视教育、热心发展教育的良好局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着力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办学责任,规范各类学校办学行为,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要探索建立权责明确的农村学前教育、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要积极推动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教育资源,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有益教育经验,不断提升我省的教育影响力和竞争力。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部门和国际教育组织沟通联系和合作,积极引进教育专家和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巩固我省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优势,支持高等院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和教学科研平台,鼓励教学、科研、管理骨干出国研修培训。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创新和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深入实施留学龙江,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家乡服务。 三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基础教育政策,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性任务。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要完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政策。只有公平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强对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支持,才能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要努力促进办学条件均衡,深入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工程,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全省70%的义务教育学校要达到标准化建设水平,到2020年全部都要达标。要促进师资力量均衡配置,组织开展城镇教师到乡村支教、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活动,鼓励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职。要促进教学资源均衡分配,充分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校际之间对口帮扶活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要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完善小学就近入学、初中对口升学制度,有效遏制义务教育择校现象。要实施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要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     要完善教育资金合理投入政策。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各级财政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要体现教育经费法定增长,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要确保教育投向公平,下决心解决城乡之间投入差异,注重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化布局,把更多的资金投向最需要的领域、最关键的环节、最困难的群体。要健全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积极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债务,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要加强教育经费管理,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切实保证教育经费合理规范使用。     要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覆盖更多学生,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有受教育权,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或学习困难而失学。要健全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建立普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完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设立研究生奖学金,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关心特殊群体孩子,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子女上学政策,保证他们能进入公办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要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管理,让留守儿童有学上、上好学,在社会关爱中健康成长。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资助力度,逐步实施残疾学生免费高中教育,创造条件让更多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上学,到2015年全省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要达到90%以上。 让思想解放从观念走向实践     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吉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已经成为解放思想的助推器,成为科学决策的中继站,成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引擎,在推动吉林各项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习助推思想解放   一个地区发展的快慢、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解放的程度和改革开放的力度,而思想观念的形成和思想解放的基础是学习。“在深入学习中统一认识,在解放思想中明确思路”,一直是吉林省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目标。吉林作为老工业基地,是实行计划经济最早、退出计划经济最晚、受计划经济影响最重的省份之一,思想观念与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解放思想的任务很重。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一直把解放思想作为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举措。吉林省的几轮解放思想活动都是省委中心组作总动员,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迅速行动,带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和参与,最终掀起全省范围的思想解放浪潮。一次以“继续解放思想、推动吉林振兴”为主题的省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各市(州)都设立了分会场,全省进行了现场直播,10万余党员干部直接或间接参加。今年,省委中心组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对解放思想赋予了新内涵,也拉开了全省解放思想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序幕。   观念制约思路,思路关系出路。中心组学习带来的是发展的时代眼光和全局襟怀,带来的是科学明晰的发展思路和坚定的发展实践。通过中心组学习,吉林人对自己所处历史方位作出清晰准确的判断:吉林正处在夯实基础、积蓄能量、调整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节点;处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相互融合、互动发展的关键节点;处在破除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加快形成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的关键节点。在这样一个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大改革开放和实施人才战略的力度,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以发展保障民生改善,走出一条符合吉林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确定发展目标,是思想解放的过程,而实现这个目标,更是思想解放的过程。2010年,吉林省确定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九项重点工作:着力优化经济结构、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着力从干部和人才上提供有力保证。这九项重点工作,成为全省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成为全省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战场。从省直到市(州)、县(市、区),从机关、企业到科研院所,全省党员干部积极行动起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铆足赶超劲头,增强发展意识、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发展质量,把解放思想的成果实实在在地由观念层面向实践层面转化,体现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转化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际行动,迅速形成了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学习激发经济活力   一切进步都始于开拓创新,一切创新都源于内生动力,而学习是开拓创新的不竭之源。宏观调控、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企改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就业、扩大投资、扩大开放、自主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行政、文化产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等,每一个省委中心组学习专题,都关系着吉林发展振兴,都体现了对科学发展理念的新理解,对省情的新认识,对发展思路的新开拓,为吉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带来了不折不扣的执行力。   活力来自放权、再放权、真正放权。始于2005年的“简政放权”开始走向纵深,破除部门狭隘的利益观,强化为纳税人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理念。各地、各部门结合群众评议反映的突出问题,自查自纠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为企业多设路标,少设路障,多想可行的办法,少说不行的理由。各部门通过“晒权”等办法,把现有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基层群众、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加强对放权情况的监督检查,真正做到真放权、放实权。如今,长春市41个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政府部门已基本实现了部门审批集中办公,审批时限压缩了1/3。   活力来自“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比学赶超激情。从西部草原到东部山麓,从科研院所到生产一线,吉林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感受着、实践着改革创新带来的激情与活力。今年7月20日,一份2010年上半年全省各市(州)主要指标增长情况一览表,登在《吉林日报》一版显著位置:既有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又有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公开晒“成绩单”、晾“排行榜”,增强了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了奋发向上的昂扬斗志,在全省上下营造出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活力来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能动性的“人”。能否完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围绕科学发展选准干部、配强班子、聚集人才、建设队伍,从干部和人才上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保障”,这是发自2010年3月省委中心组学习会上的声音。仅仅5个月后,吉林就在全省集中开展了一次省市县三级联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工作。1262个厅处科级领导职位,基本涵盖了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省管职位面向全国选拔,市州管职位不低于1/3面向全省选拔,县(市、区)管职位不低于1/3面向所在市州选拔,来自省内外的18257人报名参加公选考试,形成了各类优秀人才公开竞争、不断涌现、脱颖而出的生动局面。   活力来自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效。2010年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呈现“高位运行、发展协调、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就业形势持续好转,节能减排取得阶段性成效,吉林人迎来了经济持续增长、民生不断改善、社会更加和谐的大好时期。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保证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我们党根据世界形势的新变化、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和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新挑战,站在时代全局和国内大局的高度,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本要求,也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供了重要保证。   第一,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首要任务,明确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创新要求。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经发现就只要熟读死记的教条”,而是一个面向实践、面向群众、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发展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就无法保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毛泽东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领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邓小平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成功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立科学发展观,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围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坚持不懈地向实际学习,继承中国文化,研究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经验,能够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同行;持之以恒地向时代学习,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反映时代精神,能够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同步;谦虚谨慎地向人民学习,总结人民创造,关注人民需求,解答人民困惑,能够使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同在。我们应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改进学风文风,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第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指导实践作为长期战略任务,勾画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实践路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在指导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历史地形成并不断得到巩固的。实践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科学解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破解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完善、共同富裕等方面的难题,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增强马克思主义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指导作用;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与我们党的建设实际结合起来,破解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等难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深化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的认识,增强马克思主义对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指导作用;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想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破解发展不平衡、短期行为、城乡差距、环境保护、能源短缺、就业难、看病难、教育不公平、房价过高等难题,促进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化对实现什么样发展问题的认识,增强马克思主义对怎样发展问题的指导作用。应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正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起来、坚持下去,并在学习理论、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第三,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奠定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思想基础。理想信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和保证。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就谈不上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们党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样化形势下团结带领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旗帜。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和先锋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开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学习教育,能够使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增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学习教育,能够使我们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关系,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过程中,不迷失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学习教育,能够使我们增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能够使我们辨是非、明荣辱、分善恶、别美丑,形成正气盎然、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到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的全过程,采取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以理想信念为重点,运用先进典型、感人事例、身边故事,开展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党员的心灵共鸣、思想共识、情感共振、价值追求和精神信仰,奠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坚实思想基础。   第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为基础工程,提供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组织保证。我们党是靠组织严密、纪律严明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党的组织是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者、传播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实践者,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主体。党一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写入了自己的党章。在党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从少数人的觉醒上升为无产阶级意识,从一种思想流派上升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并最终载入我国宪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向书本学习,学习党章、党的理论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助于把各级党组织建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建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组织纪律观念,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向实践学习,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有助于完善党的制度,建立新的党组织,扩大党的覆盖面;向群众学习,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有助于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应把学习作为党组织的政治责任,以学习为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以学习为提高组织战斗力的重要途径,推进学习的制度化、规范化,增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组织基础。   第五,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把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作为总体要求,确保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具体落实。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党中央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时代命题,这就使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实践主体更加明确、实践方向更加清晰,特别是把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总体要求,体现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本质特征、特殊要求、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也顺应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客观需要,丰富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实践内涵,确保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具体落实。我们要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总体要求,积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用世界视角审视实践,遵循规律驾驭实践,创新发展推动实践,不断提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现代意识,不断增强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执政能力。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总体要求,以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为目标,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要提升认识,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价值;站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高度,来认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作用;站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来认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意义。要联系实际,联系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联系党的建设实际,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要丰富内容,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不断用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新精神充实学习内容。要重视方法,拓宽学习渠道,创新学习手段,改善学习行为,开展学习活动,既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又深入基层,向实践和人民群众学习,不断提高全党同志学习、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和水平,让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巩固,在巩固中提高,更加坚强有力,更加扎实有效。 “十二五”:哪些新生活值得期待    随着十七届五中全会落下帷幕,新五年规划建议的通过,一幅美好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未来5年,人们的生活将会呈现怎样的变化?很值得憧憬。   生活更便捷   在江苏省无锡市一家广告公司上班的陈洁最近心情很好,因为女儿所在的幼儿园开始试验“感知校园”系统,她可以及时收到孩子进出幼儿园的短信提醒,还能通过相应网站查看孩子的状况。此外,这个物联网系统配备了报警终端,有危险状况时学校能第一时间报警。   陈洁的爱人这两年在上海工作,一般周末才回家,她一个人照看孩子有些不放心。“我看过报道,说‘十二五’期间要发展物联网,我希望‘感知校园’可以推广普及,这样不光是我,家长们以后都会更踏实了”。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也提出“促进物联网的研发和示范应用”。   “感知校园”只是物联网运用的一个案例。位于无锡的国家物联网应用展示中心里,展示了一个万物相联的美好世界:通信、交通、购物、家居……一切都变得更加简单。   在南京读研的曹志琪对物联网“智能家居”格外感兴趣:下班回家,只要坐在沙发上,面前的茶几就能帮你完成开灯、开空调等事;如果家中有人,窗帘会自动拉上;看电视时,如果有人来访,电视屏幕上会跳出小窗口直接连接门口图像……   曹志琪计划毕业后留在南京工作,然后把还在农村老家的父母接过来,他说等物联网技术逐渐普及后,父母就可以更方便地适应城市生活。   对于下一个5年,同样让曹志琪充满期望的还有中国的“高铁时代”。过去几年,他已经经历了火车的数次提速。高铁时代,他回家和旅行都将更加迅速,节约更多时间。据介绍,2012年中国“高铁时代”将全面来临,北京到上海,上海到武汉、成都的高速铁路将建成通车,形成贯通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大能力骨干网。 社保更完善   34岁的张建华已在南京打工7年。今年国庆节,他第一次去了玄武湖,因为免费开放了。他来南京第一年就想去玩,但一直舍不得买门票。“站在湖边,看风景,美得很,想看多久就看多久,感觉自己是南京人了”。   每当看到自己参加建设的楼房,张建华就会忽然想,这也是自己的城市。不过,辗转于不同简易工棚,远离各种消费场所,而且,7年都不舍得去玄武湖,这些还是会让他心里瞬间涌起孤独感。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未来几年,像张建华这样的农民工有望更好地融入城市。   据统计,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亿人,他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住房,没能在城市实现安居,加上在就业、身份、收入上与城里人的差距,更把他们阻挡在“围城”之外。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前不久发表文章,对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了基本思路,其中一项内容是把农民工纳入政府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等国家住房保障政策体系,使农民工在城市有房住,真正融入城市。   “感觉生活越来越好了。”张建华说,政府对农民工越来越关心,以前老板拖欠工资的情况很多,现在这个问题受到重视,老板们也自觉了很多。另外,农民工养老保险能跨省转移了,以前他们没有多少参保积极性,毕竟流动性太大,现在有了保障。   最让张建华感到欣慰的是,现在农村推行新农保,他家中超过60岁的父母都参保,每个月能拿点钱,基本生活有了保障。“都说养儿防老,我和弟弟在外打工,还有个姐姐在家种地,防不住老。”张建华说,“养老还要靠国家提供的保险。”   新农保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政策之后,国家出台的又一项惠农举措。这些政策在“十二五”期间都将继续实施并不断完善加强。 百姓更幸福   “下一个5年,我的愿望很简单:多赚钱,早买房!”来自广西的宋超去年大学毕业,他和女友在南京鼓楼区租了一套房,两人的理想是3年内买一套9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   宋超说,这些天一直在看新闻,“五中全会强调要‘改善民生’,相信未来5年大家都会有更好的收入”。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表示,“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   宋超的父亲宋建新是一名中学政治老师。他经常对宋超说,“让人民幸福”是各届政府对人民的承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幸福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80年代是“万元户”;90年代是有房有车;21世纪的幸福,应该是更有尊严、更平等的生活。   在这位老教师看来,城乡发展失衡、区域发展失衡、收入分配失衡,将阻碍民生的改善。未来5年要达到改善民生的目标,就必须让每个老百姓能更加公平地分享到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也就是说,让每个人的“幸福指数”更高。   前不久在江苏省江阴市举行的第十九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来自各地的记者都感慨于这个小城人民的幸福感,因为人们生活安逸,大街上随处可见幸福的笑脸。   “幸福指数”是江阴上一个5年追求的最大目标。2005年末,江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达标后,提出了建设“幸福江阴”的设想,即“五民五好”:   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   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   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   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   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   因为坚持以人民幸福评估发展,江阴被中央调研组称为“科学发展的先行者”。   “十二五”期间,中国有望涌现更多的“幸福城市”,因为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尊严”和“幸福”,分别从就业、住房、教育、生活、看病等事关民生的“幸福”话题入手,处处为民众考虑,这些都将在“十二五”规划中得以体现。 中共成都大学委员会宣传部 2011年3月18日目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 温家宝在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所作的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 重要讲话 刘延东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袁贵仁在中宣部等六部门联合举办的热点问题 形势报告会上的报告 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体现 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 四川省教育厅2011年工作要点(摘要) 历史上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和解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二、主要目标 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4.5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全文参见学校校园网"教育视点"栏目) (资料来源:新华社门户网站) 温家宝在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一、"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这五年,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这五年,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这五年,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去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 ——这五年,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这些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奋勇前进. 二、"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们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议.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突破,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实力步入上升期.从国内看,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重大挑战的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我们要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结合起来,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持政策,着力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努力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实现新跨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我们要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大耕地保护、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明显提高基本农田灌溉、水资源有效利用水平和防洪能力. ——我们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
/
本文档为【政治理论学习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