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2012-07-02 50页 ppt 10MB 1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62379

暂无简介

举报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nullnull西方国际关系理论2012年2月27日第一讲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简介主讲人:周建仁教四楼105什么是国际关系什么是国际关系国际:international vs. interstate 国际政治(international politics):权威国际成员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之间的权力关系 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 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涉及全球治理相关的权力关系 国际研究(international studies) ...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nullnull西方国际关系理论2012年2月27日第一讲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简介主讲人:周建仁教四楼105什么是国际关系什么是国际关系国际:international vs. interstate 国际政治(international politics):权威国际成员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之间的权力关系 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 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涉及全球治理相关的权力关系 国际研究(international studies) 国家形态的演变国家形态的演变城邦 帝国 民族国家 人口 领土 政府 主权(国际承认) 希腊城邦希腊城邦罗马帝国罗马帝国中华帝国——大唐盛世中华帝国——大唐盛世1648年后的德意志诸邦1648年后的德意志诸邦三种国家形态比较三种国家形态比较国际体系与国内体系的区别国际体系与国内体系的区别无政府状态:2005年飓风后的新奥尔良无政府状态:2005年飓风后的新奥尔良 9月1日,新奥尔良超级穹顶体育馆附近的一幢房屋燃起大火。美国新奥尔良市目前已经陷入无政府状态,尸体横陈大街,暴力冲突、纵火事件时有发生。什么是理论什么是理论语义学上的分析 英文theory:从希腊语动词Theorein派生出来,含义为“惊奇地观察所发生的一切,并试图描述它、识别它、理解它”;来源于希腊语θεωρω(theoro),意为“观看者” 中文“理论” 对现实的简化模型:建模 分析框架 阐明概念关系 理论 vs. 定律(law) 案例:古巴比伦人对潮汐涨落的研究 描述/解释因果规律的概括性陈述理论的解释内容:定律和因果关系理论的解释内容:定律和因果关系定律是现象之间可观察、有规则的联系 热涨冷缩/民主和平 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成立的条件 原因与结果存在相关关系 原因在结果之前出现 原因与结果之间不能存在虚假关系 理论=因果关系+因果机制 解释的类型解释的类型特殊解释(具体事件原因) 德国扩张主义→德国侵略→二战 普适性解释(说明一类现象原因) 扩张主义→对外侵略→国际战争 理论的解释:普适性(universal)的解释理论的组成要素理论的组成要素公理(axiom):假定为真理,不言自明或者无法直接证明 定理(theorem):从公理演绎推到出来 定义(definition):对术语的界定怎样构建理论怎样构建理论发现(discovering) vs. 发明(inventing) 定律、规律可以发现 理论只能发明 演绎(deduction) vs. 归纳(induction) 解释(explaining) vs. 理解(understanding) 理性主义(rationalism)→解释性(explanatory)理论 反思主义(reflectivism)→构成性(constitutive)理论 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柏拉图(Plato,Πλάτων, 约前427年-前347年) 《理想国》 基本步骤 前提假定或抽象概念→逻辑演绎→命或者结论 优点:能够得出确定的知识 缺点:无法获得新的知识,因为得出的结论已经包含在其前提之中 经验归纳(inductive approach)经验归纳(inductive approach)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Ἀριστοτέλης,,前384—前322年) 《政治学》:考察158个希腊城邦后写成 政体划分:君主 vs. 僭主;贵族 vs. 寡头;共和 vs. 民主 基本步骤 观察事实→归纳概括→提出假设→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优点:可以得到新的知识 缺点:无法提供确定可靠的知识理论的功能理论的功能描述(description):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回答问题:是什么(what) 解释(explanation):战争为什么发生 回答问题:为什么(why) 预测(prediction):使用否决权趋势 回答问题:将要发生什么 指示(prescription):怎么防止战争 回答问题:怎么办(how) 理论的类型理论的类型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三种知识 演绎推理 实证知识 价值判断:规范理论 大理论 汉斯·摩根索的人性现实主义理论和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 中层理论 地缘政治理论;一体化理论;民主和平论 怎么判断理论的优劣怎么判断理论的优劣可证伪性(必须能够证伪) 逻辑性(内部逻辑一致) 解释力 重要性:多大程度解释研究的现象 解释范围:解释的现象的范围 应用能力:在现实中理论给出的解释因素是否普遍存在 规定性:解释因素是否可操作 满意度:解释是否充分,解开人们的疑惑 2012年蔡英文:选民不信赖→败选 台湾民族认同改变→台独 简洁性(解释变量尽量少)台湾人的民族认同台湾人的民族认同范式(paradigm)的概念范式(paradigm)的概念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范式”指的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群体在“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上”所共同遵从的信念。 这些信念就是他们的共同前提假定,是不用证明的 识别变量:权力 vs. 制度 确定研究对象:国家 vs. 非国家行为体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四种主要范式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四种主要范式国际关系概论与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概论与国际关系理论讨论概念 vs. 解释规律 相互独立 vs. 有机整体 国际关系史与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与国际关系理论叙述次序:时间次序/逻辑次序 核心目标:描述单个事件/解释普遍规律 推理方法:归纳为主/演绎为主 材料使用:考证真伪/直接利用史学成果 政策研究与理论研究政策研究与理论研究核心目标:服务国家利益 vs. 解释客观规律 判断原则:利益原则 vs. 真理原则 效力:维护利益 vs. 解释的有效性 方法偏好:简单可靠 vs. 严谨创新 国际关系的分析层次国际关系的分析层次1959年沃尔兹的三个意象(images):个人、国家、国际体系 1961年戴维·辛格(David Singer)明确提出了分析层次概念 1980年罗斯诺(Rosenau)提出了六个层次概念 个人:决策者个人及其个性 角色:决策者扮演的角色 政府:决策者所处的政府结构 社会:决策者统治并生活的社会 互动:决策者所属国家与其他国际行为体的互动 体系:体系单位+体系结构 层次分析的作用及其问题层次分析的作用及其问题作用:区分理论的自变量,为理论整理提供框架 问题 引起哪个层次上的因素最重要的争论 这种争论进而导致对一个同等重要问题的关注:三个层次的因素如何在外交决策过程中相互作用 一个层次上的因果推断未必可以推广到另一个层次 国际关系专业的发展阶段国际关系专业的发展阶段学科萌芽(1919年之前) 学科形成(1919-1945) 1919年英国工业企业家和自由派议员大卫·戴维斯专门出资在威尔士大学设立了以威尔逊命名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教授职位,从事法律和政治、道德和经济以及和国联相关的问题的研究和教学。 学科确立(1946-)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进程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进程学习国际关系理论的方法学习国际关系理论的方法大量阅读原文 导言——图表——结论 了解逻辑体系 前提——逻辑——证据 理清发展脉络 熟悉理论争论 批判继承超越 课程成绩课程成绩出勤(10%); 课堂提问讨论(10%); 期中作业(20%); 期末考试(60%)。课程内容(一)课程内容(一)第一讲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简介 第二讲 一战与理想主义的兴起 第三讲 第一次论战与现实主义理论的兴起 第四讲 二战与现实主义理论主导地位的确立 第五讲 第二次论战与国际关系理论的科学化 第六讲 沃尔兹与现实主义理论的科学化 第七讲 现实主义的最新发展:进攻性现实主义 第八讲 现实主义的最新发展:新古典现实主义 课程内容(二)课程内容(二)第 九 讲 权力、实力与均势理论 第 十 讲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安全概念 第十一讲 战争和冲突的理论:体系层次 第十二讲 战争和冲突的理论:互动层次 第十三讲 战争和冲突的理论:国家-社会层次 第十四讲 战争和冲突的理论:组织层次 第十五讲 战争和冲突的理论:个人层次 第十六讲 石油危机等与跨国主义的挑战:第三次论战课程内容(三)课程内容(三)第 十七 讲 第三次论战的深入和新-新趋同 第 十八 讲 自由主义理论:其他分支 第 十九 讲 制度、合作与一体化 第 二十 讲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利益概念 第二十一讲 马克思主义理论:帝国主义理论 第二十二讲 马克思主义理论: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理论 第二十三讲 冷战结束与激进主义理论的挑战:第四次论战 第二十四讲 激进主义理论:女性主义课程内容(四)课程内容(四)第二十五讲 第四次论战中建构主义的挑战 第二十六讲 第四次论战中的理论综合:温特的弱建构主义 第二十七讲 国际关系理论的英国学派 第二十八讲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简介 第二十九讲 决策理论与博弈论 第 三十 讲 中国古代国际关系思想 第三十一讲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评估与展望 第三十二讲 课程总结与答疑课程参考教材课程参考教材1.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 达里奥·巴蒂斯特拉:《国际关系理论》(潘革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其它阅读书目其它阅读书目3. 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阎学通、陈寒溪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4. 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5. 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徐昕等译,王缉思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 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苏长和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 其它阅读书目其它阅读书目7. 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 8.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版。 9. 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霸权之后:》(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 大卫·A·鲍德温:《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肖欢容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其它阅读书目其它阅读书目11. 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 12. 陈志瑞等主编:《开放的国际社会: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英国学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 Jack S. Levy & William R. Thompson, Causes of War (Wiley-Blackwell, 2010). 14. 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第七版)》(张小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 其它阅读书目其它阅读书目15. Michael E. Brown, Offense, defense, and war (MIT Press, 2004). 16. Bruce M. Russett & John R. Oneal, Triangulating peace: democracy, inter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Norton, 2001). 17. Michael Edward Brown, Sean M. Lynn-Jones & Steven E. Miller, Debating the democratic peace (MIT Press, 1996). 其它阅读书目其它阅读书目18. James Lee Ray, Democracy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an evaluation of the democratic peace proposition (Univ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98). 19. Bruce M. Russett, Grasping the democratic peace: principles for a post-Cold War worl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20. 阎学通、徐进等:《王霸天下思想及启迪》,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null西方国际关系理论2012年3月7日第二讲 一战与理想主义的兴起主讲人:周建仁教四楼102历史背景:均势的破产和惨烈的一战历史背景:均势的破产和惨烈的一战一战之前的国际体系:维也纳体系 均势+大国协调→百年和平 一战的惨烈 第一次全球性战争:30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死伤3000余万 欧洲的相对衰弱 一战引出的问题 战争两败俱伤,为何会发生战争? 如何避免战争维持和平? 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伍德罗·威尔逊(1856-1924) 阿尔弗雷德·齐默恩(1879-1957) 约翰·默里(1904-1967)理想主义理论的前提假定理想主义理论的前提假定人性本善 or 人性向善 (和平)利益和谐 舆论主导且一贯正确 存在普遍的国际道德 为什么爆发战争为什么爆发战争∵不完善的国际政治体系(而非人性本恶)→战争 ∴建立世界政府(国际联盟:国际法) ∵即使由于人性本恶→战争,而人性是可改变的 ∴通过教育改善人性 ∵公众被蒙蔽→战争 ∴通过教育提高公众理性思维能力→减少公众情感被煽动起来的概率 ∵即使公众有独立判断力+秘密外交使得公众不了解情况→战争∴要求公开外交 ∵均势失效→战争 ∴建立集体安全机制(国际联盟) 怎么防止战争怎么防止战争教育→公众舆论→摒弃民族主义,采取国际主义→避免战争 教育→政府和大众认识到在和平上利益和谐→避免战争 公众舆论→发挥国际道德约束 调节利益→建立调节中介机构(国际联盟) 威尔逊十四点原则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公开外交 航行自由 取消贸易壁垒 裁减军备 公正调整殖民地 建立国联 为什么被称为理想主义(utopian)为什么被称为理想主义(utopian)现实主义者给其贴的标签 自由主义者自称:自由国际主义 太多规范色彩的道德呼吁 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事实 一战后破产讨论讨论为什么集体安全机制会失败? 为什么国联会失败?阅读要求阅读要求1.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章; 2. 达里奥·巴蒂斯特拉:《国际关系理论》(潘革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章; 3. 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阎学通、陈寒溪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章; 4. 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5. 莱茵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蒋庆等译,陈维政校),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null西方国际关系理论2012年3月14日第三讲 现实主义理论的挑战与第一次论战主讲人:周建仁教四楼102历史背景:国联的败象已露历史背景:国联的败象已露虚幻的和平预期 世界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像当今这样一个时期,战争距离我们是如此遥远——塞西尔勋爵(1931年9月10日) 中国“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进攻中国东北,后成立“伪满洲国” 第一次论战是否发生?第一次论战是否发生?时间上非同时 没有形成理论上的相互回应 体现理论发展逻辑 新的事实→质疑已有理论→新的理论解释范式 现实主义对理想主义的批评现实主义对理想主义的批评实然 vs. 应然:抽象原则 vs. 政治现实 不存在普遍的道德:政治 vs. 道德 道德都是相对的 道德是强者的道德 利益不是和谐的 利益的冲突是实实在在的 利益和谐:强者利益就是社会利益 和平利益和谐:维持现状国家 vs. 对现状不满国家 忽视了权力因素 政治的实质政治的实质政治=权力+道德 权力是政治的核心因素 政治总是权力政治 权力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三类权力三类权力军事力量=军力质量×效率 国际关系中权力的最终手段是战争 经济力量→军事力量 雇佣军 战争潜力 支配舆论的力量 国际舆论:国家舆论的国际化 个人道德与国家道德个人道德与国家道德个人道德和国家道德存在根本区别 国家道德低于个人道德 社会群体:利己倾向,不能为了其他群体利益而牺牲自己利益 爱国主义的道德悖论: (爱国主义:个体无私→民族利己主义)→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的悖论 为什么权力是重要的?为什么权力是重要的?人的原罪→追求权力欲望 人的权力欲→国家的权力欲讨论讨论为什么美国在推行对外政策时能够做到道德和利益契合?而中国却不能?阅读要求阅读要求1.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章; 2. 达里奥·巴蒂斯特拉:《国际关系理论》(潘革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章; 3. 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阎学通、陈寒溪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章; 4.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徐昕等译,王缉思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null西方国际关系理论2012年3月19日第四讲 二战后现实主义理论主导地位的确立主讲人:周建仁教四楼105历史背景:从二战到冷战历史背景:从二战到冷战惨绝人寰的二战和理想主义的彻底破产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经济损失多达4万多亿美元 同盟国的分裂与冷战的开始 摩根索古典现实主义前提假定摩根索古典现实主义前提假定人性是恶的 人性不可改变 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 国家是主要的行为体 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第一,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 第二,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政治领导人是“从以权力界定利益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的”。 第三,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是普遍适用的客观范畴。利益的观念是政治的实质,不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影响,是判断、指导政治行为唯一永存的标准,但利益的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 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第四,“必须依据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而不能用抽象和普遍的公式把普遍的道德原则应用于国家的行为。” 谨慎是政治中至高无上的道德 第五,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特定国家的道义愿望与普遍适用的道义法则等同起来。 第六,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政治学的独立性。政治行为必须用政治标准来判断。现实主义理论家的问题是:“这项政策对国家权力有何影响?” 权力和政治权力权力和政治权力权力:人支配人意志和行动的控制力 政治权力:公共权威的掌控者之间以及他们与普罗大众之间的控制关系 权力的三种作用方式:心理影响 强迫:对损失的恐惧 利诱:对利益的期待 魅力:对权威的崇拜 国家寻求权力的三种政策国家寻求权力的三种政策现状政策(policy of the status quo):保持权力 帝国主义政策(imperialism):增加权力 威望政策(policy of prestige):展示权力维持现状政策维持现状政策现状的参照点 战争结束时的权力分配状况 目的 力求保持现有的权力分配而非追求有利于的权力分配变化 不会阻止所有的国际变革,阻挠可能导致国际社会权力分配发生根本变化的变革 帝国主义政策帝国主义政策目的 推翻现存的国家间的权力关系,谋求获得更多的权力 三种诱因 战争胜利 战争失败 虚弱 三种目标 世界帝国 vs. 抵抗力量 大陆帝国 vs. 地理限制 地区优势 vs. 区域性目标 三种方法:军事/经济/文化 威望政策威望政策目的 为维护或增加权力而展示其所拥有的权力 两种方式 外交仪式:拿破仑见教皇 炫耀武力:美国在中国周边频繁演习 国家权力的要素国家权力的要素地理 自然资源:粮食和原料 工业能力 战备:技术创新、领导才能、武装力量数量和质量 人口 民族性格 国民士气 外交素质 政府素质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均势 国际道德与世界舆论 国际法均势的四种含义均势的四种含义接近平均的权力分配(Balance of power) 旨在造成均势状态的政策(Balancing) 实际存在的一种状态 任何形式的权力分配 均势的作用均势的作用防止建立世界性霸权 维护体系的组成部分及体系本身 保证国际体系内的稳定和相互安全 通过威慑防止战争爆发延续和平 均势的维持均势的维持分而治之(法国支持德国分裂) 补偿(比利时归并荷兰) 军备(内部平衡,英德海军竞赛) 联盟(外部平衡,北约 vs. 华约) 离岸平衡手(offshore balancer):经典均势时期的英国 均势维护和平的条件均势维护和平的条件有足够数量的独立国家组成或解散联盟 共同的政治文化 相互竞争的各国首先必须克制自己,以均势体系作为各国行动的共同框架 国际关系受限于一定的历史区域 与一定的战争技术水平相适应,国家能够迅速实行战争动员,能够阻止战争的拖延,同时能防止毁灭性战争 外交决策者可以自由行动 摩根索对均势的批评摩根索对均势的批评不确定的(uncertain),因为尚没有绝对可靠的方法测量、评估和比较权力 不真实的(unreal),因为国家领导人试图谋取优势以弥补均势的不确定性 不充分的(inadequate),不能充分说明1648年到1914年的大部分年份里国家关系缓和的原因 人性现实主义的核心逻辑人性现实主义的核心逻辑人性恶→权力欲→冲突……→战争 冲突能否缓解取决于对权力的限制 体系无政府状态→国际道德、世界舆论和国际法限制效用低 只能通过权力限制权力 寻求和平的根本途径寻求和平的根本途径恢复传统外交→建立国际共识和和解→国际共同体→一个由中央政府的世界国家→世界和平讨论讨论人性恶能够充分解释战争爆发的原因吗?你认为为什么会发生战争?阅读要求阅读要求1.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章; null西方国际关系理论2012年3月26日第五讲 第二次论战与国际关系理论的科学化努力主讲人:周建仁教四楼105第二次论战的基本情况第二次论战的基本情况论战时间:1955-1965年 论战双方:行为主义 vs. 传统主义 论战的核心问题:认识论 如何研究国际关系? 行为主义的基本假定行为主义的基本假定可以像研究自然现象一样客观研究社会现象 价值祛除(价值中立) 观察社会现象的核心通过研究社会行为 政治学的中心问题是政治行为 政治过程通过参与此过程的人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通过观察这些人的行为,就能考察政治过程的实质 行为注意强调行为,而不是意识;强调经验,而不是思辨 经过经验验证的知识才是确认的支持行为主义对传统主义的批评行为主义对传统主义的批评传统主义在界定权力、利益、均势等概念时缺乏精确性 因此,行为主义常用定量方法 不完整的理论家:有观点无证据 即使有证据,也是主观的 因此,行为主义强调系统验证:统计检验 行为主义主张的科学研究程序行为主义主张的科学研究程序寻找问题(是question或puzzle,而不是issue , problem) 建立假设(是hypothesis,而不是 assumption假定) 检验假设(实证研究过程positivist procedure) 结论(增加知识cumulative knowledge,提出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传统主义对行为主义的批评传统主义对行为主义的批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本质的区别,无法像研究自然科学一样客观研究社会科学 沉迷于定量测量,而忽视了被测量现象在质上的区别 故弄玄虚,越搞越使国际关系理论数理化,想把国际关系理论变成只有少数人才懂得的学术领地 强调实证而把很多国际关系的重大问题排除在研究的范围之外传统主义的研究方法传统主义的研究方法主张运用哲学、历史和法律的方法进行研究 明确依赖判断,主张利用理性、思辨和直觉进行研究 思考本身就是研究 更多采取历史案例分析讨论讨论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应不应该引入行为主义所主张的科学研究方法?为什么?阅读要求阅读要求1.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章; 2. 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苏长和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 null西方国际关系理论2012年3月28日第六讲 沃尔兹与现实主义理论的科学化主讲人:周建仁教四楼102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的前提假定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的前提假定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 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 国家是单一(unitary)行为体 国家是理性行为体 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没有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国际权威和世界政府 国家维持独立生存必须依靠自助 国际关系处于无穷尽的冲突之中 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主权国家的作用不可替代(保证公民安全,解决个人、团体利益冲突) 拥有主权,具有重大意义的跨国行动必须得到国家的许可 不排除其他行为体,但民族国家最为重要 国家是单一行为体:国家黑箱化国家是单一行为体:国家黑箱化国家是独立的一元社会整体,能够独立地确立国家的利益,制定并执行国家的对外政策。 国家只有一种整体目标,只有一个最高的国家利益。 国家的目标、行为和利益不同于任何国家内部社会力量和集团的利益。 国家是理性行为体:国家拟人化国家是理性行为体:国家拟人化理性是将手段—目的关联起来进行权衡的能力,即在某一给定环境中,国家能够确立目标,考虑多种政策的可行性和可能导致的结果,然后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目标的政策方案 核心是成本—收益分析 中国参加朝鲜战争的理性分析中国参加朝鲜战争的理性分析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毛泽东中国参加朝鲜战争的理性分析中国参加朝鲜战争的理性分析消极防御要花许多钱,例如改装一个飞机场就要1亿斤小米,东北修8个,关内修3个,就要10多亿小米,飞机场外还有许多设施,所费甚大。再有工厂搬家,许多工业无法按生产下去。军事上,除装备之外,还有兵力问题,鸭绿江1000多公里的防线,需要多少部队!而年复一年,不知它哪一天打进来。这样下去怎么能安心生产建设? ——周恩来还原(reductionist)理论和体系(systemic)理论还原(reductionist)理论和体系(systemic)理论还原主义理论 从个人和国家等此系统单位寻求解释国际政治结果的因素 从部分→整体 对外政策理论:只能解释国家对外政策行为,不能解释不同国家对外政策互动导致的国际政治结果 体系理论 从整体→整体 or 从整体→部分 界定清楚系统构成单位 明确区分系统特性和单位特性 还原理论还原理论 N1 X1 N2 X2 N3 X3 体系理论体系理论N1 X1 N2 X2 N3 X3 国际体系研究的内容国际体系研究的内容设定一个体系; 设定体系的两种主要因素:体系因素和单位因素; 设定所研究因素之间的关系:S→U 国际体系的基本含义国际体系的基本含义体系(system)泛指相同或相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国际体系是由诸多相互作用的国际行为体组合而成的整体。 沃尔兹体系界定为“一组互动的单位,由结构和互动的单位构成”,其中包含了体系和体系单位两个基本因素 体系结构的三个界定依据体系结构的三个界定依据排序原则(无政府/有政府) 单位功能(相似/各异) 实力分配(两极/多极/单极)国家实力的要素国家实力的要素人口 领土 资源禀赋 经济实力 军事实力 政治稳定 政治能力市场理论与结构现实主义市场理论与结构现实主义体系结构发挥作用的方式体系结构发挥作用的方式选择器作用(顺者生,逆者亡) 竞争导致模仿结构现实主义的基本逻辑和核心命题结构现实主义的基本逻辑和核心命题无政府状态+安全是首要目标→权力竞争→安全困境→冲突……→战争 既能解释侵略性国家引起的战争,也能解释防御性国家引起的战争 无政府状态+安全是首要目标→对权力变化做出反应→外部均衡 or 内部均衡→防止霸权出现→均势 均势规律 国家之间难以实现合作 无政府状态→安全首要→关心相对获益→难以合作 无政府状态→安全首要→担心合作产生依附→不愿合作 两极比多极稳定 门槛高 不确定性低 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安全困境的含义: 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增强自我安全的行动必然会削弱其他国家的安全感。国家往往通过增强军备减弱自我的不安全感。但是,这样做只能使其他国家以同样的方式加强自己的军备。结果就会出现国家之间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最后的结果是所有国家都因为增强了军备而感到更不安全。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 讨论讨论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能够充分解释战争爆发的原因吗?为什么?阅读要求阅读要求1.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 null西方国际关系理论2012年4月9日第七讲 现实主义的最新发展主讲人:周建仁教四楼105现实主义的主要进展现实主义的主要进展防御性现实主义 沃尔兹、斯蒂芬·沃尔特(Stephen Walt)、斯蒂芬·范·埃弗拉(Stephen Von Evera)、查尔斯·格拉泽(Charles Glaser)、杰克·斯奈德(Jack Snyder) 进攻性现实主义 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 新古典现实主义 兰德尔·斯维勒(Randall Schweller)、法里德·扎卡利亚(Fareed Zakaria)、威廉·沃尔福斯(William Wohlforth)、柯庆生(Thomas Christensen) 沃尔特(Walt)的威胁均衡理论 (balance of threat)沃尔特(Walt)的威胁均衡理论 (balance of threat)基本假定 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 国家是单一同质的理性行为体 国家持有一种安全偏好,而非权力偏好 制衡的基本逻辑 无政府自助体系下,安全是同质化理性国家的最高目标,威胁是决定国家对外结盟行为的最核心因素,国家倾向于和威胁较小的一方结盟,制衡威胁较大的一方,即使这一方权力并非最强 威胁衡量四要素 综合实力、地理毗邻性、进攻实力、侵略意图 经验案例:二战后美欧关系;中美联合抗衡苏联威胁均衡理论的新进展威胁均衡理论的新进展帕翠西娅·魏茨曼(Patricia Weitsman):威胁大小与制衡行为曲线相关 防范(hedging)、拴束(tethering)、制衡(balancing)、追随(bandwagoning) 高斯三世(F. Gause III) 国家认定的外部威胁主要是能够导致国内体制不稳定的来源于国外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威胁 斯蒂文·戴维(Steven David):全面制衡(omnibalancing)理论 制衡的不但有外部威胁而且还有内部威胁,甚至国家为了制衡内部威胁而对外部威胁采取追随策略 米勒(Eric A. Miller)和托里钦(Arkady Toritsyn) 国家领导人在计算威胁时把威胁领导人政治地位的内部威胁置于威胁国家生存的外部威胁之上 对威胁均衡理论的批评对威胁均衡理论的批评引入了一些难以测量的因素 没有给这些概念明确的可操作的定义 没有发展出一套效度和信度都较高的衡量方法,使得测量这些因素成为可能 验证过程比较主观随意 把追随等同于屈服或投降,自然会得出制衡比追随普遍攻防均衡(offense-defense balance)基本定义攻防均衡(offense-defense balance)基本定义进攻优势:摧毁武装力量,占领领土较为容易; 防御优势:保护本国领土更为容易; 可操作性定义:攻占一块土地的花费和防守一块土地的花费之间的比率 攻防均衡(offense-defense balance)决定因素攻防均衡(offense-defense balance)决定因素地理因素:国土平坦-多山;陆地边界-海洋边界; 技术因素:坦克-机关枪;NMD-核武器; 军队部署 民族主义 主观判断:历史教训/部门偏见 攻防均衡的影响攻防均衡的影响对安全困境的影响 进攻优势/可分辨程度低加剧安全困境 对同盟政治的影响 进攻优势加剧牵连(chain-ganging),防御优势加剧推卸责任(buck-passing)攻防均衡与安全困境攻防均衡与安全困境进攻优势防守优势武器可分辨武器不可分辨攻防均衡与安全困境攻防均衡与安全困境低度 安全困境军备竞赛进攻优势防守优势武器可分辨武器不可分辨更易克服 的安全困境可以克服 的安全困境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基本观点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基本观点无政府状态施加适当的生存压力,因此国家最优的策略是获得适当的权力,维持均势,否则会面临制衡,得不偿失 攻防均衡的变化决定安全困境的强度 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了解国家的意图 过度扩张源于单位层次的原因(认知错误,利益集团)现实主义的一种分类框架现实主义的一种分类框架 米尔斯海默进攻性现实主义=摩根索人性现实主义的权力观+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的结构关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前提假定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前提假定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 the system is anarchic 大国具有进攻性军事实力 great powers possess some offensive military capability 国家永远无法把握其他国家的意图 state can never be certain about other states’ intentions 生存是大国的首要目标 survival is the primary goal of great powers 大国是理性行为体 great power are rational actor 大国的三种行为总的行为模式大国的三种行为总的行为模式畏惧(fear):权力决定畏惧程度 核武器 水域 体系结构:两极、平衡多极、不平衡多极 自助(self-help):关注相对获益 权力最大化(power maximization) 最坏打算:难以估算现在/难以了解未来 永远难以成为体系霸权 难以合作 难以实现/难以持久:关注相对收益+担心欺诈 国家权力的衡量国家权力的衡量潜在权力 人口 财富:可支配财富+技术发展水平→国民生产总值 军事权力 地面力量:陆军+支持陆军的海空力量 独立海军力量:海上封锁 战略空中力量:战略轰炸 核武器 国家追求权力的策略国家追求权力的策略获得权力优势的策略 战争(war):使用武力 讹诈(blackmail):武力威胁 引诱搏杀(bait and bleed) 坐山观虎斗(bloodletting) 阻止对方获得权力优势的策略 制衡(balancing) 推卸责任(buck-passing) 制衡还是推卸责任制衡还是推卸责任体系结构 两极制衡、均衡多极最可能推卸、不均衡多极居中 威胁程度 威胁越大,越可能制衡 地缘因素 共同边界制衡、缓冲地带推卸 体系结构与战争体系结构与战争判断依据:战争可能性/非均势/误判新古典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承认相对权力位置是首要驱动因素 国内层次变量将体系因素与外交行为连接起来(判断体系影响,决定可使用的力量) 明确提出要建立对外政策理论新古典现实主义的缺陷新古典现实主义的缺陷没有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说,都在借鉴他人理论 没有说明国内层次变量发挥作用强弱的条件 理论的普遍性和预测力较差讨论讨论中国崛起后会不会追求地区霸权吗?阅读要求阅读要求1. 达里奥·巴蒂斯特拉:《国际关系理论》(潘革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章; 2.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版; 3.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章。 null西方国际关系理论2012年4月16日第八讲 石油危机等与跨国主义的挑战:第三次论战主讲人:周建仁教四楼105期中作业期中作业格式:A4纸两页,5号字,1.5行倍间距,2000字以内 结构 题目:能看出要评估的理论观点。(5分) 问题:提出要评估的理论观点,并指出该理论观点所要回答的问题。(20分) 观点:指出该理论观点的分析层次、自变量、因变量,阐述其因果逻辑。(30分) 批评:从前提假定、逻辑一致性、经验反例批评。(30分) 结论:该理论的优点和缺点总结,包括解释力等。(10分) 注释:一律使用脚注,不少于三个不同来源的注释,第1和第3自然段至少各有一个注释。按照《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的注释体例标准。(5分) 跨国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跨国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越南战争(1961-1973)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的崩溃 1973年智利反阿连德政变 1973年石油危机 跨国主义(Transnationalism)和多元主义(pluralism)跨国主义(Transnationalism)和多元主义(pluralism)反对国家中心范式(state-entric approach) 反对国家黑箱化 重视跨国关系、跨国组织 重视多种行为体、多种问题领域 1972年,基欧汉和奈:《跨国关系和世界政治》 1977年,基欧汉和奈:《权力与相互依赖》 相互依赖情形下,世界政治的特征? 国际机制为何演变?如何演变? 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e)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e)定义:不同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形 相互依赖 vs. 相互联系 有意强加 vs. 无意产生 均衡 vs. 不均衡相互依赖中的敏感性(sensitivity)相互依赖中的敏感性(sensitivity)定义:政策框架内对其他国家变化做出反应的程度 速度多快 代价多大 衡量指标 交往规模 代价影响 相互依赖中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相互依赖中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定义:行为体因外部事件强加的代价而遭受损失的程度,即使在其做了政策调整之后 衡量指标 获得替代选择能力 替代选择代价 权力与非对称相互依赖权力与非对称相互依赖现实主义模型的三个特征现实主义模型的三个特征单一(unitary)国家是最重要行为体 武力和武力威胁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有效的工具 议题(issues)有等级之分 高位政治(high politics):军事安全事务 低位政治(low politics):经济、社会、文化事务 复合相互依赖(complex interdependence)的三个基本特征复合相互依赖(complex interdependence)的三个基本特征多渠道联系 放宽单一国家假设 放宽国家为惟一行为体假设 议题无等级 武力次要作用 目标的变化 复合相互依赖下的政治进程复合相互依赖下的政治进程复合相互依赖下的政治进程复合相互依赖下的政治进程复合相互依赖下的政治进程复合相互依赖下的政治进程复合相互依赖关联图复合相互依赖关联图解释国际机制变迁的四种模型解释国际机制变迁的四种模型经济进程模型 旧有机制过时/政治动力/经济动力 总体权力结构模型 问题领域结构模型 国际组织模型:组织惯性 机制本身不被摧毁 两种结构解释模型两种结构解释模型国际组织解释模型国际组织解释模型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概念辨析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概念辨析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多层次的网络或联系、规范和制度 包含国际机制、精英网络模式和正式制度(institutions) 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 regimes) 影响相互依赖关系的控制性安排,包括规则、规范和程序 调节控制一定活动领域内的跨国关系和国家间关系的程序、规则和制度 四种解释模型的关键假定四种解释模型的关键假定讨论讨论举出符合“复合相互依赖”模型的国际关系案例?“复合相互依赖”模型和“现实主义”模型,哪个更具解释力?阅读要求阅读要求1. 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霸权之后:》(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 大卫·A·鲍德温:《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肖欢容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章。 null西方国际关系理论2012年4月23日第九讲 第三次论战的深入和新-新趋同主讲人:周建仁教四楼105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历史背景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历史背景美国霸权的衰弱 尼克松:美、苏、欧、日、中世界五大力量中心 相互依赖增强 两种已有的合作解释模式 制度(功能)主义→合作增多 霸权稳定论→合作减少 问题的提出:核心困惑问题的提出:核心困惑什么情况下国家会进行合作? 共同利益存在的前提下,什么条件下国家能够达成合作? 霸权不存在情况下,合作还会出现吗?若会,又怎样出现?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前提假定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前提假定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 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 国家是单一(unitary)行为体 国家是理性利己的行为体 理性:效用最大化 利己:只估计自己的利益 概念辨析:和谐、合作与纷争概念辨析:和谐、合作与纷争和谐(harmony) 行为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政策自动促进的利益 纷争(discord) 各国政府视彼此的政策限制了各自目标的实现,并认为对方对这种限制负有责任 合作(cooperation) 通过政策协调过程,将其行为调整到适应其他行为体现行的或可预料的偏好 和谐和合作和谐和合作和谐博弈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 和谐、合作与纷争和谐、合作与纷争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多层次的网络或联系、规范和制度 包含国际机制、精英网络模式和正式制度(institutions) 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 regimes) 影响相互依赖关系的控制性安排,包括规则、规范和程序 调节控制一定活动领域内的跨国关系和国家间关系的程序、规则和制度 After Hegemony: 国际机制After Hegemony: 国际机制定义:在一定的国际关系领域中汇聚行为体预期的一系列隐含或明确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 原则(principles):对事实、因果关系和正直的信仰 规范(norms):以权利和义务界定的行为标准 规则(rules):对行动的具体规定和禁止 决策程序(decision-making procedures):做出和执行集体决策的流行惯例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国际制度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国际制度定义:规定行为责任、限制行动以及影响行为者期望的持久的互为联系的一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规则 三种形式 政府间组织或跨国非政府组织 国际机制:特定问题领域的明确规则 协约或习惯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博弈的类型博弈的类型完全冲突的博弈:现实主义 自然和谐的博弈:无须解释 混合动机博弈:关注焦点囚徒困境下的合作逻辑囚徒困境下的合作逻辑重复博弈 触发战略(trigger strategy)或“一报还一报(tit for tat)” 条件:贴现率足够高 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物品的供给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物品的供给霸权供给:霸权稳定论 霸权后的公共物品供应:小集团→公共物品 相互监管彼此行为,并在战略上作出反应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信息的重要“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信息的重要含义:市场调节下的互动结果是次优的,对所有各方都有好处的协议不会产生 案例:阿克尔洛夫(Akerlof)对“次品市场(market for lemons)”的分析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无政府下的合作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无政府下的合作含义: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曰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从而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即实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 条件 法律框架:确定责任 完全信息状态 零交易成本 国际机制的功能理论国际机制的功能理论功能解释:颠倒的因果路径 (预期的)效果→原因 国际机制的功能:有利于合作 确定法律责任→提高违反成本(报复+声誉)→建立稳定的行为预期 降低交易成本:沟通渠道/减少谈判范围/规模经济 提供信息→降低不确定性 国际机制的遵守:机制的维持国际机制的遵守:机制的维持现有机制的价值 创建新的机制的高成本 议题联系→重复博弈 霸权后合作的基本逻辑霸权后合作的基本逻辑非强制性的合作的可能:重复博弈 霸权后国际机制创建的可能:小集团 霸权后国际机制维持的可能:机制的功能讨论讨论国际机制的功能理论的缺陷在哪里?新-新比较新-新比较新-新趋同新-新趋同本体论趋同(物质主义) 认识论趋同(科学实证主义) 理论框架趋同(假定基本一致) 分析层次趋同(体系层次)阅读要求阅读要求Mark W. Zacher and Ricard A. Mathew, “Liberal International Theory: Common Threads, Divergent Strands”, Charles W. Kegley, Jr.ed., Controversi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Realism and the Neoliberal Challenge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null西方国际关系理论2012年5月2日第十讲 自由主义理论:其它分支主讲人:周建仁教四楼102自由主义理论的其它分支自由主义理论的其它分支共和自由主义(Republican Liberalism) 商业自由主义(Commercial Liberalism) 认知自由主义(Cognitive Liberalism) 社会自由主义(Sociological Liberalism) 民主和平论:基本观点民主和平论:基本观点单位层次:民主国家更加和平 互动层次:民主国家互相不打仗 民主和平论:规范认同模型民主和平论
/
本文档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