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21-06-23 3页 doc 141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夕夕资料

拥有专业强大的教研实力和完善的师资团队,专注为用户提供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同时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举报
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PAGE/NUMPAGES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请书项目名称: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申请人:杨棉华申请学校:汕头大学医学院(盖章)通讯地址:汕头市新陵路22号邮政编码:515031联系电话:0754-8900490传真:0754-8566784电子邮箱:mhyang@stu.edu.cn广东省教育厅制二○○七年五月一、简表项目简况项目名称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类别A、总体研究√B、专业大类C、教学管理D、自选项目申报项目类别A、一般项...
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PAGE/NUMPAGES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请书项目名称: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申请人:杨棉华申请学校:汕头大学医学院(盖章)通讯地址:汕头市新陵路22号邮政编码:515031联系电话:0754-8900490传真:0754-8566784电子邮箱:mhyang@stu.edu.cn广东省教育厅制二○○七年五月一、简表项目简况项目名称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类别A、总体研究√B、专业大类C、教学管理D、自选项目申报项目类别A、一般项目√B、资助项目起止年月2007年1月-2008年12月项目申请人姓名杨棉华性别女出生年月1956年8月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高等教育学研究员/院长助理、科教处处长最终学位/授予国家/所在学校学校名称汕头大学医学院邮政编码515031电话0754-8900490通讯地址广东省汕头市新陵路22号主要教学工作简历时间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学时所在单位1978.8~2007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临床医学五、七年制80~100学时/年汕头大学医学院2003.1-2007健康与社会临床医学五、七年制4学时/年汕头大学医学院主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简历时间项目名称获奖情况2005年创新医学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研究与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研究与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我国发现与人T淋巴细胞病毒I型(HTLV-1)相关的HAM/TSP病广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2002年汕头大学医学院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教育部第三批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组总人数职称学位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硕士参加单位数20173∕2841主要成员(不含申请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名何萍女1963研究员科教处∕终身学习模块参与设计邱秀华女1968讲师高教研究室分析总结郑少燕女1965副研究员科教处分析总结余珊燕女1972讲师德育教研室医德实践总结刘西瑞女1952教授健康与社会模块实施许杰州男1964教授临床技能中心方案实施苏敏男1957教授/博导疾病机制模块方案实施李康生男1953教授/博导感染免疫模块方案实施黄天华男1944教授性、生长、发育模块方案实施李恩民男1961教授基础学习模块方案实施苏宁男1960副教授EIP负责人方案实施马廉男1965教授儿科模块方案实施许建衡男1958教授外科学模块方案实施李志凌女1963教授/博导妇产科模块方案实施邱汉婴男1968教授内科学模块方案实施许崇涛男1965教授沟通技能模块方案实施林晓珊女1968讲师高教研究室资料整理黄东阳男1957教授/博导汕大医学院指导顾江男1950教授/博导汕大医学院顾问二、立项依据:(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随着科技社会不断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21世纪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而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综合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虽然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相辅相成的,需要均衡发展,但是,在知识的掌握、能力的习得和素质的提升中,能力的习得是最重要的。因为有了各方各面的能力,在社会中才有更强的竞争性,并能不断地增长医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为此,对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新的挑战,只有改革与创新,才能满足社会需求。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orldFederationforMedicalEducation,WFME)于2001年6月颁布《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提出了本科生医学教育在“教育计划”等9个领域的国际标准。明确指出“医学院校必须确定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与其今后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相应的能力”,“课程计划应该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整合”,“考核方法使用多选题与问答题,以及特殊型考试的使用,如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此基础上,WHO西太区制定了区域性医学教育标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也于2001年7月颁布。此后,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国家也相继修订和公布各自国家的医学教育标准。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于2002年2月颁布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等7个领域60项反映教育结果的指标,突出以“能力导向的教育”为宗旨,指出医学生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疾病、危险因素的教育、建议和咨询能力,在维护职业价值和伦理的最高准则的同时,适应变化中的疾病谱、医疗实践条件和需求,医学信息技术发展、科技进步、卫生保健组织体系变化的能力等。还认为“对全球医师应具备的核心和起码能力进行统一的定义、研究和实施,将会保证任何国家培训的医学毕业生在开始执业时,都具备同样的基本能力”。为解决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医学教育质量,2004年由10余所知名医学院校的18位专家研究制定了我国的医学教育标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包括宗旨及目标、教育计划(培养方案)、学生成绩评定、教育资源、教学评价、科学研究等10大领域和41个亚领域,其中对毕业生应达到的要求共有34项。该标准要求学校应深入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并且指出要注重医学生交流能力、自主和终身学习能力、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所有这些比较有影响的医学教育标准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和保障全球医学教育的质量,并促使各国医学教育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可比性和统一性,并且都强调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特别是医学生的能力培养。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一直顺应国际潮流,借鉴世界医学教育的先进经验,参考国际医学教育标准,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力争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型医学人才。为此,各医科院校都先后进行了教学改革。如,中国医科大学借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课程改革的经验,构建了“拓宽基础,突破三段,整合课程,三个优化,搞活教法,全面适应”的宽口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大学医学部以综合性大学为依托,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教育,合理融合基础和临床各阶段教学,实行早期接触临床和早期科研训练,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系统培养模式;第四军医大学抓住教学信息化、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等重大问题,形成以信息化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汕头大学医学院自2002年实行新教学模式改革以来,紧紧围绕国际医学教育基本要求与标准,着力于培养具有竞争性的21世纪创新型医学人才,打破学科间自我封闭的传统教学,实施以系统整合为基础的创新课程体系,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与交叉渗透,的选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教学资源的改良与充实,实验条件的改善与提高,以及师资队伍的优化等方面入手,全面培养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逐渐建立了可行的评估体系。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意识到学生能力培养是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与病人的沟通能力、与同事的协作能力,以及其自我学习和提升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是医学生在日后医师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未来医学事业能否顺利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我们致力于构建医学生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改革,使新教学模式改革更为完美。并由此推动我国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改革内容和目标围绕国际医学教育基本要求与标准,着力于培养21世纪创新型医学人才,从医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态度等方面的培养着手,我们启动“一一四四”教改工程,实施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大胆探索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一一四四”教改工程,包括新教学模式和全浸入式英语教学改革(EIP)两个教学改革计划;“四个坚持”,即坚持临床能力全程培养不断线,坚持英语教学全程不断线,坚持人文关爱、医德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坚持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并通过“4个4临床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全程临床能力培养体系。(一)新教学模式:围绕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对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进行重组、构建,实施了汕头大学医学院新教学模式改革,该模式以“构建系统整合课程体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问题导向、师生互动为主要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突出了医学院“精品”教育的内涵,对学生进行“精雕细刻”。(二)全浸式英语教学改革(EIP):全面提升医学生英语“听、读、说、写”能力是我院精品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我们借鉴了加拿大、西班牙语区双语教学的浸入计划,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模拟系统教学工程,将课堂面授、网络自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启基于网络的全浸入式立体化英语教学模式(EnglishImmersionProgram,EIP)。从2004年开始我们对七年制学生在入学第一学期实施基于网络的EIP教学,要求学生在第一学期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第二学期参加全国大学生四级英语统考、第四学期参加六级英语统考,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英语能力,为后续专业英语教学奠定重要基础。(三)实施“四个坚持”,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1、坚持临床能力培养全程不断线,确保学生掌握过硬的临床基本技能与思维能力新教学模式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4个4”模式,构建全程临床能力培养体系,强化学生临床基本技能,使学生临床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得以全面提高。(1)以“4门技能课程”(《终身学习》、《临床方法》、《沟通技能》和《机能学》)为龙头,全面强化医学生基本技能。这四门课程是我院新教学模式最有特色的综合性技能课程。《终身学习》包含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文献检索、循证医学、统计学等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摄取知识的能力,自我学习、批判性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临床方法》包含内、外、妇、儿、精神、眼科、五官科等所有临床基本技能,横跨5个学期,制定严格培训计划,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沟通技能》课程将人际交流和医学沟通技能整合为一体,训练学生熟练掌握一般沟通及在医学实践中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机能学》是一门集生物正常功能、疾病发生机制和药物治疗作用规律为一体的实验性课程,学生通过动物实验不但系统了解到机体从正常→异常→恢复为正常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而且掌握各种基本技能,如插管、切开、缝合、离体心脏灌注等;同时通过他们自行设计的探索性试验,培养其创造性学习的能力。(2)以“四种教学手段”(应用模拟技术、虚拟技术、网络技术、标准化病人)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熟练的临床技能。(3)集中安排“四学期临床实践”(第7、8、9、10四个学期,包括见习、实习),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更多时间在临床一线中磨炼。有效的临床实践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前提,第7学期为临床核心模块的教学,我们采用床旁教学、PBL、小组讨论,理论与见习结合,学生边当医生边当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第8~9学期为通科实习的时间;第10学期我们安排选择实习8周,学生可根据毕业后工作意向,选择到相应二级学科强化实习,以保证毕业后能更好、更快适应临床工作。(4)坚持“四种技能考试”,确保学生基本技能:考核起着有效的导向作用,我们通过四种技能考核,使学生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熟练掌握基本技能。①所有实验课均要求考基本操作(占10~15%),考核结果纳入课程总成绩;②技能模块(机能学、临床方法、终身学习、沟通技能)以技能考试为主(占50~70%);③临床实习坚持出(转)科技能考试(占50%);④临床毕业技能考试实施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占毕业考试60%。2、坚持英语教学全程培养不断线,确保学生超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英语教学改革之路,在对1999级、2000级、2001级实验班进行全英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从2004年开始,对七年制学生坚持英语教学全程不断线。第1学期实施浸入式英语教学(EIP)计划内教学任务,通过面授、网络自学和课外活动等立体化教学模式快速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第2-4学期实施教学外(课外)EIP计划,通过英语角、英语俱乐部、英语刊物(汕医青年-外文版)、英语周报、英语学习网站等途径提供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使EIP教学不断延伸和深入;第3~8学期在自愿基础上,选拔英语能力强的学生组成全英教学实验班在专业课中实施全英教学(使用英文教材和课件,英文试卷考试),培养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第9~14学期通过采用英语进行临床教学查房,英文病例书写及在导师指导下阅读科研文献和完成全英论文写作等,以提高学生英语能力。3、坚持人文关爱、医德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确保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医学道德素质是行医之本,李嘉诚先生“医德医术兼优,爱心奉献济世”的训导一直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指导思想。我们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一直致力于加强医德教育,提高医学生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培养具有一定人文关怀精神的医学生。我们通过开设《健康与社会》课程,将医德教育纳入必修课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医德教育,并充分利用李嘉诚基金会全国宁养院与医疗扶贫两个特色项目作为医德教育的实践基地,医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参与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医德培养。(1)以“爱心奉献济世”精神为主题,开展医德教育一个缺乏广博知识和扎实基础作为专业背景的医务工作者,难以胜任当今医学重担,同样,一个没有强烈事业心、高度责任感和崇高同情心的医务工作者,也很难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和被现代社会认可。多年来我们通过开展一系列医疗扶贫公益活动,包括免费上门为贫困晚期癌症患者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全国宁养服务计划”、深入贫困地区送医送药的“医疗扶贫行动”。有目的、有计划安排每一位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定期到晚期癌症病人家里,为他们提供医疗护理和心理辅导。1~3年级学生必须参加2~3轮的医疗扶贫活动,仅2005年参与的学生就达到600多人次,在老师带领下,利用双休日、暑假赴广东、广西、江西等贫困地区送医送药、进行免费手术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与患者接触,用爱心与患者交往,在医疗实践中提高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更深刻了解病人的心理,使他们觉得课堂教学讲授的“救死扶伤”、“以病人为中心”这些医德原则变得生动具体,从而提高他们对医学责任的崇高认识和加强对“人文关怀”重要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使医学生亲身体验我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医疗卫生现状,面对贫病的脆弱人群,使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学习,掌握扎实的本领去解除百姓的疾苦,如何更加合理运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来服务更多的病人,更深刻地认识到医生应具备的义务、情感、荣誉、良心等,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很大的帮助。(2)开展医德医风宣传活动为使医学生能更好地了解目前医院医德、医风的现状及老百姓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和看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医德的重要性,我院组织了大学生医德医风宣传队。宣传队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学院组织培训。他们活跃在我院各附属医院,深入到各病区开展医德医风宣传,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病人对医务人员满意度,考察医院的医德医风建设。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目睹医院医德、医风状况,了解老百姓心目中好医生的要求与期望,收到比单纯课堂教育更好的效果。不少学生明确了今后自己应该怎样做一名令老百姓满意的医生。4、坚持科研能力培养全程不断线,确保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强化创新是我国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如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激励大学生科研活动,开展探索性实验和开放实验室等,全面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1)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支持大学生科研活动99年以来,我们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每年拨出10万元人民币专项用于本科生科研活动。至今已立项97项,重点项目资助1万元,一般项目资助4000元。学有余力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从收集资料、申报课题、预备实验、正式实验、论文写作等均由学生独立完成。课题从立项、期中检查和结题工作均严格要求。参与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学生占我院本科生总数的50%。通过科研活动,学生学习到严谨科学的方法、态度和思维方式,大大提高科研能力,深受师生的好评。也取得一批优秀的成果:第六、七、八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2项及优秀组织奖;第六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还获得团体总分金奖。其中《早期人胚羊膜共聚焦激光扫描光学切片及F-actin的研究》和《食管癌细胞NGAL基因51调控区的克隆及其反式作用因子特异结合位点定位分析》分别获得第七、八届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开设探索性实验,严格训练学生科研能力机能学是由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三门课程整合起来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本课程第一部分为基本实验,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如动物注射、解剖、插管、离体蛙心制备等等;第二部分为综合性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全面了解动物从正常到异常再恢复到正常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第三部分为探索性实验,包括以下步骤:①提出问题:在老师指导下应用现有知识,通过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并在机能学学习网上展开讨论,修改问题,然后通过答辩。②立项:通过讨论修改后立项。③实验准备:包括动物、试剂、预备实验等。④正式实验:按照设计方案,预备试验方案进行实验。⑤数据分析处理、论文撰写。⑥论文报告会。通过探索性实验,提出问题、验证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严谨科学的科研方法。从2002级七年制开始,所有学生均要求参与探索性实验,取得较为满意结果,深受学生的欢迎。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㈠构建医学生临床能力全程培养体系,由浅入深,环环相扣。1.第一学期即开始“人体结构”模块,包括人体解剖学、正常影像学以及外科学、内科学和耳鼻喉科学相关的临床应用解剖学基础等内容,其中实践课占75%;“消化与营养”、“机体平衡”、“生殖-发育和生长”等模块也都是基础和临床内容相互渗透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横跨多个学期。2.以《临床基本技能》为龙头,将早期临床实践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把临床实践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该课程覆盖第2~6学期(共5个学期)。依托现代化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接受系统的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训练;同时每学期都安排一定时间到医院,了解医疗环境,接触具体的临床病例。第2-3学期:利用各种医学模型(虚拟技术、模拟技术)分段进行体格检查及各种技能培训;第4学期:利用标准化病人,完成问诊、病史收集,掌握系统的体格检查方法及临床沟通技能;第5-6学期:利用全自动模拟人,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一个个典型的病例,全面训练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进行气管插管、心电监护、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的训练。从而形成一整套由“动物实验→尸体解剖→模拟/虚拟技术→标准化病人→病人”构成的临床能力全程训练过程,并采用严格的评估指标全程进行监控,确保人才培养质量。3.创建《健康与社会》模块,将基础与临床,医学与社会,社会与健康等诸多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医学生人文关爱,提高法律意识,确保医疗活动安全、可靠等;通过《沟通技能》模块教学,使医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技巧,具备与他人有效沟通和建设性合作的能力。4.积极开发基于Internet的教学网站,丰富教学资源,组织教育学家、临床医学专家、计算机网络专家联合开发学习软件,充分发挥虚拟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为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全面增强临床能力提供网络平台。(二)构建英语教学全程培养方案1.完善浸入式英语(EIP)方案:第1学期实施EIP教学内计划,第2-4学期实施EIP课外计划,主要通过丰富的课外英语活动氛围,如英语角、英语俱乐部、英语竞赛、英语刊物(汕医青年-外文版)、英语周报、英语教学网站等等,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英语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快乐学习的理念。2.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在2007级学生中组建实验班,在第1学期完成EIP课内教学计划之后,经严格选拔,在学生自愿基础之上,实施专业全英授课(英文授课、英文版书、英文教材、英文考试)。实验班采取滚动管理,以增强竞争氛围。普通班则采用英文板书(课件)、中文授课、中文考试、中文教材(但学生可自愿申请参加实验班的英文考试,成绩合格者可滚动进入实验班学习)。相应的,在实验班学习的学生也可滚动转到正常班学习。(三)构建人文关爱、医学教育全程培养体系1.将医德教育纳入必修课《健康与社会》,并请国内外著名教育家、医学家亲自为学生授课。2.建立有效的“医德实践”体系,让学生亲身感受、亲身体会医德的重要性,1-3年级学生分期分批参加医疗扶贫活动,在老师带领下赴广西、广东、江西等贫困山村送医送药,免费手术等等,3年级学生参加大学生宁养义工队,在老师指导下,深入癌症晚期病人家里,提供免费止痛、心理咨询等临终关怀活动。4-5年级通过大学生医德医风宣传队来接受医德医风教育。由此构建全程医德教育体系。(四)引入国际标准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知识、能力和水平1.引入客观结构化临床多站考试(OSCE):我们不断完善各个考站,从6个站(2004年)到9个站(2005年),争取发展到11-13个站(2007年),特别是在内科SP、外科SP二个标准化病人站的基础上,增加了儿科SP站、精神病SP站。由此大大提高评价力度。2.引入美国医师执照考试标准:从2007年6月-2008年6月,我们争取建成较为规范的美国医师执照考试题库,并通过多方测试后,在实验班(全英授课)学生第三年基础综合考试采用美国医师执照第一阶段考试(Step1),在临床综合考试(第五年)中采用第二阶段(Step2),以评价学生知识、能力和水平。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一、实施方案与方法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注重精品教育,深化、完善“一一四四”教改工程。(一)倡导学术治校,充分发挥专家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完善各种相关的制度,搞好听课制度、评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等的建设。从多学科角度做好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专家组、新教学模式专家组和英语改革专家组等专家群体的队伍建设。出台各种激励措施,为专家参与教学改革提供各种沟通的平台,使专家能及时得到教学改革实施情况的信息,以便及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反馈意见。促进各教研室主任、各模块负责人更加投身于教学改革。(二)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保证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更加有效。继续完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扩建动物手术室、模拟手术室和模拟产房。模拟手术室除麻醉机、显微手术系统外,还将配备电视摄像系统、多媒体及远程教学系统等等,以利于教学观摩和指导,使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真正成为一所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现代模拟医院,并争取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继续培训标准化病人,建设教学资源库,研究虚拟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给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条件。组织教材编写,力争出版新教学模式系列教材。(三)2002级五年制本科是新教学模式改革的第一届学生,在他们即将毕业之际,对其临床技能、沟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其他职业能力等内容做好评估工作,并与前几届老模式的学生的各种情况相比较,以便进一步了解新教学模式的改革效果,作出相应的调整。尤其针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整合等方面的改革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四)进一步评估、完善“四个坚持”中的四门技能课程、四种教学手段、四种技能考试的各方各面。(五)深化英语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师资力量,以适应互动式教学方法、全英式教学手段等要求,完善英语学习网站的建设。二、具体实施计划本课题的理论研究、方案实施、成果总结等,在课题组顾问顾江教授的直接指导下,由项目负责人杨棉华教授从总体上进行规划组织,各成员分工各子项目的研究。具体计划:(一)2007年3月-6月,对我院新教学模式首届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水平进行全面考核。1.明确考核的重要性:要了解首届毕业生质量,必须通过严格,这是保证新教学模式进一步实施的关键。2.制定严格的毕业考试方案:(1)毕业考试分为理论考试——临床综合考试(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内科学、传染病学)占40%,考试时间3小时。采用教考分离的命题方式,由校外(国内著名高校)命题并提供标准答案。(2)技能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多站考试,占60%,9站共108分钟/人,分别为内科SP、外科SP、辅助1、辅助2、外科技能、妇科技能、急救技能、内外科面试,并聘请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临床教授亲自面试。(3)考试结果认真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3.毕业生进行全面问卷调查:5年来学生亲身感受到新教学模式培养过程,他们最有体会,也最有发言权。通过他们反馈新教学模式的情况,可以更好地完善教学改革。(二)2007年6月-8月1.举办第一次新教学模式专题研讨会,根据2002级毕业生考核结果,各模块内部和模块之间各专家进行全面的讨论,总结和探讨新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优势及存在问题,认真讨论和修订新教学模式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2.讨论汕头大学医学院英语教学改革计划:(1)完善EIP计划:在2004年以来EIP方案基础上,进一步完善EIP计划。(2)加强专业英语教学:组建全英教学实验班,力争将全英教学做细,更为扎实有效。(3)讨论和修订英语教学评价标准。(三)2007年6月-2008年6月1.美国医师执照考试题库建设: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课题组,各相关学科在组长领导下查找有关资料,收集试题,筛选建立题库。2.题库测试:进行区分度、可信度、难度等测试,并建立计算机平台,用计算机系统自动生成试卷。3.题库的使用阶段:随机抽出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进行测试,设置试验组,反复测试。4.应用阶段:2007级英语试验组在基础综合考试(第6学期)中采用美国医师执照考试第一阶段(Step1),内容包括解剖、生理、生化、微免、遗传、营养、预防;临床综合考试(第10学期)采用第二阶段(Step2),内容包括内科(含神经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和老年医学。(四)2008年6月-8月举办第二次较大规模的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对我院、对本教改项目进行认真考察(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访谈、察看相关资料)和研讨,对教改方案、课程体系再次进行认真修改、完善。(五)2008年8月-12月项目的总结、鉴定阶段。做好广东省、国家级教学成果的申报工作。三、可行性分析(一)汕头大学医学院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锐意进行教学改革,已经取得突出的成绩,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为本项目的研究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二)该项目符合21世纪医学教育发展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理念,立题新颖,设计周密,方法科学,可操作性强;广大师生教改热情高,对本项目研究和教改试验,都将积极参与和支持。(三)学院领导对教学改革十分重视,在人员、设备、时间、经费等各方面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相当力度的支持,全力保障研究项目按计划进行,使之高质量按时完成。(四)课题负责人曾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教研课题,有丰富的教学研究经验;课题组由高教研究人员、教学管理干部及主要课程的负责人组成,结构合理,研究实力强,能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所以本项目的方案和计划是可行的。3.项目预期的成果和效果(包括成果形式,预期推广、应用范围、受益面等)一、预期成果形式(一)本研究从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及引入国际考核评价标准等着手,全面讨论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特别是通过“四个坚持”,为学生构建全程临床实践能力、英语运用能力、医学教育和科研创新能力等的培养,旨在培养优秀的医学生。(二)出版系列教材及电子读物:目前以整合形式的教科书,国内外几乎为零,我们希望在实践中能组织专家编写相应教材,如新教学模式系统整合模块、技能模块等教材,为进一步推行本模式奠定重要基础,也填补国内空白。(三)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使我院教改成果得以在兄弟院校推广。近期我院有病理学、临床基本技能二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一批省、院级精品课程,我们将加大力度建设更多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发挥精品课程的辐射作用,将我院教改成果推广应用。(四)建立国际评价标准:以全球医学基本要求(GMER)为依据,引入国际评价标准,实施客观结构化多站考试及率先在国内建立美国医师执照考试题库,并在在校学生中实施。(五)在国内外杂志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推广应用范围(一)研究围绕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推进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实施,特色鲜明,为国内首创,覆盖面广,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将产生重大影响。(二)本研究更新教育观念,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以及考核评价制度等着手,全面探讨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通过“一一四四”教改方案,坚持临床能力全程培养、坚持英语教学全程培养、坚持医德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相信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对国内外乃至国际医学教育产生积极影响,起到很好的推广示范作用;为全面培养医学生的能力,促进医学教育的国际化作出积极贡献。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本项目研究的意义所在。相信随着新教学模式改革的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将明显提升,临床能力、医德、英语、创新能力将显著增强。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一、率先在国内建立以系统整合为基础的新教学体系,得到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的高度肯定(见附录P39-40)二、通过“一一四四”教改工程,率先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使汕头大学医学院教学改革特色鲜明。1.坚持临床能力全程培养不断线2.坚持英语教学全程不断线3.坚持人文关爱、医德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4.坚持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三、引入国际标准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水平1.成功地实施临床客观结构化多站考试(OSCE):我院从2004年开始,成功引进评价学生知识、能力和水平的国际标准之一,即OSCE考试。其中多站采用标准化病人(SP),效果明显,得到卫生部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的充分肯定,2006年毕业生OSCE考试,国家医学考试中心领导率领内科学、外科学测量学专家一行七人现场观摩指导。2.建立美国医师执照考试题库,将在基础综合考试和毕业临床综合考试中采用美国执业医师Step1和Step2两个阶段的考试。四、全面实施以问题为导向(PBL)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摄取知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效果明显,得到同行的肯定(见附录P40)。四、教学改革基础1.与本项目有关的教学改革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教学改革工作成绩一、教改工程积累:(一)汕头大学医学院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大多数具有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留学的经历,他们不仅有扎实的专业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同时对国际医学教育改革都有较深刻的认识,他们是我院进行教学改革的生力军。(二)我院已有多年教学改革的积累,特别是2002年实施新教学模式以来,由于全员重视,经费投入充足,进展顺利,有非常成功的经验,我院的改革得到教育部、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的认可(见附录《医学教育新趋势论坛》P39-41),我院部分改革成果也在兄弟院校中推广应用。(三)课题组顾问顾江教授系北京医科大学基础学院院长,长期在美国从事高等医学教育,对国内外医学教育有深刻的理解,2003年从美国回到北京大学后,领导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学院。依据PBL的指导思想,提出了10个问题在基础医学阶段实施PBL教学模式,取得非常成功的经验。现调任汕头大学医学院院长,为我院的教学改革掌舵,将促使我院的改革更加深入地进行。(四)经费保证:李嘉诚先生对我院教学改革非常重视,从经费给予大力支持,2002年以来投入教改经费已达2000万,未来将给予继续支持,确保我院教改得以顺利实施。(五)我院的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003-2006年我院毕业生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在90%以上,名列前茅;接受EIP的学生参加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英语考试一次性通过率高于96%,二年级学生参加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英语考试通过率高于45%;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获国家级二等奖2项、广东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22项。(六)我院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以及广东省电化教育项目20多项,其中“应用卫星远程等现代化手段,培养创新医学人才的研究与实践”、“创新医学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分别于2001年、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在国内外医学教育杂志已发表一批教学改革论文。并多次在国内外专题会上做报告。2.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学校对项目的支持情况(含有关政策、经费及其使用管理机制、保障条件等,可附有关文件),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一、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学校对项目的支持情况(一)汕大医学院是全国综合大学办医学院较早的院校,浓厚的学术氛围、文理工医渗透,雄厚的师资力量等,有利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006年我院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果为“优秀”,特别是医学院的教学效果、办学特色、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专家的高度肯定。(二)学院全体师生团结一致,锐意改革,积极转变教育思想,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先后出台《汕大医学院重点课程、优秀课程奖励条例》、《汕大医学院教学成果评审条例》、《汕大医学院优秀教学奖励条例》、《汕大医学院大学生科研活动管理条例》、《汕大医学院CAI课件评审条例》、《汕大医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方案》、《临床教学教师工作手册》等系列文件达20多个。并制定《汕大医学院科技奖励条例》,设立教师“卓越教学奖”、“教学名师”等奖项,重奖教学、科研第一线教师,激励广大教师敬业、爱岗。(三)学生生源好:连续八年录取新生均超过国家重点分数线,且为第一批,第一志愿;医学生整体素质较高,对本院的教学改革能较快地适应和理解;毕业生2003-2006年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连续四年通过率在90%以上,在全国名列前茅。(四)师资力量强:广泛的国内外交流使师生视野开阔,一批从美、英、德、法、日等国归来的年轻学科带头人,不仅有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也对国内外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五)学院领导对教学改革十分重视,对教学科研课题不仅在人员、设备、时间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和有力的保障,并且在经费上有很强的配套支持力度。二、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一)教材建设:目前主要以人民卫生出版社规划教材作为主要教学参考书,并引进了一批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增加一些讲义;争取到2007年能逐步出版一批适合新教学模式的系列教材及电子读物。(二)美国医师执照考试题库的建设、测试和应用。医学院组织优势人力,用一年时间建立美国医师执照题库,并开发应用。3.申请者和项目组成员所承担的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情况项目负责人长期从事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课题组由高等教育管理和医学专业教师组成,梯队合理、力量雄厚,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教学和科学研究经验。近五年科研、教学情况:一、教学研究项目1.“汕头大学医学院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02年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层次结构及教学改革的研究”2004年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课题;3.“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的研究”2002年全国高等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4.“面向21世纪以问题为中心的和谐式开放式CPC病理教学法系列配套教材”2002年全国高等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5.“糖尿病专题学习网站”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第一批立项课题;6.“《临床基本技能》教学改革与实践”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第二批立项课题。二、科研项目1.“新型转铁蛋白NGAL跨膜转铁通路在食管癌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研究”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心肌的分裂周期与心脏的修复”,2005年“985”项目;3.“重振解剖与组胚学系”100万,2005年“985”项目;4.“建立分子形态学中心”,60万,2005年“985”项目;5.“发展现代病理学”,100万,2005年“985”项目(二期);6.“量子点技术对细胞表面蛋白和受体在体内分布的研究”,2006年国家自然基金课题;7.“北京大学基础医学创新引智基地”2006年教育部与外国专家局联合资助项目。8.“腺苷及其受体在睡眠剥夺快速抗抑郁效应机制中的作用研究”,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9.“家族性食管癌易感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0.“H9N2亚型流感病毒受体结合特性研究”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1.“新癌基因NGAL的新型TPA反应元件及其激活蛋白的鉴定”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2.“粤东地区精神分裂症家系遗传资源的收集与研究”2004年国家“十五”重大专项子项目;13.“人辅酶II视黄醇脱氢酶/还原酶(NRDR)多种选择性剪切亚型蛋白的分离与鉴定”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4.“睡眠剥夺抗抑郁效应及快速起效机制的研究”2004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5.“人辅酶II依赖性视黄醇脱氢酶新亚型的功能鉴定”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6.“神经胶质细胞免疫生物学效应及与脑不对称关系的研究”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7.“人工智能前沿的哲学理论研究”200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三、教学成果1.“创新医学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研究与实践”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创建新型综合课程,加强临床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05年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3.“应用卫星远程等现代教育手段培养创造型医学人才的研究与实践”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以问题为中心的和谐式开放式CPC病理教学法研究”2001年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5.“综合大学医学院教育管理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0年获广东省吴汉良高教管理研究成果三等奖。五、经费预算支出科目(含配套经费)金额(元)计算根据及理由合计350,0001.教材建设与出版80,000组织专家编撰教材、评审,联系出版2.美国医师执照试题库建设60,000计算机软件开发、试题库设备的改装、购买试题集等等3.资料费、学术交流费60,000参考书籍资料、学术交流资料等4.考核评价制度研制40,000组织人员研制、开发考核指标,并转化为便于使用的软件5.教学资源库建设20,000各种课件的研制和开发以及完善,模块课程整合6.标准化病人40,000培训费和酬金6.论文版面费10,000围绕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7.结题验收及申报成果40,000成果鉴定、申报资料印刷、打印等等六、申请者所在学校意见评审、推荐意见1、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评审、表决意见本项目是我院教学改革系统工程,能紧紧围绕国际医学教育标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全面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和水平。方案设计严谨、科学,可操作性强。课题组负责人专业知识扎实,广泛了解国内外教学改革动态,对高等教育改革有较深刻的理解,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教改项目,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课题组成员组成合理,力量强,能确保课题顺利实施,。同意推荐本项目申报广东省重点教学改革项目。                 主任:(签字)                2007年6月23日 2、学校推荐意见同意申报。获批准,学院将在人力、物力、时间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公章)学校领导签字2007年6月25日七、教育厅专家组评审意见负责人(签字)年月日八、教育厅审批意见(盖章)主管部门领导签字:年月日(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
本文档为【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