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2021-06-23 7页 doc 519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夕夕资料

拥有专业强大的教研实力和完善的师资团队,专注为用户提供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同时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举报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PAGE/NUMPAGES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13—XX—201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XXXXX—2015城市雨水综合利用工程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Engineeringtechnicalspecificationofrainwater integrated utilizationinUrbanArea2015—××—××发布2015—××—××实施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城市雨水综合利用工程技术规程Engineeringtechnicalspecif...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PAGE/NUMPAGES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13—XX—201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XXXXX—2015城市雨水综合利用工程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Engineeringtechnicalspecificationofrainwater integrated utilizationinUrbanArea2015—××—××发布2015—××—××实施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城市雨水综合利用工程技术规程Engineeringtechnicalspecificationofrainwater integrated utilizationinUrbanArea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13—XX—201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XXXXX—2015主编单位:批准单位: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实施日期:2015年XX月XX日2015年福州前言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2013年第二批科学技术项目计划的通知](闽建科[2013]26号)的要求,经广泛征求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反复讨论和修改,最后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有关专家审查定稿。在编制过程中,编写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参照国内外有关资料,认真吸取国内外工程实践和科研成果,并结合现有我国的科技发展现状、施工工艺及质量管理水平,制定了本规程。本规程共分八章,×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水质和水量、雨水利用规划、雨水利用设施、施工安装、工程验收、运行管理等八个章节。本规程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管理。在执行本规程中,请各单位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函告福建省住宅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与科学技术处(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北大路242号,邮编:350001)。本规程主编单位、协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审查人名单: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审查人:目次TOC\f\h\z\t"标题1,1,标题2,2,标题3,3,标题4,4"HYPERLINK\l"_Toc396562048"1总则PAGEREF_Toc396562048\h1HYPERLINK\l"_Toc396562049"2术语和符号PAGEREF_Toc396562049\h3HYPERLINK\l"_Toc396562050"2.1术语PAGEREF_Toc396562050\h3HYPERLINK\l"_Toc396562051"3水量和水质PAGEREF_Toc396562051\h5HYPERLINK\l"_Toc396562052"3.1降雨量PAGEREF_Toc396562052\h5HYPERLINK\l"_Toc396562054"3.2水量和水质PAGEREF_Toc396562054\h7HYPERLINK\l"_Toc396562055"3.2.1水量PAGEREF_Toc396562055\h7HYPERLINK\l"_Toc396562056"3.2.2水质PAGEREF_Toc396562056\h9HYPERLINK\l"_Toc396562057"4雨水利用规划PAGEREF_Toc396562057\h13HYPERLINK\l"_Toc396562058"4.1一般规定PAGEREF_Toc396562058\h13HYPERLINK\l"_Toc396562059"4.2雨水规划PAGEREF_Toc396562059\h13HYPERLINK\l"_Toc396562060"4.3雨水利用方案PAGEREF_Toc396562060\h13HYPERLINK\l"_Toc396562061"5雨水利用设施PAGEREF_Toc396562061\h17HYPERLINK\l"_Toc396562062"5.1雨水收集与弃流PAGEREF_Toc396562062\h17HYPERLINK\l"_Toc396562063"5.1.1屋面雨水PAGEREF_Toc396562063\h18HYPERLINK\l"_Toc396562064"5.1.2屋面集水沟与溢流口PAGEREF_Toc396562064\h19HYPERLINK\l"_Toc396562065"5.1.3有压非满流屋面雨水收集系统PAGEREF_Toc396562065\h21HYPERLINK\l"_Toc396562066"5.1.4虹吸(压力)式屋面雨水收集系统PAGEREF_Toc396562066\h23HYPERLINK\l"_Toc396562067"5.1.5地面雨水PAGEREF_Toc396562067\h25HYPERLINK\l"_Toc396562068"5.1.6雨水弃流PAGEREF_Toc396562068\h26HYPERLINK\l"_Toc396562069"5.2雨水入渗PAGEREF_Toc396562069\h32HYPERLINK\l"_Toc396562070"5.2.1一般规定PAGEREF_Toc396562070\h32HYPERLINK\l"_Toc396562071"5.2.2入渗设施34HYPERLINK\l"_Toc396562072"5.2.3入渗量计算35HYPERLINK\l"_Toc396562073"5.3雨水存储与回用PAGEREF_Toc396562073\h37HYPERLINK\l"_Toc396562074"5.4水质处理PAGEREF_Toc396562074\h42HYPERLINK\l"_Toc396562075"5.5调蓄排放PAGEREF_Toc396562075\h43HYPERLINK\l"_Toc396562076"6施工安装PAGEREF_Toc396562076\h49HYPERLINK\l"_Toc396562077"6.1工程施工PAGEREF_Toc396562077\h49HYPERLINK\l"_Toc396562078"6.2设备安装PAGEREF_Toc396562078\h50HYPERLINK\l"_Toc396562079"7工程验收PAGEREF_Toc396562079\h51HYPERLINK\l"_Toc396562080"8运行管理PAGEREF_Toc396562080\h53HYPERLINK\l"_Toc396562053"附录A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方法本规程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附:条文说明…………………………………………………………………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2Terms&symbols…………………………………………………………………2.1Terms…………………………………………………………………………2.2Symbols………………………………………………………………………3Waterquantityandwaterquality3.1Rainfall…………………………………………………………………3.2Waterquantityandwaterquality………………………………………3.2.1Waterquantity………………………………………3.2.2Waterquality………………………………………4Rainwaterutilizationplan4.1Generalregulation………………………………………………………4.2Rainwaterplan………………………………………………………4.3Rainwaterutilizationproject……………………………………5Rainwaterutilizationfacilities5.1Rainwatercollectionandutilization5.1.1Roofrainwater…………………………5.1.2Roofgullyandoverflow…………………………5.1.3Pressureandpartiallyfilledrainwatercollectionsystem5.1.4Syphonic(pressure)roofrainwatercollectionsystem5.1.5Groundrainwater5.1.6Rainwaterdisposable5.2Rainwaterinfiltration5.2.1Generalregulation…………………………5.2.2Generalregulation…………………………5.2.3Infiltrationquantitycalculation…………………………5.3Rainwaterstorageandreuse5.4Waterconditioning5.5Regulateandemission6Constructioninstallation6.1Engineeringconstruction6.2Equipmentinstallation7Acceptanceofworks8OperationsmanagementAppendixA:Preparationmethodofrainstormintensityformula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Listofquotedstandards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1总则1.0.1为体现福建省的地域特色,提高城市雨水利用水平,实现雨水资源化,节约用水,修复水与生态环境,减轻城市洪涝,使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做到安全可靠、经济适用、技术先进,制定本规范。[条文说明]1.0.1城市雨水利用,是通过雨水入渗调控和地表(包括屋面)径流调控,实现雨水的资源化,使水文循环向着有利于城市生活的方向发展。建筑区雨水利用是建筑水综合利用中的一种新的系统工程,具有良好的节水效能和环境生态效益。目前,我省城市水荒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健康住宅、生态住区正迅猛发展,建筑区雨水利用系统,以其良好的节水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适应了城市的现状与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建筑区占据着城区近70%的面积,并且是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的起端。建筑区雨水利用是城市雨洪利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雨水利用的贡献效果明显,并且相对经济。城市雨洪利用需要首先解决好建筑区的雨水利用。福建省多年平均降雨量超过1500mm,建筑区拥有约800mm的降水可以利用,而以往这部分资源被排走浪费掉了。城市雨水利用有几个方面的功能:一为节水功能。用雨水冲洗厕所、浇洒路面、浇灌草坪、水景补水,甚至用于循环冷却水和消防水,可节省城市自来水。二为水及生态环境修复功能。强化雨水的入渗增加土壤的含水量,甚至利用雨水回灌提升地下水的水位,可改善水环境乃至生态环境。三为雨洪调节功能。土壤的雨水入渗量增加和雨水径流的存储,都会减少进人雨水排除系统的流量,从而提高城市排洪系统的可靠性,减少城市洪涝。雨水利用首先是一项环境工程,城市开发建设的同时需要投资把受损的环境给予修复,这如同任何一个大型建设工程的上马需要同时投资治理环境一样,城市开发需要关注的环境包括水文循环环境。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工业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与维护。[条文说明]1.0.2建筑与小区是指根据用地性质和使用权属确定的建设工程项目使用场地和场地内的建筑,包括民用项目和工业厂区。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程,其下垫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为硬化,加重雨水流失,因此均要求按本规范的规定建设和管理雨水利用系统。1.0.3各类建筑物和小区的总体规划设计应包括雨水利用内容。1.0.4在项目建设用地内应设置雨水利用系统,雨水利用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1.0.5雨水利用工程应采取确保使用、维修的安全措施,严禁回用雨水进入生活饮用水给水系统。[条文说明]1.0.5雨水利用系统作为项目配套设施进人建筑区和室内,安全措施十分重要。回用雨水是非饮用水,必须严格限制其使用范围。根据不同的水质标准要求,用于不同的使用目标。必须保证使用安全,采取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严禁雨水管道与生活饮用水管道任何方式的连接,避免发生误接、误用。1.0.6雨水利用设计中建筑专业、室外总平面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应配合雨水利用工艺设计,相互协调。[条文说明]1.0.6雨水利用系统是一个新的建设内容,需要各专业分别设计和配合才能完成。比如雨水的水质处理和输配,需要给水排水专业配合;雨水的地面入渗等,需要总图和园林景观专业配合;集雨面的水质控制和收集效率,需要建筑专业配合等等。1.0.7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与维护,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相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条文说明]1.0.7雨水利用工程涉及的相关标准、规范范围较广,包括给水排水、绿化、材料、总图、建筑等。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城市雨水利用工程rainwaterharvestingandutilizationengineeringinurbanarea城市化地区对雨水进行下渗、回用、调控排放等综合利用的工程。2.1.2峰值径流系数runoffpeakcoefficient区域出口的峰值流量与对应的最大时段平均降雨强度和区域面积之积的比值。2.1.3不透水地面imperviouspavement不透水或弱透水的地面。2.1.4透水铺装地面perviouspavement可渗透、滞留和渗排雨水的铺装地面,也称透水地面。2.1.5回渗井infiltrationrechargewell将处理后达到相应水质标准的雨水直接回补到地下透水层的构筑物。2.1.6下凹式绿地depressedgreen低于周边地面标高、可积蓄、下渗自身和周边雨水径流的绿地。2.1.7土壤渗透系数permeabilitycoefficientofsoil单位水力坡度下水的稳定渗透速度。2.1.8边沟brimgutter屋面上单侧收集雨水用于引导屋面雨水径流的集水沟。2.1.9天沟gutter屋面上两侧收集雨水用于引导屋面雨水径流的集水沟。2.1.10调控排放detention&controlleddischarge将区域内雨水暂时滞留在管道和调蓄设施内,并按照所控制的流量排放到下游。2.1.11屋顶绿化roofgreening在屋面设计一定厚度和结构形式的种植层,种植适宜的植物。2.1.12屋面滞蓄排放roofretentionandletting在具有足够承载和防渗能力的屋面,将降落的雨水临时滞留在屋面上,通过限流措施以较小流量排入雨水管道。2.1.13雨水收集回用率rainwatercollectionandreuserate一定区域内收集回用的雨水量占降雨所产生径流量的百分比。2.1.14弃流设施initialrainwaterremovalequipment利用降雨厚度、雨水径流厚度控制初期径流排放量的设施。有自控弃流装置、渗透弃流装置、弃流池等。2.1.15雨水池rainwatertank存储和调节雨水的构筑物。2.1.16回用容积usefulstoragevolume雨水池中用于储存回用雨水的容积。2.1.17调蓄容积detentionandrevaluatingvolume雨水池中用于调节径流峰值的容积。2.1.18有压非满流屋面雨水收集系统gravity-pressureroofrainwatercollectsystem系统设计流态为无压流和有压流之间的过渡流态的屋面雨水收集系统。2.1.19虹吸式(压力)屋面雨水收集系统siphonicroofrainwatercolsectsystem系统设计流态为水一相有压流的屋面雨水收集系统。2.1.20生物滞留Bio-retentionorraingarden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截留、滞蓄、过滤、净化雨水径流的措施。2.1.21初期径流HYPERLINK"app:ds:initial"\t""Initialrunoff一场降雨初期产生的一定厚度的降雨径流。[条文说明]2.1本章英文部分参照了国外有关出版物的相关词条,由于国际标准中没有这方面的统一规定,各个国家的英文使用词汇也不尽相同,故英文部分仅作为推荐英文对应词。[条文说明]2.1.21初期径流概念主要是因其水质的特殊而提出的。当降雨间隔时间较长时,初期径流污染严重。3水量和水质3.1降雨量3.1.1工程所在地近10年以上的年、月、日降雨量和5min、10min、15min、20min、30min、45min、60min、120min、360min、720min、24h历时的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无实测资料的地区,可参考福建省《水文手册》或市政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求得短历时暴雨强度和降雨量。3.1.2工程所在地近10年以上的年、月、日水面蒸发资料。无实测资料的地区,可参考福建省《水文手册》。[条文说明]3.1在本规程的计算中涉及的降雨资料主要有:当地多年平均(频率为50%)最大24h降雨,近似于2年一遇24h降雨量;当地1年一遇24h降雨量;当地暴雨强度公式。前者可在福建省《水文手册》中查到,后者为目前各地正在使用着的雨水排除计算公式,1年一遇降雨量需要收集当地文献报道的数据加工整理得到。需要参考的降雨资料有:年均降雨量年均最大3d、7d降雨量;年均最大月降雨量。各雨量数据或公式参数通过近10年以上的降雨量资料整理才更具代表性,据此设计的雨水利用工程才更接近实际。采用推理公式法设计暴雨强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3.1.4)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hm2)];P——设计重现期(a);t——降雨历时(min);A1、C、n、b-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注:1)在具有10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设计暴雨强度公式,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有关规定编制。2)暴雨强度公式的取样方法,在具有自记雨量记录年限不大于20年的地区宜采用年多个样法,在具有20年以上自记雨量记录的地区可采用年最大值法,若采用年最大值法,应进行重现期修正,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有关规定编制。有条件的地区,雨水设计流量可采用数学模型法计算,利用数学模型法设计流量过程线可按以下5个步骤计算:设计暴雨设计暴雨包括确定设计暴雨量和设计暴雨过程,设计暴雨量可按城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设计暴雨过程可按以下3种方法确定:芝加哥降雨模型根据自记雨量资料统计分析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同时采集雨峰位置系数,雨峰位置系数取值为降雨雨峰位置除以降雨总历时。当地水利部门推荐的降雨模型采用当地水利部门的设计降雨雨型资料,必要时需作适当修正。设计暴雨统计模型结合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采样过程,收集降雨过程资料和雨峰位置,根据常用重现期部分的降雨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确定设计降雨过程。汇水流域面积应根据雨水口布置划分汇水流域,计算汇水流域面积。地表径流过程线可采用瞬时单位线法、时间面积等流时线法、线性水库、非线性水库和运动波法计算地表径流过程线。管网汇流过程宜采用运动波法计算管网汇流过程;若考虑下游回水的影响,宜采用动力波法进行校核。流量调节在计算过程中应考虑径流调节的作用。3.2水量和水质3.2.1水量3.2.1.1雨水水量可采用控制规划建设区域峰值汇流系数的方法确定,峰值汇流系数可按公式3.2.1.1-1计算:(3.2.1.1-1)式中:ψp—峰值汇流系数,无量纲;可根据实测资料按公式3.2.1.1-1计算,缺乏资料可参照表3.2.1.1选择Qp—峰值流量,单位为升每秒(L/s);(3.2.1.1-2)F—径流区面积,单位为公顷(hm2);qp-—形成峰值流量历时内的平均降雨强度,单位为毫米每分(mm/min)(3.2.1.1-3)式中:τ—系统径流时间,单位为分(min),τ应由实测资料分析确定,通常可采用公式3.2.1.1-3估算。t1—汇水面汇水时间,单位为分(min),一般采用5min~15min;t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单位为分(min)。表3.2.1.1雨水利用标准选取表建设后用地类型10m内土壤质地重现期a(年)控制峰值径流系数居民区、工业区、`办公商务区粘土1~20.3~0.4粉土~细砂2~40.2~0.3中砂~砂砾3~50.15~0.2卵石5~80.15公园、绿地粘土1~30.3~0.4粉土~细砂3~50.2~0.3中砂~砂砾5~80.15~0.2卵石8~100.15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引起严重后果的地区,重现期可适当增大,特别重要地区和一般地区或排水条件好的地区重现期可酌情增减。[条文说明]3.2.1.1径流系数同降雨强度或降雨重现期关系密切,随降雨重现期的增加(降雨频率的减小)而增大。设计降雨历时的概念是集流时间,集流时间是汇水面集流时间和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之和。3.2.1.2规划利用雨水量可按公式(3.2.1.2)计算:(3.2.1.2)式中:—多年平均汛期规划雨水控制利用量,单位为立方米(m3);—多年平均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比例,无量纲;hy,m—工程所在区域(地块)多年平均降雨量,单位为毫米(mm);Ψ0—建设前汇水区的汛期径流系数,无量纲;Ψ1—建设后汇水区的汛期径流系数,无量纲。表3.2.1.2不同区域汛期汇流系数参考值用地类型土壤质地坡度汛期径流系数林地0.15~0.25公园、墓地0.15~0.25草地砂性土<2%0.102%~7%0.15>7%0.20粘性土<2%0.172%~7%0.22>7%0.35裸地砂性土0%~5%0.305%~10%0.40粘性土0%~5%0.505%~10%0.60居住区0.50~0.70商业区0.55~0.80混凝土、沥青路面0.85级配碎石路面0.45干砌砖石和碎石路面0.303.2.2雨水径流计算(福州城建院)3.2.2.1雨水设计径流总量和设计流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雨水设计径流总量应按下式计算:(4.2.1-1)式中W——雨水设计径流总量(m3);——雨水径流系数;——设计降雨厚度(mm);F——汇水面积(hm2)(2)雨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4.2.1-2)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流量径流系数;——设计暴雨强度[L/(s·hm2)]3.2.2.2径流系数按下列要求确定(1)雨量径流系数和流量径流系数宜按表4.2.2采用,汇水面积的平均径流系数按下垫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2)建设用地雨水外排管渠流量径流系数宜按扣损法经计算确定,资料不足时可采用0.25~0.4。表3.2.2径流系数下垫面种类雨量径流系数流量径流系数硬屋面、未铺石子的平屋面、沥青屋面0.8~0.91铺石子的平屋面0.6~0.70.8绿化屋面0.3~0.40.4混凝土和沥青路面0.8~0.90.9块石等铺砌路面0.5~0.60.7干砌砖、石及碎石路面0.40.5非铺砌的土路面0.30.4绿地0.150.25水面11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500mm)0.150.25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500mm)0.3~0.40.43.2.2.3设计重现期和降雨历时应根据本规程各雨水利用设施条款中具体规定的标准确定。3.2.2水质参考表不同下垫面上径流水质的比较(北京2001年)下垫面类型pH电导率(LS·cm-1)氨氮(mg·L-1)硝态氮(mg·L-1)亚硝氮(mg·L-1)CODMn(mg·L-1)硫酸盐(mg·L-1)氯化物(mg·L-1)SS(mg·L-1)TP(mg·L-1)挥发酚(mg·L-1)天然降水6.61245.931.520.110618.11.53850.80<0.002机动车路面7.27283.820.170.0963914698.9800.610.041沥青砾面屋顶7.160015.6150.04566.514918.24350.370.007油毡+玻璃屋面7.06084.048.40.03713014310.31300.510.057油毡屋面6.95188.6714.90.02810413025.23150.340.006绿地6.71803.951.340.0598.724.51.4950.10<0.002城市交通量/(千辆·h-1)O&G/(mg·L-1)COD/(mg·L-1)SS/(mg·L-1)Zn/(mg·L-1)Pb/(μg·L-1)广州0.44313.83734392.06115.2西安1)1.42~2.353)-317~500347--西安2)0.372-1670.0032~30700.45230北京[18]-3.6-93.63)332.0~1355.1400~5950.083~34.4<50~240雨水水质应采用实测数据。雨水水质应以实测资料为准。屋面雨水经初期径流弃流后的水质,无实测资料时可采用如下经验值,COD:70~100mg/L;SS:20~40mg/L;色度:10~40度。回用的雨水应采取初期径流弃除、沉淀、过滤、消毒等处理措施达到回用对象所要求的水质标准。当处理后的雨水同时用于多种用途时,其水质应按最高水质标准确定。[条文说明]3.2.2.1在降落到下垫面前,天然雨水的水质良好,其CODCr平均为20-60mg/L,SS平均小于20mg/L。雨水在降落过程中被大气中的污染物污染。一般称pH值小于5.6的降水为酸雨;年平均降水pH值小于5.6的地区为酸雨地区。建筑与小区的雨水径流水质受城市地理位置、下垫面性质及所用建筑材料、下垫面的管理水平、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时间间隔、气温、日照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径流水质波动范围大。目前某些城市的平屋面使用沥青油毡类防水材料。受日照、气温及材料老化等因素的影响,表面离析分解释放出有机物,是径流中CODCr的主要来源。而瓦质屋面因所使用建筑材料稳定,其径流水质较好。据北京市实测资料,在降雨初期,瓦质屋面径流的CODCr仅为沥青平屋面的30%-80%。影响径流水质的污染源主要是表面沉积物及表面建筑材料的分解析出物,主要污染物指标为CODCr、BOD5、SS、NH3-N、重金属、磷、石油类物质等。虽然某些城市已对雨水径流进行了一些测试分析并积累了一些数据,但一般历时较短且所研究的径流类型也有限。至今还未建成可供我省使用并包含各种类型径流的径流水质数据库。建筑物屋面、小区内道路径流的水质随着降雨过程的延续逐渐改善并趋向稳定。可靠的水质指标需作雨水径流的现场测试,并根据当地情况确定所需测定的指标及取样频率。在无测试资料时,可参照经验值选取污染物的浓度。降雨初期,因径流对下垫面表面污染物的冲刷作用,初期径流水质较差。随着降雨过程延续,表面污染物逐渐减少,后期径流水质得以改善。有资料表明降雨量达2mm径流后水质基本趋向稳定,故建议以初期2-3mm降雨径流为界,将径流区分为初期径流和持续期径流。4雨水利用规划4.1一般规定4.1.1凡新开发建设或改、扩建的区域,占地面积在50000m2以上的,应首先编制雨水利用规划,再进行雨水利用工程设计。占地面积小于50000m2的区域,可直接进行雨水利用工程设计。4.1.2雨水利用规划应以区域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为主要依据,并与排水规划、防洪规划、绿化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相协调。4.1.3雨水利用规划应以区域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为主要依据,并与排水规划、防洪规划、绿化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相协调。4.2雨水规划4.2.1雨水利用规划内容应包括:(1)规划目标、原则;(2)划分雨水利用分区、确定雨水利用方案、工程规模的布局;(3)提出有利于雨水利用的平面和高层控制要求和其他雨水控制和利用的相关要求;(4)雨水控制用量估算及投资估算。4.3雨水利用4.3.1雨水利用应采用雨水入渗系统、收集回用系统、调蓄排放系统之一或其组合,并满足如下要求:(1)雨水入渗系统宜设雨水收集、入渗等设施;(2)收集回用系统应设雨水收集、储存、处理和回用水管网等设施;(3)调蓄排放系统应设雨水收集、储存设施和排放管道等设施。雨水利用系统的规模应满足建设用地外排雨水设计流量不大于开发建设前的水平或规定的值,设计重现期不得小于1年,宜按2年确定。[条文说明]4.3.1城市绿地、城市广场、非机动车道、步行街雨水控制与利用形式应以入渗为主;下凹式立体交叉道路、市区路段道路、郊区公路雨水控制与利用形式应以调蓄排放为主;独立的市政工程场站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形式应以收集回用为主。雨水入渗系统或技术是把雨水转化为土壤水,其手段或设施主要有地面入渗、埋地管渠入渗、渗水池井入渗等。除地面雨水就地入渗不需要配置雨水收集设施外,其他渗透设施一般都需要通过雨水收集设施把雨水收集起来并引流到渗透设施中。雨水收集回用系统或技术是对雨水进行收集、储存、水质净化,把雨水转化为产品水,替代自来水使用或用于观赏水景等。雨水调蓄排放系统或技术是把雨水排放的流量峰值减缓、排放时间延长,其手段是储存调节。一个建设项目中,雨水利用系统的可能形式可以是以上三种系统中的一种,也可以是两种系统的组合,组合形式为:雨水入渗;收集回用;调蓄排放;雨水入渗+收集回用;雨水入渗+调蓄排放。建设用地内雨水利用工程的规模应与雨水资源的潜力相协调,雨水资源潜力一般按多年平均降雨量计算。建设用地内通过雨水入渗和回用能够把可资源化的雨水都耗用掉,因而用地内雨水消耗能力不对雨水利用规模产生制约作用。城市雨水利用作为节水和环保工程,应尽量维持自然的水文循环环境。规模标准定得过高,会浪费投资;定得过低,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参照农业雨水收集利用工程,重现期一般取1~2年。4.3.2雨水入渗可采用绿地入渗、透水铺装地面入渗、浅沟与洼地入渗、浅沟渗渠组合入渗、渗透管沟、入渗井、入渗池、渗透管-排放系统等方式。(福州城建院)[条文说明]4.3.2本条中各雨水入渗设施的技术特性详见5.2节。绿地(包括非铺砌地面)和铺砌的透水地面的使用范围广,宜优先采用;当地面入渗所需要的面积不足时采用浅沟入渗;浅沟渗渠组合入渗使用与土壤渗透系数不小于5×10-6m/s时;当采用浅沟入渗所需要的面积不能满足要求时,一般可采用渗透管入渗。4.3.3绿地雨水宜采用渗入地下形式。可依据绿地土壤与地质地形条件,结合景观要求采取整体下凹式绿地、局部下凹式绿地,必要时可在适当的地方设置入渗槽、渗井等渗透设施。4.3.4屋面雨水可选择收集回用、排入绿地下渗、屋顶绿化或屋面滞蓄排放等形式。4.3.5小区内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宜采用透水铺装地面,将雨水渗入地下或下渗后收集回用。4.3.6城市道路宜采取相应雨水利用措施。红线内绿化带宜采用下凹式绿地;人行步道宜采用透水地面,并应同时满足承载力和冻涨要求;道路雨水口宜采用环保雨水口,雨水口可设于绿地内,但进入绿地前宜经适当处理;道路雨水管道接入河道前宜设置调控排放设施。4.3.7城市河道雨洪宜就近引入公共绿地滞蓄下渗,不具备条件时可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通过闸、坝、堰等进行调控利用。4.3.8高架立交桥面雨水应利用高程关系收集利用。立交桥区其它道路雨水应结合桥区绿地进行收集和综合利用。4.3.9城市公共排水系统宜在适当位置布设雨洪调蓄池和流量控制井,采用调控排放的形式进行雨水利用。城市公共雨水管接入河道前应设置污物分离设施,并适当设置雨水利用设施。4.3.10河湖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宜进行汛期水位的调节利用,使较多雨水拦蓄在河湖内。4.3.11季节性河道及沿岸,应采取措施就地拦蓄和下渗雨水。5雨水利用设施5.1雨水收集与弃流5.1.0一般规定5.1.0.1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汇水面选择应遵循下列原则:1、尽量选择污染较轻的屋面、广场、硬化地面、人行道绿化屋面等汇流面,对雨水进行收集;2、厕所、垃圾堆、工业污染地等污染场所雨水不应收集回用;3、当不同汇流面的雨水径流水质差异较大时,应收集与储存。5.1.0.2地表雨水输送可选择植被浅沟,植被浅沟应满足下列要求:1、浅沟断面形式宜采用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2、浅沟顶宽宜为500mm~2000mm,深度宜为50mm~250mm,最大边坡(水平:垂直)宜为3:1,纵向坡深宜为0.3%~5%,够长不易小于30m。3、浅沟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曼宁系数宜取0.2~0.3;4、沟内植被高度宜控制在100mm~200mm。5.1.0.3绿化屋面雨水口应不低于种植土标高,可设置在雨水收集沟内或雨水收集井内,切屋面应有疏排水设施。5.1.0.5雨水口的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1、雨水口宜设在汇水面的最低处,顶面标高以低于排水面10mm~20mm,并应高于周边绿地种植土面40mm以上;2、雨水口负担的汇水面积不应超过其排水能力,其最大间距不宜超过50m;3、在雨水重现期标准高或者地形下凹区域设置雨水口时,雨水口数量宜附加1.5~2.0的安全系数;4、收集利用系统的雨水口应具有截污功能。5.1.0.6屋面及硬化地面雨水的收集回用系统军营设置弃流设施,并满足下列要求: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的弃流装置以设于室外,当设在室内时,应为密闭式;地面雨水收集系统的弃流设施宜分散设置,当集中设置时,可设雨水弃流池。5.1.0.7弃流雨水宜排入生物滞留等设施进行入渗处理或待雨停后排放至市政污水管道,当弃流雨水排入污水管道时应确保污水不倒灌。5.1.1屋面雨水5.1.1.1屋面雨水收集设施主要包括屋面集水檐沟、天沟、雨水斗和立管(雨落管)等,设计方法与要求应符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和《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的规定。5.1.1.2宜选择对雨水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屋面屋面或硬化地面作为收集会用系统的汇水面,不宜收集沥青或沥青油毡屋面的雨水。5.1.1.3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宜符合以下规定:1、宜采用半有压屋面雨水收集系统,也可采用重力流系统;2、大型屋面宜采用虹吸式雨水收集系统,并有溢流措施;3、有条件的地区,宜采用种植屋面;4、应独立设置,严禁与建筑污水管连接。5.1.1.4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和雨水储存设施之间的室外输水管道可按雨水储存设施的降雨重现期计算,若设计重现期比上游管道小,应在连接点设检查井或溢流设施。埋地输水管上应设检查井或检查口,间距宜为25~40m。5.1.1.4屋面暴雨设计重现期不宜小于表中规定的数值:表屋面暴雨设计重现期屋面类型和安全要求设计重现期(a)外檐沟1~2一般性建筑物平屋面2~5屋面积水使屋面开口或防水层泛水,影响室内使用功能或造成水害。10~20屋面积水荷载影响屋面结构安全重要的公共建筑物。20~50[条文说明]5.1.1.4屋面雨水收集系统担负着双重功能:一方面向雨水利用设施输送雨水,另一方面要将屋面雨水及时排走,维护屋面安全,所以设计重现期按排水要求制定,其中外檐沟排水时出现溢流不会影响建筑物,故重现期取值较小。虹吸式系统无能力排超设计重现期雨水,故应取高限值,以减少溢流事故,半有压流系统留有排超设计重现期雨水的余量,故取低限值。5.1.1.5降雨历时按5min计算。当屋面坡度大于2.5%时,或者屋面材质为玻璃、金属时,采用天沟集水且沟沿溢水会流入室内,应按实际降雨历时计算暴雨强度。无资料时可按5min历时降雨强度乘以1.5的系数。5.1.1.6汇水面积应按汇水面水平投影面积计算。计算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的流量时,还应满足下列要求:(1)高出汇水面积有侧墙时,应附加侧墙的汇水面积,计算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相关规定执行。(2)球形、抛物线形或斜坡较大的汇水面,其汇水面积应附加汇水面竖向投影面积的50%。[条文说明]5.1.1.6当斜坡屋面的竖向投影面积与水平投影面积之比超过10%时,可以认为斜坡较大,附加面积不可忽略高出汇水面的侧墙有多面时,应附加有效受水加面积的50%,雨水总量计算时则只需按水平投影面积计,不附加竖向投影面积和侧墙面积,因总雨量的大小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5.1.2屋面集水沟与溢流口5.1.2.1屋面集水宜优先考虑集水沟。集水沟排水能力应经过水力计算确定。[条文说明]5.1.2.1屋面集水沟包括天沟、边沟和檐沟等,是屋面集水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可减少甚至不设室内雨水悬吊管,是经济可靠的屋面集雨形式。屋面雨水集水沟的排泄量应与雨水斗的出流条件相适应。在集水沟内设置雨水斗时,雨水斗的设计泄流量应与集水沟的设计过水断面相匹配,否则雨水斗的设计泄流量将受到集水沟排水能力的制约和相互影响。因此,不应忽视集水沟排水能力的水力计算。集水沟的水力计算主要解决如下问题:(1)计算集水沟的泄水能力;(2)确定集水沟的尺寸和坡度。5.1.2.2屋面集水沟的深度应包括设计水深和保护高度。5.1.2.3檐沟沟底宜水平或具有不大于0.003的坡度,并具有自由出流的雨水出口。5.1.2.4半圆形或相似形状的檐沟设计排水量按式5.1.2.4计算:(5.1.2.4)式中:qdg——水平短沟的排水量(L/s);Az——沟的断面积(设计水位以下的断面积mm2);kdg——安全系数,取0.9。[条文说明]5.1.2.4屋面集水沟往往采用平坡,即坡度为0,按照现有的计算公式则无法计算。本条推荐的计算方法属经验性质,供计算时参考。5.1.2.5矩形、梯形或相似形状的集水沟设计排水量按式5.1.2.5计算:(5.1.2.5)式中:qdg——等效方形集水沟的排水量(L/s,横沟按qdg=3.48×10-5×Az1.25,天沟和边沟时按qdg=3.89×10-5×Az1.25);Sx——深度系数,见附录;Xx——形状系数,见附录;kdg——安全系数,取0.9。5.1.2.6长沟的设计排水量按式5.1.2.6计算(5.1.2.6)式中:Lx——长沟容积系数,见附录。5.1.2.7当集水沟有大于10°的转角时,计算的排水能力应乘以折减系数0.85。5.1.2.8雨水斗应避免布置在集水沟的转折处。5.1.2.9有坡度的长沟内设有多个雨水斗、沟的顺坡长度所增加的排水能力与逆坡长度所减少的排水能力大致平衡时,可按平沟进行计算。5.1.2.10天沟和边沟坡度天沟和边沟可为平沟或有坡度的沟,标称沟坡小于或等于0.003时,按平沟设计。5.1.2.11天沟和边沟上游末端处的最小保护高度不得小于表5.1.2.11中的尺寸。表5.1.2.11天沟和边沟的最小保护高度(mm)含保护高度在内的沟深hz(mm)最小保护高度(mm)<852585~2500.3hz>250755.1.2.12在屋面天沟或边沟中有阻挡物时,断面面积Ad应减去2倍的阻挡物断面积。排水沟断面的计算方法:先假定沟断面尺寸、坡度并布置雨水排水口,然后用以上各节的方法计算沟的排水量与设计的雨水量比较,如果差别大则应修改沟的尺寸或增加雨水排水口数量,进行调整计算。5.1.2.13天沟的排水,应在女儿墙、山墙上或天沟末端设置溢流口。5.1.2.14女儿墙上的溢流口按宽顶堰计算,天沟的溢水按薄壁堰计算。5.2.1.15溢流口宽顶堰计算公式:(5.1.2.15)式中:Be——溢流堰宽度(m);ge——溢流水量(L/s);g——重力加速度(m/s2);M——收缩系数,取0.6。5.1.2.16溢流口薄壁堰计算公式:(5.1.2.16)式中:qe——溢流堰流量(L/s);Le——溢流堰锐缘宽度(m)。5.1.3有压非满流屋面雨水收集系统5.1.3.1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应独立设置,不得与室内污废水系统连接,不得在室内设置敞开式检查口或检查井。5.1.3.2一个立管所承接的多个雨水斗,其安装高度宜在同一标高层。当立管的设计流量小于其排水能力时,可将不同高度的雨水斗接入该立管,但最低雨水斗应在立管底端与最高斗高差的2/3以上。多个立管汇集到一个横管时,所有雨水斗中最低斗的高度应大于横管与最高斗高差的2/3以上。[条文说明]5.1.3.2为了避免当超设计重现期的雨水进入立管时,影响较低雨水斗的正常排水或系统故障对排水能力造成影响,一般高差太大的雨水斗不接入同一立管或系统。本规范条文中堆荐的高差是经验值。5.1.3.3雨水斗应采用65型、87型雨水斗系列,其通水能力见表5.1.3.3。表5.1.3.365型和87型雨水斗的排水能力(L/s)口径(mm)5075100150200排水能力4812~1726~3640~56[条文说明]5.1.3.3雨水斗的最大泄流量由制造商提供,它是根据雨水斗产品标准规定的试验条件取得的数据,设计流量应控制在最大泄流量之内。5.1.3.4雨水斗应有格栅。格栅的进水孔有效面积,应等于连接管横断面积的2~2.5倍。格栅应便于拆卸。5.1.3.5在不能以伸缩缝或沉降缝为屋面雨水分水线时,应在缝的两侧设雨水斗。5.1.3.6同一悬吊管连接的雨水斗应在同一高度上,且不宜超过4个。5.1.3.7多斗雨水系统的雨水斗,宜对立管做对称布置,不得在立管顶端设置雨水斗。5.1.3.8布置雨水斗时,应以伸缩缝或沉降缝作为天沟排水分水线,否则应在该缝两侧各设一个雨水斗。当两个雨水斗连接在同一悬吊管上时,悬吊管应装伸缩接头,并保证封。[条文说明]5.1.3.8规定雨水斗宜与立管对称布置的目的是使各雨水斗的泄流量均衡,避免屋面积水。悬吊管上的负压线坡向立管,立管顶端的负压对悬吊管起着抽吸作用。负压的大小将影响到连接管和雨水斗的泄流能力。若在立管顶端设雨水斗,则将大量进气而破坏负压,影响管系的排泄能力。5.1.3.9多斗悬吊管和横干管的敷设坡度宜不小于0.005。排水能力见表5.1.3.9。表5.1.3.9多斗悬吊管(铸铁管、钢管)的最大排水能力(L/s)管径(mm)水力坡度i751001502002500.023.16.619.642.176.30.033.88.123.951.693.50.044.49.427.759.5108.00.054.910.530.966.6120.20.065.311.533.972.9132.20.075.712.436.678.8142.80.086.113.339.184.2142.80.096.514.141.584.2142.8≥0.106.914.841.584.2142.8注:表中水力坡度指悬吊管末端至屋面的距离(m)加0.5后与悬吊管长度之比。5.1.3.10雨水斗至管道计算节点之间的连接管管径宜与雨水斗规格一致。管道应牢固地固定在建筑物承重结构上。5.1.3.11立管的排水能力见表5.3.11。表5.3.11立管的最大排水流量管径(mm)75100150200250300排水流量(L/s)10~1219~2542~5575~90135~155220~240注:12米高内的建筑不应超过表中低限值,高层建筑不应超过表中上限值。5.1.3.12雨水立管的底部应设检查口,检查口中心至地面的距离宜为1.0m。5.1.3.13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的室外输水管道可按雨水蓄存利用设施的降雨重限期计算。输水管上应设检查井,间距25~40m。5.1.3.14室内雨水管道宜采用钢管或给水铸铁管。当采用非金属管材时,管道和接口应能承受灌水试验水压和0.5MPa负压。5.1.3.15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的溢流排水能力可根据重力供水管道水力计算原理进行复核。5.1.4虹吸(压力)式屋面雨水收集系统5.1.4.1屋面溢流设施的溢流量应为50年重现期的降雨径流量减去设计重现期的降雨径流量。5.1.4.2降雨强度的计算要求具有长期降雨强度重现期的标准气象资料,不得采用外延推求数据。5.1.4.3不同高度的屋面汇集的雨水宜采用独立的收集系统分别排出。5.1.4.4雨水斗的设计流量不得超过产品的最大泄流量,且不宜小于最大泄流量的90%。5.1.4.5安装在平屋面长谷形坡底面上的雨水斗,应采用出口直径不超过DN50,流量不超过6L/s的雨水斗。5.1.4.6悬吊管可无坡度敷设,但不得倒坡。[条文说明]5.1.4.6虹吸式雨水系统的设计工况是满流,系统内包括悬吊管内的雨水流动不受管道坡度的影响,所以横管可以无坡度。5.1.4.7收集系统的安装应方便维修,不宜将排水管放置在结构柱内。[条文说明]5.1.4.7管道放置在结构柱内,特别是不允许出现管道漏水的结构柱内,一旦漏水,很难维修,损害结构柱。5.1.4.8收集系统的管道水头损失计算宜采用海澄—威廉公式。5.1.4.9悬吊管设计流速不宜小于1m/s,立管流速不宜小于2.2m/s,管道流速不得大于10m/s。最小管径不应小于DN40。[条文说明]5.1.4.9悬吊管中的设计流速不宜小于1m/s,是为了保证悬吊管的自清作用。根据国外研究资料,当悬吊管内的流速大于lm/s时,可保证沉积在管道底部的固体颗粒被水流冲走(见《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CECS183:2005)。规定最小管径是为防止堵塞。5.1.4.10系统从末端雨水斗至排出口的总水头损失,不得大于至出水口的几何高度。系统的有效水头应考虑室外埋地雨水管超负荷后雍水水位。5.1.4.11系统中各个雨水斗到系统排出口的水头损失之间的差值,不应大于10kpa。5.1.4.12管材可采用金属管或者给水塑料管。[条文说明]5.1.4.12雨水系统特别是立管中会产生很大负压,金属管没有被吸瘪的隐患,故宜优先选用金属管。5.1.4.13系统的最大负压值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金属管时,不应大于90kPa;(2)采用塑料管时,不应大于80kPa。5.1.5地面雨水5.1.5.1街道、庭院、广场等地面雨水通过雨水口收集接入下一季雨水管渠,宜采用截污雨水口集流。有条件是,道路雨水口可设于相邻的绿地内。雨水口及连接管的水力计算应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相关内容进行。5.1.5.2雨水口宜设置在汇水面的低洼处,或硬化地面周围的下凹式绿地内;硬化地面雨水收集宜采用环保型雨水口。5.1.5.3高架立交桥面雨水可通过桥面雨水口、雨落管收集,设计方法与要求应符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规定。收集的雨水宜采用管道运输。管道及附属构筑物的设计符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和《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的有关规定。需计算系统径流过程、水位变化过程时,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车行道下的最小糊涂厚度应满足承载力要求。5.1.5.4建设用地内平面及竖向设计应考虑地面雨水的收集要求,硬化地面雨水应有组织的排向雨水收集设施。[条文说明]5.1.5.4地面雨水收集主要是收集硬化地面上的雨水和屋面排到地面的雨水。排向下凹绿地、浅沟洼地等地面雨水渗透设施的雨水通过地面组织径流或明沟收集和输送;排向渗
/
本文档为【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