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勤学故事

2017-09-02 6页 doc 18KB 5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54469

暂无简介

举报
勤学故事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他的妈妈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他的好学、懂事值得我们学习。 ...
勤学故事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他的妈妈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他的好学、懂事值得我们学习。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母亲的教导有方也是一个促使他成长的原因 启示:只有认真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天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1] 编辑本段注释 1.逮:到,及 2.资给:资助、供给 3.大学:大学问家 4.愿: 希望 5.致:给 6.得:得到 7.书:读书 8.穿壁:在墙上打洞 9.文不识:人名 10.遂:就 11.大姓:大户人家.有钱的人 12.映:照耀 13.佣:雇佣 14.怪:以...为怪 编辑本段译文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 [2-3]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大学问家。 启示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一件事。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勤奋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编辑本段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2)欲:想要。 (3)暮:晚(为时已晚)、迟。 (4)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动词>点燃。乎:呢。 (5)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 (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 (7)好:努力。 (8)阳:阳光。 (9)少:少年(年轻时)。 (10)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11)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 (12)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孰与:比哪个。 (13)善哉:说得好啊。 善:好,对。 (14)师旷:晋国的乐师。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 (15)安敢:怎敢。 译文 晋平公问晋国的乐师说:“我已经七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乐师说:“晚了,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乐师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点蜡烛一样明亮。点燃蜡烛 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个更好呢?” 平公说:“你说得好啊~” 编辑本段阅读 晋平公年逾七十想要学习,担心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王冕僧寺夜读,选自《宋学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诸暨(1)人。七八岁时,父命牧(2)牛陇(3)上,窃(4)入学舍(5),听诸生(6)诵书;听已(7),辄(8)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9),父怒挞(10)之。已而(29)复如初。母曰:“儿痴(11)如此,曷不听(12)其所为,”冕因去(13),依(14)僧寺以居。夜潜(15)出坐佛膝上,执策(16)映长明灯(17)读之,琅琅达旦(18)。 [1]佛像多土偶(19),狞恶可怖(20),冕小儿,恬(21)若不知。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27),录(22)为弟子(23),遂(24)为通儒(25)。性卒,门人事冕如信事性。时冕父已卒(26),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pi)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27)笑。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学校听学生们读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在脑子里。傍晚回家,他把放牛的事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很生气,鞭打了王冕一顿。不久,他仍然像以前一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呢,”于是王冕离开家,到一座寺庙来居住。夜里他偷偷地走出住处,坐在庙内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映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都是人形土制品,狰狞凶恶,非常恐怖。王冕是小孩子,内心却安然仿佛没看到。 安阳的韩性听说后,感到十分惊异,将他收录学生,王冕很快成为了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人。(后面为新增的)韩性死了以后,韩性的门人对待王冕像对待韩性一样。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赡养。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孩子都聚集在道两旁笑, [1]王冕自己也笑了。 注释 (1)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现诸暨市。 (2)牧:牧牛。 (3)陇:通“垄”,田埂。 (4)窃:偷偷地。 (5)学舍:学堂。 (6)诸生:众多学生。 (7)已:毕。 (8)辄:就。 (9)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 (10)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11)痴:此指一心一意。入迷,痴迷。如此:这样。 曷:通“何”,为什么 (12)听:听从。 (13)去:离开。 [2](14)依:依靠,依仗。 (15)潜:暗暗地、悄悄地。 (16)执策:策通“册”,书本。执策,拿着书。 (17)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油灯。 (1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旦:早上。 (19)土偶:用泥土塑成的佛像 (20)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狞,凶恶。 (21)恬:内心安然的样子。 (22)录:收。 (23)弟子:学生,徒弟。 (24)遂:成。 (25)通儒:精通儒学的人。 (26)卒:死去;死亡。 (27)亦:也。 (28)词类活用:安阴韩信闻而异之。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讶. (29)已而:不久。 编辑本段其它信息 故事评析 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 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 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 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
本文档为【勤学故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