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国古代文书学寻踪

中国古代文书学寻踪

2012-08-17 9页 pdf 618KB 9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73210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古代文书学寻踪 琼州大学学报 (哲社版 ) 1 9 9 4年第 2 期(2 1) 中 国 古 代 文 书 学 寻 踪 龚 春 湘 文书学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产 生 ,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 。 它是一 门源 远流长的古老的学科 。 但真正把文书学当作一 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 , 却是本世 纪二十年代瓢 四十年代之间的事 ; 文书学研究的 日渐走向繁荣 , 则是七十年代末期以后 , 因此 , 它又是一 门方兴未艾的年轻的学科 。 文书学的研究 , 可分为史 、 论 、 式三个领域 。 这三个领域既互相联系 、 互相渗透 、 互...
中国古代文书学寻踪
琼州大学学报 (哲社版 ) 1 9 9 4年第 2 期(2 1) 中 国 古 代 文 书 学 寻 踪 龚 春 湘 文书学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产 生 ,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 。 它是一 门源 远流长的古老的学科 。 但真正把文书学当作一 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 , 却是本世 纪二十年代瓢 四十年代之间的事 ; 文书学研究的 日渐走向繁荣 , 则是七十年代末期以后 , 因此 , 它又是一 门方兴未艾的年轻的学科 。 文书学的研究 , 可分为史 、 论 、 式三个领域 。 这三个领域既互相联系 、 互相渗透 、 互为 依托 , 又分工 明确 、互相区别 、各有侧重 , 共同构成文书学研究的立体态势 。 本文拟 从史的角 度对我国文书学的产生和发展 , 作一点探源寻踪的工作 。 一 、 中国古代文书学的源头 文书学的发展 , 以文书和文书工作的实践为起点 ; 文书学的研究 , 以文书和文书工作的 实践为基础 。 因此 , 文书学的源头 , 必须 从文书和文书工作的实践中去探寻 。 沿着历史的长河溯流而上 , 我们从灿烂的殷商文化中 , 可以看到迄今发现最早 的中国古 代的文书和文书工作 。 在先秦文献中 , 常见 “巫 、 史 ” 并提 。 何谓 “巫 、 史 ” ? 许慎 《说文解字 》说 : “史 , 记事者也 。 ” 可知 “史 ” 是帝王身边记事 的人 , 谓之史官 。 甲骨文中有 “史 ” 、 “大史 ” 、 “卿史 ” 等官 名 , 都是为帝王掌管祭祀的巫 . 巫 以史 名官 , 可知巫即史 , 巫和史是不分的 。 据董作宾 《甲骨文字沿革例 》 , 甲骨文的 “贞人 ” 就是 占 卜的人 , 既是为商王预测吉 、 凶 、 祸 、 福的巫 , 也是商王身边的史官 。 甲骨文中还有 “帝史 ” 、 “帝史凤 ” 之类的 卜辞 , 其 中 的 “史 ” , 就是上帝使者的意思 , 即上帝派到商王身边的史官 。 这些史官分管国务活动 、 发布商王命令 、 主持祭祀 、 预测吉凶 、 传达上帝 旨意 、 负责信息沟通的工作 。这些事情 用今天的 话概括起来说 , 都属于 “文秘工作 ” , 这些 “巫 、 史 ” 就是中央机关的文秘工作者 。 从这个 文秘班子的结构和分工来看 , 殷 商 时 代 的文书 和文书工作 , 已经达到相当成熟和发达的程 14 3 度 。 其构成和分工 , 可用图解表示 : 者作工文秘 、,苦 !I卜11)r ! !史官 谧 ! }七 — 《说文解字 》: 记事的人 巫—申骨文 r , 、 二 南 , 二 . , , , 、 , 1 1 男乙 、 / 、夕乙 、 外卜.夕乙 : 月乌 曰 匀寸 1、口 口U / 、〕官 名 雀 } 七贞人 : 占 卜的人 仁卜辞 : —帝史 、 帝史凤 : 上帝的使者这些古代的最早的 “文秘工作者 ” , 集史与巫于一身 , 既要为商王言事 , 在王与民之间 上传下达 , 又要托鬼神以陈政事 , 在神与人之 间起沟通作用 . 他们不仅是文化的垄断者 , 而 且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 。 商代一些著名的执政官 , 如伊尹 、 巫盛 、 傅说 甘 盛等 , 都是很有权威的巫史 , 在中国古代文书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 殷商时期的文书 , 已有一定的程式 , 如一篇完 整 的 甲骨文 卜辞 、 分为 “前辞 ” 、 “命 辞 ” “占辞 ” 、 、 “验辞 ” 等四个部分 。 ‘ 殷商的文书工作 , 已有初具规模的文书案卷整理和归档程序 。 《尚书 · 多士篇 》记载 : “惟殷先人 , 有册有典 。 ” 足见当时的文书已较为完整 。 现在所见到的殷商甲骨文 , 记 载着当时奴隶主阶级管理国家政治 、 经济、 军事等活动的情况 , 都是商代的公务文书 , 是迄 今 发现的中国最早 的文书档案 。 但是 , 摆在人们面前的这些殷商文书档案仍然未免给人一种 “无源之水 ” 的感觉 。 从历 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 , 它必然有所继承 , 才能发展到如此的规模和如此成熟的程度 . 有理 由相信 , 尽管它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书档案 , 但它未么毓是最早的文书档案 , 在商之前的 夏 , 甚至在夏立 国之前的黄帝时代 , 是否已经出现了文书和文书工作呢 ? 我们知道 , 文书的产生需要两个基本条件 , 一个是作为文书物质 基 础 的 文字符号 , 一 个是作为文书对象的信息资源 。 这两个熟件在夏和夏立国之前的黄帝时代就已经具备了 . 因 而 , 在夏和黄帝时代 , 已经有文书和文书工作的出现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 只是尚待考古工 作的证实 。 所以 , 从实践的观点看 , 文书学的源头似乎可以追溯到更早和更远 。 由此可知 , 中国古代文书学的发源 , 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 殷商时代 的文书学只是这漫 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有案可考的阶梯 . 向历史的深处探寻 , 澳许还有更早更远的第一个和 第二个阶梯 , 那才是真正的中国古代文书学的源头 . 一 午 一 二 、 , 中国古代的公务文书 文书和文书工作的生产 , 虽然是为了适应社会交往的需要 , 但首先是为了适应国家实现 统一意志的需要 。 因此 , 在中国古代文书学史上 , 最早产生的是公务文书 。 今天从甲骨文中 看到的殷商文书 , 都是关于战争的胜负 、 生产的丰歉 、 天时的吉凶 、 奴隶的顺逆等关于国家 治理 的官方文书 。 《尚书》所录关于周朝的六种文书 , 也都是官方文书 , 其中 : 誓 , 用之于军旅 ; 祝 , 用之 于典礼 、 祭祀 ; 1 4 4 浩 , 用于天子训诫 、 勉励巨民 ; 盟 , 用 于天子与诸侯 、 诸侯与大夫之间向神盟誓的盟约 ; 政典 , 用于记载国家政治活动和常法 ; 谱谍 , 用于记载民族世系及人物事迹 , 战国以前 , 只有官方文书 , 没有私人文书 . 商 、 周史官 “掌官书以赞治 ’ , 到了战 国时 期 , 出现了被称之为 “士 ” 的知识分子阶层 , 他们活跃于社 会 政 治 舞台 , 上书干求 , 游说 .政治主张 , 遂出现了私人文书 。 为了区别 官 文 与 私文 , 才出现了 “官书” 、 “官文书” 、 “公文” 等词汇 . “公文” 一词出现于何时 , 一时难考 , 最早 见 于 南 宋史学家范哗 《后汉 书 、 刘陶传》 : “但更相告语 , 莫肯公文 。 ” 私人文书的出现 , 是中国古代文书学的一个发展 , 不仅增加了文书的品种 , 丰富了文书 学的内容 , 而且在助进社会交往和 国家治理方面 , 也发挥 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 但是 , 作 为文书学的主体 , 作为文书学研究的重点 , 始终不是私人文书 , 而是公务文书 . 中国统一的封建制国家 , 始建于秦 , 巩固于汉 . 秦汉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统一的中 央集权制 时代 。 由中央 、 郡 、 县三级构成的封建统治网 , 要求有相应的文书和文书工作 , 作 为控制全 国 , 加强沟通联系的手段 , 因而公务文书也空前地发展起来 . 秦汉时期公务文书空前发达的标志 , 一是文书数量增多 , 二是文书种类增多 。 据说秦始 皇每天要批 阅六十斤竹简文书 , 可见文书数量之多 . 汉代文书数量更多 , 据 《汉书 ·刑法志》 记 载“ : 文书盈于几阁 .典者不能遍睹 。 ’文书种类 , 秦始皇的下行文有制书和诏书两种 ,《史 ·记》 奉始皇本纪》《史记 ·奏始阜本纪》载 : ‘命为制 . 令为诏 。 ”汉代君主加策书和戒书两种 , 蔡琶《独 断》载 : “汉天子命令 ,一 日策书 , 二 日制书 , 三日诏书 , 四日戒书 . ” 上行文 , 秦代只有奏 , 汉 代增加 到 四种 , 蔡岂 《独断》载 : “凡群臣上书天子者 , 一 日章 , 二 日奏 , 三 日表 . 四日驳议 . ” 秦汉以后 , 公务文书的数量 , 代有增加 ; 公务文书的种类 , 各有增减更替 , 总的趋势是 增多一一完备一一繁琐 。 皇帝的下行文 , 唐宋增加到六种 ; 臣僚对皇帝的上行文 , 明清增加 到十种 . 据说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 日到二十一 日的八天中 , 明太祖竞批阅了一千六百六十件 奏折 。 刑部主事茹太素写的一本奏折长达一万七千字 , 写到一万六 千 五 百 字时 , 才接触本 . 当时公务文书的繁杂 , 由此可见一斑 。 中国古代公务文书的整体系统由皇帝给臣僚的下行文书 、 臣僚给皇帝的上行文书 、 官暑 之间 的往来文书三部分构成 . (一 ) 皇帝的下行文书 , 主要有浩 、 诏 、 册 、 制 、 命 、 救 , 历代各有更名 , 都本于此 。 谙始于周 . 《尚书 · 周书》 载有 《大浩》 、 《小浩》 、 《康王之浩》等十二篇 , 周之浩 命 , 为宣布政教的文书 。 秦 、 汉一度废用 , 唐宋以后用于任免官吏、 褒贬功过 、 封赠家室 . 诏 始于周 , 用为君告于臣 . 秦代用为布告臣民 , 唐 、 宋废止 , 元代复用 , 明、 清用 于 宣布重 大政令和隆重庆典 。 册 源于周代的策命 , 用于封册 . 《周礼》 载 : “凡命诸侯及公卿 、大夫 , 则策命之 . ’ 秦 曾废用 , 汉以后定为四大诏命文书之一 , 用于任免封册 . 曹魏改策书为册书 , 沿用至清 . 制 先秦以王言为 “命” , 秦统一后改命为制 , 改令为诏 。 《光绪会典》 载 : “凡大典 宣 ,示百寮 , 则有制辞 。 ” 可见制为颁布重要时所用的命令性文书 。 1 4 5 救 源于汉 , 是以皇帝的名义授给地方官员的凭证文件 _ (二 )大 臣给皇帝 的上行文书 。 臣潦上书皇 帝陈情言事 、 处理公务的上行文书 , 统称为 奏疏 。 刘鳃 《文心雕龙》载 : “ 自汉 以来 , 奏事或称上疏 。 ” 类另lj主要有奏 、 表 、 启 、 揭贴 、 题本等 。 因是进呈皇帝御览的文书 , 故行款格式 、拾头 、避讳制度极严 , 遣词造句十分优美 . 奏 始于秦 。 凡大巨对政事有所批评 、 建议 , 或对官吏进行弹豹 , 均可使用 。 唐宋时称 为奏疏 、 奏议 , 明代称奏章 、 奏术 。 清代规定 , 官员上今皇音 , 公事 甲题木 , 私事 用奏本 。 表 始于汉 , 是大 臣 向皇帝陈情 迷 事 的文书 。 自东汉以后 , 凡论谏 、 劝请 、 推荐 、 陈 谢 、 弹 劲等 , 皆用表 。 六朝始有贺表 , 文尚骄体 。 元代实贺表文称为表章 。 明代庆贺又增加 笺文一种 。 启 始 于魏晋 , 是大巨向皇帝陈倩述事的文 书 . 与李 、 奏相类 门 , 自瞥至明 , 专用于向 皇太子言事 。 清废止 。 揭贴 揭贴之 名 , 宋已有之 。 作为正式文书则始工门代 。 几有密奏或奉 旨对答者 , 皆称 为揭贴 。 又按明制 , 臣下题奏事件 , 除具正本外 , 仍须照缮 glJ 本 , 达于所司 , 谓之揭贴 。 可 见 明代揭贴 , 已兼作正副两本用 。清沿明制 , 凡进思 、 奏本章 , 随大部要附揭帖至少三份 , 一 份存通政使司 , 两份送有关部 、 科 , 近似于现在的 “抄送 ” 。 揭帖的内容与题 、 奏相同 , 作 份在于使有关部门尽早了解本章内容 , 提前准备 , 以便在木章批下来后能及时施行 。 题本 始于明代 , 永乐二十二生 (公元 1 4 2 4年 ) 规定 : ‘书者司有急切机务不得面陈者 , 许具题本投进 ; 若诉私事 , 乞私恩者 , 不许 。 ” 虽 是 公 事 而循例奏报 、 奏贺者 , 只许用奏 本 。 清沿明制 , 但使用范 围相反 : 重大机密事务须 用 奏 析 封 寄 上 陈 , 而 循 例 公 事则具 报 。 题本有部本 、 通本之分 。 在京各部 、 院 、 寺 、 监等衙门的题本 , 叫部本 ; 外地官 员的题 本 , 。叮通本 。 部本径送内阁 ; 通本先递通政使司再转送内阁 。 内阁根据题本所 题事项 , 进行 票拟 , 提出处理办法 , 夹 于本 内呈上 阅览 。 皇帝允准发下后 , 批本处和内 阁先后照票签上所 拟文字 , 用满 、汉文 以红笔写于本面 , 称为批红 。题本经过批红 , 又叫红本 . 然后抄发六科执行 。 (三 )官署 往来的文书 , 种类繁多 , 历代因政治需要不 同 , 各有兴废 , 文种 名称也各有 更异 。 如作为上行文书的呈文 . 宋称呈状 , 元谓之呈 , 明复称呈状 . 清称呈文 ; 下行文种 , 唐 代 的符 , 宋改称帖 。 也有历代相沿不改者 , 如状 。 伏起源较早 , 刘鳃在 ((文心雕龙》中把它 列为 “万民达志 ” 的文种之一 , 说 : “状 , 貌也 。 体貌本原 , 取其事实 。 ” 是说 明情况时使 用的 , 历代沿用其名 , 至今不 变 , 不 过因内容和目的不同而略有差异 : 百姓向官府有所请求 时称察状 ; 诉讼时 , 原告所具状纸为告状 , 被告进行 申诉称诉状 , 与今天的诉状和答辩状 , 本同而末异 。 中国古代官署之间往来的公务文书 , 如不考虑其名称更异 , 可作如下统计 : 上行文 有 : 刺 、 蝶 、 申、 呈 、 喋上 、 碟呈 、 碟呈 上 、 咨 呈 、 呈 文 、 申 状 、 诉状 、 申 文 、 详文等 , 共十三种 。 下行文 有 : 令 、 符 、 教、 告 、 帖、 翻、 豹付 、 翻文 、 下 帖 、 故碟 、 指挥 、 照会 、 牌 文等十三种 。 平行文 有 : 移 、 遗 、 刺 、 关 、 咨 、 咨报 、 平咨 、 移会、 平关 、 平碟 、 故膜 、 交片、 关 文 、 照会等 , 共四十种 . 14 6 三、 中国古代的文书制度 对于统治阶级及其治理下的国家和社会 , 文书是指挥一切 , 联系 、 协调各个方面和沟通 信息的不可替代的书面工具 ; 以文书为物质对象的文书工作 , 既是构成 国务活动的重要组成 部分 , 也是使国家机器遵循统一意志有效运转 的纽带 。 从奴隶制 国家的殷商 , 到封建制 国家 钓历代统治者 , 对文书工作无不予以高度重视 。 为了充分发挥文书和文书工作在国家统治中 的重要作用 , 历代政权都建立了自己的文书制度 , 并在沿袭前朝制度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有 所改进和提高 。 总 的说来 , 在机构的设置和制度的建立方面 , 唐 、 宋两朝 , 渐臻完善 ; 在文 书档案 的管理 、 利用方面 , 元 、 明、 清三代 , 则有较多建树 。 (一 ) 文书工作机构 , 从 现存史料来看 , 殷商以迄战 国 , 但有史官的记述 , 未见史官署的记载 。 殷商时代的巫 史 , 就是当时的文秘工作者 , 但未见其组织机构 。 周代史官有较细致的分工 , 并形成一定的 组织统率关系 , 但也没有文书工作的专门机构 。 战国时期的左徒 , 司秘书之职 , 有官无署 , 也没有机构 。 战国的秦 , 建有 “书府 ” , 是隶属于史官的文书档案库 。 虽不是 全面负责文书工作的专 门机构 , 但应视为中国文书工作机构的发端 。 秦代的文书工作机构分为外廷和内廷 。 外廷设在垂相府内 , 是垂 相府 的附设机构 。 其人 员设置 , 除垂相的私人秘书 “ 主簿 ”外 , 另设御史大夫 , 作为领导秘书工作的官员 。 《通典 , 职官》 谓 : “秦无司空 , 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 。 ” 《后汉书 、 仲长统传》 亦称 “秦兼并天 下 , 则置承相 , 而贰之 以御史大夫 ” 。 内廷是皇帝的的私人文书工作机构 , 名日 “少府 ” , 设尚书令 。 《通典 · 职官》说 ; “秦时少府遣吏四人 , 在殿中主发书 , 谓 之 尚 书 。 尚 , 主 也 ” 。 故尚书又称主书 、 掌书 。 皇帝的诏令由尚书转给垂相府 , 或同时下达压 相 和 御 史大 夫 ; 地方的公文由垂相交尚书转呈皇帝 。 秦 以后各朝的文书工作机构 , 在沿袭前制的基础上 , 各有变易 , 发展到魏晋南北朝 , 形 成三省负责制 ; 隋唐袭用而有所发展 , 形成 “ 中书出令 , 门 下 审 议 , 尚书执行 ” 的连环系 统 。 中书省代皇帝草拟命令 , 制定文件 , 掌决策权 ; 门下省负责审议文件 , 掌封驳权 ; 尚书 省下设六部 (吏 、 户、 礼 、 兵 、 刑、 工 ) 作为行政管理机关 , 负责收发 。 处理文件 , 掌执行 权 。 三省工作组合在一起 , 形成一套完整的公文运转程序 。 唐太宗告诫 臣下说 : “ 国家本置 中书 、 门下以相检察 , 中书诏救或有差失 , 则 门下当行驳正 ” , 若 诏 救 不 经审查 , 随便颁 发 , 则为 “兆民之深患 , 此亡国之政也 ” 。 可见当朝统治者 的良苦用心 。 宋代沿袭三省制 , 而 于 中 书 省内又增设了一套分工更细的机构 : 除负责收发登记文书 的 “主事房 ”和负责催办文书的 “催驱房 ”外 , 还有一些 专门机构 , 在规定职责以外 , 凡属 无成法可依而 又需要办理 ,的事 , 都由这些专门机构分别 负责处理 。 文书工作机构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唐代的 “队使院 ”和明代的 “通政使司 武则天当政 , 在中书省设巨使院 , 凡臣民有冤屈 , 或有匡政补过的意见 , 都可将诉状投 入 巨 ( g ui 小箱子 ) 。 这一举措可说是中 国 历 史 上中央机构申 专 门 处 理 “信访工作 ” 的 14 7 部门 。 明代洪 武十年设置 的 “通政使司 ” 与唐代 “阮使院 ”有类似之处 . 朱元璋说 : “政犹水 也 , 欲其 常通 , 故以 ‘通政 ’名官 . ” 所以他对通政使 司要求很严 : “审命令以正百官 , 达 幽隐以通庶务 , 当执奏者无忌避 , 当驳正者勿阿随 , 当敷陈者毋隐蔽 , 当引见者毋留难 。 (二 ) 文书制度 文书制度的建立比文书工作机构的设置要早一些 。 战国无专职的文书工作机构 , 却有了 一系列的文书制度 , 主要有三 。 一是撰文制度 : 凡公事必须撰写公文 。 《秦律》 规定 : “有 , 笋请也 , 必以书 。 毋 口请 , 毋羁请 。 ”二是用印制度 : 凡国君下令 , 公文往来 , 都必须加以 印封 。 三是邮骚制度 : 为 了适应政治 、 军事活动的需要 , 在大道上每隔三十里设释站 , 备良 马固车 , 专门接待来往官吏 , 负责传递公文 。 秦汉 以后 , 历代文书制度, 各有沿袭和 发展 , 对公文处理的各个环节 , 从 拟制到传递 、 承办 , 都有严格的规定 。 公文的拟制 , 自东汉蔡伦发 明造纸 术以后 , 遂大量地用纸书写 , 并从而产生用纸制度 。 用纸制度主要规定纸的颜色和尺寸大小 。 皇帝的浩 救或臣僚的表奏 用纸 , 皆为黄色 。 用 纸尺寸的大小 , 历代有不 同的规定 , 以 明制为例 : 奏木纸高一尺三寸 ; 一 、 二品衙门纸高二 尺五寸 , 长五尺为一等 , 四尺为一等 , 三尺为一等 ; 三 、 四品衙门又有不同 , 不胜枚举 。 文书用字的格式化 , 从秦开始 。 如皇帝 自称 “联 ” , 臣称帝皇为 “陛下 ” 。 秦时上书皇 帝 , 开头用语为 “ x 官 x 名味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 ” , 结尾用语为 “ x 人昧死再拜 以闻皇帝 陛下 ” 。 汉承秦制 。 王莽篡位 , 开头改 “昧死 ”为 “ 稽 首 ” , 结 尾 改为 “顿首顿首死罪死 罪 ” ; 南北朝后逐渐改为开头用 “ x 官 x 名言某事 ” , 结尾用 “ x 官以 闻 ” ; 清代旗籍官员 用 “奴才 ” 、 “奴辈 ” 白称 , 也是制度规定 的 。 与此相关的是避讳制度 。 避讳是 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 , 起于周 , 成于秦 , 盛于唐 , 至清代愈演愈烈 。 在书写文书或说话时 , 凡遇到与皇家 名字相同或相关的字 , 须改用它字代 之 , 以为 回避 , 否则要遭杀身之祸 , 谓之避讳 。 与避讳相关的有拾头制度 。 在公文撰拟和书写时 , 凡遇皇帝字样 , 则另起一行 , 并高出 一格书写 , 叫做 “抬头 ” . 抬头制度是封建等级制度在公文书写形式上 的体现 , 始 于秦始皇 纪功刻石 , 以后各代沿袭 , 清代最盛 。 公文 的办理过程 , 历代都规定 了严 格的时限 。 以唐代为例 , 公文的抄转 , 以纸张计算 . 每幅六行 , 每行二十四 格 , 在二百幅以下的给二 日时间 ; 二百幅以上的 , 每二百幅加一天时 间 , 最多不超过五天 . “军务急速 ”的公文 , 要求 “当 日并 了” 。 超过时限 ,称为 “稽缓 ” , 按律惩处 。 公文的会签判署 , 由主管部门负责 。 《唐律》规定 , 五品 以上官吏判署公文时画 “可 ‘ 字 , 六品 以下画 “闻 ”字 , 不得紊乱 . 会签经三人以下一天 , 四人以上考两天 . 大事增加一 天 . 会签过程不得超过三天 . 超过时限 , 称为 “稽程 ” . “官文书稽程者 , 一 日答十。 日常公文承办的时限 , “小事五 日程 , 中事十 日程 , 大 事 二 十 日程 ” 。 稽 程 者 按 章 论处 。 用印制度 , 自古有之 . 清人朱简 《印章要论》认为 : “印 始 于 商 , 盛于汉 ” . 迄于春 1 4 8 秋 , 印玺并称 , 无君巨之分 。 至秦 , 天子印始称玺 . 文书保密制度 , 为历代所重视 确 据传姜子牙发明 “隐符 . ”在战斗中与周文王通信 , 可视 为军事文书最早的保密制度 . 历代统治阶级对子泄密的处理都很严厉 , 限制泄密的措施也很 产格 。 例如宋代对掌管机密的官员 , 既不准私出访问 , 也不准接见客人 . 古代文书的传递 , 靠步马驰驱 。 由于中国幅员宽广 , 逐渐形成邮释制度 . 邮释制度在战 ‘咽已发展得较为完备 , 至唐得到空前的发展 。 唐代的官邮交通线 , 以长安为中心 , 向四方辐 射 , 直达边境 . 在主要交通线上 , 每三十里设异站 , 全国有异站一千六百多处 , 服役人员五 芳以上 。 邮骆分为陆释、 水异、 水陆兼释三种 , 各释站建有骆舍一 , 配有异马、 异驴、 释船二 异阳 。 传递速度 , 紧急文书 日传三百里以上 。 、 与邮异制度配套的还有牌符制度 。 牌符既是传递文书的证明 , 也是缓急时限的标志 。 周 代使用竹符和铜符 , 秦汉用铜符犷唐代有银符和纸异券 , 宋辽金完用木牌和金牌 。 (三 ) 文书档案 一 ’ - 文书档案是文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书学史上占有可观的一页 。 本文在论述中国古代文书工作机构时 , 一 曾提到战国秦所建的 “书府 ” , 那是中国历史上 最早的专用文书档案库 。 古代把文书档案和图书混为一该 . 《文献通考》记载 : 五代十国时 一 “后汉图书在东观 , 桓帝延熹二年 , ‘始置秘书监一人 , 掌典图书 , 古今文字 , 考合异 同 , 属 太嘴 , ”这里的 “图书 ”就包括宫廷文书档案秘籍 , 所谓 “秘书监 ”就是宫中机要文书档案 管理人员 . 宋代枢密院的 “编修官 ”也是兼负责文书档案管理和编篡整理工作的官员 . 宋代 龙图阁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家档案图书馆 。 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从唐代开始分工 , 至元代 日趋完善 . 元代的文书承办及立卷制度是 根据 “至元新格 ”条款于大德元年 ( 1 2 9 7年 )规定的 。 按这个规定 , 处理完结的文书 , 必须经 过监察照刷以后 , 才可以编于架阁 , 归档管理 。 文书登记和结卷 , 均要区别新案和 旧案 . 如 果是 !日案 , 一定要和前件粘连一起结卷 , 如果是新卷 , 即另行立定卷宗。 无论新案 旧案 , 均 须一案一卷 , 卷宗上的贴签 和 收 文 上的标题事目必须一致 , 以防止 “埋没漏报 ”卷宗的弊 端 。一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收集 、 保护和 利 用 文 书档案资料 . 据 《明史》记载 , 元帅徐达 “入元都 , 封府库图籍 ” 、 “令指挥张胜以兵千人守宫殿门 ” , “禁士卒侵暴 ” 。 同时对元 代中央各机关 、 学府、 一史院等部门的天文 、 地理、 户 口等各种文书档案材料 , 也进行了广泛 的收集 . 此外 , 还注意先代投明人员的档案收集 . 这些文书档案 , 为后来编修 《元史》提供 了第一手材料 。 ‘ 明代对钱粮户籍档案的保存 , 尤为重视 。 《明洪武实录》卷四九载 : “上命中书省臣 : 凡行郊祀礼 , 以天下户g 钱粮之籍陈于台下 , 祭毕 , 收入库内藏之 ; 其天下城池 山川地理形 胜 , 亦皆图以成书 , 藏之内库 , ‘以垂久逸。 “ 明代对档案的保管条件也根重视 , 在中央和地方普遍建立架阁库 , 还建立了不少保存档 案的大型库房 , 如洪武初年建立的大本么 一后湖黄册库 , 世宗嘉靖年间建立的皇史衰 . 再如呐阁大库 、 古今通集库等 . ’ 一 丁 , _ 一 清代重视文书档案资料的收集和利用 , 做了大蛋工作 , 其中计有五项重大工程 . 丁4 9 (一 )利用档案编史修志 。 顺洽、 康熙年间 , 为修明史 , 一 对明代档案进行了广泛收集 。 康熙帝曾多次下谕征集明代档案资料。 《三朝国史》就是利用倩初三朝的文件编著而成的 。 各府州县均普遍收集、 $lJ 用当地的档案 , ‘ 编修了地方志 。 ‘ (二 ) 利用档案编纂军事文件汇编 , 以作行军打仗 、 征战用兵之参考和指导 . 康熙二十 一年八月 , 谕令编成 《平定三逆方略》二 、《平定朔漠方略》等书 。 后来又陆续编成 《开国方 略》 、 《临清方略》等近二十部军事书籍 一这些书籍对今天研究清代军事史具有重要参考价 值 。 . - - - 、 - (三 )利用档案资料编纂典章制度和政令汇编 , 以作为管理政务的根据和参考 。 为了编 尹修 《清会典》 , 曾多次颁发 《行移档》征集档案_城利用档案编修了 《中书典故汇纪》等书 , 户 (四 ) 利用档案编修实录和起居注 。 清代设有专为每个皇帝编修实录的实录馆 , 如仁宗 实蒙就是利用大内、 皇史康 、 内阁、 盛京所藏红续本 、 黄续本等各种档案编写而成 。 清代还 设有起居注馆专为每个皇帝编修起居注 , “记注体例 , 先 裁 起 居 , 次谕旨 、 次题奏 , 次官 员 引见 ”档案资料涉及各府 、 院 、 处 、 旗、 营 、 寺 、 监 . (五 )利用档案纂修玉碟 、 增修世爵谱册以备查考 。 四 、 中国古代统治者和文书工作者 由于文 书工作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 中国古代统治者对文书人员的要求很严 , 尤其是出纳帝命的枢密机关 , 对文书工作人员的考察和挑选, 更为严格和谨慎 。 汉代 , 先从官员中挑 选出文笔才华俱佳者进入尚书台 , 须经三年的实践考察 , 才能从尚 书郎中过渡到尚书侍郎 。 三国时 , 魏国尚书郎补缺 , 从所举孝廉中挑选出五个具有文犊工作才能的人 , 经过严格 的考察 , 然后封奏其姓名 , 从中录取一人拭被录取 者 年 龄须在五十岁以下 , 既要有文笔才 华 , 又要能谨慎办事 。 、 , 一 _ 唐太宗李世民在藩期间 , 曾作过尚书令 , 深知文书工作的重要 厂, 他对文书工作提出的要 求更切 中要害 。 据 《页观政要 , 政体》记载 , 他要术 中 书 门下的官员 ’ “灭私询公 , 一 坚守直 道 , 庶事相启沃 , 勿, 上 下 雷 夙 ” , 据 一 ⋯《唐会黔 记 载 , 他还 具 体要求文秘人员 “敢于谏诊 ” 。 他认为 “中书门下 , 机要之司一 , 摧 才 而 居 一 , 秀任实重 ” , “若惟署诏救 , 行文书而 巳 , 人谁不堪 ? 何须简择 , 以相委付 ,’t 、 因此 , 她明令提出: “自今诏救 , 如有不稳便 , 必须 执言 , 无得妄有畏惧 , 知而寝默 ” , 更不得 “阿旨顺情 , 唯唯相尚 ” . 另据 《资治通鉴》 记 载 , 他还要求中书舍人在处理军国大事时 , ⋯都必须在客件上 甲各抒己见 , 杂署其名 ” · 对于 已经发出的文件 , 匆发现有错误 * 一必须及时 “奏而正之 一 ” ‘⋯_ 由一于历代细者对文书工叔员俨格挑选 , 使许孙政航服森得以进脑家政权的高层机关 , 显露才华 ‘ · 从战国的屈原犷蔺相如 、 吕不韦到秦汉的李斯、 霍光 、 桑弘羊到 唐宋的魏征 、 韩愈 、 柳宗元以及苏氏父子 , 可谓代有人才 , 史不绝书 , 而以唐代尤为突出 。 、 初唐时魏征 , 先在李建成手下当洗马 , 后被李世民收去作主簿 , 都是文秘人员 , 因德 、 才、 智、 能兼备 , 升为宰相之职 。 其他如房玄龄 、 杜如晦 、 长孙无忌等 , 曾分别当过记事参军 、 . 1 5口 兵曹参军 、 典签 , 都是文书人员出身 , 书法家虞世南 , 由于他搏闻强记 、 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 。 学富五车 , 被太宗称为 “行秘书 , 为徐敬业做文书时写的 《讨武鉴檄》 , 连武则天看了 曾任唐太宗秘书监的著名 ” 。 初垂四杰之一的骆宾 。 大诗人李白被唐玄宗诏为翰林学士 , , 也发出 “承相安 得 失 此 人 ”之 兵曹参军和左拾遗等秘书官 。 成为皇帝身边的高级文书人员 。 杜甫也先后担任过 王叹 著名边塞诗人高适 、 边塞诗的 。 一代名相张九龄、 权德舆 岑参就是在当军队文书掌书记时写出大量 、 李德裕也都从事过一般的文书工作 帝王身边的文秘人员 , 都是帝王的 事 , 但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则种种不一 。 “左右办事 ” , 不同程 度 地 掌管机要 , 参与军国大 第一种情况是人们所称道的 “明君得良相 ” , 犹鱼之得水 为巩固帝王政权 , 推动社会发展 , 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种情况是良相遇昏君 , 往往小人得势 , , 能够 “灭私拘公 , 坚守直道 ” , 良相遭排斥 , 较早的例子可举屈原 。 屈原初 任楚怀王左徒 ,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 以出号令 ; 出则接遇宾客 , 应对诸侯 伙 , 为怀王尽心 蝎力 , 后因小人谗陷 , 终为怀王忌恨 , 被排挤出朝廷 , 怀沙沉江 , 饮恨泪罗 。 第三种情况是昏君惑于奸臣 , 造成朝政腐败 , 国力衰颓 , 生灵涂炭 , 亡国灭君 。 历史上 由于宦官 、 外戚专权 , 造成良臣被杀 , 皇帝沦丧的事例 , 屡见不鲜 .
/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文书学寻踪】,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