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一)山东人民版知识精讲

2017-10-23 20页 doc 41KB 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905

暂无简介

举报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一)山东人民版知识精讲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一)山东人民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一)山东人民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诗歌鉴赏(一) 诗歌鉴赏的规范答题: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是E 级,鉴赏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近几年的考查情况来看,有时侧重于语言、形象、表达技巧中的一点,有时兼而有之,唐宋诗词是诗歌鉴赏设题的重要内容。许多同学对诗歌鉴赏题型感觉无从下手,学习了大量的鉴赏术语,也了解鉴赏的基本技巧,甚至于完全能够读懂诗歌,了解答案之后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似乎相...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一)山东人民版知识精讲
高一诗歌鉴赏(一)山东人民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一)山东人民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诗歌鉴赏(一) 诗歌鉴赏的规范答题: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是E 级,鉴赏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近几年的考查情况来看,有时侧重于语言、形象、表达技巧中的一点,有时兼而有之,唐宋诗词是诗歌鉴赏设题的重要内容。许多同学对诗歌鉴赏题型感觉无从下手,学习了大量的鉴赏术语,也了解鉴赏的基本技巧,甚至于完全能够读懂诗歌,了解答案之后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似乎相差无几,但往往总不能达到满意的分数。以至于在考试时留至最后一点时间匆忙作答甚至干脆放弃题目。如何使学生在有了一定的诗词鉴赏基础与能力的条件下,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里准确作答,紧扣得分点,避免不必要的失分呢,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快速抓住考查诗歌的特点,准确审题并能够规范的答题。 一. 全面、准确的审题。正确审题是学生规范答题的前提条件,鉴赏诗歌可以从以下步骤入手:读诗题——看作者——析诗歌——观注释——审题干。 1. 从诗题把握诗歌主体内容。题目可提供给读者多方面的信息,有些题目甚至是答题的关键点,而这又是学生在做题时极易忽略的。 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从题目中可看出诗歌的体裁如“吟、歌、行、咏”等,就能够大体上分析出诗歌的表现手法,“登、览、过、望、送、寄”等字眼带很强的动作性,往往写景叙事,写见闻感受。有的诗歌题目能够体现诗歌的意象,概括出诗歌的主要内容。古诗中有很多固定的意象,表达了相同或者相似的含义。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了解送别诗以及送别的地点人物等;《暮江吟》就该知道是写晚上在江边吟诵,抒发心中的情感;《月夜忆舍弟》可看出是怀人之作,并点明了环境;《山居秋暝》写的是住在深山中感受秋天傍晚的情趣;《过华清宫》是见古迹生发出的思考;杜甫的《春夜喜雨》,“雨”就是诗歌的意向,即思想感情的载体。“喜”主要描写和抒写了这场及时雨来临时的喜悦之情。“夜”点明了下雨的时间,更突出了对那细细的雨丝默默飘洒,点点滴滴地奉献给大地,悄然无声地滋润着万物性格的喜爱。 2. 知人论世,根据作者及创作背景了解诗歌大体内容及表现手法。 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很有帮助。譬如李白清新飘逸的浪漫主义创作特色必然在表现技巧上有所体现;杜甫由于所处社会的动荡以及个人经历的坎坷,使其诗歌大多体现忧国忧民的主题,表现手法为现实主义,风格沉郁顿挫;苏轼虽命运多舛却心胸开阔、旷达,词风雄健豪放,意境开阔,但也不缺乏清丽的婉约词(十年生死两茫茫)。陆游的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抑郁,收复失地、希望有所作为的壮志使其诗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这些都是同学们所熟悉的,完全可以以此为依据对诗歌作大胆的推测,当然也不可忽略创作背景的提示作用,那是更准确的创作依据。 3. 分析诗歌主体内容,依据高考考查的重点重在从意境与结构入手,准确把握诗歌内容。 具体分析诗歌内容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诗歌主要是通过诗歌中的“人、事、景、物”等意象表达个人情感,寄寓个人情怀的。同学们要通过联想和想象以诗人的身份深入诗境,通过提炼诗歌中的带有主观感情的客观意象以及直接表述作者思想感情的“情眼”,抓住诗歌 用心 爱心 专心 的内核,透视诗人丰富、深刻的内心世界。如 绝句两首(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写了色彩丰富的四种景象,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映衬,其中一个“欲”字,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赋予花朵摇曳多姿的动感的特点。 (2)这首诗是诗人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简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作者面对如画之景,勾起了漂泊伤感,最后一句流露出归心殷切的思乡之情。 4. 审结构。 古典诗词的一般结构是先写景后抒情。写景是为了后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为后文的抒情打下基础。景物可以通过色彩的冷暖色调来体现景物的乐与哀,也同时借助融情于景的方式体现感情的乐与哀。景与情的对应关系主要有四种: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乐景哀情。前两种是正衬,后两种是反衬。“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往往是抒情议论的基础和铺垫,抒情议论也往往是写景的深化和升华。如: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此词上片从游湖写起,讴歌了宜人的春色,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明的早春图,苍翠的绿色和绚丽的红色描绘出春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特点;上片描写的明艳、奔放的色彩、健朗意境,和下片言人生如梦,虚无缥缈,匆匆即逝,因而应及时行乐,反映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寻欢作乐思想,构成了一对因果关系,也可以讲上片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上片是下片抒情的基础。 结合课本诗歌单元的教学,教会学生关于宋词、律诗、绝句相关结构布局,特殊句式,对仗、音韵等知识。 5. 审注解。 很多诗歌往往通过注解来提示诗歌创作的背景、目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如: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在这首词里,姑苏台注解中提到的吴王是一个典型的因荒淫豪奢而误国的典型代表。此典故有警示当朝的作用,可帮助理解腐败侈糜的王朝必将被历史淘汰的主题。所以一定要关注注解,考题中没有任何一个字是多余的。 6. 审问题。 揣测出题者的出题动向,是学生审题的主要目的。纵览近几年的高考题,有些题目直接考查学生对诗中某词或者某句话的理解,或者对于线索感情或者景物特征的体悟;有的题目把考点放在古人的评价里,这个评价就是答题的方向和要点。学生准确答题的关键是要找准“题眼”,分析出要求回答的是什么。不论是哪一种命题方式,都不会脱离对作者思想感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表现手法及其效果的考查。 例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 问题: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发又开封。”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该题中“细节”“思想感情”这两个词就是本题的“题眼”,可以想到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细节描写的种类,主要是对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的描写,通过对照排除,在这首诗里只有动作描写。 二. 规范答题。 不论是哪种考查方式,教师都要提醒学生:?考查问题源自诗歌,深入体会诗境至关重要。?诗歌中的任何词句都是为了表现主题,分析词句要联系主题。解答单个字和某些句子的考题就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诗歌为了充分表现主题必定要借助某些表现手法。 第一、翻译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描述句子所在诗境的内容。 提示: ?高考题目对于词和句的考查相对较多。 ?这里的翻译不同于古文的翻译,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以作者的身份深入诗境,要用诗化的语言去描述。 第二、在描述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体会到诗歌文字所延伸出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观点,并用概括的语言表达出来。 第三、对诗歌整体的意境的把握后,根据平常对于诗歌表达技巧知识的积累,判断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并且对于这种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予以恰如其分的评价。 一般的考题的作答,都要关注:翻译字面内容,体悟思想观点,发掘表达技巧,体味表现效果四个角度。试举例分析: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题:?“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第四句中的“落”也有写作“在”的,你认为用哪一个词更好,请说明理由。 审题:主题——思乡怀人;重点词语——十五 ,望月,桂花,尽望,不知,秋思,落;主要表现手法——写景,描写,疑问,虚实相生,拟人。 问题讲析(答案):1、中秋之夜,月辉满地,晚树栖鸦,桂花飘香,羁旅之人无不望月思乡(句不离篇翻译/思想内容)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诗人并没有只表现自己的思乡怀人,而是用以虚写实、虚实相生的的手法(表达技巧)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表达效果),想到普天之下人们无不望月思乡,不同背景下的相同的思念落入自家院落了吗,(翻译)表现手法委婉蕴藉,不具体引出“秋思”的人家,却用疑问的口吻,去叩击读者的心扉,让读者就不同的遭遇,抒发各自的情怀,这就使诗的容量更广(表达效果);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关心世间生离死别,并流露出深切的同情和关怀。(思想内容) 2. “落”字较好。它给人以动感,化无形为有形(表现手法),仿佛那段秋思随着月辉一齐撒落人间似的(字不离句翻译),使“秋思”拟人化(表现手法),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思想感情)表现的蕴藉深沉(表达效果)。 提示: ?准确作答需要整体感知,不能忽视上出现的任何一个字。 ?翻译的过程就是感知的过程,可帮助准确判断出题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并不是所有出题角度都会考查,为避免不必要的失分,尽量答全。 ?熟练掌握必要的鉴赏术语,不能做无米巧妇。 (一)答题的要求 合题目的要求 1. 符 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就2003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我认为“咽”和“冷”~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给人一种清幽恬静的感觉~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路过香积寺所领悟到的这股自然美景的喜悦的心情。 解题的要求是:“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但是,此答案只分析了“咽”,将“冷”置于不顾,又没有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这一解答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2. 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诗歌鉴赏虽说是开放型试题,但也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请看下面的答案: 答案一:分别是“危”和“青”字。“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说明了香积寺的偏僻~无人知~快没人继承这所寺庙~突出了“危”字。而“薄暮空潭曲~安禅制屠龙”体现了“青”字~在此环境下~来制“毒龙”~突出了“青”字。 此答案与文本不符。诗眼错,分析错,无意境。 答案二:分别是“咽”和“冷”。作者经过香积寺写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联中的描写景物的凄惨、阴凉~从中写出了当时一种对世俗欲念的不满情绪~突出世态阴凉、冷漠与无情。 分析欠准确,意境不准确。 答案三:分别是“咽”和“冷”。本诗写出了诗人经过香积寺的所见、所闻、所感~“泉声咽危石”~一个“咽”字~突出了香积寺的静~泉声动听,“月色冷青松”~“冷”字用得精妙~显得青松的苍劲、挺拔~从而更突出寺的冷峻。 无意境,分析欠准确。 答案四: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作为山水田园诗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一幅幽静恬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声月色动静结合~同时照应前后联。 诗歌鉴赏,应结合原诗的语言,不能架空分析。此答案没有结合原诗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五:分别是“咽”和“冷”。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咽和冷字~深深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心境~作者厌恶世俗的繁杂~渴望一种清净、安宁的生活。 没有诗眼的分析,只有分析的结果,没有分析的过程。 (二)答题的角度 1. 题目开口面小的,按规定的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用心 爱心 专心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此题的开口面很小,只要从“折柳”切入作答即可。请看所给的参考答案: “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 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 阅读下文,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2002年上海试题) 蒋 捷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解答此题,不要面面俱到,围绕一点写即可。例如从内容、形象、线索、语言风格等等方面均可。 参考答案: ?从谋篇行文的角度看,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为顺叙;但 它的写作触发点却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居主要地 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词中的三幅画,是紧密相连的,当我们读到第三幅 画时,只会感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 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 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 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 无动于衷了。词的结尾,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 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 ?从线索的角度看,这首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词的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 是慨叹目前的境况,它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写了三个不同时期 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听雨”作为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 ?从组材的角度看,作者非常高明。作者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度过的。这首词正 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其写作的高妙之处在于:作者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进行概括, 而是从自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历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通过 它们,形象地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其概括本领是 极其高明的。 (三)答题的格式 1. 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请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用心 爱心 专心 参考答案: A. 游子思归乡。【前为观点,后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 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例如,解答200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字的妙处。先分说】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再总说】。【此答案从用词之妙分析其效果】 3. 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先总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后分说】 4. 分点作答式 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绿绮:古代名琴。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参考答案:?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用心 爱心 专心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 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 表达出来。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衬托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侧面描写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 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诗情画意: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议论类 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用心 爱心 专心 文章结构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呼应 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它 构思精巧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 颇具匠心 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 曲折 层次分明 一气呵成 琅琅上口 【模拟试题】 1.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村 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水绕篱, 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 带得寒鸦两两归。 (1)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首诗描绘的秋月村居图风格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请将一、二句设想成次第展开的广阔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各段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约 客 赵师秀 (乙) 雨 晴 王 贺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甲、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 季节 景物 甲 乙 (2)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像的余地,试想像各是什么情形。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心 爱心 专心 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独吟池上亭。 日午树阳正, 静看蜂教诲, 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 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 几杖复何铭, 古人写诗很讲究诗歌意象的塑造,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 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月上瓜舟?南徐多景楼作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唯有渔竿明 月上瓜洲。 请结合词的上阙,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本词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用语含蓄,暗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载不动、许多愁” 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一句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咸阳值雨 宿城南亡友别墅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渔船。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狂 夫 杜 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 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蓧娟娟净, 雨浥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 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 自笑狂夫老更狂。 古人评诗时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简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用心 爱心 专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心 爱心 专心 试题答案 1. (1)牛在夕阳中漫步回村,背上没有牧童,却驮着几只悠闲自在的寒鸦;(2)清幽、宁静、和谐。 2. (青海湖上空,浓云弥漫,绵延千里的雪花显得苍茫暗淡,越过雪山,是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走,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3. (1)甲:黄梅时节(或初夏),家家雨,处处蛙。乙:春天,蜂蝶(或叶);(2)甲:由对客人的等待、想像客人不来的种种情况(言之成理即可)。乙:由蜂蝶飞过墙想像邻家的春色(言之成理即可)。甲诗重在客人未到的缘由,乙诗重在想象邻家的春色何在。 4. (诗中的诗人是一个备受打击,但仍然抗争不屈的形象,诗人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诗人积极参加政治革新,后遭打击,也曾产生过退隐念头,但从蜂、鹤身上汲取了精神力量,并以蜂、鹤自励,表明要像蜂那样勤劳勇敢,像鹤那样志趣高尚,进德修身,心存社稷,诗人有着崇高的生活目标和美好的情趣。在被排挤出朝廷之后,饮酒调节精神,抚琴陶冶性灵,寄托高洁情怀。表现了诗人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作的精神。面对不平的现实,诗人对朝廷的“有士不用”也隐隐透出内心的不平之气) 5. (?登楼北望,看见寒草连天的荒败秋景;?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陷于金人之手;?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6. (“风住尘香花已尽”句暗含着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伤感和对自身年华已逝、流荡无依的感慨;“载不动、许多愁”好在用夸张和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前面展现的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 7. (《咸阳值雨》中的“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雨空濛,描绘了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宿城南亡友别墅》中的“还似”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由自然界的变化想到人世间的无常和后两句的追昔——友人已逝,残梦犹存的孤寂凄清联系起来,突出了悲伤之情) 8. (“含”和“浥”是颔联的诗眼。“含”字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生动地写出了风的轻微,给人以小心爱护之感;“浥”比洗、洒一类字更为轻柔,生动形象地写了雨之细小)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
本文档为【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一)山东人民版知识精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