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自然辩证法期考试卷 A卷

2012-09-28 8页 doc 64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773751

暂无简介

举报
自然辩证法期考试卷 A卷考试题型:一、概念题(20分);二、简答题(30分);三、论述题(50分)。 一、概念题: 1.物理模型 建立在分析现象与机理认识基础上的模型。 2.系统 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是以对系统的基本认识为依据,应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理论、系统工程与系统分析等方法,用以指导人们研究和处理科学技术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 4.系统功能性 系统为执行某方面的任务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及其方便组合的程度。 5.系统结构性 指系统内各组成要素彼此之间相互联...
自然辩证法期考试卷 A卷
考试题型:一、概念题(20分);二、简答题(30分);三、论述题(50分)。 一、概念题: 1.物理模型 建立在现象与机理认识基础上的模型。 2.系统 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系统 系统方法是以对系统的基本认识为依据,应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理论、系统工程与系统分析等方法,用以指导人们研究和处理科学技术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 4.系统功能性 系统为执行某方面的任务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及其方便组合的程度。 5.系统结构性 指系统内各组成要素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它是系统得以存在发展和发挥功能的内在根据。 6.信息 以适合于通信、存储或处理的形式来表示的知识或消息。 7.信息方法 就是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的运动过程看作信息传递和信息转换的过程,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获得对某一复杂系统运动过程的规律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8.信息交合法 信息交合法是一种在信息交合中进行创新的思维技巧,即把物体的总体信息分解成若干个要素,然后把这种物体与人类各种实践活动相关的用途进行要素分解,把两种信息要素用坐标法连成信息标X轴与Y轴,两轴垂直相交,构成“信息反应场”,每个轴上各点的信息可以依次与另一轴上的信息交合,从而产生新的信息。 9自然科学观 对自然科学的性质、理论结构、方法、基本概念、成长条件、发展规律、社会历史作用以及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等的哲学思考。 10综合法 是指从已知条件出发,借助其性质和有关定理,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其特点和思路是“由因导果”,即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 从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的关系入手,逐步分析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的关系,一直到求出未知数量的解题方法叫做综合法。 11综摄法 指以外部事物或已有的发明成果为媒介,并将它们分成若干要素,对其中的元素进行讨论研究,综合利用激发出来的灵感,来发明新事物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12组合法 即按一定的技术原理或功能目的,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分立的技术因素通过巧妙的结合或重组,而获得具有统一整体新功能的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新技术的创造发明方法。 二、简答题 1简述“可操作性”的涵义及其科学意义。 行为是可操作性的外在表现,是可操作性的功能表示。可操作性是一种心理结构,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基础平台。人类通过行为与外界取得交流,通过行为对外界进行改造。 可操作性可分成最基本的两类:一是处于无意识控制的生理性内容,比如呼吸心跳等。二是可以加以学习的部分,就是心理学中常称为技能的部分。在社会中,技能是个体生存的基础。 不同技能之间可以融合。对于每个个体,肢体的可操作性范围总是有限的,因而人类学会利用外在的工具来促进技能之间的融合。利用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用最简单地手的操作即可完成多种功能(如电脑操作),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向 2简述“可证伪性”的含义及其科学意义。 指从一个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解释、预见)在逻辑上或原则上要有与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发生冲突或抵触的可能。 所谓可证伪性,就是说科学系统必须具备被经验反驳的可能性。 科学方法是尝试反驳的方法。世界在变动,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在变动。可证伪性的意义在于,既然理论不是“无限正确”的,其区别于非科学的就是它的证伪能力。这内在的保证了理论具有失效的检测方式,保证了科学理论能在必要时自我删汰。即没有一个绝对的、静止的、与人无关的实在本体基础供人类建立起可以高枕无忧没有疑惑的理论体系。 第一,科学理论的表达一般为全称判断,而经验的对象是个别的。所以,经验如果用来证实理论,那么它将是无法穷尽一般的理论的。经验的真正意义在于可以证伪科学理论。第二,证伪主义可以避免对错误理论的辩护和教条。如果坚持实证主义,那么一旦出现与理论相悖的经验,人们便会做出特殊的设定或限制以使得理论能满足经验。但实际上这样的设定往往是极不科学的。证伪主义使人们相信所有的科学都只是一种猜测和假说,它们不会被最终证实,但却会被随时证伪。 3简述安乐死与科技发展中的人文观念的关系。 安乐死意思是无痛苦的、幸福的死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无痛苦的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为结束患者的痛苦而采取致死的措施。在关于安乐死的伦理争执中存在两种分歧:一种观点坚持反对安乐死,理由在于:安乐死的行为或许是出于病人的意愿,但在痛苦、精神压力下,病人做出的决定并非是理智的;病人家属或医生可能为了获得某些个人利益而利用安乐死谋害病人;安乐死可能使医生放弃挽救病人生命的努力,也有辱于医学的内在本质与使命。另一种观点则坚持安乐死,其理由有:安乐死可以免除病人的痛苦;可以免去大额的医疗费用;安乐死是人的自主性的最终体现,人们有权控制自己的生命。 人们普遍同意安乐死的观点,认为垂危病人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主动选择结束病痛,坦然选择死亡的表现,是一种勇敢的行为。作为医生,为病人实施安乐死则是帮助病人实现自己的选择,也是履行自己的。 4简述悖论的内容和及其科学意义。 悖论是指逻辑学和数学中的“矛盾命题”,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它包括一切与人的直觉和日常经验相矛盾的数学结论,那些结论会使我们惊异无比。悖论主要有逻辑悖论、概率悖论、几何悖论、统计悖论和时间悖论等。 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悖论,如罗素悖论,理发师悖论、苏格拉底悖论等。悖论表面看起来像是一个个绕来绕去却怎么也绕不出的怪圈,但它其实是说怪不怪,在一个个“怪圈”里,蕴含着无穷的意趣、奥秒和玄机。它们震撼了逻辑和数学的基础,激发了人们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和爱好者的注意力。解决悖论难题需要创造性的思考,悖论的解决又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全新的观念。 5简述边缘学科的涵义与作用。 与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有密切联系,并借助它们的成果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科学门类。 边缘学科不但有助于理解各门学科的联系,而且有助于更深刻地揭示每种物质运动形式的实质和自然界的统一性。边缘学科的不断产生表明了当代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 20世纪 40年代以来,科学的不断分化也可以看作是科学发展综合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断出现的边缘学科正日益消除各种传统的学科界限,使各门科学结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科学知识体系。边缘学科的不断产生大大扩展了科学研究的对象,揭示了自然界新的奥秘,开创了新的实验技术,形成了新的理论思想,并且可以引起人类对整个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观念上的深刻变化,给予社会实践以巨大的影响。 6.简述非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 非科学一般没有自己的假设和逻辑推理,经常是借助多种不同学科的知识混淆,然后推出一些并不符合严格逻辑的结论来混淆视听。特别是非科学一般都不尊重事实,也就是说非科学基本上是纯粹的主观思辨,没有(或者说搞非科学的人不想)求助于事实的检验。 伪科学是指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伪科学不同于一时的科学错误,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要害在于,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 7.简述分析与综合的区别及其科学用途。 在认识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和把部分重新结合为整体的过程 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必要阶段。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用途:分析与综合是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在分析基础上综合,在综合指导下分析。分析与综合,循环往复,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一切论断都是分析与综合的结果。 8.简述负反馈与正反馈的生物学意义。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 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 正反馈: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 9.简述公理化方法的内容和科学意义。 所谓公理化方法,就是指从尽可能少的原始概念和不加证明的原始命题(即公理、公设)出发,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其他命题,建立起一个演绎系统的方法。 公理化方法具有分析、总结数学知识的作用;是数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在科学方法论上具有示范作用。公理化方法对现代理论力学及各门自然科学理论的表述方法都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例如牛顿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巨著中,系统地运用公理化方法表述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本世纪40年代波兰的巴拿赫完成了理论力学的公理化;爱因斯坦运用公理化方法创立了相对论理论体系。 10.简述观察与实验的区别。 观察通常是指自然观察。它是一种获得经验知识的基本方法。 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作出安排,人为地尽可能控制或模拟所研究的自然现象,以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进行观察的一种研究方法。 两者的区别:单纯的观察只能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有局限性。不利于认清现象后面最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内部规律性。实验是一种探索性活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先发现、新理论的提出也是在实验基础上产生的。它可以让我们人为地去干预、变革和尽可能控制自然对象,再现最本质的方面,排除次要的、外在的以及偶然的各种因素的干扰,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揭露自然现象的本质。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可重复性,可以使实验想象有规律地再现,能接受公众的检验,使人们能相信实验的结果。 11.简述假说与理论的区别。 1)它们的基础不同:科学中的假学是建立在大量的“相对比较严格和严谨”的实验结论上的,而理论虽然也是建立在大量长期的实践上的,但由于在理论的形成的年代里,人们没有严格和科学的观念,比如数理统计等知识也比较匮乏,因此理论是建立在大量的“相对较为粗糙”的实验结论上的,其可靠性完全不能和科学中的假设相提并论。 2)它们的有效性不同:科学中的假说虽然是假说,但它可以解释目前试验中涉及到该题目中所发生的一切问题,如果产生了任何无法解释的现象,哪怕是一个反例,那就表明这个假说的寿命已经到了,至少要对其进行修正。而理论的假说中则有大量的对客观现象无法解释的内容,因此如果说理论也是个假设,那充其量也不过是个漏洞百出的假说。 3)它们的形成因素不同:科学假说的形成是以严谨的逻辑推理为主,以想象为辅,而理论的假说则正好相反,是想象为主,以严谨的逻辑推理为辅。 12.简述科技发展对价值观念的影响。 1)正面影响: 1°科技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夯实物质基础,坚定了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2°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有内在一致性 3°科技发展推动了道德进步 2)负面影响: 1°诱发个人主义思想,消解集体主义精神 2°滋长宗教迷信思想,出现信仰多元化 3°催生多元利益格局,导致价值观多元化 4°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5°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西化的危险。 13.简述科技观念与生态学发展的关系。 非理性的科技观念,会导致技术理性的泛滥,从而导致了生态危机,抑制生态学发展。 正确的科技观念对生态学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科技观念的越加完善,就越注重生态学的发展。 14.简述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关系。 科技进步是指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持续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 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 科技进步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制度也不断发展。如果社会制度完全不能适应科技进步,它就会被新的社会制度所替代。 社会制度,作为人类社会各种秩序的集合体,它不会随着科技发展而消亡。 15.简述科学变革与科学革命的涵义及其异同。 科学变革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使事物发生本质性的改变,是整个知识体系的整体转型,从而建立或完善新的科学制度。 科学革命就是由科学的新发现和崭新的科学基本概念与理论的确立而导致的科学知识体系的根本变革。它是人类认识领域的革命,是科学理论体系的根本改造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从而把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并提出种种新的认识客观世界的原则。 三、论述题: 1举例说明“科学就是解释”的内涵及其科学意义。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科学是对现象及其关系合理的、可以接受的解释。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然,包括认识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剖析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物质,揭示主宰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大至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小至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粒子,都是科学认识的对象。最初是由现象引发人们的思考,然后在民众的常识、工匠的经验和僧侣的阐述下,进而有人提出假设,得到一系列的理论,然后系统化得到的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物理学是一门科学,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生活中的现象。就“为什么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弯折?”而言,可以用《物理学》光的折射来解释,光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当光从空气进入了水里,媒介发生改变,那传播速度也就变,那筷子看上去也就弯曲了。 2举例说明百家争鸣的进步意义。 (1) “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中国的百家争鸣为后续的封建社会提供了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权谋的、思想的、技艺的等多种思想范式,供人们学习、参考和选择,如儒家的“礼教”与“仁”提出了一套治理国家的现实模式,后经董仲舒、朱熹的“发扬光大”,成为一种国家治理模式(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朱熹对孔学与礼教的进一步发挥使程朱影响着后人的思维模式),法家的“法治精神”为秦朝所采用,为秦统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作为后代的治国标本。 (2) 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如“安贫乐道”、“重亲情”、“以农为本”等等。 (3)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举例说明科技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科技发展不仅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也是推动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社会结构变革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科技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完善,另一方面又对原有社会观念构成冲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有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就促使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近代以来发生的两次重大科技革命,以生产力的解放为中介并通过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而最终带来整个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变迁。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解决了当时制约机器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问题,使机械化生产代替了人力与手工作业,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并引起了整个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化。工人取代农民成为劳动力的主要组成,资本和劳动力代替土地和劳动力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完成了由种植业向轻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系列变化完全改变了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机制,并通过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形成了自由主义新经济运行模式,并最终带动了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之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从根本上摧毁了整个旧的封建体制。19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下来,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初步形成。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电力革命则使电力成为新能源,有效促进了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同时,科学开始与技术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人类社会进入到全新的电气时代。工业生产结构从棉纺轻工为主发展到汽车、机电、石化等重工业,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比重最大的产业。同时,资产阶级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19世纪晚期,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形成。到20世纪初,各国垄断组织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列强加强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输出资本,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近代科技革命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总体上呈现出单向“递进式”特点。即科技革命→生产力→经济基础(经济结构)→上层建筑的逐步发展趋势。首先是科技的突破引发的科技革命,继而科技由“一般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带来生产力的巨大解放,推动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相应带来上层建筑的变迁。这一时期,科技革命与上层建筑的直接互动关系不明显,主要通过生产力的中介对其产生影响。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到来,这一影响模式逐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世纪40年代开始,以电子技术为核心、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一直持续至今,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工程赫然构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科技群。在现代科技革命的影响下,科技创新的急剧增加,科学、技术、工程日益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技术进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核心,科技发展带动的全球化浪潮已经席卷世界各个角落。 4.举例说明科技发展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科学技术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在改造社会生产方式的同时,也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之日新月异,多姿多彩。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各种方便舒适,展示诱人的美好生活前景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只有全面认识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双重效应,才能采取有效对策,建立起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为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和享受而展开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典型式样和总体特征,包括人们的劳动生活、物质消费生活、家庭生活、学习和交往生活、闲暇和精神文化生活等广阔领域。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很多,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生活方式更新的决定性力量,它通过作用于生活方式的外在客观因素(物质环境和社会组织方式)和内在主观因素(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导致生活方式的变革。 (一)科学技术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和环境,从而导致生活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不断增强人们改造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谋取生活资料的能力,从而改善人们生活的物质环境和条件。随着人类生存的物质环境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因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会生活方式常常是通过人们的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以及满足这种需要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人的需要这种心理状态的产生和满足都取决于社会的客观物质条件。从历史上看,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从火的使用到金属工具的使用,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电力的应用,从电视的发明到电脑的成功,无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进而导致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 (二)科学技术改变社会组织形式,从而影响生活方式 人是社会的动物,任何人都从属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组织。所处的社会组织不同,生活方式也就不同。科学技术正是以变革社会的组织形式为中介,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例如在农业社会,科技生产力水平很低,往往是以大家庭为经济单位,进行分散的生产活动,即"大家庭、小生产"。第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后,工厂、公司、其他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工厂普遍采取集中化、规模经济、大批量生产的生产方式,这就使得劳动生活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与农业文明相适应的大家庭形式,越来越不适应工业化的需要,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形式,由大家庭变为小家庭。从农业社会的"大家庭、小生产"到工业社会的"大生产、小家庭"的转变必然会使人们的劳动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和其他生活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 (三)科学技术变革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影响对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 科学技术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是显著的(详见本章第4节),它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开放的、动态的、创新的思维方式,抛弃封闭的、守旧的、静态的思维方式,从而促进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价值观念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电科学技术通过改变人们的价值观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F这也是科技变革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农业社会,劳动技术落后,劳动主要靠体力,因而人们追求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科技进步带来了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对体力的依赖性大大降低,男女在就业或工作能力上的差距日益减小。同时,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揭示了生儿育女是由夫妇双方共同决定的。这些必然使人们的伦理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此外,科学技术还从影响人们的需求观念,影响评价生活质量的标准等方面影响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四)科学技术渗透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而影响着生活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社会化,科学技术的功能日益增强,应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各个角落。无论是衣、食、住、行、乐,还是劳动、学习、创造、交往、医疗,科学技术都在影响和支配着我们的坐栋。健康食谱、精美装饰、立体交通、即时通信、摩天大楼、电子游戏、“3A革命”、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医疗等等,无一不是科技进步的结晶,都使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5.举例说明科学革命的科学价值和哲学意义。 科学革命,由科学的新发现和崭新的科学基本概念与理论的确立而导致的科学知识体系的根本变革。 例:第二次科学革命发生于19世纪,以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的重大理论突破为内容。有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等成就,这三项重大成就被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形成了整个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实验科学体系。 科学革命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质的飞跃,必然会对人类社会实践产生巨大影响。科学革命对社会发生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科学价值:在新的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技术,新的生产工具并发明了新的工艺,从而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哲学意义:科学革命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质的飞跃,从而把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并提出种种新的认识客观世界的原则。其所蕴育的科学新思想、新科学思维方式和新的科学精神作为巨大的文化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文化进步。 6.举例说明科学革命的科学特征和历史意义。 科学特征:科学技术化 技术群体化 技术智能化 技术生态化 高技术及其产业化 历史意义:科学成为生产技术的前导 科学技术发展多元化 科学技术发展的全球化 20世纪上半叶现代科学革命的发生和现代技术革命的兴起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科学革命改变了人们的世界图景物理学革命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新世界- 有趣的原子结构、抽象的四维世界和弯曲时空、神秘的量子跃迁、意义深的波粒二象性、深遂莫测的测不准原和不相容原理等等,所有这些与直观所能把握的世界迥然不同。 人们的自然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物理学革命所提及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 理,形而上学观点是根本无法理解的。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础从根本上- 生了动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到- 更生动、更具体的体现。现代科学促- 使物质观、运动观的发展,推动物质- 统观的确立,现代科学描绘的宇宙和- 体、地球和生命起源的绚丽多彩的生- 动的演化画面,导致辩证唯物主义自- 观的不断丰富、深化和发展。20世纪40- 年代后发展起来的系统科学理论,又- 现代科学自然观——整体论和有机论- 自然观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 刻变化。系统思维方式促使人们从事- 整体联系的角度去探索和把握自然界- 的复杂现象,它提供的综合整体原则- 动态开放原则和最优化原则为人们研- 组织性、复杂性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 ,克服了机械论的还原分析方法的局- 性。对于量子力学所揭示的微观粒子- 粒二象性,波函数的统计诠释认为,- 对粒子描述,难以指明它某时出现在- 处,只能用统计的观点来描述它某时- 现在某处的几率有多大,这就推动了- 非决定论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随着认- 的进一步深入,人们明确了随机性在- 一确定的发展过程中,都将作为内在- 必然的行为发生作用,统计规律是复- 系统自身所具有的一般规律,从而促- 人们思维方式从决定论到非决定论的- 转变。 20世纪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推动科学技- 术和生产紧密结合,不但使社会生产- 获得极大的发展,而且使社会经济生- ,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也发生了深刻- 变化。现化技术革命所提供的核武器- 改变了世界战争的格局,核武器的恐- 对峙已使核战争成为不可能,和平与- 发展成为20世纪下半叶的重要特征。各- 国之间科学技术的竞争已经成为各国- 注的热点问题。20世纪上半叶科学技- 革命的深入发展,又迎来了20世纪下- 叶世界新科学技术革命时代。 PAGE 6
/
本文档为【自然辩证法期考试卷 A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