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农业产业信息

2012-11-01 37页 doc 195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944371

暂无简介

举报
农业产业信息 1【泛长三角农业合作的发展前景】 2【金龙门:打造长三角最大的农业园区】 3【长三角建“农业湿地”】 4【三都布局特色农业 建设珠三角绿色食品供应地】 5【10年内珠三角实现农业现代化】 5【珠三角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5【农业现代化 珠三角要先行】 6【广东怀集八大农业打造"珠三角安全食品基地"】 6【广东与农业部合作共建珠三角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6【珠三角将建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体系】 7【江西农民收入居中部第一 以鄱湖建设引领农业发展】 8【江西去年农业堪称“牛市” ...
农业产业信息
1【泛长三角农业合作的发展前景】 2【金龙门:打造长三角最大的农业园区】 3【长三角建“农业湿地”】 4【三都布局特色农业 建设珠三角绿色食品供应地】 5【10年内珠三角实现农业现代化】 5【珠三角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5【农业现代化 珠三角要先行】 6【广东怀集八大农业打造"珠三角安全食品基地"】 6【广东与农业部合作共建珠三角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6【珠三角将建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体系】 7【江西农民收入居中部第一 以鄱湖建设引领农业发展】 8【江西去年农业堪称“牛市” 粮食水果产量创历史新高】 8【江西奉新大米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保护】 8【江西推进农业生态建设 将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9【江西南昌新余拟试点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划分】 9【江西樟树以四大支柱产业带动特色农业】 12【江西吉水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3【高新技术领跑江西萍乡农业产业化】 14【江西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促农民合作社发展】 15【江西上犹县发展当地优势 培育特色农业产业群】 15【江西大手笔推动农业产业化】 16【推动海西与海峡东岸经济深度对接】 17【加强人口理论研究促进海西经济发展】 20【福建设立茶与文化创业产业研究基地促海西经济发展】 20【福建加快海西经济区建设 将开展“建材下乡”】 21【江西工商积极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21【九江林业部门积极投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22【江西深度挖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生态资源】 22【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江西“三农”将扮重要角色】 23【全力助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23【东湖区全力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25【落户鄱阳湖经济区税收有优惠】 25【都昌推进鄱阳湖区水土保持 凸显经济生态效益】 26【江西将制定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税收优惠政策】 26【企业落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享税收优惠】 27【抓住机遇 加速发展 争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排头兵】 27【以系统科学指导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28【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办挂牌 申报生态经济区核心工程】 29【主动服务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30【来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报告】 【泛长三角农业合作的发展前景】 全球粮食价格飞涨使得人们的目光再次聚集于农业,泛长三角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农产品供给对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农业合作是重要内容。安徽农业资源禀赋具有优势:从人均耕地面积占有看,2007年沪浙苏的人均耕地面积已由20年前的1.25亩降至0.6亩,而安徽拥有的耕地面积为沪浙苏的1.7倍;从农副产品供给看,安徽的粮、棉、油、茶等农产品和畜牧水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例,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供应及畜牧水产养殖基地,也是全国7个商品粮调出省之一;2007年安徽粮、油、肉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8%、7.3%和4.8%,人均水平分别是沪浙苏的1.8倍、1.8倍和1.4倍。 泛长三角农业合作的途径:单纯从农副产品的市场供应看,安徽因运输距离短、低成本决定的低价格,以及省内南北地理条件巨大差异所决定的物种丰富性,其产品能够很好满足沪浙苏居民生活需要。但是真正从产业合作共赢目的出发,安徽参与泛长三角的农业领域产业分工应该建立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上,即要让安徽的农业资源在沪浙苏的技术和资金带动下,更好丰富人们的饮食文化生活。如安徽宿州的砀山梨闻名全国,因其含糖量高是做梨膏的好材料。但因缺乏资金、技术和有效组织,现在依然主要靠果农自己一捆柴火、一口大锅自产自销。在安徽广大农村,这类拥有大好资源却得不到开发利用的事例很多,应该受到东部资金和技术的关注。 从农业合作前景看,安徽的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大大影响了农民种粮和发展林牧渔副业的生产积极性。据2004年数据研究得出的结论,安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排在全国第19位,而上海、江苏和浙江分别为第15位、第8位和第11位。这两年,安徽加大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力度,引进了一大批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因比较利益明显,发展势头普遍很好。如宿州的绿洲人造板厂就是从上海引进的,它不仅自身业绩骄人,同时因产量增长快,树枝叉收购价格成倍增长,带动了当地农民利用空闲地种林的积极性。从2006年农副食品加工业的产业梯度系数看,皖沪苏浙四省市分别为14.33、2.06、13.52、1.45,安徽在此产业的优势地位已经显现。 在农业领域把沪浙苏的技术和资金与安徽的资源密切结合主要鉴于这样几点理由:(1)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供给成本受地理位置影响依然较强;同时,一些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供给距离、保鲜程度和存放时间等,在很大程度上直接由农产品的加工度高低决定。因此从对安徽农业资源最小半径内的各层次产品的需求出发,合作双方都能以较低成本获得较大利益。如巢湖市香泉湖处温泉地带,当地产鸭子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受东部地区青睐,供不应求。在鸭子加工上,上海和江苏都有传统工艺技术,如果投资这样好的资源很容易做出品牌。但是,尽管那里生活和交通条件较好、地理位置优越,至今却没有一家加工企业。仅靠卖鸭的微薄利润也很难提高当地农民的养鸭积极性。(2)农业产业化项目有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和土地密集的特点 (土地密集主要体现在产加一体化的资源禀赋式产业化项目上)。总体上看,资源、劳动和土地在沪浙苏地区成本较高,明显不具备竞争优势,但是技术和资金相对优裕;而前者在安徽有相对优势,后者却是安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目前在我国,前者对后者的“倒逼”已经形成了后者对前者的“倒追”。因此两地的农业产业化合作不仅前景广阔,也是水到渠成。(3)在世界“粮荒”的威胁下,粮食安全不仅成为国家政策关注焦点,更是泛长三角区域的根本利益所在。我国食用油市场70%以上都在外国企业的控制下。有专家分析,目前跨国公司掌控中国粮食加工流通的意图已经显露,而作为安徽粮食主产区的皖北平原因经济落后,招商引资困难,对外商投资基本来者不拒。因此,农业产业化合作对沪浙苏地区更有抢占先机和保障地区经济基础稳定的重要意义。 区域农业合作的成功有赖于双方的共同努力。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已呈“倒追”形势下,安徽要积极创造条件迎接和推动这种转移。首先,要加强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沪浙苏地区农业产业化技术资金转移提供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其次,注意发展初级农产品的集约化生产,为农产品的深加工创造规模化基础;并通过加强农村“七站八所”整顿建设,提高农业原材料质量。其三,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培训,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合格的劳动者。 2008-7-24 【金龙门:打造长三角最大的农业园区】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广陈镇的嘉兴金龙门生态农业园,看到园内绿草茵茵、小桥流水,建筑物中西结合,别有风味。工人们有的在为建设中的建筑添砖加瓦,有的正在打理成片的菊花和火龙果,园内一派忙碌景象。 其实,这个正在建设中的面积达1100亩的生态农业园两年前还是片被附近村民遗弃的低洼荒地。从洼地变成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农业园,得益于董事长孙付金的超前眼光。2006年底,孙付金去日本考察时,发现日本的农村比城市还好,交通发达、环境舒适,农业大有可为。日本之行给了孙付金很大的启发,“现代农业园区落户广陈,主要是因为当地工业污染少,地理优势明显。”孙付金说。于是,2007年1月,以悠久的农耕文化为平台,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运用国内外先进的生态农业公园规划设计新理念的嘉兴金龙门生态农业园迅速破土动工。 不到两年,金龙门生态农业园的经济效益初步显现,而且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因为科学种植管理、产品质量上乘,园内种植的农业产品受到市场青睐。今年清明节期间,园内第一批菊花一上市就供不应求,受到国内市场的好评。而目前正在培育的菊花已被外国客户预约订货,准备在11月开始出口。园内的西瓜、火龙果等特色种植项目都被市场看好。农业园区的建设带动了周围农民的就业,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孙付金介绍说,目前园区雇了附近200多名农民来上班,等园区正式开业后,肯定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村民潘爱根告诉记者,他的工作就是培育西瓜,像他一样把土地流转出来的农民不仅可收取每年每亩500元租金,又可腾出手来打工,每年有万把元的工资收入。因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目前已有一澳资养老院 项目入驻周边地带,进一步带动周边服务业的发展。 从荒地变成初具规模的景点,孙付金对开发农业充满信心。“我们将把旅游业和现代观光农业接轨,建成一个生态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都市生态农业休闲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随着平湖现代农业园区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孙付金的目标是把金龙门生态农业园打造成长三角地区面积最大、最中心的农业园区。为了在2010年分享“世博”一杯羹,金龙门生态农业园各项工程计划2009年全部完成,各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 记者手记:凭着对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敏锐判断,金龙门以超前的思路开发农业园区,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金龙门的目标是打造长三角地区最大的农业园区,把荒地变成景点不是神话,这也给传统农业的去向带来了有益的思考。 2008-09-27 【长三角建“农业湿地”】 昨天是第13个世界湿地日,其主为“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接你和我”。杭州西溪湿地、绍兴镜湖湿地、泰州溱湖湿地等湿地公园,上海野鸟协会、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等民间组织纷纷组织了各类考察活动。 湿地有“地球之肾”称号,其生态服务价值居全球各类生态系统之首。以涵养淡水为例,据国家林业局的统计,我国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淡水,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是名副其实的最大“淡水贮存库”。 牛年伊始,长三角陆续启动一系列湿地保护新行动计划。这些行动重生态效应、重科学数据积累,令人耳目一新。 苏浙分别制定规划 上月底,江苏省发改委会同江苏农林厅向无锡、常州和苏州三市下发,要求三市下辖的太湖周边各县(市、区)申报“农业湿地保护项目”。项目实施的地点是湿地周边5公里以内且农村生产生活对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地区。申报截至本月13日。这是长三角地区首次明确提出建“农业湿地”。 美国湿地协会有一项非常著名的指标———农田周围按14:1的比例配置湿地,也就是说,每14公顷农田,就有1公顷湿地。这种与农田配备的湿地被称为“农业湿地”,美国湿地协会前主席威廉·米奇说,“农业湿地”能极大削减农业生产、生活中的污染。目前,“农业湿地”已在美国和欧洲不少国家中广泛配置并应用。 太湖流域素有“粮仓”之称,农业生产规模很大,其污染也大。国务院去年颁布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披露,太湖流域三大水污染物来源中,农业污染仅次于工业和城镇生活两项污染。偏偏这一“大污染源”一直未被充分重视,治理严重滞后,而“农业湿地”也因历史上的围垦造田、城镇发展等原因,被侵占殆尽。 今年这一情况将极大改善。除了启动“农业湿地”项目,太湖流域的湿地系统性保护也已开始。江苏省和浙江省分别制订了各自的《湿地保护规划》,计划新建湿地保护区总计30多处。专家估计,到2020年,太湖周边的湿地和各种生态林,总面积将接近湖域面积的1/4—1/3。 三年摸清湿地家底 上月底,国家林业局启动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项目,准备从2009年开始,用3年时间摸清全国湿地的“家底”,包括湿地的类型、分布、面积、生态状况、主要受胁因素和管理状况等,以便更准确、科学地制定湿地管理政策,更有效地推进拉姆萨尔湿地公约组织的履约工作。 拉姆萨尔湿地公约组织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成立,中国于1992年加入。目前全世界已有158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该公约组织的缔约方。 江苏省是此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项目的先行试验省份之一。记者从江苏省湿地保护站获悉,此次调查首次启用3S技术,分别是遥感技术(RS),用陆地资源卫星把湿地实像拍摄下来;地理信息系统(GIS),把收集到的湿地信息进行归类和分析;全球定位系统(GPS),为湿地编制全球唯一的“门牌号”。 长三角不仅在湿地调查上先行,还在探索更有效的保护方式上先走一步。去年底,中美签订包含多个合作项目在内的“绿色伙伴关系协议”,项目之一就是湿地研究共享。这一项目的中方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陆健健告诉记者,中美两国科学家将在湿地保育、湿地生态修复、湿地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长期合作。 逾半湿地有待保护 目前,我国共有36块湿地进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长三角地区共有4块湿地入列,分别是2002年被评上的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和2008年被评上的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中国的湿地保护起步较晚,保护现状与起步早的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拿国际重要湿地数量来说,我国数量居世界第14位,次于不少国土面积远远小于我国的欧洲国家。如英国的国际重要湿地有166块,瑞典51块,丹麦38块。 近年来,我国的湿地保护发展很快。据国家林业局今年初公布的数字,我国保有的湿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亚洲第一,目前已有超过40%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截至去年底,全国共有国家湿地公园38个,各种类型的湿地保护区550多处。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昨天表示,力争到2010年,我国50%—70%的湿地得到保护。 2009-02-03 【三都布局特色农业 建设珠三角绿色食品供应地】 随着国家重大项目贵广快速铁路、厦蓉高速公路等现代化交通大动脉的动工修建,贵州的时空环境将发生历史性巨变,而三都作为这条“时空隧道”上的一个重要枢纽,以前一直是“大后方”的边远贫穷小县,突然来了个“大转身”成为大西南承接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 三都水族自治县偏居黔南州东南一隅,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内陆山区农业县,不沿边、不沿江、不沿海的特殊地理区位,加之历史方面因素的叠加,在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一直呈现着被边缘化的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相对缓慢。乘着我省大交通建设的东风,三都境内迎来了“两快”(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的开工建设,为三都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两翼。 面对交通环境大改变带来的新机遇,三都县委、县政府结合省、州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响亮提出了“把三都建成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基地;建成珠三角绿色食品的供应地”的定位,使三都农业经济发展道路豁然开朗。 三都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是贵州省生态农业发展区之一,具有发展有机农业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优势。近几年来,三都县着力构建立体农业产业链,“竹、畜、菜、果、茶”五朵金花初具规模。目前,种竹面积达15万亩,建成牛、羊、猪改点122个,存栏27万头。推广良种禽30万只;实施稻田生态养鱼面积5168亩。已有近1万亩的九阡李种植面积,今年将重点抓好2000亩九阡李产业化项目基地建设。同时,以脐橙、葡萄、椪柑等为主的优质水果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规模。全县水果种植面积已达3.94万亩;茶园面积12446亩,投产茶园近万亩。“两快”一通,马上就有优质丰富的蔬菜、水果和畜产品运往南北市场。 为充分利用本县自然生态环境、特色农产品资源及即将凸现的交通区位比较优势,三都县提出努力把三都建成我省区域性生态文明型有机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示范县和“珠三角”农产品供应市场生产基地。 按照这一定位,三都县已先后完成了有机循环农业、有机鸡、有机猪、优质有机水稻、马铃薯、蔬菜、有机竹、有机水果九阡李、有机茶等七个项目规划。并制定和确立了发展有机牛、有机鸡、早熟和冷凉蔬菜,以及有机畜、菜、果、竹、茶的实施方案和产业布局。 依托大交通,该县明确了为“珠三角”建“菜篮子”基地的大目标,全力开拓市场,以无公害农产品为重点,走绿色、有机的农产品产业化发展道路,抢占市场先机。以名牌战略为指导,大力进行特色产品开发,培育了一批具有产业优势的名牌农产品。如“周覃大米”、“廷牌辣椒”、“九阡李”、“都江椪柑”、“交梨水晶葡萄”、“大河脐橙”、“柳江牌”无公害蔬菜、巫不香猪等。竭力将“竹、畜、菜、果、茶”作为打入“珠三角”的五大拳头产品,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产业“大文章”。 10-01-04 【10年内珠三角实现农业现代化】 近日广东省农业厅制订印发了《珠江三角洲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提出2020年前,珠江三角洲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因此,珠三角地区的农业布局规划需要重新制定。《方案》提出,珠三角地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农民收入高,农业化、操作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科学化、生态良性化和城乡一体化等11个量化指标构成的现代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020年前,珠三角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数达90分以上。据了解,目标将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一阶段:2012年前,居民粮食、蔬菜、猪肉等主要农产品自给率稳定提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民生活更加宽裕,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达到7.5%;第二阶段:2020年前,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1%。 《方案》提出,珠三角地区将重点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工程、优质稻产业工程、鲜活农产品种养基地工程、优势园艺产业带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工程、粤台农业合作平台工程六大工程。 2009-11-12 【珠三角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昨天,广东省政府在江门市召开珠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加快珠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部署推进珠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作。副省长李容根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珠三角地区要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作。 会议强调,推进珠三角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核心是构建珠三角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着力构建“五个体系”,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努力把珠三角打造成粤港澳鲜活农产品重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建设先行示范区和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区。 2009-09-23 【农业现代化 珠三角要先行】 昨天,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广州、江门等9市就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进行了经验交流。会上,副省长李容根强调,珠三角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已取得显著成绩,今后,要进一步突出重点,落实责任,确保珠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市领导王南健、聂党权出席会议。 市长王南健介绍了今年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以及我市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据介绍,去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98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07元,分别增长12%和11.5%。王南健还介绍,我市“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成效显著,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6.35万人,转移就业5.66万人,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与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在听取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后,李容根指出,近年来,珠三角地区各级政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的“三农”工作部署,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李容根强调,推进珠三角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和重要职责,也是我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农业农村新一轮大发展的良好机遇,有关部门和珠三角各市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确保珠三角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2009-9-23 【广东怀集八大农业打造"珠三角安全食品基地"】 今天下午,广东肇庆市怀集县在广东中山市举行“建设珠三角地区安全食品产业基地推介会”,双方共签约安全食品项目13宗,签约金额13.43亿元,将实现中山农业资金、技术向怀集的“转移”和怀集安全农产品向中山的“转移”。 怀集是广东产粮大县之一,有宜林山地389万亩,耕地40.7万亩,农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今后怀集将借助科技元素,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安全食品产业。目前怀集的粟米鸡、甜玉米、石山羊、高山茶叶、果蔗、“六十日”黄菜等特色产业已具较高的知名度。 通过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全方位的合作, 怀集将着力打造“优质稻米、健康生猪、无公害蔬菜、优质柑桔、森林生态食品、粟米鸡、石山羊、特色玉米”八大农业基地。至2015年,全县优质高产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生猪饲养量250万头(其中出栏量175万头),无公害蔬菜基地2.8万亩,柑桔类水果20万亩,粟米鸡年出栏量80万只,石山羊年出栏量12万只,特色玉米6万亩,以及竹笋、食用菌、南药、茶叶等一批森林生态食品生产基地,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无公害种养、循环种养,在部分地区开展绿色及有机种养,形成以“生态、绿色、原味”为特色的安全食品产业,将怀集县打造成品种丰富、产业链完整的珠三角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加工流通基地以及乡村美食观光基地,科学地融入珠三角以及广佛肇经济圈的发展。 2009-08-20 【广东与农业部合作共建珠三角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7月10日,广东省政府与农业部在珠海举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共建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根据框架协议,广东省政府与农业部将在建设珠三角地区农业现代化等领域开展深度战略合作,着力把珠三角地区打造成粤港澳鲜活农产品重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建设先行区、农村改革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区、农产品物流中心区,力求在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农业技术和现代装备支撑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以及农村居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切实推进珠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广东实现农业现代化。 2009-7-15 【珠三角将建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体系】 简要内容: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试验田”,在近日发布的“珠三角地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建立具有岭南特色的都市型、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将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试验田”,在近日发布的“珠三角地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建立具有岭南特色的都市型、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将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记者从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的这一“纲要”中看到,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珠三角地区在2009年~2020年这一时期内,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建立起具有岭南特色的都市型、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纲要”提出,通过稳定粮食面积、建设标准农田、实施优质稻产业工程等手段,确保现有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降低;通过加强蔬菜、水产和畜禽等鲜活农产品基地建设等措施,突破农产品保鲜加工和流通瓶颈,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园艺产业带和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通过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改造水利灌溉设施、加强良种繁育和动植物防疫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断优化农业设施装备结构,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保障耕地面积的稳定至关重要。特别在土地调控管理机制方面,“纲要”提出了一些创新思路,如积极探索耕地保护严、建设占地少、用地效率高的科学发展道路,创新土地管理方式,建设国家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区;加大对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有效保护河口和海岸湿地,合理有序地将围填海造地和滩涂资源用于非农建设,减少对现有耕地的占用。 2009-1-16 【江西农民收入居中部第一 以鄱湖建设引领农业发展】 记者从15日召开的江西农业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我省将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为龙头,稳定发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全年力争粮食总产405亿斤,比上年增产4.48亿斤;肉类总产320万吨,增长6.3%;水产品产量229万吨,增长11%;水果330万吨,增加20万吨,蔬菜面积1020万亩,棉花面积130万亩,茶叶面积102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长8%以上,人均增收406元;农业固定资产投入增长30%以上。 据介绍,去年我省农民收入突破5000元,达到5075元,增长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位居中部省份第一;粮食总量突破400亿斤,达到400.52亿斤,增产8.9亿斤,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六年增产,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标;肉类总产突破300万吨,达到301万吨,增长15.1%;水果产量突破300万吨。达到310万吨,增长12.7%,创历史新高;水产品总量突破200万吨,达到205.2万吨,增长7.8%;农产品出口创汇2.9亿美元,增长7%。全年没有出现一例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故,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近十年来最好水平。 江西首个鄱湖国家级课题取得突破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沿鄱阳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综合治理技术研究”项目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该项目是鄱阳湖经济生态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江西首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级科研课题。 据悉,课题组已在九江市庐山区和南昌市进贤县建立核心试验区2个、技术示范区6个、技术辐射区3个,集成了双季稻清洁生产技术规程,率先提出了水稻健身栽培技术,并首次提出了植物诱虫截污技术,同时已申请专利3项。预计课题完成后,核心试验区内氮磷肥投入量可降低20%,化学农药投入量减少40%以上,畜禽粪便减少排放60%以上;技术示范区内氮磷肥投入量降低10%,农业面源径流氮磷损失量减少30%,对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将发挥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鄱阳县大力实施“中国湖城”旅游 16日,记者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首场景区环境说明会”上获悉,鄱阳县将大力推进“中国湖城”旅游业的发展,该县提出通过在南昌及周边主要客源地举办系列宣传推介活动,打响鄱阳湖旅游名片。据介绍,该县正围绕以“小湖养大湖,以生态促发展、以文化兴旅游、以旅游强经济”的旅游发展思路,全力打造具有鲜明特征的“湖候鸟游、湖美食游、湖运动游、湖文化游、湖生态游”的旅游发展格局,在保护好一湖清水的同时,促进鄱阳旅游的发展。 2010-01-18 【江西去年农业堪称“牛市” 粮食水果产量创历史新高】 进一步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加上没遭遇较大自然灾害,去年,江西农业实现丰收,堪称“牛市”,这对稳定物价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记者16日从省统计局了解到,2009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733.9亿元,实现增加值1098.3亿元,其中粮食、水果产量创出历史新高。 据统计,去年全省粮食总产量突破200亿公斤,达200.25亿公斤,实现总产、单产“双增”,双双连续6年增产;以赣南脐橙、南丰蜜橘等为主的水果全面丰收,水果产量突破300万吨,粮食、水果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另外,油料产量突破100万吨,达101.9万吨,是近十年来的最高产量。 2010-01-17 【江西奉新大米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保护】 奉新县素以“贡米产地”、“优质米之乡”而闻名,奉新大米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宋史》和《天工开物》中就有记载,选作贡品进入宫廷,至今有几百年的历史。奉新大米外观呈清白色或精白色,具有光泽,呈半透明状,米粒细长大小均匀,坚实丰满,粒面光滑、完整。奉新是南方稻区第一个获得AA级绿色食品标志和有机食品标志的县。奉新大米远销北京、上海、厦门等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为进一步提高奉新大米的知名度,提升产业优势,依法保护地方特色农产品,奉新大米已申请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并于2009年12月正式通过认证保护。 2010-1-16 【江西推进农业生态建设 将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记者从15日召开的江西省农业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今年江西将深度挖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生态资源,启动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力争全省建设3-5个国家级园区、30个省级园区和100个县级园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已于去年12月获得国务院批复,其基本内涵是: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途径是抓好项目建设。江西省农业厅厅长毛惠忠表示,要切实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龙头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生态建设。 毛惠忠说,要突出发展低碳与农业生态经济,大力推广特种水产、有机绿茶、特色果业、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生猪、水禽等绿色农产品,促进优势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旅游休闲农业,重点培育10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县,10条省级以上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创建100个休闲旅游农业星级示范点。 江西将把农业生态保护贯穿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启动保护性耕作工程,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规模,全面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启动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县创建活动。扩大沼气建设规模,力争全年新增户用沼气10万户,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160处、服务网点450个。 2010-01-16 【江西南昌新余拟试点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划分】 曾经报道了江西出台措施,受到国家和省级表彰的优秀农民工,可以根据自愿原则选择在就业地落户。13日,记者了解到,受到表彰的农民工,目前只有10人办理了落户手续。 现象仅10人在就业地落户 在我省表彰的优秀农民工名单中,记者看到,有一人名叫裘某,是省交通厅航务管理局港航管理处员工。近日记者了解到,裘某已经离开单位,近几年也没有户口迁移记录。 江西东方电缆有限公司交联工序班班长邓某告诉记者,自己家在南昌郊县,如果把户口迁过来,小孩读书很不方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到目前,全省71名优秀农民工只有10人在就业地落户。 探因农村户口成为香饽饽 省公安厅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民种田不仅不交税,国家还有补贴,买农机、买家电也有补贴。而且现在有的村里有集体经济,按照户口,每个人还可以分到一笔钱。正因为农村户口有如此多的优惠政策,这成为农民工不愿将户口迁到城市的一个主要原因。 记者采访中还了解到,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工作一般层次较低,因而流动性较大,迁移户口反而给自己带来不便。 出路试点居住证制度 怎样打破现有比较尴尬的局面呢?采访中,有专家认为,现阶段对农民工而言,实行居住证制度比较可行。 记者获悉,我省今年拟在南昌市和新余市试点,取消常住人口中的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同时在外来人口中推行“居住证”制度,使符合条件的外来暂住人口享受当地居民同等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待遇。目前,有关具体方案正在征求意见中。2010-01-14 【江西樟树以四大支柱产业带动特色农业】 江西樟树市实施质量品牌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江西省樟树市坚持以工业化战略为核心,以提高竞争力为基本目标,以4大支柱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品牌战略,充分发挥樟树在区域、资源和产业方面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培育、扶持和发展知名品牌,初步构筑了以知名品牌支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格局,使品牌战略成为富民兴市的有力措施。 樟树市是江西省宜春市下辖的县级市,作为新兴工业市,近年来在打造品牌、以品牌推动企业发展方面成果丰硕。全市有28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论证;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占全省总数的15%,占宜春市的100%;江西名牌产品22个,占宜春市的40%;江西重点名牌产品1个,占全省的11%,占宜春市的100%;江西重点保护产品7个,占宜春的40%。这些品牌涉及药、酒、盐、机械、食品、化工等各个行业。全市共拥用注册商标1060个,其中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两个,占宜春市的100%,江西省著名商标34个。2008年全国县域商标发展百强中,樟树排名第59位,是江西省唯一进入百强的县市。樟树医药产业群是全省唯一入选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百强的县市,同时是全省两个获“全国食品工业百强县市”称号的市。作为县级市,品牌总量在全省县市中名列第一,在全国也占有一席之地。2008年,该市品牌企业完成销售收入85.3 亿元,实现利税15.8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81.2%和实现利税的93%,标志着樟树品牌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确立了樟树在全省品牌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 壮大产业规模 夯实品牌战略基础 樟树市素有“药都、酒都、盐都、保险柜之乡”的美誉,药、酒、盐、机械制造4大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9成以上。基于这样的优势,该市立足药、酒、盐和机械制造4大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业来制定品牌战略规划,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促进特色产业聚集、整合和升级,推动工业经济集群化、跨越式发展,形成以产业支撑品牌,以品牌推动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樟树药业有着1800多年的历史,久享“药不过樟树不齐,药不到樟树不灵”之美誉。在壮大医药产业的过程中,该市以城北医药加工园和福城医药流通园为平台,充分激活外资和民间资本,吸引关联企业入园发展。目前,该市医药行业年实现产值 18.9亿元。樟树盐业资源已探明储量达103亿吨,盐业储量为江南最大,全国第四。自2003年以来,樟树市以江西盐矿、富达盐矿两大企业为产业基础,先后引进了赣中氯碱、蓝恒达等大型盐化工项目,引资额30多亿元,使产业向氯碱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无机化工延伸,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 四特酒作为江西省唯一国家名酒,以独特的品味、质量赢得了几十项国家和省级殊荣。然而,要想让“酒乡”的声誉永远享誉四海,还必须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与内涵。2004年,四特酒公司在政府的扶持下,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和产品结构多样化改造,当年公司上缴税收超过1亿元,“四特”商标还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2007年“四特酒”荣获“江西重点名牌产品”称号。与此同时,啤酒、保健酒、冬酒和美容酒等20余种酒类的发展,打造了一个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酒产业群,提升了樟树“酒都”品牌。 樟树保险设备制造企业在上个世纪80年代多达50家,年销售收入仅100多万元。近几年,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全行业通过重组企业资源,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和市场营销模式,企业整合为14家,其中7家核心骨干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行业总资产达2.42亿元,产品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全市机械制造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虎保险柜”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金虎、远洋、阳光3家企业的产品荣获“江西名牌产品”称号。全市名牌发展已进入政府推动、企业创牌的自觉状态,并形成了以四特酒有限责任公司、仁和集团、药都医药集团、江西盐矿、富达盐矿、赣中氯碱、蓝恒达公司、阳光保险设备公司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名牌企业。 该市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围绕做大做强中药材、粮食、生猪、水禽、蔬菜5大主导产业,通过建基地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实现了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到品牌效益型的转变。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种种养基地、小区800余个,龙头企业产业基地173个;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148家,其中销售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农业龙头企业32家。这些农字号企业使全市40%的农产品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培育出的“玉珠大米”、“天齐堂”枳壳、“春丝”“变色龙”挂面、“永泰”板鸭等35个在省内外都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农字号名牌产品中,“玉珠大米”和“春丝面条”为“中国名牌产品”。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中的60%以上来自于品牌农业。 科学制定规划 丰富品牌兴市载体 樟树市自2005年实施“品牌兴市”以来,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品牌战略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培育和扶持品牌建设,走上了“培养一批、争创一批、打响一批”的品牌发展思路,品牌创建也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市级到国家级的跨越。 樟树市品牌规划按照“整体设计、系统推进,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创新机制、开放集成,多方联动、协调配合”的思路,科学编制《樟树市实施品牌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分年度名牌培育发展计划,对全市品牌建设进行科学指导,宏观管理。各地按照规划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分别编制了规划。仁和集团是该市新兴的民营医药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仁和集团不仅率先在樟树市实施GMP认证,而且以市场为导向,在积极研发新品种、实施品牌战略等方面迈开了大步。仁和集团不仅有中国驰名商标,还有仁和、伊康美宝、闪亮、克快好等省著名商标,以及舒克霜、妇炎洁洗液等江西名牌。江西省樟树粮油公司,是全省最大的粮油食品加工贸易企业。在它的带动下,该市聚集了赣特米业、变色龙食品等50余家粮油加工企业,年加工粮油产品40万吨,其中以春丝和变色龙两个品牌为代表的樟树面条企业产品占全省面条市场份额的80%。 质量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没有质量的振兴,就没有企业的持续发展,更无品牌可言。樟树市政府要求企业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出台鼓励技术创新政策。樟树市质监部门积极服务企业,帮助其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樟树市质监局局长任松告诉记者,建立以企业为主休、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鼓励企业大力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提升产品档次和水平。加速企业技术改选和主动淘汰落后设备,提高企业装备水平。积极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引导企业强化内部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检测3大体系,开展质量体系认证,走质量效益型道路,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经过努力,该市目前共有67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带动了相关企业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所有品牌企业都设立了质检部,购置了必备的质检设备,配备了专业检测人员。从产品设计、原材料进厂、生产过程控制及成品出厂等环节进行关键点控制和检测,质检部全程跟踪,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大大提高了员工对产品质量的责任,保证了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政府企业联动 形成创建品牌合力 实施品牌战略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政府在品牌创建中扮演的是“导演”角色,企业则是“主角”。因此,品牌创建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培育为重点,以政府积极推动、引导、监督为保证,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共创品牌的合力。 为了使“品牌兴市”的各项任务得到落实,樟树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以企业建设为核心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决定》,明确规定在做大做强药、酒、盐3大支柱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发展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建材、印刷包装、农产品加工5大产业,在工业用地、资金、电力、运力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企业争创名牌奖励制度》中明确规定: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对荣获中国名牌的企业由政府奖励10万元;对荣获省级名牌的企业奖励5万元。企业经营活动与品牌活动从自然状态向自发状态转变,全国品牌首先在个别企业成功。2004年,“四特”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金虎”保险柜、“玉珠”牌大米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从此拉开了品牌发展的战略。随后出台《引进人才奖励制度》,对企业引进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带头人并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由政府一次性提供15万元以上科研经费。该市先后多次聘请江西省社科院、省检验检疫局、省质监局、省工商局、省统计局有关专家对全市100多家企业就“质量兴市,名牌兴企”等内容进行了免费培训,开阔了企业视野和思路,增强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创品牌的意识。 由于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技术人才引进,金虎保险设备集团、阳光保险设备公司分别从河南引进6名技术人才,与上海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出全电脑控制的机械、电子、指纹感应多重保险的保险柜、金库门、密集架等产品。樟树粮油公司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近亲结缘,提高了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保险设备制造业靠以铁锤敲打为主要技术起家,经过不断技术创新,成长为继药、酒、盐之后该市的又一工业支柱产业。仁和集团内部专设科研机构作为企业的技术支撑,确保了后继产品的研发,技术资料实行了档案化管理,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经费占销售收入的10%。最近3年来,樟树市企业每年自主投入的科研资金均在9000万元以上,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12个、省级科技项目21个,年申请专利100多个。 改善“品牌兴市”的环境,该市加大质量监督和品牌保护的力度。该市质监、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名牌、商标、专利等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保护,重点打击假冒、侵权知名品牌的违法行为。同时还加强对重点行业的产品质量和信誉监督。继续完善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开展经常性的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活动,加快建立质量信用等级评价、信用监督、失信惩戒制度。通过建立刚性规范,企业的质量和信誉意识有了很大提高。自2003年江西省开展中小企业诚信评价制度以来,樟树市共有25家企业获此殊荣,其中特级诚信企业3家、一级诚信企业13家、诚信企业9家,分别占宜春市的100%、52%和27%。 樟树市质监局局长任松告诉记者,“品牌立市”在樟树的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发展品牌经济就是为了发展活力樟树,提升实力樟树,构建和谐樟树,必须充分利用樟树的优势,围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产品品牌化、品牌经济化,以品牌经济的飞跃增强樟树经济的竞争,带动樟树经济的飞跃,促进樟树经济的和谐。目前,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提高综合实力为目标,紧紧围绕培育支柱产业,制定符合本地经济特点和企业现状的品牌战略实施和发展规划,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大、对相关行业带动性强、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促进资源向名牌企业集聚。扩大名牌产品产业领域,提高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带动企业质量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带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推动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2009-11-09 【江西吉水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日前,吉水县农业产业化工作捷报频传:“萧翔”牌土鸡蛋和“圆中圆”牌鲜鸡蛋获得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新组建全省最大的板鸭加工企业八都板鸭集团,生产的第一批板鸭进入翻晒工序;总投资3个亿的金田粮油集团顺利投产,将成为全市首家产值突破10亿元的龙头企业……全县逐步走上了以粮食、鸭鹅、蔬菜等为主体,规模化生产、集团化运作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该县多方争取和引导各类资本进行投入,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科学引导县内大米、板鸭加工企业优化重组,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目前,全县拥有23家省、市级龙头企业,经营范围覆盖了全县所有农业产业。重组后的八都板鸭集团公司将土地、厂房、设备、资金、技术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了年饲养红毛鸭1000万羽,加工400万只板鸭,出口创汇200万美元的规模,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孵养加工一条龙良性经营,辐射周边乡镇,带动了5000专业养鸭户。该公司还和省内知名企业“煌上煌”签订了90万只商品鸭供销协议,将产业链进一步延伸拓宽,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   该县精选萧翔禽业、乌江蔬菜基地、八都蔬菜基地、尚贤万头养猪场、文峰种鹅场、白水千亩甜柚基地等十个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精心包装,集中力量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将其打造成全县乃至全市的示范化产业。积极引导农业产业争“绿”、创“牌”、扬“名”,把标准化的生产经营、制度化的质量安全监管、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有机结合起来,打造高效精品农业产业。目前,全县拥有绿标14个,有机食品标志5个,省著名商标6个。水南腐竹一直是吉水县的传统产业,该县积极帮扶水南镇致富能人杨天义成立了天意食品有限公司,注册了“天意”牌商标,2008年获全市旅游商品展示铜奖。品牌出效益,如今,全县有97家腐竹制作企业与该公司签订包销,水南腐竹已成功打入广东、浙江等地市场。 为实现农业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该县结合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一村一品”工程,每个试点村安排1万元资金用于特色产业培育。同时,重点发展合作组织,搞活产品流通,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有效链接机制,构建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合作社充分发挥中间桥梁作用,不仅有效避免了公司和农民直接经营的繁琐和矛盾,也避免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直接面对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困难,对保证产品质量和成员利益提供了切实保障,实现了公司和农户的“双赢”。全省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乌江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根据市场行情,引进和种植市场适销对路的辣椒、黄瓜、茄子、豆角、丝瓜等优质高产品种,建市场、寻买主、找销路,主动和该县一品郎蔬菜布丁、小不点果冻企业“联姻”,把小蔬菜变成了强镇富民的大产业,吸引了全市众多乡村争相学习效仿。 2009-11-12 【高新技术领跑江西萍乡农业产业化】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以颜龙安院士项目试验基地为龙头的萍乡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看到颜龙安院士项目区、设施农业区、超级稻试验区等七个功能区正如火如荼兴建。这个占地2890亩、总投资2948万元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2010年完工后,将成为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率高的院士项目试验基地,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方向并实现示范辐射作用。 在高新技术的强劲支撑下,萍乡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由传统产业向科技含量高、品牌农业强势崛起的现代农业产业转变,发展水平提升。目前,全市龙头企业获得16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1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5个产品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1月至9月,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利税1.5283亿元,带动农户18.3万户,带动农民增收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7.2%。 萍乡市以政府搭台为基础,优势项目引领,高新技术支撑,龙头企业示范等举措,对高新科技企业和由院士等高科技人才领衔的企业,从审批办证、用地等方面都给予优惠政策,提供便捷服务。去年以来,该市1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全国18所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柔性引进院士、博士生导师等高层次人才18名;共引进6项高新技术,投资2.3亿元兴建或正在兴建8个科技含量高、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优势项目,直接或间接产生效益3亿元。 院士、博士生导师等高层次人才组成的技术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整体合力,为龙头企业开发高新产品、上优势项目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咨询,科学技术对发展的支撑力提升。银河杜仲开发有限公司在江西农大和湖南农大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开发了不含抗生素的杜仲猪用饲料,饲养的杜仲猪肉获得绿色食品A级产品证书。目前,该公司已建成了国内一流水准的年出栏5万头杜仲生猪养殖基地,年产值达1.5亿元。大富乳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科院等单位合作,通过南方山区奶牛(荷斯坦)饲养管理配套技术课题研究、项目实施和良种培育,每头奶牛产奶提升20%,每头牛每年增加利润1100多元。 高新技术的力推,带动了农民持续增收。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为公司顾问,并与中国水稻所、隆平高科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院企合作关系,杂交水稻良种畅销国内并远销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年带动农民6000户
/
本文档为【农业产业信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