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地緣政治環境之研究

2012-11-04 39页 pdf 637KB 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092376

暂无简介

举报
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地緣政治環境之研究 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地緣政治環境之研究 林豐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班國際關係組研究生) 壹、前言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伴隨蘇聯帝國的解體,世界地緣政治結構驟變,在冷戰結束後,美國並沒有 撤除圍堵政策之佈署,在亞洲部份,其軍事影響力由日本、阿拉斯加延伸至朝鮮 半島之南韓,再延伸至台灣,直達菲律賓及澳洲,終至中南半島的東協國家。而 且美國近年來加強與印度之關係,其欲以印度牽制中國之意圖極為明顯。在美國 發動阿富汗戰爭後,其軍事實力直接進入中亞五國與外高加索地區。美國主導的 北約甚至東擴至東歐...
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地緣政治環境之研究
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地緣政治環境之研究 林豐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班國際關係組研究生) 壹、前言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伴隨蘇聯帝國的解體,世界地緣政治結構驟變,在冷戰結束後,美國並沒有 撤除圍堵政策之佈署,在亞洲部份,其軍事影響力由日本、阿拉斯加延伸至朝鮮 半島之南韓,再延伸至台灣,直達菲律賓及澳洲,終至中南半島的東協國家。而 且美國近年來加強與印度之關係,其欲以印度牽制中國之意圖極為明顯。在美國 發動阿富汗戰爭後,其軍事實力直接進入中亞五國與外高加索地區。美國主導的 北約甚至東擴至東歐及波羅的海三小國,有意將烏克蘭、白俄羅斯納入,更加直 抵俄國西部邊界。在圍堵政策態勢下,美國將其戰略佈署構築成完整的U字型銅牆 鐵壁,牢牢的將俄羅斯及中國封鎖在其中,用意在於一方面阻止俄羅斯帝國的死 灰復燃,另一方面可以加強防範中國崛起對美國所產生的威脅。1 本文的主要假設在於,以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為一個完整的地緣政治區 1 李文志,1997,《後冷戰時代美國的亞太戰略》。台北:憬藝,頁 59-63。因而在此國際背景環境 下,俄、中二國都希望發展與美國的友好關係,以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無奈兩國實力與美國落 差太大,美國難與之平起平坐,且基於長久的對立及意識型態的差異,終必同床異夢。以地緣政 治而論,冷戰結束後,俄國由世界擴張政策轉向恢復其歷史的活動區域及前蘇聯的勢力範圍,而 中國則由韜光養晦中待機漸朝外向發展。俄中二國的阻礙與束縛皆主要來自於美國,因而二國有 可能暗中合作,採取策略,正面敷衍美國卻由反面牽制美國,藉以達成兩國推動世界體系朝多極 化發展的目標。對於冷戰結束後俄中二國的地緣政治環境而言,維持二國間的戰略合作關係極其 重要。俄中二國保持良好的關係所帶給二國的是俄中國際戰略的合作、俄中地緣政治的利益、俄 中國家的安全、俄中邊境的和平、俄中能源的供給與互補、俄中軍事科技的交流,此中無一不涉 及重大的國家利益。俄中二國想要追求國家的發展,唯有穩定與美國間的關係,爭取一段長時間 的發展期,積極充實自身國家實力,致力於縮小與美國國力的差距,因為只有維持強大的國力才 是取得和平發展的最佳保障。美國之圍堵政策佈署已成,其意欲擴大跨大西洋聯盟,由美洲越過 歐亞大陸直抵俄中二國大門,直到九一一事件發生,方才轉移焦點,然而仍保持對俄中二國的包 圍態勢。藉由反恐戰爭之機,美國軍事實力伸入阿富汗、中亞地區,直抵俄中二國邊防門戶,西 面以北約組織牽制俄國,東面以日本為首的島鏈盟國制衡中國,目的在於阻止俄羅斯之復甦及防 範中國之崛起。因而本文的目的在於闡述此國際背景下,美國擁有全球性地緣政治利益,俄國和 中國各自擁有其區域霸權性地緣政治利益,故美國的國家利益難免與俄中二國的國家利益有所矛 盾和衝突,雖然俄中二國之間矛盾亦甚深,但當此兩國承受美國為首的西方巨大壓力而欲尋找夥 伴對美國實施權力平衡政策之時,放眼當今世界,對方必然是首要選擇。因為在當前的地緣政治 條件下,無論俄國或中國都沒有獨立對抗美國的本錢,所以俄中兩國只有對美國採取既合作又競 爭的態度,一方面對美國採取合作態度以取得相互諒解,另一方面俄中二國基於維護重大地緣政 治利益及國家利益下,可能會採取聯合立場以制衡美國。本文意在分析此國際形勢的發展概況, 假如能瞭解此一心理狀態,必能有助於推論未來國際體系是否可能出現俄中聯合抗美的態勢,以 便學界及有識之士能夠推演與掌控未來國際局勢的發展概況。 1 塊,其運用中俄兩國在中亞、印度、朝鮮半島的地緣政治運作當作工具,並以美 國在歐亞大陸的戰略佈署為另一個地緣政治區塊,其運用北約組織與美日同盟當 作工具,據此來探討中俄兩國與美國的互動關係。 二、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途徑 1.地緣政治的定義 本文將運用地緣政治的研究途徑來加以分析。關於地緣政治學的定義,學者 各自有其界定。根據英國地緣政治學者傑佛瑞派克(Geoffrey Parker)的定義是:「從 空間的或地理中心論的觀點對國際局勢背景進行研究和整體的認識」、「關於國家 的地理空間現象的研究,旨在探詢對國家實力之地理基礎的認識」。2而根據美國學 者斯皮克曼(Nicholas J. Spykman)的定義認為:「從地理的觀點來考慮一國的安全問 題,使由此得出的結論可為負責制定外交政策的政治家們直接和即時採用,正是 這種分析方法才是地緣政治學這個名詞的涵義」。 3 而根據法國學者雷蒙艾宏 (Raymond Aron)的定義認為,地緣政治學包括「把外交-戰略關係與對資源作出的 地理-經濟分析,以及由於生活方式和環境而引起的對外交態度的解釋,從地理 角度加以系統化」。4另外,根據德國學者基倫的定義:「地緣政治是把國家作為地 理的有機體或一個空間現象加以認識的科學」,而根據日本學者福島康人的定義: 「地緣政治學是與地理條件結合起來考慮的國家戰略理論」。5當然不可否認地,地 緣政治一定會具有其限制與制約,根據Hans J. Morgenthau的分析,地緣政治學存 在著單一因素的謬誤,而貶抑所有其他因素,因為「地緣政治學只告訴我們哪一 塊由空間由於它相對於其他空間的位置而注定孕育著世界的主宰,它並沒有告訴 我們那個主宰將誕生在哪個特定的國家」。6不過無論如何,地緣政治學具有其存在 的價值性,因為地緣政治能解釋部份的國際關係問題,其餘不足之處必須由其他 的國際關係理論來彌補。7 2 王恩涌,1998,<政治地理學:時空中的政治格局>,http://www.aikanshu.com/books/9032/。 3 樓耀亮,2002,《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天津人民,頁 4-5。 4 王逸舟,1998,《國際政治析論》。台北:五南,頁 143-147。 5 同註 3,頁 4-5。 6 徐晰、郝望與李保平譯,Hans J. Morgenthau著,2006,《國家間政治:權力鬥爭與和平》。北京: 北京大學,頁 196-197。 7 另外,根據《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的定義:「地緣政治是國際政治中地理位置對各國政治關係 如何影響的分析研究。地緣政治指出某些因素對決定國家政策的重要性,諸如在獲得國家利益, 控制海上交通線,據有戰略要地等」。樓耀亮,2002,《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天津人 民,頁 4。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定義:「地緣政治學乃是政治地理學中的一種理論。它根據 各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或地區範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 行為。地緣政治學把地理因素視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家政治行為的一個基本因素」。樓耀亮,2002, 2 2.關於地緣政治秩序 學者John Agnew在其著作中提到國際體系的三個地緣政治秩序,第一個秩序 由 1815 年到 1875 年,是在歐洲協調體制下,英國所管理的歐陸權力平衡秩序, 第二個秩序由 1875 年到 1945 年,是在歐、美、日間帝國殖民競爭下,所產生的 帝國主義衝突國際秩序,第三個秩序由 1945 年到 1990 年,是在冷戰背景下,美 蘇兩大陣營全球對抗所產生的兩極化世界體系秩序。8 中國學者陸俊元在其著作《地緣政治的本質與規律》中,提到冷戰結束後的 地緣政治秩序,他稱之為全球化時代的地緣政治,此時期由 1991 年至今,政治上, 蘇聯瓦解造成國際軍事對峙的緩和,經濟上,全球化造成國家間相互依存度加深, 文化上,起自文明與宗教的衝突日增,且歷經九一一事件發生,因而產生多極化 的國際秩序,或稱作一超多強的國際秩序。9 3.地緣政治各家學說 在古典時期,柏拉圖(Plato)在其《理想國》中對國家的地理位置做出闡述,他 認為最合理的國家地理環境是四面臨海的島國,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在《政治學》 卷七中對此進行分析,他認為最理想的城邦應該處於海陸交接之地,利於防禦與 貿易,地理大發現後,英國人William Petty從地理環境探討了國家的最佳模型,1750 年法國學者Jurgot把政治地理的概念導入地理環境和政治關係的分析。10 地緣政治理論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個時期,早期地緣政治理論主要有基倫、拉 澤爾的「國家有機體」理論和豪斯浩佛(Karl Haushofer)的「生存空間」理論,傳統 地緣政治理論主要有海權論、陸權論、空權論、邊緣地帶論等著名學派,柯恩(Saul B. Cohen)的《分裂世界的地理與政治》介於冷戰時期到冷戰結束後,而冷戰結束 後的地緣政治理論主要有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的《大棋盤》、季辛吉 (Henry Alfred Kissinger)的《大外交》、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的《文明的衝 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11 《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天津人民,頁 3。根據《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的定義:「地緣 政治學是西方國家關於國家或地區的政治、軍事活動制約於地理環境的一種學說。其基本觀點是: 國家的政治、軍事尤其是對外政策是由地理因素決定的」。樓耀亮,2002,《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 戰略》。天津:天津人民,頁 4。而之所以地緣政治的定義會有差異,乃是因為地緣政治的理論會 隨著時間因素與空間因素的變化而不斷演進。 8 John Agnew and Stuart Corbridge, 1995, Mastering Space. London: Routledge, p. 23. 9 陸俊元,2005,《地緣政治的本質與規律》。北京:時事,頁 234-244。 10 同註 2。 11 同註 3,頁 5-10。德國地緣政治學派學者豪斯浩佛的理論在二戰期間助長希特勒的侵略,德國做 3 地緣政治學(Geopolitik)這個詞彙是德國哥德堡大學政治學教授基倫(Rudolf Kjellen)在其所發表的《生存形態的國家》一書中首次提出的。他接受了拉澤爾 (Friedrich Ratzel)所發表的「國家有機體」說和「生存空間」理論,創立了運用地 理環境關係來解釋政治、外交之現象與事件的地緣政治學。12拉澤爾在 1897 年發 表國家有機體說。13 傳統的地緣政治理論有馬漢 (Alfrel Taylor Mahan)的海權論、麥金德 (S.H.Mackinder)的陸權論、杜黑(Giulio Douhet)的空權論、斯皮克曼(Nicholas J. Spykman)的邊緣地帶論。馬漢發表了《海權對歷史的影響》及《海軍戰略》,強調 海洋對霸權國家的重要性。14 麥金德發表了《歷史的地理樞紐》及《民主的理想與現實》,提出心臟地帶學 說,並將地理因素與國際政治戰略結合成一體來思考,陸權說著名的三句警語:「誰 統治東歐,誰就能主宰心臟地帶;誰統治心臟地帶,誰就能主宰世界島;誰統治 世界島,誰就能主宰全世界。」15 出對地緣政治理論的不當運用,因而造成地緣政治學的一度沒落,但在冷戰結束後地緣政治學再 度興起。廣義的來說,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的作為、季辛吉的運作、布里辛斯基的論述、杭 廷頓的理論,都或多或少的與地緣政治理論有一定程度的契合。 12 王恩涌,1998,<政治地理學:時空中的政治格局>,http://www.aikanshu.com/books/9032/。樓 耀亮,2002,《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天津人民,頁 5-7。 13 王恩涌,1998,<政治地理學:時空中的政治格局>,http://www.aikanshu.com/books/9032/。樓 耀亮,2002,《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天津人民,頁 5-7。拉澤爾在 1897年發表國家 有機體說,其主要內容:第一,國家是具有空間性的有機體,第二,鬥爭是國家生存的基本特徵, 第三,國家成長遵循固定的法則,而基倫則認為「生氣勃勃而空間有限的國家遵守以殖民、兼併 和征服手段來擴張其空間的絕對政治法則」。 14 王恩涌,1998,<政治地理學:時空中的政治格局>,http://www.aikanshu.com/books/9032/。樓 耀亮,2002,《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天津人民,頁 7-8。閻學通、陳寒溪譯,Robert L. Pfaltzgraff and James E. Dougherty著,2003,《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北京:世界知識,頁 168-169。 馬漢發表了《海權對歷史的影響》及《海軍戰略》,其認為:第一,控制海洋就能控制全世界,海 上力量對於國家實力極端重要,掌控海洋的關鍵在於控制世界重要的海道和海峽,第二,霸權國 家必須維持強大的海軍,以貫徹其意志,第三,一個國家的海權地位取決於地理位置、陸地形狀、 領土範圍、人口、民族性格、政府政策六個條件,第四,海上交通線是海上作戰的生命線,也影 響一國的運輸與貿易。因而美國的海權戰略深受馬漢的影響。 15 王恩涌,1998,<政治地理學:時空中的政治格局>,http://www.aikanshu.com/books/9032/。樓 耀亮,2002,《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天津人民,頁 7-8。閻學通、陳寒溪譯,Robert L. Pfaltzgraff and James E. Dougherty著,2003,《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北京:世界知識,頁 170-172。 麥金德還認為:第一,世界的政治板塊依地理來區分,可分成陸上力量和海上力量,第二,在古 代多是陸權國家的對外侵略,而近代則多是海權國家的對外侵略,但心臟地帶的重要地位仍不可 取代,第三,不只歷史上有陸權大國與海權大國的對抗,現實世界亦存在此種現象,第四,海上 強國必須極力阻擋陸上強國的擴張與威脅,第五,在全球戰略的角度下,世界是一個整體,俄國 的擴張與收縮與世界有極大的關連性,第六,隨著鐵路的發展,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是世界上最 重要的戰略區域,對地緣政治的影響非常深遠,第七,英國務必與美國及其他海權國家結盟,以 維繫其地緣政治優勢,並聯合歐亞大陸邊緣國家,來權力平衡心臟地帶的強權國家。 4 杜黑認為:第一,飛越地面的武力足以使海陸力量屈服,第二,空權的爭奪 可以決定戰爭的勝負,第三,空權可以摧毀一個國家的生命中樞。16 斯皮克曼著有《和平地理學》一書,提出邊緣地帶學說,邊緣地帶說的著名 格言是:「誰支配著邊緣地帶,誰就控制歐亞大陸;誰支配歐亞大陸,誰就掌握世 界的命運。」17 季辛吉在其《大外交》中,曾經對冷戰後的國際地緣政治格局進行分析,並 對世界新秩序有所闡述,其認為:第一,每個世紀都會出現一個國家具有按照自 己價值重新塑造國際體系的力量,第二,在 21 世紀,國際體系將會一方面愈趨分 散,一方面愈趨全球化,而並存的強權將是美國、歐洲、俄羅斯、日本、中國, 第三,歷史上最穩定的兩個國際體系是維也納會議體系與美國在二戰後主導的體 系,第四,對美國而言,重要的是避免歐亞大陸出現具主宰地位的大國,而且美 國必須抗擊這種威脅,第五,俄國對世界秩序永遠都極其重要,況且,俄國具有 彌賽亞式的擴張主義,一旦遭到挫敗,便會憤恨不平,將會對世界秩序構成潛在 的威脅,第六,中國正在朝向超級大國之路邁進,中國的政治及軍事影響力將籠 罩全亞洲,第七,美國認為俄國試圖恢復過去控制的區域之霸權,並想建立某種 形式的俄國指導保護體制。18 布里辛斯基著有《大失控》、《大棋盤》等,其認為:第一,蘇聯的解體造成 地緣政治上的權力真空,歐亞大陸的中心出現黑洞,第二,中亞將成為歐亞巴爾 幹,強權國家極力填補其地緣政治真空,將引發新一波的地緣政治爭奪,第三, 世界的地緣政治態勢將變成多極的集團,包括北美、歐洲、東亞、南亞、伊斯蘭、 歐亞等集團,第四,中國有可能聯合第三世界以對抗西方國家,第五,中國有可 能擴大其影響力以試圖挑戰美日同盟在環太平洋的地位,第六,美國的首要目標 在於防止任何潛在性國家聯盟及全球性競爭國家的興起。19 16 王恩涌,1998,<政治地理學:時空中的政治格局>,http://www.aikanshu.com/books/9032/。樓 耀亮,2002,《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天津人民,頁 7-8。閻學通、陳寒溪譯,Robert L. Pfaltzgraff and James E. Dougherty著,2003,《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北京:世界知識,頁 173-174。 17 王恩涌,1998,<政治地理學:時空中的政治格局>,http://www.aikanshu.com/books/9032/。樓 耀亮,2002,《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天津人民,頁 7-8。斯皮克曼還認為:第一,世 界主要的三個力量中心,包括北美洲沿大西洋海岸地區、歐洲沿海地區、亞洲沿海地區,第二, 世界最重要的地緣政治優勢位在歐亞大陸和近海之間的邊緣地帶,第三,邊緣地帶是陸權與海權 間的緩衝地帶,第四,兩次的大戰中,美國的威脅都來自於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帶幾乎被一個強權 國所統治,第五,只要歐亞大陸邊緣地區聯合成一體,美國就處在被包圍的態勢之中,美國必須 極力阻止其發生,第六,儘管有國際組織的運作,美國主要依靠的仍將是其國家實力,為了維持 區域的權力平衡,美國必須在邊緣地帶建立海陸空的軍事基地。 18 林添貴、顧淑馨譯,Henry A. Kissinger著,1998,《大外交》。台北:智庫文化,頁 3-17,1091-1129。 王恩涌,1998,<政治地理學:時空中的政治格局>,http://www.aikanshu.com/books/9032/。樓耀 亮,2002,《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天津人民,頁 8-10。 19 林添貴譯,Zbigniew Brzezinski著,1998,《大棋盤》。台北:立緒,頁 6-8,53-58,114-115,278-282。 5 杭亭頓著有《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其認為:第一,將來的衝突將 存在於西方與非西方的對抗,第二,文明衝突將制約未來國際政治的發展,文明 與文明之間的斷層線將會是未來的戰爭線,第三,儒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有聯合 的可能性,第四,文明有可能決定將來衝突發生的地緣政治結構。20 4.小結 中俄兩國是陸權大國,美國既是海權大國而又是全球霸權,一方面,雙方存 在著歷史上之海、陸權對抗的結構性矛盾,第二方面,雙方對於國際新秩序的看 法存在極大的差異,彼此互爭建立新秩序的主導權,第三方面,中俄兩國是區域 強權,美國是世界強權,雙方在許多地區存在著地緣政治利益的爭奪,第四方面, 中國是儒教文明,俄國是東正教文明,兩國與美國的基督教文明帶有部份的不可 協調性。這種種的地緣政治環境因素,加上美國對中俄兩國造成的地緣政治壓力, 促成了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發展與中俄兩國聯合抗衡美國的國際格局。 (二)研究方法 本文所運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歷史分析法、文獻分析法、結構分析法。21而本 文的論文架構圖可參見圖 1-1。 王恩涌,1998,<政治地理學:時空中的政治格局>,http://www.aikanshu.com/books/9032/。樓耀 亮,2002,《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天津人民,頁 8-10。 20 黃裕美譯,Samuel P. Huntington著,1997,《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頁 281-283。 王恩涌,1998,<政治地理學:時空中的政治格局>,http://www.aikanshu.com/books/9032/。樓耀 亮,2002,《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天津人民,頁 8-10。閻學通、陳寒溪譯,Robert L. Pfaltzgraff and James E. Dougherty著,2003,《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北京:世界知識,頁 187-188。 21 歷史分析法,據中國學者閻學通所分析:「歷史分析法主要是通過對國際關係歷史事件的回顧, 從中總結一些經驗,以歷史的經驗解釋現實的國際關係。」、「國際關係研究中的歷史研究法是根 據已知的歷史事實,總結和發現與現實國際關係現象有關的經驗。依據對歷史文獻的分析,總結 國際關係歷史事件發生的因果關係以及對現行國際關係的啟示」。閻學通、孫學峰,2001,《國際 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頁 143-144。文獻分析法是總結之前學者的研究成果,並整理 現今既有的學術資料,以此進行分析與研究。分析的內容包含學者之理論、學術書籍、文獻、專 書、學術論文、期刊、報紙等,以其做為基礎進行探討,藉以彌補本文之不足及疏漏之處。結構 分析法,據中國學者閻學通所分析:「在國際關係研究中,結構分析的核心是強調在國際體系中國 家力量對比與配置對國際政治形勢與國家對外戰略有著根本性影響。」、「結構分析法把國際力量 結構和戰略關係結構視為國際形勢中的核心要素,通過對國際結構的分析,理解國際政治變化的 大方向」。閻學通、孫學峰,2001,《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頁 138-139。 6 論文架構圖 冷戰結束後 美國 俄國 中國 美 俄 中 三 角 關 係 國 際 政 治 環 境 中 國 地 緣 政 治 觀 俄 國 地 緣 政 治 觀 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北 大 西 洋 公 約 組 織 美 日 同 盟 安 保 條 約 地緣政治考量 中 俄 戰 略 協 作 夥 伴 關 係 的 建 立 及 其 發 展 階 段 中 俄 戰 略 協 作 夥 伴 關 係 的 地 緣 政 治 意 涵 中 俄 二 國 間 的 軍 事 合 作 中 俄 二 國 間 的 能 源 合 作 中 俄 二 國 在 中 亞 的 地 緣 政 治 合 作 中 俄 二 國 在 朝 鮮 半 島 的 地 緣 政 治 合 作 中 俄 二 國 在 印 度 的 地 緣 政 治 合 作 中 俄 二 國 在 其 他 方 面 的 合 作 關 係 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地緣政治環境之 研究 圖 1:論文架構圖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7 貳、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建立及其發展 一、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之名詞界定 關於「戰略協作」一詞,根據中國學者趙華勝指出,「戰略協作是一種鬆散的 戰略合作關係。雙方達成進行戰略合作的政治意象,但沒有法律約束力。戰略協 作往往是有限的戰略合作,兩國的合作根據具體情況和具體問題而確定,而非是 全面和必須是一致的。」22 關於「夥伴關係」一詞,根據中國學者王樹春指出,「夥伴關係是相對於冷戰 時期的同盟關係而言,指兩國或兩個國家集團之間以謀求政治、經濟和安全的共 同利益為目標,而不針對第三國的相互合作、平等互利的新型國家關係。」23 根據中國學者王樹春所言,「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指的是,「兩國在平等 信任的基礎上,為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民族尊嚴及在國際上應有的地位和 正當利益,為促進世界多極化發展及建立國際新秩序而進行密切合作的一種新型 的國家間關係。」並且對其範圍有所界定,「其領域是全方位的,不僅包括雙邊關 係,而且包括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上的合作;不僅涉及政治、經濟,而且涉及外交 和國際安全。」因而其認為,「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以其合作的全方位性、戰略 性、非排他性以及信任程度較高、對國際問題認知較接近、高層對話、協調機制 較完善等特點而有別於中國與其他大國所建立的夥伴關係。」24 二、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建立及其發展階段 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乃是中俄兩國間基於當前國際地緣政治環境之妥協與 合作。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成為其繼承國,中俄兩國關係的發展歷經三個過程。 第一階段,「互視為友好國家」階段(1991 年 12 月至 1994 年 9 月)。25 22 趙華勝,2004,<中俄關係:地位、模式、趨勢>,《世界經濟與政治》,第 5期,頁 41。 23 王樹春,2005,《冷戰後的中俄關係》。北京:時事,頁 27。 24 同上註,頁 28-29。 25 1991年 12月 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認俄羅斯聯邦政府,中國與俄羅斯維持大使級外交關係, 中俄關係平穩過渡。1992年 12月 28日,中俄兩國最高領導人發表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 羅斯聯邦相互關係基礎的聯合聲明」,雙方還簽署了「關於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和加強 軍事領域信任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雙方有關部門也簽署了在經貿、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多項合 作文件。1993年 11月,中俄簽署了兩國國防部合作協定,確立了兩國國防部長定期會晤機制。1994 年 7月,中俄雙方簽署了「中俄兩國政府預防危險軍事活動協定」。在 1991年的中俄兩國「會談 紀要」中,雙方達成幾項重要協議。中國承認俄羅斯是原蘇聯的繼承國,俄國並繼承蘇聯在聯合 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席位;雙方認同「和平共處五原則」為兩國關係的基礎;1989年及 1991年 之「中蘇聯合公報」的基本原則仍是中俄關係的指導原則;以往中蘇之間簽署的條約與文件仍具 有法律效力;過去中蘇進行的兩個談判,包括「中蘇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和加強軍事領域 信任措施的談判」及「中蘇邊界談判」將會持續進行。和平共處五原則包括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8 第二階段,「建設性夥伴關係」階段(1994 年 9 月至 1996 年 4 月)。1994 年 9 月 3 日,中俄兩國簽署了關於未來關係的「中俄聯合聲明」,雙方就構築面向二十 一世紀的新型夥伴關係達成共識。26 第三階段,「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階段(1996 年 4 月至今)。1996 年 4 月 23 日,俄國總統葉利欽(Boris Yeltsin)將「面向 21 世紀的建設性夥伴關係」的表述, 修改為「面向 21 世紀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27 1997 年 4 月 23 日,中俄兩國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世界 多極化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聯合聲明」,在理論上闡述了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 大方向,其中包括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與反對任何國家建立單極霸權的企 圖。當時中俄兩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合作主要體現在兩國的週邊關係領域,最重要 的考量就是反對北約東擴和反對外國勢力介入臺灣問題。28 1999 年科索沃(Kosovo)危機及「北約新戰略」的出現,預示著未來美國及北 約軍事干涉範圍的擴大。29 2000 年 7 月 17 日到 19 日,中俄兩國簽署了兩份重要文件,其一是「中俄北 京宣言」,其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和俄羅斯聯邦總統關於反導問題的聯合聲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等原則。鄭羽,2002,<獨聯體十年>, http://euroasia.cass.cn/Chinese/Production/CIS10/036.html。丁永康,1999.6,<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 係>,《問題與研究》,第 38卷,第 6期,頁 52-53。 26 根據雙方的認知,這種關係的特質在於既不是對抗,也並非結盟,而是建立在和平共處五原則 基礎上的長期穩定的睦鄰友好和互利合作關係。中俄雙方除了重申恪守 1992「中俄聯合聲明」,還 簽署了「中俄兩國關於不將本國核武器瞄準對方的聯合聲明」及「中俄西段邊界協定」,基本上解 決了邊界爭議,為兩國關係的穩定發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礎。姜毅、鄭羽,1998,<世紀之交的中 俄關係>,http://euroasia.cass.cn/Chinese/Production/projects29.html。丁永康,1999.6,<中俄戰略 協作夥伴關係>,《問題與研究》,第 38卷,第 6期,頁 53-54。 27 中俄雙方並簽署 1996年「中俄聯合聲明」,其中除了恪守 1992年及 1994年的兩個「中俄聯合 聲明」外,兩國針對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建立了四項機制來協助運作。這些機制代表著中俄兩 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制度化,至此雙方進入相互信任與合作的嶄新階段,全面開展各領域之合 作。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四項機制:中俄兩國國家元首每年分別在莫斯科和北京各會晤一次; 成立兩國總理委員會,每年分別於雙方首都各會晤一次;雙方外交部長隨時會晤機制,在必要時 隨時進行會晤磋商;建立中俄領導人之間的電話熱線,就重大問題隨時磋商協調立場。姜毅、鄭 羽,1998,<世紀之交的中俄關係>,http://euroasia.cass.cn/Chinese/Production/projects29.html。 28 鄭羽,2002,<獨聯體十年>, http://euroasia.cass.cn/Chinese/Production/CIS10/036.html。 29 1999年 3月,美國國會通過研製和佈署NMD (National Missile Defense)和TMD (Theater Missile Defense)的法案,美國並在 1999年 10月至 2000年 7月進行三次試射。此種形勢的發展促使中俄 兩國加強發展在國際事務問題上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雙方所關注的焦點由原先的北約東擴問題 及臺灣問題轉移到維護聯合國對國際問題的主導地位及反對單邊主義,並且維護 1972年「反彈道 導彈條約」,以維繫全球核領域的戰略穩定結構。NMD是指國家飛彈防禦系統,TMD是指戰區飛 彈防禦系統。同上註。 9 明」,這兩份文件進一步確立了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在國際問題的大方向。30 2001 年 7 月 16 日,江澤民與普京(Vladimir Putin)進行了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 係架構下的定期會晤,兩國簽署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此條約幾乎總結了 中俄兩國先前所發表的聯合宣言及聲明,自此將中俄兩國戰略協作的夥伴關係法 律化,在國際法的基礎上規範了兩國在國際層次、區域層次、雙邊關係層次的合 作方向與內容。 2005 年 7 月 1 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與中國領導人胡錦濤於莫斯科簽署《中華 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二十一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其中直接闡述了 兩國對於新世紀國際秩序的看法。31 三、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範圍及目標 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包含全球領域、地區領域、雙 邊合作領域。各個領域,中俄兩國在歷年的聯合聲明及條約中都明白地闡述其希 望達成的目標。 在全球領域層面,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主要目標如下,第一,聯合國應 為建立和維護國際新秩序發揮重要作用,第二,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第三, 建立多極化國際秩序,加強中俄兩國在國際事務上的合作,第四,建立國際政治 經濟新秩序,第五,促進中俄兩國週邊地區的穩定,第六,將車臣和東突分裂分 子視為國際恐怖主義,第七,聯合發展中國家的力量,第十,主張世界的主流不 是「文明衝突」,而是全球合作,第十一,加快建立中俄印三方合作機制。32 30 亦即在全球層次上:雙方致力於維護聯合國安理會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包括對於維護國際和 平和安全的主導地位。中俄兩國並達成共識,相互合作鞏固全球和地區戰略的穩定,以維護現有 軍控和裁軍條約體系。中俄兩國並採取一致立場,反對相關國家研發與佈署飛彈防禦系統,並且 堅持反對某些國家(主要指美、日等國)計劃在亞太地區佈署非戰略性導彈防禦系統。在國家層 次上:此次文件實現了中俄關係由葉利欽執政時期轉向普京執政時期的平穩過渡。另外,在區域 層次上,兩國繼續在上海五國元首會晤的機制內進行合作。同註 28。 31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5.7.1,《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二十一世紀國際秩序的 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二十一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中明確提及: 中俄雙方恪守 1997年《中俄關於世界多極化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聯合聲明》中闡述的建立多極世 界和國際新秩序的主張及 2001年《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中重申的雙方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世 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為當前的重要趨勢;世界上的事情應以多邊集體為基礎透過對話和協商決 定;國際社會應摒棄對抗和結盟的思維,不尋求對國際事務的壟斷;聯合國應在國際事務中發揮 主導作用;反對任何旨在分裂主權國家和煽動民族仇恨的行為; 當今世界的主流不是「文明衝突」, 而是必須開展全球合作;雙方呼籲國際社會建立新型安全架構,平等對話、協商和談判應成為解 決矛盾和維護和平的手段;雙方支援維護和鞏固全球戰略穩定以及軍控、裁軍與防擴散法律體系 和多邊進程;在新的安全架構內,加強國際合作,根除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思想;區域整合是當 前國際形勢發展的重要特徵,建立多邊區域組織在國際新秩序形成中發揮積極作用。 32 在全球領域層面,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目標如下,第一,中俄兩國確信聯合國應為建立和 10 在地區領域層面,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目標如下,第一,促進亞洲區域 軍事的互信機制之建立,第二,以政治外交手段,通過協商及談判解決地區衝突 及問題,第三,反對有關國家集團在東亞建立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第四,主張朝 鮮半島的非核化地位,重申六方會談是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的途徑。33 在雙邊合作領域層面,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目標如下,第一,發展睦鄰 友好合作關係,完善中俄雙邊關係條約的法律基礎,第二,中俄兩國不參加針對 對方的軍事政治同盟,第三,中俄雙方將擴大雙邊磋商與政治對話,在外交上合 作,建立定期會晤機制,第四,解決中俄邊界問題,第五,裁減中俄邊境地區的 軍事力量,第六,加強中俄軍事合作,第七,中國支持俄國對於車臣問題的立場, 俄國支持中國對於台灣問題、西藏問題的立場,第八,強調能源合作對中俄兩國 維護國際新秩序發揮重要作用,主張提高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和威望,並增強聯合國在世 界領域的作用,使各國在聯合國架構內磋商與合作,還有維和行動須經安理會授權並在其監督下 實施,第二,中俄兩國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不允許任何國家片面壟斷國際事務,第三,中 俄雙方認為,世界多極化趨勢正在發展,因而主張建立多極化國際秩序,加強中俄兩國在國際事 務上的合作,第四,中俄兩國呼籲建立公正與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雙方強調,廣大發展 中國家和不結盟運動是促進世界多極化及建立國際新秩序的重要力量,發展中國家理應在未來的 國際新秩序中平等地參與國際事務,第五,中俄兩國反對建立對立的政治、軍事、經濟集團,第 六,中俄兩國堅持根據國際法精神,支持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加強鞏固聯合國體系,第七,中俄 兩國反對核子武器擴散,積極推動核裁軍和裁減化學武器進程,加強禁止生物武器的制度,採取 措施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運載工具和相關技術的擴散,兩國協作解決導彈擴散問題,以便 制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導彈防擴散機制及國際核不擴散機制,第八,中俄兩國主張建立多邊 區域組織及亞太合作機制,推動包含中俄在內的亞太地區多邊經濟合作,第九,中俄兩國積極對 話,以推動全球軍控、裁軍進程,第十,中俄兩國合作推動聯合國的改革,以提高聯合國的效率 和行動能力,並充分體現廣大成員國的共同利益,第十一,中俄兩國堅持和平共處五原則,反對 干涉他國內政,維護主權原則,保障各國根據本國國情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尊重各國平等參與 國際事務的權利,第十二,中俄兩國呼籲擯棄冷戰思維,反對集團政治,主張新安全觀,鼓勵雙 邊與多邊的協商與對話,第十三,中俄兩國在國際事務中進行戰略協作,增強兩國在國際組織中 的地位,並促進兩國週邊地區的穩定,第十四,中俄兩國共同打擊恐怖主義,加強反恐領域合作, 雙方將車臣和東突分裂分子視為國際恐怖主義的組成部分,第十五,中俄兩國試圖聯合發展中國 家的力量,在國際中取得更佳的發言地位,扮演發展中國家的領航者角色,第十六,中俄兩國反 對分裂主權國家和煽動民族仇恨的行為,第十七,中俄兩國主張,當今世界的主流不是「文明衝 突」,而是必須開展全球合作,第十八,中俄兩國主張,應促進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加強國家間 和地區間的協調與互利合作,以維護全球穩定與地區安全,並呼籲世界各國就建立二十一世紀國 際秩序問題開展廣泛對話,第十九,中俄雙方支持加快建立中俄印三方合作機制。 33 在地區領域層面,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目標如下,第一,中俄兩國主張促進東北亞多邊合 作計畫的實施,加強東北亞的安全及經濟合作,第二,中俄兩國主張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發展, 致力亞太地區安全領域的多邊合作,建立多邊合作機制,雙方認為,東盟論壇是該地區的重要平 臺,雙方重申,願在東盟論壇框架內協作,第三,中俄兩國主張促進亞洲區域軍事的互信機制與 協定之建立,第四,中俄兩國主張促進亞太多邊經濟合作,建立亞太經濟合作體系,中國重申支 援俄羅斯申請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第五,中俄兩國強調在聯合國的架構下,主張以政治外交 手段,通過協商及談判解決地區衝突及問題,包含伊拉克問題、朝鮮半島問題、以色列阿拉伯問 題、阿富汗問題、伊朗問題、印度巴基斯坦問題,第六,中俄兩國試圖突顯上海合作組織在安全、 經濟及其他領域的重要性,雙方將共同致力於擴大與中亞國家在雙邊和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的合 作,第七,中俄兩國反對有關國家集團在東亞建立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第八,中俄雙方高度評價 亞歐會議的貢獻,中方並且支援俄國加入亞歐會議,第九,中俄兩國主張朝鮮半島的非核化地位, 雙方重申,六方會談是尋求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的途徑。 11 有重大意義。34 四、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地緣政治意涵 自 1996 年 4 月,中俄兩國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以來,在歷經十年以上長時 期地緣政治環境的考驗下,兩國的關係才得以進一步的鞏固與發展。中俄戰略協 作夥伴關係時期(1996 年 4 月之後)又可區分為幾個階段,在各個階段內,中俄 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分別面臨不同的挑戰,然而基於中俄兩國在國際層次、區域層 次、國家層次之利益與訴求的相對一致,最終兩國特殊的戰略關係在不斷的磨合 後,維持了穩定而務實的發展。 第一階段(1996 年 4 月到 1999 年 3 月):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初步確立 時期。此時期的地緣政治特點在於,美俄之間的蜜月期已過,俄國從對融入西方 的幻想破滅,轉向恢復現實主義的世界觀,其對外戰略正處於調整階段。35 34 在雙邊合作領域層面,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目標如下,第一,中俄兩國以和平共處五原則 為基礎,保持多方面的對話,發展睦鄰友好合作關係,完善中俄雙邊關係條約的法律基礎,第二, 雙方承諾以和平方式解決中俄兩國爭端,並且不使用武力相威脅,第三,中俄兩國不參加針對對 方的軍事政治同盟,不損害對方的國家主權及安全利益,第四,中俄雙方將擴大國際問題的雙邊 磋商與政治對話,在外交上保持密切的合作,並建立定期會晤機制,而中俄戰略安全磋商機制是 兩國的重要對話渠道,將在該機制內討論中俄國家安全的問題,第五,關於解決中俄邊界問題, 中俄雙方表示,嚴格遵守相互簽署的《中蘇國界東段協定》和《中俄國界西段協定》,而 2005年 批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標誌著兩國邊界問題的徹 底解決,第六,裁減中俄邊境地區的軍事力量,加強中俄兩國軍事領域的信任,第七,加強中俄 兩國的軍事合作,第八,加強中俄兩國的科技合作,第九,加強中俄兩國的經貿合作,第十,中 俄兩國對於國家主權的維護,中俄雙方重申,將在涉及對方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問 題上相互給予支持,中國支持俄國對於車臣問題的立場,俄國支持中國對於台灣問題、西藏問題 的立場,第十一,中俄雙方承諾,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互不將戰略核導彈瞄準對方,第十二, 強調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文件及聲明對雙邊關係的重要意義,第十三,中俄雙方將建立多領 域的合作關係,包含經貿、軍技、科技、能源、運輸、核能、金融、航太航空、資訊技術及其它 領域的合作,第十四,強調中俄關係是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第十五,強調能源合 作對中俄兩國有重大意義,確保油氣的長期穩定供應至關重要,兩國將繼續積極推動從俄羅斯向 中國出口原油、天然氣的管道項目,第十六,強調中俄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 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對未來國際政治、全球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第十七,中俄兩國重申支持 對方加入世界性的貿易組織。 35 在 1996年 1月,倡導大西洋主義而親西方的俄國外長科濟列夫(Andrei Kozyrev)卸任,轉由普里 馬科夫(Evgeniy Primakov)接任俄國外長,這象徵著俄國由對西方的「一面倒」外交政策轉向「東 西方並重」外交政策,也代表著中國在俄羅斯外交政策及地緣政治運作上逐漸佔有重要的地位。 這個時期的中國正面臨對俄及對美問題的雙重挑戰,一方面,由於中俄軍事實力的差距,中國長 久以來困擾於兩國長達 4300多公里的邊界問題,因而中國希望改善雙邊關係,以利用此時俄國國 家實力相對削弱的時機,藉由談判來根本解決長久的中俄邊界問題。吳大輝,2006,<中俄戰略 協作夥伴關係:十年實踐的歷史考察>,《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第 3期,頁 1-2。另一方面,在 1996年 3月台海危機中,美國強大的軍事實力對中國的威嚇作用造成極大的迴響,也使得中國基 於權力平衡的因素,加深了對俄國軍事實力的依賴。正是因為中俄雙方的這些考量,加速了其雙 邊關係的發展,進而初步確立兩國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1996年 4月,中國與俄、哈、吉、塔四 國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並宣告「上海五國機制」的誕生,1997年 4 月,五國並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這兩個協定促進中俄兩國邊境軍事 力量的裁減並加強兩國的睦鄰友好合作關係,使得中俄兩國得以減少兩國國界上不必要的軍事實 12 第二階段(1999 年 3 月到 2001 年 9 月):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抵制美國單 邊主義時期。此時期的地緣政治特點在於,美國由於其超強實力作為後盾,採取 了一系列單邊主義作為,造成中俄兩國立場一致,聯合起而制衡美國單邊主義。36 1999 年 3 月,美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法案」的出現,象徵全球戰略穩定的 崩解,美國試圖建立國家飛彈防禦系統(NMD),並且意欲與日本、南韓等亞洲盟 邦共同發展戰區飛彈防禦系統(TMD),甚至考慮讓台灣也加入此一系統之內。此一 舉動對中俄兩國的衝擊在於,美國等同於對日本為首的亞洲盟邦轉讓導彈科技, 增強了這些國家軍事的防禦與進攻能力。一旦美國飛彈防禦網形成,即是代表核 子恐怖平衡時代的結束,首先威脅到的是俄國的核安全,也抵消了中國有限的核 力量。中俄兩國的憂慮在於,假使美國對中俄兩國發動先發制人的核子攻擊,第 一時間內,中俄兩國的大部份核武力量將被摧毀,而兩國剩餘的核武力量又將被 美國的飛彈防禦系統所攔截,在地緣政治的意義上,戰略導彈的攻擊效率可以超 越地理及空間的障礙,其象徵著美國幾近於擁有毀滅中俄兩國的絕對能力而中俄 兩國卻沒有毀滅美國的相對實力,這樣也就代表美國將有可能對中俄兩國予取予 求。37 1999 年 4 月,「北約新戰略概念」通過,依照其概念,北約的職能由被動的集 體防禦擴展為主動的對付共同危機,範圍包括嚴重的政治經濟困難、領土爭端、 種族與宗教矛盾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北約的活動範圍也由原先的成員國 之領土防禦,擴大到後來的成員國領土外區域之軍事干涉,最重要的是,北約可 以按其意願,無須經過聯合國授權同意,就可在其防區外逕行採取軍事行動。同 時,新美日防衛合作方針相關法案通過,其法案的內容強化了美日間的軍事同盟 關係,一則授權日本自衛隊得以離開日本本土來配合美國的軍事行動,二則運用 「週邊事態」的不明確用詞,意圖將日美防衛範圍擴及台灣,甚至整個亞太地區。 38北約新戰略概念及新美日防衛合作方針的出現,明顯地曝露出美國對中俄兩國地 力佈署,以集中軍事實力應對兩國週邊環境所遭遇的新挑戰,諸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美日同盟 安保條約。 36 在 1999年 3月 24日,美國越過聯合國發動科索沃戰爭,美國宣稱,「科索沃模式」可以成為人 道干預的普遍模式。美國意欲建立人道干預超越國家主權的典範,用這種方式來干預未來全球範 圍內,由美國自己所界定的人道主義問題。此舉不僅損害俄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地緣政治利益,而 且嚴重的威脅到了中俄兩國的地緣政治盤算,因為中國存在著台灣問題、俄國存在著車臣問題, 假如中俄兩國試圖以武力解決區域問題,美國將會以人道主義干預作為出兵之理由。正是由於受 到美國的支持與人道干預的鼓舞,台灣與車臣獨立份子趨向活躍,因而造成中美關係的瓶頸與兩 岸關係的緊繃,也造成俄國修改其軍事學說,首度將西方視為俄羅斯的安全威脅,並且提出概念, 假如俄國及其盟邦遭受武力侵略,俄國有權使用核武器應對。吳大輝,2006,<中俄戰略協作夥 伴關係:十年實踐的歷史考察>,《俄羅斯中亞東
/
本文档为【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地緣政治環境之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