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13年同等学力货币银行学考试必看

2013-05-04 17页 doc 101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526

暂无简介

举报
2013年同等学力货币银行学考试必看 货币银行学(2012) 第一章 货币供求理论 一、名词解释 1、 基础货币(2002)(2007) 是指中央银行所发行的现金货币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总和。 2、 货币层次 是指不同范围的货币概念。中央银行根据“流动性”的不同将货币分为不同的层次,一般分为: M0:流通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3、 流动性偏好 是凯恩斯提出的概念,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因为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所以人们会对货币产生偏好。引起这种偏好的动机可以分为交易动机、...
2013年同等学力货币银行学考试必看
货币银行学(2012) 第一章 货币供求理论 一、名词解释 1、 基础货币(2002)(2007) 是指中央银行所发行的现金货币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总和。 2、 货币层次 是指不同范围的货币概念。中央银行根据“流动性”的不同将货币分为不同的层次,一般分为: M0:流通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3、 流动性偏好 是凯恩斯提出的概念,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因为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所以人们会对货币产生偏好。引起这种偏好的动机可以分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二、简述 1、 简要说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2002)(2009)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实际上是讨论中央银行能否完全独立控制货币供应量。 内生性是指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 外生性是指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 事实上,无论从现代货币供应的基本模型,还是从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来看,货币供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内生性”的,而“外生性”理论则依赖过于严格的假设。 2、 简要比较费雪方程与剑桥方程。 费雪方程式为:MV=PY,其中,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Y为产出; 剑桥方程式为:M=kPY,其中,PY是名义收入,k是货币作为一种资产在Y中所占的比率,k的大小取决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两个方程虽然在形式上相近,但实质上有很大差别: (1)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2)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而剑桥方程式则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 (3)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有所不同。剑桥方程式隐含地承认利率因素会影响货币的需求。 3、 简要说明货币主义“单一规则”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为:Md /P=f(YP,ω;rm,rb,re,1/P·dP/dt;u) 弗里德曼认为: (1)在货币需求中,利率的影响很小,因此利率变化后,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各项机会成本会保持相对稳定。 (2)由于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因此货币的流通速度是稳定的。 (3)永久收入是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因此货币需求是稳定的。 由以上三点得出货币需求函数是相对稳定的,要保证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平衡就必须保证货币供给的稳定性,据此弗里德曼提出了“单一规则”货币供给政策。 三、论述题 1、试述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P538)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沿着货币持有动机和货币需求决定因素这一脉络,经历了传统货币数量学说、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学派货币需求理论的主流沿革。 从货币需求发展理论主流沿革可以看出如下的脉络: (1)货币需求理论中所考察的货币,马克思及其前人重视的是贵金属。不过到了马克思研究这一问题的时候,他也用了相当的篇幅分析纸币的规律。费雪方程式建立的时候,金币本身在视野中已不再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存款通货则已经受到重视。至于凯恩斯所指的收益为零的货币,明确就是指现钞和支票存款;而货币主义所说的货币,其边界已是M2或较之更大的口径。简言之,对货币需求考察所面对的具体货币形态,是从金到摆脱金,从纸币到一切可称之为货币的金融资产。 (2)将宏观总量作为考察货币需求这一问题的出发点是费雪及其前人的一贯的思路。在这样的思路下,个人对货币需求的动机虽然也有所分析,但却并未由此建立微观行为主体的货币需求模型。开始于剑桥学派的思路则对此是一个大转折,那就是把微观行为主体的持币动机作为考察货币需求这个宏观经济范畴的出发点。换了一个角度,就产生了质的变化,扩大了对货币需求观察的范围。 (3)仅从宏观角度考察这一问题,纳入视野的就只是商品实现的需求和各种支付的需求,从而需要的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而将考察角度转向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则显然不只有交易的需求、支付的需求,还有保存自己财富的需求。这样,所需求的就不只是起流通职能的货币,还有起保存价值职能的货币。 (4)货币需求函数,如果可以这样粗略地加以表述的话,就从f(Y)发展为f(Y,r),并不断纳入更多的自变量。 2、试述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供应与扩展过程。(P529)(看书举例) 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是银行体系供应的,其中,中央银行垄断货币的发行,提供原始货币,形成货币供应的源头,而商业银行是枢纽。商业银行的信用货币创造扩张:商业银行体系通过其获得的原始存款发放贷款,通过原始存款在体系内的辗转存贷,从而成倍创造派生存款。经货币扩张,整个银行的存款货币总量D(存款货币总量)=R(原始存款)/RRr(法定准备比率)。原始存款正好等于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总额,假设前提为商业银行将收到存款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用作存款准备;另外,整个商业银行体系没有“现金漏损”。 3、试述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间的关系。(P541)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的关系表现为:(1)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总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2)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但也绝非是等量的。(3)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样,同等的货币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总需求。(4)总需求的偏大、偏小,会对总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总需求不足,则总供给不能充分实现;总需求过多,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推动总供给增加,但并不一定可以因此消除差额。(5)总需求的偏大、偏小也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予以调节,但单纯控制需求也难以保证实现均衡的目标。 如果以Ms、Md、AS、AD分别代表货币的供与求、市场的供与求,它们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如图: 由图看出,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有着紧密的联系,货币均衡有助于市场均衡的实现。 4、试析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其扩张界限。(P542) 在货币量能否推动实际产出的论证中,现在已被广泛认可的是联系潜在资源、可利用资源的状况进行分析的方法: (1)只要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现实可用做扩大再生产的资源,且其数量又比较充分,那么,在一定时期内增加的货币供给就能够提高实际产出水平而不会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2)待潜在资源的利用持续一段时期而且货币供给仍在继续增加后,经济中可能出现实际产出水平同价格水平都在提高的现象。 (3)当潜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在继续扩张,经济体系中就会产生价格总水平上涨但实际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 这三个阶段表示如图: 图中,横轴代表产出增长率,纵轴代表物价上涨率,A和B两个拐点分别代表由货币供给增加形成的产出率和物价上涨率不同组合阶段的界限,A是货币供给只具有实际产出效应而无物价上涨效应的临界点,B是货币供给增加既有实际产出效应又有物价上涨效应阶段的终点,也是货币供给增加只具有物价效应而无实际产出效应阶段的起点。 B点实际上是一定时期产出增长的极限点。达到这一点,意味着经济体系中的现实可利用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如果没有达到,则可以表述为,在实际GNP水平与潜在GNP水平之间还存在缺口。一般说来,存在实际GNP和潜在GNP之间的缺口是对多数国家经济成长状态的描述。换言之,在现实生活中,实际经济增长率很难达到使潜在资源被全部利用的程度,因此,总会存在一定的潜在GNP损失。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当货币供给扩张的作用超越了A点(货币供给只具有实际产出效应而无物价上涨效应的临界点)之后由于产出增加的同时还伴随着物价的上涨,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承受力等因素就会对政策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二章 利率理论 一、名词解释 4、 收益的资本化 任何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习惯地称之为收益“资本化”,B=P×r(B为收益,P为本金,r为利率)。 5、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指借款契约和有价证券上写明的利息率,也就是金融市场上的市场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率剔除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利率。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6、 基准利率 是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 7、 利率与收益率 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 收益率是指持有金融工具所取得的收益与本金的比率。 8、 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 短期利率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各种金融资产的利率,主要表现为货币市场利率。 长期利率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金融资产的利率,主要表现为资本市场的利率。 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会同时升降,但短期利率一般都低于长期利率。 二、简述题 4、 简要说明古典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2004) 古典利率理论内容为:利率由投资需求与储蓄意愿的均衡所决定。投资是对资金的需求,随利率上升而减少,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是对资金的供应,随利率上升而增加,是利率的递增函数。利率是资金的需求和供给相等时的价格。 5、 简要说明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可贷资金理论内容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的。可贷资金供给包括储蓄和短期新增货币供给量;可贷资金需求包括投资和因人们投机动机而发生的货币需求量。在可贷资金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将随可贷资金供给量的增加或下降而下降或上升;反之,在可贷资金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随可贷资金的需求量的增加或下降而上升或下降。 可贷资金总量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央银行的控制,因此政府的货币政策成为利率决定的因素而必须考虑。 6、 简要说明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2004) 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由凯恩斯提出的,是一种偏重短期货币因素分析的货币利率理论。 根据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货币需求包括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货币供给是政策变量,取决于货币政策。 三、论述题 5、试述新古典综合学派对于利率决定的分析。(P551)(2003) 利率水平是研究利率量的决定,即利率究竟是多少的问题。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和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在总结古典利率理论和可贷资金利率理论以及凯恩斯的利率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IS—LM分析法。 西方经济学家在运用IS—LM模型分析法分析经济时,是将国民经济的均衡看成是实物方面的均衡与货币方面的均衡,即市场被划分为商品市场及货币市场。IS曲线表示使商品市场的供求相均衡的利率与收入组合;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的供求均衡时的利率与收入组合;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就是同时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相均衡时的利率与收入组合。在这点决定的利率为均衡利率,所决定的收入为均衡收入,在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支配下,整个国民经济实现了均衡。如图: 在图中,只有在两条曲线相交的均衡点E点上,两个市场才能同时达到平衡,此点决定的利率i是同时满足两个市场均衡条件的均衡利率;Y是同时考虑两个市场均衡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 当IS和LM曲线发生移动时,均衡利率必然也发生相应变动。由于IS的变动是由投资和储蓄的变动引起的,LM变动是由货币供给或货币需求的变化引起的,因此,这些变量的改变都将改变均衡利率的位置,引起利率和收入的改变。 6、利率对一国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制约条件有哪些? 利率对一国经济会产生的影响: (1)利率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和储蓄是此削彼长的关系,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率会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利率上升,会使消费减少储蓄增加。因此,利率变动可以起到调节社会一定时期聚集资金量的作用。 (2)利率对投资的影响。利率变动与投资需求变动成反方向,从而利率变动可以调节一定时期投资量的大小。 (3)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当利率过低而刺激投资,一旦投资大于储蓄会引起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经济失衡现象,导致物价上升。反之,提高利率会引起储蓄上升投资下降,进而调节供求,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4)利率与金融机构。利率的变动会促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调整其资产负债结构来增加收益或控制成本,这就能影响信贷量和信贷流向进而调控宏观经济。 (5)利率与对外经济活动。 制约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 (1)一国经济中微观主体的独立程度,及其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2)一国金融市场发达程度是利率能否在各市场间迅速传导信息并引导资金流动的前提。 (3)利率结构和利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中央银行是否以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等。 第三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一、名词解释 9、 菲利普斯曲线(西经名词103) 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0、通货膨胀 是指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11、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 是指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价格指数。 12、强制储蓄效应 是指政府通过向中央银行借债,从而导致货币增发、物价上涨,公众消费和储蓄的实际额均随物价上涨而减少,其减少部分大体相当于政府运用通货膨胀实现政府收入的部分,这就是强制储蓄效应。 13、收入分配效应 在通货膨胀时期,人们的名义收入与实际收入之间会产生差距,这种由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14、滞涨 是指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伴随,即高的失业率与高的通货膨胀率相伴随的经济现象。 15、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也称财富分配效应,是指由物价上涨所带来的家庭财产不同构成部分的价值有升有降的现象。 二、简述题 7、 简述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总需求增加而形成的通货膨胀。其成因主要为货币的过量发行。 治理对策:(1)紧缩性货币政策,即抽紧银根或紧缩银根;(2)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削减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3)面对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增加有效供给也是治理之途。有些国家采取的“供给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减税,即降低边际税率以刺激投资,刺激产出。 8、 简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其成因主要为工资推动和利润推动。 治理对策:针对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可采取紧缩性收入政策;针对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可采取价格政策,如制定反托拉斯法。 三、论述题 7、试论述通货紧缩的经济效应。(P560) 通货膨胀是不稳定的,通货紧缩也是不稳定的。物价疲软趋势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实体经济: (1)对投资的影响。通货紧缩会使得实际利率有所提高,社会投资的实际成本随之增加,从而产生减少投资的影响。同时在价格趋降的情况下,投资项目预期的未来重置成本会趋于下降,就会推迟当期的投资。另一方面,通货紧缩使投资的预期收益下降,这就使投资倾向降低。通货紧缩还经常伴随着证券市场的萎缩。 (2)对消费的影响。物价下跌对消费有两种效应:一是价格效应。物价的下跌使消费者可以用较低的价格得到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而将来价格还会下跌的预期促使他们推迟消费。二是收入效应。就业预期和工资收入因经济增幅下降而趋于下降,收入的减少将使消费者缩减消费支出。 (3)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通货紧缩时期的财富分配效应与通货膨胀时期正好相反。在通货紧缩情况下,虽然名义利率很低但由于物价呈现负增长,实际利率会比通货膨胀时期高出很多。高的实际利率有利于债权人,不利于债务人。 (4)对工人工资的影响。在通货紧缩情况下,如果工人名义工资收入的下调滞后于物价下跌,那么实际工资并不会下降;如果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往往会削弱企业的偿付能力,也会迫使企业下调工资。 (5)通货紧缩与经济成长。多数情况下,物价疲软、下跌与经济成长乏力或负增长是结合在一起的。 第四章 金融中介体系 一、名词解释 16、表外业务 是指凡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 17、资产证券化(2002) 是指将已经存在的信贷资产集中起来并重新分割为证券进而转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从而使此项资产在原持有者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含义是将贷款或应收帐款转为可流通的金融工具的过程。 18、最终贷款人 是指支持资金周转困难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免银行挤兑风潮的扩大而最终导致整个银行业崩溃的“人”,这个人就是中央银行。 19、存款保险制度 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根据其吸收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保费率向保险机构投保,当存款机构破产而无法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支付法定保险金的。 20、全能型商业银行 又称综合型商业银行,这些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银行业务,甚至可以经营全面的证券业务。 二、简述题 9、 简述商业银行的作用。 (1)充当企业之间的信用中介; (2)充当企业之间的支付中介; (3)将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和积蓄转化为资本; (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10、简述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业务。 (1)负债业务:是指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本和吸收的外来资金两部分。自有资本包括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公积金、未分配的利润。外来资金主要是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向其他银行和货币市场拆借、发行中长期金融证券等。后者是资金主要来源。 (2)资产业务:是指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这是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主要通过贷款和证券投资等方式加以运用。 11、简要说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两种类型及其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职能分工型银行,其特点是法律限定金融机构必须分门别类各有专司从事相关业务,职能分工型模式也称为分业经营或分业监管模式。 (2)全能型银行,又称综合型商业银行,是指在经营各类银行业务的同时,亦可经营证券、保险等业务,全能型模式也称为混业经营或混业经营监管模式。 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经营日趋全能化、综合化,并向混合经营方向发展。 三、论述题 8、阐明引发金融创新的直接原因。(P566) 金融创新是西方金融业中迅速发展的一种趋势。金融创新的兴起和迅猛发展,给整个金融体制、金融宏观调节乃至整个经济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原因: (1)规避风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银行经营面临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长期的高通货膨胀率带来了市场利率的上升和剧烈波动,使投资效益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降低了长期投资的吸引力,同时也使持有这类资产的金融机构陷入困境。银行为了保住存款等负债业务而必须负担更多的利息支出,却面对着长期资产业务由于原定契约利率的限制而无足够的收益来支撑困境。于是,银行通过创新,如:创造可变利率的债权债务工具、开发债务工具的远期市场、发展债务工具的期货交易、开发债务工具的期权市场等,来规避风险。 (2)技术进步推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得以迅猛发展、广泛应用,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兴起和蓬勃发展。 首先,技术进步引起银行结算、清算系统和支付制度的创新,进而引起金融服务的创新。如形形色色的银行卡、ATM等一系列新兴账户的推出,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络银行等等。 其次,新技术为日益复杂的金融工具的创新提供了技术保障条件。例如,信息处理能力的极大提高,使得金融机构有可能对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和定价等。 此外,新技术的运用是金融交易快速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几乎使全球各个角落的交易主体都联结在一个世界性的金融市场之中。 (3)规避行政管理。规避不合理、过时的金融行政管理法规也导致了金融创新。在激烈的竞争中,金融业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利用法规的漏洞,推出很多新的业务形式。 9、试述中央银行产生的原因及其功能。(P571) 中央银行产生的原因包括: (1)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发行银行券的必要; (2)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权威、公正的清算机构的必要; (3)为商业银行提供资金后盾的需要; (4)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加强金融业管理、监督、协调业务的需要。 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包括: (1)发行的银行,即中央银行是全国唯一的现钞发行机构,通过垄断银行券的发行权,中央银行可以有足够的资金实力调节各类金融活动; (2)银行的银行,即中央银行的业务主要针对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其职能主要体现在集中存款准备、最终贷款人和组织全国清算三个方面; (3)国家的银行,即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理国库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第五章 金融市场 一、名词解释 21、金融工具 又称金融资产,是一种能够证明金融交易的金额、期限以及价格的书面文件,对于债权债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约束意义。 22、货币市场 是指一年和一年以下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主要有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等子市场。 23、资本市场 是指交易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市场,主要有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24、远期(2007) 是指在确定的未来某一时期,按照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的。 25、期货 是指在远期合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化买卖合约,即在确定的未来某一时期,按照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的协议。期货合约是标准化合约,在交易所集中交易,并由交易所保证合约的履行。 26、互换 是指一种双方约定在一段时间内彼此相互交换现金的金融交易。互换协议主要有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 27、期权 是指在约定的未来某一时期内,期权的买方有权按照约定的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相关资产,或根据需要放弃行使这一权利的协议。 二、简述题 12、简要分析风险资本的投资过程。 风险投资的投资过程大致分五个步骤: (1)交易发起。即风险资本家获知潜在的投资机会。 (2)筛选投资机会。即在众多的潜在投资机会中初选出小部分作进一步分析。 (3)评价。即对选定项目的潜在风险与收益进行评估。 (4)交易设计。包括确定投资的数量、形式和价格等 (5)投资后管理。关键是将企业带入资本市场运作以顺利实现必要的兼并收购和发行上市。 13、简述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风险与收益是进行任何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的一对矛盾,风险和收益是对称的,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所有收益都是要经过风险来调整的。经济学家马苛维茨用比较精确的数学语言描述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为资产定价理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我们将风险定义为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那么,用数理统计的语言描述,投资风险就是各种未来投资收益率与期望收益率的偏离程度。所谓期望收益率,就是未来收益率的各种可能结果乘以与它们相对出现的概率,然后相加的值。 风险是指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可以用对预期收益的偏离来反映。知道了期望收益值,就可以用收益率与期望收益率的偏离程度表示风险。 14、简要分析为什么分散投资可以减少风险。 这一说法可以通过资产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资产组合的风险协方差公式来说明。 资产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就是资产组合中各类资产期望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数。资产组合中,单个资产占的比重越小,资产组合的期望收益率越小,风险就越小,这个原理说明投资资产数量多就可以减低风险。 由风险协方差公式得到:资产组合的风险不仅与单个资产的风险有关,而且与各种资产的相互关系有关,各种资产之间的相关性越小,资产组合的风险越低。因此,通过多样化投资组合可以降低风险。 15、简述CAPM的基本内容 CAPM即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在投资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寻求当资本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下,各种资本资产的均衡价格。 假设在资本市场均衡状态下,通过对投资者集体行为的分析,可以求出所有有效证券和证券组合的均衡价格,即资本市场线,公式为:rp=rf+(rm-rf)/σm×σp CAPM的基本思想是:达到均衡时人们承受风险的市场报酬,由于投资者是风险厌恶者,因此,所有风险资产的风险溢价总值必然为正。 单个证券的风险溢价与它对市场风险贡献程度成正比,用来衡量单个证券风险的是它的β值。β值反映了单个证券对市场波动的敏感度。根据CAPM,在均衡状态下,任何资产的风险溢价等于其β值乘以市场投资组合的风险溢价。 三、论述题 10、试述金融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功能。(P575) (1)帮助实现资金在盈余部门和短缺部门之间的调剂。在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价格信号引导下,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2)实现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通过金融资产的交易,对于某个局部来说,风险由于分散、转移到别处而在此处消失;至于对总体来说,并非消除了风险。 (3)确定价格。金融资产均有票面金额。在金融资产中可直接作为货币的金融资产,一般来说,其内在价值就是票面标注的金额。但相当多的金融资产,如股票,其票面标注的金额并不能代表其内在的价值,每一股份上的内在价值是多少,只有通过金融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才能“发现”。 11、试述金融工程的方法论背景。(P577) 金融工程是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部门将现代金融理论和工程技术方法相结合,针对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创造性地设计、开发和应用新的金融产品。 金融工程的方法论是以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为基础,将金融问题进行综合、系统研究分析,并设计出新的金融工具,使金融市场的功能增强。 背景: (1)金融理论的创新----资产定价理论和无套利均衡理论; (2)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金融工程师的创新活动。 第六章 金融监管体系 一、名词解释 28、金融监管成本 金融监管的成本包括:(1)执法成本:是指金融监管当局在具体实施监管的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主要是监管机关的行政预算,属于显性成本或直接成本。(2)守法成本:是指金融机构为了满足监管要求而额外承担的成本损失,主要是金融机构的效率损失,属于隐性成本或间接成本。 二、简述题 16、简要说明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1)依法管理原则; (2)合理、适度竞争原则; (3)自我约束和外部强制相结合原则; (4)安全稳定和经济效率相结合原则。 此外,金融监管应该注意顺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对过时的监管内容、方式、手段等及时进行调整。 17、简述社会利益论关于金融监管必要性的分析。 社会利益论认为,金融机构不断追求盈利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增加,但风险成本并非由其自身全部承担,而是由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经济体系来承担,从而使社会公众的利益受到损害,为了保护社会公众利益,降低社会福利损失,就需要由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授权机构来进行金融监管。 18、简述金融风险论关于金融监管必要性的分析。 金融风险论认为: (1)金融机构追求高收益的冲动扩张行为加剧了金融业的高风险和内在不稳定性,一旦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失去信任而挤提存款,它就可能发生支付危机甚至破产。 (2)金融业的危机往往不会仅局限在体系内部,而是快速蔓延至整个国家甚至引发区域性、全球性的金融动荡。 (3)金融体系的风险会直接影响着货币制度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由于金融业和金融风险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必须实施金融监管,以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三、论述题 12、试述《巴塞尔协议》的目的和主要内容。(P590) 《巴塞尔提议》的目的: (1)通过制定银行的资本与资产间的比例,定出计算方法和标准,促进国际银行体系健康发展。 (2)制定统一的标准,消除国际金融市场上各国银行之间的不平等竞争。 该协议的主要内容有: (1)关于资本的组成。把银行资本划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包括股本和公开的准备金,这部分至少占全部资本的50%;附属资本包括未公开的准备金、资产重估准备金、普通准备金或呆账准备金。 (2)关于风险加权的计算。该协议定出对资产负债表上各种资产和各项表外科目的风险度量标准,并将资本与加权计算出来的风险挂钩,以评估银行资本所应具有的适当规模。 (3)关于标准比率的目标。协议要求银行经过5年过渡期逐步建立和调整所需的资本基础。到1992年年底,银行的资本对风险加权化资产的标准比率为8%,其中核心资本至少为4%。 这个协议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面世以来,不仅跨国银行的资本金监管需视协议规定的标准进行,就是各国国内,其货币当局也要求银行遵循这一准则,甚至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下来。 13、试述《新巴塞尔协议》出台的背景及其三大支柱。(P591) 《新巴塞尔协议》出台的背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的运行环境和监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巴塞尔协议》中风险权重的确定方法遇到了新的挑战。这表现为在信用风险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对银行业的破坏力日趋显现。在银行资本与风险资产比率基本正常的情况下,以金融衍生商品交易为主的市场风险频频发生,诱发了国际银行业中多起重大银行倒闭和巨额亏损事件。而《巴塞尔协议》主要考虑的是信用风险,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考虑不足。 (2)危机的警示。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所引发的金融动荡,使得金融监管当局和国际银行业迫切感到重新修订现行的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已刻不容缓。 (3)技术可行性。现代风险量化模型的出现,在技术上为巴塞尔委员会重新制定新资本框架提供了可能性。 《新巴塞尔协议》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 (1)第一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最低资本要求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受规章限制的资本的定义、风险加权资产以及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最小比率。其中有关资本的定义和8%的最低资本比率没有发生变化。但对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问题,新协议在原来只考虑信用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2)第二大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管。这是为了确保各银行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内部评估程序,用于判断其面临的风险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对其资本是否充足做出评估。 (3)第三大支柱—市场纪律。市场纪律的核心是信息披露。市场约束的有效性,直接取决于信息披露的健全程度;只有建立健全的银行业信息披露制度,各市场参与者才可能估计银行的风险管理状况和清偿能力。 第七章 货币政策 一、名词解释 29、通货膨胀目标制 是指一国当局将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或唯一目标,迫使中央银行通过对未来价格变动的预测来把握通货膨胀的变动趋势,提前采取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使通胀率控制在事先宣布的范围内。 30、货币政策时滞(2003) 任何政策从制定到获得效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称为时滞。时滞由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组成。内部时滞是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的这段时间;外部时滞是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时间。 31、泰勒规则(2007) 又称利率规则,是根据产出和通货膨胀的相对变化而调整利率的操作方法。这一规则体现了中央银行的短期利率工具按照经济状态进行调整的方法。 二、简述题 19、简述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应具备的条件。(2003) (1)必须是货币当局可以控制的; (2)与最后目标之间必须存在稳定的关系; (3)可测性; (4)受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干扰程度低; (5)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 20、如何看待微观主体预期对于货币政策效应的对消作用。(2001) 微观主体的预期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微观主体会立即根据所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后果,从而很快作出对策,极少有时滞。货币当局推出的政策,面对微观主体广泛采取起消极作用的对策,可能归于无效。 但实际上,社会公众的预期即使非常准确、采取对策即使非常迅速,但对策发挥效果也要有个过程,这样,货币政策仍可奏效,只是公众的预期行为会使其效果大打折扣。 三、论述题 14、试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特点。(P599) (1)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 内容主要包括:①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②规定可充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种类。③规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基础。④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幅度。 作用过程: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一方面增加了商业银行应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减少了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另一方面,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使货币乘数变小,这两方面降低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和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抽紧,利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相应缩减。反之,过程则相反。 存款准备金政策对于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公众预期等都会产生强烈的影响,不利于货币的稳定,也使中央银行很难确定调整时机和调整幅度,因而不宜随时使用。 (2)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调整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内容主要包括:①再贴现率的调整。再贴现率是一种官定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作为一种基准利率或最低利率,对整个市场利率水平起牵引作用,主要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及市场利率。②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主要影响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投向。 作用过程:当中央银行认为有必要紧缩银根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时,就提高再贴现率,使之高于市场利率,这样就会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于是商业银行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贴现的数量,使其准备金缩减。商业银行就只能收缩客户的贷款和投资,从而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使银根紧缩,市场利率上升,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也相应减少。反之,过程则相反。 达到的效果:①能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使其改变贷款和投资行为。②能产生告示性效果,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和社会大众的预期。③能决定对谁开放贴现窗口,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方向,还能避免商业银行利用贴现窗口进行套利的行为。 (3)公开市场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市场利率水平的政策措施。 作用过程: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就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这实际上相当于投放可一笔基础货币。这些基础货币如果流入社会大众手中,则会直接地增加社会货币供应量;如果流入商业银行,会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并通过货币乘数作用,使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扩大,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倍数增加。反之,当金融市场上货币过多时,中央银行就可卖出有价证券,以减少基本货币,使货币供应量减少,信用紧缩。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越性表现在:①主动性强。②灵活性高。③调控效果平缓,震动性小。④影响范围广。 15、试分析货币传导机制的信用传导渠道。(P603) 在信用市场上存在着两个基本的货币传导渠道,即: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 (1)银行贷款渠道。货币政策通过银行贷款渠道传导的机制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之上,即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因为它们特别适宜于处理特定类型的借款者,特别是小企业,那里不对称信息问题特别突出。当然,大企业可以不必通过银行而通过股票和债券市场直接与信用市场发生联系。这样,减少银行储备和银行存款的紧缩货币政策将通过对这些借款者的作用产生影响。货币供给(M)下降,使得银行存款(D)减少,进而使得银行贷放出的贷款下降。银行贷款(L)下降,使企业投资(I)减少,从而使总产出(Y)下降。以图式表示,这一货币政策效果就是:M↓→D↓→L↓→I↓→Y↓。 (2)资产负债表渠道。资产负债表通过企业资本净值发挥货币传导的作用,是建立在下面的认识之上,即很低的资本净值意味着贷款者实际上对他们的贷款获得很低的担保,同样,来自逆向选择的损失增大。资本净值的下降,引起逆向选择问题,因而导致减少作为投资支出资金来源的贷款。企业很低的资本净值也增加了道德风险问题,因为那意味着所有者在他们的企业中拥有更低的股本回报,便刺激他们投资于风险项目。由于从事高风险事业使得贷款者收回借款更不可能,企业资本净值的减少导致贷款的减少从而投资支出减少。 货币政策能通过几种方式影响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紧缩的货币政策(M↓),引起证券价格下降(Pe↓),这进一步使企业的资本净值下降,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增多,因而导致投资支出(I↓)和总需求下降(Y↓)。这便引出了货币传导资产负债表渠道的下述图式:M↓→Pe↓→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L↓→I↓→Y↓。提高利率(r)的紧缩政策也引起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因为它减少了现金流。这就为资产负债表渠道引出了以下附加图式:M↓→r↓→现金流↓→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L↓→I↓→Y↓ 信用渠道不仅限于对企业的支出起作用,同样也适用于消费支出。由货币紧缩引起的银行贷款下降势必引起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和住房购买的下降,他们没有其他的信用来源。同样,利率的提高会引起家庭收支表的恶化,由于他们的现金流受到相反的影响。 16、试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的基础与模式。(P606) (1)配合的基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都是需求管理的政策。国家干预经济的宏观调控,其焦点在于推动市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恢复均衡状态,以实现成长、就业、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由于市场需求的载体是货币,所以调节市场需求也就是调节货币供给。换言之,需求管理政策的运作离不开对货币供给的调节:或是使之增加,或是使之缩减。货币政策是这样,财政政策也是这样。这就是它们两者应该配合、也可能配合的基础。 (2)配合模式: 在经济疲软、萧条的形势下,要想通过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克服需求不足,以促使经济转热,货币政策不如财政政策。在过冷的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缺乏扩大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厂商缺乏扩大投资支出的积极性,消费者也同样缺乏扩大消费支出的积极性。不仅他们的行为意向与货币当局不必一致,而且也不听命于货币当局。所以,即使中央银行执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也不易收到扩张的实际效果。财政政策则不同,财政扩大投资是私人厂商无需自己冒风险投资却可以获得维持乃至扩大经营的好机会。投资支出以及带动的消费支出,再加上增加财政性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直接引出的消费支出,对于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经济过热的形势下,要想通过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抑制需求过旺,以克服通货膨胀,财政政策不如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在抑制货币供给增长方面的作用是强而有力的:其一,有很多可以运用的工具;其二,对于创造存款货币的商业银行能够起强而有力的制约作用。而财政政策要紧缩,就有颇大的难度。对所有国家来说,财政支出有极强的刚性,不仅难以绝对压缩,甚至压缩增幅也并非易事。税收和支出政策的调整均需通过立法程序,而增税和减少福利支出这类问题,是很难获准通过的。 同时,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在用其积极有利一面时,总会伴随有不可避免的消极的副作用。相互搭配使用,有可能使副作用有所减弱。 第八章 汇率理论 一、名词解释 32、购买力平价 是指人们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无非是外国货币具有在国外购买商品的能力,同时,提供本国货币也是提供一种购买力,因此,两种货币的汇率应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而货币购买力实际上是物价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实际由两国的物价水平之比决定,这个比就称为购买力平价。 33、汇率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一个经济区域或国际社会对于确定、维持、调整与管理汇率的原则、方法、方式和机构等所做出的系统规定。 34、货币局制度 是指从法律上隐含地承诺本国或地区货币按固定汇率兑换某种特定的外币,同时限制官方的货币发行,以确保履行法定义务。 二、简述题 21、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贡献。(2004) (1)认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可以决定两国货币汇率,从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这个层次上去分析汇率决定,这就抓住了汇率决定的主要方面。为后人进一步分析汇率决定问题奠定了基础。 (2)运用购买力平价折算不同国家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用现行实际汇率换算更科学和可靠。 (3)购买力平价把物价指数、汇率水平相联系,这实际就是从商品交易出发来讨论货币交易,这对讨论一国汇率政策与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关系具有参考价值。 22、简述国际借贷说的主要思想。 该理论出现和盛行于金本位制时期。 该理论认为在金本位制下,一国汇率变动是由外汇供求引起的,而外汇供求又源于国际借贷。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前者是指借贷关系已形成,但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是指已经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只有流动借贷的变化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当一国的流动债权,即外汇应收,多于流动负债,即外汇应付时,外汇的供给大于需求,因而外汇汇率下跌;反之,则外汇汇率上升。 三、论述题 17、试述西方汇率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P611)(2006) 西方汇率理论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理论: (1)国际借贷说 (2)购买力平价说 (3)汇兑心理说 (4)货币分析说 (5)金融资产说 18、试述经济论关于汇率制度选择的分析。(P616) 汇率制度选择的“经济论”认为,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主要是由经济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有:①经济开放程度;②经济规模;③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区分布;④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及其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⑤相对的通货膨胀率。 这些因素与汇率制度选择的关系是:如果一国的经济开放程度高,经济规模小,或者进出口集中在某几种商品或某一些国家,则该国倾向于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或盯住汇率制度。相反,如果一国经济开放程度低,进出口商品多样化或地域分布分散化,同国际金融市场联系密切,资本流入流出较为可观和频繁,或国内通货膨胀率与其他主要国家不一致,则倾向于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或弹性汇率制度。 第九章 国际货币体系 一、名词解释 35、国际货币体系 是指国际间的货币安排,主要包括:国际汇率体系、国际收支和国际储备资产、国别经济政策与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 36、“特里芬难题”(2007) 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1960年指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承担的两个责任,即用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和用美元提供国际清偿力之间是矛盾的。这个被称为“特里芬难题”的矛盾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37、布雷顿森林体系 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为基本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 二、简述题 23、国际金本位体系的特点。 金本位制是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一般认为,1880-1914年间为国际金本位体系的黄金时代。 金本位制的特点: (1)黄金充当国际货币; (2)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度; (3)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24、牙买加体系下国际收支如何调节? 牙买加体系下,调节国际收支的途径主要有五种: (1)运用国内经济政策; (2)运用汇率政策; (3)通过国际融资平衡国际收支; (4)加强国际协调; (5)通过外汇储备的增减来调节国际收支。 三、论述题 19、对比布雷顿体系与金本位体系下两种固定汇率制的异同。 (1)两种体系下固定汇率的决定机制:金本位制下,由于金币可自由铸造和兑换,黄金可自由进出口。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比例----金平价决定,汇率围绕金平价上下窄幅波动,幅度不超过两国间黄金输送点。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建立的是以美元为中心的汇率平价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政府可随时用美元向美国按官价兑换黄金。 (2)相同点:①各国对本国货币都规定有金平价,中心汇率是以金平价为基础来确定的。②外汇市场汇率相对稳定,围绕中心汇率在很小的限度内波动。 (3)区别: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是典型的固定汇率,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严格地说只能称为调整的钉住汇率制。 20、试述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其改革重点。(P627)(2009) (1)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1)汇率制度的脆弱性。首先,钉住汇率制度降低了发展中国家调节经济的能力;其次,相对稳定的汇率水平,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风险;最后,从理论上讲,钉住汇率制度加大了发展中国家遭受投机攻击的可能性。 2)多元化货币储备体系的不稳定性。首先,各国货币当局对储备结构的调整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其次,货币储备体系的多元化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首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法通过政策监督来发现危机隐患;其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法通过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实施来降低危机的破坏性影响。 (2)改革重点: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元为主导的现存国际金融体系的各种弊端逐渐显露,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努力由此展开,这种改革主要集中在国际和地区两个层次上: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①扩大资金实力;②加强信息交流和发布功能;③改革资金援助的限制条件。 2)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①汇率制度合作;②区域监督机制;③威慑机制;④危机防范和互助机制。 第十章 内外均衡理论 一、名词解释 38、支出调整政策 是指凯恩斯理论所表明的需求管理政策,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成,通过实施支出调整政策可以达到相对于收入而改变支出水平的目的。 39、支出转换政策 指能够影响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改变支出构成而使本国收入相对于支出增加的政策。主要包括:汇率政策、关税、出口补贴、进口配额限制等。 40、丁伯根法则 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提出的,即:政策工具的数量至少要等于目标变量的数量,而且这些政策工具必须是相互独立的。 41、米德冲突 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或支出转换政策来追求内、外部均衡,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 42、内外均衡 内部均衡是指国内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足以保证非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也即非贸易品处于供求相等的状态,外部均衡是指经常项目收支平衡,也即贸易品处于供求相等的状态,因此内外平衡就是指非贸易品和贸易品都处于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 二、简述题 25、简述内外均衡理论的基本思想。 内外均衡理论是指英国经济学家米德的“两种目标,两种工具”的理论模式,即一国如果希望同时达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目标,必须同时运用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两种工具。 三、论述题 21、简述蒙代尔政策配合说的主要内容。(P633) 1962年,蒙代尔提出了“政策配合说”,其特色在于它强调以货币政策促进外部均衡,以财政政策促进内部均衡。 蒙代尔认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与名义收入有着相对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也存在两种独立的政策工具来实现内外两方面的经济目标。只要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合理搭配使用,就有可能实现内外均衡。 如图说明了政策搭配原理: 横轴表示利率水平,代表货币政策;纵轴表示政府支出水平,代表财政政策。 BB线为外部均衡线,该线上任意一点都代表由一定的利率水平与财政支出的组合而达成的国际收支均衡状态。BB线向右上方倾斜,即斜率为正。BB线左上方的任一点,表示财政支出过度,超过了均衡的财政支出水平,导致进口增加的程度太大,高出了利率提高所带来的进口减少程度,从而发生国际收支赤字。同理,BB线右下方的任一点,表示发生了国际收支盈余。 YY线为内部均衡线,该线上任意一点都代表使国内均衡得以实现的利率水平与财政支出的组合。YY线也是正斜率。YY线左上方的任一点,表示财政支出过度,超过了均衡的财政支出水平,导致国内总需求扩张的程度太大,高出了利率提高所带来的总需求减少程度,从而发生供不应求,出现通货膨胀。同理,YY线右下方的任一点,表示国内需求不足,存在失业。 BB线较为陡峭,这是由国际资本的流动造成的。由于利率和财政支出变动对国内总供求的影响,不涉及国际资本流动,故YY线较为平坦。由于两条线一条较陡峭,一条较平坦,必然会存在一个交叉点。这个交叉点E就是内外部同时实现均衡的均衡点。 蒙代尔得出了他的政策“分派原则”:在固定汇率制下,只有把内部均衡目标分派给财政政策,外部均衡目标分派给货币政策,方能达到经济的全面均衡。这就是蒙代尔的“
/
本文档为【2013年同等学力货币银行学考试必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