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宏观经济研究框架-邱晓华

2013-07-18 19页 doc 140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7828

暂无简介

举报
宏观经济研究框架-邱晓华 宏观经济研究框架 (注: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仅供参考使用) 在本次培训交流中,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先生主要介绍了以下四个方面: 1、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视野,主要从需求、供给、结构、平衡等十个角度来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并且要根据信息,资料的程度灵活选用角度看问题。 2、在宏观经济分析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要注意同比和环比的不同、特殊与一般、常态和非常态的变化等,在分析中要特别注意这些问题,才...
宏观经济研究框架-邱晓华
宏观经济研究框架 (注: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仅供参考使用) 在本次培训交流中,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先生主要介绍了以下四个方面: 1、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视野,主要从需求、供给、结构、平衡等十个角度来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并且要根据信息,资料的程度灵活选用角度看问题。 2、在宏观经济分析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要注意同比和环比的不同、特殊与一般、常态和非常态的变化等,在分析中要特别注意这些问题,才能更准确的把握住宏观经济的变化。并以通货膨胀和石油价格为例进行重点举例剖析。 3、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第一,短期基本无忧,长期确实有虑。所谓的短期是指未来几个月,未来一两年,中国经济都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今年增长大局基本已定,四季度应当还会基本稳定在9%左右的增长,不会大幅度的往下走。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正在逐步的弱化,而一些不利因素却在不断的增大。第二,国内平稳,国际动荡。短期看中国经济总体是平稳的,从任何一个角度去看,平稳或者基本平稳都是主要的。大部分市场都处于平稳的状态,只有两个方面离平稳远一些,分别是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其它领域基本上都是平稳的,特别是消费领域,所以中国经济基本上不会出现大起大落。反观国际方面,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在急剧增加,特别是欧债危机至今还在持续。第三,目前中国经济表现出的矛盾更多的是浅层次的矛盾,更多的是浅层次的经济因素造成的,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大都来自于政治层面。 4、明年宏观经济展望。首先,明年一定是稳定压倒一切,一切要为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创造条件。其次,明年宏观政策的基调不会变化,但是微调会是必然。货币政策明年一定会朝稳健的方向回归,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沿着紧缩的方向发展;财政政策明年一定是由目前的积极向更稳健的方向调整,税收体系的微调也会成为一个选项;汇率政策可能是小幅升值的趋势。再次,明年增长速度会出现一定的回落,但幅度不会太大。如果今年GDP增长9.3%,明年很有可能在8.5-9%之间,9%左右概率比较大。最后,明年通胀会减弱,但总体的价位仍将处于高位。如果今年通胀最终在5.5%左右,明年4-4.5%的概率比较大。 培训交流具体内容附下,供各位参考指导。 时间:2011年10月21日 地点:新盛大厦四层,第四会议室 题目:宏观经济研究框架 会议内容: 今天主要讲四个问题,第一个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视野。 一 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视野 我从十个角度去讨论宏观经济的变化:第一个角度是需求角度。从社会总需求角度变化去探讨宏观经济的走向,一般是从投资、消费、出口三大方面去讨论宏观经济增长动力是强还是弱。 投资又分为两块,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也就是库存的变化),目前国家统计局在进度的统计指标中间没有从使用法角度考虑问题,更多的是用相关指标替代,如固定资产投资,按照城乡、房地产投资、中央、地方投资等分类。从固定资产角度来分析投资这驾马车到底运行怎么样,通常中国投资能稳定在20%左右,意味着投资增长的力度和它的运行方向处在相对合理正常的范围,20%是观察投资需求的一个数量界限。流动资产的投资目前是最缺的,没有什么全社会的指标,只有产成品资金的变化,间接的反映销售是否正常,库存是否合理。从年度和季度来说,统计局已经开始有GDP的使用法统计。从过去经验看,一般把6%左右,也就是流动资产占GDP的比重不超过6%意味着库存合理,如果超过6%,说明全社会需求销售出现问题,历史最高值达到过两位数,12-13%那是经济非常不景气的时候。另一方面中国和国际社会比较通常偏高,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完全市场化的国家,他们的这个指标在1%左右,甚至零库存。中国是体制和社会心理两大因素造成,体制因素是不管市场要不要,企业只负责生产,造成产销脱节,无效生产相对比其他国家多。再就是我们流通体系相对不发达,所以很多企业宁愿多生产,多库存些,无形中放大了库存指标,因此和国际比较时要考虑中国特殊性,因此6%左右是合理指标,如果明显低于这个指标意味着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明显高于这个指标则是需求疲软或相对不足。 消费需求,在中国月度统计里没有这个指标,因此只能用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来替代,但这个指标不完全代表消费,中间有一块非消费品统计,所谓的能用于生产的如农业生产资料现在已经剔除,还有可用于销售和生产的,如汽车,有些东西大家需要分析的更细致些。但一般看大概的趋势不成问题。另外它又不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服务消费,现在服务消费在家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重,如理发,学费等等都不含在零售总额里面,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块的比重越来越大;第二不包括自产自用的,如农民自己生产自己消费,城市居民的自留地等,这些非市场交易也在零售总额里,零售总额大体上包含了消费的80%左右,因此总体上能反映消费的趋势变化。 出口,大家清楚,但是需要指出,我们的出口是商品出口,不包括服务,我们服务出口的比重很低,通常忽略不计,但是进口中间我们的非商品进口比重不断增加,所以在资本经常性项目下面,我们经常商品是顺差,非商品也就是服务是逆差,特别是对美国。大家在分析这些指标的时候要注意他们都不是指标字面上包含的含义。所以大家看到用投资,消费零售额和出口来估计GDP的时候会有差距,这就是前面的几个因素造成的,还有就是价格因素。大家在实际的研究中间要注意这个问题。 第二个角度,从供给角度,生产的角度。主要从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四个领域考虑增长情况,这四个领域反映了总供给的变化,也能反映主要产业结构的变化。目前中国农业占10%左右,比较低,工业稳定在45%左右,服务业44%,其他就是建筑业。每10年普查的时候会修正一次,平时核算会有遗漏,如小企业的年度核算和新兴产业会有遗漏。所以每次普查会发现服务业缺一块,新兴产业也缺一块(一些新兴产业在开始的时候全国还没有形成可统计的规模),每10年普查的时候这些新兴产业壮大,所以会多一块。同样服务业也是,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公有企业在诚信度方面都有较大差距,在平时统计是估计不够全面,即使如此,日常统计也能够观察到从生产角度看经济的变化。同时又能看到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变化 第三个角度就是结构的角度。大家觉得从总量看问题,可能看不出本质的变化,经济质量的变化通常要更多的依赖从结构的角度探讨问题,因此把供给结构的变化,需求结构的变化综合在一起来考虑探讨问题。另外从国际国内结构变化较大看问题。从结构的演变看宏观经济运行的走向主要是探讨经济运行的质量是否改善,因为结构的改善一定意味着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如果结构不合理也就意味着经济运行的质量不合理,不可能有不合理的结构有质量改善的经济,这是基本的逻辑。 第四个角度就是平衡的角度。从价格的变化来探讨供求,国际国内,各产业之间是否协调平衡来观察宏观经济形势,平衡角度现在越来越重要,因为前面都是一个角度看问题,平衡是综合看问题,从整体角度把握宏观经济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机制作用进一步增强,平衡角度更能够反映宏观经济的变化。 第五个是重点的角度。就是有的时候不一定需要从全面的角度探讨问题,对重要的领域,重要的环节,重要的方面去探讨问题同样能帮助我们观察宏观经济的变化。通常从企业层面看微观层面是不是正常,比如进餐馆的情况,坐飞机的情况,宾馆入住率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宏观经济的变化,市场的变化。同样如房地产行业变化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变化,这是从重点角度。 第六是典型的角度。这和重点角度还有所不同,重点可能是重点作用不具有典型性,典型角度是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数据、事实来探讨宏观经济的变化,可以考虑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行业,居民家庭的变化来观察问题。 第七个角度就是政策角度。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探讨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从两个方面,一个是政策工具,包括财政、货币、产业、消费分配政策等等来讨论宏观经济整体变化。另一个角度是从目标角度,如增长、通胀、失业、国际收支等角度来考虑这些领域的变化。所以政策面看宏观经济也是目前讨论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侧面,对中国这个国家来说,政策在经济生活中往往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政策走向,观察政策变化,这个角度在中国显的特别重要。在中国,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相对别的国家仍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这么说,要素大多数还是掌握在政府手里,所以政策的变化影响要素的流动,研究政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研究宏观经济。 第八从景气的角度。通常从微观景气的变化,宏观景气的变化去探讨宏观经济的变化,宏观更多的还是PMI指数,微观主要是企业的景气度,一个是消费者信息指数,他们具有超前性,往往预示今后经济的走向。从景气角度探讨也是越来越重要的角度,能帮助我们认识经济景气的变化,通货膨胀的变化。 大家知道目前中国通货膨胀处在需求相对平稳,但是输入型、成本型、气候影响较大的阶段。需求拉动型通胀往往是景气度比较高,对通胀影响是瞬间急剧释放的影响;而成本推动型往往由于景气度的不同,释放的机理就完全不同,景气度高的情况下,成本推动型通胀往往很快到位,景气度低的情况下,成本推动型通胀往往比较慢的到位,所以眼下经常说即使通胀到六点几,但是中国要出现10%以上的通胀,在眼下中国经济体制环境下面相对较难。目前中国还是不是一个卖方环境,不是一个非理性经济行为,不是一个封闭型经济格局。所以景气对成本通胀起到阻碍作用,企业很难转嫁成本危机。 第九个就是从要素角度考虑。就是从资本、劳动、从技术、体制(管理)等等角度考虑。这边大家用的比较多的就是用生产函数变化去探讨经济走向。 除这个九个角度外,还有一个就是前瞻角度。从未来的角度讨论宏观经济变化,现在讨论就是历史的讨论,对未来的讨论更多对市场的影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更为重要。就是把前面说的9个角度挑选出更有代表性和决定意义的指标的走向变化去研究宏观经济变化。这是宏观经济研究的基本视野,根据信息,资料的程度灵活选用角度看问题。 二 宏观经济要注意的问题 我讲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同比和环比的不同,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不同。同比是一年时期经济指标的变化,是相对长时期经济指标的变化,中间的动态变化被掩盖了,同比往往是平均化看问题,没有差异化看问题,同比指标重要,但是又有一定的局限,能够对历史准确描述,无法对未来进灵敏的解释。而环比,反映的是近期的最新的变化,是时点数。静态看问题对未来缺乏指向性,而动态着眼未来的变化。所以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注意灵活应用同比和环比指标,知道二者的差异和不同作用。 在这边有一个小问题需要跟大家强调一下,年度指标,就是今年和去年来相比,大家经常把它等同于同比或者环比,但是,今年跟去年比较具备双重性,既是同比,然而从一个年度系列的角度来说,又是环比。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用词方面,经常看到大家在写东西的时候写的是2011年同比2010年,这是对的一面,但是又是不对的一面,它同时又是环比。年度指标和季度、月度指标是不一样的,年度指标具有双重性,而月度指标,与上月比较是环比,与上年同月比较是同比,大家在表述时要注意。 第二个要注意的问题是特殊与一般。中国在当今世界是一个特殊的国家,特殊体制的国家。两方面:第一,它既是一个市场经济的国家,又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所以大家经常可以看到我们的政府经常向欧洲、美国要求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但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在实际工作中间又常常表现出非市场经济的行为,也就是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和管制与市场经济的差距被人家抓住不同。所以,在很多方面我们确实看到市场机制在起作用,但在很多方面同样看到经济还在起作用,所以它不是一个成熟的、完整意义的市场经济国家,因此用市场经济的一些指标、方法、理论和数量界限来看中国的时候往往就会得出与事实不相吻合,或者不完全吻合的结论。 比如我们讲价格,价格是市场经济下面最重要的经济指标,反映了所有交易对象的供求关系的变化。但在中国,由于在许多领域价格还是管制的,特别是在一些基础性产品、要素产品方面,政府对价格的管制远远不同于其他国家,因此价格的作用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它不能反映客观现象的真实变化,这是一个特殊的国家。所以我们在讨论一般规律的时候,通常要关注中国还有一些特殊的领域、特殊的规律,我觉得我们在中国做宏观经济分析的时候,这一点要非常的清晰,绝对不要简单的类比。 第二,特殊与一般还表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正处在一个工业化、城市化刚刚越过中期的发展阶段,用那些已经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国家的指标来衡量、裁剪中国的一些指标,同样会得出错误的、或者有偏差的结论,大家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我们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体制具有特殊性,所以不能用简单的、一般的规律和方法来套用、裁剪和评判中国经济,在一般的基础上要兼顾到特殊性,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的把握到中国宏观经济的实际的变化。 第三要注意的是常态的变化和非常态的变化。在常态下一些指标反映的可能是一种运行的规律,在非常态下面反映的可能是另外的一种运行轨迹,所以一定要注意我们所研究的经济是在常态下的表现还是非常态下的表现。 比如说在非常态下可能有些指标的程度和常态下面就有所不同,举个例子,2008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也影响了中国,可能有些指标的变化就和常态下面的变化有不一样的特点。所以,当常态下的指标和2008年比较时就一定要注意,2008年很多数据是非常态的,不是一个完全可同比,可类比的基数。同样,当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等非常态现象,那么很多经济行为是不同的,在常态下的很多经济指标和非常态的经济指标相比时,要考虑差异性。比如说今年的气候很不正常,有些农产品的变化由于干旱和洪水等因素造成涨价,那么相对于常态下面价格的变化跟它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定要把非常态的特殊性剔除,才能更准确的、更理性的、更客观的来看待指标的变化,而不能把它等同于常态下指标的变化。 第四,名义与实际的差别问题。当许多宏观经济指标涉及到价格因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它的名义变化和实际变化的结合使用,一定要注意名义变化和实际变化的不同,像投资、消费和出口这种需求性的指标,像收入和效益等质量型指标的变化,一定要考虑价格因素的变化,一定要消除价格因素之后来做比较,而不能用简单的用含价格因素的指标来做同类的比较,这是大家在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问题。 在消除价格因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同的指标所对应的价格的不同性,比如说在衡量GDP的增长的时候,在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不能简单的用CPI指数、PPI指数或其他的指数来替代,而一定要用综合的缩减指数,用反映国民经济整体价格变化的,包括生产资料、消费资料、服务品价格变化的综合的缩减指数来消除它的影响;同样,反映消费的时候就不能用零售价格,而更多的要用消费价格;反映投资的时候就不能用消费价格,要用投资品价格;反映进出口的时候一定要用进出口价格,而不能用消费品或者零售和投资的价格来看问题。在这中间经常遇到一些混合使用,就会造成一些混乱。 第五个要注意的问题是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的变化。大家知道,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结合的非常紧密的国家,跟别的国家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完全从经济的角度去探讨问题,有的时候会得出另外一种结论,如果结合政治的角度来探讨问题可能又会得出一种结论,而中国恰恰经常需要结合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来讨论问题,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说我们探讨当前的经济和今后的经济,要注意到非经济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一定要讨论非经济因素到底有哪些,影响的程度有多大,将这两个因素搞清楚,我们就能更准确的把握住宏观经济的变化。 下面举两个例子,第一就是通货膨胀。当前的通货膨胀不是典型意义上的通货膨胀,或者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通货膨胀,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通货膨胀。大家知道,当前中国通货膨胀至少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第一、货币因素。尽管弗里德曼的理论说任何通胀都是货币的,中国通胀确实是跟货币有关系的,跟前期我们四万亿一揽子的救助措施和每年达到20%甚至超过30%以上的信贷的投放都有关系,将这几年加在一起,将近三十万亿的信贷投放,大大超出任何时期的信贷投放,一定会对当前的物价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货币因素一定是逃不脱干系的,一定要认真的看待。但另一方面,中国通胀又不完全是货币因素,以下因素使得我们不能不关注,一是气候。气候的变化对当前的通货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放大的作用,造成农产品涨价。农产品的涨价除了成本因素以外,在很大程度上跟气候有关系,气候的变化带来了供求、消费心理和局部不平衡的变化;第二,国际因素。输入型通货膨胀在中国现阶段表现的也很明显,而且今后还会更加明显;第三,心理因素。也是所谓的预期因素。社会心理、消费心理、市场预期的变化也会对通胀产生影响。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社会变革、结构调整、融入国际交织在一起的发展阶段,那么社会心态、社会心理、社会预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通货膨胀也会产生影响。第四,成本因素。这些年劳动成本、生产资料成本、环境成本都在提高,对物价一定会有影响。第五,改革因素。所谓的价格改革带来的价格的变化,比如电价的改革,油价的改革等等。在中国,所有的价格改革都是涨价,改革就是涨价的同义词,没有看到过价格改革降价,是一个单向的变化。第六,结构因素。现在我们很多结构性的变化也在助推着通货膨胀,过去我们中国经济的成长主要依赖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这三个地带,而现在我们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等区域的变化,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对中国的价格反应不够灵敏的地区现在变得灵敏了,原来对中国整体价格水平影响不大的地区现在影响大了,这种结构的变化也会对通胀产生影响。其他结构的变化也同样会产生影响,比如收入结构的变化同样会对通胀产生影响,比如现在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富人的消费对社会起到传染的作用,起到助推的作用。 所以大家看到目前的通货膨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因此简单的从货币的角度去讨论、治理和解决通胀一定会产生令我们决策者意想不到的结果,如果单纯用货币紧缩,无法解决气候的影响,也无法解决输入型对物价的影响,更无法解决心理、预期的影响,也无法解决成本对物价的影响。所以简单货币紧缩固然在短期内可以把物价降到一定的程度,但另一方面可能又埋下了今后通胀的新的因素,因为另一方面它伤害了供给的增长。因此,当供给增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之后,反过来又会影响到通胀。所以大家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 第二个例子是石油价格,也就是原油价格的变化。大家知道油价的变化跟一般商品价格的变化确实有很大的差异性,研究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它跟一般商品的不同性,原油价格是一个特殊商品的价格,因此表现出特殊的一面,至少是三重属性,第一有商品的属性,受到商品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第二,具有金融属性,跟别的商品不同,越来越具有金融投资,成为金融商品的属性;第三,具有政治属性,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石油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的政府用来维护国家利益、解决国际问题、对抗国际干预的重要手段,而恰恰在最近十年,石油在国际市场上由原来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上逐步的向掌握在国家手上转移。现在国家对石油资源的垄断已经大大高于跨国公司对石油资源的垄断,这种政治属性越来越影响到价格的变化。从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开始到欧佩克组织的成立,到最近北非、西亚的动荡对油价的影响,大家可以看到政治属性对商品价格的变化。所以大家在分析油价的时候一定要从商品、金融和政治不同的属性去探讨问题,不能简单的从供求关系的角度去讨论问题。 现在油价在八十几美元,不到九十美元之间变化,一方面它不算低,但另一方面相对于147美元的高点又不算高,我认为就是受到了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从商品属性来讲,眼下支撑高油价的动能并不充分,由于发达经济体,特别是OECD这类经济体国家整体的景气度很低,还没有完全摆脱国际经济危机之后的困难,所以对石油产品的需求相对处于低位,还没有恢复到常态。而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之后各个国家都打开印钞机,大印钞票,增加了全球的流动性,因此从全球的角度,包括中国的流动性多的事实无形中又支撑了油价的高位,再加上前面所说的地缘政治动荡的格局也不时冲击着油价的变化。可以说目前油价处于不高也不低的价位上,更多是金融属性和政治属性的影响,一旦商品属性表现出来,供不应求的特征,那么油价还会继续大幅度的上涨。只有这个属性还不显著,或者呈现逆向影响时,即供大于求的影响,那么支撑高油价的动能才不够。 两个例子都是价格方面的,大家可以结合前面讲的在一起思考。 三 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 前面两个更多是理论、经验和实践之谈,究竟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我讲三句话,第一,短期基本无忧,长期确实有虑。 所谓的短期是指未来几个月,未来一两年,中国经济都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今年增长大局基本已定,一季度9.7%,二季度9.5%,三季度9.1%,那么四季度会多少?我想四季度应当还会基本稳定在9%左右,不会大幅度的往下走。一方面,目前整体的回落还是比较平稳的;而另一方面,第四季度又是一个不同于前三季度的特殊季度,往往第四季度为了完成全年的经济任务,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各个企业都有一个人为因素在中间起到放大的作用,所以对第四季度的中国经济,大家不用太悲观,认为会掉到8%以下或者更低也不大可能。目前增速为9.1%,我认为四季度会出现一个相对平稳的、由回调转向回稳的阶段性的变化,但不是一个趋势性的变化。 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正在逐步的弱化,而一些不利因素却在不断的增大,此消彼长,增长的红利在逐步的消失,增长的不利在逐步的增加,那么可以想象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会有更多的困扰,要长期维持9%以上的增长确实有很大的难度,从长的过程,3-5年为中期,5年以上为长期来看问题的话,那么至少3年之后中国经济要再重现9%以上的增长会逐步离我们越来越远了,7-8%,八点几的增长可能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再过5年,可能中国经济增长不在是8%的水平,可能在7%或者六点几的水平,可能这种前景大致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在目前的情况下,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经济会逐步的减缓增长。但是我们如果从现在开始就做好政策性、结构性、体制性多种的调整,那么这种减缓就可能会推迟,我们就可能更长的时间来维持8%以上的增长。这是因为目前支撑中国经济的几个因素潜力仍然比较大。第一,结构性因素,主要是工业化、城市化、区域化三化趋势所带来的结构优化,形成新的增长潜能和动力的趋势,中国还没有完结,还在处于中期阶段,因此还会成为支撑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重要的发面。现在之所以受到一定的抑制是因为体制问题、政策问题、结构问题,所以一旦体制性因素,结构性因素、政策性因素回归到更科学,更理性,更常态的范围,那么这方面的潜能又会显现出来,这是第一个角度。第二、体制性的因素,所谓的国际化,市场化、多元化的趋势,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潜能并没有完结。国际化,我们仅仅走了一条路,另外一条路我们才刚刚起步。所谓走了一条路,就是我们只走了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开放国内市场这条路,我们走出去这条路才刚刚迈步,而恰恰资本输出、产业输出、对外投资这条路对中国未来经济的支撑力不可低估,这是国际化。 关于市场化,我们更多的是走了商品的市场化,而要素的市场化还有很大的空间,基本还是处于政府管制的,即行政主导的局面。一旦这个领域也市场化,逐步跟上商品市场化的脚步,那么我想中国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将得到很大的释放,也就是说一旦中国真正实现投资自由化、市场自由化,或者说投资者和劳动者可以更加便捷的获得生产要素,中国一定会形成新一轮的增长,这方面我们的潜能还是很大的。 关于多元化,也就是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多元的增长格局。大家知道,国有经济需要进一步的改革,非国有经济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这方面的空间也是很大的,所以仅仅从这两个角度探讨问题,我们就能看出中国经济其实并不缺乏增长的动力,并不缺乏成长的空间,之所以可能出现增长的困难或减缓,是因为结构性、体制性和政策性的影响。从更基本的角度看问题,所有中国人都想通过自己的就业和创业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来获取更多的财富,这样一个最原始、最朴实、最持久的动力,是中国相对于其它国家的独特性,发达国家之所以目前会陷入比较大的困难,就是缺乏这方面的动力,而中国恰恰由于它的民族的特殊性、文化的特殊性,这种动力非常持久。 第二,国内平稳,国际动荡。短期看中国经济总体是平稳的,从任何一个角度去看,平稳或者基本平稳都是主要的。 大部分市场都处于平稳的状态,只有两个方面离平稳远一些,分别是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其它领域基本上都是平稳的,特别是消费领域,所以中国经济基本上不会出现大起大落。 反观国际方面,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在急剧增加,特别是欧债危机至今还在持续。尽管今天德、法两国在重大问题上形成了共识,但23号的会议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需要第二次欧盟首脑高峰会议才能形成一个决议。但仔细看,欧洲的问题是体制或者的问题,只要体制不改变,即财政和货币这两个体制脱节的形势不改变,欧元区的问题就不会解决。未来欧元区可能有三种前景,第一种前景是财政统一,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货币联盟,经济整体上融合在一起,这是乐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欧元区经济能够真正走出困境,但是这种情况难度很大,短期还无法实现;第二种前景是相对乐观的,也就是德、法原意拿出钱帮助出现危机的国家解决困难,使市场得到一定缓和,也使这些国家得到一定喘息,从而维持一定阶段的相对稳定;第三种前景是德国和法国无力再支撑这么一个具有庞大经济负担的欧元体系,那么欧元分化甚至解体势在必然,这是一个相对悲观的前景。对于未来欧元区可能的这三种前景,目前第二种前景概率比较大,第三种前景也逐步浮出水面,一旦欧债危机得不到解决,它将引发新一轮的国际金融危机,由主权债务向金融危机传递,必将给世界经济带来动荡。 当然还需要强调一下美国经济,当前美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十分困难的局面,自金融危机以后,它的整个增长格局失去平衡。美国经济主要靠消费来支撑,而为了应对危机,政府主要对银行体系进行救助,但大量的资金沉淀在银行体系中,并没有转化为最终消费或最终投资的货币,所以美国经济缺乏增长的动力。换言之,银行资产负债表得到修复后,家庭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并没有得到修复,政府资产负债表还进一步出现恶化,这使得消费和投资乏力。只有家庭资产负债表得到修复,银行信贷体系能够放心大胆的给它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它的消费动力才能获得恢复,而仅仅依靠美国人自己的收入来维持美国经济的增长,动能远远不够,一定要靠消费信贷。另外,只有银行能放心大胆的给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企业的困难才能够得到改善,但目前这种前景很难看到,所以美国经济短期内很难恢复到稳定的常态增长,很可能是一种偶然的时好时坏的,大多时间都是不尽景气的格局。因此未来中国经济的短期风险更多来自国际而不是国内。 欧美这两大经济体困难的局面很可能会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从整体看,目前整个世界经济是这样一个基本的格局:发达国家因主权债务陷入困境,新兴经济体因为通胀被迫紧缩而出现经济下滑,其它发达国家因缺乏需求而经济发展乏力。全球经济要恢复到债务平衡、强劲有力的增长还需要一定时日,而且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 第三,对当前中国经济的看法。目前经济表现出的矛盾更多的是浅层次的矛盾,通胀问题、收入分配的问题、结构问题、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房地产问题,更多的是浅层次的经济因素造成的,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大都来自于政治层面。解决中国经济当前的困难,保持中国经济更好的发展,或者说越过中等收入的陷阱,实现由经济大国向强国的跨越,更多的不在于经济层面的问题,而在于经济层面之外的问题,只有真正使得解决好经济层面之外的深层次问题,中国经济才能真正的实现持久繁荣,真正成为一个发达经济体,目前中国经济还仅仅是一个经济大国而不是强国。 四 明年宏观经济展望 大家都很关心明年经济的走向,在此跟大家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明年一定是稳定压倒一切,一切要为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创造条件,因此稳定会成为一个最关键的词,政策、经济、政治、社会、民生这五大方面得到稳定将会是明年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基本趋势,换言之,明年无论国际怎样动荡,国内都会稳字当先,政策的整体设计、政府的整体思路、整个国家的大的方向都会向稳定聚焦。 其次,明年宏观政策的基调不会变化,但是微调会是必然。目前政策的基调有助于稳定,但是目前政策的实施无助于稳定,所以从明年角度来看,基调不会改变,但具体的操作会有微调。货币政策明年一定会朝稳健的方向回归,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沿着紧缩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明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再上调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而向下调的可能性逐步增大。另外信贷保持一定的规模一定会成为一个选项,今年7万多亿,明年还会维持这样一个规模,而不会明显的缩减。财政政策明年一定是由目前的积极向更稳健的方向调整,税收体系的微调也会成为一个选项,尤其是对企业税负的调减,目前已经出台的对中小企业税收优惠的政策就是一个信号。汇率政策今年是大幅升值的趋势,明年将可能是小幅升值的趋势,如果今年最终升值6%,明年至多升值2%,不会超过3%,而中间不排除向上向下的波动,总趋势是微幅升值,而实际变化是有贬有升的状态。 再次,明年增长速度会出现一定的回落,但幅度不会太大。如果今年GDP增长9.3%,明年很有可能在8.5-9%之间,9%左右概率比较大,因为尽管明年出口的动力有可能减弱,投资的动力也很有可能减弱,但是投资方面整体稳定的政策取向会进一步的强化,促进消费的政策还会进一步加强,因此从内需的角度来看足以支撑中国经济的增长不会低于8%。 另外,中国经济的出口竞争力还是处于前列的,只要世界经济明年不出现明显的滑坡,明年中国出口绝对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也还是会保持增长的态势,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还是具备的。再加上政策可能向更加有利于稳增长方向微调,更加增加了我们对增长幅度不会大幅回调的信心。而一个重要前提是欧美经济不会向严重恶化的方向发展,明年外部环境尽管严峻但不至于太悲观,因为明年很多大的经济体都处于选举年,选举年份政府大都会表现出对经济的关注,因此对经济大可不必太悲观,只需要做好最困难的准备。 最后,明年通胀会减弱,但总体的价位仍将处于高位。如果今年通胀最终在5.5%左右,明年4-4.5%的概率比较大。明年一季度受春节及天气因素的影响,通胀会维持在4.5%这样一个高位,到二季度市场的物价水平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到了明年的三季度趋稳,四季度可能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所以明年全年通胀维持在4.5%的可能性比较大,除非气候特别异常或者国内政策严重失当,而这两种情况的发生是小概率事件。 所以总体上看明年宏观经济在平稳基础上运行的可能性比较大,大起大落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要出现经济形势明显改观的景气度比较高的局面不大可能,这是我对明年经济的一个基本看法。谢谢! 诚信源于独立 专业创造价值 请阅读最后一页重要免责申明 PAGE
/
本文档为【宏观经济研究框架-邱晓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