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故事的疗愈力量

2013-11-21 32页 pdf 433KB 15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9250

暂无简介

举报
故事的疗愈力量 故事的疗愈力量 周志建 著 目录 推荐序一 有故事的人 / 001 推荐序二 找回自己那个爱说故事的小女孩 / 003 推荐序三 这样了解人,真好! / 005 推荐序四 怎么可以把叙事说得这么美! / 008 作者序 一种热泪盈眶的感动 / 011 前 言 怀念泸沽湖的微风与那一场对话 / 016 第一章 另谋出路——我的生命故事 / 001 另谋出路 / 003 第二章 为什么要说故事 / 027 只有生命,可以抵达生命 / 029 说故事,是一种自我“看见” / 031 说故...
故事的疗愈力量
故事的疗愈力量 周志建 著 目录 推荐序一 有故事的人 / 001 推荐序二 找回自己那个爱说故事的小女孩 / 003 推荐序三 这样了解人,真好! / 005 推荐序四 怎么可以把叙事说得这么美! / 008 作者序 一种热泪盈眶的感动 / 011 前 言 怀念泸沽湖的微风与那一场对话 / 016 第一章 另谋出路——我的生命故事 / 001 另谋出路 / 003 第二章 为什么要说故事 / 027 只有生命,可以抵达生命 / 029 说故事,是一种自我“看见” / 031 说故事,转化痛苦之身 / 035 故事,是一种生命知识 / 039 说故事,创造了生命的连接 / 044 说故事,找回我的本性 / 047 第三章 语言的力量 / 053 语言的激励力量 / 055 语言的灵性力量 / 059 有一种语言,让人重新得到力量 / 062 说故事,让我们看见不一样的自己 / 066 人可以不完美,但人要完整 / 071 说故事,是一种“出柜”(Come Out) / 074 迷人的叙事语言 / 078 第四章 故事的生命疗愈 / 083 说完故事,然后呢? / 085 重写生命故事 / 089 故事,一种疗愈生命的美学 / 092 换掉老掉牙的故事 / 096 受苦的意义 / 099 不能说的秘密 / 104 接受生命,才能疗愈生命 / 107 说故事激发生命潜能 / 109 说故事的灵性片刻 / 112 存在性的相随 / 116 私塾,一种集体疗愈的共修道场 / 121 第五章 神奇的隐喻魔法 / 125 隐喻的魔力 / 127 隐喻故事的家庭疗愈 / 130 善用隐喻,做亲子教育 / 135 隐喻,是一种温柔的力量 / 139 真实的力量 / 143 重新命名,把自己认回来 / 146 第六章 自由书写的心灵疗愈 / 151 与自己合而为一的时刻 / 153 说,你想说的话 / 156 实话实说,就对了 / 159 写到骨子里 / 163 隐喻与自由书写 / 166 朗读,是一种宣告 / 169 跟自己亲密的时刻 / 172 过去存在于当下 / 174 活在当下的秘诀 / 176 做人,不能违背自己的心意 / 178 看见喋喋不休的“小我” / 180 后 记 回响、感恩、新行动 / 183 推荐序一 有故事的人 曹中玮 博士 专业心理师及督导 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商学系副教授 曲折的心情有人懂,怎么能不感动…… 都是有故事的人,才听懂心里的歌。——《有故事的人》 志建写下他这些灵活又善用叙事疗法自助助人的故事,读者可以在书中大大小小 的故事里,读到生命的美妙和力量,更能领会专业助人工作者的核心精神。 我和志建相处的时间不算太长,只是近几年,我们在旭立咨商中心相同的时段工 作,偶尔能在休息时,有些简单的互动。但我很容易感到志建散发出的热情和积 极。他经常主动和我分享美好的事物,吃过他提供的健康杂粮馒头、综合水果酵 素,他还送过我几本好书,还分享了他也在身体力行的健身、修行方法。在专业 领域里,他也常是最先提出善意建言的人,他的敏锐和果断的实践力,相当让我 敬佩。 看了这本书中志建的生命故事,我有些懂得他何以成为这样的人,以及为什么走 进助人专业并倾心于叙事治疗。我看见真实的他,也看见我自己。 我专攻的学派是完形咨询,也和志建有很不一样的成长经验,但我很开心,我们 对人的相信、对咨询工作的信念非常相近。叙事治疗是透过说故事,促使人们得 到对生命中发生的一切的“再经验”与“再理解”;而完形咨询则在此时此刻, 利用各种“实验”,让当事人重新体验过往陷入桎梏的生命故事。两者都希望, 因此能重写或重新建构生命全新的过去并能“扭转”未来。而助人者在此过程, 是以自己的生命去聆听、陪伴另一个生命,当生命与生命真挚地交流,撞击出“热 泪盈眶的感动”,于是,移动和改变的能量就生成了。 虽然,我没有用叙事治疗直接进行过咨询。但在任教于研究所期间,指导的硕士 论文几乎都是叙事研究,尤其后几年,就只收想挑战自我叙说的研究生。陪伴他 们写故事的历程,真的只能以呕心沥血、刻骨铭心来描述。志建的书中也谈到“自 由书写的心灵疗愈”,我想,我知道那是真的。 记得一位形容自己似浴火重生般完成论文的学生说:“每一个学咨询的人都该写 一篇自我叙说,透过这个经验重新看见自己、疗愈自己,才能做好助人工作呀!” 恭喜志建完成大作,也恭喜助人工作的伙伴们,又有一本本土的具有助人经验的 好书出炉,能带给我们许多专业的滋养与启发,更恭喜每一位有故事的人,有机 会和书中许多的生命故事“相遇”,激发出无限的生命潜能。 推荐序二 找回自己那个爱说故事的小女孩 谢文宜 博士 实践大学家庭研究与儿童发展学系副教授 伴侣与婚姻咨商师 从小,我就喜欢听故事、看故事书,也爱说故事。印象中,小时候的我曾经是个 能很随意就编出各种故事的孩子,而且在讲故事的时候,还会被自己所编的故事 所感动,甚至震撼。不知道为什么,看了志建这本书,竟然让我忆起那个被遗忘 许久的,爱说故事的小女孩。当下,我心中充满着悲伤、遗憾与内疚,但却也有 一种淡淡的喜悦!喔,我终于找回了那个小女孩,那是我创意的源头! 认识我的友人可能都常常听我这么说自己:“我是一个很没有创意的人。”我始终 是这么“认为”自己的,但在阅读这本书时,让我找回了被我过滤掉的一个“例 外经验”,于是我重新认回自己。不,我是有“创意”的,说故事的创意。能认 回自己,真好。 认识志建十多年了,那时他还在师大念咨询的硕士,因为对于家庭咨询的兴趣, 我们五个友人组了一个读书会,当时成员有黄明慧、翁树澍、沈庆鸿、志建和我。 读书会没多久就因大家的忙碌而渐渐散去,但我和志建却偶尔还会聚在一起畅 谈,虽然次数不多,但每次和他谈话,总能够感受到一种很难以形容的氛围,嗯, 这么说吧,那是一种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当中充满灵性的滋养,对话中有一种全 然的信任、接受与包容的爱在流动着,让人感到很舒服、轻松、自在。 在每次与志建的互动中,总伴随着一些新的启发与疗愈!阅读这本书,也是。如 同我找回了那个被我藏匿许久的小女孩,也让我想起自己生命中许多未曾回看, 却有意义的故事。 某个早晨,读着志建的书,读一读我就会停下来,从他的故事“进入”自己的故 事,于是我与不同阶段中被遗忘的自己,重新相逢,那种感觉错综复杂,心中情 绪满满,却有一份深深的感动。这样的回观带出一种自我疗愈,于是我的新故事 也渐渐展开了。或许,这就是本书所谓的“故事疗愈”吧。 很开心这本书终于出版了,也很荣幸自己能够为这本充满疗愈力的书,写出自己 的阅读经验与感受。谢谢志建的真诚分享,书中那些动人的小故事,带给我深深 的“看见”、感动与反思,这是一趟动人的心灵之旅! 推荐序三 这样了解人,真好! 黄士钧 博士 咨商与辅导博士 潜意识咨商工作者 志建,对我来说,是个名字听了很久了的新朋友。 朋友口中的志建,是一个优雅的叙事治疗实践者。 真的遇见了、说话了,是在澄清湖畔的散步中,因为正式邀请志建来帮忙“心动 台湾 120”的台北场。 遇见了,说话了,才真的身临其境地感觉到这个“活生生的人”。 那次散步聊天之后,我跟好朋友锦敦说,志建是我认识的人里面,我最“强烈地 想要了解人”的人。很多好奇,很多愿意,很多很多的想要“懂”。 回家以后,我跟夫人说,我可以想象,当志建那么愿意全身心地好奇眼前的人, 我猜想,有些原本没有办法说出心事的人,会真的打开心,说自己。 读完志建兄的第一本书,又多懂了这个人一点点。 先来把我喜欢的,出现在这本书里的文字摘录下来,也说说我喜欢哪里。 志建写着:唯有你“Say Hello Again”(再次将它说入故事)时,你才能跟它“Say Goodbye”(说再见)。 这是一句让我深呼吸的话语。做咨商治疗 15 年了,陪着一个又一个生命,去跟 某个时候被遗落的自己说“哈啰”,说声“对不起”,说声“谢谢”,然后把那个 自己带回心里的家,于是,完整,也有了新的可能。 志建写着:昨晚,我在公馆夜市排了长长的队,买一块宜兰葱饼,然后我一路开 心地吃着热烘烘、香喷喷的葱饼,在那个刹那,心中突然升起一种平凡、幸福的 满足感。 这是一段再平凡不过的话,同时,好接地气。那是需要一颗平静的心,才写得出 来的平凡的生活的美。 志建写着:自由书写将过去的事,用白纸黑字写出来,被自己看见,再念出来, 此刻它会变成“立体的”,让我们重新经验它。当我们重新经验时,就会带出新 的理解、新的领悟,于是,人才得以重新“做选择”,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偏好” (Prefered)的生活样貌与生命脚本,于是,故事就被“重写”了。 我看着这一段,心里猛点头。是呀!讲得真好真清楚。我知道活出自己偏好的生 命样貌是重要的,可是,志建把“Know How”(知道如何)说明白了!原来,透 过故事来好好写好好说,带出了立体的新经验,进而发生了选择的可能……太好 了,有人说清楚了,就更有机会被学习了。 志建的好问句:为什么你没有喝更多的酒,是什么阻止了你? 哎哟喂!是应该这样问呢!原来,可以这样好奇,可以好奇这里,可以这样看见 努力扎根于如此幽微的所在。这,就是功力了。 志建写着:……确实,从妇人身上,我不只看见“韧性”,我更看见了妇人身上 潜藏的宝贵的生命特质,包括:坚强、勇敢、勇于沟通、不放弃、选择自己要的…… 我一一把它们写在一张纸上……我最后在纸上签名,成为她生命的“见证人”, 再把这张纸交给妇人……妇人双手接过这张“证书”,流下感动的眼泪,一直说 “谢谢、谢谢”。 这个故事,是我在整本书里最受触动的地方。一个在关系里受苦不堪的中年妇女, 在辛苦的成长故事因为好奇而被说出之后,志建把他听见的好东西都写在了纸 上,这段话让我最震撼:“我一一地把它们写在一张纸上”这个画面,让我仿佛 也在那里,看见并感受到了那一份有力量的同在,还有对生命的尊敬。 书里,还藏了好多好故事呢!真开心,能被邀请写推荐短文。 推荐序四 怎么可以把叙事说得这么美! 黄锦敦 咨商硕士 叙事取向讲师、督导、心理师 这是一本讲“故事疗愈”的书,在帮此书写序前,让我先来说一个故事。 今年(2012)3 月,志建因到高雄带工作坊,提前一天到我家里借住。隔天早晨, 我见到志建早已醒来,问他:“昨天睡得好吗?”志建回答:“很好啊,昨天夜里 起来了六、七次……”我说:“啊!”志建却表情喜悦:“昨晚睡到一半,我就突 然醒来,然后灵感就一直冒出来,我忍不住赶紧爬起来书写,写完了,再躺回去 睡。不久,灵感又冒出来,接着又爬起来写。就这样来来回回起来六七次,我就 把书的架构给完成了。”志建说的时候眼睛发亮,神采奕奕,一点都不像是个晚 上没睡好觉的人。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志建经常处在这种创作的高峰状态,他半夜依旧都会突然醒 来(而且已经睡饱了),然后频频望着窗外,想说:“天怎么还没亮?”他巴不得 赶快天亮,好可以起来书写。那种源自内在、充沛的分享热情,相信读者在阅读 这本书时,一定也会感受到。这是一本用极大热情所完成的书。 拿到了书稿后,我打开第一页,见著书里写着:“愿将本书献给所有正在受苦, 但不放弃的灵魂”,我的眼眶就红了。当下深深吸一口气,我想让这句话停留在 我心里,继续回荡。 当我翻阅本书时,里面有许多感人的案例故事,这些生命承受的困苦磨难实在令 人难以想象。但随着故事的叙说,我总可以在那看似蹒跚难行之处,照见一个个 高贵又美丽的灵魂。我常在思考,助人工作者到底是在对抗“问题”,还是疗愈 一个“人”?我们该如何看待生命中的“苦难”呢?这本书有一篇讲“转化痛苦 之身”。原来,所谓治疗(转化)并非是无痛无苦,反而是透过叙说,让人可以“穿 越”苦楚,走进生命里头,去遇见苦难的意义及其背后的美丽灵魂。 故事的疗愈,让人重拾生命的本来样貌,并让受苦的生命感到被珍惜、被礼敬, 这也是叙事治疗最核心的目标。读者可以在这本书里,充分感受到这个精神。 阅读本书是一种极大的享受。读着里头的故事,一页页翻动中,我时而频频点头, 内在充满着共鸣的愉悦,时而红着眼眶,内心充满了慈悲的能量,更有时会不禁 摇头赞叹着:“怎么可以把叙事说得这么美!”志建透过一个个小故事,引领我们 穿梭在叙事的迷人世界里,把一个个原本艰涩难懂的理论观点,化为一小趟一小 趟的旅行,让读者可以悠游于叙事的美好中却不迷路。同时,在平易近人的阅读 中,读者可以轻松地领略到叙事治疗深邃动人的哲学观。 书里,志建写道:我一路走来,说着自己的故事,也仿佛看见自己,拿着一把斧 头,一路披荆斩棘、穿墙打洞。我很为这样的自己所感动。我和志建是多年的朋 友,而我所认识的志建,确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有着清澈又坚定的灵魂,更有 着强大的实践力。和他在一起时,自然会感受到他生命的热情与行动力。 志建自诩为叙事实践者,本书是志建实践叙事的路径之一,我所看到的志建,及 我所理解的叙事治疗,在这本书里,如此自然真实地“合而为一”了。 作者序 一种热泪盈眶的感动 我是一位心理咨询师,我常常在听别人说故事。 我也是一个很“另类”的咨询师,我聆听故事,但不“分析”故事。 13 年前,我找到了一个十分适合我风格的咨询学派:叙事治疗(Narrative Therapy),有学者根本就直接叫它:故事治疗。这个后现代心理治疗学派,一改 传统心理治疗的世界观与治疗方式,既不分析也不诊断,就是让个案叙述自己的 故事。个案从叙述故事的过程中理解自己,并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而生命的改 变就在其中。十分神奇。 单纯地说故事、听故事,个案的生命故事就会被“重写”(Re-author)了,真有 这么简单吗? 不,这件事不简单。要“单纯地”说故事、听故事,是件很难的事。我们的脑袋, 越来越复杂,要“简单”,还真不简单哩。 在传统理性科学的教育下,人的脑袋越来越复杂,一天到晚在思考,想要“解决 问题”。偏偏,聆听故事的脑袋,不是解决问题的脑袋,它需要一种单纯、一种 简单。我们必须把自己“变成五岁的孩子”。 “把自己变成五岁的孩子”,是一位督导跟我说的话。她不是专业做叙事疗法的, 但她很会听故事。有一次,当她聆听完我做个案的故事,就有感而发,对叙事做 出如此深刻的回应。 是的。叙事、聆听故事,需要一颗有如孩子般单纯的“赤子之心”。进入生命的 脑袋,是情感的、灵性的、直觉的、感通的,小孩子也都是这样听故事的。如果 用理性的左脑听故事,人会急于算计、分析、解决问题,虽然这也没什么不好, 只是你喜欢别人用这种方式来聆听你的故事吗?恐怕没人喜欢吧。 我们找人诉说心事,只期待对方能听我、懂我,这就够了。有时,我们甚至连建 议都不需要。我们要的,真的很“简单”。 心理治疗是一种生命底层交流的工作,有如艺术,它是一种心灵的运作,它需要 有美感。 聆听故事需要一种感动,一种热泪盈眶的感动。“热泪盈眶”是做叙事疗法和聆 听故事的最高境界,我这么认为。教叙事,我最想传达的就是这件事。 学叙事疗法,我们得“换脑袋”。从左脑到右脑,从认知的理性,到生命的感通 与感动。“只有生命可以抵达另一个人的生命。”聆听故事,不是靠脑袋,而是需 要一种生命的投入,它是一种灵魂的运作。这本书最想表达的就是这件事。 这当然是一本心理专业的书。透过说故事,我在说我的叙事实践,期待读者也可 以体会后现代独特的“故事疗愈”的美好。 后现代强调“解构”,这本书也在解构我们对心理专业的认识与学习方式。谁说 学习心理专业,非得从深奥的理论、专有名词开始。叙事,就是说故事嘛!这本 书,我想回到叙事那个“说故事”的本质,并展现叙事的原始风貌。 这会是一本易读的书,我也将它定位为“大众心理”图书。里面不讲太多理论, 我只说故事,只要爱听故事的人,都会喜欢。真理,就藏在故事中。 本书的第一章先从我的生命故事说起,说我生命的主题:另谋出路。为什么要从 我的故事说起呢? 叙事里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透明化”(Transparent)。叙事治疗师不像传统的 治疗师那样,把自己当成“空白屏幕”,我们会适当地自我表露,我们是以一个 “人”的姿态去靠近人。我深信:只有生命可以教导生命。 叙事是很重视“实践”的学派。我自己做叙事疗法,却不说自己的故事,如果这 样言行不一,根本就是骗人的专家。如吉姆·洛尔所言:“生命即是故事,故事 即是生命”(Life as Story, Story as Life)。透过故事叙述,我深深理解自己, 也疗愈自己。“一个人不能给别人他身上没有的东西。”如果我不说故事,不亲自 体会故事的美好,我如何运用故事去疗愈他人?“一切疗愈,由我开始。” 当然,一定有人还是不解,为什么说故事就有疗愈?故事除了用在心理治疗,还 可以用在做研究方面吗?故事算是一种知识吗? 关于故事的知识论,在第二章《为什么要说故事?》里我有详细的说明,有兴趣 的读者可以参考看看。 说故事是一种“语言”的运作。语言不光是语言,语言背后是一种价值,也是一 个文化。语言是有力量的。第三章透过许多故事,我期待读者明白:语言的力量。 本章有些故事被我放在博客里,意外得到许多读者的热烈回响。有人告诉我,看 了文章以后,她开始反思并立刻改变了对孩子的说话方式,于是亲子关系得到大 大的改善。得到这样的响应,我很开心。语言是有力量的,果真不假。 以故事的隐喻来理解人的生命,是后现代心理学很重要的一个窗口。在第四章里, 我进一步说明:故事的生命疗愈。故事为什么能产生疗愈?要如何聆听故事?如 何说故事及回应故事?这些正是进行叙事疗法的重点。这一章,透过一篇篇生动 的故事,我把我做叙事疗法的故事,以及故事如何产生疗愈的力量,说个明白。 第五章是讲神奇的隐喻魔法。正如心理学家亨利·克洛斯(Henry Close)所言: “透过故事与隐喻(Metaphor),将使咨询的形态变得更加丰富又有趣,过程也 充满了惊喜。”确实,隐喻故事,常常是引领个案通往“领悟”的通路,它为生 命找到新的出口。 隐喻故事,不只可以运用在叙事咨询专业里,它更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的人际关 系、亲子教育、学校辅导方面,等等,其效果十分卓著。 命名也是一种“隐喻”。一个人怎么命名自己,其实也就怎么“定位”自己。其 中一篇讲我这个“叙事王子”的雅号的故事,竟引发许多网友的响应,很多人开 始在想:那我要如何帮自己“重新命名”呢? 最后一章:自由书写的心灵疗愈,写我这几年如何运用自由书写做叙事个案及工 作坊的故事。什么是自由书写?自由书写如何操作?为什么它可以带来疗愈?为 什么它是我这几年做叙事很重要的方式?我通通写在第六章里。期待读者也可以 心领神会,进而享受自由书写的乐趣与“自”疗。 我把这本书写得很易读,因为叙事本身,就是一个很靠近人、很“平易近人”的 学派。这本书,是我这几年的“叙事实践”,它记录了一个台湾叙事工作者的“实 地实践知识”。期待这个经验也可以传承下去。不管你是不是心理工作者,期待 你能够以轻松的心情阅读本书,好好体会故事的美好,就够了。至于“疗愈”之 道,就在故事中。 这本书的完成,要感谢很多人。尤其是我的个案、私塾伙伴、工作坊成员。通过 教学实践,让我的叙事经验得以持续累积。本书有些故事,如果是出自他们身上 的,都经过“化名”与大量修饰处理,目的在尊重其个人隐私。如果还有其他不 完善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当然更欢迎读者与我分享您的阅读心得与疑惑。 故事是活的,透过“对话”,故事才可以“生生不息”。故事的力量,就是这样来 的。 前 言 怀念泸沽湖的微风与那一场对话 我是一位在台湾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咨询师,我也是一个很另类的心理师,关于 我的介绍与故事,书上都有,请朋友们慢慢地在读的过程中认识我。 很荣幸,这本书竟然可以在大陆出版,而且比在台湾地区先出版,这是个意外, 一切的发生,或许都是有意义的吧。 这本书会抢先在大陆出版,是有原因的。因为今年八月底,我将应邀到人民大会 堂做一场演讲,这是一年一度的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的年会,我很荣幸可以受邀参 与。既然即将到大陆,不如就把出书计划往前赶,让这本书也可以帮我在大陆即 将举办的演讲与工作坊做个“暖场”。 我喜欢到大陆旅行,来过好几次,尤其去年到过丽江、泸沽湖、香格里拉,留下 深刻的印象。大陆的好山好水固然迷人,但大陆的温馨人情,却是我想一去再去 的原因。泸沽湖我去了两次,只因为那片宁静清澈的湖水叫我难以忘怀。每当漫 步湖边,我的心便驻足当下、安静深远,那一刻,我与我的灵魂相逢。 在泸沽湖畔发生了很多令我印象深刻的事。2010 年第一次去,有一天我在湖边 散步,看见一位老兄就坐在湖边翘着二郎腿,悠闲地泡着茶。我经过,好欣赏他 那份闲情,望了他一眼,他立即开口喊我:“过来喝茶吧。”喔,好热情的邀约。 我也不客气,走了过去,坐下来。他立刻给我斟上一杯香醇的乌龙茶,然后,我 们两人就面对着清澈的湖水,像老朋友一般,天南地北地聊起来了,好自然。 他告诉我他住在苏州,跟几个朋友临时约着就出门旅行了。“喔,好个随性的人。” 我心想。他的朋友骑单车游湖去了,他跟我一样,喜欢这片宁静的湖水。“如果 可以待在湖边一整天,什么都不做,就是最大的享受了。”他说。我十分同意, 好一个优雅的人,我们是同路人,那个早上我们共享着湖边“无目的地清凉”。 在湖边,我们喝着香茶,望着清澈的湖水,湖面偶尔飘来和煦的微风,我跟这位 新朋友相谈甚欢。到了中午,我跟他道别,他却突然问我要不要一起吃中饭。我 其实是个害羞的人,随便找个理由回绝了。人生萍水相逢,能够如此相遇,共享 泸沽湖的宁静,喝茶聊天,如此缘分,我已心满意足。 傍晚时分,我又到了湖边散步。经过那个“老地方”,特别看了一下,啊,那位 老兄竟然还在,好开心。我大步迈去,他见我来竟然也开心地跳了起来,连忙给 我斟茶,接着,话匣子一打开,我们聊到忘我,直到满天的晚霞照映在湖面上, 缤纷美丽。 在那个满天晚霞的湖畔,他跟我分享了很多故事。他说他很喜欢听西洋音乐,最 喜欢逛唱片行,家里收藏了许多英文老歌 CD,是从就开始收集了,然后他 说了一个故事。 高中时,有一次他去一家卖二手唱片的唱片行,他看到两张英文的老歌唱片,好 喜欢,简直是爱不释手,但那时他是穷学生,身上没多的钱,只能买一张,怎么 办?就在挣扎不知该买哪一张 CD 时,他竟然想出一个办法:他请唱片老板把两 张唱片同时放出来,然后看哪一张唱片最后放完,他选了长度最长的那一张。哈, 真是有趣。这个人、这个故事,还有那天的湖滨晚霞,至今仍深深映在我的脑海 里。 在大陆旅行期间,像这样善良热情的人很多,他们都叫我十分难忘。我两次去泸 沽湖都住在同一间当地人开的酒店,酒店老板是一位朴实的摩梭妇人,这位大姊 十分关照我,把我当做朋友一般热情招待。第二次去时,她直接邀我跟她一起在 家用餐,为了要迎合我的台湾口味,她特意将菜煮得清淡一点,最后一晚离别时, 还特别为我杀鸡,煮了一锅鸡汤招待我,如此盛情款待,叫人感动万分,这份深 深友情,在我心里一辈子难忘。 其实,说起这些去大陆旅行的故事,其实是因为我有想法要表达的。 我经常听到去大陆旅行的朋友警告我说:“去大陆旅行要小心喔,不要被骗了, 大陆人都很冷漠,路上问路、买东西,都对你爱答不理的。”我当然不能否定他 们的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并不代表就是大陆的“全部”,不是吗?我们得小心 “单一故事”,它是危险的(本书第三章第六个故事就是在讲这件事),单一故事 往往充满“偏见”。偏见,让我们无法看清事情的真相与人的多元面貌;偏见, 会让我们自以为是地去论断他人,并伤害一个人,这是很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故事是迷人的,这本书在介绍一种崭新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故事的心灵疗愈。 真要感谢华夏出版社愿意帮忙出版这本书,让这个后现代心理学派的好理念可以 与大陆同胞“相见”,更要感谢华夏出版社的编辑不厌其烦地跟我接洽出书事宜, 让这本书可以如此顺利地诞生。如今出版,我十分开心,并深感荣幸。 期待大陆同胞会喜欢这本书,同时也欣赏故事的美好。如果这本书可以开启您对 故事疗愈的兴趣,并让你开始“说故事”,进而“改写”你的生命故事,这是我 最终的期待与最乐见的事。 愿将本书献给 所有正在受苦,但不放弃的灵魂 我的任性, 竟然, 成为我—— 另谋出路的动能。 另谋出路 本以为,唯有知道自己是谁的人,才能做出选择。 现在才明白:唯有当我愿意做出选择,我才能更加确认:我是谁。 ◎ 任性 好,我认了,我就是一个任性的人。 有一年,听到父亲说他的童年故事,不但让我与父亲深深连结,更叫我认回自己 的“任性”。 父亲六岁那年,他母亲去世,父亲跟我一样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奶奶在一个寒冬 里去世,在山东有个习俗,孩子必须跪在棺木前守孝好几天。小小的父亲,忍受 不了冬夜里的风雪酷寒,一直哭着嚷着说:“我不跪,我要睡觉。” 不管大人们如何好言相劝或恶语威胁说“你不跪,就不分财产给你”,都没用(据 说祖父当年是大地主,有很多农地果园)。小小年纪的父亲很固执,执拗地说: “我不要财产,一毛都不要,我只要睡觉。” 听完父亲的故事,才发现,原来父亲在小时候,如我一般,很任性。 行至中年,“唉,天凉好个秋!”这几年,说着自己长长的生命故事,才发现:在 生命里的好几个转弯口,我都做了跟一般人“不一样”的选择,这里面除了任性, 应该还有别的东西。朋友曾问我:“你的勇气是从哪里来的?”当时我无法回答, 直到说完故事,我才明了,原来帮我的生命另谋出路的“动力”竟然是我的任性。 这份任性,是我的生命本质,它遗传自父亲。明白这一点之后,让我更加珍惜自 己。 关于我“任性”的故事,可多着哩。今天,我会成为一个说故事(叙事取向)的 心理工作者,如非任性,绝非如此。任性帮助我,成为“如其所是”的自己。这 一生,我坐着一艘叫“任性”的船,顺着生命的河,直流而下。对自己这一生, 我无怨无悔。 以下说的是我四十岁以前,每逢人生困顿、挫折、陷落时,做出另类决定的故事。 邀请您与我一起,进入我生命的河,在我的“另谋出路”里,看见你自己的人生 出路。 ◎ 出生于蓝领阶级的孩子 小时候,我的功课并不好。不,应该说是:很不好,几乎都是倒数几名。 我出生在一个都是蓝领阶级的家庭。家贫,为求一顿温饱,父母每天忙碌地外出 工作,根本无暇督促或关照我的功课。在这样资源匮乏的家庭里,你不能指望孩 子们还能够好好“安心”念书。 二姐曾告诉我,小时候她很不喜欢上学,因为家里没钱给她买制服,每次到学校 都被老师骂:“为什么不穿制服!”甚至连同学都会取笑她是“卖油条的女儿”(那 时父亲租了小店面在卖烧饼油条)。贫穷,让她很自卑,很不想上学。 记得的书法课,我通常都要等同学写完后,再去跟他们借毛笔来写。而每个 礼拜都要用毛笔写周记这件事,更是我的痛苦记忆,没有毛笔的我,只好等到每 周日的黄昏,再跑到附近一位女同学那里借毛笔来写周记。我是用这种方式,度 过小学的。 贫穷,真的会让人自卑,但也会让人长出一些“能力”来。这是后来说完故事我 才发现的。独立、自信、坚强、忍耐,这些都当年的贫穷与自卑,让我长出来的 “东西”。 ◎ 贵人出现 上了国中,我的功课突然好起来了。因为,我遇到一个好老师。 记得那个老师叫陈明雄,他教数学,是我的导师。 国一时,有一次数学小考完,老师发考卷,发到我时,陈老师竟然不经意地对着 全班说:“你们看,只要努力,都会有进步,就像周志建一样,他这次考了一百 分。” 喔,当时的我,一听到这句话,立即全身火热、心跳加速,感觉头顶有一个光圈。 我第一次被老师用这种方式“看见”,真是兴奋莫名。 我被鼓舞了。功课突然突飞猛进,不只数学好,连带其他科成绩都好了起来。到 了国二,几乎每次月考都是前五名,连我家人都感到意外,觉得这是个奇迹—— 这个孩子“开窍”了。 那时候念书,我是主动自发的。每天清晨四点钟,自己就拨停闹铃起床念书。要 是别人的父母,一定开心得不得了,会对这样用功的儿子赞誉有加。但当时,母 亲却责骂我说:“这么早起来,你要吵死人啊!”——因为以前的闹钟响声很大。 ◎ 人生中的第一个抉择 国中毕业时,我的成绩不错,考高中或五专应该都没问题。 当时,家人没给我太多压力,母亲只是淡淡地说:“如果你念高中,以后就要考 大学,家里环境你知道的,大学的学费你要自己想办法。” 那时的我,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乖孩子,不想造成家里的负担,自然就会选择去念 工专。我想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可以赚钱,人生就应该没问题了吧。那是一个十 五岁的孩子,对人生过度简化的单纯认知。 记得那时我跑去高雄念工专,因为那时专科有建教合作,毕业后可以进电信局工 作,我姨夫就在电信局,当时电信局是个金饭碗(现在也是),公务人员工作稳 定、福利佳。于是,我第一次离家,到外地念书。这也是我第一次,为自己的人 生做出选择。 ◎ 跟“电”不来电,决定重考 上五专念的好像是电 X科什么的,我也忘了,反正就念了不到一个月,我就休学 了。 记得,第一次去工厂实习时,老师发给我们一人一个马达,要我们把里面的线给 拆开来,然后再绕回去。 当时我就很纳闷:“好好的马达,干吗要拆开!”当我手上拿着线圈,机械又无趣 地绕着那该死的马达时,我心里马上知道:这不是我。 当时,面对马达我自忖:难道我以后就要这样,跟这些没生命的机器过一辈子吗? “不,绝不!”我的心呐喊着。 后来,我打电话回家,跟父亲说:“我不念了,我想休学。”父亲听了,只回:“那 你就回来吧。”二话不说,我立刻办了休学,飞奔回家。那个学校,我待了不到 一个月,连新买的工厂实习制服都还没拿到呢。 再一次,我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重大选择。 来年重考,我再考上台中一中。虽然比别人晚读一年,但我从来不觉得当年跑去 念五专是浪费时间的事。如果没有经过这个“尝试”,我怎么知道,原来我不适 合念理工科,我跟电是“不来电”的! ◎ 放弃主流,从自然组转至社会组 后来的高中三年,对我而言,绝不是联考压力下的惨淡岁月,我比一般的联考小 子快乐许多。因为,这是我自己选择的路。 高一下半年,第一次分组,因为跟班上同学感情不错,我没有去社会组。但我很 清楚,我其实是要去社会组的。 那时,我跟班上一位每次考试都考第一名的杨姓同学感情很好,我们都对文学有 着浓浓的兴趣,相约高二一起转到社会组。但来年,我转了,他没转。因为他的 父母要他当医生,他没得选择。在主流价值的压迫下,人们常常身不由己,我们 得选择别人要的,而不是我要的。这种遗憾,相信你一定很熟悉。 记得我当年要转社会组时,也不是很顺利的。虽然我的父母没意见,其他老师、 同学倒意见很多。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是:“男生”应该念理工科,要当医生 才有出息。社会组是给“女生”念的,除此以外都是成绩不好的人。而当时,我 的成绩不错。 记得当时一位女性化学老师,还把我叫过去,用很惋惜的口吻对我说:“志建, 你的化学成绩很好啊,干吗要去念社会组呢?”我心想,化学成绩不错跟我想念 社会组是两码事啊。但我没说,我知道当时的我根本无力抵抗主流价值,我假装 默默领受老师的好意,最后只淡淡地说:“谢谢老师关心,我会考虑。”其实,我 早已打定了主意。 就这样,我又做了一次“另类”的选择,跌破大家眼镜,跑去念社会组。 ◎ 意外,还是天意——投入海洋的怀抱 高中毕业,我考上了海洋大学,很意外。因为我高中成绩不错,在老师的眼里, 我是非台大即政大的苗子。 虽然失常,但我仍决定去念海洋大学,虽然当时大家都劝我重考。“你成绩不错 啊,这次只是意外,明年重考一定可以上台大的。”一位老师劝说我,但我不为 所动,只因为,我喜欢海。那个学校旁边就是一片大海,随时随刻,只要你一转 头,蓝蓝的大海就展现在你的眼前。这就是我要的。哈,这就是任性。 在海洋大学,我拥有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那些日子,千金不换。 大一时充满新鲜与好奇,充分享受着学长、学姐的呵护与照顾。大二的我又疯狂 地搞社团,把社团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的。大三的我,开始思考自己该何去何从? 那时我参加了海洋团契(编者注:基督教会的聚会),那是我跟上帝最亲近的时 候。大四那年,我决定考研究所。你问我为什么要念研究所,我常常跟人家讲: 一来是因为我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想先给自己两年的缓冲时间;二来是我 舍不得离开“海洋”,说来浪漫,却是真的。再次任性,哈。 ◎ 人生的关键时刻:加入“义张” 很幸运地,我考上了海法所。那一年,1986 年的夏天,是我人生的关键时期, 不是因为我考上研究所,而是我参加了基隆救国团的张老师义务储训(编者注: 储训,即后备培训)。 会去参加“义张储训”,其实是个意外。那年考上研究所,暑假没事,同学邀约 了就一起去。想不到,从此改变了我的一生,让我走上了心理咨询的“不归路”。 在此之前,我从没接触过咨询或辅导。第一次接触“心理咨询”这东西,我整个 人都被“电”到了。我从未有过如此巨大的学习热情,这是第一次。 你看过一部叫《舞动人生》的电影吗?一个在英国乡下长大的矿工男孩比利,他 的人生本来“注定”是要当矿工的(不然就是去踢足球),但后来他偷偷跑去学 跳芭蕾舞,因此爱上跳舞。一个人对一件事是否有热情,你一定是能看得出的, 他连走路的时候,都在跳舞。 传统的父亲当然不仅反对,而且还很生气,但当父亲看见孩子如此热爱、坚持他 的舞蹈时,爱孩子的父亲妥协了,最后带着比利去伦敦考舞蹈学院。 考试时,比利很紧张,如果跳坏了,他就会很沮丧。最后离去时,一位评审问比 利说:“当你在跳舞时,你是什么感觉?” 男孩认真地缓缓回答:“当下的我,仿佛消失了。对,我消失了……我像一只鸟, 在飞,很自由。仿佛有一股电流通过……”后来,很意外地,他考上了。我想是 因为这番话感动了评审。 比利这番话,完全说出我当年接触咨询的感觉。当年,我多么着迷于这些心理咨 询课程啊,它们像是一股强烈的旋风,把我深深地吸进去。对,在当中,我也消 失了。我像一只鸟,在天空飞,很自在,也很自由。 经过半年多的训练与实习后,如愿以偿,我成为正式的“义张”,开始接案。 念“海法所”的那两年,老实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我都花在张老师那里,难怪 当我从研究所毕业时,跟我关系不错的所长半开玩笑地说:“志建,其实我不应 该给你毕业证书的,应该叫张老师那边发给你毕业证书才对。”哈!真不好意思。 ◎ 当兵,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 研究所毕业,入伍,当预官。很不幸,也很幸运的,我抽到了“金马奖”。 预官是上下班制的,我原本打着“如意算盘”,全台各地都有“张老师”,不管我 分到哪儿,我都还可以去“张老师”值班。可是,偏偏外岛没有张老师,人算不 如天算。如今回想,真是天意。 所有的发生,都不是巧合或意外,他们都是有意义的。 去金门,是我人生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第一次离开本岛,我很紧张。要去适应一个全新又复杂的军中社会,让我感到十 分焦虑。当时的我,刚毕业,如温室的花朵,吃了不少苦头。看不惯军中的虚伪 与勾心斗角,当时的我很难适应,心情很糟,郁郁寡欢好一阵子。 记得刚去金门的前三个月,我经常每天一个人在太武公墓漫步、沉思。 那时真是跌到了深渊谷底,我真怀疑,当时自己是否得了抑郁症。我经历了前所 未有的人生低潮。直到我在三个月后又结交了一些新来的军官朋友,心情才逐渐 好转。后来,一个传令的阿兵哥才跟我说:“周少尉,你刚来的时候,每天一个 人在公墓晃来晃去的,我真担心你会自杀。” 现在想想,其实,我该感谢人生那一段最晦暗的时光。 人,总在自己最脆弱、最低潮的时候,才会想到自己生命的本质以及自己的人生 要何去何从? 那时候的我,真的好不开心。每天漫步在公墓花园中,我问自己:“我最快乐的 时候是什么时候?”脑海里浮现的是之前七百多个在“张老师”那里的日子。那 时,从个案身上、同侪团体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我、关于生命的事。那时的我, 像一朵不断绽放的花,奔放、喜悦。我喜欢这样的我。 有一天,面对着墓碑,我心里暗暗地许下一个“承诺”。我告诉自己:“如果人生 只有一次,那以后我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废话,难道人生有两次吗?这个 “领悟”,是当年我每天漫步在公墓里,面对那些死人,跟死人说话,他们给我 的“教导”。 ◎ 做我所爱,任性地选择 于是,退伍后,我又做出了一个任性的“选择”。 我并没有去做自己原来所学的专业——海洋法,却选择了跟教育辅导有关工作。 (退伍前,学长开的公司老早就向我招手,如果我选择海法相关的工作,是很容 易得到高薪工作的。)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会”担任研究员与教育专员。回想起 来,在“洪健全”的五年时光,是继“张老师”之后,第二个滋养了我的生命, 又充实了我的专业知识的土壤。 “洪健全”是一个发展人文教育的机构。当年,我可以接触到许多好老师(像是 许倬云、傅佩荣、陈怡安等),感染他们的人文风范,让我感到很荣幸。他们丰 富了我的生命,也扩展了我的视野。 那几年,我继续疯狂地参加各种心理工作坊,继续扎根并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 当时一些心理咨询界的前辈(如郑玉英、王行、杨蓓、黄惠惠等),他们大大滋 养了我的生命,让我的咨询专业深深扎根,影响了我后来的咨询风格。 ◎ 离开“朝九晚五”的日子,放空自己 在“洪健全”待了五年,工作稳定,也当上了小主管,一切看似如此顺利。照理 说,我的人生应该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才对,是吗? 不,我越来越不快乐,我不能骗自己。 后来机构转型了,我离自己想做的咨询辅导那条路越来越远,离自己也越来越远。 工作了五年,我身心俱疲,生命失去动力,似乎“当机”了。我经常腰酸背痛, 晚上也睡不好觉。当时,内心有个东西在“蠢蠢欲动”着,但我刻意忽略、逃避 它。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听到了。 ◎ 放弃工作,寻找失落的自己 那一天,在花莲盐寮的海边,我参加区纪复先生的清贫体验营。 在那里,我们把物质需求降到最低,放下一切,回归自然去过简单的生活。 海边捡柴生火煮饭,去市场捡菜叶,去井边天然浴,白天聆听海潮声,晚上看星 星。那几天,放空自己,我学习静默,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 当时,我反复地问自己:“这样每天忙忙碌碌的日子,是我要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终于,我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越来越不快乐? 因为,我不敢做自己。 从花莲回来,我很快地递出了辞呈,离开了别人眼中收入高又安稳的好工作。我 决定让自己休息一段时间,放空自己。 离开了“洪健全”,本想只要休息一阵子就好,让自己放松一下,再重新出发。 但万万没想到,这一休息,便“休息”了五年。哈,我回不去“鸟笼”了。 这五年,我成为一个自由工作者。靠着带团体、演讲、接个案,勉强为生。我永 远不知道自己下个月会有多少收入,但是,我甘之如饴。我接受一个事实:为了 “自由”,我愿意付出“代价”。哈,我的任性又跑出来了。 那几年,告别了朝九晚五的日子,我终于可以做一件人人心羡的事——每天睡到 自然醒。 那时,我在学习一个功课——“慢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 老实说,这并不容易。现在的社会,把我们搞得团团转,每天的生活像上战场, 不然就是跑马灯,人是停不下来的。学习缓慢,成了我的功课。 那几年,我刻意什么都不做。我开始学习“发呆”,学习“什么都不做也能够安 心”。以前我是一个一定要做什么才能安心、肯定自我的人。 头一回,在我清晨醒来的时候,我可以对自己是谁感到满意。那些年,我才感觉 到自己真正活着,在“过日子”,而不是“被日子过”。 ◎ 问自己一个好问题 生命是流动的。那几年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日子,任谁看了都心羡。照理说, 我应该又是“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才对!是吗? 不!就在千禧年(1999 年)的前夕,我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了。不能骗自己,我 又不快乐了。当时,我觉得很闷,胸口里似乎有一片乌云。 那时,面对全新的公元两千年,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二十一世纪的我与二十 世纪的我将会有什么不同?” 那段时期,我经常像游魂一般,每天在植物园里游荡,看着盛开的莲花发呆。虽 然我喜欢自由的日子,但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其实,我是在逃避一件事。 一天清晨,漫步莲花池,我的心突然抛出这句话:“如果你继续目前的生活,不 改变。那二十一世纪的你跟二十世纪的你,都一样,你不会有什么不同的。”然 后,接着一个声音,如雷贯耳般跑进来:“你该再进修了。” 我知道这件事,却一直在逃避。 其实,我心里明白:如果我这一生要以咨询为事业的话,以我目前的能力与专业 是绝对不够的。于是,那年夏天,在莲花池畔,我下定了决心,我对着莲花发誓 ——我要考研究所。 一旦作了决定,人就会产生动力。经过十个月的全心准备,来年夏天,当莲花再 开时,我已经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心目中的第一志愿:师大心辅所。 啊!可以再当学生,真叫人兴奋不已。连在梦里,我都在笑。此刻,我真正体会 到:什么叫做“自我实现”! ◎ 进入硕士班,发展专业的自我 在师大心辅所两年的研究生生涯,简直可以用“如鱼得水”这四个字来形容。因 为,这是我“渴望”的事。 之前,或许我比别人多些实务经验,加上自己当时将近“不惑之年”的生活历练, 让我重拾书本,感到轻松与享受。我很清楚,再来念书,绝不单单是为了文凭, 我想统整自己的咨询经验,找到专业的自我。 进入硕士班前,我就对“叙事治疗”这样后现代人文取向的心理治疗感兴趣也十 分向往。一进硕士班,我主动搜寻相关资料进行研读,参加国内外老师的“叙事 工作坊”,与教授讨论,并经常在课堂中分享自己对叙事的理解与实践经验。 我很感激当年硕士班的老师与同学,当时他们不但没有对我进行排挤,反而都以 欣赏的眼光看待我做的叙事,这带给我极大的鼓励。从社会建构的观点来看:知 识与自我认同是从社会互动中建构而来的。果真如此。 在师大硕士班,是我充分发展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很重要的两年。学叙事,同时 也激发了我的生命潜能与热情。受到后现代思潮影响,我成为一个自主、能独立 思考,且具批判能力的研究生。我绝不是坐在那里,被动地等待教授来“喂养” 我知识的学生。 叙事之于我,绝对不只是单单在“咨询室”里的东西。我把叙事完全融入自己的 生活和个案中。它是我的一切,我开口闭口,都是叙事。 打从进了硕士班,我就很清楚:我就是要写“叙事实践”的论文。我要写我喜欢 的东西,不光是为了文凭而写。也因论文起步早,让我在两年之内就完成了硕士 学位。 鉴于硕士班的学习经验相当愉快,自然地,我想念博士班,想继续深化自己的叙 事专业。于是,毕业同年,我又顺利考上了师大博士班。 ◎ 自主学习,展现主体性 考上博士班,在别人的眼里,我一定会被看做幸运儿,一切都很顺利。照理说, 我应该又是“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才对,不是吗? 其实不然。老天爷再次印证,这句话只不过是个神话,上天自有安排,祂的计划, 永远超越我们的头脑。 2002 年的秋天,我进了师大博士班,但入学时不但没有喜悦兴奋,反而心情十 分沉重,而且班里所有同学都是这样。为什么呢? 进去以后才知道,从我们上一届的博士班开始采取了“新学分制”(这个新制, 当然跟心理师法的修订有关)。我们被迫要修很多学分(比其他学校的博士班多 两倍),这点令我十分沮丧。我想念博士班,是为了深化叙事专业的学习。修那 么多学分,只会让我感觉在填鸭似地学知识,这不是我要的。 传统的教育思维,仍然逃脱不了知识填鸭的本质:多就是好。是吗? 于是,我开始跟体制展开抗争。 那时的我,已经四十岁,生命中却依然充满了热情。我不想再浪费生命去囤积知 识,我想改变体制,让它更符合我们学生的需要。于是,悄悄地,我在酝酿一件 事。 我绝对不是一个“坐以待毙”的人。 记得硕士班时,我就曾干过一件事,给全系师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我满怀欣喜进师大,但总觉得研究生的学习,不应只停留在书本或课堂上 的被动学习。于是,我策划了一个“行动”。我想让被动的课堂上的书本学习, 变成主动的生命对话式学习,我期待自己可以与教授们有更多的生命对话交流。 于是,我邀约硕士班同学,两人一组,私底下去“拜访”系里的教授(很正式, 还带了录音机去录音)。我们想知道他们过去的学习历程,我邀请他们说故事, 说他们“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的故事(这件事很叙事)。同时,我向他们请益, 向他们请教我们该如何“成为”一个助人工作者。 那次的“访谈行动”很成功。听了很多教授的生命故事,很滋养我的生命,也叫 我们跟老师更靠近。连老师自己都很开心,教学这么久,从来没有学生主动去访 谈,或想听他们说故事。我们这届研究生让教授刮目相看,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那一年的圣诞节,我更筹备了师大心辅所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师生同欢圣诞晚会。 我邀请所有的研究生与教授们参加晚会,当晚除了交换礼物,我们还让每个老师 与同学,说说自己来年的愿望。没来的老师,我就播放一小段之前访谈的录音带, 当时的气氛很温馨。事后,一位教授说:“彼此同事这么久,都还不知道这位老 师有这么精彩的故事”。 那一次晚会,师生之间跨越了阶级,也跨越了教科书,说故事让我们看见彼此, 也让我们更靠近。这就是我要的学习气氛,我主动创造了。 ◎ 放弃,是为了获得 进了博士班,面对新的压迫,我当然不会“坐以待毙”。 这次,我又开始“行动”了。 行动前,我意识到,这次我所对抗的不是“某个体制”。体制背后所代表的,其 实是一个权威、一个文化、一个价值。学叙事的我,不能不看见。我告诉自己, 这件事绝对不能冒进,需要智慧。 我想好了策略,还联系其他同学(他们很快被我说服了)一起联署。原本只能哀 天怨地的他们,很高兴有人愿意出来带头,帮自己争取权益。 接着,我继续联系院系一届的学姐,大部分人也都乐于联署,但也有人保留态度。 这些人,不是对新制没有意见,她们只是担心,如果加入这份联署行动,日后会 不会被教授们“秋后算账”。如此,会让原本已经艰难的学习雪上加霜,搞不好 到最后连毕业都遥遥无期。 她们内在深深的恐惧,我看见了,十分理解。 生活在体制中被“体制化”的人,是害怕改变的。 这让我想起一部好电影《刺激 1995》。一位被关在黑牢里三十多年的犯人,因害 怕出狱难以适应社会,所以不断制造事端,好让自己继续留在监狱里。最终他还 是被放出来了,但依旧无法适应新社会,最后选择上吊自杀,结束生命。 其实生活在现代的我们,都被体制化了。我们既渴望改变,又害怕改变。 但我在想:如果连我们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助人工作者,都放弃自己的渴望及 主体性,害怕表达自己,不愿主动沟通,那么,我们未来如何去从事心理教育工 作,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主体性”呢? 联署书是针对比较不合理的学分制度去做争取的。我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内容极 为卑微又恳切的“报告”,让同学们签名,再呈给院系(怕得罪教授,姿态当然 要卑微)。不久,有了响应,少部分院系有所让步,但大部分院系仍坚持。 刚开始,我尝到了甜头,于是继续行动。私底下,我还去找跟我比较要好的教授 们“沟通”,企图个个突破。 于是,我一次又一次提交报告。但渐渐的,我们的报告也“有去无回”。 院系不再回应了。我去问助教,她有时说最近没开系务会议,不然就直接说“不 知道”。拒绝,并不需要给理由,就这么简单。 不回应,你也没辙。我感到很受挫,心里想,是不是该放弃了? ◎ 现在是早上九点钟,我的微笑在哪里? 跟院系“对抗”了一学期,我写报告,提交报告,到处沟通协调,很累。结果, 新学制只做了一点点修正,大部分都没变。 其实,在别人的眼里,我“应该”
/
本文档为【故事的疗愈力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