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2013-12-05 15页 doc 84KB 1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44910

暂无简介

举报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绪论 1.   史学理论体系包括:史学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2.   史学本体论的主要内容: 史学本体论就是历史科学对自身进行反省和反思的研究,主要回答历史科学的对象和任务、学科特性、起源及其发展规律、理论方法论基础、内部学科结构、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和时代发展的关系及历史学科的功能和作用等问题。 3.   历史认识论的主要内容: 包括历史认识活动的特殊性、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历史认识中的客体范畴、历史认识的一般形式、形成历史认识的诸要素、历史认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历史认识的发展问题、...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绪论 1.   史学理论体系包括:史学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2.   史学本体论的主要内容: 史学本体论就是历史科学对自身进行反省和反思的研究,主要回答历史科学的对象和任务、学科特性、起源及其发展规律、理论方法论基础、内部学科结构、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和时代发展的关系及历史学科的功能和作用等问题。 3.   历史认识论的主要内容: 包括历史认识活动的特殊性、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历史认识中的客体范畴、历史认识的一般形式、形成历史认识的诸要素、历史认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历史认识的发展问题、及历史认识的检验等等。 4.   史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史学方法论,是史学研究经验的升华。包括史学方法论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史学方法论在历史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史学本体论和历史认识论的关系、史学研究中的历史主义原则、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统一等等。   第一章 历史是什么 1.   马克思主义把历史定义为人类社会的客观进程。 2.   人类社会历史现象的偶然性,主要现在两方面:(1)人们对自己从事历史活动的后果难以预料,难以把握(2)具体历史现象的个别性、独特性、非重复性。 3.   判断 克丽佩脱拉的鼻子就将人类的历史牵动了。(错) 4.   怎样认识历史唯物主义表述的偶然性、必然性及其相互关系? (1)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是既承认必然性、规律性,也承认偶然性,历史的运动就表现为二者的辩证统一。(2)必然性法则就是规律,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需要我们通过科学抽象,把他们抽象出来。(3)规律性的认识要通过对偶然事件的分析进行,只承认规律,就会变成宿命论;只承认偶然性,人类的整个历史就被分割成一堆杂乱无章的琐碎细节,变成没有头绪,没有系统。 5.   资产阶级史学家否认历史规律性的依据是什么? (1)认为在社会历史中和在自然界中不同,同样的现象不会反复出现,只有一个个特殊的事物,没有共相(2)把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类自觉地有意识的活动对立起来,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为自由意识推动的结果(3)历史只有一度性,不再重演,因此不能实验,不能验证,所谓历史规律,是无法向人们证实的。 6.   怎样看待历史规律性? (1)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历史运动客观规律是可以信赖的并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指导的(2)人类的历史活动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章 历史学是科学的根据 1.   判断一门学科科学性的原则:一种专门的知识体系;研究事物的规律性的学问;经过实验而验证。 2.   科学的三层基本含义:科学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客观实在的东西;科学研究必须是旨在探讨对象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科学性的最后完成必须以揭示出事物的规律为前提,然后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去说明事物的原貌,是为完成的科学知识形态。 3.   认为以兰克为代表的近代资产阶级客观主义史学是科学历史学的根据:(1)认为它以回复历史真相为目的,能够如实地说明历史;(2)在史料批判上引入了近代科学方法,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资料,体现了一种与自然科学研究相类似的科学精神。 4.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特征? (1)马克思主义史学,首先确定了史学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质,把人类历史学当成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去研究,从而在历史研究的出发点上实现了深刻的变革,(2)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际应用,获得了研究历史现象之间必然联系的方法论指导,从而使历史学真正成为研究事物规律性并依其规律描述真实历史过程的实证科学。 第三章 历史科学的特征和任务 1.   马恩关于“历史科学”的三种用法:(1)泛指一切科学,(2)指研究社会现象的诸学科,(3)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的历史学。 2.   历史科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使命: 对象和任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一般规律指导下,通过对世界各民族、国家的无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分析研究,以理解他们的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点。就是说,历史科学不是研究哲学,而是研究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具体规律,是一门实证的科学。 使命: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去认识个民族、国家历史的特殊性。 3.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4.   历史科学区别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特征:(1)整体性,是历史学家观察问题时,区别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特殊角度(2)综合性,要求研究者们尽量对历史进行较多的宏观考察(3)发现原因(4)实在性 第四章 历史科学内部的学科结构 1.   根据杨红烈在《史学通论》中的归纳,历史学传统的分类有五种:即按体裁、内容、区域、时间、史籍的进化阶段等为分类标准。 2.   以研究对象为划分史学内部分支学科的标准,可以将历史科学分成三大类:(1)以客观历史为对象的诸学科(2)以历史科学本身为对象的诸学科(3)以历史资料为对象的诸学科 3.   以客观历史为对象的诸学科,又可分为两大类:(1)记述的历史(2)史学理论即历史哲学。 4.   记述的历史包括:通史、断代史、专门史、事件运动史。 5.   历史哲学的性质和任务,可以作三点归纳:(1)历史哲学是以正确的哲学作指导,其抽象程度低于哲学的一种理论形态(2)历史哲学不应该完全脱离史学的实证性特征,不应该是一种纯粹的形而上学,它对历史过程的理论论证,是结合着一些具体事实的阐释进行的(1)历史哲学对记述史学的各门分支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6.   以历史科学本身为对象的诸学科包括:史学史、史学理论、历史编篡学、史学评论。 7.   以历史资料为对象的诸学科包括:辨伪学、校勘学、辑佚学、版本学、考据学和史料学等。 8.   历史科学内部诸学科间的相互关系? 他们之间是一种有着内在联系的相互依存、彼此促进或牵制的相互作用(1)主体学科的发展有赖于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2)史学理论与诸学科互为基础,相互促进(3)史学评论在学科体系中具有调节作用。 第五章 历史科学与一般社会科学 1.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思维进程是:表象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 2.   政治经济学对于历史科学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历史学家必须掌握的重要理论,(2)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必将不断深化人们的历史认识,(3)政治经济学方法对史学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  文学的任务:用生活本身的形式去再现生活,通过活生生的典型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生活。 4.   为什么说文学作品中包含着“历史”?(简答) 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获得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加深对历史时期、历史现象的理解。 其次,古代文学中优秀的艺术典型,比之历史记载中那些孤立的历史事实,更具有历史真实性,更能说明历史,证明历史。 最后,文学作品中包含着大量可以补证史事的历史资料。 5.  C14断定年代的发现和应用,被称为史前考古学上的一场革命。 6.   东汉人袁康在《越绝书•宝剑篇》中,就依据古器物来确定历史发展的阶段。 7.   到宋代,考古学终于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金石学”,产生了诸如吕大临的《考古图》,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王黼的《宣和博古图》等著名的考古学著作。 8.   清代金石学的著名学者有陈介祺、吴大澂(澄)、孙诒让等。 9.   五四以后发现的史前遗址:1921年渑池仰韶遗址、1923、1924年甘肃洮河流域遗址、1928年安阳殷墟、1930年龙山文化遗址等。 10.            为什么说考古学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简答) (1)填补了原始社会史的空白(2)丰富了历史研究的手段,增加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3)几次重大发现的具体例证,把历史科学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如河姆渡文化,殷墟,秦墓竹简的发现。 11.            考古学为历史科学提供了两条基本的研究方法: 12.            利用考证实物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2)文献、实物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3.             历史地理可分为两大类: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 14.            以记载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历史地理著作,至少可以追溯到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 15.            唐宋时期的地理著作: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 16.            以记述山川河流为主题的地理著作发端很早,《山海经》、《禹贡》等都成书于战国,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这方面最主要的著作 17.            清代是我国古代历史地理学的大盛时期,有清初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與纪要》,清末杨守敬的《历代與地图》。 18.            当代学者的重要贡献:侯仁之的《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史念海的《河山集》、黄盛璋的《历史地理论集》。 19.            历史地理学对历史科学的意义? 首先,历史学要研究各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不能离开各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特殊地理环境的研究。 其次,历史地理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古代社会生活的原貌,使我们对古代社会生活的环境有具体生动的认识,获得强烈的历史感。 最后,史学工作者都必须具备沿革地理的常识,沿革地理是历史学的基础。 20.            我国目录学的渊源,一般都从西汉末年刘向父子点校群书算起。 21.            刘歆综合群书写成一部图书目录《七略》,即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22.            刘向父子编制的《别录》和《七略》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23.            东晋时李充整理图书,采用荀勖的四部分类法,但把他的乙(子)、丙(史)两部换了一下次序,从而成为后世四部分类法的永制。 24.            《四库全书总目》按经史子集把全部典籍分成4部44类。 25.            目录学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 ①目录学为读书治史提供了一个门径。②可以帮助学者全面详细的占有资料。③古代的目录文献,填补了古代学术史的空白。 第六章 历史科学的功能与作用 1.  历史科学的功能与作用(论述) ①历史科学是社会活动的向导。②历史研究是人类认识自身的根本途径。③历史知识是人们必需的文化素质。④增强现实品格,实现社会功能。⑤持续文化和学术传继的工具。 2.  为什么说为现实服务是历史科学的基本属性? ①史学研究不为现实服务,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②我国古代和现代史书证明,凡有成就的史学家都是为现实服务的。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强调历史学的现实性品格,并总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提出史学的任务。④今天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历史科学正需要肩负起重要的时代使命,充当社会变革的先导。 3.  在坚持史学为现实服务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史学为现实服务,最根本的要求是要坚持史学的科学性。②要求史学工作者关心现实政治的发展,作历史进步的促进派。③史学为现实服务,是通过史学家的选题来实现的。 第七章 历史学家的主体意识 1.  主体意识的构成要素:哲学观点、政治立场、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情感、性格气质等。 2.   主体意识在历史认识中所起的作用? 当一个历史学家一开始接触一段历史材料,他就开始调动起主体意识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对它进行消化和溶解。可能是他的政治态度使历史材料显现出某种突出的社会性价值,激起他进一步探讨的兴趣;也可能是他的生活阅历沟通了他对历史的会意性理解,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铺平了道路;还可能因某种情感上的体验引发了他对历史现象的崇尚与鄙视、同情或反感,并由此影响了他更深邃的理性分析的方向或深度;当然,有可能因为性格气质方面的原因,影响他作出是否对之一历史现象进行深入探讨的裁决,是否有兴趣把这一历史现象纳入自己的学术视野。 3.  过分追求完全可观性的历史认识,会产生哪些不利的后果? 首先,从人类认识的根本方式上讲,追求纯粹客观性的认识是不现实的、不可能的。②过分追求纯粹客观性认识的理想化倾向,在实际的历史研究中会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③追求纯粹客观性认识的理想化倾向,掩盖了历史认识中主体意识渗透的问题,使我们不能清醒的估计自己的研究成果。 4.  主体意识系统包括社会主体、群体主体、个体主体。 5.  (判)阶级性决定了史家个人的政治立场,构成史家主体意识结构的主要成分。(√) 6.  人们的历史认识,在其社会性上说,是主体所处的时代需要的反映。 7.  如何加强历史认识中的主体意识问题? ①我们的历史学家应该从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学理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②我们要进一步强化自觉地主体意识问题。③应该重视主体意识修养问题,这是加强自觉的主体意识的基础。 第八章 历史认识中的客体范畴 1.  历史存在,包括人类以往整个历史活动的全部内容,他的过去性特点,使它已经凝固不变,而且与现实的人类活动远远地隔离开来。 2.  历史客体,是历史认识论中的范畴,他也不同于历史存在,所有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历史事物,当他完全与历史认识的主体相隔离的时候,他就不是历史客体,他对主体没有任何意义。历史客体,也应该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他是主体所认识到的历史存在,是历史存在的一部分。 3.  历史认识中客体的若干重要属性:首先,历史客体的双重社会历史性;其次,历史客体处在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4.  史料可分为两大类:实物资料;文字资料。 5.  历史认识的客体实际上是双重的,主体要通过史料这层客体中介,最后去认识历史客体。一般说,作为历史存在的一部分而主体研究结构之中的,叫做历史客体;作为对历史课题的一种反映,以文字描述的形态而存在的史料,就叫它史料客体。 6.  史料的客观性在于:史料具有和一般历史客体相类似的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及其内容的客观性。 7.  历史客体的属性:客观性、历史性、过去性、复杂性。 8.  史料客体与历史客体在其客观性上的差异是,史料客体的客观性,决不能完全达到历史客体的客观性。 9.  史料客体的特征? 首先,历史内容的无限丰富要求记录者必须对历史的内容有所取舍,而决定其取舍的标准则是记录者的主观条件。 其次,历史记载的完整性、连贯性的要求,使得记录着、作史者不能不求助于丰富的想象力,有合理的想象、猜测和推理去弥补材料的不足,填补历史联系的缺环。 10.            怎样理解史料客体对主体的局限? 史料客体的主观性和简约性,严重地局限着史家主体的认识活动及其成果,首先,主体认识活动的第一步,需要剔除史料客体中的主观成分,把史料客体当做第一个认识对象。其次,史料客体的简约性,更是严重地限制了史家主体能力的发挥,使历史认识带有某种不容选择性。 第九章 历史认识的一般形式 1.  历史认识系统中的几种基本认识形式:考实性认识;抽象性认识;价值性认识。 2.  实考性认识要分两步进行:(1)以史料客体为对象,叫做外考证,考证史书的真伪错谬,弄清史籍版本的真伪优劣。在史料学上说,包括辨伪与校勘(2)以历史客体为对象,叫做内考证。 3.  考实性认识的指导思想问题? 首先,进行考实性认识,要有理论作指导,其次,对于考据什么,史家也应给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最后,还有一个如何看待实考性活动的问题。 4.  抽象性认识的任务,就是要透过历史事物的表面想象,去发现历史的底蕴,发现历史事物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必然联系,从而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抽象性认识在一个认识成果的形成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5.  反应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这两种基本的认识形式,既相互区别有相互联系,大致说来,反应性认识以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为人认识内容,而价值性认识则以客观事物与人类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内容。 6.  在对历史客体进行价值评价时,主体所要认识的是三层价值关系:历史客体与以它所处的时代为价值主体的价值关系;与以整个历史发展为价值主体的价值关系;和以现实认识主体为价值主体的价值关系。 7.  各种认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首先,考实性认识是其他两种形式的认识活动赖以进行的必要前提,其次,抽象性认识在全部认识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最后,历史科学研究的社会功能、意义和作用,是靠价值性认识来最后完成的。 第十章 历史再认识及其推动因素 1.  历史再认识,是史学发展的基本形式。 2.  历史再认识的历史根据是什么? ①历史的划时代的改变,是史学领域中出现广泛的历史再认识的时代条件,②历史进程中重大事件的影响,有一个逐渐暴露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逐渐完善对他的认识,③高级社会形式提供了认识低级社会形式的钥匙,④只有当代社会的自我批判已经开始的时候,才能全面地理解过去,⑤新材料的不断涌现,要求人们不断修正对以往历史的认识,以增强历史认识的科学性。 3.  从新的历史时代出发进行的历史再认识,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以往的历史中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一是对以往史家曾经研究过的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新的高度重新认识,推翻或改变原来的历史定论。 4.  历史再认识的推动因素: ①时代发展的需要,②认识主体的创造精神,③整个人类认识水平的发展,要求人们站在现代科学的高度去审视过去,并由此推动历史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第十一章 历史认识的检验 1.  怎样理解历史现象的一度性,不重复性和历史认识的相对性与可检验性的关系? ①我们也承认历史现象的一度性,但不主张把历史的这一特征过于绝对化,强调道不适当的地步,②我们也承认具体历史现象的不重复性,但这个不重复只是相对的,③我们也承认历史的相对性,也同意建立以主体为核心的历史认识论体系,但并不由此否认历史认识的实在性、客观性、可检验性。 2.  历史认识检验的标准问题,一些模糊的看法:时代序列说、时间标准说、史学实践标准说。 3.  检验历史认识的标准是“历史之真”。 4.  历史认识检验的几种基本形式:①现实社会实践的检验,②社会化石的检验,③证据检验。 第十二章 唯物史观与史学方法论建设 1.  (判)历史发展是由自由意识支配的,是没有规律的。(×) 2.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过程:①1845-1846年,马恩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做了初步表述,②1859年,马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作了经典性的概括。 3.  概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表述:①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②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 4.  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原理的重大发展表现在哪几方面? ①把马克思关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制约作用,决定作用,强调表述为“归根到底”的决定性作用。②恩明确肯定了上层建筑诸因素对历史进程的积极影响,③恩提出并论证了意识形态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问题,④恩扩大了经济关系的范畴。 5.  1890年,恩格斯第一次将这个历史观定名为“历史唯物主义”。 6.  马克思对自己的唯物史观持什么态度以及给我们的启示:(重之重) ①“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绝不是提供关于世界的终极真理,②唯物主义历史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③“他们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④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成果,从不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不可更移的定论。 启示:“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样去对待唯物史观的理论成果,我们史学工作者,只能把唯物史观当成历史研究的指南,按照他所知识的研究途径,以独立思考的精神去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将历史研究中的一切本本主义、学理主义、教条主义彻底埋葬。 7.  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历史科学提供的方法论原则有(论述) ①承认历史过程的客观实在性,一切研究都仅仅从客观历史事实出发②归根到底用社会存在去说明社会意识,③把人类历史作为以生产发展为基础,各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的有规律的过程去研究 第十三章 历史研究中的历史主义原则 1.  从维客到赫尔德开创的浪漫主义史学,是资产阶级历史主义产生、发展的第一阶段。 2.  19世纪资产阶级历史主义思想的突出特征表现为: ①特别强调国家法律等历史事物的历史性,把他们理解为历史演变的结果,是特殊的历史传统的产物。②他们都重视历史事物的独特性及其价值,③他们认为,应该对历史事物抱有客观的态度,如实地记述历史,不能对历史上的是非曲直进行判断和评论。 3.  资产阶级历史主义理论的突出贡献 ①他肯定了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连续的运动过程,其中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是这个发展链条上的必要的一环,都有它自身存在的理由和价值。②任何历史事物都是一个历史的产物,都有被产生他的那些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历史独特性,因而,对历史事物只有从产生他的历史条件中去理解,③人类历史有它自身演进的规律,不应用人类自身的“理解”去作为裁判历史的尺度,而应该用客观的尊重历史的态度去对待历史。 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看待人类社会历史的一种辩证的历史的思想方法。 5.  马克思历史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 ①人类历史处于永恒的发展的长河之中,是一个无穷的由低级进到高级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的总的趋势是上升的、前进的。②一切历史事物都处在某一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只有从他的时代条件出发,分析它的特殊的历史联系,才能够加以理解和认识。③任何具体的历史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连续性,确证了历史发展的继承性。 6.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与资产阶级的历史主义相比较,有何特征? 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以科学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为本体论基础,保证了这一方法论思想观察历史问题的可靠性,科学性 ②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是一种真正彻底的辩证的历史发展观点,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把历史现象个别性、独特性的研究与历史规律性的思想统一起来,从而避免了资产阶级历史主义的历史相对主义的歧途。 7.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和一般理论体系相比较的特征: ①马克思历史主义,特别重视对于历史正当性的探讨。②马克思历史主义,敢于正视和承认历史中的矛盾现象,因此能够充分辩证地看待历史。 8.  历史主义原则对史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①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评价历史事物,只有这样才能肯定和支持一切推动历史上升和前进的力量。②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考察问题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③要重视基本的历史联系,分析历史问题,应该从纵的横的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不但要把历史问题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考察其前因后果,还要把它与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弄清历史环境中诸因素对他的规定性。④把历史事物作为一个过程去研究,考察他在演变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从而对其最后形态作出可靠地历史分析,⑤历史地对待历史遗产,把先前的历史看做是现实的可靠基础,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批判地继承一切优秀遗产。 第十四章 历史人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1.  怎样理解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①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丝毫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无数经验的事实证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许多历史事变都打上了杰出人物的印记。②个人与群众的历史作用。任何个人,只有当他充当了人民群众的代表,把个人的行动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时候,才能保证他的活动得到成功。③个人作用与历史趋势的关系,英雄、伟人任凭有多么巨大的力量,他也不可能改变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因为1)个人不可能扭转历史上升、前进的总趋势、总方向,长时间地把历史拉向倒退。2)个人的力量不可能提出并完成客观物质条件尚未提出的任务不可能超越历史条件的限制去创造历史。④英雄与英雄崇拜,英雄的业绩是应该赞美的,但不能发展到英雄崇拜。⑤个人隶属于阶级,历史个人是一定的经济关系的人格化。 总之,历史个人的作用,一方面,在客观上取决于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另一方面,在主观上则取决于他们认识发展趋势和人面群众要求的正确程度。他们个人的品质、才能、性格和意志的强弱等素质对所起的作用也有相当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既肯定个人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又反对无限夸大个人的作用,杰出人物完全是顺应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出现的。 2.  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方法(论述) ①分析历史人物的活动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伟大需要。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历史人物的活动对于他们那个时代的价值和意义,这是我们认识历史人物活动的时代价值的基本方法。②考察历史人物一生活动的全过程,全面地对历史人物本身做历史考察,这是从历史人物自身成长的线索中考察他的思想行为归宿的基本方法,③对历史人物进行阶级分析,联系历史人物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政治经济状况及其利益和要求,把个人的活动归结为阶级的活动。④分析历史人物对整体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影响,把历史人物放到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中进行考察,整体地看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⑤分析历史局限性,正确对待个人的历史过错。我们不应苛求于古人,要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局限性,找出其过错中时代的、阶级的及个人的有限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 3.  人物评价中几个不恰当的标准:当时当地标准论,现代标准论,人民利益标准论。 4.  人物评价中提出的几个方法论问题:①评价人物的标准②动机和效果③人物评价中的阶段论、方面论、综合论④关于反面人物的评价问题。 第十五章 阶级斗争理论与阶级分析方法 1.  马克思以前,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方面有过重大贡献的三派学者分别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法国王朝复辟时期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 2.  马克思以前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发现了现实生活中阶级存在的事实,并对阶级间由于经济利益的不同而存在的不可调和的斗争,作了毫无顾忌的描述和揭示,启迪了后人。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承认阶级及其对立的存在,也幻想着消除这些对立,描绘出了未来无阶级社会的美妙蓝图,但却反对通过革命阶级的斗争去消除这种阶级对立。 法国王朝复辟时期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是有重大建树的,但也有局限性,他们对阶级斗争根源的挖掘,只停留在所有制关系的阶段,无力解释所有制关系的形成,因而也不能最终回答阶级的起源问题。 3.  法国王朝复辟时期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米涅、基佐、梯叶里、梯也尔等。 4.  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①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②阶级划分的事实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全部历史进程中最基本的社会存在,阶级之间的斗争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③自从人类划分为阶级,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并且正是这种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④阶级斗争的最终结局,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并由这个专政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5.  阶级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 ①要重视社会经济史研究,②分析重的的历史运动或历史事件,③分析社会阶级或社会集团,④分析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历史个人,⑤分析社会意识形态现象。 6.  在阶级分析中遵循历史主义原则益处有哪些? ①按照历史主义的要求,任何问题都要提到一定历史范围之内,这就避免了我们把阶级观点当做超时空的空洞教义,注意把某一时代的阶级及阶级斗争问题放到它所存在具体环境中去考察,以引出符合客观历史实际的历史结论,②有利于我们比较客观地估价剥削阶级的历史作用,③有利于我们比较客观地估价历史上的劳动阶级、革命阶级。④有利于我们科学地总结历史遗产,继承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7.  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资产阶级以前的诸阶级,一般都没有明确的阶级意识,他们不可能自觉意识到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②不要把一个阶级看成是铁板一块,而要做具体的阶级分析,③在研究各阶级的相互关系时,也应该注意到,在阶级社会中,也存在社会的共同利益。④阶级分析不是研究阶级社会历史的唯一方法。 第十六章 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  文化史研究兴起的原因: 第一,由于自身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变化。社会的变化总是首先从经济开始,然后反映到政治上,引起的变化,最后落实在文化上,造成深刻的文化运动,以改变整个国民的精神和面貌。 第二,由于与外来文化发生接触,从而出现了一个与原有自我文化完全不同的参照系统,也会促成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我文化进行反思和在估价。 第三,纯粹是由于自我社会本身的人为原因,造成对传统文化和现实的原有自我文化信仰的动摇乃至崩溃,从而形成一种逆反心理,这也激起人们对文化的反思和再估价。 2.  文化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①研究文化作为一种具体的而又是一个整体的社会现象,它的发展规律,②研究文化整体内部诸形式的特点,相互关系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③研究文化特征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因素及其历史过程,④研究文化整体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及其历史实践过程。 3.  在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有三个文化传统,即希腊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 4.  民族性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以长期延续的根本条件。 5.  文化传统的民族性是怎样形成? 首先,一种文化传统的民族性特征,是该民族历史过程中独特的政治、经济状况的产物。其次,决定文化传统的民族性特征的,是地理环境因素。 6.  时代性与民族性,是文化的两种基本属性。 7.  不同文化传统的价值判断问题 ①人们最简单而且也最习惯的作法,是以某一种文化传统作为评价另一种文化传统的价值参照系,②文化评价的价值标准,只能是文化传统的继承者所面临的社会需要。 8.  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标准:①民主性和封建性。②科学性、真实性、艺术性。③实践标准。 9.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可能抛开自身的文化传统,社会的每一进步和发展,都不能离开民族文化的根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必须扎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 中华元典的基本精神确立的是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奠定的是封建文化的基础,他所培育的文化精神,是与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体制相联系的,所以我们要用清醒的理智的科学的态度,来研究它,审查它,将其放到一个现代化建设的恰当的位置上。 对于建设新型现代化文化,培养新型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因素都是有益的,有用的。我们要以现代化社会需要为基点,将传统文化中的有意因素吸收进来,将传统的东西变成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 第十七章 民族关系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  什么是民族,历史上存在过哪几种民族形态?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三种民族形态:①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古代民族,②资产阶级民族,可称为“近代民族”③社会主义民族,称为“现代民族”。 2.  如何看待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 中国各民族的关系从本质上看,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愈来愈密切的接触,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力,尽管历史上各民族间有友好交往,也有兵戎相见,历史上也曾不断出现过统一或分裂的局面,但各民族间还是互相吸收、互相依存逐步接近,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祖国,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3.  人们习惯地把通过政治强制手段使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的情况称为同化。把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自然地合于另一个民族的情况称为融合。 4.  怎样认识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 ①我们认为在社会主义以前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存在民族融合,但绝不认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就等同于社会主义时代的民族融合。②对于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基本态度是欢迎诸民族间的自然融合。③至于民族同化,它是通过统治阶级的政治强制进行的,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5.  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联系与区别? 在阶级社会中,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有密切的联系:①民族压迫和民族斗争根源于私有制和阶级压迫与阶级剥削。②民族队民族的压迫,首先和主要的是压迫民族中统治者对被压迫民族中的广大劳动的阶级压迫。 区别:①民族的产生、形成,与阶级的产生和阶级关系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②民族问题是一个全民性的问题,有民族内部各阶级、阶层的共同利益的存在。③民族问题的广泛性、复杂性,还根源于不同民族在语言、文化、心理状态、风俗习惯、服饰装束、性格气质等等方面的民族差别,这些问题都与阶级问题无关。 6.  评价中国历史上民族战争的基本原则 ①历史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政权并立情况下所发生的民族战争,应该看作是特定时期敌对民族或国家间的战争。②敌对的民族或国家间的战争,有侵略与被侵略、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应根据某一国家为实现战前国内政治而发动的战争的目的判断战争性质。③对非正义的、侵略性的、反动的民族战争,应具体分析客观后果。 7.  民族英雄是在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激化的历史条件下,为反抗民族压迫、维护本民族利益而英勇斗争的优秀人物。 8.  怎样看待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①中国历史上的各族人民,都有自己本民族的民族英雄,②历史上涌现出的各族人民的民族英雄,在今天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可宝贵的历史素材。 第十八章 史学评论的理论与方法 1.   史学评论,以当代史学研究实践及其成果为研究对象,对历史学的发展,起着调节、规范、引导的作用,是史学发展的杠杆和调节器。 2.   史学评论的任务:①对具体史学研究成果的价值、意义、得失及其原因,进行科学的考察和评价,②对史学研究状况的分析与评述,③对史家个人史学成就、史学方法、史学思想的分析与评述。 3.   史学评论的客体是史学家的史学实践、史学著作和史学现象。 4.   史学评论在中国很早就产生了,孟子、庄子对《春秋》的评价,应是史学评论活动的开始,随后史家评论渐渐多了起来,但史学评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史传篇》,到了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标志着古代史学评论的一大进步。明清时期,最为著名的是章学诚的《文史通义》。 5.   史学评论的作用: ①调节史学研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②促进史学与现实社会的结合,③总结史学研究实践活动,促进史学认识的提高,推动史学理论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6.   史学评论的角度: ①对史学家历史观的评价,②评价史学家历史认识的真实性、深刻性,③从史学的角度对史学家研究历史的理论、方法及其学风进行评价。 7.   史学评价的价值标准:①社会价值标准,②学术价值标准。 8.   学术创新,是学术价值的核心内容。 9.   史学评论对史学家素养的要求有哪些? ①要有高度的理论修养,②要有高度的史学修养,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广博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③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理论勇气,④有与著作者建立平等合作关系的真诚态度,具备客观、公正的高尚品德。 10.            史学评论的正确态度: ①树立评论也是科学的观念,②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③正确处理宽容与严肃评论的关系。 第二十三章 运用史料的理论与方法 1.   运用史料的基本要求: ①忠实与准确,②运用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坚持从事实总和中引出结论,③运用史料要做到信而有据。 2.   搜集资料的方法: ①要善于利用目录著作,②要有勤于搜访和虚心求教的精神,③专题研究资料的搜集,提倡竭泽而渔的精神,④建立资料卡片,注意平时积累。 3.   怎样训练选拔材料的能力? ①多读研究性的论著论文,从前人或他人的著作和文章中去学习。②训练选拔专题研究资料的能力,③训练发现材料多方面价值的能力。 4.   伪书出现的原因: ①由于中国封建时代两千年间依托古人的积习。②有些人为了建立一种学说或者提出一个观点而作伪。③封建士大夫们在政治斗争中伪造书籍,彼此污蔑。④为了取得官位和经济利益而伪造古书。 5.   胡应麟在《四部正伪》中提出了八条辨别伪书的基本方法。 6.   梁启超提出的辨别伪书的几种方法: ①用目录学的方法,②寻找各种旁证,③从时代思想来分析,④从书籍本身来分析,⑤从文章风格来考证。 7.   古书在流传过程发生的讹误:误、脱、衍、倒。 误,即传写或翻刻中产生的错字,称为误文或讹文。 脱,即脱漏的文字,称为脱文或夺文,其中标以方围者,称为阙文。整篇、整章、整段散佚者,称为轶文。简册时代,由于韦编断烂缺失者,称为脱简。 衍,即多出的文字,称为衍文。 倒,即文字的颠倒错乱,称为倒文。竹简时代,简片倒置错乱者,称为错简。 8.   陈垣先生在《校勘学释例•校法四例》中总结和概括的校勘法有: ①对校法,②本校法,③他校法,④理校法。 9.   对历史事实的考证法:①反证法,②旁证法,③实证法,④理证法,⑤鉴别间接史料的方法。 10.            征引史料的基本要求: ①征引史料,选材要精,②征引古文献资料,要加以译述,③引文要短,并与正文保持和谐一致,④征引史料应作注释。
/
本文档为【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