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有关三本书的奇闻真事:你所不知道的“元灵隐史”7

2014-01-04 50页 doc 1MB 473阅读

用户头像

is_220187

暂无简介

举报
有关三本书的奇闻真事:你所不知道的“元灵隐史”7有关三本书的奇闻真事:你所不知道的“元灵隐史”7(全文完) 有关三本书的奇闻真事:你所不知道的“元灵隐史”7(全篇完) HYPERLINK "http://blog.photo.sina.com.cn/showpic.html" \l "url=http://album.sina.com.cn/pic/001tnj4Bgy6DHg4OjVm20" \t "_blank"     彩虹按:“这么多年过去了,追根朔源,一切都是从95年6月份收到那三本书开始。当时初二要结束了,开始用功学习,寄120块钱订了套教学习方法书,但我订购的...
有关三本书的奇闻真事:你所不知道的“元灵隐史”7
有关三本书的奇闻真事:你所不知道的“元灵隐史”7(全文完) 有关三本书的奇闻真事:你所不知道的“元灵隐史”7(全篇完) HYPERLINK "http://blog.photo.sina.com.cn/showpic.html" \l "url=http://album.sina.com.cn/pic/001tnj4Bgy6DHg4OjVm20" \t "_blank"     彩虹按:“这么多年过去了,追根朔源,一切都是从95年6月份收到那三本书开始。当时初二要结束了,开始用功学习,寄120块钱订了套教学习方法书,但我订购的书并没有来,而是过了一个多月后,我收到了从另外一个地址(陕西西安)寄来的一个包裹,里面有三本书:一本记载着古老的如同传说一样的故事;一本基本上是用半文言方式写的经文——《元灵心经》,还有一本是一些术数(法术)的起源和相关说明。第一本书的故事,绝大部分都能看懂;第二本的经文全然是似懂非懂的感觉,只觉得好玩;第三本的术数,学着做过几次,但根本没专门练过,这三本书里的内容,以后会具体说到。”——作者:mumuhuang(木木黄) 40.《学》部分篇章译补  【第二讲:自然而作,举步不疾行,闻声无惊恐】     我做事的时候,总是能够顺应自然之理,走路的时候不会太快,听到什么突然传来的声音也不会感到惊慌害怕,内心一直非常的闲定安宁,是什么原因呢?     气灵相感,而化生万物,这些过程,都是在无声无息中生成、生发、成长。这种静,就像癸水一样,它可以生化万物,当水变得非常清静的时候,万物变化生长的过程和本来的样子才会再现出来。所以要想看到事物本来的样子,当不为诸般表象所迷,需要“笃静易明心,安神生慧意,如一可易体,我无化元灵。”笃静是指诚实而又平心静气地去做事,不要总是惦记我这样做的得失,更不要耐不住性子或是过多的要求这样做的所得,那样反而会生出许多烦恼和妄念来,它们就像落到你心灵镜子上的尘埃一样,让你迷失和看不清自己,如果想明心,不是要人去不停地擦拭镜面,而是诚实平静地面对世事,不老想着偷机钻营,过多计算利害得失地去做事。 所谓慧者,知大道而易行也,“笃静可明心”是为知大道之理,言行“如一”,是为“易行”。三者相互关联。(彩虹注:其余参考【系列6·释“闭目、松手、行走”】,内容同。) 能不能像婴儿一样,坐在那儿时,双肩自然下垂放松,不要高抬;能不能像幼儿一样,双手会自然地合放到腹部;能不能像幼童一样,只顾自己在那儿忙乎,因为专心而忘了周围的人和事。走路的时候,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一阴一阳,交还往复,人体得生,故行走的时候,步子迈得不要过高,可以走得稍缓慢些,抬脚的时候吸气,落脚的时候呼出来,这样配合起来缓步而行,步子的大小随着身体,怎样自在便怎样来,时间长了自会心底坦荡神安心静(自然要心安,还需言行如一作为基础的)。     坐着的时候,看到眼前的器物,把它当成与自己是一体的,自己便是他,他便是自己,双肩自然轻垂,眉毛间要自然地舒展开来,让自己放轻松,你当时在想什么,要想什么事,或是只是想着自己与眼前的器物或某人是一体的,抱定这个念头,不要扔下去想别的,心会慢慢安静下来,心神装诸事,不如一时守虚而得明。     卧着或要睡觉前,神意心念要守着自己,所有的意念都要归结到一处,还归到卧着的自己身上来,两只手相向着置于腹部近前,身形自在弯曲,调整自己的呼吸,使它变得柔和起来,这时只余下一个念头,让心神归还自身的念头,每吸一下气,感觉周围自己的神思离自己身体更近一些,最后全都吸附在自己身上,安然睡去,心神都会感到很安宁,睡觉时,也如同他人打坐练功一般,心神身体都能得到滋养(具体操作方法在易行院会讲)。     人们看到上面的那几处章句,可明心生慧,以至可以得有易体,在你深信不疑的同时,还需要按照所说的坚持去做,才会自然得来,三五年左右,自然会生出诸多感知之变化。 【第六讲:余得山川之气数,同生灵之境遇】     第六讲共三节,知学院建院的宗旨有三“民得其智、而言和美,德行以张”,这三节,是从小的具体的方面,分别来讲,第一节所讲内容与“智慧”有关,第二节以“和美”相关,第三节是讲“德行”。(彩虹注:其余参考【系列6·第六讲偏解】,内容同。) 41.《学》上篇·前十八讲8-18 【第八讲:余生而有之,犹如昨夜花开】    【本义】:     余生而有之,犹如昨夜花开,应期而至,应期而隐,知本而为,世事繁囿,然得自在,何以故?     余生之地,每遇春至,山花嫣然、浅草相映、烂若繁星,连绵山间,数月不败,然花不越季,草不越冬,此为应期。知期而至,此谓逢时,知期而隐,此谓之得养,养者,和美之纲也,山川花草者,皆知逢时得养,和美之道,人不明焉。     山者,逢高必静,人则燥矣,不燥不足以显其位;水者,遇低必就,人则让矣,不让不足以得其方,花者,得果则退,人则进矣,不进不足以据其功;草者,近冬则隐,人则显矣,不显不足以得其利。     万物生灵,相生以长,互为师长,偿余幼时,稍有闲暇、无不以山水花草相亲近,远观日月,近亲花草,数十年如一日,怡然而得自在,至今不殆。     世间生灵,日月为母,气灵为父,水土为精血,是有得成,是有离失,此谓之本,本者,根也。若要知其得成离失,自得期山川万灵为师,是以知万物生长收藏之理,是以明得成离失之由。     然今之世人,皆以势位功利为母、以假名巧取为父、以贪妄为气血、执念为精神。忘本而为,为而又为,不知何为!     世事繁乱者,世人忘本而行,弃师而为,一己独尊,然细水难长,独木不支,忘本弃师,道混界乱,终为溃也。然花开有期,妄极归一。斗转星移,有物初成,而生大道,大道相化,民得智者,智者丧,而言仁义,仁义失,而言道德,道德丧,复归其根,水土相化,民得其智,而言和美,德行以张,大道盛,民意失,而言制化……     料想五千年多前,法藏不肯传法于世,至渭水,告轩辕氏曰“礼盛而没知,仪重则路塞”, “余当回故地。”文真亦言“余今日所见情状者,族中智者,利其位而以言惑众,行有余而虚其表,是为有私妄;肉脯丝物,藏为已用,贪而不止;百日之外,知有地则伺以相侵,是为执也。贪、执、妄皆盛于世,文真可隐,法自藏也。”     三千年前,文真“言其将归,姬昌、姬旦请求其传之法度。其人道,饥饿之人,饭不可以饱腹,贪害其命也。奴隶之人,理不可多知,求生以妄言也。二人叹其智将不泽民众,其人道,世知八方八节之变,则可明利害,足矣!余著书而私藏,贪妄不消,其法不出。”     知本而为,效师而行,诸事皆简,不相拘泥,是得自在。何为效师而行:逢高则静,遇低则就,得果则退,近冬则隐。    【学习作业】:     1.从市场或户外,选一自己喜欢的花草,用心来养。     2.试着做一回老师,向其它新同学从某一方面或引申着讲解第八讲的内容。     3.什么是和美? 【第九讲:余清明下种,生而不发则没,发而不实则折】    [本义]:     余清明下种,生而不发则没,发而不实则折,实而不损则蔓,尔有和美,不施,民不感其德也;另有言,生而不化则枯,化而不潜则萎,潜而不用则散,用而不虚则积,虚而不实则妄,实而不虚则不张。尔有圣德,不行,民不知其存也,何以故?     生而不发者,意先而行不至是有,水土不德者是有;发而不实者,树无本则不立者是有,独木不惧大旱地者是有;实而不损者,蔓长而果稀者是有,蔓长而力不及者是有。     生而不化者,不化无以得其生,化而不潜者,不潜无以得其势。然潜而不用者,失其机也,用而不虚者,得其积也。虚而不实者,必自得其纠妄,实而不虚,一己之德也。     然志为虚,体为实,人心易虚,得实行以践之,故曰言行如一。民不果腹,赤膊以搏虎也,言,无所失,唯有得也。实其腹,亲其族,虽有乱世,民自相安,虽有路遗,民笑而弃之。言,余今所得者,不及余所失也。 地脉之道,一曰和,二曰善,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一曰争,二曰余,损不足以补有余。李耳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人以人为大,地脉从之,假名巧取,失之和美。夏人皆知糜鹿之贵,则糜鹿难寻焉,世人皆虚言大道,则大道不存焉,此皆为虚实也,德为虚,行为实,虚实自生而无有妄者,德行以张。(彩虹注:文中“徐”均作“余”处理,特说明。)    [学习作业]:     1.通过自己的行动,完成某件事,一件可能将来成为他人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2.结合本节内容,自由谈,可长可短,不限。     3.此前和现在学习有不明白的方面,在论坛向同学和老师提出。    [偏解直译]:     我清明的时候种下种子,有的在土里没有长出来,有的长出来,但折断了,其它的长得很好,却因为忘记了掐掉藤蔓,任其生长,看起来一直长势很好,却没有结下大的果实。我有好的办法,和美的言行,却没有在种种子这件事上施行,这些植物种子是肯定感受不到的。     另外,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和事,如果只知以一种状态存在,不知顺应自然规律调整革新自己的话,会像得不到营养的草一样干枯掉。如果调整革新后还没有积聚自己的能量,便立即冒出来,会像下午新发芽的种子一样,被太阳的余热晒得萎缩掉。然而一直潜伏在地下,则会失去发展的新机会,也会失去以前的支持者。如果积聚好了能量,顺势而出,则很容易积微成著,获得新的机会。一个人只是高谈阔论,讲谈大道理,却不踏实认真的去做事,自会产生很多乱言乱行乱思的行为,为他人所疑,如果一个人只知道每天忙着做事,只忙自己的事。那么,你有圣人那样的品德,却没有为他人做什么事,对其他人来说,你的存在与否,都是一样的。     生而不发的情况,有两个主要的可能,一是种子的心里已经准备好要长出来了,行动却没有跟上,另一个原因是,水土气候的影响,发而不实的情况;另一则是像一棵树没有根一样,他没有生存的根基,是生活不下去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有根基,却没有任何依靠,因为他一无所有,所以像这样的树,不像其它树一样害怕大旱来临。实而不损的情况,也有两种,一是很多植物,藤蔓长得太长了,没有被掐过,就像一个人一辈子都在顺境中成长一样,这样的植物是结不出大的蔬果的,另一种情况是,蔓太长了,营养就不容易供应得上。     那些生而不化的事物,不革新就无法得到新的生命和活力,化而不潜者,不潜就无法积聚自己的力量,但是韬光养晦太久了,而不适时展示自身的意志的行动,容易会失去好的机会,容易失散掉生存的基础。那些积极有所作为的人,是因前期的能量和努力积聚得好,虚张声势,还没有准备好便出头露面,容易自乱阵脚,自若过错。那些只顾自己埋头做事,对他人不管不顾的人,只是一己之德。     人的意志、理想是虚的,身体是实的,人的心念也容易空想,所以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加以实现,实言践行,所以要大家言行如一,是要将虚和实结合在一起,像种子一样,生而发之。一个人长期吃不饱饭,什么也没有,他会敢赤手空拳的去和老虎搏斗。他说,反正我现在什么也没有了,快饿死了,打老虎失败了,也不过是死的下场,要是千分之一的可能性打赢了,我还能吃到老虎肉呢。对一个人来说,当他可赖以生存的资本为零的时候,对他来说,怎么样都是赚的。     所以,对于人民来说,首先要满足他的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当他有工作可做,有吃的,有喝的,有穿的,有存款,有房子的时候,这些都是他的生活资本,他的生活资本越大,他就越珍惜他所拥有的这些资本,也会很少有人想着要去偷盗、诈骗、抢劫或是扰乱社会秩序。因为他有自己的生活成本,如果他所得到的东西,比他失去的还要少,他是不会去做这样的事。这是“实其腹”,与他相近重要的,是“亲其族”, 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和谐的邻里同事关事,与身边的大多数人交往较为融洽。一方面,他很少会去做不利于他人和社会的恶性事件,另一方面,他一想到自己做了这些事,便会失去亲人、朋友、同事或其它人的信任与关爱,得不偿失,也不会去做。所以,将来即便是有乱世,有社会危机,民众间也会相互稳定,平稳安全的渡过,不会出现大的灾难,人心人性的灾难,这是比任何灾难都更富有伤害力的。路上看到有丢失的东西,大家也很少会据为已有。并且会说,我现在得到它,还不如我失去的多呢。”这也是为什么要倡导言行如一,民开智慧;倡导和美与德行的原因之一。     地脉的原则,一是和,二是善,简单来说,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心的倾向,一是争持,二是积余,简单点来说,是损不足而补有余,李耳说,人道要遵循地脉,地脉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事物发展的规律是要自然。但是世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人是最大的,希望自己能凌架于地脉之上,变换各种名义,假借各种名义巧取豪夺,这样的环境不得到改变,就无法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和善的并存发展。 夏朝末年的人,都知道糜鹿很贵重,于是很多年后就很难再看到真正的糜鹿了,当大家都虚言假义地谈论大道谈论道理的时候,则它已经往往不存在了。这都是虚实度用的原因,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愿望和心思,是容易产生的,是虚的,需要实际的行动来加以彰显,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想做件对他人有益的事,却从来都不去做,那则算不了什么的。虚实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虚的心念和实际的行动结合起来,言行如一,德行才能够真正的得到彰显。 【第十讲:余知得失无常,皆应心观】    [本义]:     余知得失无常,皆应心观,心定则意泰。胜物则穷,自胜则强,强而不夺,万物从焉,何以故?     胜人者天,胜物者力,人不乏力,而乏俭,纵行穷物尽力,此谓之暴。暴雨不终朝,疾风不过午,天道无穷而物力有尽焉,人不知恭让以得俭,示力以为之强,夫强者,穷途积弱之兆也。     强者喜大,大者喜广,不祥之兆也,唯人自以强大,万物积弱,其死也不久焉。夫水者积弱,绕山而行,恭其生而得其溪流焉;汇于江海,知其大而为之让也,是故万物因其俭德而存,水亦存焉。     是故,积弱者,必胜坚强;恭让者,自生俭德;俭德者,广大自成,虽有急难,渡之无患。     人喜胜物,然喜胜物者,必不自胜,胜物则穷,自胜则强。自胜者,是有三德而不弃,一曰俭,取用有度,恭让而行,不穷物力;二曰善:强而不夺,胜而不武;三曰和:万物和而共生,谐以得长。     夫世人者,凡有胜物,皆喜之,不知其途将穷尽焉,人非不知,为之不慧(知道而易行者,慧也)也,余复念:人恒无疾,则易遗身健之行,疾不致病,则难知养体之德,山川无震,则不应和美之道。    [学习作业]:     1.与你认为适当的人,共同分享你们的某段经历,可以是通过言谈或体现,或许可以叫叙叙旧,叙叙以前或小时候类似的生活与经历。     2.做一件谦让他人的事,不在大小,自己心里明白就好。     3.一周内,做事与做决定,消费及收益,均需持取用有度的原则,不可穷物力而为。     4.做完上述三个作业的同学,在知学院网站发贴,想说什么说什么。    [偏解]: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世,所有的得失,都是没法确定的,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人认为是得,有人认为是失。然而,当你内心清静安宁后,不会再被得失这两个字拘束,变得安然自在起来。 当你把一些事,要做到顶点,做到穷尽的时候,像走路一样,到了尽头,到了最高点,只能是穷尽和落下,人的欲望可以是无休止的,穷尽一切可能与物力,也不会最终满足。所以最应解决的问题不是穷尽物力地去满足自己,而是战胜自己的贪妄之心,让自己的精神变得相应的强大起来,当你强大的时候,却不会以此为资本穷奢极欲地来为自己争夺利益,虽说处在这样的位置上,万物却会跟从你,不会产生过多的损害。 自然规律,是永远比人更为强盛的,但我们却很难感觉到他们的存在,能够战胜他物的,总是强大有力的一方,人不缺少这种强大的力量,而是缺少对自我行为的放纵和约束,穷奢极欲地利用物力,不顾一切的开发各种新技术,不顾破环各种生灵、包括地球的生存环境,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心和妄念,这种肆意践踏,轻视生命、残害自然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暴。 然而,晚上下的暴雨,早上时会停止,狂风午后便会停歇,他们都看起来很强大残暴,却无法战胜自然规律。这个世界上的生物,换了一代又一代,人死了又出生,都有自己的尽头,只有自然之道却仍然默默无闻的依旧运行着。人不知道对世间的万物生灵,对自然之道恭敬退让地对待,以收敛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却反而不断的要向大自然和其它生灵展示自己的力量和强大。凡是一样事物发展到很强大的时候,便是他走到尽头,开始积聚弱势和损害力量的兆头。 强者喜大,之后又会想着将这种强大展示得更广更充分些,穷兵黩武地做事,这些都是要遇到困境的兆头,现在人一直在鼓吹和欣喜自己的强大,可以战胜万物和自然,却不知道,当自身独自强大,万物都受到损害,都积弱的时候,自己也离穷途末路不远了。 那些水,都绕着山走,是恭敬自己得到了大山上流下的小溪,汇集到自己这儿,自己才得以到达江海,知大山自然之恩的表现,所以见了山,会知礼地退让。所以这个世界上的万般生灵,得以生存下来的,是因没有因为自己不受约束地自我放纵,而影响其它生灵的生长,所以自己也留存了下来。水也是一样的。 所以,能够知道自己弱势的人,并且能够处理好自己弱势的生灵,总会战胜那些看似坚固强大的生灵,恭让的人,自然会具备俭得,有俭得的事物,它的强大是自然而然得来的,即便是有危机和灾难,也会因为自身的俭德,不会生出祸患来。 人喜欢掌控和利用他物,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然喜欢战胜他物来得到自我强大的成就感的人,必定是那些战胜不了自己的人。当人占胜所有的它物后,自己也便走到了尽头。要解决这个问题,是要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贪心和妄念。 能战胜自己的人,有三种德行是不会丢掉的,一是收俭之心,取用有度,恭让而行,不穷物力,二是善行,不因为自身的强大,强剥他物的正当利息,不要通过极端的手段去赢得自身的强大发展;三是,促进诸般生灵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地球,花草树林,飞禽走兽,都是生灵,不要因为自身的发展,残害、影响、破害他们的生存环境。 世上的人们,只要是自己能胜过他物,能掌控和利用自然、生灵环境,为自己图享受和利益,便会觉得很高兴,却不知道这种发展越快,自己便越容易开始走向穷途末路。这些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而是人的贪恋让他们明知会自取灭亡,却还是会忍不住,继续放纵自己的行为,所以说,知道而易行才是真智慧。我又在讲以前讲过的话:“人恒无疾,则易遗身健之行,疾不致病,则难知养体之德,山川无震,则不应和美之道。” 【第十一讲余知来去之理,行和美之德】    [本义]:     余知来去之理,行和美之德,然每遇聚散离合,是有困顿烦忧,何以故?     悉如我闻,世间诸物,犹如花冠,聚少散多;又如花开,转眼已失芳华。余行千里,欲观故地花开,适其地,其花渐显凋零之态矣,余不知喜悲矣,喜之尚存,悲之渐没。     世间诸态,唯喜悲忧哀无常也。喜之欲得,欲而不得,则生忧怨,怨有不消,是聚为恨矣;悲而欲弃,弃而不舍,则生忧患,患之良久,是生恶行矣;忧其得来,恐其离失,则生惊妄,妄有不消,是疾为病矣;哀之易逝,思而无有,则生哀惧,惧而不为,是生新哀矣。     世人上山,以达顶为快,至顶则下,上下其途十之八九矣,临顶仅占其一也,故人生之途,唯喜悲忧哀无常矣,而悲忧哀皆胜于喜也,喜悲忧哀,皆为常情世态,不为疾,不足为弃。何为疾,忧人身心之不安者、困人心神之难解者,若以常情世态为疾,无疾自生也。     何谓通达,达则至也,不达可通,亦为至也,何为圆通,无为一理之困扰,无为诸理之困扰,观常情世态,皆为自在,非常情世态自在,心自在也。     是故,余不念要去常情世态,而无困顿烦忧,余犹念世多喜悲忧哀,而使其复增。世间之事,唯心定清静以贵,清静有一要义,观世间常态,而不自扰。得喜悲忧哀,不以为怪。     水洼之地,必生丰草,三步之内,必有生灵。阳弱则不生,日盛则地燥,故当消让其盛,以利众灵物焉。七情之盛,必生执念,执念盛,喜悲忧哀亦盛矣,故修心正行,非要离散诸念,双目不视常情世态,而在消其贪、痴、妄矣。     地有水火,以消让万灵之势,灵有贪妄,以茶毒自身之成。此为地脉之机,不可彻废。余取和美、消执念,自损其贪,以消其苦,自让其位,以减其厄。是故,诸般生灵,唯人之爱恨无常,非人之无常,贪妄巧利使其狂也。余行千里,惟与人相交而惶惶然,人识万物以为用,唯遗自然。 【第十二讲:余常不知所言,无所欲言】    [本义]:     余常不知所言,无所欲言,凡有所言,即生其妄,凡有所妄,即生即消,余欣然而心安,何以故?     余院中有一兔,教众人观其目而度其意,凡有所言,非兔之本意,皆为自身之心境也。圣人之书,圣人阅之,无相无字;贤人读之,谨而行之;达人观之,警而示之。好利之人言有利、好辩之人得其辩,妄念之人断其意,不善之人言其邪,心障之人言其魔。圣人无意,自显诸形,何以故?蝶不知有寒冬、蚊难达高空,自身所限也。世人解圣人之意,非圣人之本义,己意自显也。是故一语出,他意有会,意会易生其妄,是为常,可即生即消之妄,不相理会,意得自在。     言者,心之声也,心者,情之境、神之舍也,心有声而得发者,言自在也。言之道,莫以新知为贵也,新则不识,知而不明,是为贱也,贱卑之物,天下人弃而不用。     好辩者得其辩、妄念者曲其意、不善者得其邪、心障者言其魔。是故圣人身怀异宝,则素衣蔽行,不自彰其贵,不求证于物,潜而作,无失自在。     言无纠,则心性坦达,自得自在。故言道,言自在,非自在也,和美之基不可弃也,善德之行不可失也。此皆非自在,因非自在,故得诸般自在。     人行五步,必以十步相度,兔宿一处,必以三窟以备,是故身之自在,在于积徐,积余不足,行有困焉,积徐有过,行之累焉。     故言积余之道,在于守中,守中之道,在于损益。余不患人不知积徐也,唯患人不舍损益也。是故,若得诸般自在,意必归清静,言出则行践,易行于守中,无有障碍,不知自在,然得自在,欣然而心安。 【第十三讲:余欲去言之妄,如消寒冬之冰焉】    [本义]:     余欲去言之妄,如消寒冬之冰焉,冰之所成,皆因天时地脉水位之化,久积乃成。余有七字,可消冰化水,此七字为何:不急不弃不求大。     妄言者,犹如寒冬深山冰柱,利剑不足以削其存者,时势造也。又如江面冰封,非一日之寒也。故千里冰封,不改船行,一船得过,则万船皆然。余虽力微,然勤而行之,不贪一日之功,不求一时之急,自有所得。 世人弃诚,唯余不弃焉,世人舍信,唯余不舍焉,世人皆知妄之过,然用之不辍,余独辍之。余不弃诚,为人师之,十人不弃。     十人不弃,为人师之,百人不弃,则世人皆不弃诚,皆不舍信,言行如一,德行以张。余知暗夜执火独行之孤也,然一火照十方,余不弃,万般生灵,皆将不弃也。     为事者,喜大成之功。然成事者,必当实心用事,积微成著也。言为心之声,修心者先修言,以得诸般自在。修言之成,如决堰塞之水,须择其低易而为之;又如每日饮食,当勤而行之,不贪一日之功,不求一食而饱终身;如暗夜前行,不弃火种,自得光明。 【第十四讲:余知善守者失察,善攻者不久】    [本义]:     余知善守者失察,善攻者不久。攻守者,一体而二形,欲得其利,必假名以示其正也,何以故?     名者,自命也,自名者,言众以知其隙也;假名者,惑众以得其利也,故假名者,以名而掩其实。君子之名,盛而又盛,天下人皆亲之,余避之,小人之名,弃而又弃,天下人皆恶之,冠余身,余笑而纳之。君子小人,一体而二形,惑世愚民之言也。     贵其名附其利,盗贼生,假名巧利,名存而实亡焉。贵其行贱其名,民智开,欺世之伪不久焉。     然世间生灵,未言他人行之过,先冠其恶名以彰焉;欲立一己之论,必先假名谤他物之谬也,污行浊迹,皆假清名正义以行焉。众人非莫知名实不符焉,然勤而用之,得其利者乐推而不厌,以守其利焉,攻其利者承蒙而不言,以分其利焉。     道德丧,则名盛。名之盛,虚妄盛,民不知何以为信,是贵其实,是贵其行,弃名而不用。     道隐无名,万物莫不从焉,天下王候,莫不假名以示其正焉,何为正焉?一曰清,二曰静。善守者失察,善攻者不久。圣人弃名而无以为利,天下自得清静,天下自正。     是故,心有偏私,言必有其妄也,言他人之过,唯不冠他人以恶名,以得和美;一体二形,执名论理,理必有其执也,重其实而弃其名,以得其知;贵己之言行,贱他人之冠名,实心做事,不为其扰,德行自彰也。 【第十五讲:余知天下万物,莫不生之于水土】    [本义]:     余知天下万物,莫不生之于水土,故水势不可堵,地脉不可违,何以故?     水如民之言,常处低微之地,滋化诸灵,流于四方,不与万物相难也。故有高山,水仰而环之,是有洼谷,水注而平之,是有娇山,水绕而穿,是有田地,水舍而注之。此四者,皆为其至清至柔至弱之本性也。     至清至善至柔至弱之物,易为众灵轻而下视之,假而利欺之,巧而取夺之,截而断引之。水可至柔弱清善,亦可至坚强。水之强,一曰聚,二曰势,此二者得成,纵有万土之基,冲而毁之,纵有铜墙铁壁,淹而埋之。 水之聚,堵之果,不堵不足以成其聚,堤坝之功,在其疏而堵也。土之厚,山之高,终有其尽也,唯水之不竭也,故堵不过甲子,终有一溃。唯其势更强也。     水之聚,当察而疏之,生灵之意,当顺而导之,民众之言,当宣之使言,无有聚其大,堵而截之,甚于水焉。水之势,非水之势,堤防之势也。     土如民之行,常处低微之方,生养诸物,偏安一隅,演诸财为民用也。日有全食,不禁土之运;国有饥荒,不夺种苗,以求土有所演、民有所用、生有所养焉。     普天之下,莫非水土之疆也,水塞不疏,土无所演,则山崩川竭焉。禹开九道,非移土之功,予种庶稻,令万民生养之功也;禹疏九川,非治水之功,乃疏万民之怨矣。     礼盛而没知,仪重则路塞,大威之下,言论不通。礼有不善,祸乱之根,仪有不实,积怨之途,大威不舍,水必荡之。 【第十六讲:余知草木之荣,必借之于水土】    [本义]:     余知草木之荣,必借之于水土,法于阳,和于阴,风过而得化;草木之枯,必失之于地脉,起于根,现于叶,风过而生变,何以故?     草木之荣,下得水土,上应八风,得水土而逆八风者,谓之早夭;应八风而失水土者,谓之无寿。阳之道,在于法而制之;阴之道,在于消而和之,阴阳得宜,风过而得化,此谓之成。     草木之枯,是有地脉不善,失之于水土也。此非水土风候之过,草木之枯,必先自损其根,损之又损方现于叶。余不知何以为救。天道自然,地脉从善,不死不足以得其生。 【第十七讲:余知世间疾病,凡知源起,自得其治】    [本义]:     余知世间疾病,凡知源起,自得其治,故医之无术,以症施治,医之善治,必察其自起,择其药而施药之不当。则疾可致病。何以故?     药之不当者有三:一曰不察病因;二曰滥施药攻;三曰未因时施治。凡欲诊病者,必先问患者饮食起居,此为身安之所;后言其喜怒乐苦,此为心宁之房,再察其变故之因。     故,欲治当世者,必知民身心之忧,知病之缘起,示之以良方,安民之身,宁(宁者,积聚也,“育”这是古代“宁”字的写法,意为让人有房子住,用饭吃,才能积聚人心)民之意。     人无疾,则其体亦不存焉,故疾不致病,可自生自消者,不以药相攻,是为之消,是为养体;人之疾,源于身心,药之攻,多可治身无以疗心焉,滥施之无度,药性日微,其病愈重,是以无治焉。用药之道,一曰和,二曰养,治世亦然.     《韩非子,喻老》中有言,扁鹊见蔡桓公,曾有言:疾在胰理,汤熨可用焉;病在肌肤,针石可医焉;病留肠胃,火齐可医;病入骨髓,无药可治焉。医之善治,在于不拘于病之体,因时择药而示之以方焉,病在肌肤,诊病者不可示以易体之方,病之不治,诊病者可如扁鹊:“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第十八讲:余知伤病之人,子欲生之,反促死之】    [本义]:     余知伤病之人,子欲生之,反促死之,疾以致病,子欲讳之,必促张之,故屋梁将倾,子欲扶之,反促崩之;纸衣腐食,子欲兴之,必促弃之,何以故?     伤病之人,养重于生焉,求生而不知养,其死也不久焉;君之讳病,则世间无疾有生,非天下无疾,皆以“小恙”相称也,病入骨髓,亦为“偶感风寒”,君之将死,世间无良方可医焉。疾得以致病者,子之讳也,子欲讳之,必促张之,自欲自欺,必被世人相欺也。     屋梁将倾,其势使然,非人力所使然,子欲扶之,不若让之。不强生不恶死,知势而不违,以留其位以离其害,顺德而为,以泽他物。此为和美之德行焉。     纸衣者,假名而借势之物也,点之即破,无有长久;腐食者,昔可食今为庙堂“牺牲”之物也,观之高贵,无以为食。纸衣者,复用则为破矣,腐食者,复食则为死矣。民智为开,则纸衣腐食皆为弃也。     是故欲生者,先得德行之养,欲养者,是有言行不欺,欲生者,不违自然之势,欲久者,不兴纸衣腐食。不惧民得智慧,不违和美之德,言行如一,不背养体之行,遇死而得其生。 附1:网友读“知”有感 【君童石木】     老师传“知”。谈物位无极,说“人有知见障,人有执守碍”,讲“人心如舍”,论智,论慧。讲了文真求问龙马氏的故事。但最后却言“思解空谈终为虚,眼前诸象皆为幻,无知无识无所见,无障无碍无一言。”    “知”的大体字意,我在老师和学友的指导下能理解大概,其中的内涵还要细心体会。     我看了“知”,想一个问题。老师办学传“知”的初衷。在开学致辞中老师讲知学院使命和任务,——“民得其智,而言和美,德行以张”。又说“知学院的每位合格的学生,都应成为这个灯塔的奠基人和守护者,让智慧、和美、德行在世间广为普施,知言易行,明心易体,不为诸般心境烦恼所苦,减免诸般身体伤痛,得来自在性情,尽享现世之乐。”老师传“知”在大是要“民得其智,而言和美,德行以张”。在小要使每一个学员“得来自在性情,尽享现世之乐。”就我而言;跟“三本书”的帖子已有八个多月了。从中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可以说受益非浅。现在我天天都要跟贴。渐渐地发现,在看贴,想贴,回贴中有一种气息吸引和围绕着我,时时能感觉到一些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性情越来越愉快。无论是在家庭、工厂、社会。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平静对待。这或许就是“得来自在性情”吧。     说我跟贴以来的收获,是想说明老师的所讲所述是以前我从没有见过的新理论、新知识。而“知”是必修课。我感悟,老师传“知”就是叫我们把此前固定的知见先忘掉,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并且从实际行动上做到。所以“知”中说了心舍之门,说无知无识无所见,无障无碍无一言。但在“学”中“吾生而有之,不知有道”,要“有劳而作,自然而行,言行如一,无有困顿之苦”,在作业又强调“1. 半月内,不与人空谈大道、修行、不与人主动提及上述内容,遇人相谈,不多相言”,就是叫我们忘记以前的种种,不谈已经接受和习惯的理论。在行动上又要求“自己身边只要有需要自己必须完成的事,就去主动把它做完,不要拖着”。一体二相,“知”中传无,为阴。“学”中教实,为阳。一体二相被老师应用到了教学上,可谓创举!     网友:看到这,已是2009年了。顺着楼主的新年祝福,我也一表。首先,要谢谢木木写出此贴,让我得遇。很多新知,很契合我的心性,那种平和与无妄,是我所喜欢的。我不喜多言,之前的回贴,多是看贴回帖而善意帮顶,并表达谢意。对于言行如一,其实不难,求真务实,去做就好。就像木木说的:做了,就到了,也像六六说的:是66,不是67,也像nike说的:just do it。看到木木在2009的第一天的对大家的祝福,我也写这些,谢谢木木,谢谢你们!     答:谢谢各位辛苦看贴和回贴。再过十余天,二期知学院便开始报名,欢迎参观。     网友:“性者,质也,指人的身体” 这个说法不妥吧,难道“明心见性”就是见到身体?身体天天见啊。 答:前面有个限定词,你忽略掉了,只截出其中的一点来,原文内容当时是讲“性命”的“性”。 网友:怎么报名第二期的知学院?不好意思,这个帖子太长而且文言文看的太慢,所以没全看,最近有直译就好多了。不过在前两页我提过问题楼主也回答过的,也算是老观众了。 答:可站内短信,以获得群号。 网友:我想问…三本书出版社是哪?难道是古书自印?何况术书通常用书古体,文言类似多,楼主初中遍全能读通,语文学的非一般啊~~~寄书人邮过来有地址的吧?大家冒似光顾着听书内容忽略了正常的逻辑…楼主说不上…那这就是个「故事」吧…笑之。 楼主 2009-05-09:感谢顶贴支持,凡回复顶贴,都应当谢的,方便更多人看到。这也是我所希望的,也希望更多人顶贴,帮助更多的人看到。无论回贴中的赞与损,有一处是相同的,都会使贴子让更多的人看到。所以此前说,世有善因恶果,亦有恶因善果,凡是善果,便好。     网友:觉得楼主的文章挺有辩证关系的,那么我想问一下,根据你的文章来看,我觉得世界是唯心的,因为你说了龙马式可以改变星象,包括两位尊者可以控制自然,你觉得我的观点正确吗? 答:唯心与唯物,是人造出来的区分事物与现象的一个概念,我不大懂。但所有的概念,都是用来区别认识现象与事物的手段和方法,而非本源,就象我们穿的鞋子,本是为脚定做的,不能因位某位有权势的名人穿过小号的鞋,便认为小号的鞋才是标准,大家裹坏了脚,也要想办法穿进去。想起和知学院学生的聊天记录,一并发出来吧: 雁渡 11:30:33  每多一个概念,就多一层认知上的障碍,我不知道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 029 11:31:08  唉,是啊,钻进去了。所有的物质都是能量,但所有的能量并非物质。     024 11:31:26  就是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017 11:31:32  等我们更上一个阶层就好了。 062 11:31:37  比如黑洞。 雁渡 11:32:04  我不知道科学和迷信的区别时,我能把事物的本来样子看清楚说清楚,当我按他们的标准去划分时,总是把事物的本来样子分解成若干个,科学处几个,迷信处几个,结果哪个都不是事物本来的样子。     029 11:32:46  不必区分,本来怎么样,就怎么样说吧。     062 11:33:06  方法是对的,得道的都这么说,古今中外。划分层次,就有二分性。     雁渡 11:34:19  概念和名字,都是用以区分事物不同方面的,不宜拿概念和名字,来界定整体的事物。     065 11:34:57  谢谢老师,我再揣摩下原这章。 黄保余 11:34:59  所以我不知道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 雁渡 11:38:02  就像一个人,我看到的只是人,而不是好人或坏人,不宜拿好人或坏人这个名头和概念,来对人进行分类的。     024 11:39:05  讲的真好。     020 11:39:40  也就是说意识和物质没有绝对之分。 狂乱的眼:建议伏魔刀等人,看看我昨天看过的一个帖子: 和满:把人民解放事业进行到底http://www.zgxcfx.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0718 http://www.zgxcfx.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0719 http://www.zgxcfx.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0720 还有紫微星明网友写的 我从远古归来   http://www.xhclub.net/forum/viewthread.php?tid=44183&extra=&page=1 和满讲的史前文明和周商文明,还有九兵兵法都很有意思的。紫微星明写的就更加雷人了,希望你们也去批评批评。     楼主 2009-05-26:最近有些忙,一直没能来,谢谢各位顶贴。天涯有好友功能,我自己不习惯用,有事站内短信便好,不必先加为站内好友。感谢大家,这周起恢复更新,通常一周两篇左右,时间不定,谢谢。 41.谈知学院的学习 【用心比悟性重要  常道比捷径更妙】 来知学院学习,最基本的,是学会更好地生活,更有智慧地生活,有两处是需要强调的: 首先,用心比悟性重要。前段时间要同学们把老网站上的贴子转过来,贴子里就提了一句,我示范着转一几篇。然后其它同学来转,所有的同学在转贴子时,前面写自己的学号,后面注名第几次的作业,甚至有的同学连原文发出的时间也一并在题目中标明了。非常便于同学和自己找。 这次转贴,没有一位同学转错地方,写错格式,错了也不要紧,但没有错,自己直接解决了问题,这是用心。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有“用心”两个字便能做好,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问题,有“用心”两个字便可解决。 初来知学院,将知学院办公室的所有公告和贴子都看一遍,那么后面学习的问题,就基本上明白了,如若还不明白,不是你悟性的问题,而是你“用心”不够的原因,找到原贴,仔细查看。 来众知院学习,是要大家静下心来用心做事,不要找理由无需找借口,不要拖延不必急躁,这些,不是要你的悟性,而是用心。在知学院办公室公布的贴子中说过,有同学问我问题,凡是我做答了的,不管是说不知道,还是一个字也没有,都是对问题的回答。用心的同学,知道学院办公室有这个提示,一看,用心一想,就知道答案了。不用心的同学,只知道不停的发问,却不知道问题我已回答了。最多的时候,出于礼节,我曾向一位同学连续发过四五句我的同一个回答。 以后知学院会有更多的老师,学习过程过,无非“用心”二字,用心体会,用心听,用心看。来了知学院,若是天涯的贴子还没看完,可算用心?来了知学院,知学院办公室的所有文件没有看全?可算用心,来了知学院,同学和老师的贴子没有看全,可算用心? 众知院一班的同学这周毕业,从内心讲,到一班的同学是很满意的,也为后来的同学做了很好的榜样,用心写做业,用心看贴,用心学习。前段时间有位同学一说话,便受老师批评,处处受挫。后来我讲,你去用心看看《知学院开院致辞》。知学院所有置顶的各位文章,须用心来看,很多问题的答案自然会有的。     在知学院,用心比悟性更重要,什么是悟性?一个人由自身体会所能产生深刻感悟。不用心去做事,不用心去听去看,体会从何而来。感悟会有,是空的虚的。所以,离开了“用心”,谈“悟性”多高,如海市蜃楼一般,只是增加些虚幻,如无源之水一般,唯有干涸之实。 真悟性高的人,必然是用心做事用心体会用心去看去做的人,一个用心做事用心体会用心去看用心去听的人,时间长了,必将是在某一方面悟性很高的人,这也是为什么要大家言行如一,实心做事的原因之一。 有人问我诸般问题,有些问题,你问小学生,他明白,问中学生,他也明白,问普通路人,也明白。偏偏就有人被迷惑住了,有人说,2012年12月31日,人类会灭亡,有人说,他是宇宙的的统领,统领万物。偏偏就有人来问我,说这是不是真的?这样的问题还是不要问我的好些,还是问你的那颗偏执的心。 这个世间99%的事物,都是可以用常理去认知、判断和了解的。有的人,什么都学,什么都记得,就是忘记了世间最基本的常理,被自己一颗偏执的心迷住了眼睛。什么是偏执的心?自己发现某一天了解或明白了某一个道理,见到了某一新奇的现象。乐此不彼地进行了解。此后,偏将身边的一切人和事,都往他自己所懂得的这一小点“道理”和“现象”上牵扯,拐出好多个弯来,只要符合这一说法或现象的,都是事实,其它的则相反。 在这种偏执之心的导引下,早已忘记一切最基本的常理,所以有人问我问题,我有时说,你自己先想一下,再问我。意思是你连最基本的常识都忘记了,都不知道,还能清楚什么呢?或是告诉他,你先想一想,想完后还不知道答案,再来问我。有的人学习,只知道学,不知道习,连最起码的思维逻辑能力都放弃了,一有问题便问。这样的学习,不学也罢。如若学习让一个人变得失去了最基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还是不必再学了吧。 这些问题,并没出在知学院一班的同学身上,但讲出来,留给后面的人看,留给后面的人明白。来知学院学习,还有一个是要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问题自己先试着去用心解决,解决不了再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所以要讲的第二个问题便是,常道比捷径更妙,99%以上的人和事物,是否合基本认知规律的,能分清楚真假虚实,如果分不清,被蒙蔽了,那更多的是,你被自己那颗好名好利好占偏宜和自我欺骗的心蒙蔽了。如若有1%的事无法用常理去理解,那再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寻求非常规的答案。     这世间,什么是大道,众人都走得通走得顺的道,便是大道,什么是捷径?只适合你个人到达特定地方的小径便是,若要走得平稳,还是事事不要往捷径上想,迷路的人,绝大多数是因为想找一条捷径而已。 附2:杂谈治病 【mumuhuang】     不怎么会治病的医生,多关注的是病情的症状,根据症状去下药,善于治病的医生,多关注的是病的起因,根据起因去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治病是为了解除病情,但也有用药不当的情况,主要是存在三个方面的情况。     我们说想要做一个了解情况的医生,因为人的病,是从身心和突发事件三方面来的,身,我们指的是一个人的饮食起居,你吃什么,住什么,有多忙多累等;身方面,是否有压力是否快乐是否容易生气,还有就是突发事件引起的病情的最终出现。     这是治病,然而,我们说从自身到家庭到社会到一个国家,你如果能找到困扰自己的根本问题所在,那么,你就会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如果你能找出家庭问题的所在,那么你就能找到解决家庭问题的方案;如果你能找到这个社会的根本问题之所在,那么你就能给整个社会开出一个“药方”。 我们说,谁能准确定义目前社会的问题所在,谁就能找到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的“药方”。要找到这个问题所在,要向善于治病的医生学习。人看能看到的,往往是病的症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是医生做的事,也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人的身体,要想从来一点小病都不得,这样的身体是很难存在下去的,只要一点小疾并不会成为病,可以自生自消,就不需用药去管治他。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首先是不会对疾病过分敏感的人,一个健康的社会首先不会是对“不稳定”过分敏感的社会,做出过度反应的社会,动不动要对一切“小疾病”坚决杜绝的社会,等于滥用药物,会导致药效的下降甚至不治。前几年听说有件真实的事,有位学生怕大学食堂吃饭不卫生,每天饭后都要吃维生素C片,以提高到病菌的抵抗力,结果有一天还是感冒了,吃了很多药都不管用,医生解释说,身体抵抗力太强,各种药物都不管用,以致无救。 如果一个人只是身上的某处肌肤上有伤,作为医生,是不宜去建议这个人做截肢或换肢手术的,然而,如果一个人已经无法挽救了,作为医生,也是应当实情以告并且放弃治疗的。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适用的。 楼主 2009-12-05:去年西行,回来后写西行九记,有些地方没有去完,写了一半,没有后文,今年十月初独身前往昆仑山,有所新得,当于冬至日前后,分享最主要的事情。  43.昆仑归来之独白 【这是个“人神”共居的时代,每当这个时代到来, 都意味着众灵如若要回归,必须重建自己的家园】      你离开了你的家园,找不到回去的路,你迷失在人世间。     孩子,失去家园的不只是你自己,即便是修行千年的高灵,也同样失去了自己的家园,流落在人世间的每个角落,这是近三千年来的又一次众灵失去家园。     你们会陆陆续续地来到人世间,又陆续地离开,也许还没等你来到这世间时,你的家园已不复存在。这是个人“神”共居的时代,而每当这个时代的到来,都意味着众灵如若要回归,必须重建自己的家园。     十月份,我西行前往昆仑,归来后,等待冬至日,将助众生重建家园……     沉寂了好几个月,这期间,去了日月山。     日月山离青海湖只有二三十公里,距离现在8900多年的时候,羌海的水平面要比现在高出一百多米,直抵日月山下,青海湖也并不是湖,在人们的心目中,它是海,真正在大海。     很多人是想了解山海经的,可知山海经中,所指的海,是哪座海? 日月山,现在叫阿妈索日格,意为大家的阿妈,是因九千年前,百智出昆仑时,主族首先到达的地方,后来分为三支后(加上在当地居住的一支,共四支),仍有一小支在这里居住,虽然人数极少,但一直坚守昆仑近土,希冀能重回家园。 距今8900年时,其中最大的一支,顺南山(而下)一直抵达西安近郊的终南山,其子孙为伏羲、法藏、文真、轩辕之伏羌一族,另一支顺岷山东南行,抵达北川,为神农、炎帝、大禹之岷羌一族;余一支,西南而行,经西藏、抵达云贵之地,为蚩尤、三苗之西羌一族。 《西行九记之二》中曾讲过,终南山中,文真念旧族之谊,在蚩尤过淳物时,念昆仑之族,三分而四处,散与天地间,曾私授其法,可行云调雨,明节谨时,并告知下山之后,可自令耕种,不以无食为忧,可不以神农氏为王。 文真本为成全昆仑旧族之意,没想又惹下诸般因果,千年不得化解。后引起轩辕枉法之事,人神分离,众灵失去人间家园。 周朝之时,歧山生化,众灵重现于世,李耳、乔答摩之后,众灵各占山为王,摇旗于世。 今者,斗转星移,气灵有变,众灵皆失家园,流落人间,泯然于众。我将以我所知,告万灵于通途,重建家园,以得新土。     我一直在等待这个冬至,如同我一直在远离这个冬至。 我很少与人主动交往,很少想起别人,很少问候别人,很少挂念别人。 在让父母、朋友、同学、亲友统统失望之后。有一天,他们中的一个人突然发现,我连自己,也是遗忘了的。经常会忘记吃饭,一直到半夜才想起中午饭还没有吃,经常会忘记增加衣服,去年一直穿着夏天单裤,有天发现冷,要增加裤子时发现,已经到了农历十一月的深冬季节。很多朋友会觉得我对所有的人都是冷淡和远离的,不关心,不问候,少接触。 也许将来有一天,更多的人会发现,我所远离和冷淡的,不只是身边的人,还有我自己…… 也许我的父母生下我,是件很失望的事,有人牵挂着我,也会是件很失望的事,如果我是另外一个人,看我如此对待自己,也会极度失望,我是个对所有的都很少挂念的人,包括自己的这个身体。 我的生命并不属于自己,我的生活也并不属于自己,我只是去做一些事情,然后离开。我愿意把我所有的记忆都打包,密封在一个盒子里。数千年后,另一个人打开,仍可以看到,六千年前的爱情,三千年前的故事。如同千年的老酒,味还在,但不知是酿给谁,醉了谁。 我这一世,原意是抹去一切痕迹,来与不来如同一般,这是最为理想的。然到了后来,还是写下了三本书《知》、《学》、《西行九记》,其中这三本书,一部分没有写完,已经太多了的。     这个世界上,我们生育了很多孩子,也为每一代的孩子建立家园,希望有苦难来临时,他们还能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还能有个温暖心灵的地方。而每当房子破旧得不能容纳孩子们的身体和心灵的时候,他们开始争吵和打斗,流血。这个世界,本没有那么多威胁孩子们生存的狂风暴雨的。如果有,那定是他们内心的贪、执、妄,万般烦恼利害,皆应贪、执、妄而生。 我眼前所见到的,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孩子,他们的心灵在游荡,他们的身体在奔波,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名字,他们遭遇着身体的病痛与困顿,内心的困苦与烦恼,却找不到停歇的地方。 农历09年正月初六,知学院正式开学。在世间建知学院,是要盖这样一座房子,房子要盖得起来,靠的不是我,而是知学院的学生和世人,在知学院的开院致辞中曾讲到“鱼失其渊则归海,大寒过后有阳春,不要在物质暗夜中放弃心灵的火种,那将是生灵获得自我救助和方向的最后希望。要相信每一个生灵,都潜藏着一个心灵的明灯,它用和美做灯油,德行做引线,智慧做灯花,言行如一做灯基。而知学院,则是要汇集这些心灵的明灯,点燃她、守护她、聚集她,让她变成一个灯塔,为更多的生灵提供指引。 能让知学院变成灯塔的,是知学院的每一位学生,每多一个合格的知学院学生,这个灯塔将会更高一些,更亮一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她,在迷路和无助时,得到她的指引和帮助。” 我们在世间建知学院,建这样一座房子,写下三本书,安排好一些事,已是可以了的。 此次十月份前往昆仑,在日月山下,羌海(青海湖)边,想起九千年前的百智出昆仑、想起羌族的三分四地、想起蚩尤过淳物、想起三苗之乱、想起轩辕枉法、想起歧山生化、想起法门气灵、想起天水之问——几千年来,诸多生灵,如同世人所说的仙人菩萨,均生生死死轮轮回回数辈,很多高灵,其实早已沦为曾通世人或飞禽花木,数世不得明心见性,与众人一起参拜自己的塑像,并且大喊该菩萨显灵等,殊不知“显灵”的是飞禽走兽的灵,自己的灵还是呼呼大睡。 近百年来,诸般灵物,皆先后失去家园,入于人世,元灵泯灭于贪、执、妄之中。我将以第二本书中的《元灵心经》为基,公布三篇经文于众灵,以助众灵重建家园,以得新土。 然经文易得
/
本文档为【有关三本书的奇闻真事:你所不知道的“元灵隐史”7】,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