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国古代文身遗俗考_上_刘敦愿

中国古代文身遗俗考_上_刘敦愿

2014-01-15 6页 pdf 490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452635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古代文身遗俗考_上_刘敦愿 民俗研究 1 9 8 5年第 1期 ( 总第五期 ) 中国古代文身遗俗考 (上) 刘 敦 愿 【提要】文身是一种起源很早的袋饰艺术 , 也是一种延续时间特别长久的原始习 俗 , 考古学和民族学都能提供大量为资料 , 就是进入历史时期以后 , 在文明民族之 中 , 这种习俗也顽强地残存 , 直到今天还有所见 。 中国古代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十分丰富 。 大体说来 ; 患刑就是一种特殊的文身 , 不过只施之于奴隶和罪犯而已 , 宋代不仅罪犯 ‘刺配 ‘ , 而且广泛用之军士身上 , 盛行析谓 “招刺 ” ; 约从唐氏开始 , ...
中国古代文身遗俗考_上_刘敦愿
民俗研究 1 9 8 5年第 1期 ( 总第五期 ) 中国古代文身遗俗考 (上) 刘 敦 愿 【提要】文身是一种起源很早的袋饰艺术 , 也是一种延续时间特别长久的原始习 俗 , 考古学和民族学都能提供大量为资料 , 就是进入历史时期以后 , 在文明民族之 中 , 这种习俗也顽强地残存 , 直到今天还有所见 。 中国古代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十分丰富 。 大体说来 ; 患刑就是一种特殊的文身 , 不过只施之于奴隶和罪犯而已 , 宋代不仅罪犯 ‘刺配 ‘ , 而且广泛用之军士身上 , 盛行析谓 “招刺 ” ; 约从唐氏开始 , 在下层社会中 ,文身艺术突然兴盛起来 , 从内容 到形式都非常复杂 , 五代两宋 , 余风不 减 ; 到了明代 , 因政府严今禁止 ; 才从此袁 歇 , 但在东南沿海 一带为 流业 、 渔业中仍育浅余 。 为什么会出 现 这 种 “遍祖 , 现 象 ;, 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文身是一种起源很古老的习俗 。 这种以人的肉沐作为装饰对象 , 直接在上面进行 、涂 绘 、 黯刺 、 篇割种种图案 , 是一种可能比编织和陶器还要古老的原始装饰艺术 , · 曾经世 界性地普遍存在过 , 而且残存的日创间特别长久 。 地理大发现时代以来 , 南北美洲 、 非洲 内陆 、 印变洋太平洋岛屿 , 都曾盛行这种习俗 ; 禽国西南地区也 曾有过 , 而海南岛黎族 同胞至今还保存着这种习俗 。 带 这种 “社会活化石” , 固然曾予人以深刻印象 , 就是在 文明民族中 , 很进步的社会里 , 这种文身习俗也常常是若亡若存 , 时隐时显 , 残存的时 间很长 , 甚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可以有所察觉 , 大家对此也并不陌生 。 在中国古 代, 由于人们的眼界狭窄 , _ 知识不足 , 最初把这种习俗只着作是在特定时 间里曾经流行于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种奇风异俗 , 主要是越族所有 , 后 ,来也流行 于 所 谓 “百曹” ( 越 ) 诸族之中 ; 人们也意识到这种习俗不会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 认为可能要 早到夏代 , 这 已是很大胆的揣测了 。 古代典籍之论文身习俗 , 往往从太伯奔吴的故事谈起 。 《 史记 · 吴太伯世家 》说太 伯 、 样推、 季历原是同胞兄弟 , 都是周太王古公宜父的儿子 : 季历贤 , 而有圣子昌 , 太王欲立季历 以及昌 , 于是太伯 、 仲雍二人乃奔荆蛮 , 文身断发 , 示不可用一 , 以避季历 。 季历果立 , 是为王季 , ‘ 而 昌为文王 。 太伯之奔荆 详刘咸 : 《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 》 , 《 民族学集刊 》 ( 1 9 3 6 认莽 士, 自吁句义 , 荆蜜义之 , 从而归之千余家, 立为吴太拍。 太伯卒 , 无子 , 弟仲雍立 , 是为昊仲雍 。 ( 此事在 《 周本纪 》 中也有简略记载 ) 此后十七传 , 到了春秋时期 , “寿梦立而吴始大 , 称王 。 ” 吴太伯的避位让贤 , 可能与商 代王位 “兄 终弟及” 幼子继承有关, 这事得到孔子的赞美 , . 所谓 “泰伯可谓 至德 一也 已知 三以天下让 , · 民无得而称焉于 助 c 《L论语_ · 泰了即》篇 ) 封司马迁写 《 史记 》 时 , 便把吴太伯列之于 《 世家 》 之首 , 大加彰 。 太伯 、 仲雍是否南奔 , 直到今天 中 国 历 史 、 考古学界 , 仍然存在着种种争议 。 ‘ 所谓 “荆蛮 ” , 含义也很模糊 , 可以解释作太 伯 、 仲雍途经荆蛮而后到达了吴地 , 也可以泛指长江 中 、 下游地区 , 后来昊 、 越两国故 地 也进入了楚国的版图 。 商周之际周族内部的王位继承同题 , 无沦是如后人所 美 化 那 样 , 吴太伯 “三 以天下让 ” , 还是一场权力争夺 , 失败者只好逃亡远方 ? 在这里都无关 紧要 , 主要是浅们因此而知道 , 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以及宁绍平原一带 , 当时的原始居 民仍然保存着文身的习俗 , 而在中原开化之区这种习俗早已消失了 。 春秋后期 , 吴越两国相继兴起 , 并曾盛极一时 , 生产水平和文化成就都很可观 , 估 计国都和重要城邑所在 , 宫室衣冠之盛大约不减中原 , 但在农村 、 渔村和边远的地区 , 以及臣服的部落中 , 文身习俗肯定还很流行 。 先秦诸子和史汉典籍对此都屡有记载 , 有 的故事还曾讽刺过不通时变的人 , 所谓 “鲁人资章甫以适诸越 , 越人断发文身 , 无所用 之 。 ” ( 《庄子 · 逍遥游 》 篇 ) 《战国策 · 赵策二 》 说 : 被发文身 , 错臂左任 , 阪越之民也; 黑齿雕题 , 鱼是冠林缝 , 大吴之国也 ; 礼服 不同 , 其便一也 。 这可能指今东南沿海一带居民的习俗 。 既越 、 闽越汉代有详细记载 , “大吴之国 ” 不知 所在 , 但 “眼冠林缝 ” 云云 , 题是额头 , “雕题” 就是默面 , “鱼是冠林缝” 大约指服装 用鱼皮和 草编 , 产大吴 ” 可能是 “泛昊” 的意思 。 这都说明 , 在古代人的心 目中 , 吴越 应是文身习 俗发源的地方 。 , 为什么会产生文身的习俗 , 文 身的作用又是什么 ? 据《 汉书 · 地理志 》的解释是 : 粤〔越 ) 地 , “其君禹后 , 帝少康之庶子 , 封于会稽 , 文身断发 , 以避饺龙之害。 ” 此 后人们看瓢文身习俗 , 大都遵循这种解释 。 例如《 三 国志 · 乌丸鲜卑东夷传 》记馁人习 俗说 : 卜 男子无大小皆葱面文身。 ⋯⋯夏后少康之子 , 封于会稽 , 断发文身以避蛟 _龙之害。 令赓人好沈没捕鱼蛤 , 文身亦 以厌大鱼水禽 , . 后稍以为饰 。 诸 国文身 各异 , 或左或右 , 或大或小 , 尊卑有差. 。 - 这种解释影响很广远 , 甚至到 了明代 , 在浙江一带的渔民和海员中还起作用 , 下面还要 谈到 。 r - .卜 文身习俗起源的古老 , 因考古发现而大大提前 , 可以远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 ;欧洲冰 河时期雕像中已见到文身的女像 , 而且这种习俗在欧洲长期延续, 金石并用时期的底黎 有关古代吴文化考古发现和历史问题争议 , 洋商志薛 《 苏南青铜器的出土与句 吴国的建立 》 ,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编 《人类学沦文选集 》 (中山大学出版汁 , 19 86 谊仁 一汀’ 、 「’ 产 仁找:李 波列文化中陶制文身女像还银多 见 _。 (、图一 , 2 ) 在中国, 山顶 洞人的遗骸上满布铁矿石粉 , 不 无可能是死者生前曾以红色绘身 的遗存 。 新右器时代陶器彩绘中 的默面图象 一也很明晰* ( 图二 , 1 一 2 ) 过去把文身的起源只敢 上推到夏代 , 一未免是过 于 保 ‘守 了 。 - 南方天气温润 , ·江河湖海地 区的居民 , 生活简单 , 并从事射 猎丝捞生活 歹 身体经常袒裸 , , 文 身习俗诚蜂容易引起人 们 的 注 意 , 实 际上 , 内陆的 、 ·比较高寒 她区的居民 , 同样也有文身的习 .俗 。 - 一 、 越人断发文身 , 考古发现可 能会逐渐提供证明资料 ‘ 一浙江湖 州球溪 出土一件战国早期的青铜 蟠移纹人形蹲 , 错末有二跪坐人 形 , 全身除面部双肘以下和剑’骨 附近部分空白之外, · 几乎满布纹 饰 , 如著紧身衣裤 , ( 图斗: _每) 钾是文身习俗笋表现十 “ 内陆 地 区出土的青铜艺术品中, 也发 现类似的例证 , 如 : 湖南宁乡出 土的两件商代晚期《虎春人卤》, 虎所抱人物 , 断发、 穿耳 、 全身 纹刺 ( 图二 , 3 ) 可能和图腾感 生故事有关 ; 帐 带 陕西 宝 鸡 出 ”仁代‘、一产甲了. 一曰刁·万 户卜妾寻7( · 价才门!阮少”口”卜们、、.。图 厂币冲、、 芬尸中/ 州叻材 职一几曰Ž 协 图象见 《 中国美术全集 · 图二 工艺美术编 · 青铜器下 》 ( 文物出版 社 , x9 8 6 ) 图 8 9 、 9 0 , 《图版说明 》 释作衣饰 。 说详拙作 《云梦泽与商周 之际的民族迁徙 》 , 《 江汉考古 》 1 98 5年第 2 期 。 那 主时周巾二斯军其 , 其上浮雕人物, 披发 , 袒裸 , 苦犊鼻裤 , 四肢黔刺带纹 , 两肩刘有尾 部相对 , 彼此返首相望的双鹿 , ( 图二 , 4 ) 可能是当时西北地区鹿族的文身形象 。 有 些艺术品从出土地点来看 , 甚至是高寒地 区 , 如苏联中亚阿尔泰地区古代部落茜长大墓 出王乾尸 , 也 曾发现 “身休上绘有纹饰 , 非常美丽 。 手 、 胸 、 背和脚上 , 都绘有真实的 和幻想的动物形象。 ” ‘ ( 图一 , 1 )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都说明古人的见解是错误的 , 因此 也必然影响到对于文身的 自的解释似是而非。 越人断发文身 , 与其说 “以避蛟龙之害” , 不如说是表示 自己是蛟 龙的子孙、 越族可能是崇拜龙蛇图腾的部落 , 文身纹样模仿龙蛇 , 正是祈求龙蛇认识 自 己的子孙 , 要求祖先给予保护 。 料 丰富的民族学资料 , 为全面地研究文身习俗提供了有利条件 。 文身的动机和表现形 式, 因时因地 , 因民族不同 , 情况相当复杂 , 大体说来 : 涂绘是临时性的 , 往往与某些 节庆有关 (如表示狂欢和哀悼 ) , 或是在部落战争中显示威武恫吓敌人 ; 至于以黔刺和 赘豁方法进行的文身则是永久性的 , 专用的纹样往往表示各自族属 、 婚姻等级 , 以及年 龄、 性另J等等 ; 这些方法会为文身者带来一定的痛苦 , 有时还须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 对 于青年人也是一种锻炼和考验 , 因而有时 一也作为入社式 (成丁礼 ) 的一项内容 。 由于文 身是具有多种社会功能的一种原始装饰艺术 , 因此 , 长期 以来便受到学者们的 普 遍 重 视 , 并以极大的兴趣 , 。 作过许多深刻的研究 。 十九 、 二十世纪之交 , 德国学者 E · 格罗 塞 , 在所奢《艺术的起镣》这一名著中 , 便为 《人体装饰 》 立有专章 , 提出许多精辟的 意见。「 他认为原始人或落后部落的装饰 , 无论怎样的诡异 , 令人感到骇怪不可理解 , 实 际上 , “我们对于原始装饰的研究愈深刻 , 我们就看到它和文明人的装饰的类似之处愈 多, 而我们终不能不承认送两者之间很少有什么基本的差异 。 ” ‘”学者们作过许多有趣 的对比 : 扮们诚然舍弃了鼻栓 、 拔牙之类的习俗 , 文明人的涂脂抹粉实际上是与原始人 涂身同一性质的举措, 举凡人体可以装饰的部位和附加的物件 , 野蛮人早已尝试过了 , 手镯 、 耳环 、 项练之类仍然沿用到了今天 。 彼此虽然有着粗犷和文稚 、 诡异和合理的差 别 , 然而古之与今 , 源之与流的继承关系和发展脉络 , 应该说是非常清楚的 。 文身艺术向题 , 在 中国古代 , 甚至到上个世纪都没有人专门研究过 , 只是到了近代 才从 民族学方面开始进行资料的调查 , 并开展 了研究工作 ;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 远 在 唐 代, 段成式在他所著的 夸 酋阳杂沮 》 一书中 , 却接触到了这个问题 。 这本书搜集了二 一}- 余条有关刺面文身的史料和他当时亲身见闻 , 辑为一章 , 以 《默 》命名 , 看来是随手抄 录而来 , 相当杂乱 , 卖际上编纂思想很有条理 : 他说 , “越人习水 , 必镂身 以避蛟龙之 患 , ” 这 自然是承袭旧说 ; 但他认为 “今南中绣面蚤老子 , 盖雕题之遗俗也 ” , 又 , 日南 苏联 C . H . 鲁金科 : 《论中国与阿尔泰部落的古代关系 》 , 《考古学报 》 19 5 7年第 明人罗曰翼《咸宾录 ”卷八 《黎人 》 : “男女生周岁即文其身 , 周身画成诸花及宝式 , 寻用细针挑刺出血 , 涂以青靛 , 候三四 日涤去 , 则花纹宛然 。 大家以此相尚 , 云不然则上 世祖宗不目为子孙也 。 ” 料辛 详蔡慕译本 (商务印书馆 , 1 9 8 7再版本 ) , 第五章 《人体装饰 》 , 页78 一79 . 裸人 “刺其胸前作花 , ” 并粉画两目 , 应是古代白民之后 , 都是以古史和民族学资料相 联系 , 古今互证 。 他认为三代以来的刑墨之事 , 匈奴法参见单于时必须琳面 , 都是古俗 的遗迹 。 带 六朝以来 , 贵族宫廷妇女的某些面妆方法 , 如 “面局” 、 “花子 ” 之类 , 级 然后 起 , 其起源可能带有偶然性 , 但也都属于面部的装饰 , 与涂画和黔刺性质相类 。 至 于所记店代市井和军士的文身故事 , 那就更委宛有致 , 妙趣横生的了 。 《酉阳杂、雄 》的 这一部分 , 篇幅很短 , 内容很杂 , 然而短 中见博 , 杂中见理。 说明作者眼界开阔 , 见解 也很卓越 , 尤其是竟把面庸 、 花子和雕题 、 绣面同科 , 与现代学者之论艺本起源的观点 竟然不谋而 合 , 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 文身默面的习俗 , 在中原地区消失得很早 , 但是 , 从唐代开始 , 又突然盛 行 了 起 来 , 五代和宋并且继续有所发展 , 为什么如此 , 原因也有待探 索。 明代由于政府的严令 禁止 , 这种风气刁 衰落下采 , 不过直到近代也还未完全绝迹 。 现在便以 《 酉阳杂坦 》 为 壑础 , 再作补充并略加排比和分析 , 以扩展我们的闻见 。 资料可以说是非凡的零散 , 然 血内容却极其丰富和珍贵 , 如果现在能尽可能地加以集中起来 , 一时虽 说难于全备 , 然 而有此作为基础 , 可能对于中国民俗学者 , 进一步贯穿古今, 溯源求本 , 明其流变, 有 文身艺本主要盛行史前时期和还保存着原胎公社生活方式的部落之中, 进入文明时 期 以后 , 部落氏族之类的血缘关系逐渐松弛以髯断绝 , 用文身的方法区分族类的不 同, 渐渐失去 它存在的意义 , 原米是生活简朴 , 人人平等的社会 , 随着生产、的急剧发展 , 物 质生 活的改善 , 出现了贫富贵贱的对立 , 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不同的阶级等级差别 , 可以用不 同的服装及有关的配备米作表示 , 原始的 、 局限于人类肉体本皋的文身是过于 简单了 , 势必要为更复杂的 、 高级的服饰 、 车马 、 仪仗所取代 , 而成为历史的.陈迹。 」 在中国古代 , 对于史 前时期曾址长期存在过的文身习俗 , 可能在记忆中还有印象, 表现在象形文 字中 , “文 ” 字画正面而立的人形而特大其胸部, 其 中往加 , 、 u 之类的 符号 , 应是象人文身之形 , 原指纹饰 、 秋采 , 后来才引申出更丰富的含义料 。 默刺的 办法也部分地使用于兵刑之事方面 , 即用之战俘 、 奴隶 、 罪犯方面。 最早谈诊这个问题 的是 《 书经 》 的 《 吕刑 》 篇 , 作者认为蛋尤造兵而苗民制刑 , “爱始淫为荆 、 月以、 标、 黔 ” 四刑 , 嫁就是刺面 , 所刺内容是特定的图采、 符号还是文 字, 其详不得而知了 。 这 实际上是原始社合末期 , 战争频繁起来 , 武器专门化了 , 从生产工具中分化了出来 , 统 治者为了镇压在被统治者 , 征服者为了镇压被征服者 , 因此制定了刑法 , 这是一种历史 的必然 , 归罪于蛋尤和苗民显然是不公正的 。 《年典 》提出了墨 、 剔 、 非叮, 宫 、 大 辟 “五刑 ” 之说 , 墨刑即黯刑 , 黔指刺纹 , 墨指刺后涂墨 , 使刺纹永不能消除 。 《 、周礼》 《秋官 · 司刑 》 说 “墨罪五百 ” , 郑玄注 : 墨 , 黝也。 先刻其面 , 以墨室之 。 荆· 截其鼻也 · 今东西夷或以墨、 鼻红为 俗 , 古刑人亡逃者之世类与 ? 来 如 《汉书 · 匈奴传 》 上记汉使王乌事 。 料 详拙作 : 《试论文与文字》 , 《巾国古代史论丛 》第二辑 , 1 9 8 2 郑玄是东汉时姆的人 , 一当时人们的地理观念更加开扩, 俗知识非常丰富 , 有关兄弟民族和近邻国家文身习 郑氏以当代的民族学资料和古代文献记载相联系 , 企图以前者来解释 后者 , 这是他的见解卓越的地方; 认为是 “古刑人亡逃者之世类 ” 但他不认识文身曾是普遍存在过的一利古老习俗 , 而 反映的 , 大约苗民仍在文身 , 他们的影响 , 两者 同样荒谬 6 , 一把这种习俗带到蛮荒之域去了。 这与 《 吕刑 》 作者所 文身和练邢所用方法相同 , 因而认为苗民制刑 , 中原熨到 黯邢起源很早 , 沿用的时间也相当人远 , 从三代以迄宋代都在使用 , 宋代尤其盛行 明代起才算废止了 。 三代比较渺茫 , 战国时的记载开始具体起来。 《史记 · 范难蔡泽列 传 》 : - 须贾 辞于范雕 , 范肚大供具 , ,尽请诸侯使 , 与坐堂上 , 食饮甚设 , 而坐须贾于 堂下 , 置董豆其前 , 令两黔徒夹而马食之 。 又 , 《 黔布列传 》说他原名英布 , 秦时 , “坐法黔 , ,’’ ⋯论输丽山 , ” 后来竟以此为 氏 了 。 这都是受黔刑的罪犯奴隶 。 《 汉书 · 刑法志 》载汉文帝十三年诏书说 : “今法令有 肉刑三 , 而奸不止 , ” 注引 “孟康日 . : 黔、 荆二 , 别左右趾合一 , 凡三也 。 ” 诏 书 又 说 : “夫刑至断支体 , 刻肌肤 , 终身不 J忿。 ” 这里把黯墨称之为 “刻” , 也就牵涉到 于 文身的万法问题 。 一 般临时性的徐绘就不用说了 , 永久性的文身 , 根据民族学资料 , 有 黯刺和臂害J两种 , 前者施之于浅色皮肤的民族 , 针刺纹样然后涂色 , 深入肌肤 , 明显可 观 ; 这种方法用之深色皮肤的民族便不相宜了 , 就须采用在皮肤上割出纹样的方法 , 待 伤痕愈合之后 , 衬托出时红的颜色 , 也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 不言而喻 , 使甩这种方法 , 文身者自然要忍受巨大的痛若 , 甚至长时期的痛苦。 中国古代似乎两种都用 。 汉文帝诏 书称之为 “刻肌肤夯 , ‘郑注《 周礼 》也说 吮刻其面 , 以墨窒之” , 大约是用的携割的 方法多 北方草原诸族哀悼亲人 、 尊长、 领袖的死亡 , 留下疤痕 , 以尔永志不忘 。 不过从后世的例子来看 , 往往傍面流血 以表悲痛 , 可能因此 黔刑用针刺是主要的 、 经常的 , 大 约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而且效果显著 , 杏则后世那些 自愿的文身者 , 就不会那么ha 跃从事 了 。 这 事下面还要反复谈到 , 这里就不再重复。 魏晋南书勒的情况 , 据 《酉阳杂姐 》 ( 以下简称 《杂姐 》 ) 说 : ‘ 一晋令 : 奴始亡 , ‘一加铜青若墨 , 黯两眼 ; 后再亡, 黔两颊上 ; 三 亡 , 横憋 目下 。 皆长一寸五分。 所黔不知是符号还是文字 , 总之是越反抗 , 惩罚也就越加重了 。 “梁朝杂律 , 凡囚未断, 先刻面作劫字。 ” ( 《杂姐 》 ) 《隋书 · 刑法志 》 也说 : 劫身皆斩厂妻子补兵 , 遇赦降死者 , 黑誊面作劫字 , 凳钳 , 补治锁士终身。 这当 是 继 承 南北 朝 的惯例。 暑曹为 黑 色 , “骼面 ” 就是黔面 , 这应是黔面刺字最早最明确的记载 了。 黔刺和篇割 , 无论使用那种万法 , 都会给人带来轻重不等的痛苦。 原始一的文身 , 是 自 觉 自愿地忍受痛苦 , 借此表示他佰的审美观念和坚忍勇敢的美德 , 而奴隶和罪犯则是被 迫的 “文身 ” , 这种文身不仅带来了痛苦 , 也带来了种种屈辱 , 身体和精神双重的痛苦。 历史时期的瓢刑和文身 , 还有一个重人的特点 , 那就是有了文字 , 文字的运用也进入了 这个领域 , 那就不仅罪犯继续刺字 , ‘睛况千变万化 , 非常的复杂了 。 (待续 ) 吕0
/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文身遗俗考_上_刘敦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