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2018-01-07 50页 doc 132KB 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6065

暂无简介

举报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一、选择志愿的原则 高考成绩达到或超过录取分数线后,能否被高等学校录取,能否考上满意的大学和专业,考生填报的志愿起决定作用,因此,每个考生都必须十分重视填报志愿。填报志愿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影响志愿的变数很多,确定具体的志愿学校和志愿专业及他们的顺序确实是件十分复杂的事情,但是,填报志愿也“有章可循”。 (一)量身打造是前提 目前高等学校招生录取主要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在考分入围的情况下才依照专业志愿情况安排专业。 因此考生实事评估自己的实力与特点,摆好自己的位置,是填报志愿的...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一、选择志愿的原则 高考成绩达到或超过录取分数线后,能否被高等学校录取,能否考上满意的大学和专业,考生填报的志愿起决定作用,因此,每个考生都必须十分重视填报志愿。填报志愿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影响志愿的变数很多,确定具体的志愿学校和志愿专业及他们的顺序确实是件十分复杂的事情,但是,填报志愿也“有章可循”。 (一)量身打造是前提 目前高等学校招生录取主要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在考分入围的情况下才依照专业志愿情况安排专业。 因此考生实事评估自己的实力与特点,摆好自己的位置,是填报志愿的依据。如果说自己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在学校乃至省市都处于前列,高考成绩在省内能达上等,那么填志愿时所有学校和专业都在其挑选之列。如果某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尚可,平常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平,高考成绩虽能达到普通本科分数线,但到不了重点线以上,那么适合该考生的学校志愿是普通本科院校,重点学校不适合该考生,可免予考虑。又如某考生平时学习成绩平平,估计高考成绩顶多在本科线附近,那么他选择志愿的学校便大受限制,重点名牌大学固然不适合他,省级重点院校也不适合他,志愿填好了可以上普通的本科院校,普通的专业。所以量身很重要,填报志愿时的量身需要考虑若干要素,首先是待选择院校的投档线水平,估计自己条件够得上的学校才予以列选。这就应该考虑到以下一些因素: 1.掌握该地当年的招生院校、专业、人数,弄清哪些属统招院校或专业,哪些属定向招生,哪些属委托代培等。 1 2.近年来该院校招生录取的最低控制分数线以及近年来该院校在本省市录取新生的第一志愿报考 人数、实际录取数、录取分数线等数据。不仅要从横向看近几年的专业设置,招生政策和招生人数上的变化,还要从纵向去了解所处的相对位置,因为即使同一学校同一专业,不同年的录取分数线也不相同,要仔细分析。 3.根据考生本人学习成绩和统考发挥情况,推断自己在本校、县、省考生中的位置。恰如其分地确定自己的相对位置,在实力具备的基础上考虑志趣。 4.了解《体检标准》,以及考生身体状况有无限报的专业。了解哪些院校在政审方面对考生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有些特殊的限制性条件。 在此基础上,各考生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专业方向及毕业生去向。如专业方向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特长,符 1. 合自己的优势相关科目,毕业后就业前景如何等等,将专业、将来的工作、志趣理想与实力联系在一起。 2.院校的名望和办学条件,毕业后考研条件,以及所在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饮食习惯、生活条件及交通情况。 3.院校的助学条件,包括收费标准,奖、贷学金发放办法,勤工助学措施,以及学生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等。 以上各因素都是每位考生选择志愿的重要依据,考生在填报志愿前,一定要认清形势,找准位置,确定目标,实事求是。 (二)符合个人志向和兴趣 志向和兴趣隐藏着学习的动力,符合自己的事,做起来便有兴趣,即使有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有毅力、有持久的动力去做好。但考生一定要明白自己的志向在哪里,从大的方面讲是志在理工、文史还是艺术,小一些说对政法、医药、经济或工程等哪一类更感兴趣?是毕业后立即投身于某一类职业还是打好基础后继续深造?志向和兴趣越具体,志愿的目标指向也越明确。 从以往的情形看,有一小部分考生只埋头复习备考,对填报志愿的事情很少考虑,甚至把填报志愿的事情完全推给家长或学校,而有些家长也乐此不疲,而且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家长说了算,结果是有些考生虽考上大学,但对所学专业一点也不感兴趣,由厌学而弃学,造成了不良后果。所以无论自己考虑志愿或家长参谋都要顾及考生的志向和兴趣所在。 (三)把准第一志愿 1.由于绝大多数院校的生源从第一志愿考生中即可录满,特别是名牌院校,热门院校、热门专业一般不招第二志愿考生,因此考生要慎重填报各录取批的第一志愿,如果填报不好,可能这一批志愿都要落空,所以切记,第一志愿是靶心,选错目标,就不可能中的。 2.大量事实证明,各个院校及各个大学的每个系,都愿意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这是可以理解的。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你第一志愿就报了我的院校(或系科),说明你信任我这所院校,热 爱这个专业,我当然欢迎这样的考生。 同时,这样的考生到校后不闹专业情绪,安心学习;这样的考生相关科目好的比例高,成才可能性大。从录取体制上看,随着高校录取体制改革,扩大了学校录取新生的权利,使第一志愿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了。特别实行网上录取后,第一批录取院校在第一批院校的控制分数以上,调阅考生档案及考生录取与否均由学校决定,遗留问题由学校处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办实行必要的监督。 2 第二批录取院校,除少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外,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根据志愿,按比例投档”的录取方法,即根据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按学校招生人数的120%提供档案,由学校按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第三批录取的院校,有的地区实行“根据志愿,按比例投档”的方法,有的采取“分段录取”的方法,即在达到最低分数线的考生中,从高分到低分分段,参考考生所报志愿顺序,学校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三批录取院校,不同的录取方法,决定了第一志愿不同的重要程度,其中第一批录取院校的第一志愿最为重要,因为调多少份档案、录取与否,由学校决定,由学校说了算。总之,无论哪批录取院校,选好第一志愿都至关重要。 3.填报各批第一志愿时,(1)依据基本类别,范围 内要“稳”,范围外要 ”。就是说,如果估计自己最大可能在第二批院校录取,那最好在第二批院“冷 校内选招生数多的,估计自己的考分高出其近几年录取平均分数的院校为第一志愿。如果估计的考分在其平均分附近,被该院校(或该批院校)录取的可能性不大,那就应该在该校中选其“冷”的专业,或者在该批院校中选冷的院校,(2)选报第一志愿时,不要过高、过专、过热、过偏,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着眼录取。 (四)第二志愿要稳妥 名校或重点院校第一志愿录取率很高,但并不是所有本科院校都拒绝录取第二志愿的考生,而且不少重点高校都预留出一定比例招收高分二志愿考生,事实上每年二志愿录取率都达到20%左右。因此认真对待第二志愿是明智的,往往第二志愿能决定一个考生的命运,使他起“死”回“生”。选填第二志愿要遵循以下原则: 1.要与第一志愿有梯度; 2.要填报有招收第二志愿考生历史的院校; 3.最好填报本省的高校或分数级差小的高校; 4.专业应选择服从调剂。 在以上原则基础上,也要注意一些技巧。 对于那些分数高又无十足把握上第一志愿,但又不愿上二、三流一本学校的考生,第二志愿可以考虑填报一些特意为高分第二志愿的考生留出名额的重点院校甚至名牌高校。其实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对第二志愿高分的考生产生兴趣,像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近年来他们在对待“高分二志愿”问题上都表现出积极态度。而且教育主管部门早有说法:不得拒录高分二志愿考生,教育部也从机制上对此加以保证。对于分数达到一本的考生,在选填第二志愿时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一本第一志愿“赌”一所较好的重点高校,但不把希望全部寄托于它,第二志愿填一所本省较为一般的重点高校,确保能上重点;第二种就是一本志愿全“赌”好的重点高校,但做好“输光”的心理准备,关键的二本第一志愿填一所较好的普通高校,像北方工大等。 第一种选择适合看中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之分的考生,第二种选择适合看中学校真正实力的考生。每个考生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去选择。 对分数在一本和二本之间的考生,基本不用过多考虑一本的志愿,关键是填好二本志愿,那些高考发挥得不太理想,但有非常强的考研愿望的考生,可考虑北京一些相对一般的普通高校。 3 不管怎么说,第二志愿的录取率远低于第一志愿的录取率,第三志愿的录取率更小得多,因此,不如采取“冲第一,保第二”的方式,把第二志愿作为保底专业对待更稳妥。 (五)梯度要合理 同一批院校中,各院校的名气、实力不同,教学设备、条件不同、师资力量强弱不同,招生专业有“冷”有“热”,学校所处地理位置不同等,使得同一批院校录取分数有高有低,自然形成了分数高低的梯度,决定了各类院校的顺序与位置。如果志愿梯度不合理,如果第一志愿落选,要不后续志愿失效,要不就志愿“狂跌”。 既然填报第一志愿十分关键,那么考生是否可以放弃第二、第三志愿了呢?回答是否定的。 有一个理科考生的考分是565分,重点院校志愿顺序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因为当年北京大学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为570分,这位考生565分显然不够北大的实际录取线,所填的第二个志愿和三个平行志愿的参考志愿,均因第一志愿报这四所院校的人数已够计划招生数,他也就失去了被这四所院校录取的机会。因此,第二、第三志愿不能随意填写,更不能放弃。无论第一志愿录取的比例有多高,但毕竟未达到100%,有些重点高校预留一定名额招第二志愿考生,也有些学校设定级差招第二志愿考生,因此,总有一部分考生是由第二志愿和第三志愿录取的。只要有一丝希望,考生就应牢牢抓住。2001年起,部分高校试行自主录取,如江苏的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诺,有条件的录取第二志愿考生。更何况在每年的录取中存在这种情况:并不是所有高校的第一志愿档案都绰绰有余,有的高校如农业、林业、矿业、石油等院校以及某些外省(自治区、直辖市)院校,尤其是边远地区的高校,往往由于考生对其缺乏认识和了解,报考第一志愿的考生可能不多,相应地第二志愿、第三志愿就会起作用。还有另外一种情形:报考第一志愿的考生数量较志愿学校录取计划数量多,但上线者并不多,这时录取学校就得考虑第二志愿、第三志愿了。如果考生上了线,很可能被志愿学校录取,虽然考生填报的是第二、第三志愿。教育部有规定,相邻志愿的分数级差不宜过大,最多不能超过20分。也就是说,当第二志愿考生总分高出第一志愿考生20分时,若其他条件符合录取标准,就要录取第二志愿考生。据此各省在录取程序上作了相应的安排,对第一 志愿未能录取的考生及时按第二志愿参考志愿顺序向有关的高等院校投放。可见,第二志愿是“补救”志愿,当然,第二志愿具体能起多大作用,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第一志愿、第二志愿所报学校,其第一志愿考生档案在多大程度上接近或超过录取数量;二是考生自己第一志愿、第二志愿与第三志愿是否存在从高到低的梯度或梯度是否合理。所谓梯度就是三个志愿院校的录取最低分要从高到低拉开档次,形成梯度的目的是增加录取机会。假如第一志愿录不了,有可能第二志愿接住;假如第二志愿录不了,还有第三志愿接住。这样就可能有三次录取机会。一般说,梯度越大录取的可能越大,但梯度太大容易使志愿报得太低,故必须保持合适的梯度。 既然允许报三个志愿,那么三个志愿就各有各的用途。在第一、二志愿都没有录取的情况下,第三志愿有时也能发挥一定作用。第三志愿是最后一个志愿,假如这个志愿录取不了,则会落到下一批录取院校,这样就整个地降低了一个录取档次,甚至落榜。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三志愿是保底志愿。但是,从以往经验 4 或实际结果来看,最后一个志愿保底远不如第二志愿保险,因为最后一个志愿被录取的几率微乎其微,不如“冲第一、保第二”。 有人说:“不报白不报”,这种说法存在一定道理,录取新生工作大体分三批进行,第一批录取院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含经国家批准的部分非重点本科院校)。第二批录取为本科一般院校(不含本科院校里的专科)。第三批为专科院校(含本科院校的专科)。每个考生在每批录取院校栏可按顺序填写两个志愿学校,再填二至三个平行的参考志愿。每个院校可填两个专业,每一批录取工作结束后,所有未被录取的考生档案全部退回招生办公室,重新整理,从高分到低分排队,参加下一批录取。这就是说,报了第一批录取院校的志愿,虽未被录取,不会影响到第二批院校录取;同样,也不会影响到第三批院校录取。因此,人们 不报白不报”有一定道理。 常说的“ 综上所述,所谓“梯度”要合理就是指在报同一批院校的志愿时,必须选择第一、二、三志愿院校之间的录取分数有足够的差距,以确保前面志愿落空时,后续志愿能发挥作用。为做到有适当的梯度,有几点需要考虑: 1.尽量了解以往该批院校在本省市的录取情况和院校、专业之间形成的自然梯度。 2.同一院校的不同专业之间也要按“冷”、“热”拉开档次。3.名牌大学和生源充足、热门院校不能填作第二志愿。4.如果认为自己考得不理想,不好拉开档次,可以平行填报,但一要选“冷”的,二是避开填报地域相近,声誉相当的院校,才不至于前面志愿落空后,连拾遗补缺的机会都没有。 (六)慎填“服从分配” 在考生志愿信息卡上,每一批次的志愿栏后面都有“服从”栏。设置该栏,是为了增加部分考生被录取的机会。考生当然都希望按志愿录取,但是由于受信息材料,预测、决策方法等因素限制,有的考生会把志愿报得较高,有的考生则处理不好三个志愿之间的“梯度”关系,以致第一和两个并列二志愿相继落空。“服从”栏则有利防止不应出现的落选问题。因此,在填报志愿时,“服从”二字绝对不可忽视,特别是对竞争能力较差的考生,更是如此,“服从”二字,有时比第二、第三志愿录取几率还高。 “服从”栏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学校服从”:当所填的各个志愿学校都未录取你时,是否同意调配到其他院校;二是“专业服从”:当你的档案被某所大学调入后,所填的各个专业均未录取时,你是否同意调配到其他系科学习。考生如果确认“服从分配”,则一方面给自己增加了被录取的机会,另一方面接受了必须按调配入学的义务,极可能调剂录取的学校或专业与报考初衷相差甚远,要有心理准备。填了服从就会按服从在缺额的招生计划中优先调配比较好的学校或专业。服从调配者一旦被录取,就必须到录取你的院校就读,否则,会影响国家招生计划的完成。因此,对于这一栏目,考生既要充分重视,又要慎重填涂,表态具体明确。 “服从”栏填写应注意三点: 1.填写“是否服从”栏时不可含糊不清,要明确表态,也不可空着不填,凡“空白”将按不服从分配对待。 2.填写要具体,写明服从哪些学校,哪些专业,可以按自己意愿多写几个具体专业。这样填,有关专业的招生人员容易下决心。 3.有范围的表态,可填服从除哪类院校或除哪些专业之外的任何专业。 5 我们注意到,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近几年,在填报志愿中,越来越多的考生“不服从”调剂,致使招办无能为力,他们也因此不得不落榜。与此同时,为给考生有更多的选择,有些省市取消“服从”志愿,改为增加志愿个数。 二、全面衡量自己实力 (一)竞争实力有几分 虽然高校招生录取率逐年增加,但总体上升学竞争仍然十分激烈。录取中,学习成绩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一般分为三个层次:重点大学、一般大学和专科学校。一般情况下,这三个层次的院校在高考时分为三批录取,并且有三个层次的调档分数线。由于多种原因,每个考区内不同的招生院校和专业,又形成了“冷”与“热”的区别。在熟悉了这些情况之后,要根据自己的成绩,看看 能填哪一类的院校和专业。 既要看总成绩,又要看相关科目的成绩。各院校在确定了调档比例之后,首先是以总分来调阅档案的。调档分数线不是在进到录取地点之前所能够确定的,它要根据报考人数及考生成绩等,在录取现场来确定。不同年份的高考试题难易程度不同,报考人数不同,因此各年份的调档分数线也不尽相同,各个学校情况不同,调档分数线也不同。每个考生首先要预测自己能进入哪一类院校的调档线,再来确定自己的志愿。各校在录取时,除看德智体诸方面条件外,还要看相关科目的成绩。如清华大学看重的相关科目为数学、物理和外语,因为它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尽管总分达到了调档分数线,但如果这三门课程的基础不好,就会对未来的学习有较大的影响。所以,进入调档线的考生,相关科目成绩不佳,也可能被淘汰。反之,在进入了学校的调档线后,相关科目突出,尽管总分比别人低一些,被录取的可能性也很大。 1.估分衡量 考生在参加完高考后,对自己的考试情况应有所了解。如果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一下自己的分数,则更有助于选报志愿(考后选报志愿者),估分是较为有效的实力估量方法。 如何估算分较为准确?一般认为:首先,拿到答案后先回忆一下自己的答卷充分调动记忆,尽量避免产生误差。同时,对不同科目,采用不同方法估分。如数、理、化3门课选择题较易估分,先估出来。语文、政治、历史的观点题较难估分,不但要考虑观点,也要考虑卷面。物理题答题的步骤、程序比答案更重要。化学细心回忆答案,最好尊重第一印象。作文分数可上下浮动5分,历史估分容易偏高,要慎重。政治主观题估分时要围绕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所做答案原理与材料分析估分不能过高,估分时重点注意关键部分。在自我估分基础上,还要估算在考生群体中的位置,力求接近准确。 2.按平常学习成绩推测 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情况从平常的考试成绩(不是一两次考试成绩)作出大体的估量。一般说来,基础扎实、学习用功的学生,他的考试成绩总是处于领先地位;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没有特别的心得,考试成绩可能时好时差,处于中游状态且不稳定,一般来说,在高考中超水平发挥的可能性不大。根据高中三年的学习情况特别是高三总复习时一模、二模的成绩大体可以给自己的成绩档次一个定位。特别是有些省、市统一进行模拟考试后有个排列、对比如北京市各区每次模拟考试后都按本区考生的模拟考试成绩进行排名,考生从而知道自己在本区中的位置,再根据本区教育质量在全市的排行情况便能推测出自己处在全省中什么水平,进而得出本人高考的竞争实力。根据平常考试成绩来推断自己在高 6 考中的竞争实力时,不能只看到自己的成绩处于本校什么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自己学校在全省中处于什么水平。比如说自己的学校是省重点,教学质量和高考升学率历来处于省内前列的话,那么该校位于前列的学生在全省也处于前列;教学质量处于全省中等水平学校的优等生通常在全省会处于中上水平。由于高校招生录取以省为单位划线,学生需要知道的是自己在全省的排位,那才能代表自己的竞争实力。 (二)越过哪条录取分数线 对于未来的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中,如果发挥正常自己能得多少分,那是很难估计的,因为变数太多。但如同求解函数的值域一样,推测自己能落入3条分数线的哪一个区域则是可能的。我们知道,各省的分数线每年都不一样,它既受当年招生计划数与报考人数的制约,也受当年试题难度及全省考生考分情况的影响。一般来说,中学毕业生人数没有太大变化,而高等学校又扩招的话, 高考试题多数考生都感觉偏难,本省升学率就会增加,各批分数线就相对下移; 总体得分减少时,分数线也会下移。要估计自己能进入哪一类分数线区只能迂回入手。 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首先查阅本校3年来高考被录取的情况:总升学率是多少,考入重点大学的是多少;考上普通本科院校的是多少,考上大专或高职的又是多少?第二步是与自己成绩水平的往届生都考上了哪批次大学,从而初步判定自己大约能进入哪一个区域。第三步是加以修正,主要考虑几个因素:一是报考人数大体不变,招生人数有较大增加时,自己 的级别可能上浮;本校应届生学习水平优于往届,影响也是正面的,竞争力也提高;除此而外,找的对比对象如果填报志愿不当,可能影响其录取批次时,对比时应作些修改。应该说经过一番对比之后,大体可以判断出自己的竞争实力。比如自己在高中几年的学习成绩总是处于全校的前10名,而本校近3年平均每年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有20名,最少的一年也有15名。那么,可以判断,如无特别意外,自己有考上重点大学的实力。 (三)省内考生中的排队区位 有一种粗略推测法可估计出自己在省内考生中的排队区位,大体可知能录取到哪一类高校。这种方法是按全省中学高、中、低分类,考生在本校的成绩按前、中、后排位,可以组成9种组合:画成“九宫图”。 学校分类 高 中 低 学生排位 1 2 前 1 2 3 1 2 5 中 2 3 6 4 后 6 6 5 录取机会九宫图 图中“前”行与“高”列相交于“1”,表明省、市重点中学(或按分类属“高”的中学)中成绩排“前”的考生,在高考中全省的排序为1,基本上能考上重点高校自己满意的专业。而“中”类学校排位靠前的考生,在全省的地位属中偏高(简称中高),与“高”学校中成绩中等的位置差不多,图中“2”栏考 7 取本科院校应没有什么问题,但不一定能考取重点高校(除非不挑专业)。“3”栏为“中”类学校中等生,可保本科院校,但对专业不要大挑剔。“3”栏考生若志愿设计不合理的话,就会“掉入”专科学校行列。“4”栏考生录取机会有50%左右希望。“5”的希望不大,处于“6”的位置,升学基本无望,只能当分母。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解读只是指一般情况,不能绝对化。由于高校招生录取以高考成绩为主要依据,而高考中能否正常发挥对成绩影响很大,若超水平发挥的话,原来排位居中的可能就跃入到本校的前列,可能由原来的“3”跃入“2”,或由“2”跃入“1”。反过来,考试发挥失常,其录取机会也就降1个序列,“1”转为“2”或“2”转为“3”„„ (四)身体状况 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管理工作的通 此外,还规定了知》中,规定了12种疾病或生理缺陷者不能报考普通高等学校;对某些疾病或生理缺陷者限报的专业,每个考生应该严肃认真的参加体格检查,根据体检结果,对照体检标准,看自己能报什么专业,不能报什么专业。每年都有少量学生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未被录取,或被分配到非本人志愿的专业。综上所述,考生的身体状况对于报考学校专业的选择起到直接作用。考生应充分重视这一点。 有些专业如化学、化工、光谱物理等,对于人的颜色辨别能力要求很高,如果考生存在色盲或色弱的先天疾病,则不能报考此类专业,具体情况请参考本书的考生体检部分。同样,某些专业,如采矿、勘探等,需要考生身体状况优秀,而且只招男性,女性学生由于生理因素,不能报考此类专业。同样,某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只招收女性,因此,考生要考虑到个人的身体状况能否满足该专业的要求。另外,学校的位置、饮食习惯,以及气候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造成南北、东西差异较大,因而,考生在选报志愿时,也要兼顾到这一因素。例如我国南方的学生到东北去学习,可能就忍受不了北方的寒冷,北方的学生也有可能适应不了南方的饮食等习惯。虽然这些因素都常被称为次要因素,但作为选报志愿的考生来说,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还有一点,对于专业的选择,女生比较适合的专业有:法律、政治类、外语、中文、会计、管理和经济类、师范类,这些专业可充分发挥女生的记忆力强,语言天赋高,亲和力、沟通能力强和有耐心、细致敏锐的相对优势。 (五)能力 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等,它是人们从事一切需要一定智力水平活动的必要条件。特殊能力是在特殊活动中发生作用的能力,如绘画、作曲等。一般来说,文史类院校要求考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理工农医类要求考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都要求具有一定写作能力和阅读欣赏能力。 (六)兴趣特长与职业取向 兴趣与特长是人的两个方面,一般被认为是预见事业是否成功的两个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感兴趣的东西未必适合他去从事,只有对适合自己做的事情有兴趣的人,才能胜任他所从事的学习和工作。 特长又称为“性向特长”,是指完成某一特定的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潜在能力。在与自己性向特长相吻合的事业或专业领域内,往往可以比较快地获得成 功。选择了符合自己兴趣特长的专业,兴趣会成为他执着努力的强有力的动力, 8 无疑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好的成绩。 (七)自我认知测试 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喜欢或适合从事的职业各不相同,在高考选择专业时也同样如此,所以,我们需要理性地进行选择,了解自我,了解外界,也就是,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报考适合自己的专业。 从了解自我的角度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需要考虑自身哪些方面的因素呢?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具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种工作有兴趣, 90%,并且能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知疲惫。相反,他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 如果他对某种工作没有兴趣,则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还容易精疲力竭。而具体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对于自己兴趣的考查,主要看当前潜在的职业兴趣和对各门学科的学科兴趣。 其次,要认识自己的性格,澄清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性格对专业选择的影响,相对来说不起主要作用,但是,在选择专业之前对自己的性格有所了解,对今后选择和专业有关的职业是很有必要的。很多职业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例如有的经常变化、要求创新(如记者、演员、作家),有的严谨、稳定、反复重复(如会计、编辑、化验);有的要求独立(如医生、教师、外交家、管理人员)等等,考生和家长在报考志愿时一定要考虑这些因素。 职业价值观在选择专业时是个较为复杂的因素,它既受社会文化环境、性别和年龄等方面的影响,又受个人的个性、兴趣等内在的影响。一般说来,职业价值观与理想基本是一致的,但无论是以什么专业作为理想专业的人,职业价值体系中均应以充分体现自己的兴趣,发挥个人能力及个性为第一位,然后,再考虑一些外在因素,如这个专业将来对应职业的工资、社会地位、稳定性等。在进行专业选择时,考生家庭中的成员最好就这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澄清个人和家庭的核心职业价值观是什么,再作出专业和将来的职业选择。还有一点就是能力的问题,很多考生很关心自己的能力水平能否达到专业学习的要求。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了解能力。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等,它是人们从事一切需要一定智力水平活动的必要条件。特殊能力是在特殊活动中发生作用的能力,如绘画、作曲等。可见,个人能力与专业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具体在选择专业填报志愿时,考生需要知道的是,有些专业是需要考生具备一些特殊能力才能报考和学习的,如美术、音乐、表演等。但是就其他大部分专业来说,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不超出一般范围的。另外,在学生所处年龄这个阶段,可以说,他们能力发展的空间是相当大的,尤其进入大学阶段后,随着眼界的扩大,知识的扩展、锻炼能力机会的增加,他们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所以,在专业选择时,虽然能力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但是不宜作为一个绝对化的考虑因素。 (八)家庭经济条件 家庭经济状况不一样,在志愿卡上对大学的选择应有所区别。小康以上家庭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相对比较宽松,只要你能力所及,尽可挑选自己喜爱的学校和专业。如果你的成绩较好,实力介于“一般”和“重点”之间,你可以选择收费较高的重点大学一般专业,也可选择收费较高的一般大学热门专业,将经济 9 实力与学习实力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优势;成绩一般,可向下类推;若你实力超群,出类拔萃,则应多考虑名牌、一流学府中收费较高的热门专业。若你有特殊的志向、选择,也可报考其他专业。总的说来,家境好的同学在志愿选择上顾虑相对少些。 家庭经济水平在小康以下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则需多方面考虑,三思而后行。虽然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都有助学、贷款,但这里还是首先建议你关照军校、师范院校、综合大学里的师范专业,以及其他收费不高的农林、采矿、石油等专业。其次,你在选择学校时,要询问一下当地物价有多高,同时要计算一下来回往返的车费、船费,若是女生,还要考虑沿途的安全因素。第三,你的爱好志向不在教育、采矿等行业,而在其他收费较高的大学、专业,怎么办?这时你需要了解该校奖学金和贷学金发放的情况,你可通过老师了解,或通过熟人、朋友了解。按照这几点去做,你考上大学后会给家里减轻不少负担,能够保证你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地念完大学。 (九)政治思想品质 考生在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表现,也是高校考查的重要内容 三、需要掌握的资讯 想要志愿填报得科学、合理,就必须知己知彼。知己,指自己有多强的竞争力,自己的志向、兴趣和目标;知彼,就是要了解掌握必要的高考资讯。 (一)政策规定 国家发布的有关招生、考试、录取等政策规定是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依据,是省级招办、高校招生工作的规范准则。 所有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对此应有足够的了解,特别要关注当年招生政策有何新的变化。 各省招生办每年都要根据教育部关于招生工作的规定精神,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实施办法。省级招办文件中包括当年到本省招生的普通高校分专业招生计划,各普通高校的招生章程,报名、体检的时间和办法,填报志愿的时间和手续,以及在本省招生的普通高校的批次划分等等内容。这些内容对考生填报志愿十分关键,必须十分了解,并在填报志愿时不能有违这些规定,否则有可能前功尽弃。 同样各高等学校的招生章程也是十分重要的文件,其中的录取规则可能列有十分关键的条款,如该校招不招非第一志愿的考生,招第二志愿考生的条件是什么,分数级差是多少,对投档进来的考生怎样安排专业,专业级差分是多少?有无男女生比例限制和单科考试成绩要求,以及专业对身体健康的要求等等,这些具体的规定是该校招生的依据,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务必要认真考虑的。其中许多限制条件有如战地的雷区,硬要违规触犯,只能是考生自己吃亏,没有商量的余地。据我们的了解,许多考生对阅读高校的招生章程并不认真仔细,该注意的未引起足够重视,造成填了无效志愿,甚至有的虽被录取,但在入学报到后,复查中被退回原地。这里有一个典型的实例: 江苏一理科女考生,2003年高考成绩为530分。本科第一批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四川某大学,专业志愿的第一志愿是法医学,第二志愿为法学,不服从调剂;第二志愿填报南京大学。其他志愿本例不涉及。从略。 江苏2003年理科的本科一批控制线为501分,四川某大学在江苏的调档线(不分文理)为503分,该考生的考分高出调档线27分,所以其档案顺利地投到了四川某大学。从考生所报学校的专业志愿来看,第一志愿法医学专业在江苏 10 录取的最低分数为529分。该考生的分数已经高出了最低录取分数线,按理说该考生应该被法医学专业录取,然而为什么被退档呢?原因是考生所报大学对报考法医学考生的身高有特殊要求,该校2003年的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和办法就规定了:该校法医学专业要求男生不低于1.70米,女生不低于1.60米。由于该考生是女性考生且身高没有达到1.60米的要求,所以该考生无法被法医学专业录取。第一志愿未被录取,第二志愿法学专业最后的实际录取分为550分,但考生的成绩又没有达到该专 业的分数线且不服从专业调剂,所以该考生的档案最后被退回。最后该考生的档案落到了本科二批。 (二)本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形势 1.填报志愿前,要详细了解近3年各类高等学校在本省的招生总人数,特别要清楚自己所要报考的科类中本科、专科的招生人数,文史类、理工类、中本科、专科各批次分别招多少人,往年各批次高校本科、专科录取率。近3年本省高考 总升学率,文史、理工类的升学率; 2.今年的录取率是多少; 3.近3年高等学校在本省的一志愿录取率是多少,哪些学校录取了二志愿考生,录取的是什么专业,多少人? 4.应届考生有多少,往届考生有多少,往届生中高分复读的有多少? 5.近3年考生中,各分数段的考生是多少? (三)拟选高校的录取分及录取规则 1.自己拟报高校近3年在本省的招生专业及各专业的招生人数,分专业的录取分是多少?一志愿录取或是否超计划录取。每年招生计划完成情况; 2.拟报高校的录取章程,特别是录取规则中的特殊规定。 (四)本人就读中学近3年各批次高校录取率,文史、理工各批次高校的录取率。 (五)招生院校概况,特别是重点了解拟报院校情况 1.办学条件和办学实力,包括院系设置、教授人数、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专业、博士点、硕士点,在同类院校中的综合实力排名等; 2.学校主管部门,近3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毕业生主要流向; 3.学费水平和生活标准; 4.奖学金设置及奖励人数、助学措施。 (六)拟报专业的基本知识 1.专业的培养目标; 2.主要课程; 3.近几年的就业状况及几年后的就业前景;4.相近专业。 四、选择志愿的程序 (一)志愿填报思路 根据历年来的招生实际,选择志愿的思想有以下几种:1.升学优先。以保证被录取为第一目标,其他因素放在其次。高考成绩不大理想又希望尽快升学的考生,可采用这样的思路。 2.就业优先。把将来毕业后求职是否方便放在第一位,其他因素作次要考虑。如果考生很有把握上线录取,可考虑采用此类对策。 3.性向优先。以满足考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作为主导目标,对这次能否被录取,将来能否顺利就业不作过多要求。具有突出发展潜力、家庭条件较好的考生,可按这种思路进行抉择。 11 4.成本优先。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如果估计自己能够被录取,可以选择收费标准相对较低或奖学、助学条件较好的院校和专业,把其他因素放在其次。5.几项兼顾。如果考生没有某一方面的特殊条件和要求,可以将升学与就业或性向与成本等几个因素适当兼顾,统筹考虑。 但无论立足于何种考虑,最后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学校和专业。 (二)挑学校 1.逐步缩小候选范围 (1)将候选院校清单排序,一是按不同录取批次分别排序,二是将不同批次院校又分成3个档次按顺序排,便于最后确定第一、二、三志愿。 (2)先选大范围,然后逐步缩小,最后筛选。第一步主要根据自身条件:从自己在本省考生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着眼,看看在高考中正常发挥能达到哪一批录取院校的分数线,结合自己掌握的信息,从中挑出较大范围的一批院校。第二步是再缩小范围,即从其中挑出不超10个的本省院校或外地院校备选。 第三步是全面权衡逐步淘汰一些,最后筛选出3所不同层次的院校,作为自己的重点志愿院校。往后各批院校都可依此法处理。第二种办法是先选地区,再选高校。按地区各选几所院校作为候选,然后再分析对比,排出先后次序,最后确定出各批次的第一、二、三志愿。在采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不要死盯住一省一市的院校,特别是京、沪两市,历来是全国各地考生追逐的焦点,最好是将选报京、沪院校和选报他处院校相结合,选报此一地区院校与彼一地区院校相结合,选择省内院校与省外院校相结合。 2.确定第一志愿学校 考生填报志愿时,要反复比较、反复思考,绝不能有半点马虎。特别是第一志愿,更要慎重。第一志愿报好了,考生如愿以偿,若第一志愿报得不恰当,就很可能名落孙山,或者即使能考上大学,但很不满意,遗憾无穷。 确定第一志愿学校,要把住两点,一是目标要准确,尽量争取被第一志愿学校录取,二是尽量选适合于自己的理想学校。为保证实现这两点,首先要依据自己的定位列出候选学校,将他们按录取分高低和自己喜欢程度排个序。其次要顾及自己的志趣和高考发挥情况,实事求是地填报志愿。一般而言,对学习成绩不同层次的考生,选志愿的立足点可有不同。如果你的成绩非常优秀,在填报志愿时可重点考虑你的志向、兴趣和爱好;如果你对自己的高考成绩没有多大把握,那么你应该考虑填报怎样的院校被录取的可能性大。建议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在本科与专科之间,哪怕是调剂录取,最好先确保本科录取。目前各个学校都有一些为学生发展个性提供的机会,如双学位、辅修专业、入学一年后重新选专业等。 录取分几批次,志愿表中就分几个批次栏,每个批次都有第一志愿问题。建议在填报各批第一志愿时,(1)依据基本类别,范围内要“稳”,范围外要“冷”。就是说,如果估计自己最大可能在第二批院校录取,那最好在第二批院校内选招生数多的,估计自己的考分高出其近几年录取平均分数的院校为第一志愿。如果估计的考分在其平均分附近,被该院校(或该批院校)录取的可能性不大,那就应该在该校中选其“冷”的专业,或者在该批院校中选冷的院校,(2)选报第一志愿时,不要过高、过专、过热、过偏,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着眼录取。 3.梯度的设置 高考各批志愿一般设计3个学校志愿栏,也有省在1个第一志愿学校后面,设5个平行的学校志愿。当然每批志愿中第一志愿至关重要,但不是说第二志愿就可有可无。从每年的录取实际来看,除少数国内著名高校从未录取过非第一志 12 愿考生外,许多重点学校都录取第二志愿高分考生,尽管数量有限,毕竟还是录取了。至于普通本科院校,大多要录取20%左右的非第一志愿考生。问题是考生第一志愿落选后,如何能被第二志愿学校录取?这就要看他第二志愿学校填得是否合理,也就是说有没有合理的梯度。这里所说的梯度就是一、二志愿学校的录取分数差。所选的两所学校,录取分数差过大,会浪费一些更好的机会;分数差过小又不能确保第二志愿的有效性。那么学校志愿梯度较为合理?结论是没有确定的数值,要按不同情况分别处置。 讨论的前提条件是,假定考生填报的第一志愿基本合理,即使未被第一志愿的学校录取,考分也止不过相差几分。如果自我定位失准,高考成绩与第一志愿学校的录取分相差几十分的话,几乎相差了一个录取批次,其第二志愿也多半不能如愿,只能寄希望于下一批次的录取了。对于不同录取批次,梯度大小应有所不同。 第一批录取的高等学校主要是国家重点大学和少数比较有名气的地方性大学,其中有不少是国内外著名的大学,第一志愿就可以全部录满,尽管他们录取分可能相差几十分,但把他们放在第二志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北大、清华、复旦、北师大„„如果将这一批的其他学校作为第二志愿的话,其梯度应大于该校的分数级差,重点高校的志愿分数级差大多在40分至60分,因此第一批录取志愿学校一、二志愿的梯度以50分左右为宜,二、三志愿之间的梯度可适当小一些,定在20分左右。 第二批录取的院校为普通本科院校,这些院校中除少数较热门的院校外,一般都不设志愿分数级差,还有相当数量的普通本科院校要通过招收一定数量的非第一志愿考生才能完成当年的招生计划。所以第二批录取院校的梯度较第一批录取院校的梯度小,选择其第二志愿学校时梯度控制在20分以内一般就足够了,第二志愿和第三志愿的梯度把握在10分左右已足够。第三批录取学校间的志愿梯度确定类似第二批录取院校,一般在15分左右。 这里要特别指出,上面只提出了第二志愿学校梯度的把握,第二志愿学校项下的专业志愿必须填上服从调配。许多学校特别是重点院校的招生章程中都规定„„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但必须专业服从调剂„„否则成功率大打折扣。 4.后续志愿的确定 从录取投档的过程看,第一志愿在考生录取过程中最为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第二、三志愿形同虚设。因为第一志愿不可能100%命中,从历年实践看,录取第二志愿、参考志愿占一定比例。还应注意到,有的重点高校注重考查学生整体素质,不再强调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而是留出计划招收第二志愿的高分考生(院校必须事先公布)。有的院校本身具有相当实力,但可能因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成为冷门院校。所以第二志愿填这样的院校并被录取,也是不错的。 由于教育部有明确规定,学校不许拒收第二志愿考生,但允许有分数级差,且级差的设定要科学合理。也就是说录取第二志愿考生是有条件的,而且条件由招生高校来制定。因此,考生要熟悉对自己报考的第二志愿学校的政策,包括该学校对第二志愿考生计划 招多少人,专业有哪些安排,分数级差如何设置等问题。挑选第二志愿学校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的梯度; (2)填报实际上招收第二志愿考生的院校; (3)最好是本省、市的高校,因计划基数大,按比例留出的名额多; 13 (4)最好选分数级差小些的学校或较“冷门”的学校,如农、林、油、地矿类院校; (5)名校不能作为第二志愿; (6)挑自己比较满意的学校。 考生获取院校是否招收第二志愿信息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向欲报考的院校咨询,得到准确答复是否招收第二志愿考生,是否存在减分投档分配专业等附加录取条件。二是通过对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办公室印发的历年高校在当地录取情况资料的分析研究获得。这当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某高校当年的招生计划数、第一志愿报名人数、第一志愿上线(录取批次控制分数线)人数、第一志愿实际录取人数。如果该校的第一志愿实际录取人数少于计划招生人数,只要完成招生计划,说明该校录取第二志愿考生。这样的院校即可作为第二志愿填报。第三志愿的填报照此处理。 慎填服从调剂 5. 2004年有些省市的志愿表卡设计中取消了“服从调剂”栏,改为若干个平行志愿学校;有的则在同批次整体录取完毕后对未录满的学校、专业名额公布,由符合条件先前落选的考生再次填报志愿,择优录取。大多数省、市的志愿表中仍有“服从调剂”栏,供考生选填。服从调剂的含义是考生在前几个志愿都落选的情况下,如同意调剂,则省级招生办将按考生的意愿将其档案投到同批中未录满的高校,供该校选录。如若不同意调剂,则前面几个志愿落选后,只能参与下一批次的录取。这里强调两点:一是服从调剂可以增加成功的机会;二是既被调剂录取,就要守信按要求报到上学,被录取了又不去报到上学既挤占了别人考取的机会,又浪费了教育资源,损人而不利己。所以,是否服从调剂,一定要严肃对待,不能儿戏。 (三)选专业 1.按院系招生淡化专业限制 在填报志愿表(卡)中,每个学校志愿后都可以填几个专业,仔细对照各高等学校近几年的招生专业可以发现专业名称有了很大变化,有些已不是原先那些具体的专业,而是一些专业大类(每类都包含若干个原来相类似或近似的专业),譬如北京大学2004年全面实行按学科大类或者说是按院系招生,而不是按很细的专业招生。招生计划表专业名称为“××类”,如“数学类”代表数学学院开设的各个专业;“经济学类”代表经济学院的各个专业,等等。 新生入学二年或三年基础课学习后再进行分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的专业。例如,某考生报考北京大学经济学类,他若被如愿录取的话,可以在学习两年以后(在北大的第5学期)在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保险学、金融学、资源环境与发展经济学6个分流专业中进行选择。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采用按大类招生的办法,大大淡化了专业的概念。 2.选专业并非选职业 许多考生把大学学习的专业和毕业后从事的职业等同起来,这是不对的。因为,一是现在高校按大类招生,培养上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学生毕业后知识面宽,适应性强,能从事相关领域的许多工作;二是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并不是与社会职业一一对应的,在校学习某一专业涵盖了若干行业的职业;三是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些用到大学里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多一些,有些人工作中用到学过的专业知识很少。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工作取消国家分配,改为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后,无论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不再强调所学的具体专业而强调素质能力了。根 14 据调查,所谓“与专业不符”的占毕业生从业的大多数;四是目前大学本科四年接受的主要是基础教育,所谓专业学习其实并不很专,本科毕业生只不过打了一些基础,学到一些继续学习的方法,和适应各方面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但这并不是说,选专业无所谓,可以胡乱来。 3.选专业主要考虑兴趣,而非“冷门”、“热门” 虽说当今大学毕业生适应能力较强,就业面可以很宽,但社会上职业分许多种,分许多行业,就个人而言职业取向也有很大差异,譬如有人喜欢从事医药方面的工作,有人喜欢做经济方面的工作,那么前者学医药类专业就有兴趣、有动力、有主动性,也能学得好。如果让他去学经济学类的专业,不是兴趣所在,学起来索然无味,自然学不好。又如有些人就是不喜欢数、理、化,让他们去学理工,肯定不行。所以在选择专业时兴趣是第一位的。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考生 兴趣”,于是出现了热门专业越热,都在追逐热点,而且还把这些热点误认为是“ 冷门专业越冷的两个极端。要知道热门专业不都是长青树,考生在选报热门专业时,必须考虑两个风险:热门专业的高成本风险、个体理性的集体非理性行为风险。个体理性的集体非理性行为风险是个经济学概念。这里的意思是, 因为是热门专业,所以很多优秀的人都挤到一块儿,自己很难出头,就显得不优秀,再加上热门专业过热,就会供过于求。这是有历史教训的,前几年大家都挤着读会计专业,很多大学,包括一些理工科院校都开设各种层次的会计专业,没两年就人才过剩。 5.各高校不同专业录取分相差悬殊 从各高等学校历年的招生录取资料中可以发现,在同一学校不同的专业录取分相差可能很大。以北京大学2003年一些专业录取平均分为例(在北京市的录取分):生物科学(理)640分、工商管理(理)638分、微电子学(理)599分、医学实验学(理)509分„„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部分专业的录取平均分:国际经济与贸易(文)579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党史(文)490分。6.选专业时应考虑的因素 (1)个人志向、兴趣爱好; (2)所报学校拟选专业的办学水平; (3)所选专业在该校近几年的录取平均分; (4)专业分数级差。同学校志愿一样,专业志愿顺序间也有分数级差; (5)就业前景; (6)学费水平。不同性质专业,学费水平不一样,如艺术类学费高,农学、师范专业学费较低。 (四)学校、专业哪个优先因人而异 现今的招生录取体制是根据高考成绩的高低来分批次进行的,除非你的考分特别高,可以选择填报最名牌的学校和最喜欢的专业(哪怕是最热门的),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是选学校还是选专业,确实是很伤脑筋的。这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选择学校”更重要,因为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极快,想靠大学几年所学受用终生已无可能,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更重要的靠包括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团队精神等的综合素质。 这一点从现在用人单位到高校选聘毕业生,对专业要求相对淡化,而更看重学校的名气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可得到印证,名牌学校拥有更好的办学条件和更高的师资水平,在培训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比一般院校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且,目前大部分重点院校在新生入学后均不急着分专业,而是按大方向统一学习基础 15 课程,到二、三年级时才确定专业方向。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允许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经过考核后转专业及至转系,更何况专业的“热门”和“冷门”会随时间、环境、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今日的“热门”,明天也许就变“冷门”了。但名牌学校的名气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风风雨雨才树立起来的,名牌效应可以伴随一个人的一辈子。另一种观点是“选择专业”很重要,因为升学是为了就业,选择一个毕业后能用得上,更容易就业的专业当然比学校重要,否则即使是名牌大学毕业,如果专业冷僻,社会需求小,找不着工作岂非白搭。而且仅仅是为名牌而名牌,所学专业非自己所愿,也容易挫伤积极性和进取心。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考虑的话,由于目前就业、考研、出国是高校毕业生的三大去向,在填报志愿时你首先应确定毕业后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如果毕业后直 如果毕业后想考研,最好选接就业,则可以功利一些,选择好就业的专业学习; 名牌大学,且上本科时最好选择基础型、理论型、适用面较宽的学科,且基础知识越扎实越有利于继续深造,相反如果本科选择的专业比较窄,考研选择专业时可选择的范围就会更狭窄,所以本科学文科不如读文史哲,读理科最好学数理化;毕业后想出国深造,那么一定要上一所好学校,专业反倒无所谓,因为国外学校很看重国内院校的牌子,太热门的专业反而不容易申请出国留学。 那么学校,专业选择上哪个优先有没有比较实际而又可行的准则呢?这里综合了业内专家的意见供考生们参考。 1.一边是名牌大学的冷门专业,一边是普通大学的热门专业,许多学生和家长难以取舍。面对这种情况时,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名牌大学。名校优先的理由是一个学校的氛围、教学质量、校风、学风对一个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现在一些学校牌子不怎么响,但专业不错,就业状况也良好。可以认为这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从用人单位的反映来看,名牌院校出来的学生更有发展的后劲儿,因此填报志愿时目光一定要长远。同理,在外地的名牌院校和北京的一般院校之间,应选择前者。 从分数角度来分析,可供参考的选择是: 2.高分考生名校优先。高分考生指高考成绩在600分以上的考生。这些考生有把握填报专业目录上任何一所高校,包括北大、清华等名校。根据往年的录取情况,考生若要填报名校的热门专业,成绩大概要在630分左右甚至更高。但是高分考生也不要一窝蜂奔向北大、清华及其热门专业,应该综合个人兴趣、志向和特长选择专业,慎重填报好第一志愿。此外,这些考生还应适当考虑其他名校的有特色的专业。 3.次高分考生,特色专业优先。这类考生在全体考生中也是比较优秀的,若填报北大、清华,感觉把握不大,报考其他院校又心有不甘。但是,为了稳妥起 见,该分数段的考生应多考虑其他院校的特色专业,作为第一志愿的首选,而这些专业的综合实力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甚至出国深造机会也是不错的。 4.中等成绩考生,哪个优先可随意。这类考生分数在重点线以上,处于全部考生的中上位置,志愿范围是重点本科院校,此类学校数量多、招生数量大,因此考生填报的志愿选择范围较广。这一分数段的考生数量多,容易形成志愿扎堆现象。因此要特别注意填好第一志愿第一专业,每个志愿5个专业之间要有合理梯度,同时不能放弃第二、第三志愿,三个志愿之间层次要适当拉开。避免一旦落选直接掉入下一批次录取。在开设相同专业的学校中,考生应根据高考成绩和学校历年录取分数段尽可能地选择一些有实力的学校(可参考北京市教委高教处编写的《高校报考指南》)。除了本地院校外,不妨考虑一些外地综合实力强、 16 学校环境好,师资力量也不错的高校。目前,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按照院系或大专业招生和培养人才,进了大学还可以通过考试转系、转专业,因此,中等成绩的考生不妨先进大学门,有机会再进行专业调剂。 5.一般成绩考生,专业优先。此类考生分数介于重点本科线和一般本科线之间。只要科学、合理填报志愿,应该能够被本科院校录取。普通本科院校之间,实力、声望并无太大差别,而专业的差别直接关系到考生今后的就业、考研等问题。相比之下,对此类考生而言,选择好专业比填报学校更重要。专家提醒,专业的选择不要短视,不要人云亦云,一味追逐热门,考生和家长应从我国经济未来5到10年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综合个人兴趣和特长等方面因素选择专业。 6.低分考生,保上学。成绩处于全部考生下游,位于专科分数线和一般本科分数线之间,填报志愿时要注意,确保有学可上。选择专业时要尽可能考虑那些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这将有利于今后就业。但是也不要放弃填报本科志愿,因为录取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本科院校个别专业由于报考人数较少适当降分录取的情况,以免错过机会。 五、选择志愿要理性 (一)就业有冷暖 填报志愿时,不可忽视将来的就业前景。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迈进大学校门以后,发现所学的专业和自己的意愿相差甚远,无法安心学习,常常发出“上大学的路走对了,但门进错了”的感叹。还有些同学含辛茹苦地读了四年大学,待至踌躇满志地迈向社会施展才干的时候,却苦于社会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人才需求甚少,眼看着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备受青睐,自己却四处奔波、求职无门,甚至不得不长期待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不快的现象呢?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学在填报志愿时,对选报的专业是否符合自身的发展,对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缺乏审慎的思考和准确的判断。具体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两方面的偏差: 首先,有些同学在选择所学专业时,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你所选的专业,将来从事的职业是什么?这些职业是否适合你自己?他们常常盲目地认为,不管什么专业,只要学校的“牌子亮”就行;或者出于从众的心理,选报那些大家都争着去的热门专业。而事实上,个人特征与职业特点的最佳匹配,是确定专业选择的重要前提。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获得成功,与他对所学专业和准备从事的职业是否有浓厚的兴趣,与他的性格、气质特征和他要从事的职业是否相适应有着极大关系。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过:“成功的秘诀是兴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从事教师职业时业绩平平,而他从事数学研究却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果,就是因为他的性格、气质类型不适于做教师而适于搞研究。所以,同学们在选报志愿时,一定要从自己的专业兴趣和性格、气质类型出发,从个人特征与职业特点的最佳匹配来选择相关专业,这样才能克服选报志愿的盲目性。 其次,有些同学在选择所学专业时,缺乏对这个专业在社会上需求形势的正确判断。大家知道,高校毕业生早已不是由国家包分配就业,而是走向市场,就是说大学毕业生将实行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就业。国家对大学生不再延续过去的“包分配、包当干部”的制度。正像商品的价格主要靠市场的需求来控制一样,大学毕业生资源的配置也要通过市场来实现。现实的情况是,由于一些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与之相应的 17 一些专业人才供不应求,毕业生就业的“行情”非常好;有些专业供求平衡,毕业生就业难度不大;而有些专业前几年很抢手,近年来却有的不那么抢手了,有的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态势;还有些专业多年来就业形势一直不甚乐观。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同学们在选报志愿时应该进行认真的分析、判断,摸清就业市场“行情”,同时还要对未来就业“行 情”的变化进行预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填报志愿的盲目性,防止将来陷入就业难的误区。 从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来看,毕业生的供与求的总量一直是处于基本平衡的状态。但具体到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地区,供求不平衡的现象却比较突出。这种不平衡的状况概括起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不同层次、不同隶属关系的学校看,面向全国招生和就业的教育部直属 1. 高校的毕业生一直比较抢手;面向全国招生、主要在行业内就业的中央各部委直属的高校,由于行业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毕业生就业的难易程度存在较大的差距,是否属于那个行业的院校大多可从学校主管部门看出来;地方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人才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距。 2.从不同类别的高校来看,工科类毕业生就业形势普遍看好,但也有些专业不甚景气;师范类毕业生近年来就业形势普遍看好;综合大学(尤其是地方院校综合大学)的基础学科的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其他一些专业类别中,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容易,有些则相对较难。 3.从学历层次来看,近年来研究生普遍比较受欢迎,本科生的就业难度总的说来也不大,而专科生层次的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 4.从不同地区的毕业生供求形势来看,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等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形势较好的地区,对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那里的毕业生就业相对比较容易;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就比较差。但是随着国家“十五”计划的实施以及西部大开发无疑会给大学毕业生创造大量工作岗位。 5.从社会的不同部门、行业对毕业生需求的趋势来看,又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1)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随着机构改革力度的加大,普遍实行精简分流、压缩编制和撤并机构的改革,接收毕业生的数量将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2)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结构性调整仍在进行,经济上尚未完全脱困,近年来接收毕业生的数量也大为减少。预计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对人才的需求将会逐步回升。 (3)乡镇企业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在国民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人才的需求也在稳步增长,在沿海地区体现得尤为突出。 (4)部队接收地方院校毕业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预计在近几年内仍会持续增长。 (5)民营企业、私人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非公有制单位,尤其是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和研制的非公有制企业,近年来成为我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这些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已经并将继续有大幅度的增长。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我国告别“短缺经济”的大趋势,毕业生就业的竞争也将是激烈的,毕业生就业中的不平衡也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经过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的调整,从总体上讲,一些专业供大于求的矛盾将会有较大的缓解。 (二)适合的就是好的 18 1.大学的好坏是相对的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有一千多所,各校的办学实力、风格特点、学术水平、师资力量等不尽相同。按学科设置特点可分为综合性大学、理工院校、农业院校、林业院校、医科大学、财经院校、政法院校、艺术院校、外语院校、体育院校、师范院校、民族院校等。由于科学、社会的发展需要,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联系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各院校对科类或院系设置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一些大学相互合并,理工大学内设人文学院、农林大学也设有经济学院等等不一而足。 对于选择大学的考生来论,总希望知道各大学的总体实力如何。学校实力,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包括的因素很多,如师资力量、学术水平(发表有影响的论文数)、科研水平、硬件设备、社会影响等。判断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看该校是否有研究生院,目前只有54所大学有研究生院;其次,看博士生人数和硕士生人数,当然博士生人数越多则综合实力越强。 一般来说,“名牌大学”的社会知名度高,学术水平高,学术气氛浓,生源较优秀,培养出来的学生总体水平高,能力强,发展潜力大。但体现各校的学术水平、科研实力的人,是该校教授或研究生,而不是本科生。本科阶段的教育,主要是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各大学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一般来说最优秀的大学教授,其水平不是体现在本科教育上,其主要精力亦不会放在本科教育上。有理由认为,重点大学的本科教育并无太大的优势。近期北京市教委对北京地区高校本科教育工作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抽查了21所重点大学和27所普通高校的本科教育,通过专家的评议考核,结论是“重点大学本科教育 无优势”。 还要考虑的是,一流的大学里,同样会有二流的专业,而有些大学可能“名气”不大,但某个学科可能是国内顶尖的。 2.考虑学校招生计划 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是考生选报志愿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按科类分为文史类、外语类、理工农医类、体育、艺术等五类。报考外语院校或系(科)、专业的考生,可兼报文史类的其他院校或系(科)、专业;报考体育院校或系(科)、专业的考生,可兼报理工农医类的院校或系(科)、专业;报考艺术院校或系(科)、专业的考生,根据参加文化课考试类别,可兼报文史类或理工农医类的院校、系(科)、专业。但是,报考文史类的考生不能兼报外语、艺术类,报考理工农医类的考生不能兼报体育类,报考外语类的考生也不能兼报艺术类。按录取批次分为提前录取计划、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计划,按类别分为国家任务计划、委托培养计划、自费生计划。 每一个高等学校可以有文、理、外中的一种计划,也可以三种都有;可能有一批录取计划,也可以有两批录取计划。 1999年起,我国大力推行一种新的教育形式———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其学历层次属大专,主要是为生产、工作第一线培养技术型人才并采取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招生计划人数多意味着录取人数多,则考生被录取的可能性较大;反之则录取的可能性减小。不过从另一方面看,招生计划直接影响到报考人数,一般来说,招生计划人数多则第一志愿报考人数会多,招生计划少则报考人数少。当然还要看招生院校和专业是热门还是冷门,如果是热门,尽管招生计划少,第一志愿报 19 考人数也会较多。冷门院校和专业尽管招生计划较多,但第一志愿报考者也不会太多。 3.考生填报志愿应考虑到某些院校的具体情况有些高校特别是名牌大学,学生毕业后的深造条件和环境很好,这些高校培养层次高,他们不仅招收和培养能获学士学位的本科生,还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学者,这些高校的本科生毕业时,可直接逐层次报考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这些名牌高校不仅在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还经常派遣留学生到国外攻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学位,学习研究国际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服务。有志气、有抱负、有强烈事业心和求知欲的考生,应积极选报这些国内外闻名的、具有得天独厚的继续深造条件的名牌大学,为攀登学术高峰而奋斗。 近年来,已经出现了这样的一个趋向,考生在重视专业的同时,更重视学校 ”院校成为高分段考生报考的热点。 的牌子,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 4.算算上学成本,想想家庭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上大学的费用都是由国家包下来,学生自己上学不交一分钱,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生活条件较差还会享受到人民助学金。80年代初高校开始招收委托培养学生,其费用由委托单位承担。80年代后期,又出现自费生,其费用由个人承担。到1986年,开始对人民助学金制度改革,自1987年起全面推广奖学金制度和贷学金制度,以取代人民助学金制度。1989年开始试行国家任务计划招生的学生,培养费由国家提供,学生上学一般应交学杂费,学生毕业分配时“双向选择”的中期改革。当时的收费标准为每年100元,300元。1994年是收费制度改革的一个新的起点。有关部门指出: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精神,从招生开始,通过收费制度,改变学生上大学由国家包下来,毕业时国家包安排职业的做法。还指出: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可以向学生收取部分培养费用,但要建立科学的收费制度,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收费标准可因地因校因专业而异,既要考虑到实际培养费用,又要考虑到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由学校提出意见后报学校主管部门实事求是地确定。逐步过渡到按教育成本收费。1998年学费大多在2500元至4000元左右,有些师范院校学费每年收1000多元。2000年高校学费都不同程度地上调,一般专业的年学费基本都超过4000元,2003年高校一般专业的学费在3500元,6000元,艺术类专业大多在万元以上,估计几年内不会有太大变化。根据2000年有关机 构对北大、清华、人大、北航等几所大学的高校学生进行的消费情况问卷调查显示,平均每增加一个高校学生,将增加7300元左右的消费(含学费、生活费等),消费来源80%靠家庭。 考生在选报志愿时要了解高校的收费情况,根据自己家庭经济情况选报切实可行的志愿。过去有些考生不了解这一情况,盲目选报被录取后,感到自己家庭承担不起这笔费用,只好放弃入学资格。从报考院校的计划性质分,考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可选报国家任务,包括收费较高的学校、专业,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或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可选报师范、农林、军事院校等收费较低或免费的学校。从地区分,家庭条件好的可选报生活费用较高的大城市、沿海、经济特区内的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可选报生活费用较低的内地和偏僻地区的院校或就近选报。 所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也不可马虎了事,既要考虑到个人的爱好、志趣,和事业上的造就与发展,又要权衡录取有几许胜算,还得掂量自己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等等多层面的综合考虑。 (三)专业有冷热,无好坏 20 填报专业是很关键的一步,要根据对自己的能力、成绩的估计,综合考虑个人、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来填好志愿表。选择专业之前,有必要通过各个途径认真了解一下专业情况。 了解专业情况有各种途径: ?查阅最近版本的全国高校专业目录。一般各图书馆都有收藏。书中会介绍各学校的详细专业目录,各专业的方向、培养目标,及其开设的主要课程,毕业后的分配去向,报考学生的要求条件等。 ?直接或间接接触有这方面知识的人,如专家、学者、从事某专业学习研究的学生、家长、教师等。 ?查阅高校编发的招生简章。简章中一般都有较为详细的专业介绍,包括毕业分配方向等。 利用信函邮寄,阅读报刊杂志,各种私人关系等多渠道。与此同时,还要 ? 注意到专业的发展方向问题。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科学、社会、经济等的发展形势的需要,也为了与国际教育体制接轨,教育部相继进行了本科专业设置的调整,主要内容为拓宽专业口径,规范专业名称。专业口径的拓宽,有利于提高大学毕业生对专业认识的全面性,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和不同专业人士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专业口径的拓宽,并不意味着专业界限的不存在。近期社会上有一种观念认为学什么专业无所谓,而这种观念经过媒体的传播似乎“深入人心”。一般来说,以社会、经济为研究对象的一些专业,其理论体系不如理工业专业的理论体系结构严谨。理工医农类专业的毕业生加入到社会、经济管理等工作领域当中,有利于改善该领域的从业人员的人才结构,有利于促进工作,绝大多数专业都有其严谨的理论体系和明确的培养目标,专业界限是存在的。专业和“行业”是有区别的,同一行业里必须有不同专业的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才能完成好工作任务,实现工作目标。专业拓宽并不代表专业替换,也不是稍加培训就可以从事绝然不同的专业工作,如医生不能稍加培训就能去从事电子工程工作。所以说,并非学什么专业无所谓,而是学什么专业很重要,绝大多数专业人士终其一生在其专业领域工作。既然专业会长久地伴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而且谁都希望自己在工作中有所建树,谁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有趣而不是枯燥乏味,一个人只有对工作有兴趣时才会激发其潜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选择专业时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兴趣特点和专业性质,还要考虑自己是否具备该专业的学习潜力。 谈到专业问题,考生们总是非常关注时下哪些专业是“热门”、哪些专业是“冷门”。这里特别要向考生说明的是,人们常说的冷门和热门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招生计划是不一致的。按照常理,国家招生数量最大的专业就是社会需求量最大的专业,招生数最小的专业就是社会需求量最小的专业。可是,在考生填报志愿时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有些招生量最小的专业往往报考者甚多,甚至出现十里挑一,百里挑一的竞争局面。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专业,招生量很少,但报考人数非常之多。考生竞争最激烈的专业就是常说的热门。有些招生量很大的专业却生源不足。比如前几年的师范院校,以及农林水地矿油六类院校,在考生第一志愿中往往录取不到多少学生,这也就是常说的冷门。其实院校和专业的“冷”与“热”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而且在一定时期以后,它们可能互相转换。例如,财会和国际金融这两个专业。70年代末、80代年初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亟需懂国际金融和外贸相关专业的人才,因此这些专业人才一度供不应求,于是许多学校纷纷开设国际金融专业。但后来 21 这些专业的学生又供大于求,成为难就业的一族。今年财会和国际金融专业又热了起来,这跟我国加入WTO很有关系,2000年计算机、电子、英语专业的学生仍然好分配,两年之后英语专业在就业中呈现出疲软的迹象,现在许多大的外企公司已不把英语作为选择标准,那些既懂 一门技术如电子、化学、生物,又能流利地说英语的毕业生才是他们眼中的人才。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它也会像英语一样成为其他专业所必备的一门工具。所以,每一位考生在选报志愿时,至少要弄清楚以往的热门和冷门,心里大致有数,同时也可预测一下本年度的热门和冷门。按照一般情况,新兴学科,刚设置的新专业往往较为拥挤。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我国今后几年急需的人才主要是以下八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 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一体化专业人才; 国际经贸人才;律师人才。“入世”后,外贸、法律、外语专业需求将增长,信息类专业毕业生需求会更旺。 如果按人们通常理解的报考人数相对较少,竞争相对平稳,录取把握较大的专业称为“冷门”而把报考的考生较多、竞争十分激烈,录取把握不是太大的专业叫“热门”的话,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看,相对“冷”的专业主要是农业、林业、矿业、石油、地质、钢铁、煤炭等,以及地处边远的部分高校;相对“热”的有理工类的计算机、生物工程、建筑工程、无线电、自动控制、邮电、通讯等专业和文史外语类的财会、国际贸易、金融、法律、外语、经营、旅游、商务等专业,报考人数较多。 若从地域上讲,地处大中城市的高等院校及专业则可归纳为“热门”。如果考生的平时成绩不怎么样,高考时最大的愿望是能够进入大学,那么不妨选择“冷门”专业;而平时成绩相对较好,考取根本不成问题的学生,则可以适当填报自己感兴趣的热门专业。对于“冷门”与“热门”,在各自范围内又有“冷热”之分。譬如在所谓的“冷门”中,师范院校近几年比较热,个别地方甚至超过人们通常认为的“热门”专业,这与相当一部分考生出于对经济能力的考虑不无关系,由于师范院校学费相对较低,纷纷报考师范院校,形成了“冷中热”的现象。又譬如同是“热门”专业的电子,在不同高校里所显示的程度又不一样,有的高校电子专业可谓“热”得烫手,有的高校电子专业并不太受人青睐,呈现“热中冷”的局面。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同样不能忽视这点。如果你既想考上大学,同时又想挤热门,那么你不妨填报“热门”专业中的“冷院校”;如果是一心只想上大学,其他均不在考虑之列,那么可以报“冷中冷”专业;如果你打定主意非“热门”专业不读,而且成绩很好,那么就毫不犹豫地报考“热门”中的名牌大学,显示自己的才华。至于考生要具体判断出专业的“冷热”度,可根据院校与专业的报考人数、录取比例、录取分数进行判断。若报考人数高,录取比例低,那么该院校、专业就“热”;若报考人数低,录取比例高,那么该院校、专业就“冷”。考生再根据“冷热”度,进一步决定自己的高考志愿。 从就业角度来看,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市场上人才供求关系决定的,当供过于求时,形成了所谓的冷门专业,当供不应求时,形成了热门专业。不过有几点需要搞清楚: 一是专业与职业不同。以前人们经常提到专业要对口,其实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十年、二十年前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与他以前所学的专业一致的大概只有20%。专业与职业有很大差别,不是因为学的不是热门专业就意味着 22 你就失去了在热门行业发展的机会,因为热门行业同样有不同类型的工作,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 二是知识与能力是有差别的。在学校里所学到的一些知识,与自己的能力是两回事,与能否在未来的工作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也是不同的概念。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第二学位和辅修专业,这样也能把冷门专业的学生变成热门专业的学生。即使没有二学位,通过学校里的学习,培养自己的能力,也能从事热门行业的工作。而这能力不仅仅是指专业知识,其实也包括智商、情商、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三是现在的收入与将来的发展是不同的。现在人们所说的冷门热门可能还从收入方面考虑,而一个人现在的收入与将来的发展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差别。如果一个人真正热爱一份工作,即使它看上去好像是冷门的职业,也可能会有很好的发展。 所以说,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并不是绝对的,只要有正确的态度,具备一定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冷门与热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正如人们所说 英雄不论出身。 的: 从调查显示,2000年高考志愿中“热门专业”与1998年相比多少有些微调,而“冷门专业”还是农、林、水、地、矿等几行。2000年考生最希望报考的专业(前22位)依次是:计算机应用.软件、医科.中药、法律、外语、电气工程、经济、贸易、生物、财经、师范、新闻、中文、金融、行政管理、税务、信息工程、通讯、邮电、艺术、表演、建筑、土木。 这里我们提醒考生,报考冷门并非是坏事,报考“热门”并非都是好事。报考时的“冷”与“热”,是与人们当时的毕业分配相联系的。分配去向好的专业自 然成为考生追逐的热点,然而相当部分“热门”专业的分配并不一定是恒定的;报考时是“热门”,分配时不一定是“热门”,因为国家对这些专业性的需求可能逐渐饱和了,甚至过剩了,反倒成了“冷门”。例如,近几年来,由于各地财会、经贸类专业毕业生数量增长普遍较快,各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的需求日趋饱合。相反有的专业报考时并不是很热,可到分配时却被录用单位抢着要。所以有志向的考生不要被“热门”“冷门”之类的字眼束缚而放弃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21世纪人才市场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一味地追热门,选上线专业,上一所相对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全方位地提高自己,才能利于长远发展。 (四)不要画地为牢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是有道理的。一个人从小到大不离开他的父母,不离开生养他的环境,他的阅历就会受到局限,传统的东西(文化、观念等)就在他脑子里根深蒂固,接受新的东西就不太容易。如果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有过独立生活的经历和体会无疑会使他成熟。新近崛起的国家,如美国、以色列、新加坡等,无一不享受到移民文化带来的勃勃生机;且不说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为中国文化、经济带来的影响,上海人的精明能干和深圳人的高效务实,就足以说明移民文化的优势。 我国有一千多所高等学校,各校的办学实力、学术水平、师资力量等不尽相同,有些地区,如京沪两地云集了一批名牌大学,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名牌大学遍布于全国绝大多数省市。从国家重点大学或进入“211工程”的学校分布来看,也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也就是说,各地都有全国的或省市的重点。有些学校虽然不是一流大学,但某个学科或专业可能是国内顶尖。“求学”求的是学, 23 只要学校适合、专业适合深造和发展就行,关于地域应是次要的,尽管走出省、市地域去上学。即使从毕业后就业角度考虑这几年各地都在出奇招招揽人才,只要有真才实学,从何处的大学毕业并不重要,都一样可以找到满意的职业。对于京沪两地的考生,更不用顾虑,在接到外地学校录取书的同时,就可得到毕业后回京沪就业的“绿卡”。更何况到外地上学,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能见多识广,能提升一个人的素质。 总之,去异地求学,会有许多好处。现在的交通、通讯很发达,和家里联系或回家是很方便的,不用过多担心。对于家庭经济不太宽裕的考生,最好不要离家太远,免得花太多的钱在交通上,当然,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活费用相对高一些,也不一定非到那些地区去求学。 ” (五)防止相互“拚杀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打仗如此,高考填志愿也如此。如何自我认知做到“知己”在上一节中已经有较详细的说明,这里着重讨论“知彼”,估计别人。由于填志愿犹如赛车一样,只顾自己的成绩和意愿还不行,还需考虑别人的分数 塞车”现象,即太多的人填同一所学校的话,即使你的考分和想法,以免造成“ 上了该校录取分数线,也有可能落选。例如,某校在某地招生50人,而填了该校志愿且上线的考生就180人,则有130人落选是无疑的。 正确估计别人,可以考虑以下因素: 1.某校在该地区去年的录取分数偏高的话,今年就会有所回落,因为别人担心自己分数不够而不敢填该校。实际上,大多数学校历年的录取分数呈锯形,所以,某校在当地的招生形势会与该校前两年在当地的招生形势相似,而不是与上一年的形势相似。 2.社会上认为“热门”的专业和学校,其报考人数会较多,在报考这种热门的学校和专业时应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而以保守一点为好。 3.大城市的学校其录取分数线会高于偏远地区学校的录取分数线。 4.招生人数特少的学校和专业,报考的人数会少,一般在某省或某地区招3人以下的学校和专业,不太会有人报考,估算得好的话,可能会出奇制胜。 5.某校在当地的招生人数特多的话,报考的人也会更多,大家都以为这样安全,此时应谨慎。不妨和别的同学交流一下,以便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 通过以上的讨论,你已经可以定出自己胜算较大的学校作为填报志愿的靶心,又不致于同别的高分考生相互“搏杀”。 (六)志愿不当会落榜 我们从一开始就一再强调高考报考志愿的重要性,目的是给考生以指导,避免由于报考失误而导致问题的出现。在每年的考生中,总有一部分人尽管总分过了国家最低控制分数线,却最终没有被学校录取,或者成绩比较高,却被一般的学校录取了。这两种情况分别称为“上线落榜”和“高分低就”。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原因就在于考生对自己和所报考学校认识不够,报考志愿失误。 有的人也许会问,分数达到了分数线怎么还不能被录取呢?其实考生能否录取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高考落榜的原因既有考生自身方面的,也有外部的。 六、填报志愿技巧 填报时间: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考填报志愿的时间有三种安排:一是在高考前填报志愿,即报名时就填报志愿或者先报名后填报志愿。考生主要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成绩,和身体条件等,估算出自己的实力。 24 这种安排的盲目性较大。二是在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填报志愿。这种安排可克服高考临场发挥异常给填报志愿带来的影响,但存在估分不准等问题。三是在通知高考成绩之后填报志愿。好处是考生已知道自己的成绩,在实行标准分的省、市、自治区还知道自己在全省、市、自治区的位次,但容易形成重点名牌院校高分考生互相“搏杀”的现象。 (一)考前考后填志愿各有利弊 1.考前填志愿是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模拟考试、考生平时成绩和高考前的状态来确定。通过模拟考试让考生明确当前自己在本地区所处的位置,再根据这个位置来选择相应水平的学校。这种根据现在预测未来的方式不仅仅是考学生的硬件———分数,还考学生的软件,如自信、冒险、自我评估能力。而且,每位考生判断是不同的,机会是相等的,因此某学校某专业的报考人数就不会产生过于集中或过于稀少的现象。不同层次的高校都能录取到满意的新生。但心理保守和发挥超常的学生可能会吃亏。考前填志愿有两个弊端。一是影响最后阶段的复习。因为志愿填报事关个人前途,同学们愿花工夫分析、研究,不可避免地对复习造成影响。二是盲目性大,失误较多。 2.考后估分报志愿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考试情况来估分,再由教育部门划定估计分数线,考生依据估计分数线填报志愿。由于,考生估分存在误差,估分划的线又有偏差,那么估分填报的志愿相差就较大了。但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干扰学生考试前的复习。这种方法对于学习成绩中等尤其是平时成绩不大稳定的学生较为有利,但估分后填志愿,一般会为自己留有余地,把志愿降低一点,且对估分过高或过低的考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使不少考生错失自己心仪已久的学校。 3.分数公布后填报志愿,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和兴趣,量体裁衣填报志愿。高分生与低分生都有明确的方向,报考志愿与实际录取悬殊不会很大,风险减小。但容易出现志愿扎堆儿现象,冷门专业更冷,热门专业更热,使某些院校(或专业)录取分数线猛涨,落榜率增大。另一个可能是造成“断档”,即由于某校上一年录取分数高,因而一些高分考生不敢报考,以致造成该校几个分数段没有考生。使这些高校招生压力加大,招生计划与实际填报人数差距拉大,导致调配生增多。 由于不同填报志愿时间各有利弊,靠感觉、估考分、凭成绩填报志愿,孰优孰劣尚无定论。 (二)估考分报志愿特别技巧 除稍后再作评述的填报志愿所应遵循的通则通法以外,估考分报志愿有其特别的技巧。估分填志愿,不仅要依据估计的分数,还要参考前两次的模拟考试成绩和名次。因为即使估分很准确,但没有整体排位,不了解其他考生的情况,而一模、二模可以弥补这一点。估分填志愿的技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一模考试后,各校对考生在群体中的位置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多年的实践证明,他们的分析与考生在高考中所处的位置,基本是吻合的,可以作为填报志愿的主要依据,适当参考二模考试发挥的情况。 2.认真分析高考中发挥的情况,是正常发挥还是超常发挥,或者是发挥失常,估出自己高考可能所得的分数,再与周围同学交流,将高考成绩与前几次模拟考试相比,自己感到是位置相同还是前后有所变化。 3.简易推算自己的录取段位。一般说临考前3次模拟考试的平均成绩可以看作是考生的基本实力,并以此估计自己在班上、在全校的排列名次。再根据本校近3年的录取率,取3年平均数,再考虑本届考生的学习水平与上届相比有无明 25 显的波动,通过比较可大致知道自己处于哪一个录取分数段上。如全校有考生200人,A考生近3次模拟考试平均成绩在全校排名为第30位,即30.200。本校近3年平均录取率本一10%,本二为25%,专科30%,即10%的考生录取到一批本科院校,25%考生录取到二批本科院校,本一本二=35%,即35%的考生可上二批以上的本科院校„„A考生排名为30,说明上本一的希望不大,而上二批本科院校的竞争力很强。 4.考生志愿起点很难把握,尤其是处于在本科一批和二批位置附近的考生,因事先不可能知道同层次同意向的考生集中或分散在哪些学校,要有起点算高了或算低了的思想准备,切记不要盲目乐观选高的起点。 (三)凭成绩报志愿的特别技巧 凭成绩报志愿,决定考生能否如愿顺利进入所填 院校的最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考生志愿的集中与分散情况,二是考生在所有考生中的位置,后一个可相对准确地推算出来。前面介绍了考生在本校排名位置的简易推算方法,再考虑到一个重点中学的中下等学生可能会和一般中学的上等生处于同等地位,那么大体可推算出自己在省市招生群体中的位置。实行标准分的省市,考生从成绩单中便可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全省、市中的准确排位,无须去推算了。但是前一个因素的不确定性很大,如果同水平的考生、同志向的考生,志愿集中在一个学校或几个学校,就会将这些学校的分数抬得很高,即使知道了分数但很难确定所报志愿是否集中,可能造成局部的竞争更加激烈。根据这些特点,公布成绩后报志愿应注意: 1.处理好搜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关系。搜集信息包括招生形势、招生政策、当年的招生规定,心仪的高校及专业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等,越全面越好,然后运用这些资料选报适合自己的志愿。 2.一般来说,二本边缘分数考生可考虑报外地院校;一本的边缘分数考生报本地重点院校的机会大些。无论高考成绩如何,每个考生都一定要对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所报学校的大体排名有一定的了解,避免太近或颠倒顺序。 3.“量体裁衣”。公布高考成绩后报志愿,考生完全凭高考成绩说话,在选志愿时是名校优先还是“热门”专业优先?大体上可参照这样一些原则。 (1)高分考生,奔名校。指600分以上的考生,可以报考任何院校,但要考虑北大、清华某些专业的录取分在630以上。这些考生可考虑选报其他名校的特色专业。 (2)次高分考生,奔特色。这是考生在全体考生中也属比较优秀,成绩在560分,600分之间。若填报北大、清华感觉把握不大,分数在这两所学校所选专业往年录取的平均分(不是最低分)之下,为稳妥起见,可考虑其他重点院校的特色专业为第一志愿首选。 (3)考分中上等的考生,兼顾学校和专业。考分在重点线以上,560分以下。志愿范围是多数重点本科院校,选择余地大。在开设相同专业的高校中可选综合实力强、教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学校。 (4)一般成绩考生,奔专业。考分在本科线和重点线之间,普通高校实力、声望差别不大,而专业差别对就业和其后的发展关系较大,这个分数段的考生,以选好专业优先,但要注意不要人云亦云,应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专业。 (5)成绩较低的考生,先确保有学可上。成绩较低,虽上了录取线,但未到本科线或在本科线附近,这时选报志愿首先考虑有结合实践紧密且需求量大的专业,有利于将来就业;偏“冷”的专业避开激烈的竞争有利于录取。 26 4.考试成绩达到或接近的学校没有符合自己志趣的专业,可以考虑降低一个批次,报考自己喜欢的学校的专业。着重注意的是报志愿学校时避免盲目拔高或过于保守,一般说就低不就高比较保险,同时要切记在填报每批次的几个志愿学校时,一定要拉开学校的的档次,形成合理的“梯度”。 5.考虑扩招的学校和专业,注意扩招部分是否为自己所处的位置,尽量避免高分低报,失去了更好的深造机会。 (四)利用好一切机会,提高高考成功率 1.填报提前录取批志愿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将一部分招生类别、性质、专业基本相同或相近的学校和国家批准提前录取的一些学校集中起来,在大规模招生之前进行提前录取。这部分提前录取的院校主要有解放军院校、武警院校、公安部所属院校、音乐艺术类院校(专业)及少数经批准参加提前录取的院校和专业。填报了提前录取院校(专业)的考生,即使在提前录取时落选,也不影响其在以后第一批、第二批„„的录取。也就是说,这部分考生多了一次录取机会。凡有意就读提前录取院校(专业)的考生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增加被录取的成功率。 2.关注受鼓励专业 有人形容说,高考像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些片面。 对于许多“热门”学校、“热门”专业,像前两年的经济和计算机类,的确是这样一种情况,报考人数非常多,招生人数有限,便造成了许多考生落榜。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有许多学校、专业,每年招生人数较多,报考人数却非常少。过去如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矿业、石油和师范类便属于这种情况,纵观历史,横看世界,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不仅仅需要某几个专业的人才,她需要的是各个方面,各个专业有用的人才。俗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国家的发展,需要的不是一行一业的状元,而是各行各业,三百六十行的状元。(农业、林业、地质、矿业、水利、石油、师范,每一类专业的人才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国家大力鼓励广大考生踊跃报考这几类学校,这类学校师资较好,考生上线率高,录取容易。作为考生志愿填报 的建议者,我们同样希望立志于这几方面的考生,踊跃地报考受鼓励的学校和专业。) 3.选报定向生 1989年原国家教委作出了《普通高等学校定向招生、定向就业的暂行规定》,明确指出:为了保证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能得到一定数量的毕业生,高等学校按国家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就业”。 七、选报志愿的误区 (一)盲目攀比、从众选报过高 其中一种情况是,有的考生容易“跟着感觉走”,听说哪所学校好,哪个专业“热”,就跟着填。有的考生见别人填的学校层次高,感到自己填低了没面子,也就跟着“摸高”。有的考生对自己的实力和长处估计不准、不足,缺乏信心,简单地填报低层次学校,结果又往往导致“高分低就”。 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对自己的考试成绩估测不准,选报了力所不及的志愿。如一位普通中学的理科考生,仅凭一次摸底成绩考了570分,就贸然在第一志愿填上了北京大学。而他的高考实际却只有540分左右,后果不用说了。又如广西桂林地区,某届一毕业生,平时学习基础比较好,当年报考理工类,由于在“非名 27 牌大学不去”的思想指导下,填报志愿时只填写了清华、北大、复旦三所社会声誉较高的重点大学,其余各批录取院校均未填报。结果高考成绩刚刚达到第一批重点院校投档最低的控制线,因低于所报院校的录取线而落选。造成志愿填报过高的还有其他原因,但最常见的还是由于主观估测不准造成的。 (二)将志愿选择等同于未来的职业选择,选报过专 近几年招生中,有的学校(专业)报考人数过于集中,第一志愿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人数为计划招生人数的两倍、三倍甚至十几倍之多,“撞车”现象严重。而有的学校某些专业却很少有人填报甚至无人填报。专业不服从调剂的考生逐渐增多,甚至出现了整张志愿表中只填一个专业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一些考生和家长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毕业生的使用情况以及社会需求缺乏了解外,主要是受人为的、传统的、世俗思想的影响,将志愿的选择等同于未来的职业选择。有的考生出于对未来职业的考虑,在选择专业时只考虑所谓的“热门”专业。为避免失误,如果考生一定要选择“热门”专业的,一定要选报“热门”不忽视“冷门”,冷热结合,同时要量力而行,如果成绩不太突出,为安稳起见最好在专业上避“热”就“冷”,转而在学校上选“优”。 (三)高分考生一定能录取到好学校 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考生,按理说,都应该被录取到好学校、好专业。但事实却不尽然。竞争一般是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的,各省的前几名、几十名被录取到好学校一般都不会成问题,但若是前一二百名就难保证了。原因主要在于志愿选报不当,考生填志愿时,主观臆断,盲目认为自己是学校第一名报某某校肯定没问题,甚至固执地只报一个专业,又不肯服从到其他学校及专业就读,一旦失误就很可能名落孙山。因此,高分考生要报考名牌大学、名牌专业,也要讲究选择技巧。首先,在选报志愿时,视野要宽;二是选择目标要准,瞄准靶心,尽量争取第一志愿被录取。 (四)单纯以收费标准高低判断专业的好坏 现在很多人以为,收费高的专业一定“走俏”,收费低的不行。其实这样看问题是很不可靠的。有些专业是国家大量需要,大有发展前景的,为了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报考,收费标准相对低一些,同时奖、助学金数额也较高。有些院校和专业收费相对较高,但并不说明该院校、专业就比其中专业一定好些,发展前景绝对强些。考生应在中学老师和招办、高校的帮助下具体了解有关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看哪些院校和专业最适合自己。 (五)拥有了资料就可以填好志愿 在考试结束后成绩公布之前填报志愿,考生若拥有标准答案,就可较好地估算出成绩。在成绩公布之后填报志愿,若是使用标准分,考生拥有标准分的知识,就可以准确地知道自己的相对位置;若是使用原始分,考生拥有分段统计表,也可以清楚大概的位次。要是考生拥有关于高校介绍专业设置情况的资料,就会使选择更有针对性。 再加上拥有了本省(市、自治区)往年高校的投档及录取情况,在选择学校时可以排好先后的顺序,对于第一志愿的确定会有较好的帮助。但过去的资料只能作为参考,大概确定一下该校在考生心目中的位置即可。 (六)对学校专业不了解,或望“名”生义,或心存偏见 一是填报志愿仅看校名,以为校名有着“地质”、“石油”等字样的学校,就只设这些艰苦专业,其实这些学校也有其他专业;二是心存偏见,将师范、农业等划分为艰苦专业,认为就业出路不佳,其实这些学校和专业的就业率也很高; 28 三是对一些省外学校不了解,有的学校只因为不在直辖市或者省城,考生就不 愿填报。 (七)填“服从分配”会吃亏 “是否服从分配”一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所报各志愿学校都未被录取时,是否同意分配到其他院校;二是当档案被某所大学调入后,所报的各专业均未被录取时,是否同意分配到其他系科学习。这项规定,显然扩大了考生本人被录取的机会。因为规定填报的几个院校和专业,都是有限的,如填了“同意服从分配”,就会增加上百个院校、几十个专业录取的机会,绝不会吃亏。 (八)过分依赖长辈,甚至由父母包办 考生的家长、老师,凭着人生阅历及对社会的理解,对考生选择志愿时正确加以帮助引导,是很有必要的。但万事不可过头。如果忽视考生的主体作用,由长辈大包大揽,强制学生作出某种选择,那就难免出现偏颇,甚至引发令人痛悔一生的后果。 总结历年考生填报志愿的经验,除要避免陷入误区外,还要注意八忌: 一忌招生信息不灵,实力评估不当。考生要认真阅读有关招生信息,对要报考的学校、专业要有基本的了解,包括院校地址、办学条件、课程设置、毕业去向、收费标准及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等,都要心中有数。同时对自己的实力作客观评估,参照自身兴趣、特长合理确定各批次学校类型、档次。 二忌不了解院校、专业的特殊要求和“相关科目”成绩,盲目填报。不少院校、专业有特殊要求,如无绘画基础者不能报城市规划、工业造型设计专业;国际贸易要求英语口试、自身形象俱佳等;计算机专业要求“相关科目”数学、英语成绩好,而新闻专业则对语文要求偏高等等。不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或好的相关科目成绩,不论总分多高,都不宜报考相关的院校和专业。 三忌志愿平行、没有梯度。填报志愿最忌平行。在填好关键性的第一志愿后,其他志愿要保持合理的“落差”,不能是平行式,更不能是“爬坡式”或“波浪式”。 四忌填报志愿过热、过偏、过窄。不可一味看重热门专业,要冷热兼顾;也不可选报志愿地址过偏,集中到经济条件好的城市及沿海城市;还要注意不能仅凭个人兴趣,清一色填报一种专业。 五忌志愿没有反映考生的真实意愿。部分考生缺乏主见,依赖思想严重,受亲朋师长的影响,填了自己不向往或反感的志愿,以致影响后段的复习和生活,有少数还通过不同渠道欲改志愿,为自己的学习、生活留下后患。 六忌放弃“服从、调剂志愿栏”。这一栏是为了弥补考生志愿填报不足或不当而设置的。若考生填了服从分配或愿意调剂到某些院校、专业,可大大提高录取率。 七忌志愿保守,只求跳“农门”。不少农村优秀考生,为了跳“农门”、“吃皇粮”,尽管自身实力雄厚,但填报的院校档次低,丧失了许多发展机遇,实在可惜。 八忌志愿表格填(报)写不规范。这是影响录取的因素之一。考生对涉及的几种表、卡、袋的所有内容要前后准确一致,避免错字或涂改。对“机读志愿卡”等机读表册要规范填涂,并与其他表册一致。 八、家长、老师在填报志愿中的作用 (一)提供资讯支持 29 备考中的高三学生,学业负担很重,几乎将所有能支配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无暇顾及其他事情。但是不仅是学习考试,还得填报志愿。只有教材不行,还需有足够的资料。学习上家长帮不了多少忙,顶多是提供好一些的学习环境和后勤保障,但在提供必要的学习必备资料和填报志愿的资料方面可以帮助考生做许多事情。譬如,家长可为孩子准备如下资料: 1.《考试大纲》及相关资料。《考试大纲》(说明)规定了高考的考核要求和考试内容,是高考复习的依据。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及试题评析,高考题是考试大纲的准确体现,既体现了考核要求,也体现出命题思路和趋势以及各种的考试重点内容,对于备考很有启发和帮助;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当年招生工作规定、政策及体检标准;本省、市关 2. 于招生工作具体规定,这是高考和填报志愿的依据,所有考生不能不知、不能遵循的规矩和约束; 3.高等学校招生章程。它规定了该校招生录取的规则,是考生填报志愿的重要参考资料; 4.高校专业资料介绍资料。据调查,很多考生及家长对专业培养目标,主干课程、就业方向等知之甚少,在填报专业志愿时不是盲从就是望文生义想当然、或二者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盲目从事。家长要准备一些相关资料,供填报志愿时参考; 5.重点大学、重点科学分布、各高校、各专业的就业现状及前景等资料; 6.近几年本省各批次录取分数线,招生计划及录取情况,包括录取率,各高校录取分及一志愿录取率 等本省的招生录取统计资料,越详细越全面越好; 7.考生就读中学近几年高考升学率,包括毕业报考人数、考取重点大学、普通本科、专科的人数,考取的学校,一志愿录取率等统计资料; 8.考生家长和学校老师可以根据各种相关资料作些分析,结合考生本人具体情况提出选择志愿的建议。 (二)只当参谋不包办代替 天下父母是都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历来是中国父母们的共同愿望,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而且最好能进名牌大学读书,将来能成为栋梁之材。这种愿望会在孩子填报志愿问题上充分表露,有些家长还固执得有些过分。其实,高考志愿终究是孩子的志愿,该由孩子做主。作为家长和老师以自己的经验和分析,提供一些指导意见是应该,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包办代替,由家长或学校老师说了算。 在填报志愿整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的角色定位是参谋,只做参谋该做的事。 1.家长当好参谋。对于孩子平时的学习水平和发展潜力,特别是其考试成绩在班上、学校内处于什么水平,在全省又处于什么位置,能考取哪一层次的高校等问题,一般说来,班主任心中最清楚,能作出比较准确的评价。家长在帮孩子填报志愿之前认真听取老师的意见,实事求是地提出指导意见; 2.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志向、兴趣和爱好,家长对孩子据此作出的志愿选择应该尊重。如果孩子的认识不全面,看法不正确影响到他作出恰当的选择时,家长应作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 3.家长在指导孩子填报志愿之前,要作好如下的准备,才能提出中肯的指导意见: (1)全面了解各级招生政策规定,认真分析当年的招生形势; 30 (2)与孩子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一起分析考生的竞争实力和所处的层次,做到心中有数; (3)了解、分析拟报高校在本省的招生专业、招生人数以及近几年的报考人数、录取分及一志愿录取率等情况; (4)了解孩子的志向及大体意愿。 4.当家长的意愿和子女的选择有矛盾时,不能强迫子女按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把填报志愿的最终决定权交给孩子。 九、志愿影响考生高考成败的实例点评 这小节的事例选自媒体公开报道的内容。 ,实例1,河南考生李某,2003年高考估分635分,高于出类拔萃的考生。按照2002年河南省的录取线(重点线为562分),他有希望冲击北大、清华, 一是2003高校校长和班主任都鼓励他冲这两所名校,可是李某很冷静,他考虑:继续扩招,但全省只扩招1万人,而参加高考的人却比上年多了10万;二是2003年高考题较2002年容易,水涨船高,分数线也会提高(果然重点线为575分, ;三是北大、清华在河南的招生计划没有增加。 比上年长了13分) 根据这些分析,李某顶住了学校、老师方面的压力,毅然放弃了报北大、清华。他报的志愿是1.北京师范大学;2.南京农业大学;3.西北工业大学,专业服从分配。他最后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 ,点评,李某填报志愿时很有头脑,有自己的主见,不为外界所干扰。根据2003年实际录取结果看,北大、清华在河南的录取最低分分别是641分和645分,他若报北大、清华的话肯定没戏。他的分数报北京师范大学则正好(2003年北师大在河南的录取最低分为621分)这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其次他的3个志愿填得很有层次,即使第一志愿落选,第二志愿、第三志愿仍能接住(二、三志愿学校2003年在河南的录取分为562分、579分),不至于落到第二批,三是他同意专业服从分配,这给学校录取时留了充分的余地。所以说,他的志愿报得比较科学合理。 ,实例2,湖北考生王某,2003年的考分532分,高出重点线16分。按理说上很好的一本大学希望不大,也没什么太多可供选择的。他把报志愿的重点放在二本。他一直想留在本地的财经学院学习经济,离家也近些。填报志愿的时候,因为没想过自己能上第一批院校,所以在一本志愿填报时不太认真,在第一志愿栏里随意填报了兰州大学新闻系,并服从专业分配。但觉得不太可能上,就在二本的第一志愿非常稳妥地报了当地财经学院的经济学专业。 可结果出来后,他居然被兰大新闻系录取了。查询结果是他在录取的18人中排名第12。许多人都认为他十分走运,其实他并不那么想。去了一个那么远的地方,还学了一个外人觉得热门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点评,该同学虽然被第一志愿录取了,但她的志愿报得并不成功。 1.学习,第一要靠兴趣,虽然她上了重点但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由于估计自己的分数上一本竞争力不大,就对一本志愿不认真对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即使我们志愿表上填报的志愿不 一定是最精确的,但一定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填报之前,要设身处地地考虑到每个志愿实现的结果,对每一栏志愿都必须精心填报。 2.一般来讲,像该生这个竞争力不强的分数,第一志愿填报西部院校是希望比较大的。由于地域的差异,西部院校较东部和中部院校在分数上还是相对低些,且每个院校都格外重视把自己作为第一志愿填报的考生。而此考生并没想到这 31 点,致使阴差阳错上了自己其实并不想上的学校。所以,无论分数多少,都要精心填写表内的每一栏志愿,好好决策自己的人生。 ,实例3,考生A,2002年贵州文科考生,高考成绩为563分。他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第二志愿是上海财经大学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002年贵州文科重点线513分,北京师范大学在贵州的提档线和最低录取线分别是549、554分,小A由于分数偏低不服从专业调剂被退档,但由于上海财经大学第一志愿爆满,无奈落入下一批次。 ,点评,从A的志愿表可以看出,对于第二志愿,A和父母似乎没有进行更多的考虑。他们一致认为,这次考试是“拼第一志愿”,在第二志愿一档中,随意填报了上海财大。2002年上海财经大学在贵州的文科录取最低分为563分。即使该校录第二志愿考生,由于他平行志愿填报热门,分数上又没有竞争力,这样填报二志愿等于选择了放弃第二志愿。落入下批次录取是肯定无疑的。 ,实例4,考生张某,成绩中等,摸底成绩总在重点线附近。2003年高考成绩在重点线以下12分。他填报志愿的思路是:1.自己的理科成绩比文科成绩好,但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想到沿海城市读书;2.比较偏向于冷门学校和冷门专业。填报的志愿如下: 一本批:第一志愿河南农业大学(水利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服从调配);第二志愿陕西师范大学,德语专业,服从调配;第三志愿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专业,服从调配。 二本批:第一志愿南京邮电学院,管理工程、通信工程专业,服从调配;第二志愿天津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经济管理专业,服从调配;第三志愿湛江海洋大学,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生物专业,服从调配。最后被录取到南京邮电学院管理工程系。 ,点评,该生估计自己的分数线徘徊,既不放弃上本科的希望,又将重点放在一般本科,总的策略正确。 1.一本虽然对他来说,成功率不大,但也有科学填报,他一本的3个学校排列错误,哈尔滨工业大学比河南大学无论从名气和录取分都高于河南农业大学,将他放在第三,显然是不合理,欠于考虑; 2.成绩在重点线附近,一般一本和二本分数线相差40分左右。张某考虑将重点放在二本,挑选相对较好的院校和专业,这一做法是较明智和正确的; 3.在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上可以填一些冷门学校和冷门专业,可以提高录取“命中率”。 ,实例5,陕西考生A,2003年考了750分,这样高的分不仅在她所在的中学考生中名列前茅,就是在全省也是排在前列,家长同学都认为,她上一所名牌高校没一点问题。这位喜欢新闻专业的学生填报了上海复旦大学的新闻系新闻专业,她只报了一所学校,一个志愿,其他一概不服从,可当年这所高校的新闻专业在陕西只招收十几名学生,而报考这所学校新闻专业的考生远远超过了录取人数。因此该校的提档线高于同档次院校,该考生因低于校提档线5分而落榜。 ,点评,该考生填报志愿时有两点失误: 1.错误估计了形势,虽然其考分不低,但在报考该校的上线考生中排名不靠前,没有多大的成功把握还自我陶醉,失之于大意; 32 2.志愿单一,不留后路。有些高分考生,抱定非××大学××专业不上,填报志愿时也采取破釜沉舟的办法,很不可取,其实就新闻专业而言,有几个学校的水平都是挺高的,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 ,实例6,四川考生甲2003年考了606分,本科一批的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大学,第二志愿填报的是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当年在四川的调档线为612分,考生甲也没有上第一志愿北京大学的调档线,自然落选。但上了第二志愿四川大学的调档线(调档线为536分),结果四川大学录取了考生甲,并且录取的专业为第一志愿的专业。 ,点评,1.考生甲未上北大调档线,但所填报的第二志愿学校愿意接收高出该校调档线70分的第二志愿考生,所以即使北京大学上不了,但他还是没有落榜,可见第二志愿不是可有可无,随便应付的。 选择二志愿学校的原则: 2. (1)与第一志愿院校拉开距离,即梯度要适当; (2)填报招收第二志愿考生的院校最好是本地院校; (3)报招生人数多、分数级差小的院校; (4)专业服从调配。 ,实例7,河北一理科考生,2003年高考成绩为543分。志愿情况:本科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四川某大学, 专业志愿分别为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工程力学;第二志愿填报河海大学。 ,点评,河北2003年理科的本科一批控制线为513分,四川某大学在河北的理科调档线为539分,该考生的考分高出调档线4分,所以其档案顺利地投到四川某大学。从考生的专业志愿来看,第一志愿的电子信息工程和第二志愿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最后在河北的录取分数分别为570分和567分,所以前两个志愿都无法录取该考生。但该考生的第三志愿工程力学专业相对来说报考的人比较少,虽然该考生的高考分数仅高出调档线4分,但仍被录取到工程力学专业。 ,实例8,江苏一理科考生,2003年高考成绩为530分。志愿情况:本科第一批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四川某大学,专业志愿的第一志愿是法医学,第二志愿为法学,不服从调剂;第二志愿填报南京大学。其他志愿本例不涉及。从略。 ,点评,江苏2003年理科的本科一批控制线为501分,四川某大学在江苏的调档线(不分文理)为503分,该考生的考分高出调档线27分,所以其档案顺利地投到了四川某大学。从考生所报学校的专业志愿来看,第一志愿法医学专业在江苏录取的最低分数为529分。该考生的分数已经高出了最低录取分数线,按理说该考生应该被法医学专业录取,然而为什么被退档呢?原因是考生所报大学对报考法医学考生的身高有特殊要求,该校2003年的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和办法就规定了:该校法医学专业要求男生不低于1.70米,女生不低于1.60米。由于该考生是女性考生且身高没有达到1.60米的要求,所以该考生无法被法医学专业录取。第一志愿无法被录取,第二志愿法学专业又怎样呢?从结果来看,法学专业最后的实际录取分为550分,但考生的成绩又没有达到该专业的分数线且不服从专业调剂,所以该考生的档案最后被退回。最后该考生的档案落到了本科二批。 ,实例9,何某,北京1999年考生,志向是宁可去外地,也要进入本科喜欢的专业学习。报考前,估计自己的成绩在410分左右,老师、同学们估计本科调档线可能是420分左右。按照这样的分析,接近本科线,有些悬,但是也不能放弃。设身处地考虑后,本科第一志愿报的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第二志愿报了 33 天津理工学院(同类学校,外地院校在京录取分要低一些)。填上了“服从调剂”。专科也不能丢,还可以挑挑专业。第一志愿报了首都师范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专科。后来,还是差了几分,没被本科一、二志愿录取。因为我填了“服从调剂”,西安科技学院在京正好还有一个名额,问是否愿意去他们学校。经和父母赶紧通过“高校介绍”光盘查该校资料,一看是50年代就成立的老校,专业也合我意,就同意了。虽然离家千里,可毕竟是上了本科,又是好专业,对就业和考研都有帮助。于是答应了就读该校。 ,点评,1.考生首先要把自己摆在一个准确的位置上,不要对自己过于自信,也不要过于自卑,要注重自己的真实水平。其次,在自己的心中应该一直有几个目标,并对这几所学校或专业做一定的了解,不过最好这几所学校是位于不同层次的(录取分数相差较多,比较保险)。然后,将自己的想法与父母、老师共同商量一下,力争选定大家都认可的目标。对于专业要根据自身的爱好和能力进行选择,此外最好看一下社会需求,选择一个能发挥自身能力、施展自身潜能、自己喜欢的专业。2.不能死守故土,对于大城市考生而言,走出去 海阔天空,录取的可能性更大。 ,实例10,2002年湖北考生贝某,一心向往北京,各批次的第一志愿都是北京的。由于他估分比较高,第一志愿填的是中国政法大学。填它还有其他原因:招的人少,而且往年要的分数都不低,可能敢报的人不多,竞争不会太激烈,所以就报了。不过后来他的分数没上重点。第二批的一、二、三志愿填的都是很热门的学校和专业:北京工商大学、中国民用航空学院、杭州商学院,专业除了经济和法律外没涉及别的。后来全都落空了。就在他准备踏进高四的教室时,就收到了湖北大学中文系的通知,是被调剂过来的。虽然他的梦想还在北京,毕竟有学可上,不用复读重考。 ,点评,对待“服从调剂”一定要慎重,不要轻易放弃。填了服从调剂,就多一分希望,多一条路,但也要有被调剂到不喜欢的学校和专业的思想准备。 2005年高考志愿填报技巧篇 30.在志愿填报之前应该了解院校和专业的哪些信息,如何了解, 答:应该了解院校的相关资历、学校性质、往年录取分数线、招生指标、录取规则以及专业设置等各方面的信息。相关信息可以通过院校开放日,招生通讯或直接与各院校招生办公室电话联系,也可登录该院校网站等方式查询。以往年录取分数平均线为参考,结合考生自身综合情况填报志愿。 31.如何选择重点学科,如何选择“冷”、“热”院校及其中的“冷”、“热”专业, 答:每所院校都会有重点学科,但重点学科的选择应根据所选院校的实际情况而定。对于所谓“冷”、“热”院校和专业问题,实际上应分为入学和就业两方面谈,“冷”、“热”院校和专业由于入学时报名人数密度不一,竞争激烈程度不同,所以会出现录取分数有差别。但有一点应该指出:即入学热门专业不一定三、四年后毕业时是热门就业,所以建议考生应结合自身兴趣、特长、性格特点等综合考虑专业选择,且不可只盯着眼前的入学热门专业。 32(填报的几所院校应该如何拉开档次,如何考虑同院校的专业级差,填报“平行”的专业志愿过多对报考有哪些影响, 答:高考录取分数线有学校录取线和专业录取线之分,很多高校相差都在五、六十分。建议学生在填报志愿时,采取“一冲、二保”或者“一保、二冲”的方法。所谓“一冲、二保”,就是指如果一本所报志愿填得稍高一点,建议在填报 34 二本志愿时可以采取“保底”策略,避免一旦一本志愿“冲不上去”,又因为二本志愿填报过高而一落千丈。而“一保、二冲”的方法,就是指如果一本填的是自己比较有把握的学校,那么二本可以填报稍好些的高校或专业,这样即使高考分数和一本志愿有差距,也可以进入到二本中的好学校好专业,不至于白白浪费分数。所以,填报志愿前还应该把各个学校,特别是各个专业近几年的“大门线”和“小门线”都摸清楚。 33(扩招后会不会降低教学水平,面对扩招的院校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应该如何去选择, 答:国家在高校扩招前期做了许多具体工作,应该说不会因为增加学生人数而降低教学水平。考生应在详细了解扩招院校是哪些专业增加了招生人数,课程安排如何等各方面的情况后,再进行填报。 34(在分数不够自己理想专业的情况下,想利用转专业的形式达到“低分高就”应该怎么做, 答:首先应该了解该院校是否允许转专业,有没有名额标准;其次了解转专业的条件是什么、自己是否能具备这些条件;最后有可能的话了解一下往年其他学生转专业的情况,作为参考。 35(如何根据一模成绩考虑志愿如何填报,如果一模成绩不佳,应该如何应对, 答:准确地说一模成绩不完全代表高考成绩,考生不应该只根据一模成绩考虑志愿填报,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综合学习状况,并参考历次考试本区排名报志愿,如果一模不理想只要静下心来彻底分析不足,查漏补缺,通过最后阶段的考前冲刺,成绩应该还会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36(填报志愿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无论文理科,填报志愿都应该遵循两个基本点:预测高考成绩+个人潜能。前者可以先帮助考生圈定报考的院校,后者可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 37(填报志愿的时候用不用考虑招生计划没有完成而产生的降分录取的因素, 答:每个院校降分计划是否完成,是否每年不固定,只有当年录取结束后才可知晓,所以考生还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实力切合实际地填报志愿,不应该去考虑其他因素。 38(在考虑按大类招生的院系时应该特别注意哪些事项,比如:招生按大类报名,同大类包括几个专业,而且根据规定一个学校可以报五个专业,报这个大类算是报一个专业还是报多个专业, 答:这因学校和院系要求的不同而不同。有些院系下的几个专业是单独招生的,这种情况下每个专业就各占一个专业志愿;有些院系是统一招生,入学后再选专业的,这样的院系就只占一个专业志愿。 39(志愿填报和分数线是否真的存在“大小年”现象, 答:志愿填报和分数线没有绝对的“大小年”,这些都是受院校专业招生情况影响的,考生应该尽量避开“大小年”现象,多研究近两年的录取分数线,知道分数后第一时间速与目标高校联系,科学决策,确保线上有名。 40(对于低分段的考生,填报高职、大专院校也十分关键,应如何填报, 答:这部分考生虽然上了线,但成绩属于下游,填报志愿时可选择报考那些历年来上线情况基本持平或者生源不足的院校,避开竞争压力。选择专业应该要尽可能考虑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 41(考生的理想是一流名校,但成绩还相差甚远,如强行报考会造成哪些后果, 35 答:考生首先应该明白理想与现实的差别。如果不能够结合自己本身的实际情况,一味追求名牌院校,志愿填报与高考分数不能够成正比,填报的志愿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强行报考,不但会造成今年高考有可能落榜的情况,而且对考生的心理也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42.学生因为彼此比较熟悉,可能会出现大 家扎堆报考相同专业、院校或互相攀比的情况,应如何处理, 答:填报志愿不盲从。考生应该自我调整好心态,明确大学生活是自己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而不应该去遵循或者受其他人的影响,改变自己志愿填报的方向,还是应该多结合自身情况并听取老师的建议。 43.在填报志愿时,是否应以未来收入为标杆, 答:考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清楚上大学不代表未来个人收入水平,是为自己增长知识财富,而非某种物质目的而学习。应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兴趣特长,客观地、理智地进行志愿填报。 44.想让孩子报考的专业可以使他中途比较容易地转到国外去继续深造,这种做法可取吗,答:中途出国留学对于学生大部分不适合。而且家长不应该在高考前考虑这些问题,因为人有了退路,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填报志愿时考虑这些因素,会影响考生水平的发挥。 45.职业测评对填报志愿的指导意义有多大, 答:就目前来看,职业测评在我国还没有普及开来,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专业和职业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所以没有必要在填报志愿时分心去参加测评。 46.收费标准高的专业就一定好吗,好专业就一定收费高吗, 答:收费水平不代表教学水准,各院校资历不同、专业设置不同、课程安排不同,收费的标准也不同。考生和家长不应该盲从“贵的就是对的”,而是要“斤斤计较”,仔细挑选合适的专业。 47.有的成绩不错的同学报考清华、北大这样名校的时候都有一些犹豫和信心不足,一旦碰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鼓励他们, 答:考生填报志愿时或多或少都会面临一些压力,这就需要家长多与考生交流,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在不过分表露期待目标的前提下对考生进行暗示性的鼓励。也可以多和老师沟通,共同将考生的自信心建立起来。 48.对专业和院校望文生义、心存偏见对于志愿填报有哪些不利,如何避免这种误区, 答:望文生义、心存偏见往往就是对于志愿填报信息的掌握和了解不足。如果想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考生尤其是家长就应该多注意对院校专业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做到知己知彼。在填报志愿时,冷静地、有层次、有目的地进行填报,摒弃个人的主观臆断,一切从考生和招生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49.填报志愿时家长“一言堂”和孩子过分强调自己兴趣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协调, 答:5月份填报志愿时家长要多和孩子交流,尽可能地结合考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和性格等进行选报,切不可只按家长希望和身边人的愿望进行选择。如果考生过于固执偏离了自身实际情况,家长应该冷静地和孩子一起分析冲动的后果,共同合理地填报志愿。 50.孩子非某大学某专业不上,宁可选择复读也不肯“屈就”,应如何劝导, 36 答: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为自己,要正确地调整好考生的期望值,要结合实际水平,规划求学目标,大学只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不代表整个人生。在大学毕业后,可以选择曾经向往的大学的研究生来实现自己的梦也未尝不可 37
/
本文档为【高考志愿填报指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