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宇文部史迹勾勒

宇文部史迹勾勒

2010-11-04 8页 pdf 606K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302978

暂无简介

举报
宇文部史迹勾勒 宇文部史迹勾勒 王 希 恩 宇文部初兴于公元三世纪下半叶 , 极盛于四世纪初年 , 亡散于四世纪中期 。 它曾在辽西 塞外和蒙古草原东部地区建立起一个疆域辽阔的早期国家政权 , 其后裔又在以后的不同历史 时期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过重要影响 , 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带一个值得重视 的 游 牧 部 族 。 本文拟对宇文部的历史概貌作一勾勒 。 一 、 宇文部部落联盟的建 立及在辽西的扩张和发展 宇文部 , 习称 “匈奴宇文部 ” 或 “鲜卑宇文部 ” 。 这有两种涵义 � 一为匈奴和鲜卑 “别 部 ” , 是为行政隶属关系...
宇文部史迹勾勒
宇文部史迹勾勒 王 希 恩 宇文部初兴于公元三世纪下半叶 , 极盛于四世纪初年 , 亡散于四世纪中期 。 它曾在辽西 塞外和蒙古草原东部地区建立起一个疆域辽阔的早期国家政权 , 其后裔又在以后的不同历史 时期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过重要影响 , 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带一个值得重视 的 游 牧 部 族 。 本文拟对宇文部的历史概貌作一勾勒 。 一 、 宇文部部落联盟的建 立及在辽西的扩张和发展 宇文部 , 习称 “匈奴宇文部 ” 或 “鲜卑宇文部 ” 。 这有两种涵义 � 一为匈奴和鲜卑 “别 部 ” , 是为行政隶属关系 , 种属不同 � 二为族属 , 依据不同记载 , 不同角度或视为匈奴 、 或 视为鲜卑 。 解为 “别部 ” 不误 , 宇文确曾隶属过匈奴和鲜卑 � � 解为族属则不确 , 宇文部的 特征既别于匈奴 , 又别于鲜卑 , 其族属显然独出一支 。 � 因此 , 本文将宇文部径称 , 免缀词 “匈奴 ” 和 “鲜卑 ” 。 � 宇文部早居匈奴故地 阴山 , 匈 奴统治时期 , 无疑辖属匈奴 匈奴散溃 , 公元二世纪中叶 , 鲜卑檀石槐建 立部落 大联盟 , 蒙古草原囊括其 内 , 宇文又辖于鲜卑 。 � 见拙作 《宇文部族属浅辩》 , 载 《西 北民族学院学报》 ! ∀ #∃ 年第%期 。 & & & & & & ⋯⋯ 旦」 & & ⋯ 卫生二 ∋ & 主竺夕 趁 鱼 皿旦 ( 旦 里 鱼 里 旦旦二竺 鱼 皿 旦 鱼卫二乞 生旦 旦止吐 旦旦 旦」鱼旦 旦 鱼 竺 旦 (旦 旦止里 旦止鱼 竺生 竺里 卫)匕卫 (亘卫 &三二)色竺生 互竺 鱼生及发展文化教育 , 已不适应民族发展的需要 。 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 , 双语人的比例应不断上 升 , 各民族中都要有大批人掌握双语 , 以便更快地通过汉接受更多 、 更新的知识 。 双语 人越多 , 对民族语文的发发 、 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越有利 。 “双语 ” 与 “双文” 是有区别的。 语言能力的获得并不包括文字能力的获得 。 在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 , 由于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的普及是逐步发展的 , 改变文盲状态必将经过一个长期 的过程 , 因而双语能力与双文能力的发展将出现不平衡状态 , 另一语言能力的获得将快于另 一文字的获得 。 语言能力的获得 , 其途径不同于文字能力的获得。 语言能力可以通过 日常交 际获得 , 而文字能力则主要通过学校教育获得 。 双语能力是双文能力的基础 。 在双语区 , 母语和兼用语之间在功能上存在一种成比例的 自然平衡 。 双语人的言语活 动 , 受这一规律的支配 。 双语功能的平衡律 , 是受社会条件 ∗包括人 口 、 分布、 文化教育 、 民族关系等+ 、 语言特点、 语言关系等 因素制约的 , 而且会随着各种制约 因素的变化而不断 加以调整 。 认识民族地区的双语问题 , 必须研究双语功能的平衡律 , 了解母语和兼用语在功 能上的关系 , 并在处理双语的关系时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 违背双语功能的自然平衡 , 凭 主观意志任意摆布二者的关系 , 必然会受到语言规律的惩罚。 载于史籍的宇文部历史时间不长 , 活动明显的时间只有半个世纪 , 其先蛰居阴山 , 后迁 至辽西塞外 。 关于在阴山时期的早期历史 , 《周 · 文帝纪》 日 � “其先出 自炎帝神农氏 , 为黄帝所灭 , 子孙遁居朔野 。 有葛乌冤者 , 雄武多算略 , 鲜卑 慕之 , 奉以为主 , 遂总十二部落 , 世为大人 ” 。 滤去附会的成分 , 可得的史实是 � 葛乌冤时 , 宇文的十二部落共推葛乌冤为主 , 建立了 部落联盟 。 葛乌冤的生卒年代无从详考 , 但宇文部有年代可查的最早一个首领是三世纪下半 叶的莫那 , 葛鸟冤为莫那祖父 , � 由此可知葛乌冤约为二世纪末至三世纪前期人 。 即宇文部 建立部落联盟的时间是公元二世纪末或三世纪前期。 部落联盟是氏族社会所能达到的最高社会组织形式 , 但 一 “部落联盟的建立就已经意味着 这种组织开始崩溃” , � 宇文部建立部落联盟的同时 , 即已出现酋长家族的 “世为大人 ” , 到 一,葛乌冤三世 , 宇文部大人 “莫槐因虐用其民 , 为部人所杀 , 更立其弟普拨为大人 。 ” − 宇文部氏族组织内部的阶级压迫和世袭制度的确立已十分明显 , 深刻反映出宇文部氏族制度 崩溃的危机 。 据 《周书 · 文帝纪》 记载 , 宇文部是在大人莫那的率领下迁出阴山 , 徙居辽西 。 这是宇 文部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 , 有记载的宇文部历史主要是在辽西塞外展开 。 关于这次迁徙的具 体时间 , 笔者作过专文考述 , 提出应是公元三世纪下半叶 。 . 此外 , 《辽史纪事本末 · 太祖 肇兴》也指出 / “晋时普回子莫那自阴山南徙 , 始居辽西 。 ” 这是对笔者论点的又一印证 。 迁徙辽西以后 , 宇文迅速发展 , 并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建立 , 而它的这种发展始终与扩张 相联系。 我们能够看到的宇文部的最早扩张是它和慕容部对柳城的争夺 。 《热河志》卷五十七引 庚信 《周上柱国齐王宪碑》 云 , 晋太康之世 , 宇文部据有黄龙 。 黄龙即汉晋时期的柳城 。 宇 文占据柳城是在太康之世 , 但在太康之前 , 柳城则不在宇文部手里 。 《晋书 · 慕容庵载记》 云 / “ ∗慕容魔 + 曾祖莫护跋 , 魏初率其诸部人居辽西 , “一父涉归 , 以全柳城之功 , 进拜 鲜卑单于 , 迁邑于辽东北 。 ” 于此可见柳城原属慕容部 。 而太康年间柳城被宇文所据 , 这个 变化必是宇文击败慕容的结果 。 《晋书 · 慕容魔载记》 还说 / “初 , 涉归有憾于宇文鲜卑 , 魔将修先君之怨 , 表请讨之 。 ” 即已有所透露 。 宇文从慕容部手中夺取柳城 , 仅是它整个扩张战略中的一个步骤 , 其后 , 史籍中不断出 现它 “侵掠” 和进攻其他部族的记载 , 这种侵掠和进攻已不同于一般的财物掠夺 , 而主要是 为了争夺领地 。 如晋太兴二年 , 宇文与段部和高句丽合兵进攻慕容部 , 目的就 在 于 “ 分 其 地 ” 段部和高句丽撤兵之后 , 宇文部单独向慕容进攻 , 也是声言要 “独兼其国 , ” 0 这就很 能说明问题 。 经过数十年的兼并扩张 , 至四世纪初年的莫圭和逊昵延时期 , 宇文部的势力达到鼎盛 。 史载 “时莫庵 ∗莫圭 + 部众强盛 , 自称单于 , 塞外诸部咸畏惮之 ·一 , 逊昵延父 子世 雄 漠 � 葛乌冤为莫那祖父见于 《周书 · 文帝纪》 / “有葛乌冤者 , “一其后日普回 , ·一普回子莫那 。 ”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第∀1 页 。 − 《魏书 · 宇文莫槐传》 . 见拙作 《宇文部东迁时间及隶属植石槐鲜卑问题略辨》 , 载 《中国史研究》 !∀ # 2年 1期。 0 《晋书 · 慕容庵载记》 北” 。 � 其时的宇文部疆土广裹 、 人 口众多 。 关于宇文部的领地 , 前辈学者已有研究 , 比较集中的意见是 / 西起濡源 ∗今 河 北 丰 宁 县+ , 东止柳城 , 柳城以北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 , 包括今天的赤峰市 、 开鲁县 、 敖汉 旗 、 喀喇沁旗 、 翁 牛特旗以及巴林左右旗等地皆在其内 。 � 这里西起濡源 、 南至柳城是正确 的 , 但把它的东界也划止柳城却有待修正 。 因为柳城只是宇文部太康年间的东界 , 而当它再 度扩张以后 , 其东界已远不止柳城了 。 晋太宁三年 , 宇文部首领乞得龟率兵进攻慕容部 , 慕 容魔兵分两路抗击 , “命其少子仁 自平国趋柏林为左翼 , 攻乞得龟⋯ ⋯ ” 。 − 此处柏林地位 无考 , 但平国 ∗亦作平郭 + 系今辽宁盖县 , . 位于辽东半 岛 。 从平国发兵以为左翼 , 说明宇 文控 制的地域邻近平国 , 这就远在柳城之东了 。 至于宇文部的确切东界 , 《新唐书 · 宰相世系表》 日 / 宇文部 “辟地西出玉门 , 东蹄辽 水” 。 这里 “西出玉门” 或者有误 但从宇文部常与辽水之东的高句丽联兵寇掠慕容部 , 亡 国之后其首领宇文逸豆归也转奔高句丽的史实来看 , “东输辽水” 却是可信的记载 。 这样 , 宇文部控制的地域就不仅是柳城西北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一带 , 还应当包括柳河 、 牡 牛河和西辽河等流域在内的更广阔地区 。 宇文部的人口之众 , 可从它的兵 员数字窥见一斑 。 史载晋太安元年 , 宇文 “别帅” 大素 延进攻慕容魔, 发兵十万围棘城 0 晋太兴二年 , 宇文单于逊昵延再次统兵围棘城 , “士卒 数十万 , 连营四十里 。 ” 3 这些兵员数字显然不会是宇文部的全都兵力 , 即使是全部兵力 , 那么如果按一落 ∗家 + 五 口人出一兵计算 , 数十万兵众反映的人 口也已在百万以上了 。 这对 古代一个部族来说 , 已是一个相当大的人 口数字 。 当然 , 这里的人口当中 , 原来的宇文十二 部落只占一小部分 , 而大部分人口则是随宇文部的扩张而来的隶属部族和汉族 , 他们大多沦 为被统治对象 , 甚至沦为宇文贵族的奴隶 。 《隋书 · 宇文述传》 日 / 宇文述 “本姓破也头 , 役属鲜卑侯豆归 , 后从其主为宇文氏 。 ” 同书 《李密传》 曰 / ,’& “⋯密数之 ∗指宇文述之子 宇文化及 + 日 / “卿本匈奴皂隶破野头耳。 ” 两条材料对照 , 可知李密说宇文化及 为 匈 奴 皂 隶 , 即指 《宇文述传》 所云宇文述役属鲜卑侯豆归 。 “侯豆 归” 为 “逸 豆 归” 异 译 , “皂 隶” 即奴隶 。 不过 , 宇文述为隋人 , 所谓役属埃豆归为皂隶 , 只能是指他的先人在十六国时 为宇文逸豆归的皂隶 , 而不是他本人 。 破野 ∗也 + 头 , 又称费也头 , 或日牧奴集团 , 或曰匈 奴部落 , 但终究不是宇文部族 。 沦为皂隶身份的外族 , 决非仅仅破野 头 , 《通 鉴》卷 八十 四 , 晋太安元年记载 , 汉人孟晖曾 “没于宇文部 ” , 乘宇文兵败 “帅其众数 千 家 降 于 ∗慕 容+ 庵 。 ” 这种 “没” 的境遇也当近于破野头 。 宇文统治者和这些外族人的关系只能是主从 关系和奴役被奴役的关系。 与宇文部地域的扩大和人 口的增多同步进展的是经济方面的新变化 。 宇文部原以游牧为业 , 出居辽西塞外以后获得 了广阔的生产场所 , 而且它所控制的又多 是游牧部族 , 这样 , 不论从生产规模还是生产条件方面都势必促进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 。 晋 � 《魏书 · 宇文莫槐传》 � 金毓搬 《东北通史》 , 马长寿 / 《乌桓与鲜卑》 。 − 《晋书 · 慕容庵载记》 .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三十七云 / “平郭城在盖州卫南 。 ” 盖州卫即今辽宁盖县。 0 《晋书 · 慕容魔载记》 3 《资治通鉴》 卷九十一 , 晋元帝太兴二年。 太宁三年 , 慕容部攻破宇文国城 , 获 “畜产以百万计” , � 建元元年 , 为结交石勒 , 宇文部 一次即供献骏马上万匹 。 � 可见其畜牧业的相当发达。 此外 , 由于 占据了原来既从事部分农 业的乌桓所在的老哈河流域 , 由于控制了部分汉族人口 , 宇文的社会经济中也掺进了一定成 分的农业 , 这无疑也增强 了其经济实力 。 随着宇文部的扩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 原有的氏族制度必然要为国家权力所取代。 因为 一 、 “对被征服者的统治 , 是和 氏族制度不相容的” 。 − 在占领了广大地区之后 , 宇文部贵 族既不能把大量的外族成 员吸收到自已部族中来 , 又不能通过原有的氏族制度组织去统治他 们 , “因此 , 氏族制度的机关便必须转化为国家机关 , 并且为时势所迫 , 这种转化还得非常 迅速地进行。 ” .二 、 随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财富的增长不断膨胀着氏族贵族的贫欲 , 原有 的氏族机关已不足以弥平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 , 社会需要一个 “从社会中产生但又 自居于社 会之上并且 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 。‘ ” 3 这样 , 宇文部 国家的产生也就势所必然了。 二 、 宇文部早期国家的建立 关于国家形成的标志 , 恩格斯指出 / “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 , 第一点就是它 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 , ⋯ ⋯第二个不同点 , 是公共权力的设立 , · ·一构成这种权力的 , 不 仅有武装的人 , 而且还有物质的附属物 , 如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 , 这些东西都是以前的氏族 社会所没有的 。 ” 3 按照这一观点 , 公元四世纪初年以后的宇文部已经具备国家的特征了 。 宇文部按地区划分国民的情况 , 可以从它的下述两个官职及其职权反映出来 。 东部大人 。 《通鉴》 卷九十五 、 晋咸和八年日 / “宇文乞得归为其东部大人 逸 豆 归 所 逐 , 走死于外。 ” 这里的 “东部大人逸豆归 ” 在 《晋书 · 慕容就载记》 中被记作 “别部逸豆归 。 ” 但所谓 “别部 ” 一般是指行政上与宗主部族有隶属关系而种属不同的部族 。 逸豆归在其他各种史籍 中被普遍4己作 “宇文逸豆归” , 而且北周宇文泰就是他 的直系后裔 。 5 逸豆归既姓宇文 , 自 然属于宇文本宗部族 。 所以 《晋书》 的 “别部 ” 不当 , 《通鉴》 的 “东部大 人 ” 则 是 正 确 的 。 宇文既有东部 , 根据北方游牧国家划部为三的惯例 。 可知也有相应的中部和西部 。 中、 东 、 西三部之分乃是按地域划分 自己的属民 , 所谓 “东部大人 ” 已是一个地域性政权机构的 长官。 而且 , 从逸豆 归出于宇文本宗部族 , 又有力量驱逐乞得归 , 篡取单于之位来看 , 宇文的 东部大人已经类似于匈奴的单于储副左贤王 , 是一个地位和权力仅次于单于的国家统治者 。 城大 。 ∗胡注 / 《通鉴》 卷九十七 , 晋建元二年载 / “逸豆归遣南罗大涉夜于将 精 兵 逆 战 。 ” “南罗 , 城 名 大 , 城大也 。 ” + 关于 “城大 ” , 慕容部也有该职 。 《通鉴》 卷九十五 , 柳城 , “柳城都尉石踪 、 城大慕舆堡并力拒守 , ” ∗胡注 / 晋咸和九年云 / 段辽遣兵攻前燕 “城大 , 犹城主也 一城之长 , 故 曰城大 。 ” + 对此 , 最近有学者认为 , 城大是鲜卑贵族未入中原前地方政权机构的长官 , � 《资治通鉴》 卷九十三 , 晋太宁三年。 � 《资治通鉴》 卷九十七 , 晋建元元年。 −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第!1 #页 。 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第!2 2页 。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第 !2 2一!2∃ 页 。 5 《周书 · 文帝纪》 “城 ” 相当于中原郡县的县级机构。 � 不论是据胡注为 “城主 ” , 还是据今人研究为地方政 权长官 , 城大的性质都早已不再属于氏族制度下的酋长 , 而是属于国家政权中的 行 政 官 员 了 。 上述两个官职的设置反映出 / 宇文国家将整个疆域分为东 、 中、 西三大行政区 , 各大区 之下又设有包括 “城 ” 在内的各级地方机构 。 这种政权体 制不仅说明当时宇文部已按地域划 分居民 , 并且已开始实行分层次的行政统治 。 宇文部 “公共权力” 的设立除了军队以外 , 还突出地表现在具有强制性质的王权和政府 机关的出现 。 这两点也可见于它的两个官职 。 单于 。 《魏书 · 宇文莫槐传》 曰 / “时莫魔部众强盛 , 自称 单 于 , 塞 外 诸 部 咸 畏 惮 之 。 ” 单于为匈奴和东汉魏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其他少数民族国家政权最高首领的惯常称号 。 虽 然使用这个称号的也有个别部落联盟的酋长 , 但宇文使用这个称号是在经过扩张征服 , 在辽西 塞外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之后 而且单于地位世袭 , 在它之下又设有东部大人 、 相国等政权机 构官职 , 所以宇文单于的性质已不同于部落联盟的大人 , 而是随国家政权的出现而产生的具 有王权的最高统治者 。 相国 。 《晋书 · 慕容鱿载记》 载 / “宇文归遣其相国莫浅浑伐鱿 。 ” 相国 、 承相 、 宰相是中原王朝中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的 “百官之长 ” , 它是国家机构 趋向完备的产物 。 宇文部中出现相国 , 显然是对汉制的仿效。 它不能说明宇文国家机构的完 备 , 但却至少反映出以相国为首脑的政府机构的出现 。 这是随国家政权的建立 , 各种政务 日 益增多的必然结果 。 政府是国家职能的执行机关 , 是构成 “公共权力” 的主要的 “物质附属 物” 。 上述几种官职远不是宇文部的全部政治设施 , 但仅此来看 , 按地域划分居民和与 “人民 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 的设立这样两个不同于氏族制度的国家特征也 已完全具备了 。 不仅如此 , 国家形成的必备条件和重要标志 , 相对稳定的政治中心 , 也在宇文部存在 。 《读史方舆纪要》 卷十八曰 / “紫蒙川在营州西北 。 ⋯⋯晋时南匈奴别部宇 文 氏 国 于 此 , 为慕容默所灭 。 ” 由此可知宇文部曾设帐于紫蒙川 。 但是 , 作为宇文部政治中心的紫蒙川至公 元 %67 年 便 被慕容部攻破了 。 《通鉴》 卷九十三 , 晋太宁三年日 / 慕容氏击破宇文乞得归 , “乞得 归弃 军走 , ∗慕容+ 飘 , 仁进人其国城” , 这里的 “国城” 就是指紫蒙川 。 这从以后 咸 康 二 年 段辽进攻慕容部时 , 原为紫蒙川屏障的柳城已成为慕容部的军事据点 , � 及咸康七年慕容部 又将国都迁至柳城即可说明 。 然而 , 直至最后覆亡 , 宇文部仍有着自己的都城 。 史载 “宇文 士卒见涉夜干死 , 不战而溃 燕军乘胜逐之 , 遂克其都城 ” 。 − 这说明 , 紫蒙川 被 摧 毁 之 后 , 由于政权存在的需要 , 新的政治中心又在另一个地方重新建立了 。 对于这座新的都城 , 胡三省仍谓紫蒙川 , 显然有误 。 据材料 , 我认为它当是威德城 。 理由是 / ∗一+ 威德城原为宇文所据 , 名南罗城 , 慕容破宇文之后改名威德城 。 . 晋建元二年慕 � 冯君实 / 《十六国官制初探》 , 载 《东北师大学报》 !∀ # 1年1期 。 � 《资治通鉴》 卷九十五 , 晋咸康二年 。 − 《资治通鉴》 卷九十七 , 晋康帝建元二年 。 . 《资治通鉴》 卷九十七 , 晋建元二年胡注 。 容氏发动对宇文的最后攻击 , 宇文单于 “逸豆归扫其国内精兵以属涉夜干 。 ” 涉夜干为 “一 国所赖 ” , 而涉夜干正是南罗 威德! 城大。 � 南罗 ∗威德+ 城大为一国所赖 , 正说明南罗 ∗威德+ 城为宇文部政治 、 军事中心之所在 也正是如此 , 涉夜干一死 , 宇 文 兵 溃 , 慕 容 “遂克其都城 ” 。 ‘ � ∗二 + 闻慕容伐宇文 , 后赵石虎遣将军 白胜等救援 , “比至 , 宇文氏已 亡 , 因 攻 威 德 城 , 不克而还 。 ” − 白胜等解救宇文 氏 , 径趋威德城 , 正可说明威德城是慕容攻取的中心 宇文兵溃之后 , 慕容所破的都城正是威德城 。 威德城的具体位置已难于详考 , ’ 《读史方舆纪要》 卷十八说它 位 于 营 州 ∗今朝阳 + 东 北 , 胡三省谓安晋城在威德城东南 , . 也即威德城在安晋城西北 。 从安晋城在棘 城 之 北 来 看 , 威德城也在棘城之北 ∗稍偏西 + , 以此可以推知威德城当在今辽宁义县以北某地 。 紫蒙川和威德城相继作为宇文部 的 “都城” , 表明宇文部有着相对稳定的政治中心 , 而 这一点又是宇文部形成国家的重要标志 。 总之 , 公元四世纪初年以后的宇文部 , 径制了西起濡源 , 东蹦辽水的广大地区 , 统治了 数以百万计的众多人 口 , 设置了地域性的和 “与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 机构, 具有相对 稳定的政治中心 , 已经基本完成 了从部落联盟向国家的演变 , 成为辽西塞外的一个国家了 。 但是必须指出 , 宇文部在建立国家组织以后 , 它的部落组织依然存在 。 我们在史籍中多 处可以看到一些 “宇文别部 ” 的活动 。 所谓 “宇文别部 ” 是指附属于宇文本宗部族的另外一 些部族 , 它们被加以区别 , 说明宇文国家内的各个部族还维持着聚部而居的状况 , 它们还都 是保持一定距离的不同部落体 。 部落与国家并存的国家形态 , 是国家组织依然粗疏 、 简陋 , 很不健全的标志 , 属于早期 国家的一种现象 。 宇文部落组织的始终存在 , 说明它的国家组织还只是初步的 , 远未达到成 熟 , 因而它只是一个早期国家 。 宇文部早期国家是蒙古草原东部和辽西塞外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 是这一地区 的少数族从氏族社会跨人阶级社会的显明标志 宇文部早期国家的建立又与汉魏以来内迁部 族的发展历程不同 , 它既 没有接受汉文化的直接影响 , 也未见汉族士人的参预渗透 , 展示了一 幅塞外部族自然演进的发展 图景 。 因而 , 这个早期国家的出现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历史事件 。 三 、 宇文部南进的失败及其散亡 我国中原地区的汉族和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部族 自古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而 由于中 原的铁器 、 农产品等不断成为游牧部族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 , 从而决定了游牧部族对于中原 地区有着更大的依赖性 , 很久以来便形成着向南移动发展的趋势 。 到了汉末魏晋时期 , 由于 中原内乱 、 边防空虚 , 这种北方草原部族的南进便形成了一种更大的历史朝流 。 自然 , 宇文 部也追逐其中。 宇文部东迁不久 , 迅速控制了蒙古草原东部和辽西塞外广大地区 。 为了向南发展 , 它先 设帐于紫蒙川 , 随后凯靓柳城 。 柳城为中原王朝辽西郡属县 , 为宇文部南进所必经 。 太康年 � � 《资治通鉴》 卷九十七 , 晋康帝建元二年 − 《资治通鉴》 卷九十七 , 晋康帝建元二年 。 。 . 《资治通鉴》 卷九十五 , 晋咸和八年胡注 。 间 , 柳城得手 , 这为宇文部南进打开了缺口 。 但此时西晋王朝还对柳城以东以南地区实行有 效的控制 , 宇文部的再度南进 由此受阻 。 公元三世纪末至四世纪初年 , 西晋 发 生 “八 王 之 乱 ” , 辽东辽西两郡失控。 这为宇文部的南进提供 了时机 。 然而也正是此 时 公 元 ∀ #∃ 年前 后! , 宇文部内乱突起 , 首领莫槐被杀 , 新主普拨忙于内抚而无暇南顾 。 尸与此相反 , 原来 迁居辽东塞外的慕容部却迅速南下 , 于元康四年 公元∀# %年 ! 移居棘城 , 以棘城为中 心 发 展 自己的势力 , 控制了今大凌河以东以南的平原地带 , 取代晋朝再次成为宇文部向南发展的 新障碍 。 大凌河以东以南的辽西郡和昌黎郡是大凌河以北的草原部族南进 中原的必经之地 。 据此 可 以 东 控 辽东 , 西窥中原 , 北拒塞外 , 历来为兵家所争 。 慕容部占据这里便牢牢扼住了宇 文部南下的通道 , 迫使宇文部始终僻居塞外 , 极大地约束 一&它的发展 。 为了打开南进的通道 , 三世纪末年以后 , 宇文部就始终把慕容当作主要外敌 。 军事上 , 它对慕容的攻击不遗余力 。 根据 《通鉴》 的记载 , 从晋太安元年 公元 ∃ ∋∀ 年! 至晋建 元 二 年 ∃ % %年! , 宇文部的对外战争主要有七次 , 其中就有六次针对慕容 , 而且有三次 由单于亲 自统兵 , 发兵人数常达十万至数十万 。 外交上 , 它竭力结交邻邦段部和高句丽 , 曾三次和段 部 、 高句丽发动对慕容的联合进攻 。 � 此外 , 早在四世纪初年 , 宇文部就以联姻的方式结援 于幽州的汉族割据势力王浚 − 王浚被石勒并灭 以后 , 它又 “远附强揭 ” , 与石勒达成 了夹 击慕容的默 契。 . 三世纪末年以前 , 宇文的势力强于慕容 。 柳城之战 , 致使慕容败走辽东 与段部联兵 , 又迫使慕容 “卑辞厅币以育之 ” 。 勺但自四世纪以后 , 宇文对慕容的战争便屡战屡败 , 直至 最后覆亡 。 其中有军队素养过差 、 指挥不利 、 盟邦失援等诸多原因 , 但最根本的还是整体国 力逐渐弱于慕容部 。 因为慕容占据大凌河以东以南地区之后 , 充分利用了这里优越的经济条 件和地理条件 , 招纳俊贤 , 重视生产 , 推崇汉文化 , 在短短的时间内 , 其经济 、 军事力量就 超过 了宇文部 。 宇文部作为一个整体国家亡于公元 %11 年 。 《魏书 · 宇文莫槐传》 载 / “建 国八年 ∗公元%1 1年 + , ∗慕容 + 晃伐逸豆归 , 逸豆归拒之 , 为晃所败 , 杀其 晓 将 涉亦干 。 逸豆归远遁漠北 , 遂奔高丽 , 晃徙其部众五千余落于昌黎 , 自此散灭矣 。 ” 由此可以看出宇文部的散亡方 向有三个 / ∗一+ 北遁漠北 。 宇文部众被击溃以后 , 单于逸豆归带着一部分人众逃遁漠北 。 后来 , 活动于漠北的高车部落中有一支称为侯分氏 , 3 其 “侯分 ” 与宇文的原音 “埃汾” 同 。 这里 的高车侯分氏 “盖为宇文部败亡之后 , 其余众走逐朔漠 ” 者 。 5 失去政权依托的北遁宇文部 众被漠北的高车部族征服或收容后成为高车的附属 , 随着时 间的推移 , 逐渐被高车同化 , 至 北朝以后便成为高车的一支了 。 《魏书 · 序纪》 , 《资治通鉴》 卷八十二 , 晋惠帝元康三年 。 《资治通鉴》 卷八十二 , 晋太康十年 , 《晋书》 慕容魔载记 、 慕容毁载记 。 《资治通鉴》 卷八十五 , 晋太安二年 。 《晋书 · 石勒载记》 , 《资治通鉴》 卷九十七 , 晋咸康八年 。 《资治通鉴》 卷八十二 , 晋太康十年 。 《魏书 · 高车传》 王仲翠 / 《北周六典》 卷二 “天宫府第七” 。 八心 ��−33.52 二! 东奔高丽 。 逸豆归先奔漠北 , 后又由漠北转投高丽 即高句丽! , 也当随带一支 人众 。 但这支人众已不会很多, 所以在以后的史籍 中不再有他们继续活动的踪迹 。 三! 南迁昌黎 。 慕容部攻灭宇文部 以后强迫一部分宇文之众南迁慕容境内。 注意 , 这 里 《魏书 · 宇文莫槐传》 和 篮通鉴》 卷九十七 , 晋建元二年说迁往昌黎的宇文人为 “五千余 落 ” , 有误 。 慕容孰的记室参军封裕曾对慕容毁说 � “殿下 以英圣之资 , 克广先业 , 南摧疆 赵 , 东灭句丽 , 北取宇文 , 开境三千 , 户增十万“一 ” 。 � 此处的 “户增十万 ” 是包括 “南 摧疆赵 , 东灭句丽 , 北取宇文” 三次战争所获的户口数 。 但据史记载 , “南 摧 疆 赵 ” 后从 幽 、 冀二州掠徙而来的是三万户 , � 而 “东灭句丽” 后 “虏男女五万余 口 ” , − 若以一户五 口来算 , 五万余 口约合一万余户 。 如果南迁宇文人仅五千余落 , 则三者 相 加 不 足 五 万 户 ∗落+ , 距封裕所说 “十万 ” 相去甚远 。 所以 , 南迁昌黎的宇文人显然不止 “五千余落” 。 与 “五千余落 ” 的记载不 同 , 《晋书 · 慕容铣载记》 、 《魏书 · 慕容庵传》 和 《通典 · 边防 典》 等都把这支宇文人的数字记作五万余落 , 这五万余落与从石赵和高句丽两地掳掠来的四 万余户 ∗落 + 相加 , 与封裕所说的 “户增十万 ” 相近 , 这就比较符合实际了 。 南迁 的宇文人 作为亡国之民 , 身份是卑下的 , 但是他们由此而踏上南进的道路则又是幸运的。 进入慕容燕 境内之后 , 他们很快改变 了传统的游牧生活 , 开始从事定居的农业 , . 文明程度随之逐步提 高 。 半个世纪后 , 拓跋硅并灭后燕 , 这部分南迁的宇文人便随同一部分慕容鲜卑迁往代都和 北镇 , 0 与聚集在这些地方的各族人众杂居一处 , 最终共同融合为鲜卑民族了 。 后来建立西 魏北周的宇文氏即是这支南迁宇文人的后裔 。 于 宇文部的散亡除了上述三支以外 , 还有一部分继续 留在原地 , 经过与其他部族融合 , 至 北魏时演变为契丹和 库草奚 。 3 契丹和库莫奚保持 了较多的宇文痕迹 , 直到建立辽朝以后 , 契丹语中还有一些宇文语的成分 , 5 契丹统治者甚至还自视为宇文的后撤 。 8 这说明 , 宇文 部散亡后 , 留居原地的宇文人还很多 , 他们在以后的当地社会发展中 , 还继续起着重要作用 。 � � 《晋书 & 慕容默载记》 − 《资治通鉴》 卷九十七 , 晋咸康八年 。 . 《资治通鉴》 卷九十七 , 晋永和元年记载 , 慕容燕在攻灭宇文和高句丽以后 , 由于掳掠了大批人 口 , 封裕建 议 慕容默 “宜悉罢苑囿以赋新民 ” 。 这个建议被慕容飘所接受 , 随之下诏 “罢苑囿以给民之无 田者” 。 南迁 昌 黎 的宇文人由此受田农耕 。 0 见 《周书 · 文帝纪》 、 《魏书 · 宇文忠之传》 、 《魏书 · 宇文福传》 ‘等 。 3 《魏书 · 库莫奚传》 、 《魏书 · 契丹传》 5 白鸟库吉 / 《东胡民族考》 。 8 《辽史纪事本末》 卷一 , 《太祖肇兴》 。
/
本文档为【宇文部史迹勾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